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解析体育运动对服装史的影响

[提要] 本文通过对服装演化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阶段进行分析,阐明了体育运动与服饰发展史的关系。主要从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体育运动对中国服饰史的影响、体育运动对当下服装设计的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体育运动是深入考察服装演化历程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键词] 服装史;体育运动;人性化设计

[作者简介]杜博(1980—),女,辽宁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理论研究。( 辽宁锦州125000)

在对服装史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服装都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服装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服装本身体现出当时的纺织品及服装的科技水平和艺术设计水平;其二、服装是精神文明的表征,服装折射出当时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法律制度、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经济水平、审美感受和艺术流派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服装史学科兼具历史学和服装学的特征,并与美学、社会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民俗学和博物馆学密切相关,其跨学科性质决定了服装史研究具有多样性,涉及多个领域。经研究发现,体育运动是推动服装史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提出这一观点并进行探讨,是希望能引起同行们的重视,加强对服装史研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剖析和总结。

一、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综观欧洲的服装历史,两千多年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男女服装的特别式样,自然构成了服装发展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思路因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加深而改变。下面简略陈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

1.19世纪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在19世纪,女性的社会圈子很狭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家庭中,妇女是家庭和丈夫的装饰品,在男性世界的天空下生活。大众的观点是:女性在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都不适合参加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于参与者来说女性比男性做起来要困难得多,因此,女性参加运动常常被否定。女性的服装以紧身胸衣、撑箍裙为主,严重束缚女性的四肢运动。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随着民主自由思潮的发展,资产阶级妇女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积极地参与原来由男性垄断的社会圈,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由此而来,她们对于服装也有更多个性化的要求,而对于长期以来束缚她们身体的紧身胸衣越来越不满,希望能够从束缚之中解脱出来,成为真正自由的个体,让服装为身体的运动服务。因此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的迫切要求成为改变服装设计的原动力。当时的妇女越来越频繁的参与各种体育活动,造成服装设计思路的改变。妇女打网球、骑自行车、骑马等等,在这些活动中,传统的女装已经成为阻碍,那些狭窄的上衣,长及脚面的裙子,显然不适合运动,不仅仅是剪裁妨碍运动,传统不透气的面料也与运动服装对于吸汗、松软的要求格格不入。因此,服装款式从根本上的变革成为女性的迫切要求,她们急需从服装样式的束缚中解放,让肢体可以自由伸展。女性要求的是服装为身体运动服务,而不是身体受到服装的约束。服装上产生了设计和生产符合运动要求的女装,这种要求造就了新的服装发展思路。至此,女装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大多遵循舒适、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华丽还是简约和或者其他风格都不影响女装的魅力。

3.进入20世纪后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女性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女性的身心都脱离了舆论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的参加体育运动,而且在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女性运动服装成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在20世纪中期直到目前,运动服装成为女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运动服装的市场需求迅速吸引了现代女性运动服装的设计师和生产商的目光,他们将视野纷纷投向了女性运动装市场,其中,可可夏奈尔(Coco chanel)是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夏奈尔的设计是美丽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她的设计是以女性的需求为基础,改变了原有设计的初衷——以男性的要求为主的设计根本。她的设计给服装领域带来了一次飞跃,即从人体适应服装到服装适应人体的重大改变,服装设计开始为人体的舒适服务。女性对自己信心十足,在男性面前增添了魅力指数,更加美丽。1913年夏奈尔设计了一系列运动装,这一系列服装以宽松内衣的基本结构加以演化而成,宽松、简单,并且采用松软的棉质面料,符合体育运动的要求。这种宽松服装的设计方式,其实原来是用来做女性内衣的,而夏奈尔把它变成外衣,显然是一个突破。她设计女装的核心是服装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是跟随人体而变化的,是按照人体设计,而不是要求人体屈就她的设计。这是她在服装设计上的原则。这一原则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所认同,而且奉为己任。

总之,女性运动装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期以后成为女性时装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仅是服装设计师个人能力所能左右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女性运动人口迅速增多的时代产物。

二、体育运动对中国服饰史的影响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历代的服制改革都是以政治变革为基础的,政治变革又以战争为最直接的方式进行。我国古代军队主要有步兵和骑兵,战争以近距离的搏斗战为主。在作战时,具体以武术、射击、马术等手段进行交战。经过历史变迁,时代更替,在当今社会武术、击剑、马术都是体育竞技项目。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射击、射箭、击剑、马术都成为奥运比赛项目。由此可知,政治、战争、体育、服制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以魏晋南北朝及民国服饰进行阐述。

1.魏晋南北朝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社会大动荡,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文化、人民生活惨遭破坏的时期。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机会,给这一时期的服装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最具代表性的是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主要是步兵在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骑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这是由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决定的,也是由北方的地域特点决定的。赵国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时,由于对方的马术高超,行动迅猛、灵活、敏捷等特点,赵国虽然武器精良,但是官兵都身穿长袖、宽领、下摆大的长袍,结扎繁琐,行动十分不便,束缚了身体的运动,影响战争的结果。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服装限制了作战人员的身体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赵武灵王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改服在当时是不允许的,但他坚持自己的见解,认为服装的形制首要因素是实用性,便于着装者的运动需要。胡服自上而下,很快在全国普及开来。胡服骑射的式样为:翻领、右衽、窄袖、衣长至膝下、足著革幼靴,令人注目的是腰间鲜明的蹀躞带的装饰,既美观又实用。胡服弱化了服装的等级制度,强化了服装的功能性,满足了着装者肢体随意活动的舒适性,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2.民国时期体育运动对西方服饰史的影响

民国时期伟大的社会变革与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进行,服装也面临着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革。中国传统男装宽衣博袖,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宽大的长袍在家中比较适宜,旅行却是十分累赘,再加上我国的对外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世界性体育赛事非常频繁,推动了中式男装在现代社会中的改革,特别是要满足运动功能性的要求。男装改革的方向与标准对服装的式样提出了三点要求:灵巧、简便、美丽。细节就是款式短小点,运动做事都不觉得累赘;服饰的颜色要优雅秀气;穿着时可以节省时间;旅行时便于携带等。因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张竞生的主张是:改从前长衣大袖的“腐朽”形象,为上衣下裤的戎装,即英姿飒爽的“大丈夫”形象。这里提到的戎装在当时也称学生装,它正是中山装的前身:装袖、吸腰、开袋、前开门襟、关门立领。这样变传统中装的宽大离体型为紧身型,提高了穿用者的行动效率,也改善了穿用者的精神面貌。经过不断改进,中山服在20世纪20年代基本确立,其主要特征为:由底领和翻领构成领子,是领角呈八字形的立领;上下有四个加袋盖贴袋,胸袋袋盖呈倒山字笔架型,称为“笔架盖”;下边两个为吊袋,即袋边沿活口的口袋,俗称“老虎袋”,四个口袋都以纽扣扣合;前门襟五粒明扣;袖口上各有三粒扣子;最初的后背有腰带,背缝和开衩,以后取消了腰带和开衩。

虽然民国时期的女装变革的首要因素是政治,但是女性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服装变革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时女性的运动装更多强调服装的运动功能和实用功能。通常采用腰部以下束紧的结构,并通过开领、短袖、短裙、收腰的样式最大限度的释放双臂和双腿的运动。并且,这类款式是民国时期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必备服饰,它变换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矫揉造作,新时期女性的特点显露无疑。

民国女装“变服”的另一标志是旗袍的出现。旗袍与传统服装比起来,面料可选用的材质广泛,工艺简单,造价偏低,造型简洁大方,而且便于运动。旗袍在实用性方面优于传统服饰,取代了传统服饰复杂的服饰搭配,基本做到了一衣代替多衣。旗袍的开衩对于女性的肢体运动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达到了舒适、美观、运动型的要求。

三、体育运动对当下服装设计的影响

通过服装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运动始终伴随着服装史的变革与进步。19世纪以前的服饰往往过分强调服装的奢华精美,却忽视了着装者身体舒适性的需要,更谈不到体育运动的要求。在中国历代服饰中,过分渲染的服饰每个朝代都有,仕女们硕大而不方便的发髻,历代皇族精细而不实际的龙袍霞帔,宽大的袍衫等等;还有欧洲盛行的紧身胸衣、撑箍裙,都是抛开人所必需的舒适性而将重点放在服饰上,历史上这类服饰,只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精美的瞬间而已。

