长乐滨海新城

2022-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长乐滨海新城

借鉴循环经济理念 建设滨海生态新城

【摘要】文章简要阐述房地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根据滨海新区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滨海新城,建设滨海新城,大力发展生态节能建筑,进而提出滨海新区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滨海新城;生态住宅;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要求,滨海新城区建设如何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可持续发展作目标,适时做出战略决策就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循环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概述

(一)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与发展

循环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人们对“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产物,是克服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之困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反应和有效尝试,是一种试图有效平衡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关系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实践首先发生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其中尤以德国和日本两国最为发达。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2004年“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发言,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1]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广州、成都、威海、乐山、长沙、桂林、扬州、张家港部分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天津市将于2007年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到2010年,率先把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建成生态城区,到2015年,把天津建成生态城市。根据《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底,把市中心、滨海新区核心区建成生态城区,到2015年全市建成生态城市,目前这一目标已列入了天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滨海新区现状与展望

滨海新区现状:滨海新区共有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功能区(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全部);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部分);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2005年常住人口140万人。滨海新区生态新城规划:按照《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到2020年,新区土地利用规划结构中建设用地1367平方公里;201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180万人以上,其中城镇人口16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90%;2020年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其中城镇人口290万人,城市化水平97%。2010年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由目前的360平方公里增加到430平方公里,2020年达到510平方公里。到201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120 亿元。根据《纲要》要求和城市化发展步伐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因素的影响,要大力推广节能型住宅,使用安全、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

(三)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我国建筑的使用能耗大、能效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差。建筑保温状况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分别为:外墙能耗为国外建筑的4~5倍,屋顶能耗为2.5~5.5倍,外窗为1. 5~2.2倍,门窗空气渗透率为3~6倍。可以说,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了解,目前天津共有节能建筑7349万平方米,计划“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7000万平方米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的生态环保住宅。按照天津城镇常住人口783.06万人计算(截至于2005年11月),现人均占有节能建筑7.38平方米,截至“十一五”末期,人均占有18.32平方米,比例仅达到61.07%,缺口较大。(按照天津市“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内,人均建筑面积将达到30平方米。)由于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已经成为我国三大用能领域之一。根据天津市2007年建筑节能目标要求,滨海新区居住建筑执行65%标准,所以加紧探索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二、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滨海新区生态城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一)循环经济是发展滨海生态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到2020年新区人口基本上翻了一翻,建设用地规模却不能翻一番,同时由于新区的发展,能耗必然大幅增长。同时住宅产业在整个全生命周期中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对环境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要达到全面提升住宅的综合性能和提高人民居住生活水平,促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住宅无疑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载体。我们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推动住宅产业,以“3R原则”促进住宅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3R原则”在住宅产业领域中主要体现在“省地、节能、节水、節材”等方面,只有大力发展可持续住宅、推广建筑节能、完善可持续住宅关键技术的支撑体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才能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滨海新区生态城区建设节约有限土地资源

要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最少占用资源。在住宅建设中占用资源最多的首先是用地,要节约用地表现在两个方面:(1)住宅居住区的合理规划,既要保证居民舒适的居住空间,即控制容积率,又要合理安排住区的住宅单体和配套设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2)要有一个合理和科学的户型,尽管户型大小最终是要靠市场来决定的,但是,户型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也是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风土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户型不是越做越大。我国为调控住宅产业的无序发展,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强制在新建小区建设90平米以下的户型要达到70%以上。这是因为过低的住宅容积率会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另外以使用新型墙体为国家节约土地资源为例,采用新型墙体材料之前,使用粘土砖,大量消耗耕地,造成我国现有耕地面积已经达到16亿亩警戒线的水平,因此保护现有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已经上升到保卫国家安全的角度。

(三)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要想节能首先是搞好规划布局。规划要为节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如建筑外立面的合理设计,随着住宅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开发商通过美化住宅单体的外立面来吸引客户,无限增大开窗面积、不分地区的大面积采用飘窗等等,尽管增加了居民的采光面积,但同时也造成了能耗的加大。合理、科学的规划、控制窗墙比、控制长宽比是节能的根本。其次是围护结构。围护结构是建筑耗能的主要部分,因此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尤为重要,主要有外墙外保温隔热技术、外墙内保温隔热技术以及屋面、地面的隔热保温技术;再有就是外门窗,门窗尺寸的大小、整体气密性、水密性,框扇的构造以及玻璃的采用品种,对住宅的节能也有较大的影响。

三、房地产业发展须建立在以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居住区的理念上

(一)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途径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既发展经济又不牺牲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事实已证明无论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无法使经济社会做到可持续发展,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足以证明这一点。只有循环经济,兼顾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从而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靠的保证。目前它已成为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住宅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

