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

2022-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

2015中国十大绿色事件

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面对逝去的2015年,回顾和盘点其间所发生的重大绿色事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与矛盾。

这一年,我国经济增长继续居于世界前列,改革全面发力,“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年内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规划的主旋律;这一年,我国隆重纪念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真理;这一年,北京获得第24届冬奥会举办权,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屠呦呦成为我国大陆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2015年,我们有欣喜,也有悲伤。“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深圳滑坡等事故造成不少同胞失去了生命,令人深感痛心。我们怀念他们,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康!

当我们梳理2015年发生的重大绿色事件时,我们深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必须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不是我们的悲悯和同情,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责任和行动。

——本刊编辑部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召开,

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时期主旋律

事件: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全会在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紧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公报》首次明确提出“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六大建设”,“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既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脉相承,也标志着绿色发展在我国国策中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点评:

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绿色发展”,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在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形势之下,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召之下,与时俱进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论断。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动力,“协调”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开放”为绿色发展提供机遇,“共享”促进绿色发展成果转化。

《公报》从“绿色发展”所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出发,围绕人与自然和谐、主体功能区建设、低碳循环发展、资源节约与利用、环境整治、生态屏障构筑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发展的高度进行了新的理论阐述,这不仅赋予了“绿色发展”这一模式崭新的面貌,也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政府举行盛大阅兵式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事件:

9月3日,是中国第二个法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今年的9月3日,中国政府决定开展纪念活动,其中,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阅兵在天安门地区组织实施。本次抗战胜利日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是进入21世纪以来第2次大阅兵,同时也是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

人民军队整齐铿锵的步伐由远及近,犹如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正义战胜邪恶的荣光、肩负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昂扬迈向未来,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愈发信心百倍,对人类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美好愿景充满期待。

点评:

只有在历史的回望中,才能更加坚定前进的脚步;只有在胜利的纪念中,才会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中国,遭遇了西方列强的屡次侵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屡战屡败,从未赢得过一场完全胜利的战争。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文明的中国,沦落到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地步。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抗战胜利也是一场惨烈的胜利,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抗战,到1945年9月2日抗战胜利,这14年间,中国军民伤亡总数达3500多万。

历史不能被遗忘。因为惟有张扬先烈的不屈风骨,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脊梁;惟有传承先烈的遗志,才能开拓国家光明的未来;惟有尊重那些为国捐躯者,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勇于为国牺牲。

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撑起生态、民生的双桅船

事件:

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以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确保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着力解决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职工就业与社会保障为主要目标的这项改革,像春风一样吹遍了中国大地。

点评:

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森林资源培育战略基地,发挥着为生态安全守底线、为民生福祉作保障、为经济发展拓空间、为科技进步作示范的重要作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在发展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日益严重。深化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势在必行。

尤其是国有林场,虽然为事业单位,却长期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自收自支,得不到公共财政的支持。“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大多数国有林场苦于“找饭吃”,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上来。

本次国有林场改革,就是要彻底明确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定位,按照公益事业单位要求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使政府切实承担起生态建设保护的主体责任,该政府办的就要政府办,保护和培育好我国珍贵的国有森林资源,有效增强国有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为留住蓝天绿水青山发挥骨干作用。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事件:

12月29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介绍了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10年保持“双缩减”。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2120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9902平方公里。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于2013年启动,历时两年多,共有5000多名技术人员参与,综合运用了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和地面调查技术,获得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的最新数据。

第五次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沙化土地面积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3%;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30.0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2%。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占沙化土地面积的11.8%。第五次监测结果与2009年的第四次监测相比有明显好转,呈现整体遏制、持续缩减、功能增强的良好态势。

点评:

荒漠化治理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就我国而言,肆虐的风沙一直是高悬北方的心头大患,是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曾几何时,沙漠南下东侵,摧毁草场、农田、房舍,持续挤压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危及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治沙止漠,刻不容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瞻远瞩,制定《防沙治沙法》,严格保护沙区植被,严肃责任考核与追究;实施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封禁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改善修复沙区生态状况;积极发展沙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一系列保护和治理重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加上沙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终于扼住了风沙灾害的咽喉,人进沙退,逐步修复绿色家园。第五次监测结果,再一次用事实验证了我国防沙治沙道路的正确性。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再次表明,在与风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我们又一次凭借着坚韧的毅力、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给国人以惊喜、世人以惊奇,可以说创造了又一个绿色奇迹。

重特大事故频出 安全生产形势令人担忧

事件:

12月20日,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发生山体滑坡。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损,截至12月26日上午11时40分,滑坡事故已造成7人死亡,仍有75人失联。

回望过去一年,重大事故频发:4月6日,福建漳州PX石化爆炸;4月21日,江苏南京化工厂爆炸;5月25日,江西赣州泰普化工厂爆炸;6月1日,一艘载有456人的“东方之星”客轮在长江湖北石首段倾覆;7月16日,山东日照石大科技石化公司爆炸;8月1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爆炸。安全生产人命关天,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这些重特大事故中,把安全生产这句话被挂在口上,写在纸上,成为了一句空话。

点评:

分析这些重特大事故,其事故原因十分复杂。为什么安全问题我们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还有这么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各种安全事故,无外乎有两种原因:安全隐患没能及时发现排除;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规操作。

安全是生命之源,安全是生产之本。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筑牢安全底线,落实安全责任,严格安全操作规程,才能长治久安,防患于未然。我们在痛定思痛,长寄哀思的同时,一定要把安全做为生产工作中的第一要务,从严、从细、从实来抓,不要当事后诸葛亮!要牢记血的教训,树立风险意识,发挥“洪水来前先筑堤,豺狼来前先磨刀”的精神,把事故隐患挡在门外,让安全与我们同行。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为了大家,让我们珍惜生命,远离风险,筑牢安全底线,不再为事故买单,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多难兴邦。在多难的基础上,我们要统一认识,接受教训,获得智慧,最终将灾难变成未来安全的动力。也只有这样,事故带给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才不会白白付出。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地

事件:

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公告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点评:

全面放开“二孩”,是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最新状况,审时度势作出的决策。“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尽管短期内社会管理许多方面将迎来巨大压力,但可能出现的婴儿潮同样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而就中长期来看,对解决计生政策30年来造成的历史欠账,以及缓解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压力,新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积极而深远的。

从经济层面来说,“全面二孩”短期来看,将拉动相关食品、玩具、母婴医疗、教育等的发展。中长期来看,会改变人口年龄结构,减缓老龄化速度。据测算,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到2050年,20?44岁的人口比例将比不放开二孩时增加4%,增加规模达1.28亿人,这部分新增人口将使房地产行业直接受益。长期来看,放开二孩后,新一轮人口红利的形成和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提高,使各类行业都将最终

受益。

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还要看实际执行情况。

雾霾来袭 北京首次启动红色预警

事件:

12月7日晚,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从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启动最高预警等级。这是北京第一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全市500多万辆机动车执行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红警”之下,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都市进入应对空气重污染的紧急状态。12月19日7时至12月22日0时,北京市应急办再次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以应对即将来袭的雾霾。

环保部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2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灰霾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重霾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截至2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48个城市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

点评:

今年11月份以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再加上进入采暖期后,华北地区燃煤污染排放明显升高,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与农村原煤散烧较普遍,加上机动车和工业源污染大量排放,区域性污染负荷仍很大,导致北京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频次、天数明显增多。

应对雾霾,北京首次红色预警,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停课、弹性工作制等各项配套措施,应该给予肯定。但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仅拉起红色警报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如何消除雾霾入手,去考虑应对之策。我们需要将“临时减排”变成“永远不排”,把“临时抱佛脚”变成“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粗放式增长模式下,雾霾不会减少,只能增多。惟有推进绿色发展,并在环境执法中恪守“违法必究”原则,我们才能最终祛除“会呼吸的痛”。

最严环保法实施一周年

事件:

新修订的《环保法》于2015年元旦正式实施。人们对这部号称“史上最严环保法”反响强烈,对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充满新期待。

新环保法正式实施11个多月以来,污染问题上“上边禁令、下边排污”的做法,并不鲜见。公益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虽然新环保法在正式实施前有8个多月让企业适应,但不得不承认,企业在实施后大半年里仍然有大量超标排污,新环保法还处在过渡期中。” 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费改税等工作推进迅速。我国逐步走向环境法治轨道,用法律手段处理环境问题日渐成为常态。10月下旬,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国范围内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共400多件,罚款数额达3亿多元。前7个月,全国范围内实施查封、扣押共2065件,实施限产、停产共1347件,移送行政拘留共927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共863件。

点评:

近四十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环保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三十余部,再加上《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九十余部行政法规,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多达一百二十余部。环境立法居各部门法之首。但令人遗憾的是,如此多的法律并没有遏制住环境状况的持续恶化。法律的执行力低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新环保法实施一年,在媒体的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用按日计罚等新手段硬措施查处了一批污染企业,但也有环保部门觉得受到的“夹板气”更多了,在公众高要求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硬任务之间的空间更促狭。与此同时,关乎新环保法“落地”的信息公开,仍有地方无法及时做到甚至有企业故意数据造假等问题,有待引起关注重视。

为使新环保法亮出“牙齿”,环保专家建议,首先要大力促进环境信息公开,让舆论成为环保执法者“坚强后盾”。形成“烟囱冒烟、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能有效震慑各类污染排放。更重要的是,切实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这是对环保工作推动最大的一项措施。随着考核比重的加大,只有当环保对地方官的“乌纱帽”影响越来越大时,新环保法才能真正起到壮士断腕般的效果。

最严控烟令执行仍是关注焦点

事件:

6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今后北京市所有“带顶、带盖”的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一律禁烟,违反禁令的个人最高将罚款200元,违规设立吸烟区的单位和机构最高可罚款3万元。此次控烟条例的主要焦点便是史无前例地严格限制室内吸烟,像电梯、走廊、楼梯间、卫生间等也在禁烟之列。这就意味着除了家以外的室内环境几乎没有可以吸烟的地方。

我国早在1979年就开始颁布各种禁烟令,在30多年的公共场所禁烟历史中,公共场所的禁烟范围逐步扩大,一些特殊公共场所的禁烟要求也逐渐细化。据统计,我国近一半的城市出台了公共场所禁烟的地方法规,然而执行效果却都不尽如人意。因此,控烟令无论是对烟民、还是对禁烟的执法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点评:

公共场所能否有效禁烟,立法、执法、守法一个环节也不能少。无烟立法本是公共场所禁烟的一记“重拳”,但过去由于立法与执法上的双重缺陷,结果往往变成“空拳”:在立法上,法律规定刚性不足,原则性与宣传性内容较多,实际可操作性不足;在执法上,执法主体不明确,无法有效执行,执法手段太软,最后的结果就是“十几个部门掐不灭一支烟”。

北京此次控烟,实行“政府管理、单位负责、个人守法、社会监督”的原则。其中“单位负责”有望成为一大利器,从监督流动的烟民改为监督固定的单位,强化法人的主体责任地位,控烟不力的单位将被惩戒。

《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全国性无烟法规实施探路。希望这次北京控烟能突破现实尴尬,从而加快我国控烟的整体步伐。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事件:

2月28日,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268只,达到1864只,平均种群密度0.072只/平方公里。二是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共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县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三是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四是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已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点评:

从调查结果上看,我国大熊猫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林业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开展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对大熊猫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同时,部分大熊猫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圈养大熊猫种群间遗传交流不足,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需要全国上下更加重视和支持大熊猫保护工作。

国家林业局将积极推进大熊猫保护法制建设,划定大熊猫保护红线,开展新一轮大熊猫保护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改善保护基础设施和圈养繁育条件,加快野化放归自然步伐,强化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第2篇:2010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2010's TOP 10 Financial Events in China

[编者按]2010年,这一被冠之以后危机时代元年的年份,在欧美发达国家依旧经受金融危机余波煎熬、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微变之际,中国也在感受着金融海啸的“危”与“机”之切。一方面,发达经济体无一不受“危”之害,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则相对乐观,有“机”之存。而另一方面,受外需影响贸易之处仍存,国外量化宽松之策频出,货币战争难免波及国内,而前期天量信贷的后续效应及国外巨量美元引致通胀预期之危犹存。而在此“危”与“机”并存之时,2010年的国内金融业同样是各方招法频出,均意欲借推金融业而助自身及整体经济之发展。 大抵全球各国在逆周期之时提振经济而后续必然面临先“量”后“质”的经济梳理问题,而在2010年为控制号称国内最大金融风险源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政策效果业已显现,银信合作也已叫停,而针对但凡危机必有之的房地产及大宗商品价格,加息及差别化房贷,其动作也领先于全球。同时努力多年的两岸金融合作方面,也进展明显。股指期货的出台、产融结合、组建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及农行光大上市方面,也在彰显国内金融业的进取之决心。 从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在瓷片上用锲形文字记录远期合约开始,金融创新便在始终推动着人类金融业的发展,而中国金融业也在始终探索着这一经济金融发展的动力之源。而2010年又有哪些事件襄赞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于此,本刊甄选了“2010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以期为中国金融史的记载刻录有所裨益。

中国加息 货币政策回归常态轨道

时隔34个月,2010年10月19日,中国央行终于宣布加息,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与此同时,银监会下发《关于提示房地产企业规避调控政策有关风险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房地产信贷管理、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风险”,房地产企业资金链存在断裂的风险,逼迫其降价销售。

其实半年前,央行就可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如果那样的话,或许今天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

中国的负利率持续太长时间,按CPI公布值算已经7个月了,若按真实通胀水平算,幅度和持续时间都远比这个要大。

按照哈耶克的讲法,负利率恶化资产泡沫和通胀,资源错配和不当投资才会不断发生。

当天政策尽管是历史最严厉的行政手段组合(限制购买),似乎对于楼价的抑制作用也未见得乐观。为何?

经济中货币的整体水位还在快速上升,将其从楼市挤出必将推高物价加剧通胀压力,整体负利率的加深反转过来又将导致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预期。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會迫使我们改变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市盈率(租金回报率,内部隐含收益率等等),人们的风险忍受能力将被负利率所催升。半年前你可能25倍市盈率才会考虑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今天即便是30倍的市盈率你也觉得这项投资是值得的。其实这个公司什么都没变,只是投资者愿意为此付出的无端上涨了20%。

资产价格泡沫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动物性的宣泄。这是金融经济学中资产定价的最基本道理。股市、楼市会不会降,会降多少,最终还要取决于整体的负利率水平变化。

过去央行一直采用数量工具来管理流动性,无论提高准备金率还是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我们大概都清楚一次性冻结了银行多大规模的流动性。而启动价格工具的效果,则需要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关键在于要使得被调控者相信调控者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意图和决心,然后做出相应行为的自觉调整,从而使得经济指标达到政策目标。否则,价格工具的效果将难以显现。

市场的预期很重要,政府犹豫的时间实在太长,全局性紧缩政策的掣肘实在太多,出其不意的一次利息调整恐怕很难使市场相信货币当局敢连续加息。

宏观当局一直通过数量管制和微观管理(行政手段)来控制信贷增长而放任资金成本过低,是不希望看到资产泡沫的刚性破裂。破裂是个很麻烦的事。因为随着人民币资产估值下沉,土地市场将落入谷底,政府平台债务将演变成银行的幽灵,而使得整体银行信用陷入收缩,因为中国银行信贷的90%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而发放的。经济有可能失速而硬着陆。

此次加息,政府是否就抱定了刺破泡沫、经济主动减速的决心?调整者和被调控者的博弈将不可避免的延续。

因为本次加息带有太多妥协的成分,一是时间上拖得太久,总给人感觉是被动式的、倒逼式的,而且还是更多照顾强势部门利益,活期存款利息率不加,多少还可以有利于银行利差的增加。

绥靖的政策成本必然高昂。

(刘煜辉)

人民币汇率改革重启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这标志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横盘整理近两年的局面被打破,人民币汇率将重新恢复弹性和活力。

与2005年7月21日的汇改不同,本次央行并没有一次性对汇率水平进行重估调整,而是“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发言人强调将“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策略是基于经过5年的市场运作,外汇市场开始成熟,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汇率风险的管理更加老到,经济结构和贸易区域结构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市场主体开始适应更有弹性、双向浮动的汇率机制而做出的。从实际运行来看,从宣布进一步汇改的第一个交易日6月21日的数据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与6月18日没有区别都维持在1美元兑6.8275元人民币的水平,而对英镑、日元和欧元有不同程度的贬值。6月22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到1美元兑6.7980元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了4%。但6月23日、24日人民币又贬值回到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的水平。

本次汇改革另一个特点在于,本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在于减弱对美元单一货币的挂钩,更多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影响。虽然在2005年汇改中,首次提到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表述,但是那次改革,人们更愿意相信是基于美元汇率的调整。而对本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新闻发言人更强调我国主要经贸伙伴和资本往来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和多区域态势,“人民币汇率如果盯住单一货币变化,不适应贸易投资货币多元化的需要,也不能反映汇率的实际水平。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及其变化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在实际运行中,外汇市场不仅人民币与日元、英镑以及欧元走出了相对独立的轨迹,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林吉特和俄罗斯卢布也分别从8月19日和11月22日直接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人民币对两种货币有了直接的汇率行情。显然,人民币汇率开始减弱对美元的盯住也同样基于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的一系列安排。然而,这一篮子中有哪些货币,权重如何,仍然是高度机密。

但两次汇改有一个共同背景就是人民币面临着升值的内外压力,本次的压力甚至超过前次。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2009年年底以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不断传来,各种行动共同配合,甚至通过多边场合和多边机制,向中国施压。同时,美国出于本国私利的考虑,连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资金屯集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促使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除人民币兑美元,欧元、英镑、澳元、日元等主要货币兑美元自6月以来至年内最高点均出现了10%以上的升值幅度,韩元、新台币、印度卢比、巴西雷亚尔自6月以来也出现了5%以上的升值。从内部压力来看,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显现,为缓解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适度的升值可以起到部分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人民币重启汇率改革后,人民币的外部压力并没有因此减弱,进入9月、10月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增大,欧盟也加入到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阵营,美国众议院更是通过针对人民币汇率的法案,向中国施压。正是在这一期间,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呈较快的升值趋势,到10月15日,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6.6497元人民币。

到11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6305,与6月21日相比,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9%。这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出现连续性的较大幅度的单边下行走势,这种表现可能让美国人失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仍然还是在“渐进性、可控性和主动性”的原则下进行。

(欧明刚)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治理

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激增以及由此引发的潜在债务风险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根据中金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虽有远虑,尚无近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的统计,截至2009年末,金融机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约为7.38万亿元,约占一般贷款余额的20.4%,同比增长70.4%;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当年GDP的比重约为21.7%,较之同期国债实际余额占GDP约17.7%的比重高出4个百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部分地区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较为突出,并且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过程中蕴含一系列严重的操作风险。鉴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急剧膨胀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当前有必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和规范。

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已经开始纳入到决策层的议事议程。从见诸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相关政策行动之密集程度,甚為罕见。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行动也已经开始全面启动。可以说,当前如果不采取此类坚决果断的处理措施,区域性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或将难以避免。

但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长效机制建设角度考虑,除了通过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清理整顿化解当前面临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外,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资本预算约束。地方政府几乎总是具有突破预算约束限制进而扩大财政支出规模的强烈冲动。在2004年至2007年间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针对地方政府项目投资居高不下的现象,人们议论最多的就是地方政府在“政绩驱动”之下“攀比GDP增长”、“地方与中央进行政策博弈”的问题。有鉴于此,当时中央提出实行绿色GDP核算,并尝试将环境保护、民意调查、安全生产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这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无疑都是阻断政绩考核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必要举措。长期以来,由于从中央到地方都存在盲目追求GDP增长的片面倾向,因此许多地方政府在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经济建设领域的同时忽略了城市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需要,从而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过多的局面。现阶段如果要想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就只能依靠大量负债。试图在短期内把长期的历史欠账全都补上,即使不考虑各地政府时不时冒出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各种问题,这样的思路在实际中也是不可行的。当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激增的事实表明,现期的政府财力不可能支撑规模如此庞大的资本支出需求。因此,当前要真正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最主要的就是要强化对地方政府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资本预算约束,适度控制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进程。

强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本预算约束的核心要义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在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前,通常都要求地方财政为此安排持续的资本性预算支出。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几个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在经过多年巨额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之后,其城市建设资金需求迄今仍然居高不下。有鉴于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都需要在审慎设计的城市发展规划基础上,有一个可持续的融资机制予以支撑方才可行。但是,当前中国许多地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乃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从规划论证到实施运行的各个环节都缺乏审慎的设计和广泛的公众参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地方财政预算严重脱节,绝大多数地方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当中甚至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公共资本投资预算计划。由此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往往是哪个具体项目得到资金就先上哪个,项目建设资金预算不足就继续追加预算。考虑到相关监管部门不会对在建工程采取强硬的清理整顿措施从而造成实质性的损失,当前最理想的城市建设模式就是用有限的资金在短期内启动尽可能多的建设项目。至于什么样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建顺序最符合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或者说如何从社会发展角度安排项目建设优先顺序的问题,基本不再地方公共资本投资政策决策的议事范围之内。

要建立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仅仅从融资机制改革层面入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世界上没有不缺钱的政府;而罗马也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为此,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当务之急,是需要确立对地方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强有力的资本预算约束机制,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建立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或者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问题。

(刘煜辉)

“差别化”房贷:剑指住房投机

2010年中央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结构化”,在房地产信贷领域则集中表现为“差别化房贷”。前三个月,中国银监会并没有明确提出差别化房贷。1月的房贷监管重点是着眼于窗口指导,2月是坚守既有政策,不下限贷令,3月是整肃房地产信贷。

差别化房贷是在4月的调控新政中明确提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9月底,中央推出旨在完善4月新政的房贷政策,被称为二次调控。相应的,差别化房贷政策又进一步细化并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主要包括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对不能提供一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暂停发放购房贷款。贷款购买90平米以下商品住房的家庭,首付款比例也调整到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严格执行首付款比例不低于50%、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利率1.1倍的规定。