服饰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人们逐步认识到服饰的本质是为人服务,服从人的需求,使人身心获得健康发展。这正是服饰符合人参与各种户外及体育运动的客观要求,尤其是越来越重视身心健康的今天,健身、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对服装设计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人性化设计不谋而合。

如今,服装设计的人性化理念深入人心,“以人为本”随处可闻。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向,人性化设计就意味着处理人与服装之间的关系时,设计师要把方便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放在首位,设计要点在于正视人的体育运动对服装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充满人情味和亲和力的服装产品,以满足人的着装需求,提高人的衣着、生活质量,最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断升级,对中外服装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这要求从全新的视角关注服装史的发展。美国当代设计家德雷福斯曾建立了一条十分简明的标准:“要是产品阻滞了人的活动,设计便告失败;要是产品使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更有趣、更快乐、设计便成功了。”美的服装不妨碍身体,而是帮助身体的发展,即“美”不能以牺牲“用”为前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服饰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运动对服装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经济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刺激和引导着人们对健康运动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强健的体魄、优雅迷人体型的重要性。运动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时尚。因此,当下服饰品的研发,应从功能性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设计出既适合运动同时又有时尚品味的产品,这是未来服装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彭锋.美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受之.世界时装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楼慧珍,吴永,郑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张竞琼,翟梅宇.民国时期服装功能性设计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2).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杜博

第2篇: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1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第一章 先秦服装

教学目的

了解和掌握先秦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服装起源

●御寒说

●遮羞说

●异性吸引说

●巫术说

●劳动说

●保护说

●本能说

★ 新课讲述

第一节 概述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草裙 兽皮披

原始人的兽皮装缝制特征 贯口衫 其他着装形式 佩饰

2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冕服

冕服构成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征性。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 胡服 佩饰与襦裙 戎装

★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思考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服装设计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理解且会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二是丰富的设计素材积累。服装史上的服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得到的瑰宝,是设计者的巨大财富,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它。

3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第二章 秦汉服装

教学目的

了解和掌握秦汉服装

教学重、难点

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 2.女服为什么能承袭深衣? 3.秦汉军服发展有哪些突破?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秦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 新课讲述

第一节

男子袍服与冠履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 褝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冠

巾、帻及履式

第二节

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

4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襦裙

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

发式

第三节

军事服装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 2.女服为什么能承袭深衣? 3.秦汉军服发展有哪些突破?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汉服活动,感受汉民族服装的魅力,从而从历史中吸取养分。

5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服装

教学目的

了解和掌握魏晋南北朝服装

教学重、难点

1.文人衣服为什么会形成褒衣博带之势? 2.说一说女服的美妙之处。

3.裤褶与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课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

战争促使南北迁徙,民族错居,也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服饰的发展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初期各族服饰自承旧制,后期因相互接触而渐趋融合。

★ 新课讲述

第一节

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袍有袪,而衫为宽大敞袖。

由于不受衣祛限制,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幅巾

纶巾 小冠

高冠

漆纱笼冠

帽子是南朝以后大为兴起的,主要有:

白纱高顶帽

黑帽

大帽

6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魏晋男子的履式除采用前代丝履外,盛行木屐。《宋书·武帝本纪》写其性尤简易,常着连齿木屐,好出神武门。在服饰习俗中,访友赴宴只能穿履,不得着屐,否则会被认为是仪容轻慢,没有教养。

第二节

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魏晋妇女服饰多承汉制,一般妇女日常所服,主要为衫、袄、襦、裙、深衣等。 深衣 帔 履

首饰(发展到此时,突出表现为竞尚富丽。其材料之华贵,名目之繁多,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节

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裆

裤褶:上衣叫褶,下衣叫裤,胡服的一种,是一种衣裳分制的服装。

裆:所谓裆,也就是我们说的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形制也与现在的背心相似,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扎。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文人衣服为什么会形成褒衣博带之势? 2.说一说女服的美妙之处。

3.裤褶与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这一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魏晋南北朝服

7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饰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可以引导学生体会服装中蕴含的文化及时代风格。

第四章

隋唐五代服装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隋唐五代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说说男服的构成要素。

2.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唐代服装怎样体现了中国服装史最灿烂的一页?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隋——唐——五代十国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课讲述

第一节

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袍衫即隋唐时期的圆领袍衫。

幞头:是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

第二节

女子冠服与妆饰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一、襦裙服

8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半臂与披帛

发式与面靥

面妆与发饰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

三、女着胡服

女穿胡服:受胡舞的影响(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

第三节

军事服装

军事服装的形制,在秦汉时已经成熟,经魏晋南北朝连年战火的熔炼,至唐代更加完备。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说说男服的构成要素。

2.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唐代服装怎样体现了中国服装史最灿烂的一页?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国是如此的先进、文明、繁荣、强大,它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历史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起着巨大的作用,成为当时亚洲的中心,也是世界中心地区之一。亚洲各国人民都企羡中国,“对中国文化无限向往”,“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

9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气势宏大壮阔的隋唐五代时期,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在世界特别是亚洲发展史上的特殊、辉煌的地位,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其灿烂的服饰文化也是设计师应当予以重视、并深入了解的。

第五章 宋辽金元服装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宋辽金元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百工百服说明了什么?对职业装设计有何启示? 2.女服为什么趋于拘谨?

3.说说三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及形成因素。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北宋——辽——金——南宋——元 服饰趋于拘谨质朴。

新课讲述

第一节

汉族官服与民服

一、男子服装

襕衫 帽衫 裘衣 幞头 幅巾 朝服 襕衫 幞头 朝服

10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二、女子服装 背子:

对襟大袖衫、披帛、长裙 襦 袄 衫 半臂 背心 抹胸与裹肚 裙 裤 盖头巾 花冠与配饰

第二节

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一、辽——契丹族服装

契丹族服装一般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下穿裤,裤放靴筒之内。 女子在袍内着裙,亦穿长筒皮靴。

二、金——女真族服装

服装主要采用兽皮制作,特别是到了冬天,不分贵贱都穿兽皮服装,就连裤子和袜子也都用毛皮制成,以挡风寒的侵袭。

三、元——蒙古族服装

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契丹族长袍更为宽大。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百工百服说明了什么?对职业装设计有何启示? 2.女服为什么趋于拘谨?

3.说说三个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特点及形成因素。

11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宋、辽、金、元,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衰落的阶段。由于政治因素,文人参与艺术设计领域,上的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有了大幅度的上升,当时儒家思想是统治思想,因此这个时期的服装也有体现,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第六章 明代服装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明代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明代官服形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2.说说女服的风格。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对中央和地方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禁胡服、胡姓、胡语等措施。

新课讲述

第一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一、官服

官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冠、佩绶、笏板等都有具体安排。

二、民服

明代一般男子服式主要有:直身、罩甲、襕衫、裤衫、裤褶、曳撒等,多承袭前代,仅在色泽、长短上有所变化。

明代男子主要首服的巾帽,则有很大发展,特点突出。

第二节

女子冠服与便服

12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一、冠服

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的大袖衫、深青色的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帔子 蹙金

二、便服

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金绣。

背子 比甲 裙子 头饰 襦裙 水田衣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明代官服形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2.说说女服的风格。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代服饰。其缂丝、刺绣、织金、妆花、孔雀羽线等精细加工技艺,均已达到高超水平,为服饰艺术的精细加工创造了条件。今天的服装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服装材料的创新设计,明代服装材料装饰艺术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

13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第七章 清代服装

教学目的

学习和掌握清代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清代冠服制度有何重大改革?为什么? 2.女服的发展循着怎样的一条路线?

