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摘 要 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比,新闻从业人员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其工作内容必须保持真实性和有效性,因此对职业道德要求比较高。文章研究分析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为新闻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人员教育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只有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才能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可以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只有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只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在社会中的引导性作用。

1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虚假报道、有偿新闻等负面现象频繁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1 新闻从业人员迷失了职业道德观念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兴媒体不断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在市场经济中,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新闻媒体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组织实现商业化运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发行量等,新闻从业人员迷失了职业道德观念,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而影响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

1.2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对于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虽然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不具备专业的任职资格,进而难以对职业规范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例如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现象,这些现象直接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以及新闻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甚至个别新闻从业人员忘记了自己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借助新闻工作趁机进行非法勾当。

1.3 管理机制落后导致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丧失

受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丧失职业道德。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个别报纸、广播电台等媒体依然采用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虽然这种管理模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但成效不明显。管理机制落后主要变现为:用人机制僵化,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依然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使得优秀的年轻新闻从业人员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2 提升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措施

2.1 对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强化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道德观念、提升人员素质,需要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首先,借助各种教育培训措施,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组织新闻从业人员开展新闻实践活动,帮助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培养职业精神。其次,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科学合理地把握敏感问题、热点问题。最后,对于商业化的媒体来说,需要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权衡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

2.2 提升人员素质,严格管理新闻报道与经营

活动

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提升自身的素质,一方面需要提升职业技能,丰富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意识。首先,通过教育培训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强化职业道德,在日常工作中鼓励他们坚守职业道德。其次,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正确看待商业利益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方式加强教育培训。

2.3 建立健全奖惩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建立和完善奖惩措施,鼓励新闻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首先,对于媒体来说,需要建立和完善奖惩措施,对传统的用人机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奖惩措施的激励性和约束性,加强自律管理与他律管理,加大内部管理力度,通过全面的管理,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引导和约束。其次,在新闻从业人员中树立模范、榜样,在媒体中虽然存在新闻从业人员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但是值得欣喜的是大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还是恪守职业道德的。在媒体组织内部,将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作为标杆,号召大家学习他们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优良的工作

作风。

3 结论

通常情况下,造成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这时需要我们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只有对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有全面而清醒的认识,那么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种现象发生。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对新闻从业人员加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马楠.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归因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

[2]蒋依辰.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湖南文化产业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肇君.新闻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调查研究及教育对策[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2.

[4]荆玉峰.浅析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渠道[J].科技信息,2012(27):493.

作者:宋晓亮

第2篇: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摘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要使现代新闻传媒更好地恪尽职守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文章主要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危害和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一)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的成就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已经延展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新闻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新闻从业人员的队伍不断壮大,职业道德也在不断提升。这期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优秀工作人员,他们的职业精神令人折服。

1、聚焦重大主题和突发事件,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及时引领舆论,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评论《众志成城抢险救灾》,围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两条主线,全面、及时总结舟曲泥石流救灾中凸显出来的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展现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救灾精神,使我们再次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坚持三贴近,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出感动人心的好作品。新华社记者周英峰顶风踏雪,深入汶川、玉树、舟曲等重灾区的最基层,体察群众生产生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最终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报道《快过年了,灾区群众好吗?》。

3、不畏艰险,敬业奉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采写新闻,带给读者最近最真实的报道。“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亮随救灾部队敢死队先水路开进再徒步机行军冒死挺进映秀,是最早到达震中,并最先发出报道的媒体记者。其《挺进映秀》等报道为中央抗震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被听众誉为震中传出的“生命的电波”。

4、坚守责任与良知,深入调查报道,勇于揭露黑幕,开展准确、科学的舆论监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采写的《甘肃14婴儿同患肾病疑因喝“三鹿”奶粉所致》,首次披露了导致众多婴儿同患肾结石的原因可能为三鹿奶粉,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质量问责风暴,揭开了中国乳业行业“三聚氰胺”黑幕。

5、不断推敲,认真打磨,努力塑造精品。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改版,以建设“主流媒体、公益频道”为目标,着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打造自办精品文化栏目,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公益电视服务和良好的收视体验。这次改版的突出变化体现在不播出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购外包节目,增加新闻节目、自办文化栏目、公益广告和公益宣传片几个方面。如《民生·鱼水情》重点发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和感人事迹,体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鱼水深情的时代主题。

(二)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新闻事业以及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薄弱和自律不严,加之社会上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致使有些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背职业道德准则,损害新闻媒体的信誉和形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人的认识偏差给社会经济和当事人的精神带来巨大伤害。由于新闻把关人的认识偏差凡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信息就会被采用,因此有些新闻带给受众以错误的引导。收入问题牵动人心,财富问题则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2、假新闻渗透在某些媒体。新闻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真实,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体制的改革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媒体的决策者们把经营创收放在首位,为了达到经济指标而放松对新闻报道的要求。2010年,玉树地震,央视4月22日报道了《一只救了32条人命的搜救犬牺牲了》,后经四川媒体查证,玉树地震抢险中并无搜救犬牺牲,新闻报道中牺牲的搜救犬及其“动人事迹”,其实是发生在2008年汶川地震映秀灾区的旧闻。

3、传播内容日益媚俗化与娱乐化。有些媒体以不断改变的生活感受为主题,用煽情刺激等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需求,从而受到部分观众的迎合与追捧。同时,行业人员内部的激烈竞争促使从业人员在信息选择上趋于最大程度迎合受众需要,将信息媚俗化。

4、传媒对弱势群体缺乏人文情怀。一些媒体为了提升电视的收视率、报纸的发行量、广播收听率和网络点击率等商业利益,对弱势群体的报道缺失人文关怀。首先,弱势群体急需的政策信息、农业信息、知识信息等往往得不到反映。其次,灾难性的报道缺乏人性关怀。一些媒体对受灾群众的隐私报道不慎重,采访方式也欠妥。