从决策层看,被寄予厚望的差别化房贷剑指住房投机。但回顾中国政府的房贷政策路径可以看出,差别化房贷并非2010年新创。中国政府差别化房贷政策的使用起自2003年,该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中首次提出差别化房贷。其中规定购买第一套自住住房的,首付比例最低是两成,利率下调10%;而对购买高档商品房、别墅或第二套以上(含第二套)商品房的借款人,适当提高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比例,并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执行,不执行优惠住房利率。四年后即2007年9月,央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再次强调差别化房贷,规定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20%;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已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又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的,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4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的1.1倍。

但此前的差别化房贷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往往是将一套、二套以及多套房贷做模糊化处理,说白了就是统一按照首套房贷的政策来执行。特别是,2008年底至2010年初,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从监管当局到商业银行几乎是心照不宣地放弃了差别化房贷的政策。由此,此前的所谓差别化房贷可以说是“只听雷声,不见雨来”。

2010年,监管当局重新擎起差别化房贷的大旗,其目标期待之一就是“既听雷声,也见雨来”。事实上,4月和9月两次差别化房贷政策推出的同时,监管当局严厉要求商业银行照章办事,否则将予以严肃处理。还有,在如何操作差别化房贷政策上,特别是在首套房贷、二套房贷、多套房贷的认定上,相关监管当局也支出一些新招,如“既认房又认贷”,“城市住房信息联网”等等。但实际执行力是否非同以往,还是有诸多方面令人忧虑,其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似乎依然是原地踏步,这个环节就是如何量化差别化房贷的检测和考核以及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手段。起码到目前为止,无法从公开渠道见到任何有关结构化、差别化房贷的数量信息,相关政府官网上给出的依然是总量性的房贷数字。

由于缺乏与差别化贷款相对应的量化信息,其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就难以观察,没有人知道投机性房贷究竟是少了还是多了。考虑到差别化房贷政策的效果也有总量层面的内容即在抑制投机和投资性房贷的同时,也降低房贷总量,降低过快增长的房价。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观察个人按揭贷款的走势和房价走势来判断差别化房贷的政策效果。从个人按揭贷款月度数据看,个人按揭贷款月度规模环比增长在7月以前呈现下降趋势,但8月开始反弹,10月反弹幅度达10个百分点,11月继续反弹至11.76%。从房价情况看,中国指数研究院披露的信息表明,11月,全国100个城市住宅平均价格较上月上涨0.82%,其中86个城市价格环比上涨。全国十大重点城市(武汉、重庆、成都、广州、上海、杭州、深圳、北京、天津、南京)中除南京的房价环比出现下降以外,南京的房价同比及其他9个城市房价同比和环比均继续上涨。

由此可以判断,至少到目前为止,2010年差别化房贷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由此折射出来的市场画面则是,无论商业银行还是房地产商对房地产高额利润回报的诱人前景依然保持着很高的期待,商业银行信贷因而对房地产领域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偏好。

反观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政策效果的实际表现,差别化房贷政策遭遇尴尬其实是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个常态化现象的延续,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中国房地产整个调控政策实际效果的一个缩影。这或许已经足够表明,中国房地产领域的问题仅仅依靠政策调整很难见到成效。其背后机理则是有关中国房地产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平台缺失。由此中国房地产政策要想走出此种尴尬困境,最有效选择是,以民生为导向而不是以GDP为导向对房地产从制度层面进行重构。

(高广春)

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金融牌照激励制度的尝试

2010年4月22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在该文件的第七条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管理模式中,出现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重要表述:为提高主发起人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主发起人推进新的管理模式规模化地推进机构重建。一是对设立10家(含1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为减少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允许其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二是对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三是允许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其他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地(市)为单位组建总分制的村镇银行总部。

此项政策出台后,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也作出了迅速反应,通过金融牌照制度起到了正向的激励作用。建设银行表示将设立村镇银行的计划从100家增至200家,占银监会三年规划指标的20%左右,并按此计划加快选址和布局。城商行认为,村镇银行虽然小,但是未来可以增资扩股,可以在县域以下的乡镇设立分支行,可以申请跨区域经营。未来旗下拥有3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控股公司可以剥离出来,单独上市。在2010年监管尺度明显收紧、跨区设分行很难获批的情况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是很好的选择。目前,包商银行、东莞银行、九江银行、江阴农商行、马鞍山银行等城商行或农商行发起踊跃。

本办法的出台,使得未来的小额信贷监管框架和法规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的升级和转型,在金融监管和制度创新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小额信贷机构在贷款规模、资产质量、风险控制、存款规模、治理结构等方面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条件之后,政策允许其按照法律框架的要求升級和转型为银行类和非银行类的正规金融机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2009年“中国金融40人论坛”年会上对小额信贷组织监管方式曾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借鉴香港模式,建立正向激励的引导机制,在中国未来的信贷市场实行三级牌照制度:一级是放债人,借鉴香港银行立法,出台《放债人条例》。二级是存款公司和有限持牌公司,吸收大额存款,发放贷款。三级是全牌照银行即商业银行。而目前银监会允许30家(含30家)以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使得我国的信贷市场正在构建这样一种格局: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控股公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这样,一些非正规的零散的小额信贷机构就可以朝着监管者希望的方向去发展,不仅扩大其规模,而且在风险控制和治理结构方面也可以更加规范,从而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给民间金融一个合理的渠道。

值得注意地是,反应强烈的中小银行如果反应过度,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将会蕴藏风险:首先是净资本消耗问题。以一个村镇银行资本金1亿元来计算,母银行持股60%,需要6000万元,30家村镇银行就需要18亿元,而很多城商行、农商行的资本金总共才三五十亿元。过快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必然影响母银行自身的经营。其次是人才输出问题。发起设立一个村镇银行至少需要从母行派一个行长、一个财务总监,30家就需要60人,这将使得本来人才就较为缺乏的中小银行更趋紧张。另外,目前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的监管问题尚未统一,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由谁监管、怎么监管”都需解决。

(向东明)

两岸金融合作进入实质阶段

伴随2010年9月12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正式生效,两岸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更加紧密。

根据协议,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一年后即可升格为分行,且只要设立的分行或子行期满一年并实现盈利,便可承办台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这为台资银行拓展大陆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早在2009年11月16日,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峡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海峡两岸保险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等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便已为两岸金融合作在机构设置方面提供了政策引导。

2009年底,台资银行中的彰化银行、国泰世华银行、第一银行、土地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华南银行、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和兆丰银行等八家银行在大陆设立办事处。在上述多项金融监管备忘录签署后的2010年,以互设分支机构为突出特点的两地银行业合作更是进入实质阶段。大陆方面,银监会已批准台湾地区的土地银行、合作金库、第一银行和彰化银行等四家银行在大陆筹设分行,同时批准台湾国泰世华银行筹建上海分行、华南商业银行筹建深圳分行和台湾中小企业银行设立上海代表处。而在台湾方面,台湾金融监管机构已于9月23日宣布核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在台设立代表处。

总体看来,相对于“进军”台湾地区的大陆银行,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对于台湾地区的银行来说,“收益”更加明显。目前,台湾的金融市场已处于微利状态,银行利差只有1.5个百分点,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有助于提高其利差收益和增加盈利空间。

针对2010年两岸银行业互设分支机构的积极进展,银监会、国台办均表达了支持和肯定,两部门希望在未来进一步推动两岸金融双向合作的继续深化,以丰富和完善对两岸民众和工商企业的金融服务,实现两岸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随着两岸经济金融关系的不断紧密,两岸贸易和投资额不断上升。截至2010年三季度末,两岸实现贸易额1074.3亿美元,同比上升45.9%。其中,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额为212.4亿美元,同比上升52.6%;从台湾地区进口额为861.9亿美元,同比上升44.3%。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141个,同比上升21.4%,实际使用台资17.8亿美元,同比上升38%。其中,9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1个,环比上升3%,实际使用台资2亿美元,环比上升25%。

在此发展势头下,两岸金融业在后危机时代携手实现“双赢”发展,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推动两岸经贸合作的长远健康发展。同时,在业务合作更加深入的基础上,两岸金融机构亦可通过策略联盟等方式扩大经营业务,共同拓展海外市场,为在后危机时代努力寻求业务拓展的两岸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未来,两岸在经济金融合作的深入发展中难免仍存在一些“嘈杂之音”,但ECFA的生效奠定了两岸经贸合作的基本规则,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制度化的框架规范,两岸经贸关系必将朝着全面实现机制化、制度化的方向稳步发展。

(王大威)

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先后推出

在中国金融创新的历史上,2010年将值得大书特书。这一年的3月31日,融资融券业务正式启动,时隔两周后,4月16日,伴随着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与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共同掀开彩巾的揭牌动作,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股指期货合约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隆重上市。

过去的历史中,中国资本市场只具备单边做多的市场机制,而这显然是不完备的,

学术界和市场上的相关利益各方也反复诟病没有做空力量制衡的A股市场。金融学家告诉我们股票价格包含着投资者对于未来信息的预期,一旦出现超预期的市场信息,股指往往会极其敏锐地大起大落、暴涨暴跌,如果辅之新闻媒体的反复报道,若出现自我预言实现的反馈环效应,就会造成极高的风险,此时政府就不得不在适当的时候来干预投资者的狂欢进程,进而造就中国政策市的传统印象。

因此,新机制的推出就显得如此之必要。但怀疑论者对于新鲜事物总会有种种忧虑,一方面担心创新型的工具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反而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剧;另一方面他们纠结于最优方案的难题,在推出时间点上反复争论,希望找到所谓的最优路径。事实上,自人类第一次尝食螃蟹,第一次进行大航海时代的冒险,第一次飞跃天空挑战地心引力,人类不断超越自身,试图挑战风险的行为就从未停止。在金融创新市场上同样如此,人类选择新的工具来管理风险也是一条长久之路。没有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中国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我们的监管部门能在逆境中奋力创新求生,果断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可谓应时之举,如果等到市场再度大幅度波动,各种议论之声或许又将成为这些舶来创新工具的梦魇。

作为新兴事物,监管层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刚处于起步阶段的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业务,也不宜过分追求成交量和增长率,而要把着眼点落于市场功能发挥和制度体系完善之上。在监管方面,管理层也采取了一些有利的措施来降低波动性和投机性,或许这些举措抑制了部分市场的活力,但我们相信其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而言,创新本身的意义原本就高于创新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如探月宇航员的一小步,意味着人类探索太空的一大步。借鉴美国的历史经验,正是借助堪萨斯城交易所的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一系列种重要金融创新工具才在之后的几十年间随之衍生。

毫无疑问,这一年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工具创新是空前的,但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金融衍生品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为风险管理运用而生,也不时成为引发风险的源头之水。由于交易门槛的限定,市场的非理性并没有完全降低,基于基差测算的套利空间也远高于成熟市场,但从长期看,这两大工具已经搭建起中国资本市场多空对决的新舞台。

如果全球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先生再度莅临中国金融交易所,他或许可以发现股指期货已经可以肩负起稳定市场的重任;对冲基金的雏形开始在民间资本中產生;股指期货套利正成为大批资金获得稳定回报的重要方式。展望未来,成熟的机构投资者将成为中国金融创新市场上的重要力量,当我们突破金融创新的制度障碍之门时,基于原始合约价值的新工具、新手段都将成为各路诸侯崭露头角的竞技场。