4课时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

清朝从公元1616年至1911年,共295年的历史,历经12个皇帝。

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

新课讲述

第一节

男子官服与民服

清代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本民族旧制,不愿意轻易改变原有服式。

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高层人士再另加领衣。男子官服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

袍、袄:因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袍、袄多开衩,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不开衩。 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

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马褂”。

14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

朝服 补服 琵琶襟马褂 马甲

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

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

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

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

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

腰带:富者腰带上嵌各种宝石,有带钩和环,环左右各两个,用以系帨、刀、觽、荷包等。

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

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以下三种:

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蓬草鞋。 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

第二节

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

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由内到外为: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 下裳以长裙为主,多系在长衣之内。

兜肚

霞帔 大袄

裤子:只着裤而不套裙者,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

云肩:这是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云肩形似如意,披在肩上。

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

15 《服装设计与服装史》教案教案

鞋: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其天足,一说为增加身高,实际上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鞋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木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

第三节

太平天国服装

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他们改革历法,重视绘画,批判儒家经典,并设计规定了自已的服装式样与色彩,是第一支拥有自己独特服装的农民起义军。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清代冠服制度有何重大改革?为什么?

2.女服的发展循着怎样的一条路线?

课后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

清代在中国服装史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

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

清代服装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进程随着封建末代王朝的覆灭而告终止。中国古代服装虽然结束了它的历程,然而它所显示的意义却远远超出了其本身.

第3篇:中国服装史笔记

序论 

一、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 (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 (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 

二、东西方服装的比较 (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 (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 第一章 原始社会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 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思考题: 1.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2.根据我国远古时期纺织品的发现、试释服装发生的缘由。 3.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先秦服饰 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

二、周代服饰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口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服饰变革的意义是我自己总结的,书上没有)

第三章 秦汉服饰 

一、秦汉的文化背景: (1)秦统一了思想,改革了政治、经济、文字等,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及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2)汉承秦后,多因其旧。汉乃是形秦神楚。汉代文化继承的是楚文化的精髓。 (3)汉武帝和秦始皇都致力于从思想上统一中国。道家的政治哲学迎合了汉初的政治需要。休养生息之后,汉武帝扶植儒家,使其成为正统。 

二、秦代服饰 (1)袍服,秦代男装以袍为贵。秦代袍服领子、右衽低坦,常露出内衣,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花边装饰。 

三、汉代服饰 (1)汉承秦制,以袍为朝服,袍即深衣制。西汉早期曲裾深衣,东汉多为直裾,但不作正式礼服。燕居多服禅衣,即单衣,形制与袍同,唯不用衬里。 (2)袍,大袖,袖口收紧缩小,领子低坦,露出里衣,大襟斜领,衣襟开得很低,领袖花边装饰,下摆常打一排密裥。 (3)襜褕,直裾单衣,是禅衣中较长者,男女通用之服。有直裾和曲裾,直裾为多,不作正式礼服。东汉时,直裾取代曲裾成为礼服。 (4)裤,汉时着裤。古代裤子无裆,只两只裤管,又称“胫衣”。裨是短裤,由胫衣发展而来,两股之间以裆相连。汉女着裆裈,曰“穷裤”,上达于股,而且将裤身拉长,上连于腰。



四、汉代女子服饰 (1)汉代女子常服仍为上衣下裙的深衣,衣服宽博,衣袖趋大,袖口收敛,曲裾直裾并存,曲裾居多。 (2)曲裾深衣,是汉代女子专用服饰。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镶边。衣领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如穿几层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可多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3)襦裙,汉代女子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交领、直领;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4)袿衣,斜裁法制成的长儒衣,大袖袿衣称“诸于”。 (5)舞女大袖衣,衣袖宽博,内有伸缩自如的“水袖”,下为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

五、丝绸之路的作用系影响 (1)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陆路文化、经济交流通道的泛称。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连接在一起。 (3)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4)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更新和发展。 (5)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之路。 (6)是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明的门户。 (7)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合璧之路。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服饰



一、魏晋玄学对服饰的影响 1.魏晋的艺术风格核心是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颓废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对人生命运的强烈欲求和留恋,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成为当时历史前进的音响。 2.“人的觉醒”-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3.人和人格本身日益成为这一历史时期哲学和文艺的中心。不再如两汉那样以外在的功业、节操、学问,而主要以其内在的思辩风神和精神状态,受到尊敬和顶礼。 4.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风格。 

二、魏晋南北朝的男子服饰 (1)魏晋南北朝的服饰有两个方面: 1.汉式服装,承秦汉之制。 2.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 (2)魏晋衣服宽博,受清谈影响,求潇洒脱俗,有意仿古。 (3)主要衣物: 1.衫,汉族男子服衫,主要是衫子。不许施祛,衣无袖端,敞口,有单、夹两式,对襟以襟带相连,色彩素雅。 2.裤褶,上衣为短身大袖或小袖,圆领对襟,衣长不过膝,加沿;下衣喇叭裤,膝弯处长带系扎。 3.裲裆,源自北方民族,流行于南朝齐梁间。一般为前后两片,其一挡胸,其一挡背,比半臂短小,肩部用皮制搭襻连缀,腰部用皮带系扎。一直沿用到唐宋,男女皆服。 4.帻、巾,沿袭汉代遗制,但有所演变。巾帻后部逐渐加高,中呈平型,体积缩小至顶,帻上横插簪笄。有平巾帻、小冠。小冠加上黑漆细纱制成的笼巾,就是笼冠。当时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黄巾起义” 

三、魏晋南北朝的女子服饰 (1)襦裙,妇女服装承继秦汉遗俗,有衫、袄、襦、裙之制。衣着明显特征为:上俭而下丰,上衣短小,下裙宽大,交领上襦,束腰较紧,头部多加假发。这时的襦、衫亦宽亦窄,有广袖宽身和窄袖紧身。南北朝时有交领大袖衣,长裙外着,腰线甚高,也有窄袖合领衣,腰间垂裳,已近隋式。 (2)深衣,与汉代有较大差异,下摆加丝织物三角形层层相叠的装饰,飘带较长。南北朝时去掉了飘带,尖角的“燕尾”加长,二者合为一体。 (3)帔,是始于晋代的女之衣物,形似围巾。 

四、佛教文化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1)影响了形制和纹样方面。 (2)南北朝女子流行“额黄妆”。 

五、南北朝时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1)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性质和方向互相传移的。 1.其一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服饰文化,基本遵循秦汉旧制。 2.其二是在实用功能方面比汉族统治者穿的宽松肥大的服装优越的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 (2)北方胡族服装便于生活劳动,有较好的劳动实用功能,因而对汉族民间传统服装产生了自然传移作用。 (3)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的异质服饰文化与汉族传统服饰文化并存和互相影响的情形,构成了中国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新篇章。 

第五章 隋唐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唐前期,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这种青春、自由和欢乐之美渗透在唐文艺之中。 (2)唐中期,审美趣味中多了富贵闲适,少了雄豪刚健;多了规矩格律,少了自由不羁。 (3)唐后期,此时的艺术精神不再注重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审美趣味沿着中唐一线走向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纤细和伤感弥漫在整个艺术风格之中,并给以后深刻的影响。从此以后,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虽有流变,但整体上从阳性趋向阴性,从雄浑趋向秀眉。 

二、灿烂的唐代文化 (1)南北文化交流,推陈出新。 (2)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有物质文化交流,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制度文化方面只有输出。 (3)唐朝处在中国古代音乐、诗歌、美术、工艺的高峰期。唐朝的服饰更是丰富多彩,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

三、隋代服饰 (1)基本保持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承前朝启后代的时期。 (2)文帝力行节约;炀帝崇尚奢华铺张,为宣扬皇帝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背后,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帝王冕服的既定款式。 (3)男装以衫为主,女装以襦裙为主,小袖长裙,裙系到胸部。贵妇出行着大袖服。 (4)受齐梁风气影响,妇女另加小袖式披风,多翻领,内外不同色,若单独穿着用细钿缕带束腰,已近“胡装”,这种类似披帛和半臂式服装的演化是逐步的、渐进的。 (5)隋代至唐初,女装上穿小袖短襦,下着紧身长裙,裙腰束至腋下,中用细带系扎。这种服饰流行甚久,并影响东临国家和地区。 