5、金钱诱惑,唯利是图。某些新闻媒体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铤而走险变相地谋取非正当利益甚至是非法利益。有偿新闻大行其道导致行业道德失范问题屡禁不止,新闻工作人员丧失良知。2008年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确认,发生事故以来,煤矿以订报费、宣传费等各种名义给6家媒体总共支付125700元。其中,假冒中央媒体的记者获34500元,被移交司法立案侦查。另外,该矿给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支付50000元。这些媒体丧失了社会责任、道德底线。不仅有损个人与媒体的形象,更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危害

“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犹如生长在社会肌体上的腐败毒瘤,它侵害的不仅仅是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自身,更是整个社会。其最大危害是不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社会生活,并引发错误的舆论导向,致使人们的价值观、利益观、道德观发生偏离。各种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行为对新闻媒体的不断渗透,必然产生见利忘义、丧失职业道德的败类。”如果把关者也从中分得一杯羹,对这些行为睁只眼闭只眼,就必然会动摇人民群众对新闻真实性的信念,从而动摇新闻事业的声誉和地位。

从根本上来说,受众获知信息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某一方面的需求,而媒体由于各种原因提供的是虚假的新闻报道,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受众的切身利益。另外,虚假新闻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和利益。而媒体丧失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

(四)市场经济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政治因素。实际上,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统治下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极力地渲染。这就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永恒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的媒介现实中运用得非常多。

2、法律因素。新闻筛选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现行法律体系的规范。媒介如果越过法律规范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问题。河南郑州的张金柱事件,他确实是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许多媒介在张金柱还没有被起诉的时候,就运用了一些非常过分的字眼,如“大魔头张金柱”、“张金柱丧心病狂”、“死有余辜”等等,这些都是越过法律程序对这个事件的审判,以致于后来张金柱痛哭地说是媒介把他判了死罪。虽然张金柱罪有应得,但不应该由媒介先来进行判决,“死有余辜”不应该由媒介先说。

3、经济因素。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必须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播什么样的信息,能不能给自己的媒介和单位挣到钱,这在当前中国媒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这还涉及到新闻工作者的个人因素。新闻记者在采访或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索要钱财或好处,给了钱就发,不给钱不发甚至是找事发批评性的报道,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

4、社会、文化因素。新闻工作者在把关的时候,应该使我们的信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体系和受众的文化取向。传播的东西必须让受众能够理解,或者说还有真实性的可能,或者说跟他认知的这种社会文化行为的方式大概相符。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要抓住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努力地去提高受众的文化层次。从根本上讲,媒介的作用就是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因素,提升我们的社会文化水平。

5、信息自身的因素。包括信息本身的因素、个人因素和受众因素三个方面。如时效性、接近性、新闻价值、真实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一)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要加强自律

目前媒介加强自律的途径通常有以下三条:建立严格的行业标准;制定新闻记者自律信条;成立有效执行专业标准和记者信条的监督机关。如报业评议会和报业荣誉法庭等。此外,为了维护形象,近来一些主要媒体也纷纷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新闻工作者形象。许多新闻媒体还将举报电话公之于众,希望社会共同努力,将那些不合格的记者从媒体中清除出去。随着中国媒体舆论监督能力的不断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与淘汰的机制也将建立。

新闻从业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一个合格的记者必须努力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克服“有偿新闻”,不提供“虚假新闻”,尽力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

(二)加强他律和监督

在利益多元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条件下,靠记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身的纪律不足以防止新闻职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因为记者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而媒介自身的自律毕竟还有盲点,容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制造“黄色新闻”来迎合部分受众的口味,这就需要社会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

当前中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当在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上多下功夫,要强化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督查结果的处罚力度,以形成一个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

完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很多,如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等等,这些方面的监督都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作为职业道德自律来说,行业内的监督更显得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建立新闻评议会组织等形式,加强行业人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闻从业人员走专业化道路

走新闻专业化道路,必须首先确保一批优秀的记者进入新闻媒体单位,这就需要从源头上预防新闻职业不道德行为。如同律师一样,新闻从业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应的准入制度,这样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确保新闻传媒人员的素质水准。记者也必须接受一定的专业训练,努力抓好记者自身素质队伍建设。

(四)大量宣扬传媒界的先进人物,给新闻从业人员树立学习的榜样

要大力宣扬那些优秀的新闻前辈,大力宣扬传媒业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激发媒体从业人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努力做先进思想道德的引领者,人文关怀者,社会的瞭望者,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中,媒体要本着对人们负责的态度,切实起到“净化器”和“绝缘体”的作用,努力实现全社会所期待的“绿色传播”。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要坚持有公信力的传播,必须牢记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杜绝虚假新闻的体制和机制,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准,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够赢得受众的信赖,也才能够有我们新闻媒体的希望和未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处)

作者:符臻臻

第3篇:论电子竞技新闻媒体从业人群的职业观

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也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社会生活中职业化程度越高、职业地位越巩固的职业,人们对其从业者的角色认定也越明确。

职业观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甚至指导具体的职业工作和职业行为。特别是当一种职业观内化为从业人员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据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有时候这种自主性可能达到与职业组织力量相抗衡的程度。

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时代、不同体制、不同新闻观念、不同价值取向的新闻工作者有着不同的职业观。

通过电子竞技短短数年的发展时间以及行业新闻媒体工作职业化不算历史的历史以及现状,可以把电子竞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概括为三种:鼓吹者、旁观者、参与者。

必须指出,这里的“鼓吹者”、“旁观者”和“参与者”只是一种描述性概念,不含价值判断色彩。我认为,用它们来描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观是合适的,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对以下三个问题分别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1、从事电子竞技新闻媒体工作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

2、怎样从事电子竞技新闻媒体工作?