进一步降低住宅能耗和对环境的负荷,发展资源循环型住宅,这是住宅产业化发展步入成熟的标志,也是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仍未摆脱高资源消耗、高环境影响、低生产效率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对能源、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未来资源和环境将不堪重负。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来看,滨海新区的住宅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和发展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发展注重资源循环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将有很大的节能空间,对构建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

(三)生态住宅是实现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生态住宅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学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尽管对“生态住宅”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一是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二是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三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改造现有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因此在建筑领域内采用高新科技是保障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四、滨海新区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强化建筑节能

严格执行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和我市建筑节能方面的有关规定,从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严格控制,确保新建居住建筑达到节能65%的标准、公共建筑达到节能50 %的標准。同时加强绿色标准的认证和推广力度,以节能为突破口全面提倡节能、节地、节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结合旧区改造项目,每年实施一定比例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加快新型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新型墙体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加快原有公建节能改造步伐。只能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二)提高供热效率

整合供热热源,以热电联产热源替代小型、分散燃煤供热锅炉;加强供热管网保温,继续实施热力管网改造。加快供热体制改革。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实现温度可调节和分户计量,逐步推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制度。

(三)利用先进技术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发展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方法,重点研究开发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选用无毒、无害、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大力推广节能建材和绿色建筑节能建材,使滨海新区的绿色建筑既充分符合本地区的气侯、资源、经济等特点,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实用空间,真正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真正实现绿色地产。

(四)节约用水,逐步推进中水供应

在节水方面,滨海新区新建住宅应全部实现中水供应,到“十一五”末,新区中水回用率要达到或超过30%以上,赶上或超过中心城区的标准。

(五)完善激励机制和法规体系

以建设宜居生态社区为立足点,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有利于形成对建筑投资管理和业主等各方面的推进动力,同时加强对节能标准情况过程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研究,2005,(4).

作者简介:张瑞华(1972—),女,天津人,天津市房地产管理局经济师,法律硕士。

作者:张瑞华

第2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滨海新城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文章从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助力福州滨海新城经济发展的作用调研出发,研究了福州市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对“双创”的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等问题,立足岗位创业的视角结合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提出了开设“关于创业”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结合专业课程开设“为创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室,打造创业园,创办品牌公司等方面出发,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滨海新城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創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课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福州市高职教育的各个层面,如何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福州滨海新城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

1 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助力福州滨海新城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在福州推进滨海新城建设的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技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服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把握时代热点,紧跟产业革命步伐加快推进滨海新城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力得到提升。通过对福州星网锐捷、新大陆等公司开展调研发现,在校期间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职工晋升速度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在校期间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员工,且学生阶段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员工留职率更高,这些调研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接受过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员工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发挥科研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福州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工作方式,制定教师寒暑假下企业制度,教师不仅可以用企业的设备实践自己的创新设想,而且能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指导作用,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企业的生产设备也进一步论证了教师的创意,使教师的创意顺利地转变为产品,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时间,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高职院校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召,结合时代背景和福州滨海新城建设的背景,实施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技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城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2 福州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的现状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福州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现状

福州市滨海新城建设迫切需要大批“技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福州市各高职院校纷纷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有益探索。积极培育校园“双创”氛围,如,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积极推进和扶持各类创业活动,被评为2017年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性高校。加强平台建设,如,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相思岭大学生创业园,集体验创业、模拟创业与实体创业为一体,为学生开展“双创”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已经为我省大学生十大创业示范园之一。创新“双创”教育实施路径,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获得省级立项。通过对福州地区三所高职院校3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7分,调查数据显示:有83.5%的学生认为实施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或必要;68%的学生认为,即使暂不打算创业,获取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信息也很有必要,有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或未来可能的创业。这表明,开展“双创“教育已经获得了福州地区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2.2 福州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双创”的认识不到位。“双创”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愿、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在实践中,不少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仅仅把“双创”教育作为应对就业压力的一种权宜之计,导致不少学生也将其视同于就业教育。根据课题组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2%的学生表示“找不到工作才会创业”,有58%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就是一回事”。二是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福州市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由校学生处、团委负责,开设相关课程时大多选派职业指导课教师或学工处、团委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任务。这部分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但既缺乏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无法系统地讲授创业知识,更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有72.1%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老师在指导他们获取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技能的过程中水平仍有待提高”。三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的院校就“双创”论“双创”,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有89.3%的学生认为创业课程与所学专业没有紧密的结合,学校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上一样的创业课程。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各院校开展的“双创”教育大多局限在校园内部,还停留在“课堂教育+竞赛”的模式,缺乏校外的实践平台,真正意义上的实战锻炼很有限。有91.3%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创业课程多为课堂教学,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资源匮乏。四是“双创”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有些院校只采取选修课、讲座、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非课程的形式向有创业意向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致使没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不想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此外,很多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片面夸大创业的好处,多讲成功案例,少讲或者不讲失败案例,缺乏风险提示,无形中增加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不利于形成浓厚的氛围。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滨海新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借鉴国内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训研创教学体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园区化系统化的创业孵化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三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模式。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更加丰富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视野、更有效的实践指导。