四、唐代服饰

(1)唐高祖颁布“武德令”,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 (2)一般公服和平时燕居的常服吸收了异族服装的成分,形成了独具大唐特色的服装新形式。 (3)唐官服用颜色区别等级。冠和腰带也是官阶的标志。武则天时织赐不同纹样区别文武官阶,为以后王朝效法。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后因“深青乱紫”改八品九品服碧色。 (4)唐代服装种类和样式更加趋于完美、整体和成熟。其款式和织物都和当时崇尚丰硕体态的审美融为一体。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达到一个完美的高度,在服饰上显现出开放、自信的民族自信心。 

五、唐代男子服饰 (1).圆领袍衫,又叫团领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为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制,形制为圆领且右衽,领袖及襟出有缘边,前后襟下缘各接横襕以示下裳之意,有单夹之别。穿圆领袍衫时上戴幞头,下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2).幞头,源于北齐,隋唐之初逐步定型。①是用黑色纱罗做的软胎帽,裹在发髻的后部,稍稍突起并微微前顷;②帽带两条系于铆钉前部,两条垂于颈后,初尚平头小样,而后渐高。③后垂的两条带子或下垂或上举,或斜耸一旁或交叉在后,带形如梭子,继为腰圆式,中施丝玄为骨。④幞头脚的形状非常多样。⑤不仅为男子头衣,宫中女侍也多有用者。⑥从一块民间包头布逐渐演化为官员身份象征的乌纱帽,幞头与帻相似,也是由低向高不断上升,但其发展时间之久、变化形式之多、适用范围之广,华夏冠帽中可谓无出其右者。 

六、唐代女子服饰 (1)襦裙  1.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 2.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 3.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 (2)半臂 1. 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由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的短外衣。 (3)披帛 1.披帛是继承六朝“帔紫”而来,轻薄纱罗制成,上印花或加泥金银绘画,最初为短阔,后变狭长,是利用丝帛轻盈飘逸之态而装饰的。 (4)女着男装 1.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5)胡帽、幂篱、帷帽 1.胡帽是西域少数民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包括番帽、搭耳帽、珠帽、毡帽、浑脱帽。 2.胡帽最初为男子头衣,武则天时期兴起穿胡装戴胡帽之风。 3.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

七、胡服的流行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 (4)唐中期,出现大幅度流行胡服、胡装。分为两个时期: 1.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戴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 2.中唐以后,“胡服”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有“囚装”、“啼装”、“泪装”等。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3.“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八 五代十国服饰 (1)服饰上大体沿袭唐制。五代和晚唐男子装饰差不多,多着幞头和襕袍。 (2)五代的官服样式,承唐启宋。男子一般圆领衫子,腰系帛鱼。幞头变化显著,晚唐后,由软脚变成硬脚。 (3)女装基本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是裙束的比晚唐低,裙带较长,披帛较唐狭长。上衣加半臂,交领和对襟均有。后唐兴着彩裙,收裙裥作多折,这是宋代服饰的端倪。 (4)五代女子与唐相比纤细瘦弱。由此可见,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时尚主要因素。

第六章 宋代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宋代经济取得显著进步,农业、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等都有很大发展。国内外贸易发达。 (2)宋王朝轻视北方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实际上他们正由弱变强。宋朝禁止服用胡人服饰,但不可避免彼此间的仿制和影响,其中以女子的钓墩(是一种没有裤腰、两腿分离的连裤袜)最具代表性。 (3)随着宋朝政治中心的南移,长江流域逐渐取代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4)文化上,理学和儒学真正哲学化;宋词别具一格、堪称一绝;古文、通俗文学及戏剧说唱艺术迅速发展;科技发展引人注目。四大发明的三项产生于宋代。 

二、理学与服饰 (1)宋代,儒学得到复兴,“理学”使儒学得到真正的哲学化,并逐渐成为统治两宋的主导思想。 (2)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3)倡导服饰要简洁、朴实。整个宋代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 

三、宋代服制 (1)宋代服饰制度出现了由帝王钦定的《三礼图》; (2)宋仁宗重新规定了冠冕的尺寸、质料、颜色、和衮服的纹章,同时调整百官的朝服制度; (3)宋徽宗时变成《祭服制度》。 

四、男子服饰 (1)宋初,衣冠服饰袭晚唐五代遗制,无大变化。官员公服由袍衫、幞头、革带、革履组成。革带是官职标志之一。 (2)袍衫,有袍衫、襕衫(襕袍)。 1.袍衫,宋代公服皆圆领袍衫,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式。以袍衫纹样、质料、颜色分等级。唐天子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又有赭黄、淡黄袍、红衫袍,常朝服。一般男装与唐同,有襦、袄、襕衫、背子。 2.襕衫,也属于袍衫的范围,故又称“襕袍”。襕衫为圆领、大袖,长度过膝,下施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其式初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4)革带与佩鱼,①革带在宋代是区分官职高低的附属物,因其上的牌饰不同,有玉带、金带之称。革带由带头、带銙、带鞓、带尾四部分组成。鞓是皮带,也是主件。分前后两节。带銙在腰部后背,革带两端朝下喻示官员对朝廷的忠顺。 ②在宋代只有穿紫服绯的官员才有佩挂鱼袋的资格。 (5)方心曲领,从宋代开始,凡穿朝服,项间必套一个上圆下方,形似缨珞锁片的饰物。功能上用以防止衣领雍起,并起压贴的作用。 (5)直掇,是宋代男子的常用服式,对襟大袖,后背中缝直通到底。长衣而无襕者称直掇,亦称直身。 (6)襦、袄,襦、袄即传统的大襟短衣。宋时工人、商贩所着服饰各有规定。 (7)幞头与巾 1.幞头是宋代官员的主要首服,以直角为多,长如直尺,与唐相比宋幞头少了爽利便捷之气多了仪态威严之感。还有“曲角”、“交脚”,以铁丝、琴弦、竹篾为骨,弯制成不同的形状。隆重场合可用鲜艳色彩。 2.巾子,多普通百姓戴。巾在宋代名目繁多,有东坡巾、山谷巾、云巾、葛巾、仙桃巾、错褶样。巾子并非正式的头衣,是燕居装束。巾子的流行与士大夫阶层的庞大不可分离,也与士人中盛行的田园理想密切相关。道家的出世理想更使人向往,遁世绝俗的生活态度不仅影响了审美风神尚,也促成了士人衣冠中崇古而好风雅的趋向。 

五、宋代女子服饰 (1)宋代女子的服饰,有襦、袄、衫、背子、半臂、裙、裤等形制。 (2)背子,又名绰子。宋代男女皆服,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都有不同变化。其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贵妇穿在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以背子为主。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其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3)衫、襦、袄、半臂、背心,基本承晚唐五代服饰。 1.袄无定制,有宽袖和窄袖、对襟和大襟、长短不同。宋妇女喜着大袖衫,但不像唐那样轻薄袒露,一般有衬衣或夹衫。 2.宋妇女仍着半臂或背心,两者样式近似,通作对襟,但半臂有袖而短,背心无袖。宋代称半臂的缺袖者为背心。背心实为裲裆演化而来,长及腰部,呈长方形,对襟,下摆开衩。 (4)裙,宋裙多承唐制,唐的裙式和色彩依旧盛行。隋唐后,裙幅增加,褶裥增多,谓“百叠”、“千褶”,裙料以罗纱为主,装饰有刺绣、罨画、销金、晕染等,还缀珍珠。裙子、裙带都以长为美,并作上细密的褶裥而使裙身显得更为修长。当时还有一种前后开胯的“旋裙”,始行于女妓后为士大夫效仿。 (5)裤,宋代女子穿裤已露于裙外,也有单着裤而不着裙的。当时将有裆的裤子外穿多为身份卑微的女子,贵族女子仍多在裙内着无裆之裤。 (6)帔帛,帔帛发展到宋代为霞帔,通常为狭长形,上绣纹样,悬挂项上,下端缀一坠子,帔帛质地厚实,不似唐飘曳。 (7)花冠,宋女子首饰除传统的簪、钗、步摇、梳篦外,还盛行花冠,一年四季的花朵品种合插于一冠之上叫“一年景”。 (8)缠足,女子缠足启始一般认为五代之时,始自南唐后主宫嫔,至宋时女子缠足成为儒家礼教的一部分,小脚成为衡量女子仪容姿态的标准,小脚中蕴涵着的性意识使其成为男子爱怜赏玩的对象。 

