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旁观者文原文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呵旁观者文原文

《呵旁观者文》

教学目标:

 使学生对文章及作者有较深刻的了解  本文写作风格及特征  了解政论文的相关知识  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计划:

 课文导读  介绍人物 梁启超  时代背景

 文章讲解 划分结构  文笔特色  文体 政论文  课后题回答  引发思考  三句半表演

教学设计:

课文导读

你关心天下大事吗?你关心国家大事吗?你对周围人群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同情、怜悯、关怀、帮助的具体行动吗?一言以蔽之,你是社会生活的介入者还是旁观者„„

《呵旁观者文》是作者有感于维新派变法过程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 发而为文。所以开篇便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随后作者把旁观者定义为无血性之人,进而又把血性定义为人类之所以生,世界之所以立的根本。全文条理明晰,笔端情感充沛,振聋发聩。

聚焦: 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先声 现代政论文纵情说理的典范

1

联想 《六国论》

介绍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名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本人可以说是个天才,六岁就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仅26岁。 戊戌变法让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他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也无法同梁启超相比。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维新变法:

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人物,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支持新政的光绪推行速度过快,因此变法被相对保守势力反对,最后演变成为政变,维新派人物被杀,慈禧太后因此获得实权。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

(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

谭嗣同: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早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谭

2

嗣同拒绝出走,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时代背景

本文发表于1900年2月20日《清议报》第三十六册。此时距戊戌变法失败已经一年有余,梁启超逃亡日本,有感于维新变法中未能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而失败,痛定思痛,发而为文。所以痛责旁观者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将国人看为是无血性的旁观者。

文章讲解 结构划分

就文章内容开看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 (1-5)定义旁观者,并斥责为天下最可厌、可憎、可鄙之人。

a) 直接阐明观点痛斥旁观者,以责任定义旁观者-放弃责任之谓也,立于客位之意义也。由家道国,指出国人面对危难皆以客居之。表达自己内心的怜愤之情。

二、 (6-15)旁观者分为六类,逐一说明其特点。

a) 混沌派:无脑筋之动物也。不知有所谓世界,不知有所谓国,当然不知何为可忧何为可惧。占旁观者之大半。 b) 为我派:所谓遇雷打尚按住荷包者也。不是不知道事之要办国之将亡,而是此事无益于我无损于我,则唯旁观而已。多为官僚,绅士。

c) 呜呼派:以咨嗟太息、痛哭流涕为事业者。面有忧国之容但没有作为。虽然无害于世界,但是有损进步之气象。 d) 笑骂派:常立于人后,以冷言热语批评者也。不以自己为旁观者却笑骂他人。

e) 暴弃派:以我为无可为之人也。望他人而不望己,互相推脱责任。人道之罪人也。

f) 待时派:旁观天时,待时而办事,时不到,则无可办之事。为旁观者之最巧。

三、 (16-17)论证国家与个人命运休戚相关,旁观的结果终究是害人害己,呼吁年轻应担当平治天下之大任。

3

文笔特色

铺排议论,愤激之情贯注笔端、溢于言表。 比喻夸张等修辞技巧,流转运用而不生涩。

讲究为文的气势 文气充沛,如长江大河,汩汩滔滔; 作为思想启蒙教育家,推广白话文更能使民众接受。

一扫晚清思想文化界萎靡不振的文风,给社会带来了刚健明快的气象; 曾自述文章特色:笔锋常带感情。在充沛的气势下,文章如长江大河滔滔滚滚,莫可抵御。

梁启超曾在《清代学术概论》自评:“为文“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文体 政论文

政论文是议论文之一种。与一般的议论文比较,政论文与社会实际问题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强调论说的严密性,也更富理论色彩。

政论—— 情感充沛,流畅易懂,情绪饱满,义正词严,气势磅礴,条理分明,浅显易懂,富鼓动性、煽动性,有笔扫千军之气魄,易赢得大众共鸣认同

本文的立论方式主要是采用了例证法和类比法。 论证方式很多,主要是立论和驳论两类,可以交叉运用。 立论就是正面建立自己的论点,证明它正确,又叫“证明”。 立论:

例证法:用事实材料作论据的论证方法。

引证法:即引用权威理论材料——经典著作、科学定义、公理格言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 分析法:通过分析来证明论点正确。分析法,先分析后综合或先综合再分析,交替使用,符合认识过程。 对比法:以两种事物或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作对比来证明论点。 类比法:把两个以上同类一理的事物相比,以彼事的道理证明此事的道理。 驳论:

驳论就是以反驳对立论点为主要手段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又叫反证。主要在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等三个方面进行。

4

课后题回答

一、 梁启超对看客的分类和分析批评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同意,根据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而谈。回顾那段历史,或许我们现代人不理解当时国民那种根深蒂固的旁观者心态,但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这是再正常不过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利用违背其真实意义的儒家思想,对国民进行长达两千多年的奴性“教育”,教唆国民逆来顺受、不要反抗,旁观者心态也应运而生。

二、 你喜欢梁启超的文风吗?说说理由。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文章通俗易懂。具有强劲的号召力,感染力。其文风的基本特点是气势磅礴, 条理清晰。

三、 梁启超主张文学要成为启发国民政治觉悟的工具,此种主张是否合理?