3、电子竞技新闻媒体将以怎样的立场和态度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轻新闻言论的“鼓吹者”

从电子竞技行业新闻媒体传播职业化的历程看,“鼓吹者”是最早形成的一种职业观。电子竞技行业新闻媒体传播职业化过程开始于体育总局给出了“电子竞技”的正式概念以后,这无疑是“鼓吹者”作为一种新闻职业观得以普遍存在的理念基础。

持“鼓吹者”职业观的新闻工作者坚持认为:媒体是为概念宣传而存在,它们本身只是手段,必然要服务于这个行业、这种政治理念或者是特定集团的利益。同时他们也认为媒体是传播和宣传真理最有效的工具,最早从事电子竞技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士就成了天然的“鼓吹者”。

“鼓吹者”眼中的“理想受众”或“期待受众”是“被宣传者”或“受教育者”,此时传播者往往有一种“天下为师”的启蒙主义心态,对受众的态度是居高临下的“我启你蒙”,“我想让你知道什么”,“你必须知道什么”,“你应该知道什么”……这是一种“传者本位”或“传者中心”的立场,其间组织传播的特征较为明显,传播方式主要是由上而下地宣传和灌输。

通过媒体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以实现某种理想,这是早期报人的普遍心态。马克思、恩格斯如此,王滔、梁启超同样如此,早期的漠东亦是如此。而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最便捷的传播体裁是言论。

这就是绝大多数媒体轻新闻重言论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重视言论已经成为电子竞技行业媒体的一种风格或传统。只是随着电子竞技行业的不断发展,受众需求的不断提高,新闻本位观念才不断得以确立。在这种一情况下,是继续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去影响、教育受众,还是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满足受众的需求?

大多数媒体选择了调和的方法,即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调和集中表现在典型报道和“用事实说话”的客观式报道上。典型报道是通过选择、报道和宣传典型来带动一般,指导工作:而“用事实说话”则是通过事实说明和表达观点,即用事实进行宣传。两种报道方式都服务于“鼓吹者”的传播目的。

从目前一些涉足于电子竞技的IT类报刊的具体内容来看,作为“鼓吹者”的新闻从业人员在电子竞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同样应该看到,这种职业观部分忽视了新闻工作的专业特征,降低和弱化了新闻传播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限制了新闻工作者主体性的发挥。无论如何,“鼓吹者”的出现确实是新闻传播职业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自由主义的“旁观者”

作为一种职业观,“旁观者”的诞生是以一些大报副刊关注电子竞技为标志的。追求大量发行以赚取较大利润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既能使自己避免得罪某些实力集团,又能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从而为报纸赢得利润。正是这种大报副刊所奉行的一套实用主义方法奠定了电子竞技新闻事业的基本工作原则。作为一种职业观的“旁观者”是这些基本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典型特征是将报刊的性质界定为社会大众的“耳目”,把报刊的主要功能集中于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电子竞技新闻工作者,终归是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记录和报道事实,他们实际上是大环境的守望者、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客观公正、不偏不倚是其应有的职业品质。

自由主义为这种职业观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自由主义是作为集权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它的理论基石是西方世界源远流长的“天赋人权”和理性主义传统。与集权主义理论相反,自由主义者坚持人生而平等,人类天赋智慧也是平等的,因此不存在先知先觉者,每个人都有学习知识、认识真理的能力,只要他们能获取可靠的事实。媒体应该成为人们了解事实、探求行业发展真理的“公器”,而不是少数先知者教育、启发大众的工具。此外,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个人才是独立的实体,其重要性居于首位;集团、行业只是个人的组合,它们不过是每个个人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因此新闻媒体首先要满足个人的言论权和知情权,新闻传播业应该不为任何力量左右,新闻工作者必须站在客观、公正、平衡的立场上报道事实,尽可能把个人感情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美国最早的《记者守则》中,就提出记者要“坚持超然地位,不为成见和权力的贪欲所动摇:新闻报道必须真实、正确、公正与符合社会公益; 家大众的报纸,必须为大众服务”等职业道德理念。正是自由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持,才使得电子竞技新闻媒体的社会地位迅速得到提高,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旁观者”的职业观强调新闻本位,提倡客观报道。从传统新闻媒体上看,比如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曾如是说:“我的职务是传播事实。我接到的指示不允许我对任何事实发表任何评论…因此,我只报道我认为是正当的新闻,而且力求真实和不偏不倚。”《纽约先锋报》和《纽约世界报》的执行总编辑回忆当时的新闻写作时说:“事实、事实,除了事实,什么都不要。”

然而事实上,持“旁观”立场的电子竞技新闻媒体工作者并非不重视言论,但在对待言论的态度和处理言论的方式上,他们与持“鼓吹”立场的新闻工作者则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三、负责任的公共信息传播者——“参与者”

在电子竞技的新闻实践中,一方面,经济利益集团控制着媒介;另一方面,滥用新闻自由的事件屡屡发生,甚至有些新闻从业人员把“只管报道事实,不必考虑后果”作为职业信条。这样,“旁观者”所遵从的客观中立便成了利润追逐者们不负社会责任的遁词,冷静无私的职业立场则演变为部分新闻工作者冷酷无情的职业病态心理。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新闻工作的职业特点就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但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报道这些事实?难道不是为了促进行业的进步和良性发展吗?是的,“你首先是媒体的一分子,只是在做电子竞技的内容而已”。我们赞同这一观点。为此,在“鼓吹者”和“旁观者”这两种对立的职业观之外,我们提出并倡导第三种职业观——“参与者”。

职业化程度的提高,专业特征的凸现仅仅意味着该专门化的职业在行业发展当中的必要性,在行业探索中的不可替代性,而不是说这一职业可以游离于行业之外,超乎之上。新闻媒体工作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表现在新闻报道以及通过新闻报道对行业舆论的作用和影响上。从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事业有其自身质的规定性,新闻工作者有其特殊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良知,所谓真实、客观、公正等表象正是这种规范、道德和良知的体现。但任何职业规范都不应该违背社会规范,任何职业道德都应符合社会道德,任何职业良知都必须服从社会良知。因为我们都是社会实践者。新闻工作者应该把自己看成社会的一分子,明确新闻传播的最终使命是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发展,并通过新闻报道承担起对行业、对所有从业者的责任。