六、缂丝与宋朝纺织工艺 (1)缂丝是宋代盛行起来的极为精美的一种织物,又名“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这是中国纺织品中的瑰宝。 (2)其实缂丝并非用刀来雕刻,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其成品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3)缂丝以定州为中心,大多用于画轴裱幅之首,或作书籍封面,南宋缂丝产地南移至苏州、松江一带。 (4)朱克柔等名家模仿织造名人书画,从而使缂丝成为著名的艺术欣赏品。 (5)明清时期,缂丝品种除图轴、佛像等欣赏品外,还有袍服、铺垫、椅披等日用品。

第七章 辽金元服饰 

一、元朝的中西交流与文化 (1)元朝统治期间,加强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合文化交流活动。元初的佛道之辩佛胜道败的结果再次确定了佛教的优势地位,但仍允许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传播。 (2)元朝推行等级制度,但并未强迫汉人接受蒙古人的习俗,士大夫阶层虽无法把持经济生活上的统治权,但仍占领着文化生活的制高点。元曲、山水画都达到了顶峰;汉族文人兴建了书院,对汉族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承作用。汉族仍沿袭以往的宗族制度。 (3)从1240年到1340年的这100年间,是中国人和欧洲人直接接触的唯一机会。 

二、辽、契丹族服装 (1)宋时,契丹、女真装束在社会上相当流行,主要影响最多的是左衽。契丹人以左衽、长袍、圆领、窄袖为主。 (2)男子服饰 1.圆领长袍,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至膝下,袍外有围“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袍外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 2.髡发,契丹习俗男子发式多作髡(将头顶处头发剃去)发。 (3)女子服饰 1.衫子,女子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佛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裙摆宽大,绣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钓墩也是契丹女子服饰之一。 

三、金、女真族服装 (1)女真入燕地后,吸收了宋代官服制度,用冕服官服。 (2)男子服饰(金与辽服饰颇有相似之处) 1.男子服装窄小,左衽,着尖头靴,男子发式却完全不同。 (3)女子服饰 1.金女子着团衫,下穿襜裙,腰系红黄巾带,花式颜色都承辽制,特别之初是襜裙中以铁丝圈为衬,使裙摆丰满蓬起来。虽然和汉族装束有一定差异,但从式样宽大的女服可看出女真族已逐渐失去其游牧民族的特性。 2.金建国初期,衫袍、连裤、袜都用皮制作,并通过布料的粗精、皮质的优劣来区分贵贱。 

四、元 蒙古族服饰 (1)蒙古族入关后,除保留其固有衣冠外,也采用汉族的朝祭服饰,即冕服、朝服、公服。戴幞头、穿圆领袍衫是汉男子主要服饰。 (2)男子服饰 1.元以长袍为主,男子公服多从汉俗,近乎宋式,盘领、右衽,大袖,戴舒角幞头,名唐巾。冬帽夏笠是蒙古的传统。 2.质孙服,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衣式紧窄,下裳较短,腰间打许多褶裥,肩背间贯以大珠为饰,有圆领、方领。 3.辫线袄,一种圆领、紧袖、下长过膝、下摆宽大、腰上部分打上细密横褶后缝以辫线的“腰线袄子”。 4.比肩,穿在袍外的半袖裘皮服装,类似半袖衫,男女皆服,俗称“襻子答忽”。与宋“貉袖”或“旋袄”形制近似。 5.比甲,无袖、无领、前短后长,前后两片用襻系结。 (3)女子服饰 1.袍服,汉人称蒙古的袍服为团衫或大衣,形制宽绰,多为左衽、大袖而小袖口,长可曳地。 2.姑姑冠,从额眉处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装饰各种珠宝。 3.当时汉人,尤其南方,妇女以襦裳为多,半臂依然盛行,面料增加了棉。 

五、元代纺织业 (1)元代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提花、印染工艺很高。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工具。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

第八章 明代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明代对整顿和恢复汉族礼仪十分重视。明太祖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 (2)明王朝的政治体制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和新观念的发展,放弃了把握世界科学进步的机会。 (3)明代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市民文艺上,并以小说、戏曲为代表。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有生命力的新生意识,是对长期封建王国和儒学正统的侵袭和破坏。把这种市民文艺表现为单纯视觉艺术的是木刻版画。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 

二、明朝纺织业 (1)明政府推广植棉,并设立国家机构加强对纺织匠人的管理。苏州、松江的棉纺织业最为发达。 (2)明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纺织业的发达可见当时服饰业的发展和进步。 

三、明代服饰 (1)明代服饰完全受制度与规章的严格约束。 (2)男子服饰 1.明代男子服装,以袍衫为尚。 2.团领衫、补子、幞头 ①明代公服: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 ②幞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头衣。常服中的幞头称“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翅钝圆,帽内用网巾束发。帝王所用幞头名“翼善冠”,折角向上。 3.直裰/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背间中缝直通到底,明时僧道亦服。明初儒生都穿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直裰,时称蓝袍。 4.罩甲,是超短袖、对襟或大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之间,衣身紧窄的式样。 5.巾帽,一般人常用巾和帽,明代巾帽除采用唐宋还有元代的部分保留,所以明代巾帽比较多样。如“四方平定巾”、“东坡巾”、“平顶巾”、“六合一统帽”(又称小帽,即瓜皮帽)等。 (3)女子服饰 1.主要有:衫、袄、霞帔、比甲、裙子等。命妇服包括:凤冠、霞帔、大袖衫、褙子组成。 2.凤冠、霞帔 ①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后妃的凤冠除缀凤凰外还有龙,普通命妇的彩冠仅缀花钗。 ②霞帔是一种帔子,象两条彩带,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宋代,霞帔成为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该。不同品级命妇霞帔纹样有严格规定。 3.背子,亦作褙子,样式继承宋代,有合领和对襟两种,贵贱皆服。就功用分两式:对襟、大袖为贵妇礼服;对襟、小袖为普通妇女便服。品级纹样基本与霞帔相同。 4.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明代中叶形成风气。比甲形似背子而无袖,比后来的马甲、坎肩要长,罩在衫袄之外。 5.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 6.衣、裙,①上衣和裙的长短变易时常,衣式亦窄亦宽,四方服饰都仿京师,后趋效南方。以淡雅朴素为尚。明代衣衫及领已有用纽扣者。②与唐代女装不同的是,明朝女装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式样。裙子的装饰有缂丝、画裙、插袖、堆纱大红绿绣花。 

四、①明朝后期,平民穿起超越他们身份的服装,以服饰挑战自己在阶级社会中的无名地位。②风尚变化成为社会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和重组的重要舞台。③商业消费的巨大能量最终战胜了传统的身份地位标准。追逐时尚的过程已经成为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

五、明代丝绸与贸易 (1)明代丝绸工艺最具特色的是妆花、改机。 (2)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3)明代的丝绸通过海路远至海外。在商贸往来中,世界各地的文化得以交流,各民族的发明创造得以互相传播,从而丰富了各国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  第九章 清代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中国进入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时期。 (2)19世纪,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拉开了距离。 

二、清代文化与繁缛风格 (1)中国文化日趋保守,复古主义、禁欲主义盛极一时。 (2)市民文艺中感伤主义弥漫。折射出一个表面繁荣平静实际颓唐没落的时代。 (3)更易影响服饰风格的建筑、瓷器、雕塑风格注重技巧、纹饰,日趋受到宫廷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市民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趣味受商品生产、市场价值的制约,由于技术的革新、技巧的进步呈现出洛可可式的纤细、繁缛、富丽、矫揉造作等风格。 (4)洛可可风格是受到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影响的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的具体表象都缺乏对称之美,爱好纤细清淡的单色。洛可可艺术风格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就在于纤细入微的风格。中国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向往。 (5)巴罗克风格是具有阳刚之气的豪华、庄严、奔放、运动感强烈;洛可可风格则是阴柔之美的柔和、妩媚和到处蜿蜒着的曲线。 