在创新创业发展史上,Pinchott提出内创业理论,温州大学黄兆信教授发展了内创业理论,提出岗位创业的新概念,即在现有的组织制度内,以创新的思维看待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发挥创新创造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使公司获利并实现个人人生价值。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技能性,理应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追求技能的精益求精。各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融入工匠精神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立足岗位创业的视角,引领学生立足平凡岗位建功立業创下不平凡的业绩,为福州滨海新城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以岗位创业为出发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试图从五个方面入手,围绕理论课程和实操课程,采取类似岗位晋升的进阶式模式,依托证书化考评方式和类似打卡闯关的形式,按照不同岗位层次的需求培养不同素质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根据学生参与五个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分别颁发赤橙红蓝青卡,各卡片间呈现层级递进关系,低一级的课程卡片是晋级高一级课程的通行证,如获得赤卡后才能晋级橙卡,以此类推,青卡(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最高等级的证书,表明在校期间接受了最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

3.1 开设“关于创业”普及型创业教育课程

通过制度化建设和设置“关于创业”创业教育课程,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创业教育。完成此阶段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初级证书——赤卡。“关于创业”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主要围绕创业基础知识和创业精神展开,如开设《创业学》、《企业家精神》、《区域创业模式和区域企业家精神》等课程,这些课程按照层层递进、逐层深入的方式设置在大一阶段。可采用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相互结合的方式,也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毛泽东概论》等公共类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因子,同时,还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埋下创业教育的伏笔,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会从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把自己的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来经营,成为一位称职的基层岗位工作者。

3.2 结合专业课程开设“为创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

结合专业课程开设“为创业”创业教育提升课程。完成此阶段学习且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中级证书——橙卡。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心态、初步具备企业家和中高层管理者必备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把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结合,调整专业知识结构,搭建二者紧密相连的教学体系。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试验。(1)推进课程改革。创新专业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知识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如《电子产品市场营销》、《鞋类企业管理》、《房地产经营实务》等行业导向课程。同时,构建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氛围,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因子,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敏锐洞察力。(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增加案例分析和现场模拟教学环节的比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岗位创新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训中,不仅要进行岗位技能的锻炼,更要参与管理岗位的实训,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参与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企业生产经营流程。让学生学会管理的同时还能明确行业规定、关注政策变化、了解市场需求,通过这种岗位技能+管理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其能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3.3 依托院系成立创业教育工作室

在学院或者系部层面成立由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辅导员、企业家、优秀校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及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的创业教育工作室,全面负责创业教育实施、管理、考评、心理帮扶等日常事务的细项工作。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1)院系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业教育考评制度,颁发考评证书,是解决创业教育存在较大随意性和差异性的有效方式之一。规范创业教育的考评方式和制度,改变以赛代考、交份创业计划书或写写论文就能获得学分的方式,采用积分升级制度,对参与不同级别创业教育的学生分别发放不同级别的创业教育证书,使创业教育证书成为继毕业证书、技能证书之外的第三本证书,成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胜任岗位的加分项。(2)由教研室主任牵头,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集思广议,寻求专业领域内的创新点,成立专业工作室,把参与工作室运营作为获得奖学金的加分环节。(3)辅导员队伍负责做好创业教育的组织实施和心理帮扶工作,辅导员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一定的心理知识,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做好服务工作,如创业教育证书内容的核实、分数登记、等级划定。(4)院系根据自身活动开展情况,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并量化参与活动情况,可规定每年自觉参与创业教育活动一百个小时将获得创业教育的高级证书——红卡。

3.4 依托当地产业特征打造独具区域特色的创业园或孵化园

创新型人才成为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型驱动力,高职院校应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号召,加大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速度,对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发挥教育和产业的双重功效。(1)校级层面可依托当地产业特征结合区域文化特色积极打造集展示好点子、探索好方法、推广好作品、实践好商机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园或孵化园。给学生提供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将创业计划、想法或理念演化成具体项目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锻炼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创新思维,验证创业设想。(2)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创业园或孵化园的相关事宜,制定并做好项目的考察评选指导工作,对考评合格的项目予以产地资金支持,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进行项目孵化,(3)创业园和孵化园毕竟场地有限,不能向所有的学生展开,参加此项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的特级证书——蓝卡。