(陈晖)

农行与光大齐飞

2010年7月15日、16日,中国农业银行(简称“农行”)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上市,“绿鞋”全额行使后,农行A+H股IPO在全球共募集221亿美元,超过工行(220亿美元)成为全球史上最大IPO。此举标志着农行迈入全新的时代,也标志着始于2003年的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入“收官”阶段,至此,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上市。

一个月后(8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简称“光大”)以创造A股IPO时间最短记录(28天)的方式闪电般完成了蜕变,正式登陆上交所,至此,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全部上市。

两大银行在一个月内相继上市,不仅巩固了银行板块在A股市场中“第一权重”的地位,也翻开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新篇章。大型银行的改革和上市标志着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道路迈出了重要一步。

与先期上市的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行自身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业务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县域城市,并在农村开展大量业务。因此,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四大国有银行上市的“收官”之战,农行上市将给农行自身及中国经济带来诸多重要影响。

对农行自身而言,上市后,必然有改进公司治理模式的激励,并且可以通过多元化利益格局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此外,能够受到更多外部力量的监督,并在内部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农行的资产质量,进而提高服务“三农”的效率。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在县域地区有着最为广泛的网点分布,因此,农行上市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中国金融体系的短板——农村金融。此外,农行上市后,有助于更好地致力于服务“三农”的使命,而“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最为重视的问题。因此,更好地服务“三农”,对于中国的农民致富、农业提升和农村发展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支持。

伴随着各大商业银行改革的一步步深化,光大银行的改革几乎成为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在国务院批准的光大重组方案中,要求光大“要探索现代金融控股模式,为中国金融改革探路搭桥”,因此光大集团重组的突破,其意义不仅在于光大和光大集团,更为我国金融企业混业经营之路的探索与开拓扫平了障碍。

随着光大银行的上市,再加之光大证券的先期上市,光大金融控股公司的基础架构已经逐步清晰,其中包括了银行、保险、证券、期货、金融租赁、基金等等。光大银行的上市不仅意味着光大金融控股公司迈出重要的一步,也意味着我国在金融领域“混业经营”之路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从长远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上市告一段落说明中国金融业改革刚到一半,未来仍将征途漫漫。

首先,各银行上市之后管理架构等虽有所改善,但并没有改变同质化竞争的趋势。其次,银行业大而不强。我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贷差,其盈利模式并未发生改变。最后,以往靠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模式,并没有让我国金融机构找到一条符合我国市场之道的发展模式。因此,在大型商业银行全部上市之后,能否找到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则尤为重要。

总之,金融机构上市寄托了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希望,民众承担了巨大的成本,金融机构上市绝不应该成为“圈钱”的同义语,而应成为我国资本与货币市场的顶梁柱。

(郭敏欣)

“银信合作”—繁荣过后遭遇政策寒冬

信托业在过去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尤其是“银信合作”产品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如果站在2010年年中的时点,“银信合作”业务可谓如花似锦,高歌猛进,谁曾想,银监会2010年7月的口头叫停就将“银信合作”的美好蜜月期提前终止,虽然此后2010年《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出台,但在操作环节上仍属有限重启,空间实无。

“银信合作”的繁荣源于银行和信托公司之间业务模式的新诠释,一般可以将银信合作简单理解成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曲线为企业提供贷款。从其运作方式上,并没有突破既定的法律法规框架,只是放在2009~2010年特殊的信贷背景下,才飞速成长为让监管部门忧虑的庞然大物。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最近两年放出了天量信贷,纷纷面临资本充足率的压力,利用“银信合作”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就成为一时之需;另一方面,信托公司在遭遇“开卡”危机后,也必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银信合作”这项双赢的业务模式仅仅半年就成长到2万亿元的规模。而银行表外“隐形信贷”的大规模发展显然与当局政策意图背道而驰,照此速度监管部门信贷调控的目标也将很快被突破,因而不难想象这一合作模式将遭遇政策打压。

虽然监管部门“封死”了“银信合作”的通路,但各大商业银行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自身风险资产的创新举措并不会停止。长远来看,只有建立起一个成熟的信贷资产转让市场,才能加大交易的透明度和信息完整度,帮助银行合理分散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新的尝试,意味着银行不再独自承担表内大量的风险资产;新的合作,说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业已经将风险转移视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而监管部门过于严厉的政策手段或许能够达到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但简单的禁止政策并非监管的宗旨,也请记住“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有人将“银信合作”视为中国式规避监管的主要办法,实际上,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永远是一场追逐与逃避的法规游戏。全球次贷危机让学界对于20世纪以来的金融监管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原则监管的重要性远大于规则监管,这不仅是金融制度完善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成熟监管机构理念上的突破。反思银信合作的全部历程,尚难看到監管者精准地把握住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于监管者而言,找寻平衡点过程中,需要有效地利用原则,少用规则,行政禁令作为最终手段往往不得以而为之。或许当监管部门充分设定了对于各种机构的监管目标,并完善了各类监管原则后,我们才可能真正摆脱掉行政禁令的禁锢。

(赵蕊)

产业“联姻”金融

浦发加速“移动”

我国移动银行业务的开展始于1999年,伴随近10余年居民消费、理财观念的转变,移动银行业务的推广和发展已小有成绩,多家银行与电信运营商间的合作也“风生水起”。但相较国外,国内移动银行业务尤其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差距赫然呈现。由于受到在数个层面的诸多桎梏,电信产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始终无法有效实现,以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手握技术却没有金融支付系统的全面支持,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踯躅不前,金融行业也无法“享受”通过电信网络组织起来的数量庞大的潜在客户资源,这种发展可谓是“双败”。

此状况在2010年得到了重大突破。

11月25日,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共同研究移动通信与金融产品的创新,这标志着自3月3日中国移动以398亿元人民币收购浦发银行22亿新股,通过广东移动持有浦发银行20%股权并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之后,双方业务实质性合作的正式开始。

手机支付成为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的重中之重,双方合作开发的新型手机银行最快可能在2011年中期推出。此举对电信领域与金融领域发展都无异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至此,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手机支付模式“浮出水面”。对浦发银行来说,中国移动带来的总规模超过5.75亿的用户(潜在客户)更是一笔“大礼”,加上中国移动的网点覆盖优势,浦发银行获得了开展同业竞争的重要优势——这也得到了市场的一致认可,浦发银行股价当日应声上涨1.64%。

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联姻”体现出了“产融结合”的深刻印记,如果双方未来合作顺畅,积极效果显著,则此次“联姻”将成为国内“产融结合”发展的标杆和范例。实际上,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之时,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合作发展是开拓和培育未来新的“增长点”的重要途径,能在多个方面实现实体行业与金融行业的“共赢”发展。

就“产融结合”对金融行业发展的推进来说,此次“联姻”有利于浦发银行的“转型”发展。通过合作,浦发银行能够分享中国移动的客户、技术、平台和网络优势。与此同时,浦发银行在盈利模式上特别是在零售业务方面将有突破性发展,进而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态势产生深远影响。

当“产融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会出现金融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股权关联等新的发展模式。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此次合作即是采用此种方式,即中国移动以398亿元人民币“入股”浦发银行,实现二者股权关联。之所以如此,而不是采用双方谈判或一方控股另一方的方式,一方面是符合国内为有效防控风险而对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和行业“跨行”发展所实施的各项规范和要求,中国移动需“步步为营”,不能重蹈中石油控股渤海银行失败的覆辙。另一方面也是浦发银行现实发展的需要,通过中国移动的资金入股,浦发银行一直在同业“低位徘徊”的核心资本充足率终于得到了有效提高。

未来,影响“产融结合”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合作双方风险的有效隔离与规避。中国移动此次“意在手机支付,无意参与浦发经营”的合作出发点,为未来产业同金融的“融合”与合作做出了表率,可以有效防止类似新疆德隆集团在经营中出现的偏离主营业务,过度“染指”金融业可能产生的巨大风险。

对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联姻”的未来,笔者充满信心并拭目以待!

(黄鸿星)

作者:陈 斌

第3篇:2013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

[编者按]2014年已然来临,在跨年之际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过去一年对于中国金融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十大事件。

2013年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国经济外需下降、要素边际生产率降低、经济结构调整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金融系统也暴露出了一些风险隐患和问题,中国的经济金融体系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键阶段。同时,伴随着改革、创新的浪潮,中国的经济金融也发生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突破性事件。

商业银行方面,首先,利率市场化的压力迫使商业银行必须对其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对其产品进行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给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抢食者”,过去传统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优势正在逐渐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中国的银行业迫切地需要一场技术革命。再次,资管新规的出台、银监会8号文的颁布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划定了新的边界。此外,发生在年中的“钱荒”事件突显出了银行业流动性管控带来的影响,放大了中国经济存在的流动性不足问题。

另外,部分城商行借道港交所完成IPO,设立民营银行受到政治家、监管层的重视,社区银行的破冰为中国的银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气息,为处在阴霾中的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一丝阳光。

资本市场方面,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得到政策支持。在金融机构期限错配、流动性不足、金融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市场和决策层重新将目光投向资产证券化并形成新的共识,这无疑是2013年中国金融界的一个亮点性事件。其次,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是进入了后核准时代的中国证券市场一次重要的改革,给沉寂了6年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多项改革意见的出台将使我国的证券市场向着更规范、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结过去,继往开来,《银行家》甄选“2013年中国十大金融事件”,铭刻中国金融发展历程,望与广大读者一起,在2014年迈步从头,谱写出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新的篇章!