这就是我们倡导的“参与者”。

确立什么样的职业观,关键在传媒工作者的价值选择。三种素质是决定性的:激情、责任感和恰如其分的判断力。

在面向公众发言时,同样应该想到,自己是把手放在行业历史发展舵轮的握柄上的。

不言而喻,最适合“参与者”的报道方式是以分析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新闻为代表的深度报道。“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客观报道以报道“事件”为本,深度报道则以解析“问题”为本。深度报道本身并非一种特定的文体方式或报道体裁,它是一群文体类型的总称。深度报道关注的重心不再是客观报道的“What”,而是“Why”和“How”。

深度报道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的身份由“记录员”变成了“调查研究人员”,由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变成了新闻事件和时代生活的参与者。

作者:南 夏

第4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

--《新闻传播学理论前沿》讲座报告二

张 铮

在报告一中,笔者主要根据本学期的新闻传播学前沿讲座各讲的重要内容——传媒产业化进程及其现状进行了总结。在一共十五次讲座中,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和感受最为强烈的是2005年3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进行的题为《我国传媒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讲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直是笔者十分关注的话题,但是一直以来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陈教授的讲座有翔实的调查数据,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同时也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展望,让我深入地了解了现实也引起了深刻的思索。陈力丹教授的讲座首先从2004年发表的2003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状况调查谈起,这个调查针对全国55家传媒进行了调查。此后2003年3月22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针对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了规范。之所以这个问题引起了这样的重视,陈力丹教授分析了这样的几个原因:

1、体制转型: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不是一种社会职业。传媒从业人员给别人一种“错觉”,虽然不是公务人员,但是似乎具有某种“权力”。当传媒在市场经济中的资源和空间不足时,在新闻道德意识弱化和职业规范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上述的那种“权力”寻租的现象,以党政“权力”违法换取广告和发行量。

2、商业利益:市场经济后传媒成为经济利益的单元,这样就有了维护和扩张自身利益的驱动力。市场机制引发了利益、生存、发展之争,引发新闻从业人员行为的多种选择,外部的诱惑越来越多。但是,并非市场经济会带来道德缺失,而是目前的市场还不规范。

3、行业混岗:现实传媒体制内部编辑部与经营部混岗,这是造成“有偿”新闻屡禁不止的原因。编辑部人员不得不利用手中的“报道权”(这本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要求所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订阅。特别是拉广告,丰厚的回报对于传媒业人员诱惑大,新闻价值和政治宣传价值会受到利益的诱惑而扭曲。

4、记者岗位聘任违规和人员流动率过高。处在生存焦虑下的传媒和记者,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下降,记者的生存困境和激烈的竞争带来生存的困境,有些记者甚至没有正式的身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下降是必然的。此外,媒体人员的流动性过高,很多记者或者编辑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媒体经过很短暂的培训就上岗,甚至有时候要“来之则战”。因此这必然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岗位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珍惜,“能赚一笔是一笔”成为很多从业人的信条。

接下来,陈力丹教授论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一是专业(行业)意识,即监督社会环境的责任意识,二是职业规范意识和评价标准,三是专业知识、技能和培训,四是专业资格的认可,五是专业内部的自律,六是专业精神的范例,总之是要将传媒的责任、使命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目前首先要做的是:

1. 将记者的“权力”意识转变为“权利”意识;

2. 立足于同行控制,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的内化而形成;

3. 明确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规范。我国目前的新闻职业规范偏重于相对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的概括,

而且过于简略,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从而提高传媒职业规范的水准。

4. 提升新闻伦理学的学术质量。我国的传媒伦理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现有的论著尚停留在阐发较为

抽象的原则层面,缺少新闻传媒的专业特征和可操作性,与传媒业实践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此后,陈力丹教授总结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违反职业道德的15种现象:

1. 编辑部和经营部混岗,造成“有偿新闻”泛滥;

2. 广告版与新闻版混淆

3. 新闻栏目拉企业赞助

4. 受贿无闻

5. 假新闻

6. 制造“假事件”,即所谓“新闻策划”

7. 免费接受被采访方的各种好处

8. 侵犯公民和法人的隐私

9. 侵犯当事者的“著作权”

10. “媒介审判”,即媒体报道司法审判,以非法治的意识报道法治

11. 介入式隐性采访和偷拍偷录

12. 拒绝更正与答辩

13. 恶意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

14. 无人性的冷漠新闻

15. 虚伪广告和庸俗广告

最后,陈力丹教授分别用图形代表了职业从业者职责忠诚的倒金字塔模式,即个人职责为最轻,其上是组织职责,再往上是专业职责,最高是的社会职责;与此对应提出了媒体自律的正金字塔层级模式,即以制度化层面作为基础,再往上分别是行业层面、传媒层面、职业层面。

陈力丹教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此后我看了一系列陈教授论述传媒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文章。现在回头看这个学期的历次讲座,不禁又想起了《穆青传》的作者张严平在2005年3月8日做的讲座中深情地介绍穆青老人的场面。 可以说,这两次讲座都是有关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讲座,如果说陈力丹教授偏重于学理研究和探讨,那么张严平做的介绍穆青新闻生涯的《穆青传》的讲座则是为我们这些后辈树立了一座高山。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是新闻战线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和在广大读者中享有崇高声誉的名记者,他被誉为“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中国20世纪新闻史的写照与奇迹”。 范敬宜院长高度评价穆青同志说:“穆青把根扎在最厚的土层里,所以他有最肥沃的养分,他的作品也能代表最大多数的人,他能用最底层的事感动最高层的人。他有我们许多记者都不曾享受到的幸福。”穆青同志可以说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的典范,。“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深入实际,把握大局”,是穆青在长期记者生涯和新闻领导岗位上恪守的原则。