3.5 成立品牌公司

(1)学校对品牌公司予以智力支持,学校挑选创业园中运行良好经济效益佳富有专业特色的项目,组成包括专业教师、创业导师、企业专家、政府人员在内的幕后导师团队,集体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成立品牌公司,如公司注册、技术指导、融资、经营管理等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手把手的指导,学校成为学生成立品牌公司的智囊团。导师团队将在公司运行良好后再退出。(2)学校对品牌公司予以资金支持,如学校以资金入股,学生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共同组建品牌公司,或者学校和学生按比例出资成立品牌公司,解决学生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公司经营上轨道后,学校可逐渐撤资转让公司股份,实现学生独立经营。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创办小型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成立的公司已跳出学校的范畴,参与到市场竞争,学生将在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学会发现机遇、把握机会、团队管理等创业技巧,掌握经营管理技巧,领悟经营管理的思路和理念。在市场的浪潮中真正具备一名创业者的基本素质。通过此阶段实践学习的学生将获得创业教育特别卡——青卡,为实现创业梦想播下梦想的种子。

赤橙红蓝青五种卡片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点,赤橙红三种卡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按照岗位层级递进的素质要求分别培养低中高三个等级的岗位素质,蓝青两种卡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有创业梦想但由于资源不足的原因暂时只能选择就业的学生储备创业效能,先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储存能量等待时机开展创业活动。同样,受过蓝青卡片教育的学生如果在创业中失败,也能凭借接受过的岗位教育,重返就业岗位,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向丽,刘晓欢,陶济东.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念与路径——以湖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19):42-46.

[2] 李红.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2):41-42.

[3] 杨君.岗位创业视域下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7(32):51-54.

作者:杨君

第3篇:新城区完成长乐西路发展规划

基于长乐西路市场一条街低端成熟、中端发展、高端不足的现状,为了突出抓好商贸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再造新城新商贸,为长乐路商业街注入新的活力,新城区坚持规划立区,规划先行的理念,积极与规划部门、大专院校联系,完成了《长乐西路发展规划思路》的编制,并上报市规划局。根据这一规划思路,新城区将对长乐路现有10多个市场逐步进行升级换代,对不能升级换代的市场,将其迁往三环以外地区,逐步将长乐路建成现代气息浓厚,商业交易繁荣的现代化综合商业街。同时以《长乐西路发展规划思路》为依据,区发改委组织在长乐路沿线包装策划了6个项目。其中朝阳门外的长乐商业公园项目,占地123亩,总投资13亿元,将要在今年的西洽会上签约;羊毛衫大厦、榆林大厦等项目今年将开工建设。这些项目以及正在建设的白马世纪广场、西部商务中心、轻工市场改造、西都大厦改建 、龙苑商厦等项目,必将有力的促进长乐路商业街的建设。同时,新城区正在认真筹划,创造条件,力争年内举办“中国〃西安商业街发展高峰论坛暨西安长乐路项目招商洽谈会”,早日完成长乐路市场一条街向长乐路现代化商业街的转换。

第4篇:东营市滨海新城规划方案解析

方案一:

滨海新城重点功能区规划

新城建设区

滨海新城总用地面积14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68.6平方公里,水系(湿地)绿地等非建设面积78.4平方公里。其中滨海商务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滨海游憩区规划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滨海生态居住区规划用地面积31.6平方公里;科技研发区规划用地面积6.2平方公里;发展备用地规划用地面积18.6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滨海新城建设成为服务黄河三角洲的现代服务产业区(MSD)。将防潮堤围合区域海水利用与海水分级净化淡化处理相结合,按照海水净化淡化处理的不同阶段进行水面区域划分,根据不同的水质设计不同的项目与活动,实现对滨海土地的海陆统筹及水域空间的综合利用,形成集行政、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旅游休闲、科教研发、海水净化淡化等为一体的东营滨海现代服务产业区。

空间功能划分为四大板块:

滨海商务板块• 滨海游憩板块• 滨海生态居住板块• 科教研发板块

1、滨海商务区

充分依托滨海新城海水梯度利用的空间区划,将黄河路延伸线与现状防潮堤交叉口周围区域建设成为东营现代服务产业区,规划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将金融、商业、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集中,配套完善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寓、会展、文化娱乐等设施,形成东营滨海商务区。

集中运作新金融产业,主要包括地权、水权、海权、碳权、排污权等的交易。

以金融街、投资服务中心、广场及绿化带构成核心区,承担新区最核心的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功能,旨在为各金融机构及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提供国际化的发展平台。核心区内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周边拓展区域的甲级写字楼及配套商业。

行政中心:将黄河三角洲、东营及新城区相关行政机构集中于滨海新城商务板块,实施行政推动城市发展,同时,相对的集中办公能有效提供效率。

金融中心:以金融街为龙头完整区域性金融中心,集合各大银行、交易所、投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现代典当公司等,有效拓展城市发展的投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多方面服务。