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利率作为最重要的金融资产价格,市场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现阶段我国货币市场、国债市场和境内外币市场领域已经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剩下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很大程度上被当作是金融改革难啃的骨头。长期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直强调“贷款利率限制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上限”的原则,事实上央行通过对不同期限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制,阶段性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而现在的利率市场化则需要去侵蚀这个基础。继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小幅动作——贷款利率可下浮到基准利率的0.7倍,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上浮10%之后,借助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春风,2013年利率市场化改革一路攻城拔寨,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告,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轉而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这被业界称为利率市场化的里程碑事件。按照文件精神,商业银行的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LPR)开始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为主要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减点差生成,这一利率生成和报价方法标志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按照这一机制设计,报价行在自主报出本行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由指定发布人对报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形成报价行的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平均值,每个工作日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公布,此后包括工农中建交在内的主要大型银行利用这一新机制发放了贷款。

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文件中“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提法与十八大的表述相比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直接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节奏提出了具体要求,突显出其在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和紧迫性。按照以前央行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的思路和路径设计,利率市场化遵循先放开贷款利率再放开存款利率,先考虑长期利率后考虑短期利率的思路。与贷款利率市场化相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由于考虑到可能引起高息揽储、银行利润缩水、挤兑倒闭等风险,存款利率市场化一直相对保守,2012年允许存款利率上浮10%的规定也并不彻底。但实际上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产品已经对存款利率的管制构成了直接挑战,充当了改革的先行军,直接倒逼了改革的深入。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需要一些基础设施来辅以实施,例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这方面央行已经有所探索,2013年推出的常设借贷便利(SLF)货币政策工具即有这方面考虑。另外一个基础设施是存款保险制度,这一制度将建立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稳健运行保驾护航。再有就是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立民营银行以增加市场主体,从市场格局上构建利率市场化的外在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最后归途是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全部放开,使利率能够根据资金供需状况由市场自主决定,按照国外的经验,利率市场化后一般会伴随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下行的局面,但我国是否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还难以判断。分析此前小步改革的结果,利率市场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存款利率上行,增加了银行资金来源的成本,但贷款利率下行的情形似乎并不太明显,中小企业融资贵的现象未必会伴随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完成而在短期内显著改善,这或许与我国投资需求旺盛和现行投资体制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难以彻底独立自主的国情有关,所以寄希望通过利率市场化来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恐怕一时难以实现,达到这个目标还必须辅以其他同步的配套改革。但如果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价格因素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强调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地位这个角度来考虑,利率市场化又是必须推动的事项,这一改革仍旧需要继续深入。

(王光宇)

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试验区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区域。自贸区的产生,源于时代背景的变迁,具体而言,一为外部环境变化,一为内部改革要求。

外部看,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目前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重构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规则。这些协议将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并取代WTO规则。与关注关税的WTO规则不同,新一代规则对环保、知识产权保护、劳工保护及国有企业等方面有详细严格的规定。众所周知,中国过去的核心竞争力来自较低的要素定价与国家资本主义行为带来的低成本基础设施、版权模仿与货币投放,而新一代规则样样直击中国的软肋。自贸区的成立,是跟上发达国家舞步的尝试。

内部改革的要求则沿着更为国人熟悉的逻辑展开。和以往一样,改革的动力都不是自觉主动,而是环境倒逼出来的。而改革的方法论则是为人熟知的“摸着石头过河”,在试点区域实验制度变迁的路径,之后推向全國。大致而言,上海自贸区将承担三个改革试点:贸易改革、行政改革和金融改革。三者的重要性、不确定性与难度逐级递增。

金融业的改革,在自贸区诸多改革试点中尤其引人注目。目前宏观经济的所有问题都和金融业有关,而金融业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来自各式各样的管制和垄断。那么,能否通过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来取消管制、消除垄断,将金融业市场化?这一问题是需要自贸区里的实践来回答。

贸易改革旨在将上海打造为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港,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扩展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落到实处是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解除和大额商品交易与交割平台的建立。行政改革则可能工商质检等市场管理职能会汇总到一个机构,而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也可能向香港学习,合并为一个金融监管局。

和金融改革相比,这两项改革影响力都有限。贸易改革的冲击限于上海一地,对此市场上心知肚明,因此也不是关注重点。行政改革停在自贸区内则已,若想在全国范围推广,行政架构的调整尚在其次。须知自贸区的改革试点已是集上海的行政精英操盘,而上海的行政水平又远高于全国其他地方,在自贸区试出来的方法要各地遵照学习,恐怕不是一时半会能见效的。

金融改革才是自贸区改革的真正内涵所在,就方向而言,未来金融改革措施主要是三方面,其一是价格改革,包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其二是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三是放宽市场准入。

价格改革方面,利率管制其实已经被各类金融创新冲击的千疮百孔。贷款利率早已由市场定价,而真实的存款利率也已由各式各样的理财产品来定价,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则进一步减小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按央行的口径,当一个新的基准利率——比如SHIBOR或七天回购拆借利率——成熟到能替代存款利率时,存款利率就可以放开了。汇率方面,按周小川行长在三中全会决定辅导读本里的说法,“央行基本退出常态式外汇市场干预,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句话已经说明问题了。

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应该说防火墙虽然被冲击得厉害,但依然还有效。管理层的思路,是在自贸区进行试验,“一线放开,二线守住”。最近央行对自贸区金融发展的30条意见即是明证。一旦意见中账户管理、跨境结算、外汇管理等实务细节得到落实,下一步资本项目的放开将伴随着价格改革出现。事实上,个人资本项下的开放在本次意见里已经有很大步伐。

放宽市场准入方面,中国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同时加快与欧盟、美国投资保护协定(BIT)的谈判。一个关键的里程碑是将管理从正面清单转到负面清单,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这两步正是自贸区实验的重点,虽然目前放出来的负面清单因管得过宽而饱受诟病,但毕竟已经在正确的路上了。在对内开放方面,也将在监管条件下准许民营经济设立中小型金融机构等。

(付兆琪)

银监会出“8号文”整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2013年3月份,银监会公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市场简称为银监会8号文。8号文主要内容有三点:一是提出了“非标”的概念,并规定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不得高于理财产品总余额的35%或上年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二是要求理财产品与投资标的须一一对应,每个理财产品要单独管理与核算;三是对理财产品、尤其是非标资产的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涉及合作机构名单须提前向银监会报备。

《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体现了监管部门规范理财业务、防范系统性风险、促进业务健康良性发展的用意。首先,《通知》对“非标”资产起到了正名的作用。《通知》第一条便指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是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而上述的这些资产,均是近年来理财业务与同业机构创新研发的投资标的,其“身份”与前途如何都存在一定不确定性。8号文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在规范文件中对其提出明确的定义与范畴,对非标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其次,《通知》通过非标投资比例的限制,对高速发展的理财业务起到了适度刹车与降温的作用。非标资产属于理财业务投资标的中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类别,《通知》要求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比例不得超过35%或商业银行总资产的4%,等于为理财产品规模提出了一个上限比例。如果某一商业银行非标投资达到了上限,则发展速度必须适当减缓,否则,没有足够非标资产支撑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可能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再次,《通知》进一步强化了对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理财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资产池”模式,对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该模式也存在核算不够清晰与信息披露不够透明的缺点。《通知》要求单只理财产品独立管理核算,并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对原有资产池的缺点进行了规范,提高了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水平。

《通知》在规范理财业务的同时,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引导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本质的目的。在原资产池模式下,理财产品大多采取预期收益率模式运营,产品特点类似银行存款。这在业务发展之初,有利于其借助商业银行平台与信用,推动自身实现快速发展。但在享受搭便车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道德风险。投资人不问风险几何,将任何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都视作存款替代物购买。商业银行在分配收益时,也大多采取类似存款的分配方式,按照期初预期收益率兑付投资人本息收益后,超额收益往往留作商业银行自身的收入利润。这种类存款的业务特点既不利于投资者的成熟,也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资产管理的本质。

如果说前十年,这一模式还可以持续,那么到了今天这个时点,理财业务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衔枚疾行,将来存款利率完全放开之后,现有的预期收益率模式的理财产品将不再有生存空间。其次,券商、基金、保险等行业都大力推进资产管理业务的制度创新,泛资管时代的竞争更为激烈,资产管理行业的规则会逐步统一。再次,互联网与资产管理紧密结合,突显科技与金融结合生命力的同时,也在倒逼理财业务转型。2013年10月份,银监会再次针对理财业务推出银行理财计划及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等创新业务品种,逐步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独立主体地位、实现由投资者真正承担投资收益与风险的目的越来越清晰。

从后视镜的角度重新审视8号文的出台,便会明白,这是监管部门从顶层推动理财业务转型的宏观框架的一部分。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回顾理财业务发展历程时,或许可以说,2013年3月份银监会8号文的公布,正式吹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号角。

(李刚)

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突显

2013年5月底开始,我国银行间市场出现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快速上升现象。这场持续月余的“钱荒”,是中国银行业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事件。

自5月底开始,衡量银行间拆借成本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就开始出现收益曲线倒挂。5月31日隔夜利率升至4.50%,超出了SHIBOR一年期利率4.40%,银行业流动性紧张端倪初现。之后银行间流动性压力日益加大,6月7日隔夜利率飙升至8.29%,较前日猛增230个基点,市场陷入恐慌。6月8日,隔夜利率继续攀升,创下9.58%的高位。之后市场恐慌情绪略有缓解,6月17日隔夜利率回落至4.81%。由于央行并未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业拆借市场信心受到打击,6月20日隔夜利率飙升600多基点,创下13.44%的历史天价,市场流动性几乎枯竭,同业拆借利率已经可与高利贷比拟。随后,随着央行态度的转变以及向部分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隔夜利率开始回落,但仍处于5%以上的较高水平。至7月10日左右,SHIBOR开始持续走低,意味着此次“钱荒”初步告一段落。

根据历史经验,时至年中,银行上缴存款准备金、企业集中缴税、企业分红及中期考核等因素叠加,通常会加大银行资金的需求,使得资金紧张程度加剧。然而,本次“钱荒”时间提前至5月底,且持续时间长、程度深、规模大、影响广泛,则是多重特定因素所导致的。

一是银行信贷近年扩张迅猛,大量资金流入基础设施、产能过剩和房地产等领域,资金使用效率下降,周转速度降低,在宏观经济环境不利的背景下,银行业流动性面临趋紧。

二是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使风险不断积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同业业务膨胀过快,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余额及占贷款的比重同比大幅增长,导致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使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更为突出。

三是热钱流出和贸易顺差的减少使外汇占款降低,导致货币供给M2减速。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美元逐渐走强,令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减弱,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同时,外汇管理当局收紧外汇资金流入管理,对虚假贸易套利予以打压,均促使外汇占款流入明显趋缓,从源头上减少了流动性来源。

四是央行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通胀数据回落的背景下,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放松,并有借货币市场利率短暂飙升实现政策引导的题外之意。一方面,银监会确定在6月底前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进而加大了市场对于月末资金面紧张的预期。另一方面,在金融市场资金利率急速飙升的情况下,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动作远远低于市场预期,甚至有收紧之势,于6月18日发行20亿元央票,透露出强制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政策预期,相应抑制了国有银行资金的拆出,导致恐慌情绪越来越浓,市场利率越走越高,更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检视2013年年中的“钱荒”事件,其直接诱因是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而根源则在于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空转,加剧了资源错配。在“钱荒”中央行的态度,给各金融机构上了生动的一课;而银行业为应对流动性紧张而遭致的应有代价,更是为其留下了深刻惨痛的教训。

央行6月25日针对流动性发布公告指出,“对于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若资金安排出现暂时性头寸缺口,央行将提供流动性支持”;银监会于10月间就《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促进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无论是央行的“差别化”救助方式,还是银行业监管部门提出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和监管要求,均有助于促进银行业主动、科学地加强流动性管理,从而真正促进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是从监管和政策角度解决“钱荒”的题中应有之意。

(张云峰)

民营银行准入政策破冰

2013年7月金融国十条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同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两部重要文件都提出设立民营银行,但提法从“尝试”到“允许”的变化,表明政府对内开放银行业的明确态度,尽管目前外资银行已获准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

虽然比不上躺着数钱的一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商,但银行业由于股份制改革比较成功,目前仍是国内盈利较强的行业之一。利润永远是资本追逐的目标,民间资本也不能免俗,那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说法估计连民营企业家都不相信。据报道,超过35家名称中带有“银行”字眼的企业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但究竟花落谁家还难以预料。

银监会提出民营银行设立五原则,表明监管当局对民营银行设立相当谨慎。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公开表示,民营银行坚持“纯民资发起、自愿承担风险、承诺股东接受监管、实行有限牌照、订立生前遗嘱”等原则试点推进。其中,实行有限牌照是指先允许民营银行在一定区域中持有有限牌照;“订立生前遗嘱”这一原则要求民营银行做出说明,在没有政府救助的情况下,如果银行无力偿债面临倒闭,将如何处理处置。这意味着未来设立的民营银行将是区域性中小银行,且股东要承担比有限责任更大的责任,即自愿承担风险。