如果把记录穆青同志光辉一生的《穆青传》、张严平老师深情的回忆和陈力丹教授揭露的我国传媒业目前存在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问题做一对比,忍不住会让人感觉到进行职业道德的提倡和职业规范的建立十分有必要。但是这也要我们思考,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很多记者忙着跑新闻发布会,拿材料,没有时间搞调研,还能产生穆青这样划时代的记者吗?媒体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网络等新型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报道方式,穆青的“讴歌式”报道是不是已经过时了?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而且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的人没有遭遇过社会的风浪和人生的起伏,我们能有那样敏锐的把握社会脉搏的高超水准吗?但是无论怎样,穆青同志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和他的“为党的新闻事业贡献我的一切”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但是,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仅仅有光辉的榜样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全社会和全行业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并实现行业自律,同时也有必要建立适合的职业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实践的探索和学理的研究。

《全球化传播背景下广东新闻传媒的他律与自律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10月对广东新闻从业者进行一次关于职业道德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广东省的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这里面涉及到前面所述的很多行业内的“潜规则”,也有很多是违背记者职业规范的做法。从对策上看,笔者认为,首先,新闻传媒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应该在行业内部大力提倡良好的职业道德,采取手段促进新闻从业者自律,使新闻从业者真正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其次,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有效发挥自身在规范传媒行为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制度建设;第三,新闻宣传管理部门要加快立法,通过法律及其执行机制来界定传媒的权力范围。一方面要尊重传媒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的合法利益,保护传媒的采访权、报道权、传播权;另一方面要抑制传媒权力的任意扩张,确保传媒权力的行使限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认真完善现有的与传媒管理相关的行政法规,逐步推进新闻职业道德有关条例的法律化,从法律上来抑制或减少新闻侵权的事件。

此外,对于新闻伦理学的建设需要大力加强。现在的新闻道德与职业规范很多是领导部门拍脑袋写出来的,而即便是经过严谨论证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仍然有很多的矛盾出现。比如前一阵子惹来沸沸扬扬的争论的一组发生在厦门的新闻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新闻事件尽管不大,但却成为网民争论的焦点,在于记者传达新闻的责任和社会公德心之间应如何平衡的问题。

笔者看了很多关于这组图片的讨论,既能理解摄影记者的委屈,也理解网民的愤怒。结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来说,这反映的就是记者舆论监督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之间的距离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局限性。

记者的职责非常明确,要忠实于客观,忠实地记录新闻事件的发生,不能人为地干扰新闻事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本来就是有一定旁观身份的,暗中观察,伺机等待,不光是表现在揭黑、曝光等负面新闻中,甚至是有些中性的社会新闻,记者都只是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干扰事实发生的人。

然而另一个问题是,记者也是社会人,也需要讲求公共道德。因此网民的愤怒就在于记者可以漠视即将发生在眼皮底下的灾难或事故。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不具备社会公德的记者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好记者呢?

这里就体现了笔者提出的加强新闻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记者在这里面临的是两难的境地。填平了水坑或者树立了警示牌就干扰了新闻事件的原始发生,或许会失去一条好新闻,而另一方面,如果等到事件发生了再树立警示牌不但会背上“缺德”的骂名还会失去原有的新闻的社会效力。这本身就是有矛盾的,一方面要保证公众的消息绝对正确,一方面又要献身于公共利益,这本身就是很难两全的。中国的新闻理论里面规定新闻是自发的,不能人为地干扰,以笔者的理解,这无论如何都与公德心挂不起钩来,这也就是说新闻事件发生时,公德心对记者而言相对要弱化。而网民关于记者公德心的指责也应该引起重视。所以说,更应该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而非记者的社会公德。

本学期的讲座还涉及到国际政治、三农问题等,但出于对传媒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关注和对现状的担忧,笔者选取了这个角度。作为一个学习传播学的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因为“职业精神是传媒的立足之本”。只有这样,才能像穆青同志所说,为祖国的建设“吹进军号”。

第5篇:新闻从业者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新闻从业者需要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这就需要做好从业者教育培训。而当下的培训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脱离,培训手段单一,不适应新时代要求。本文即探索提高培训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从业者 素质提升 有效培训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业界竞争日益激烈,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多方位需求的高素质的从业队伍,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作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做好从业者教育培训,可以说是最为适用、经济的选择。

一、信息时代对从业者的新要求

信息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从业者的学习“充电”绝不可能一劳永逸,不适时进行教育培训,就会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胜任工作需要,新闻从业者更是如此。新闻职业政治性、政策性、导向性强,因而面对着更高更严的要求――

1.要有正确的理论武装

新闻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着从业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新闻采编实践。用正确的导向、真实的报道、有力的“声音”,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

2.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

打铁还须自身硬,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不仅要做“专家”,还要成为“杂家”。职业使然,新闻从业者涉及的领域广、层面多,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使其在采编工作中“游刃有余”,把握各领域特点和发展趋势,有能力从纷乱的表象中抓住本质和要害,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报道,避免以浅薄的认识、错误的阐释误导人,甚至造成负面社会影响。

二、从业者教育培训的意义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讲,从业队伍教育培训是指企事业单位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对从业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使从业者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等方面能更好地胜任现任岗位要求及未来工作需要。

1.是新闻单位长久发展的需要

从业者教育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也是立于竞争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新闻单位应当把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和基础建设,对接自身发展需求,并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和实施。

2.是从业者提高素质、获得更好发展的需要

继续教育培训对于新闻从业者掌握先进的新闻理论和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伴随着职业生涯的教育培训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变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教育培训应涵盖的内容

1.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

新闻从业者应深入学习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以及政策法规、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有了这些理论“武装”,看问题、分析问题才有正确的立足点和标准,才能正确指导采编实践,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从事新闻报道,担起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2.业务学习与提升重在学以致用

为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而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一方面要以提高新闻业务素质为主体,不断吸纳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面向实践,“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要围绕怎样更好地把新闻报道做精、做深、做透,来培训新闻采编实战技巧,做到学以致用。