商业中心:集酒店、文化娱乐、公共服务与商业为一体,与商务生活同步的个性化商业中心。

商务中心:以写字楼为主,包括甲级写字楼及乙级写字楼。

2、滨海游憩区

利用海水净化处理后的水体及其周边环境,形成亲水、浴水、临水、戏水、入水、借水、

观水、听水、滨水、游水等利用水体、进入水中、借用水景的方式,打造东营滨海游憩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平方公里。内海湖面旅游区规划用地面积16.1平方公里。

水心:内海区域打造岛屿、沙洲、建筑景观等核心标识系统和游戏目的地,休闲模式包括:水上屋创意风吕、温泉水上度假屋等休闲度假场所;景观小品、艺术建筑等景观标志。

水面:蓝海(内海)本身就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可以打造滨海观光环。水面上还可以船、筏(非机动)等为交通及游憩工具,以漂浮结构形成大地艺术景观。其休闲模式包括:滨海水上乐园的水上游乐设施设备展示和推介,充气类水上游乐设施设备,“水上嘉年华”的滑水、船筏、帆板、冲浪等;在漂浮物上进行的休闲 验性活动;漂浮结构的景观小品等。

水中(水下):水中(水下)是一个新的世界,可以潜水、游泳、戏水,也可以建设水下世界。休闲模式包括:水中的游泳、潜水等戏水游乐项目;海洋温泉浴等水中休闲项目;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的水下 餐厅等。

水空:水空是水面上的空间,可以创造凌空游乐的广泛内容,包括水上热气球、水上伞翼等游乐项目;栈桥、浮桥、水上平台、水上空中花园等景观小品;水上空中花园茶室、酒吧等休闲项目。

水滩:水滩是水岸边浅水区域,为亲水戏水区,是水景制造最有价值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榭、船屋等滨水建筑小品打造水上园林;可以开展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滩橄榄球、沙滩网球、沙滩风筝、沙滩田径、沙滩运动车、沙滩拔河、沙滩舞蹈等滨海金滩的水滩游乐项目;开发沙雕艺术、日光浴、散步、沙滩浴等休闲项目。

水岸:水岸是近邻水体的陆地,也是护堤区域,可以形成生态堤、艺术堤、水岸花园、滨海花园、滨海道路、水城建筑体系等多种景观,也是水城的建筑互动关键。滨水区可以看到水体的岸上区域,是室内游乐、陆地游乐的区域。开发海洋温泉公园、滨海温泉水上度假村、滨海国际温泉会都酒店、旅游房地产等。

3、滨海生态休闲居住区

依托围海而成的滨海景观资源及游憩、商业、金融等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中高档住宅,在满足临港产业区及现代服务产业区人口对居住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滨海旅游度假、滨海休闲的需求,规划用地面积约31.6平方公里。

居住区以中低层建筑为主,注重建筑的节能与生态能源的使用,注重与城市水系景观的结合。

滨海旅游度假区要以低层、低密度住宅为主,以水为脉,将水与生活相结合,打造独具风格的水城居住群,形成西班牙风情区、美式风情区等各种特色组团。

4、滨海科教研发区

科教研发区位于滨海高等级公路以东,与滨海居住、滨海游憩区及临港产业区相邻。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提倡生态办公引领滨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由具备高度信息化处理功能的楼群构成,是关注企业行为,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功能区。

从功能上来说是集中展示城市产业文化和形象的基地,满足企业研发、会议、教育、培

训等功能。优先考虑从亊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及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入区。

作为产业升级基地、合作基地、创新基地项目,形成综合性的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生态产业研发办公区;同时,联合高校建设可研基地和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集聚联动,成为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聚集地和增长点。

科教研发区将建设产业升级技术支持中心、培训中心、运营中心等,并引进相关的企业入区落户,成为一个以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部分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为龙头,关联产业为支持的综合性、国际性产业升级基地。

5、滨海新城核心建设区基本设计要求

水系与城市空间融合:通过滨海新城内部水系网络将水库、河流、海洋连接形成城市水景观与城市水生态系统。重点对内海区域、观海栈桥、黄河路水系、滨海商务区、游憩区、新填海区域进行特色设计。

低碳与城市设计融合:应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LED照明等技术,以清洁能源作为城市的主要能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源、海水淡化,加强城市供水节水、雨水及中水综合利用等。采用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建设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低能耗建筑,重点包括社区、公共服务建筑等。

突出城市核心区的海岸天际线:通过高层集聚、多层过度、低层围绕的布局方式,集中建设高层数、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区域打造城市中心区。

广利港区及临港产业区

1、广利港区

建设面积:港口建设区面积41.2平方公里。

建设规模:5000吨级散货泊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1个、2000吨级码头1个,到2020年吞吐量达到300万吨。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商贸港,集商业贸易、旅游码头等多功能港口。