民营银行设立、发展和退出面临一定制度约束。民间资本对应的是国家资本,民营经济对应的是国有经济,在准入制度方面,允许民间资本不受限制地进入基本由国有资本控股的银行业并不符合“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十八大精神,也不利于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在退出机制方面,目前中国银行业基本上是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隐性担保,也就是说,当某家银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破产时,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将通过坏账剥离、注资等方式进行救助,而当民营银行经营面临困难时民营股东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实施救助,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监管当局要求民营银行订立生前遗嘱,避免政府为民营银行破产买单。在风险控制方面,如何避免民营银行破产的风险传染给其他银行,依赖于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可以通过对存款提供担保的方式稳定储户信心,避免一家银行的破产扩散成恐慌性“挤兑”。但中国的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尚需时日,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将受到相对严格的监管。

从短期盈利看,民营银行不容乐观。目前中国银行业虽然说不上充分竞争,但竞争也相当激烈,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信社至少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营网点布局已经饱和。在存款资源的争夺方面也已经白热化,近期7天SHIBOR利率已超过7%,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已经超过6%,这将一定程度上压缩存贷款利差。加之宏观经济增速下行,银行不良率有所反弹,银行业利润增速正在下滑。在此背景下,由迫切要求盈利的民间资本设立的民营银行能否实现股东的收益目标,短期存在一定的疑问。

虽然民营银行设立存在以上困难,但从市场开放的视角看,从银行业长期发展看,目前仍是民间资本进入银行的良机,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民间资本的活力和创造性是无法想象的,民营银行也许会给银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甚至会给社会一个惊喜。

我们相信有新生力量加入的银行业将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

(刘明彦)

社区银行兴起

2013年12月13日,银监会网站发布新闻称日前发出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了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是定位于服务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的简易型银行网点,属于支行的一种特殊类型。这一通知为社区银行和小微支行的规范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使2013年热热闹闹的社区银行回归平静和理性。

从中国银监会网站查询来看,最早出现“社区支行”的就是宁波银监局在2011年1月24日对宁波银行申请成立梅墟新区社区支行的批复。随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为宁波银行批准了9家社区支行。从当时批复的营业范围来看,与普通支行似乎区别不大。而今年以来,社区银行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纷纷深入社区建立社区支行,被媒体解读为社区银行。

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所谓社区银行,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服务于当地居民的小规模法人银行,一般指总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的小型银行。而当今中国银行业正在做的则是银行在社区建立的服务当地居民的小型网点。中国民生银行发起了小区金融的战略,从而在社区建立了一批“自助设备+咨询人员”的网点。据说,中国民生银行准备在三年内建成1万家社区网点,这是该行实行双小战略(小微金融和小区金融)的一部分。而兴业银行采取的则是获取许可证模式,6月25日,兴业银行全国第一家社区银行——兴业银行福州联邦广场社区支行正式开业,该支行获得了福建银监局颁发的经营许可,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首家正式获准经营的社区支行。不管模式各异,但有几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居民区设立网点,时间延长,现金业务主要通过自助设备解决,工作人员主要提供咨询或办理简单的非现金业务。

社区网点的兴起,也与监管部门的提倡有关。在年初的监管工作会议上,就要求按照商业可持续和“貼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居民”原则,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强化社区金融服务。监管部门本身的鼓励态度成就了众多社区银行网点的开设。

社区网点的兴起,更与银行向零售业务战略转型有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银行越来越追求差异化。银行能放下身段,做小老百姓的业务,与周边的便利店挤在一起,显然不是出于“金融惠民”的政治追求,更是出于自身战略转型的无奈选择。这些中小股份制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网点上与大银行无法相比,因此它们的负债结构中,存款很少,而存款当中个人存款占比更少,这大大制约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吸存压力很大,2013年的流动性危机更让银行认识到存款特别是居民存款的重要性。此外,个人客户是存款的重要来源,还是信贷业务的优质客户,也是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的重要伙伴。

社区网点的兴起,还与监管部门对网点的审批制度有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规避银行管制的措施。银行要实行向零售业务转型的战略,就需要克服自身网点不足的优势,积极申请网点,然而,申办营业网点需要获得监管部门的审批,而较严的审批监管直接影响了它们网点扩张的速度。而借自助银行名义来绕过监管管制,具有非常强的监管套利色彩。

尽管加大社区网点分局的战略本身引发诸多争论,这里存而不论,在哪里建,多大规模,是否可行,这是银行各自的决策。然而,社区网点毕竟是银行的网点,具有外部性,确实需要在规范中发展,一哄而上的跟风行为也只会使银行业产生新的趋同,也酝酿新的风险。而且,在前一段中,不同地区的银监局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如在福建,以发营业许可证的方式进行,而在有些地方只是以自助银行的名义建立。因此,从保护金融消费者和公平竞争的角度出发,出台规范性文件自然是有必要的,希望这一《规定》真正有益于社区金融在规范中发展,真正有利于中小银行的战略转型。

(欧明刚)

资产证券化步入常规化轨道

2013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常规化的方式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这无疑是2013年中国金融界的一个亮点性事件。

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因其为破解金融领域的诸多难题(诸如期限错配、金融脱媒、资本不足、利率和收益风险等)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此后迅速被欧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借鉴。2005年中国也以试点的形式引入资产证券化。但2008年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使得中国相关决策层对资产证券化有了新的判断并终止了试点工作,时任中国银监会主席的刘明康公开宣称,中国不会把一个贷款细分再包装,搞成债券卖出去。

4年之后的2012年,在金融机构期限错配、流动性不足、金融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市场和决策层重新将目光投向资产证券化并形成新的共识:2008年次贷危机的症结不在于资产证券化技术本身,而在于对该技术的滥用。是年6月,央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重启中国资产证券化之旅,试点额度达到500亿元。同时引入多种新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证券化技术的滥用和风险的放大。这些进展无论对住房金融机构还是对房地产企业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改善融资和风险管理都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3年中国政府高层在“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原则下,进一步强化资产证券化的作用。继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后,8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形式推进资产证券化,这恐怕在中国资产证券化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9月底,央行与银监会邀请主要商业银行及部分中介机构召开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会议,商讨资产证券化的具体落地方案,会议明确要求20家参会的中资银行申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方案及发行额度,并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发行。此次试点额度为3000亿元,是2012年的6倍之多。

另外,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实际上是允许企业资产证券化,其中规定作为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包括企业应收账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及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这显然为商业物业所有者特别是拥有大量商业物业的房地产公司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由上,国际发达经济体通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在2013年的中国试图以常规化方式落地,这无疑有助于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升成本、收益和风险管理水平,也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均衡稳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但目前资产证券化所迈出的步伐似乎还不够大。一是额度规模还较为有限。此轮试点放出3000亿元,而且其中1000亿元已经分给了国开行,其他银行分2000亿元的“羹”,难免有僧多粥少之嫌。据统计,2012年美国证券化产品发行量达2.2万亿美元,余额9.9万亿美元;同期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308.5亿欧元,余额1.6万亿欧元。二是对基础资产规定过于苛刻。此轮试点同以前的试点一样,要求将优质资产证券化,禁止将风险较大资产证券化。然而证券化的一个核心功能即风险分散和转移,并且借助真实出售、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方式保证相关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结构实现有效率配置。尽管2008年全球新经济和金融危机表明对资产证券化技术的滥用会放大金融风险,但危机后发达国家并没有要求只对优质资产证券化,而是对滥用行为(诸如无限次资产组合和证券化)施加限制。由此我国只要求将优质资产证券化的做法,不仅使得资产证券化基本丧失风险管理的本义,而且也大大降低资产证券化发起人的积极性。由此,目前的资产证券化至少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突破。一是适度扩大试点规模。二是放松关于基础资产质量约束,只要是投资级以上的资产均可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高广春)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更进一步

中国式的制度改革具有渐进性。围绕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改革更具有螺旋上升的特点。

由于市场环境的恶化以及旧有发行制度的不完备,IPO重启被推迟了一年,2013年也成为少数没有新股发行的年份。如果从历史的时间顺序上看,本次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已经是第四次改革,如果算上一些小幅度的制度变革,那这次的改革是第九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证监会于2013年11月30日发布了一系列新股发行改革的意见,包括《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借壳上市审核严格执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标准”等一揽子监管政策。

上述制度是监管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的重大举措。回顾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因为从新股改革的框架设计上看,证监会在明确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并厘清监管部门的职能边界方面,其主要内容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根本是看其能否做到全面的市场化。前面的多次改革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未能做到全面的市场化。站在监管部门的立场上看,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变化和调整,但是全面的市场化改革不是仅仅靠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而仅仅就某个环节进行补缺拾漏,在大的制度环境不进行充分的市场化,那么这样改革的效果也难以达到最初改革设计者心中的目标。

本次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对于发行端的市场化改革做得较为彻底。例如:引进主承销商的自主配售权,有利于建立发行人、主承销商以及投资者之间长期的制衡和长效博弈机制,可以合理地控制发行价格。发行窗口和定价全部放开,发行时点由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批文有效期放宽等等。提高了网下配售比例和优先回拨机制。提高了违法违规的处罚力度,特别针对首日上市通过定价机制、停牌机制来抑制炒新。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度:如进一步提前招股说明书预先披露时点,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正式受理后即需披露,且相比《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地要求发行在招股说明书预先披露后,不得随意更改相关信息及财务数据;如证监会将“依法对发行申请文件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不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作出判断”等等。

当然评价一项政策改革是否成功,市场是最好的投票器。但从资本市场的短期认知上看,市场的心态仍显得较为疲弱。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预期明朗后,股指呈现出弱势下跌的态势。因为原有发行体制下资本市场的顽疾,诸如“三高”、“炒新”、“业绩变脸”等问题亟待解决;因为IPO暂停1年多积累了大量的发行项目——83个过会待发项目和763个待审核项目需要市场来消化。一些呵护市场的措施,诸如市值配售变成市值申购、发行的优先股可在三年后转换为普通股等措施仍需要市场来解决,能否从发展中解决问题都还是未知之数。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化导向的发行体系,建立起合规监管的政策框架,但其结果不会一蹴而就,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后,消解堰塞湖恢复股市融资的基本功能迫在眉睫。不过,逐步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改革过程还很漫长,如果将2014年看作是一个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过渡期”,那么本次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将是“过渡期”的改革,也是进入了后核准时代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如果监管部门不能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与实践数据,过快地推出注册制,市场化的改革注定将由于其他配套制度未能市场化,在更大的阻力前面临挑战。