3.所涉猎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容忽视

除新闻理论及实战经验外,新闻从业者还应进行形势教育、国情民情教育及现代科技、经济管理、金融财政等多方面知识培训,并应深入所报道的领域,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四、当前教育培训存在的误区

1.认识不够,缺乏基本保障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简单地视教育培训为办办培训班而已,这样的状况在新闻单位并不少见。此外,还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设备配备不到位等问题,师资力量、保障机制等也都有待完善。

2.少有规划,与实际工作脱离

不是采取主动的、有计划的培训,而是培训前未分析需求,盲目组织,对培训过程及结果亦缺乏跟踪、指导、评价,使培训流于形式。

3.内容空泛陈旧,没有针对性

一些常规性培训内容陈旧、简单重复,无法承担对新知识、新业务的传授,“食”之乏味。

4.简单灌输,效果不佳

缺乏科学的培训方法,简单灌输式的培训,难以与不同层次的需求有效对接。

总之,教育培训要与时俱进,传授新理论、新成果和新方法;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从业者亟待改善的方面,结合业务需求来进行;要强化实践性教学,使从业者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并能立即运用到工作中,这样的培训才能获得最大效益。现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决定了培训内容的多元性,还要按需施教,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目的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对象得到多方面或多专业、多领域的训练和提升。此外,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培训活动,调动从业者学习积极性。

五、有效培训的方式方法

如何实施有效培训?培训应该是“防火”而不是“救火”,应遵循系统管理的原则,首先要切合工作实际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做到训前有目的,训中有任务,训后有总结,以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培训的有效管理;其次要改变观念,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切实抓好;此外要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把培训学习情况和考核结果作为任职、定级、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彻底改变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状况。

时代的发展对新闻从业者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教育培训模式也应随之求新求变――

1.走出去,在实地调研和考察中学习、提升

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组织新闻从业者到上一级媒体和先进地区同业中实地考察,学习借鉴采编经验;二是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并报道其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领域创新做法,为所在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2.请进来,在前辈、专家“传经送宝”中学习、提升

一是请德高望重、业绩突出的业界前辈传授经验,以提升从业者专业能力;二是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以夯实理论基础;三是请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宏观管理等领域权威人士,解读政策、分析形势,为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大局、从事采编实践提供指导。

3.沉下去,在基层体验中学习、提升

深入到基层和一线,向群众学习,察民情、听民声、接地气。开展园区行、企业巡礼等,在一线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实践性学习,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活起来,让学习伴随工作全过程

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灵活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Q群、微信、网站、内部局域网等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在工作中灵活便捷地学习,从而解决新闻从业者因编采任务繁重、时间难以固定而疏于业务技能学习提升的矛盾。如将文字、图片及影音文件等培训资料放在单位局域网上,形成一个网上资料库,供采编人员随时查阅学习。其使用灵活,优势明显,是符合分散式学习的新趋势。

5.勤交流,使能力在借鉴中长进

一方面,单位内部资深从业者可以传授采编经验,年轻人可以交流工作中经历的故事,谈感悟,通过总结和交流会互相启发和学习。另一方面,请内部有其它专长者讲授多媒体制作、计算机技术、新型摄影等,以提升多方面能力。

6.换岗位,在实际体验中学习、提升

工作轮换法是一种在职培训方法,通过变换岗位,使从业者获得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为以后完成跨部门、合作性的任务打下基础。

六、结语

打造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是关键。而教育培训是在工作、学习和实践中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新闻单位应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理念,把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并着力在培训观念、手段和机制上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培训之路,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大连金州新区新闻中心,辽宁 大连 116600)

第6篇:新闻从业者逻辑分析路径探讨

新闻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工具

新闻从业者的实践是其有关新闻传播的所有行动,这里的实践指新闻从业者的日常性活动。本文对新闻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来自于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体系。这是一套由“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场域

所谓“场域”,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①布尔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②所谓的“小世界”就是“场域”。这样一来,布尔迪厄就用“场域”的观念把社会生活划分为一个个彼此独立又密切相连的空间:社会是个“大场域”,它由一个个相互独立又相连的“子场域”构成,每个子场域都具有自身特有的逻辑和规则。

“场域”不能被理解为被一定边界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是一个充满斗争和竞争的空间。布尔迪厄认为,场域运作和转变的原动力“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③这些特殊力量,实质上就是特定的资本,资本产生了场域中的权力。在场域中占据不同位置的行动者用各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位置,获取更大的利益以便进行自身的再生产。场域展示的是由不同的权力(即资本)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

资本

布尔迪厄把资本视为积累起来的劳动(以物化的形式或“肉身化”的形式),这种劳动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群体所占有。布尔迪厄认为资本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如货币、财物或产权)、文化资本(以知识、信息为主,包括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和制度化的三种存在形态)、社会资本(主要体现为社会关系网络,尤其是社会头衔)和符号资本。各种资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性,但经济资本能够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而后者向经济资本的转化不一定能够成功。经济资本是具有决定力量的资本。每个场域、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定资本,资本的特性是与权力相连,资本是一种权力形式。一个人拥有的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决定了他在场域空间中的位置。

惯习

“惯习”是与“场域”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场域中关于行动者的理论,每一个场域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情倾向系统”——惯习。所谓“惯习”,也就是“知觉、评价和行动的分类图式构成的系统”。④惯习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一套应付各种环境挑战的经验,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经验,而是具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沉积于人们思维深处的、几乎能自动处理问题的经验,类似于生物的条件反射。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场域内的实践,行动者会形成一种类似下意识的惯习,它会在行动者不自知中引导其个人的走向和未来。布尔迪厄认为惯习是行动者在场域里的社会位置上形成的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是一种“外在性的内在化”。惯习是实践的生成机制,它遵循一种实践的逻辑。在惯习的作用下,行动者的实践并不完全来自理性的策划和计划,有许多来自感觉而不是深思熟虑,但是在外人眼中,这些行为又恰好是某种情况下行动者最合乎理性的行为。