合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

四、 中国人的国民性究竟如何,你对此有何看法?一个民族有没有全民共有的所谓国民性?

所谓国民性,也称民族性,即认为在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在共同的文化传统下,会形成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征。严格说来,并不存在所谓全民共有的国民性。

五、 这篇文章的内容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有。对责任感,旁观者的定义。来自知识分子对与所在群体的不断反思、知识分子自觉承担的社会良心的责任感。 引发思考

一、与鲁迅批判的对比

同样是对封建国民麻木不仁、以“旁观者”态度处事的思想的鞭挞 鲁迅先生是极具讽刺意味,言语之间流露出对这种思想的愤慨,犀利尖锐的文字将他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

5

梁启超先生将四万万国民分为混沌、为我、呜呼、笑骂、暴弃、待时六派,逐一分说,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囊括无遗,但言语之间自有分寸,让人看了不得不信服。

这篇《呵旁观者文》即是如此,但此处的笔锋下的感情并不是一味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青年们的谆谆教诲,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而“我辈青年”,“正一国将来之主人”,就应该拿出“舍我其谁”的气概,担当起“平治天下”的大任,言辞恳切,似谆谆教诲,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殷切期盼的感情,让像我这样的青年人读来感触颇深。

二、引发当代人对责任的思考

责任心是衡量一个人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

三、梁启超名言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结束语:孟子曰:如欲治国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曾经是我们的学生作业 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6

第2篇: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呵旁观者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xx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呵旁观者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呵旁观者文读后感范文

2.旁观者散文

3.呵,马兹达散文

4.呵,自卑散文

5.故乡的鸟呵散文

6.呵这雪作文

7.呵游戏作文

8.《旁观者》读后感范文

9.信口开呵成语

第3篇:呵旁观者文读后感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他对管理学界的影响一支延续至今。这也为他奠定了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德鲁克的回忆录——《旁观者》写了20年,是他唯一写作时间最长的、虽不是最好的、却是他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旁观者》是德鲁克知识及人生旅程的记录。该书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可以说是故事集。全书15个章节、15组人物,每一组人与事都紧扣着20世纪里最重要的某些领域和特性。就在抒情的夹叙夹议中,真实的德鲁克亲切清晰地浮现出来。这若干个旁人的生活历程,帮助我们勾勒了德鲁克自己的生活。

作者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精髓、神韵与触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新政时期(New Deal years),以及二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在德鲁克怀恩师一章中,教学并不是老师得到了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文章中的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要注重学习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在现今的公共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从以往的实践中提取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方式,要做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还要培养自己的工作乐趣。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德鲁克创办了德鲁克管理学院,但是他并不支持走精英教育的路线,他认为虽然中国没有足够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有一大批在实际磨练中学会了怎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生存并取得了成效的人。有过高教育,但是这并不代表一切,一个人的能力要在他的工作中体现出来,毕竟实践跟理论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书中,德鲁克先生回忆了他走过的青年时代,让我不自觉的进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德鲁克说过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我认为世界上有着大多不善于观察,不愿意去体会的人,如果你能对自己周围的人,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去发现,我想这会为成为一个管理者打下基础。

旁观,并不是要自己置身事外,而是要让自己冷静的观察,分析,还需要有一颗淡泊的心。

如今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实际,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根本,一个好的管理者会带领企业走向巅峰,会使上下的工作井井有条,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高学历的人都能得到企业的青睐,因为工作中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高,更多的是协调、合作和沟通能力。无论学历高低都应把企业看成是自己的一部份,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工作。对企业中低学历的员工,应参加一些知识的培训,使其在遇到问题时能自由变通。对学历高的员工应多参加一些知识、技能的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德鲁克先生让管理成为了一种素养,把管理当做一门真正的综合艺术,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洞悉每件事的根本,学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从中得到感悟。

读完《旁观者》,我更加觉得德鲁克的伟大,在他生活的那段年代,他一直旁观着历史的创造,旁观着各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书写者。只有他才能将这一切看得更清,更透,才能总结出对整个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管理学说。

上一篇: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方案下一篇:初中竞选学生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