三、清朝服饰改革 (1)清朝服饰改革是中国君主集权制中最为激烈的服饰改革,统治者以强制手段迫使汉族剃发易装。 (2)清朝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旧制,坚持满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 (3)就整个服饰发展史来看,清代服饰形制,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庞杂、繁缛的。 

四、男子服饰 (1)清朝建立后,在原有满族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沿袭了礼服、吉服、常服等,承袭了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 (2)男子服装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常服主要为褂、袍形制。满族袍为上衣连下裳形制。圆领或立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皆用纽扣系合;袍身紧窄,袍长至脚背。官员礼服是袍褂,长袍多开衩,官吏士庶开二衩,皇族宗室开四衩。 (3)袍服,满族开衩袍也叫“箭衣”,袖口装箭袖,朝服腰下有襞积(衣服上的褶子)作为功能的补充。行袍为乘骑所穿,形制同常服袍而长度减短十分之一,左面衣裾下短一尺,因此行袍又称作“缺襟袍”,不乘骑时则把这短的一尺用纽扣拴上。 (4)箭袖,又叫“马蹄袖”,翻卷自如,既有利于御寒也不妨碍弯弓射箭。入关后,箭袖成了礼服中的特殊形制,男女皆有。不和衣服相连的箭袖俗称“龙吞口”,穿时将其用藏在衣袖夹缝中的纽扣系在衣上即可。 (5)褂,就是汉族所谓的上衣,多穿在外,也叫外褂。有单、夹、棉、皮多种。职官外褂在胸背正中位置缀以补子,俗称“补褂”或“补服”。前襟的补子不是另缀,是直接绣于其上。 (6)马褂,为长袍衫之外长及脐的一种行褂(短褂),长不过腹,袖仅掩肘,便于骑马,故叫马褂,以黄马褂为贵。有对襟、大襟、缺襟(琵琶襟)。领袖边缘多有镶滚,分阔边与狭边。对襟马褂当作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穿在袍服之外。 (7)马甲,又叫背心、坎肩,单夹棉纱都有,式样似马褂而无袖。男女皆服。晚清流行马甲外穿,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四周和襟领处镶以异色边缘。马甲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字襟马甲,也叫“军机坎”、“巴图鲁坎肩”,共十三纽扣。 (8)衫、袍,士庶常服衫、袍居多,为圆领、大襟、平袖、襟上用纽扣系结。衣长、衣身和袖宽时常变化。 (9)裤子,有单夹棉皮之分,身份之人多穿于内,走卒农夫穿于外,上着短衫、短袄,头戴毡帽、斗笠。北方常扎紧裤脚。还有一种上口尖而下裤管平的套裤。 (10)披领与领衣,①遇庆典,除冠帽袍外,还要在礼服上另加披领,形似菱角,有冬夏两种。②清朝礼服无领,要在袍内另衬领衣,形似牛舌的衣片,俗名“牛舌头”。 (11)帽,有礼、便帽之别,礼帽有暖帽和凉帽。礼帽上有顶珠和花翎,这时清代特有的品级标志。官员燕居或士庶男子只戴瓜皮帽,即六合一统帽,有叫小帽、便帽、秋帽,瓜棱形圆顶或平顶或尖形。 (12)朝珠、腰带,挂在颈项间的垂珠,随官品而用。 

五、女子服饰 (1)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存满汉两式。满族妇女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裤为主,并互相影响。 (2)满式女服,满族女子常服为长袍、马甲、马褂等。 1.长袍,①满族女子着直身长袍,袖口平且大,圆领、右衽、捻襟,有五颗纽扣,长可掩足。②长袍有二式,衬衣和氅衣,衬衣无开禊,氅衣左右开禊至腋下,且纹饰华美。③长袍衣领较低,后逐渐加高,无领时在颈间围一条围巾。④开始腰身极为宽大,后腰身渐收。⑤领托、袖端、衣裾都镶嵌各色边缘。镶滚是清女装装饰的重要元素,后期有“十八镶滚“。 2.马甲,又名坎肩、紧身、搭护、背心。春秋穿的长坎肩又名褂襕。有对襟、一字襟、琵琶襟、大襟等。有如意头式镶滚。马甲有无领和有领之分,领子高低随时而变。 3.马褂,女马褂有挽袖、舒袖,全身施有文彩,花边镶嵌。 4.鞋,底极高,上宽下圆,形似花盆,俗称花盆底;又有底的中部凿成马蹄式,踏地时印痕若马蹄,也叫马蹄底。 5.满族女子发式,梳旗髻,未婚时也梳辫子。平髻、叫一字头、又叫两把头、也叫如意头。咸丰年间盛行“大拉翅“。 (3)汉式女服,上身袄、衫,下身裙为主。 1.袄、衫,清初袄、衫以对襟居多,寸许领子,上有一两枚领扣,领形若蝴蝶,以金银做成,后改用绸子编成短纽扣,腰间仍用带子不用纽扣。装饰日趋繁复,到“十八镶十八滚”。 2.裙装,清代裙子系在上衣之内。有百裥裙、月华裙、弹墨裙、鱼鳞百褶裙、丁当裙、凤尾裙、百蝶裙、金泥簇蝶裙。 3.裤子,清后期,女子着裤为常服盛行,裤子镶滚。腰带成装饰物,下端有流苏、绣花、镶滚。 4.一裹圆,妇女的便服四面不开衩者、叫一裹圆。男子亦有之,及前后不开衩者,如后世的长衫。 5.一扣钟,又名一扣衷、蓬蓬衣,就是今天的斗篷。绸缎为表、裘皮为里。 6.云肩,女子领下多罩云肩,明代已用,式仍为“四合如意”。新妇结婚有披此者。光绪中期后有用绒线结成。

第十章 民国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

二、男子服饰 (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

三、女子服饰 (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③40年代起,旗袍式样趋于无袖,缩短衣长,减低领高,更加轻便、适体。旗袍成为这时期中国女性最典型的服式。④改良后的旗袍改变了传统女装的胸、肩、臀完全是呈平直状态的造型,变得更加合体,体现出女性的曲线之美。 (3)西式时装,①西式连衣裙、西式大衣、西式礼服等等。②翻领、露肩、高跟鞋、丝袜、烫发成为40年代时尚。③4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的巴黎”。④报纸、杂志都有“服装专栏”介绍新式服装;影片公司有服装专家;1931年上海大华饭店举行了时装表演。 (4)袄裤,穿中式上衣和下裤,是平民的打扮。由于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大都市与农村、边远地区人们的穿着相差甚远。 (5)婚礼服,①20年代后,出现了“文明新婚”的形式,新郎穿神色礼服、白衬衫、打领结,新娘通身白色婚纱,佩戴红色玫瑰。②也有中西合璧式婚礼,新郎穿中式的长袍马褂,新娘披婚纱。③民国时期曾提倡“新生活运动”,上海市举办多次集体婚礼。这对传统婚嫁习俗是一次较大变革。 (6)改良习俗如果没有新观念的支持,最终免不了要被旧习惯势力所吞没。

第十一章 中华人们共和国服饰 

一、历史背景

(1)新中国并没有确立新的服饰制度,但却成功地推行了新的服饰,其改变不依靠政府法令,而是意识形态的力量。 (2)1949年后,执政阶级的服饰审美取向逐步主导了社会舆论、社会思潮和时尚导向。 (3)服饰时尚上的泛政治化已经成为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基本标准。 (4)高度集中得计划经济,日益加强的一元化领导体制,使行政权利通过组织形式支配一切、干预一切,从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直到私人生活和私人衣着。 (5)“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影响下,“突出政治”被推到了极端,服饰审美自然被打上极端畸形的政治色彩。 (6)1978年改革开放后,服装进入一个繁荣年代。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饰时尚(着装意识、时装运作方式、服饰消费方式等)再次进入中国。 (7)1992年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常常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活和流行时尚。 (8)90年代,多元化服饰是处在过渡时期的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 (9)20世纪末,中国服装进入一个多姿、多彩、多元的服装时代。 