根据以上三个概念,可以把场域理解为,处在不同位置的行动者在惯习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拥有的资本进行斗争的场所。场域中行动者进行实践活动的策略选择取决于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即特定资本的占有与分配情况,同时还取决于他们对场域的感知。而场域中的特定位置所具有的特定视角将影响他们对场域的感知。所以,实践是由资本、惯习与场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

新闻从业者实践逻辑的分析路径

按照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可以把大众传媒的实践空间理解为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空间,也就是媒介场域。所谓媒介场域是指以规模生产的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为主体、由与新闻传播活动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各方机构和个人组成的相对独立的遵循自身独特逻辑和规律运转的客观关系网络。

以信息为表现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媒介场域的基本资本类型,它构成了媒介场域的逻辑起点。但是文化资本只是媒介场域的显性资本类型,在更多的情况下,文化资本是以一种符号资本的形态被确认的,“文化资本往往首先是作为一种符号资本而起作用的。”⑥同时,其他场域以及媒介场域内部行动者本身具有的资本以隐性的但强有力的方式侵入媒介场域,参与、影响甚至决定着媒介场域的运行过程,如经济资本、政治资本等。资本总量和

第7篇:新闻从业人员职务信息保密协议

Xxx单位新闻从业人员 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

甲方: 乙方:

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本单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协议。

一、权利归属

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为完成甲方工作任务、主要利用甲方物质技术条件或以甲方工作人员名义所创作的作品为职务作品,职务作品有乙方署名的,乙方享有署名权,甲方享有著作权的其他权利;无乙方署名的,甲方享有著作权。职务作品由甲方统一管理,甲方按有关规定给予乙方奖励。本条关于双方职务作品权利义务的约定同样适用于本协议签署前乙方在甲方工作期间所完成的职务作品。

二、保密责任

1

1.乙方不得非法复制、记录、储存涉密信息,不得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涉秘信息,不得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涉密信息。

2.乙方不得向其他媒体、网站提供甲方内部信息和职务行为信息,或者担任境外媒体的“特约记者”、“特约通信员”、“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作者等。

3.乙方不得利用甲方内部信息和职务行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4.乙方不得非法使用任何属于他人的商业秘密,亦不得实施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5.乙方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单位批准备案,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乙方不得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漏、发布职务行为信息。

6.乙方严禁在个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中谈论与职务行为有关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各类敏感话题的内容;不得发布采编工作中了解掌握的有关报道精神和报道安排以及涉及本单位内部信息。

2

7.不得发布和传播与本单位公开报道口径相违背的新闻信息;不得发布与本单位工作人员身份不符的言论。

8.记者个人微博、微信和客户端不能越权发布重要信息。

9.严格区分个人账号与法人账号,严禁混淆发稿。

三、离岗义务

1.乙方离岗之前,彻底清理自己管理的涉秘资料、刊物和其他物品,并交回所有涉密材料、文件,在约定的保密期限内履行保密义务。

2.乙方不得利用掌握、知悉的甲方相关信息谋取私利。 3.发现他人违反保密规定泄露涉密信息时,立即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有关单位。

四、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擅自使用职务行为信息的,甲方可追究违约责任,视情节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并追究民事责任。

2.乙方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甲方可以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

3

3.乙方违反规定使用职务行为信息造成失密泄密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其他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方、乙方各持一份,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

乙方: 日期:

日期:

年 月4

第8篇: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管理,规范新闻传播秩序,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劳动合同法》、《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是指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新闻采编人员及提供技术支持等辅助活动的其他新闻从业人员,在从事采访、参加会议、听取传达、阅读文件等职务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素材以及所采制的新闻作品,其中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等。

第三条 新闻单位要坚持依法依规、趋利避害、善管善用、可管可控的原则,加强职务行为信息管理,确保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

第四条 新闻单位应健全保密制度,对新闻从业人员在职务行为中接触的国家秘密信息,应明确知悉范围和保密期限,健全国家秘密载体的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和销毁制度,禁止非法复制、记录、存储国家秘密,禁止在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传递国家秘密,禁止在私人交往和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 新闻从业人员上岗应当经过保密教育培训,并签订保密承诺书。

第五条 新闻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新闻从业人员就职务行为信息中的商业秘密、未公开披露的信息、职务作品等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签订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建立职务行为信息统一管理制度。

保密协议须分类明确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的权利归属、使用规范、离岗离职后的义务和违约责任。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向其他境内外媒体、网站提供职务行为信息,或者担任境外媒体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特约撰稿人”或专栏作者等。

第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利用职务行为信息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七条 新闻从业人员以职务身份开设博客、微博、微信等,须经所在新闻单位批准备案,所在单位负有日常监管职责。

新闻从业人员不得违反保密协议的约定,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以及论坛、讲座等任何场所,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

第八条 新闻从业人员离岗离职要交回所有涉密材料、文件,在法律规定或协议约定的保密期限内履行保密义务。

第九条 新闻单位须将签署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劳动聘用和职务任用的必要条件,未签订的不得聘用和任用。

第十条 新闻采编人员申领、换领新闻记者证,须按照《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有关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中未包含保密承诺书和职务行为信息保密协议的,不予核发新闻记者证。

第十一条 新闻单位应在参加新闻记者证核验时,向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报告新闻从业人员保密承诺书和保密协议签订、执行情况。

第十二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擅自使用职务行为信息的,新闻单位应依照合同追究违约责任,视情节作出行政处理或纪律处分,并追究其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新闻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应督促所属新闻单位健全保密承诺和保密协议制度,履行管理责任;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应加强本行政区域内新闻单位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 新闻从业人员擅自发布职务行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依法吊销新闻记者证,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做出禁业或限业处理。 第十五条 新闻单位对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混乱,造成失密泄密、敲诈勒索、侵权等严重问题的,由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等依法查处,责令整改,对拒不改正或整改不到位的不予通过核验,情节严重的撤销许可证,并依法追究新闻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六条 新闻从业人员违反规定使用职务行为信息造成失密泄密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9篇:创业者的职业道德