将广利港迁至广利河入海口外侧深水区域,有效扩大广利港吞吐能力。对广利河入海口附近进行综合整治河口拦门沙和内河航道疏淤,重点建设5000吨级集装箱泊位、5000吨级散杂货泊位及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建成中心城区的建筑材料、生活日用品和零散集装箱海上运输集散地,到2020年吞吐能力达到300万吨。同时,建设旅游码头,发展海上观光旅游。

2、临港产业区

建设面积:35.4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黄河三角洲生态临港产业基地

功能定位:滨海新城重要的产业支撑,新城区科技研发的成果转化基地。

重点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生态技术、海洋装备制造、先进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临港商贸仓储与物流等。

新防潮堤选线方案

新防潮堤位于渤海负两米等深线,新堤长30.03公里,线型整体规整、局部灵活。新防潮堤内侧为300米绿化带和200米水系。

方案二:

相同点:

1、整体布局结构与方案一相同。

2、四大功能板块与方案一相同。

3、水系分割、生态优先、组团布局与方案一相同。

不同点:

1、新防潮堤采用外环环抱式布局方式,利用采油岛和观海栈桥形成外海海湾。

2、水系布局更加灵活,水系面积更大。

3、水系分隔组团更加注重用地与水的相融。

第5篇: 言 三门县滨海新城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规划依据、目的及背景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产业发展规划

支撑服务体系 前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前

三门,位于浙东沿海三门湾畔,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东濒三门湾,南接临海,西枕天台,北邻宁海。大陆海岸线长167公里,海域约481.7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为1510平方公里,辖10镇4乡,总人口40万。

三门是连接宁波、温州的大陆桥,为长三角经济区南翼,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宁波机场、黄岩机场、北仑港、海门港距县城均在100公里之内;甬台温、上三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04国道、甬临省道、台州沿海大通道交汇境内;健跳港为天然深水良港,常年不淤,为省定台轮停泊点,健跳港区是台州港六大港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人民凭着永不屈服、敢闯敢拼的精神,在资源相对缺乏、经济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奋力拼搏,走出了一条具有三门特色的工业兴县的道路。2003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9000余家,其中国有和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为68家;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6.2亿元;已经形成了橡胶、机电、化工、工艺品等四大支柱行业。1978年~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人均GDP 万元。

当前,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三门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众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滨海新城建设,是三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三港三城”建

- 1中心区块,温台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未来的三门滨海新城。

(二)确立滨海新城在全市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1、三门乃至台州沿海城市与产业带的重要组成。

2、近中期作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远期为三门县城至六敖、健跳城市组合创造条件,构筑滨海城市新区。

3、形成三门湾资源保护与开发及华东电力城建设的综合服务与配套基地。

4、满足三门县城功能提升过程中的各项设施用地与产业用地需求,成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区块。

(三)确立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

滨海新城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工业为主导,三产联动发展。

三、规划背景

(一)宏观区域经济发展背景

1、国际: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持续推进,跨国公司加大了对我国的战略性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资本流动不断加剧,国际产业结构面临新一轮的分工调整。中国是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有着快速发展的市场容量和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和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是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台州把握这种趋势,可以更广范围地分享国际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改造提升传统集群经济,拓展新兴产业,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国际贸易磨擦、

- 3较高的特征。省委、省政府将紧紧围绕推进“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但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在经济发展中的生产要素资源约束问题尤为突出,其中能源、土地和人才的短缺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制约浙江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系列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台州夯实基础设施,“翻山越海”,更好地将本地经济和产业融入到长三角中去,分享集群效益和规模经济;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支撑制造业的升级;降低发展成本演就外来资本和当地民营资本的“联手好戏”

4、台州周边地区:处于甬台温这条浙江“黄金海岸”中部的台州,其南北温州、宁波的发展势头强劲。今后一个时期台州和宁波、温州的关系将更加紧密。

通过基础设施、产业关联和城市功能三个方面,台州与宁波将呈现更加密切的关系。随着杭州跨海大桥的建成,宁波将成为联系台州和上海的必经之路;随着洋山港建设、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将强化宁波港对台州的辐射;随着宁波北仑港地区开发程度的提高,穿山半岛东南部至象山等沿海地区将成为今后宁波区域开发的重点,这将有力地推进台州北部沿海地区的开发。宁波是长三角重化工业的主战场。随着台州制造业结构的重型化,台州将与宁波在装备工业、造船业、石化原材料工业以及部分加工工业上形成较强的产业衔接性。随宁波城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生产型服务业规模的扩展和层次的上升,宁波城市功能对台州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