二、极“左”政治与服装 1.服饰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政治因素始终与服装发展密不可分;政治事件永远是服饰变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代表“工农兵”形象的服饰备受青睐。阶级斗争的年代,一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可以利用衣着服饰对外表加以修饰。人们试图通过“服装”这个特殊符号来减少由其本质的不同所带来的外观差异。 3. “文化大革命”实际上也是一场服饰革命。人们一旦认识到服装可以作为表达个人思想的手段,便会在特定的时期运用这一手段,试图通过统一服装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4. “文化大革命”中绿色红卫兵服十分流行,绿色不仅成为“革命”的标志,还成为狂热、盲从的政治符号。绿军服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5.“文革”时期高度统一的服饰,是在“文革”这个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特殊产物。 6.“一元化”审美标准下造成的对异类服饰不宽容的精神,使服饰完全脱离了其原始的物质属性,而转化为政治的附属品。中山装的进步意义已经消失,在政治口号中显得刻板而没有生气。 7.女性对政治的参与,转变了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与外界形成一种新型“同志化”关系。在极“左”思潮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下,性别特征被有意弱化,性别倾向被人为地忽视,女子着男装变得更加顺理成章。 8.政治上的极端倾向,造就了“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里特殊的流行服饰,军服、红卫兵服、军便服、中山装成为一种“衣时尚”。

9.1976年,畸形审美终告结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升温,中国传统服饰在世纪之交开始为国际时装界重视。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多元时代。 

三、男子服饰 干部服、列宁服成为服装时尚的主角。 (1)中山装,①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着装形象,成为国内男子的主流服饰。②其裁剪和设计吸收了现代服装的特点,造型突出了人体的线条,穿上后使人显得威武挺拔、端庄严峻,同时又实用方便、结构简单。可以平时穿也可作礼服。③建国初期色彩单

一、做工粗糙。50年代开始普及,以后领口开大,翻领变大。④毛泽东起到了倡导作用,因此,国际上又称中山装为“毛装”。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消退。 (2)列宁装,双排纽、中束腰带、西式大驳领,两个或三个挖袋,胸前一只、腰旁两只斜插袋,普遍多为宽腰身,灰色棉布。以后主要成为女干部的穿着。 (3)干部服(人民装),所谓干部服也就是中山装。50年代人们根据中山装和列宁装的特点,综合设计出“人民装”(不用贴袋,只有三只口袋),后来出现的“青年装”、“军便装”都有中山装的影子。蓝、黑、灰取代了五彩缤纷,列宁装、干部服“惟吾独尊”。 (4)西装,①50年代西装尚在少数人中穿着,②“文革”中成为“封资修”的服饰,③到80年代由中央领导人的引领,西服在中国才逐渐升温。西装成了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政治符号。④90年代,男西装由宽松过渡到合身,垫肩变薄、袖窿变小;西裤臀围变小,立裆变短,裤腿变窄,讲究轻、薄、挺、翘。⑤1993年戗驳领双排扣西装流行。⑥1996年转换为三粒或四粒扣西装。 (5)长衫,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长衫被贴上“旧社会”的标签,穿着的人越来越少,终于绝灭。 (6)红卫兵装,①文革时男女均服,实际上是一种黄绿色的旧军装。②在“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论”影响下,穿上父辈的旧军装再佩以“红卫兵”臂章,以示天然的“红色接班人”。③典型的红卫兵装束是:旧军装、旧军帽、武装皮带、军挎包、毛泽东像章。“红卫兵”袖章也成为时髦的装饰物。 (7)军便装,其整体设计以中山装为基础,上、下四只挖袋,上口袋袋盖是暗扣,盖里有扣襻。流行于文革及其后期。 (8)夹克(茄克),一直流行在男装中的休闲类服装,样式不一,下摆袖口收敛,穿着舒适。一些工作服类似夹克。 (9)喇叭裤,①改革开放初期闯进国门,成为那个年代开放的标志,男女均着。②结构特征是:腰、臀、大腿部位包紧,从膝盖处放开,显现处喇叭的形状,以后裤脚越放越大。③穿紧包臀部的喇叭裤、戴有外国商标的蛤蟆镜、留长发、大鬓角、手提录音机,成为开放初期时的时髦形象。 (10)T恤衫,①改革开放以来,圆领T恤衫兴起热潮。又叫“圆领衫”、“老头衫”。②曾因加上些文字,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行其道,并有“文化衫”之名。③因其简单、方便、价廉、又有个性图案和文字,有浓郁的休闲意味而受到广泛喜爱。④在消费主义时代,文化标志有一种图腾般的魔力。 (11)中式服装,①农民和城市平民仍保留穿中式衣服的习惯。②中式棉袄、山西大寨的农民装束曾被视为时髦。③当时服装工业、成衣也的不景气,因此家庭自制衣服相当普遍,中式衣服易裁、易做的特点适合了这一形势。 (12)牛仔装、休闲装,改革开放以来,牛仔裤、牛仔装、休闲装、休闲鞋成为男性的时尚装束。90年代,网络时代、“硅谷IT”式的年轻、休闲、随意的着装风格也对中国的白领阶层产生了相当影响。9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着已经逐渐与世界同步,呈现一个多元丰富的时代。



四、女子服饰

(1)列宁装,50年代女干部多穿列宁装:灰色棉布、双排纽、中束腰代、西式大驳领、挖袋。 (2)布拉吉,一种连衣裙,源自俄语。50年代女性的梦幻衣裳。当时苏联大花布、苏式的女学生裙很流行。 (3)旗袍,①50年代初期仍被穿着。②50年代后期,随着服装政治意义的强化,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穿的人减少,以后的社会政治生活不能容忍旗袍这种款式,旗袍代表的闲适的淑女形象在新社会氛围里失去了生存空间。③文革前基本绝迹。④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一些礼仪场合,旗袍又成为重要的中国女性服装。 (4)春秋衫,式样为:前翻一字领或八字领、四粒扣,领子可打开也可闭合,前身两只大贴袋,没有腰省、不显腰身,只在肩部和腋部向胸部又两个省道,略微表现胸部,也称“两用衫”。当年所谓“慧芳服”就是这样的服装。其实不仅两用,而是全能,夏天可作衬衣,春、秋、冬则作外衣。 (5)红卫兵装,文革时是最革命的服饰,是一种政治符码。文革结束便完全推出历史舞台。 (6)中式外衣,就是传统的袄褂,农民和平民穿着者多。以后流行中西式棉袄罩衣,即中式服装用西式装袖的服装。口袋、扣子、面料有所变化。 (7)女着男装,建国后,“男女同装”是新中国服装史上的特殊现象,这是中国妇女解放的自身特点造成的。妇女为了谋求解放,抹煞女性特点,追求与男子一样的服饰。 (8)踏脚裤,80年代末期,一种名为“健美裤”的黑色弹力针织裤迅速遍及全国城乡,其裤脚下有一条踩在脚下的蹬索。在惊人的高度流行后迅速走向了流行的反面。健美裤开启了中国女性的性感意识。 (9)西服套裙,①80年代的女性穿上了西服套裙,这是在欧美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白领女性套装。中国女性终于摆脱了裤装,西服套裙开始成为女性的职业装,被称为“职业女装”。②80年代中,女装的大宽肩使肩部丰满、平挺,使穿着者显得时尚、潇洒。当时各式女装都用“垫肩”来达到这种80年代的审美要求。 (10)裙,①直身裙、衬衫裙、春秋裙、背心裙、吊带裙,配穿长统袜、高跟鞋;②90年代流行超短裙,以及喇叭形超短裙。③1994年的超短裙还有一种优雅或清纯的女人味,1995年的超短裙、长统袜则营造出一种挑逗风格。 (11)民族女装,中国风是90年代末一股民族风貌的流行,有时尚旗袍、肚兜、斜襟袄子等形式。 (12)性感女装,①90年代末,世界性流行的露透性感风格在中国几乎是迅速同步风行的。②露脐装、露肩装、露背装、透视装、中式肚兜、以及许多“小一号”(对短小紧窄的着装风格的描述)的衣裳。③1997年以来,“小一号”一直是主要的时尚元素。肩越削越窄,腰越吸越瘦,袖窿越收越小,臀部越崩越紧,充分凸显女性的曲线美。 