由于职业精神属于意识形态行为的反映,自然对它的理解和认识都会有所不同。今天,很高兴借这个机会和各位朋友一起分享我的职业精神。在联东创业过程中,最能体现职业精神的,概括起来讲,就是忘我的工作奉贤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狼性原则,还有对新知识、信息的不断学习、吸收并加以应用的开放心态。

我非常认同职业

精神对个人实现理想和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职业精神会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发挥,会影响工作成果,所以对于创办企业来讲,创业者具有职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把企业所希望得到的工作成果作为一个结果函数的话,那么创业者的职业精神就是影响一个人能力发挥(变量)的系数。一个人能力发挥的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如何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职业精神高,能力发挥程度也就高。反之,如果职业精神差,那么再高的职业能力,也无法使企业获得其所希望得到的结果。而如果创业者本身有着错误的思想认识,则更可能为企业带来难以预测的危害。

对大家来讲,成功、失败、公平、机会等拥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拥有团队合作、自动自发,忠诚可靠,结果导向等职业素质,那么创业者的道路将会一马平川,企业发展也将会更稳,更快。

下面请允许我讲述一下在我创业过程中职业精神的表现和理解:

一、关于忘我的工作奉贤精神:

在创业岁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往往会太在意个人的利益得失,而忽视了对其他人应有的宽容和对工作的个人奉献,其实忽视的这种职业精神对创业者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就需要严以利己、宽以待人,要学会推己及人。

1、不计报酬,一切以利于企业发展为宗旨地开展工作,自私是事业前进的绊脚石;这就需要自己全力以赴地去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实现目标。全力以赴没有数量标准,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工作态度。如果自己付出了,并为别人的目标结果达成做出了贡献,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乃至于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他一定会来主动协同您的工作的,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首先您需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才不会总是麻烦别人。其次,您一定要找到自己在企业中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找到别人为什么一定要帮助您的原因。

2、以客户为中心,构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来自wenmi114.com)树立良好的客户意识,感动客户。让客户信任你自己和你的企业,信任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关键因素。谁都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却往往不首先信任别人,所做的工作也不能让别人放心和满意,这样怎么能够如愿呢?更关键的是创业者自己是否具有责任心,实际上具备责任感是必不可少的,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选择负责。承担责任不是简单的一句“这是我的错”而是要让这句话以后再也不会说了,不要踏入同一条河流。(例如模板的售后服务)

3、工作是一种享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和乐趣,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认清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评价,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工作的结果其实不仅仅是成功,它是人格的根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失败。失败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自己是否清楚自己因为什么失败。(结合亲身经历)

二、关于勇于拼搏的狼性原则

1、锁定目标,适应以结果实现为目标的思维方式,完成目标是高于一切的,企业的经营发展必须以目标为核心。结果导向,强调的不仅仅是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实现结果。因此,要很清楚目标,进行目标分解,然后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进度表,并与他人进行协调,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2、抓住时机,走在竞争的前列。其实对于机会,人人是均等的,但能否争取到机会却并不平等,一切需要实力说话。有机会看似机会,但并不一定是适合你的机会。机会是宝贵的,但也不是不可获得的,只要善于发现和创造,就一定能把握好属于自己的时机。

3、不要害怕竞争,坦然面对竞争,只有竞争才会突显实力,才会让企业发展的更茁壮。所以企业的发展来源于竞争。从竞争的层面来说,竞争需要和时间赛跑,咱们每天都在和时间打交道,但如何珍惜时间?如何进行时间管理?这些取决于自己是否真正地认识时间与竞争的关系。时间是函数,它包括了人和事物两个参数。相同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有的人把握了瞬间,有的人利用好了非我时间,也有的人活在当下。

三、关于对新知识、新信息的学习应用,保持开放的心态

1、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才能学到更多知识,才能与世俱进。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忘记,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虽然跑的快,但却不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乌龟很清楚自己的劣势,所以

坚持不懈,终于取得胜利。学习也是一样,要抱着谦虚,吸取一切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正如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打开鸟门,让鸟儿飞走、把自己还给鸟笼。我想把自己的心灵放飞,集小流、纳百川,对我们创业者来说,是放了缰绳的烈马在草原上奔驰,前景无限美好。

2、诚心、原则性有选择的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在我来说一个电影《黑客帝国

》里出现的一个细节,男主角碰到一个小孩,他能让手中的试汤勺随意弯曲成任意各种形状的。男主角也想象他那样,但却怎么也做不到。后来对方告诉他:你已经把这个汤勺固定地看作汤勺了,所以不能让它随意弯曲;而我头脑里没有这个概念,所以我能让它随意弯曲。学习也是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吸取创新。现在我所在的联东集团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学习,(来自wenmi114.com)应用新知识的过程,不断总结别人的企业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在我召开会议的时候,一个我平时就认为很懒散、很不努力工作的职员迟到了,如果我很局限地看他,我会认为他是故意的、是要向我示威、是逃避工作等。但实际上他可能刚刚有客户找他,或许是在处理一份重要的订单,或者在应急处理一个售后服务的问题等等。如果我当时就给他批评,后果将会是怎样?以后开会的时候,他会把所有的客户电话都扔掉,他会让客户等他改天签订单,他会对客户说售后的事情不是他管的。那么我们的企业将失去客户,蒙受损失。所以,在我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中就有“尊重人、成就人”这一条,所以持续的学习,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理念、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对我们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位同仁朋友们,很高兴大家允许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对我的职业精神的认识和诠释,我很愿意洗耳恭听大家对您的职业精神的精彩解说,希望大家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给我启发并提出建议。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创辉煌未来……

上一篇:浅谈创新语文教学法下一篇:关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