城商行IPO借道港交所

2013年11月12日,徽商银行在香港港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这成为继重庆银行以后,又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公告显示,此次IPO总计发行26.13亿股,其中95.7%为新股,4.3%为旧股,有23.51亿股进行国际发售,其余的股份在香港公开发售。此次IPO已引入6名基石投资者,包括万科置业、周大福及江苏汇金等,香港公开发售最终获得约10.97倍超额认购,每股最终发售股份定价为3.53港元,集资净额约为85.57亿港元,主要用于巩固核心资本基础,以推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万科置业负责人表示,入股徽商银行,是为了适应中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即不同产业资本的跨界合作。未来,民营银行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民营银行的发展主要通過两个途径完成。其一是采取发起设立式,其二则是通过不断参与和进入具有国有背景的商业银行,实现股权多元化,进而增加民营资本在商业银行中的股份份额,使一部分国有背景的商业银行民营化。而这一波内地银行借道香港股市的上市潮,能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通过一些股权改革,以及IPO上市等行为,中国民营资本有望更快速地进入银行领域,这也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从银行业务角度看,传统从事银行同业业务较多的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规模增长会更快,加之同业业务的风险低,对资本的消耗速度则比较慢,因此,其相对利润率较高。在银行业纷纷谋求规模扩张的形势下,同业业务成为许多中小银行的战略选择。伴随政府对同业业务的管控和规模的限制,银行同业业务将会遭遇持续打压,因此,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可能遇到困境。徽商银行近期披露了社区金融的战略选择,社区银行服务可能是未来中小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选择。银行的金融服务向着主动化、创新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社区金融战略的背后,是内地银行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服务理念的转变。由此可见,借道香港上市融资,对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业的业态转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这两家几乎同时借道香港股市完成IPO的内地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和战略角度的差异均不明显。从规模上看,徽商银行超过重庆银行。从具体业务角度看,重庆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徽商银行的业务特色则是中小企业。从资产素质方面看,尽管这两家银行均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业务的主要对象,但是它们的资产素质都高于全国城商行的平均水平。截至2013年6月底,这两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优于中国城商行的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也都高于城商行的平均水平。从未来的业务发展角度看,由于两家银行均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并将小微贷款作为自己的战略支撑,因此,两家银行的业务将有许多重合。

当前,中国银行业市场面临信贷规模增加和坏账堆积两大难题,但是,从内地银行业的全局看,银行不良贷款率并不算高,其坏账规模增长较为缓慢。此次重庆银行和徽商银行借道香港上市IPO融资极有可能引发一波新的银行融资热潮,他们的上市打破了三年以来内地银行H股的沉寂。虽然投资者对于中国内地银行仍存在质疑,但是由于两家银行的利润水平较高,两家企业的IPO均获得了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资料显示,徽商银行招股首日,除了万科置业、周大福等产业资本认购外,国际资本巨鳄索罗斯也斥巨资认购该企业股票。近年来,中国内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受到地方政府贷款和影子银行的影响,处于银行业风险较大的领域。但是这两家银行的盈利增长较快且坏账率较低。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重庆银行的利率增长率为27%,徽商银行的利润增长率也高达14%。这对投资者是有利的因素,不利因素是伴随金融市场的利率化改革,内地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势必会加剧。但是,机构属性的制约决定了即使上市后,这两家企业仍将由当地政府管控,破产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依托政府平台,银行内部的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也是这两家银行能成功借道香港上市融资的保障。

(张坤)

互联网金融挑战传统银行业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大爆发的年份,在互联网的搅动下,不仅银行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和转型压力,金融业还进入了从混业经营到跨界经营的业态。谈到银行的压力,最大的压力当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对于银行传统金融中介和支付结算地位的挑战。继支付宝之后,独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在央行的政策鼓励下已经遍地开花,6月13日问世的余额宝被认为是又一次改变互联网金融的历史性事件。根据产品设计,用户使用这一工具可以在支付宝网站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余额宝内的资金可以随时用于网购和转出,且不收取手续费,方便灵活,并且留存的资金还能够获得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不可否认,余额宝已经很大程度上带有存款产品的特性。还有一些事件,包括8月5日微信5.0版本上线,增加了支付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使用这一流行的社交网络工具进行支付;10月28日百度搜索旗下的金融理财平台上线,随即开卖百度理财产品;大批基金工具进驻淘宝网站搭建销售平台。如果在加上商业银行如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民生电商公司的成立等等,2013年的互联网金融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出出大戏不断登场,整个是热火朝天的场景。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某些方面打了银行特许经营的擦边球,目前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几种商业模式,第一种是第三方支付,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特有的去中介化的低转账成本和第三方的信用担保,开展点对点的经营,并促成了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线上支付产品的诞生,包括移动支付,这直接威胁商业银行的金融支付功能和中间业务收入。第二种是以余额宝为代表,这类产品利用目前国家对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刚性管制,以及现行商业银行销售基金类产品申购赎回时间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搭建的销售平台开展类似吸收存款的经营,并从事金融通道业务,这直接蚕食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份额,并影响银行的立行之本——存款产品经营,对銀行负债业务的开展构成现实挑战。第三种模式则利用目前线下的高收益项目获取成本,借助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通过数据分析和信用评估技术对用户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开发出阿里小贷和P2P贷款平台等网络借贷融资工具,开展类似于银行信贷的业务。这种互联网金融形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并控制了交易的道德风险,将金融的服务范围无限扩展,直接对商业银行重要利润来源的资产业务构成威胁。第四种模式是不同经营主体开展跨界经营,如商业银行开展电商业务,从事与主业不太搭配的业务,从混业经营跳跃到跨界经营,其他公司则拓展从业范围进入金融业等。不可否认,随着80后90后对网络的热爱和他们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影响力人群,互联网金融正在深度的影响着银行业,并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构成直接挑战,迫使银行考虑经营转型,甚至还威胁到了银行金融中介和支付结算的基本功能,直接挑战商业银行存在的必要性。

有人预测,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会颠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革了传统金融的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目前,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将互联网金融看做是一个新的渠道和服务平台,并没有根据互联网的特征与发展走向以及互联网用户的特点开发出全新的、匹配用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好地将传统金融服务与新兴互联网金融服务融合贯通,而大多在完善银行的一些功能方面修修补补。尽管金融主管部门要求互联网金融公司不能突破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和非法集资等底线,互联网金融产品用户在现阶段仍旧担心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等,这些因素都会为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缓冲时间,但银行决不可掉以轻心,而应顺应时势,完成自我更新,推动经营转型,真正成为互联网金融浪潮冲击中的强者。

(王光宇)

第4篇:中国十大食品安全事件

NO1.海鲜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 2005全国

2005年6月5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食品标准局在英国一家知名的超市连锁店出售的鲑鱼体内发现 “孔雀石绿”。7月7日,国家农业部办公厅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组织查处“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的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严查违法经营、使用“孔雀石绿”的行为。随后多地报道海鲜产品使用“孔雀绿石”。

NO2.苏丹红鸭蛋 2006北京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2006年11月12日报道,在北京市场上,一些打着白洋淀“红心”旗号的鸭蛋宣称是在白洋淀水边散养的鸭子吃了小鱼小虾后生成的。经过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结果发现这些鸭蛋样品里含有偶氮染料苏丹红Ⅳ号,具有高致癌性。

NO3.三鹿“三聚氰胺奶粉” 2008河北

2008年6月28日,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宗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多个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查出三鹿奶粉含有三聚氰胺,该事件导致逾30万儿童受害。

NO4.皮革奶 2005-2011山东

2005年,山东等地曝出在牛奶中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的事件,引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重视,曾经大力整顿。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条被广大网友热议的名为《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报道。报道中声称,不法商家把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提炼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企图以此来提高奶里的蛋白质含量好蒙混过关。

NO5.地沟油 2010全国

2010年3月19日,地沟油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医学研究称地沟油中的黄曲霉素强烈致癌,毒过砒霜100倍。地沟油被销往全国各地,主要用于火锅底料中。

NO6.瘦肉精 2011全国 2011年3月15日央视3·15特别节目曝光,双汇宣称“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但猪肉不检测“瘦肉精”。河南孟州等地添加“瘦肉精”养殖的有毒生猪,顺利卖到双汇集团旗下公司。后双汇停产整顿。

NO7.台湾300多家品牌塑化剂超标 2011台湾

2011年6月3日,国家药监局的一则通知,让公众进一步意识到了“塑化剂”的威胁。药监局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生产销售含“邻苯二甲酸酯”的两种保健食品,分别为协和牌灵芝孢子粉片和美中清素牌的多种氨基酸片,对市场上正在销售的这两种产品,要立即下架。

NO8.硫磺熏制“毒生姜” 2013山东

2013年5月9日,山东潍坊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种植生姜,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引发全国舆论哗然。据悉,神农丹主要成分是一种叫涕灭威的剧毒农药,50毫克就可致一个50公斤重的人死亡。当地农民对神农丹的危害性都心知肚明,使用剧毒农药种出的姜,他们自己根本就不吃。

NO9.湖南“镉大米”流入广东 2013湖南广东

2013年5月,湖南省攸县3家大米厂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广州市被查出镉超标事件经媒体披露。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通报了顺德市场大米检测结果,在销售终端发现了6家店里售卖的6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在生产环节,发现3家公司生产的3批次大米镉含量超标;在流通环节抽检了湖南产地的大米。

NO10.福喜公司使用过期肉 2014上海

上海电视新闻记者卧底调查上海福喜食品公司,发现该公司竟存在将过期肉类原料重新加工、更改保质期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其生产的麦乐鸡、肉饼等产品还被供应给了麦当劳、肯德基等下游世界著名餐饮企业。

第5篇:中国十大污水事件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污染物主要有::(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水土流失;(6)矿山污水。

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 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 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 60% — 70% 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一. 淮河水污染事件震惊中外

1994年7月,淮河上游因突降暴雨而采取开闸泄洪的方式,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下来。水经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的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饮水告急。在经过10年一共投入600亿人民币治污后,到2004年,淮河水质竟又回到10年前的水平,这两年来,淮河水质又进一步加速恶化,整个淮河六成水体已经完全丧失水功能,有的河段取得连蚊绳都绝迹了。 二 2004 沱江“3.02”特大水污染事故

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灾四川省的名字来源于它境内的四条河流。它们丰沛的水源,造就了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可是2004年2月到3月,这四条河流之一的沱江,却给天府之国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起水污染事故。难。当时,因为大量高浓度工业废水流进沱江,四川五个市区近百万老百姓顿时陷入了无水可用的困境,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9亿元。这起事件,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起水污染事故。造成此次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原因,是川化股份公司在对其日产1000吨合成氨及氨加工装置进行增产技术改造时,违规在未报经省环保局试生产批复的情况下,擅自于2004年2月11日至3月3日对该技改工程投料试生产。在试生产过程中,发生故障致使含大量氨氮的工艺冷凝液(氨氮含量在每升1000毫克以上)外排出厂流入沱江。此外,川化股份公司在日常生产中忽视环保安全,在同年2月至3月期间,一化尿素车间、三胺一车间、三胺二车间的环保设备未正常运转,导致高浓度氨氮废水(氨氮含量在每升1000毫克以上)外排出厂。而川化公司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含量应执行的国家标准为每升60毫克以内,其进入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的进水指标中氨氮含量要小于每升75毫克。因此,川化股份公司排放水氨氮指标严重超过强制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且持续时间长,造成沱江干流特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 河南濮阳多年喝不上“放心水”