- 5以及台州市实施和推进四个工程(南北协作工程、北拓工程、“天仙配”工程、人才工程),为今后一个时期三门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确定了发展方向。

(三)滨海新城区域位臵

三门滨海新城位于三门城市东部,属于晏站涂围垦工程综合开发区域,主要由东部珠游溪北侧用地、晏站涂围垦工程及花鼓漫岛构成,规划总用地3057.5万平方米,其中晏站涂围垦工程北临旗门港,南接海游港,西靠三门城东用地,东面与花鼓漫岛相邻。建设滨海新城是开发环海游港经济板块的主要举措,是实现三门城市从山谷向滨海发展跨越的客观需要。

第二部分

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

一、总体思路

立足滨海资源生态优势和环境基础,依托三门县橡胶、机电、工艺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作为台州北部滨海产业拓展区,积极参与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区域分工和互补协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抓制造业发展,推动养殖、服务业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化,形成

一、

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在发展速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临港型产业发展、打造“平安三门”构建和谐社会等几方面走在全市前列的目标奠定基

- 7

第三部分

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原则

1、工业主导,三产联动发展原则

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台州市今后一段时期坚持的发展战略,以现代大工业带动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滨海新城定位为三门县城东扩的重要功能区,因此在其产业发展上也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同时利用资源环境基础适当发展以养殖为重点的农业,以及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和为生产生活服务、完善城市功能的服务业。

2、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原则

对区域内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工业方面,根据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和台州今后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即重点发展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五大主导行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型材料、临港型工业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阀门泵类、鞋帽服装、工艺美术、食品饮料等传统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三门现有的、在区域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同时从市内、省内、国内引进相关产业,通过引导培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产业的发展必须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环境是三门的

- 9型、多功能低压电器,中高压电器与电器成套设备等。依托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开发变压器、电网智能控制装备等电力设备。在三门现有的变压器、传输电缆等电力设备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从温州、温岭等地引进生产相关产品的规模企业,形成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

(2)泵类制造业

依托三门原有机电行业发展基础,加快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汽车空调用泵、生产工业用特种泵等新型高附加值产品。

2、工艺品行业

巩固和拓展木制工艺品、节日灯、太阳伞、车内装饰件等国内外已有市场,加快引进先进的制造材料、工艺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制作水平,发展电子玩具等新型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旅游休闲用品。

3、临港型产业

考虑到海游港岸线条件制约,区域主要是以发展为健跳港及猫头山修造船业配套的船舶及配件制造业为主,发展船舶配件产业。推进船舶制造业与模具塑料、普通机械制造、船舶五金、阀门与水泵等台州其他制造业之间的互动。

4、其它行业

依托南北协作工程,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主动参与区域产业转移,吸引台州南部区域的企业主要是汽摩配、家用电器以及塑料模具行业企业到区域内落户,从而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

- 11立足旅游资源的特色优势,通过协调统

一、合理、合力开发,着重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和专项特种旅游等。

发展方向:统筹滨海新城的山水和丰富的湿地资源,主要发展滨海湿地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整合滨海养殖区和生态农业区等特色资源,把山区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结合起来,形成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功能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并与其他县市等合力开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生态旅游基地。

三、产业区域布局

1、总体布局

依据产业发展、分区功能、开发模式的要求,以“轴线组团、分区开发”引导新区整体布局,形成“一中心、两片区”的规划结构。

一中心:注重新区整体空间形态与山水生态绿廊的有机结合,规划依托海游港、正峙港,围绕正屿山、花鼓漫湖形成“到T”形的公共中心区,注重滨海景观面的塑造,两条轴线形成行政商业中心、体育会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轴线的交点为正屿山中央公园。中心区在空间形态上强调山水的渗透与交融,轴向面江构筑新区中心轴线。

两片区:分别为西部的产业发展区和东部的居住生活休闲区。产业发展区以布臵工业产业、专业市场为主,适当安排居住配套和公建。居住生活休闲区主要利用花鼓岛优越的自然条件布臵重点布臵新城的居住用地,结合自然景观条件适当布臵少量度假与休闲用地。

2、分类布局

- 13环境引导,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二片、五单元”的布局结构。

“一心”为启动区的公共中心和生态绿化核心,围绕人工湖布臵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开敞空间,形成启动区的中心。

“一轴”为在工业单元和滨海居住带之间形成连续的公共轴线。 “一带”为沿海游港形成滨海生态居住发展带。 “二片”为中心居住片和西部晏站居住片。

“五单元”为形成五片工业单元,分别为水岙门片工业单元、中心片工业市场单元、中心西北工业单元、中心西南工业单元和东片工业单元。

第四部分

支撑服务体系

滨海新城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支撑服务体系。在滨海新城内建立一套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是建设滨海新城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滨海新城支撑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要求是:

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有利于产业发展;

保障滨海新城内企业进行科研开发、产品生产、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管理机构健全、管理方法先进、管理手段现代化; 保证企业员工和居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需要。

- 15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滨海新城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二、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滨海新城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依靠国家的政策,充分利用滨海新城综合优势,通过实施指导性管理,提供综合性服务和创业指导,为中小企业的起步和发展提供局部优化环境。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以及国内科研院所来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到大城市设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走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子,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把技术中心建成产学研联合基地,集中力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主导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建立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开发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完善技术信息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技术政策、科技成果、难题招标、新产品介绍和技术人才供求信息;完善知识产权保障制度,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的技术和装备,提高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引进技术装备,引导企业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对引进的技术、装备进行二次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飞跃。鼓励更多的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生产工艺组织生产。

- 17

第6篇:提升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 建设宜憩现代化滨海新城

提升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 建设宜憩现代化滨海新城汪洋同志视察汕尾时指出:汕尾要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发展,就要打造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汕尾发展的成败。可见,软环境建设对汕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砍掉汕尾落后尾巴、加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最佳着力点,营造良好软环境,促进汕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里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就加强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及相关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深刻认识汕尾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

“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地域辽阔,民风淳朴”,这是对汕尾这片充满神奇和魅力的土地的描述。汕尾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但却是广东经济最落后的地市之一,本地经济发展异常缓慢,基层矛盾激化,社会崩裂,被称为“沿海经济陷落带”的典型样本。消灭“沿海经济陷落带”,是走向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不但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而提升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则是消灭“沿海经济陷落带”,建设宜憩现代化滨海新城的必由之路。

二、正确理解新形势下掣肘汕尾发展的问题所在

首先,交通建设严重滞后是掣肘汕尾发展的硬件因素。一方面,汕尾境内只有324国道、深汕高速公路与珠三角相连,车流量大,经常堵车,阻塞严重。另一方面,汕尾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没有一寸铁路

的地级市,与腹地、内地之间人流沟通不畅。同时,正是由于汕尾与内地和珠三角等地的交通不畅,导致汕尾的出海优势难以发挥、港口难以发展起来。

其次,缺乏归属感的文化是掣肘汕尾发展的软件因素。从地理位置看,汕尾与珠三角、汕头都存在空间距离,因此与两地的经济联系都不强,汕尾文化本质上就是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的杂糅,处于强势的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交界地带的所谓的汕尾文化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最后,软硬件的缺失导致投资环境让人望而却步。投资环境所依存的社会治安稳定及市场经济秩序商业诚信的缺失,成为汕尾发展经济的毒瘤。此外,汕尾社会矛盾冲突较多,敏感事件频发,乌坎村事件便是例证。

三、关于提升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要加快交通建设,构筑大交通。以实现“五年大变化”、全面“砍掉落后尾巴”、加快融入珠三角为目标,以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以建设“两网一港”(即铁路网、公路网、海港)为主抓手,当好粤东地区融入珠三角桥头堡的“先行官”,努力构建崭新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从而为汕尾软环境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二要狠抓软环境建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风俗,天下之大事也。”软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标志,它包括领导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信用环境等诸多方面。只有优化软环境,我们的整体环境才能硬起来,提

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抢占商机,引来“金凤凰”;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落后为优先;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向繁荣强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软环境建设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汪洋同志深刻指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路举措,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效果,思想观念不是小问题,而是决定发展好坏快慢的大问题。”汕尾之所以落后,有历史、现实,客观、主观的各种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落后。因此,要“砍掉落后尾巴”首先要砍掉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落后尾巴,着力破除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着力破除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着力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始终保持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始终保持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危机感。其次,我们要坚持继续解放思想,使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着力转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用开阔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国际的视野、战略的眼光来思考问题、谋划发展,推动汕尾的大发展、大跨越。

三要坚持走自力更生之路。汕尾的发展要靠自己,必须走自力更生之路,不自弃才不被人弃。汕尾需要正气而不是财气,有了正气,凭汕尾的各方面优势,财气自然会从天而降,软环境也会大大提升。古语说得好,“法乎上,得其中;法乎中,得其下”。针对省委书记汪洋对汕尾提出的争当全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的定位,汕尾拿出排头兵的精神,找准切入点,确保在发展速度、转变方式、

区域合作、宜居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的前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极力推动下,汕尾市与深圳市开始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试图通过这个合作区,撬动起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改变汕尾经济长期落后局面,这个合作区承载的使命巨大。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波万里红”,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随着汕尾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我们一定能为推进汕尾经济社会和谐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从而把汕尾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在发展速度、转变方式、区域合作、宜居建设等方面走在全省欠发达地区的前列。

上一篇:与我们有关的美文下一篇:启动仪式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