五、新中国服装轨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带来了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制度、阶级结构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 (2)这种变革表现为对代表封建等级制度的服装的抛弃。这种全社会性的服装变革并非简单的服饰演进,而是中国服装革命化、政治化的产物。 (3)服装形式的简单并不表示服装现象的简单,相反,这种异乎寻常的高度统一的服装反映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4)80年代后,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服装产业。90年代中国人穿衣已经不受物质或传统观念的局限。不断改变的时尚潮流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开放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1994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品牌化的时代。 (6)90年代,中国服装工业发展最为迅猛。国内名牌大量涌现,中国服装设计师也成长迅速。国人消费能力、消费观念改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服装大国,正为世界所瞩目。 (7)服装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拼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服装在中国政治、文化上的社会角色与作用。

第4篇: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早在之前就有关注“汉服”,所以在我领到《中国服装史》这本书时激动万分,很期待《中国服装史》的开课。因为在网上资源有限,我虽查找了很多关于汉服的资料及图片但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十分期待课程的开始,但与网上不同的是网上普遍讲的“汉服”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唐服、衣裳。而书本是按朝代划分书里指的是汉朝的的服饰。所以差别很大,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古典服装的喜爱。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其了解得越多我对其的喜爱也越深,也更加热爱。《春秋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华指我们衣裳美丽,这夏指我们礼仪博大,光照四舍。我国文化渊源长久,服装随着朝代的变迁也不断丰富,出现了曲裾,襦裙,袄裙,褙子等服装。但是相比这么多服装我还是最喜欢曲裾。

最初接触到的古代服装无非是从国民经典大剧《还珠格格》开播开始的,那时嬉皮搞笑有个性的小燕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算是我对“汉服”感兴趣的启蒙老师。长大后由于穿越剧的流行,电视里常播放着各种古装剧并且在网络上也风靡着各种古风言情小说。从那时开始,我才慢慢注意到了古代服装的美丽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深深的被其吸引着。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收集各种古风的画集、歌曲、服装等有关古代的东西。因为对古代服装的朴素大方所吸引,我常流连在百度的汉服贴吧和汉服研习制作吧。常常羡慕着有汉服穿的妹子们,学习别人的制作经验,买好了布,准备动手也制作一件汉服。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动手,因为有点看不懂古代服装的裁剪方式。但现在学了之后发现好像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或许寒假可以尝试下!

我喜欢曲裾雍容典雅,特别喜欢它因缠绕而形成多层叠加的裙摆,显得大方雅致。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但到后来男子曲裾越来越少,由于襦裙的流行,曲裾也退出了潮流。但如今再看曲裾,风韵犹存,美感十足。曲裾的特点是下摆绕两圈,衣裙一体,,内穿有下裙,垂胡袖两绕长曲。一般曲裾作为礼服,必须搭两件中衣、一条中裙和曲裾,效果会成三重衣的效果。也正是三重衣多的效果显得更加古雅大气,让我深深的入迷。

在如今任有许多淘宝商家做的古装服饰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襟襦裙,其次就是我喜欢的曲裾。因为曲裾做工相对对襟襦裙复杂,所耗

布料也更多,价格也比普通的对襟襦裙高得多。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如梦霓裳的一剪梅系列和入塞系列。一剪梅以白红搭配,白款弥漫着书香气息,又没古朴大方,而红款显得更加活泼年轻。而入塞系列以白配绿,古雅典致、沉稳大方不失浩气,故以出塞为名。当然这两款都是如梦霓裳的当家宝贝,价格自然也不能轻视„„所以喜欢汉服,想入深坑,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仅仅有衣服不够,发饰等也需要付出。所以我选着读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的目的也在此,做自己喜欢的衣服。并开家实体店或网店做做自己喜欢的衣服,让更多人开心的穿上我做的衣服。学习了《中国服装史》使我了解了更多的,掌握了更多。让我觉得更加有信心也觉得在网上开家汉服的网店不是一个梦。所以,学习这门课程我很开心,也学到了很多,里面的知识很丰富,我会不断去啃的。复兴汉服不是梦,现在有那么多的同胞们一起组织活动,这周日我也将去参加在大夫山举行的汉服一日游活动,和我的小伙伴们交流畅谈,很开心在大学有这门课程的开设,并且能和这么多的朋友一起分享一起传播汉文化。汉文化博大精深,我相信复兴汉服不是一个梦。

第5篇:学习中外服装史感想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课程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中国服装史,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

课程后半段我们学习了西方服装史,这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因为在许多电影中都可以见到例如古希腊古埃及的人物造型,老师还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埃及艳后》,对当时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理解。西方服装史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以及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中西的文化差异还有西方古代服装对现代设计的巨大影响。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纵观中外服装史,由于地理气候的原因,中外服装的样式、发展,都有很大差异。中国服装采用平面裁剪,而西方服装在发展过程中发展到立体裁剪;中国服装向来强调纵向的视觉效果,如古代女性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中外服装的差异还有很多,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然后吸收其精华,而不能一味的只看到西方服饰的优点而忽视本民族的服饰精华。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外服装的了解还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加深,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以后也要把眼界放宽,不断汲取中外服饰的精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

第6篇:中外服装史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辅修课程中,我校开设了中外服装史这门课程,而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

在整个课程的前大部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十六世纪开始出现的对人体的大量人为化造型,比如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女子裙撑。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而女子裙撑的人为塑造女子下体造型更使得女性整体造型夸张,为追求一时的时髦而对当时的欧洲女性造成了巨大的摧残。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作为一个学生,我在学习中国服装史之前从各种历史剧纪录片中也看到过古代的衣冠服饰,但如今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更专业的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第7篇: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产经报告服装

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

【目 录】

第一章 国际服装行业市场整体分析

第一节 国际发展概述

一、国际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二、国际服装行业资本运作分析

三、国际服装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四、国际服装行业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

第二节 日本

第三节 韩国

第四节 意大利

第二章 服装行业市场供给分析

第一节 服装行业历史供给量分析

第二节 服装行业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服装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一、行业供给总量预测

二、供给平衡分析

三、供给趋势预测

第三章 服装行业市场份额分析

第一节 品牌市场份额

一、国际服装行业品牌市场份额分析

二、国内服装行业品牌市场份额分析

三、服装行业与其他行业市场份额对比分析

第二节 企业市场份额

一、国有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二、私营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三、中外合资企业市场份额分析

第四章 服装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第一节 中国服装行业进出口现状分析

一、中国服装行业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二、中国服装行业进出口比例现状分析

三、中国服装行业经济产值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服装行业进出口数据

一、中国服装行业进口分析

二、中国服装行业出口分析

第三节 中国服装行业进出口预测

一、中国服装行业出口总量预测

二、服装行业出口价格预测

第五章 服装行业重点区域分析

第一节 广东地区

一、广东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特点

二、广东地区服装行业发展模式

三、广东地区服装行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浙江地区

一、浙江地区服装行业经营状况分析

二、浙江地区服装行业经营理念分析

第三节 上海地区

第六章 服装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

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

第三节 产业链发展分析

一、面料供应商行业盈利模式分析

二、服装制造商发展前景分析

三、服装贸易商市场供求分析

四、服装品牌商利润幅度分析

第七章 服装行业细分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女装市场运行分析

一、女装产销形势分析

二、女装市场特点分析

三、女装网络销售特点分析

四、韩国版女装流行元素分析

第二节 男装市场运行分析

一、男装市场产业结构分析

二、男装消费趋势分析

三、男装市场利润分析

四、西装占男装市场比例分析

第三节 童装市场运行分析

第八章 服装行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 服装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二节 服装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三节 服装行业投资建议

第九章 服装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服装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世界经济一体化服装行业发展迅速

二、服装行业出口率将连续增长

三、世界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

四、中国服装行业国际化战略提升

第二节 服装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上一篇:角的平分线教学设计下一篇:企业管理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