。自2004年10月以来,河南省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发生持续4个多月的水污染事件,城区40多万居民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濮阳市被迫启用备用地下水源。据了解,自1997年以来,濮阳市黄河取水口已连续多年遭受污染,城市饮用水源每年约有4-5个月受污染影响。

四 2005 北江镉污染事故

北江是珠江三大支流之一,也是广东各市的重要饮用水源。2005年12月15日北江韶关段出现严重镉污染,高桥断面检测到镉浓度超标12倍多。韶关地处北江上游,一旦发生污染将直接影响下游城市数千万群众的饮水安全。经调查发现,此次北江韶关段镉污染事故,是由韶关冶炼厂在设备检修期间超标排放含镉废水所致,是一次由企业违法超标排污导致的严重环境污染事故。

五 2005 重庆綦河水污染

因取水点被污染导致水厂停止供水,重庆綦江古南街道桥河片区近3万居民,从2005年1月3日起连续两天没有自来水喝,綦江齿轮厂也因此暂停生产。经卫生和环保部门勘测,河水是被綦河上游重庆华强化肥有限公司排除的废水所污染。綦江县有关部门立即在綦河水域的桥河段上游和下游开闸放水,加速稀释受污染水体,并责成华强化肥有限公司硫酸厂停止生产并整改。

六 2005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事故产生的约100吨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污染物流入松花江。由于苯类污染物是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有机物,因而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市政府随即决定,于11月23日零时起关闭松花江哈尔滨段取水口停止向市区供水,哈尔滨市的各大超市无一例外地出现了抢购饮用水的场面。

七 2006 白洋淀死鱼事件

2006年2月和3月份,素有“华北明珠”美誉的华北地区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相继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调查结果显示,水体污染较重,水中溶解氧过低,造成鱼类窒息是此次死鱼事件的主要原因。这次事件造成任丘市所属9.6万亩水域全部污染,水色发黑,有臭味,网箱中养殖鱼类全部死亡,淀中漂浮着大量死亡的野生鱼类,部分水草发黑枯死。

八 2006湖南岳阳砷污染事件

2006年9月8日,湖南省岳阳县城饮用水源地新墙河发生水污染事件,砷超标10倍左右,8万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和影响。最终经核查发现,污染发生的原因为河流上游3家化工厂的工业污水日常性排放,致使大量高浓度含砷废水流入新墙河。

九 2007太湖水污染事件

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无锡市民饮用水水源来自太湖,造成这次水质突然变化的原因是: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值,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从而引发了太湖蓝藻的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水质。无锡市民纷纷抢购超市内的纯净水,街头零售的桶装纯净水也出现了较大的价格波动。

十 2007江苏沭阳水污染

2007年7月2日下午3时,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监测发现,短时间、大流量的污水侵入到位于淮沭河的自来水厂取水口,城区生活供水水源遭到严重污染,水流出现明显异味。经过水质检测,取水口的水氨氮含量为每升28毫克左右,远远超出国家取水口水质标准。由于水质经处理后仍不能达到饮用水标准,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口吃水、用水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直至7月4日上午,因饮用水源污染而关闭的自来水厂取水口重新开启,沭阳城区全面恢复正常供水,整个沭阳县城停水超过40小时。

日趋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这里,提出一些措施与建议。

1. 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 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 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 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第6篇:震撼中国十大汽车事件

总有一些事件让你错愕难眠,总有一个场景让你罔若隔世,总有一种力量让你泪流满面。2009年的汽车行业风起云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些震撼与感动。

1、沃尔沃易主吉利

2009年12月23日,吉利宣布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预计将于2010年第1季度与福特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

至此,长达半年有余的吉利迎娶沃尔沃传闻终于落到实处。回顾整个收购事件,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是2009年10月28日。当天晚上,福特宣布已选定以中国的吉利汽车为首的收购团队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随后吉利发表公告称,与福特汽车就收购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已经开始进行详细磋商。

吉利有意收购沃尔沃的消息最早出现在去年3月,不过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中国小企业真的能吞下沃尔沃这头大象,在许多人看来传闻本身不过是吉利又一次的自我炒作罢了。直到7月的一天,吉利高层奔赴沃尔沃瑞典总部哥德堡的消息成为了中国汽车业的重磅炸弹。它宣告吉利的行动开始了。

1999年福特斥资64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瑞典的沃尔沃轿车。但是在过去的10年,沃尔沃并没有为福特汽车带来可观的利润,近年来亏损不断。因此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当福特面临巨额亏损,卖掉沃尔沃就成了不二选择。

据称,吉利汽车此番收购计划出资约15亿美元至18亿美元。吉利集团目前年利润仍然不足1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收购过程中获得了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未来如果想维持沃尔沃品牌的竞争力仍然困难重重。

2、北汽收购萨博非核心资产

2009年12月14日,北汽控股宣布与瑞典萨博汽车公司完成了相关知识产权的购买工作,成交价为2亿美元,收购内容包括3个整车平台,以及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所有权。不过,通用把萨博出售给北汽还是有所保留。萨博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还是掌握在通用手中,外方只是把一些2005年以前的陈旧的平台技术卖给中方企业,赚取剩余价值。

北汽控股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北汽控股将在充分消化萨博整车平台和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一年半后将自主品牌轿车推向市场;未来三年将开发3-4款轿车和2-3款涡轮增压发动机,以覆盖中高级轿车市场;2011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规模将达1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占比将高于三分之二。

2000年后,萨博大都处于亏损状态,最近三年200

6、200

7、2008年,萨博的亏损额分别为29亿克朗、22亿克朗、30亿克朗。

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此次收购萨博所需要的资金问题,北汽或将通过中国国内的一些国有银行进行融资。其中目前已公布的融资项目,包括了中国银行向北汽提供200亿元(约合29.3亿美元)贷款。民族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曹鹤认为,近2亿美元的价格有点高,如果在1.5亿美元左右比较合算。

3、腾中重工与通用签收购悍马协议

在中国企业行业,一个企业从默默无闻到尽人皆知究竟需要多久?3个月足矣。腾中重工给了我们活生生的答案。去年6月一个叫四川腾中重工的企业进入了汽车人的视野,因为就是这个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的企业宣布,他要收购美国悍马。

2009年10月10日,四川腾中重工和通用汽车共同宣布,就通用旗下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根据协议,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同时,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买方还将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此笔交易额度约为1.5亿美元。

腾中重工已向商务部门递交申报材料,双方曾乐观预计能够于去年第四季度完成交易,但其后最后期限设定为今年1月底,如今又再度延期至2010年2月,目前仍然在等待相关部门的审批。业内普遍上认为腾中收购悍马流产的可能性极大。

4、长安重组新中航汽车业务

2009年11月10日,长安汽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长安汽车将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中航汽车合并,成立一个全新的汽车集团。中航汽车旗下的哈飞汽车、昌河汽车、东安动力都将并入长安汽车。这是今年年初《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出台后,国内第一起央企之间的汽车兼并重组。

据内部人士透露,中航将以汽车资产作价入股的方式进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南方汽车,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持有45.55%的股权)——长安汽车将与中航汽车旗下的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和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等五大汽车资产整合,而与此前传闻的无偿划拨方式不同;长安汽车23%股权则划拨给中航。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8年长安汽车的销量为86万辆,中航汽车旗下两大整车企业——哈飞汽车和昌河汽车则分别为22.39万辆和11.15万辆。按此数字计算,中航系汽车资产的整车销量在新长安总量中仅占27%的份额。

但2008年刚刚超过80万辆销量的长安汽车,与同年销量全部超过130万辆的一汽、东风和上汽等三大集团相比,依旧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处于弱势,这也成为其最大的重组冲动所在。

尽管也有外界评论担心长安与中航汽车的合并是否会存在后续的整合困难,并质疑长安汽车此举是否单纯为了销量数据,以早日实现徐留平对长安汽车2010年达到销售200万辆的目标。但如果考虑同为军工系的背景,以及长安和中航旗下企业的相似性,甚至还有如铃木这样的共同合资伙伴,以及东安动力这样的优质配套体系资产,未来的长安—中航汽车集团或许值得期待。

5、汽车企业纷纷加速扩产

2009年在中国车市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增产成为合资品牌最重要的计划,各大合资车企开始把第二工厂重新提上日程。如东风日产投资50亿元人民币,在广州花都区全面启动东风日产新工厂建设项目;华晨宝马增资2期工程,建设总产能达30万辆的第二工厂;北京现代还将启动第三工厂的建设,规划产能为30万辆,预计于2012年建成投产。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在第二工厂的建设上更为坚决。长安汽车宣布将投资20亿元,将河北基地现有20万台产能扩充到50万台。而华晨汽车的新工厂也在积极建设中,预计2010年第四季度就将投产。

同时,由于2009年的产销两旺,绝大多数自主品牌车企调高了其2010年产销计划,更有奇瑞、比亚迪、上汽自主品牌等,直接宣称2010年产销将翻倍。其中,奇瑞整体85万辆、比亚迪的80万辆、吉利的40万辆、长城的38万辆、华晨的45万辆。

汽车“四大”集团的产销计划都高于200万辆,这无疑将提前实现产业规划中形成2-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的目标。可见轻松超额完成了2009年产销计划之后,各大自主品牌车企对2010年充满了信心。

6、国家鼓励小车政策落到实处

2009年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号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和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会议强调,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要培育汽车消费市场。从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从2009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国家安排50亿元,对农民报废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换购轻型载货车以及购买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车,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增加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资金,并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

二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

三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今后3年中央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发展。

四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五要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发展自主品牌,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

7、通用破产重生

北京时间2009年6月1日晚8点,美国通用汽车的破产申请已经过纽约南区破产法院审核通过,通用汽车将进入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进程。7月10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签署文件,结束了通用汽车公司40天的破产困境。

美国财政部同意向“新通用汽车”注资600亿美元,这意味着通用汽车在经过资产自动冻结的法定程序后,将脱离破产保护,成为一家美国政府财政部控制的新公司。美国与加拿大政府将拥有这家公司72.5%的股权(联邦政府将因此持有其60%股权,加拿大政府持股约12%,汽车工人联合会持股17.5%,公司债权人预计持股10%。)。

“新通用汽车”将承担480亿美元债务。脱离破产保护之后,通用汽车将转型为一家规模较小、更具财务可行性的企业, 但是通用汽车的品牌会减少,业务会瘦身,盈亏平衡点会降低至更现实的水平,而摆脱了大部分债务和医保负担的资产负债表也会更加健康。

通用汽车将把包括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和GMC等汽车品牌在内的好资产转移到美国财政部所有的一家新公司。

8、丰田跌落神坛

2009年3月,丰田遭遇了59年来的首次亏损——这是丰田家族重塑尊严的历史性时机,14年来,祖先创立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行业楷模,但这一切是在职业经理人手中实现的。对丰田家族来说,百感交集。为此,日本媒体甚至将丰田章男的上任比喻成1876年日本明治维新,那一年,日本天皇从幕府将军手中收回权力。

目前,丰田全球产能1000万辆,与公司预计的2010财年全球650万辆销量相比,有巨大的过剩产能;在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丰田的市场份额还很低,而最关键的仍在于美国和中国市场。1980年代以来,丰田在美国实现了汽车业最咄咄逼人的海外扩张。

今年丰田在美国市场份额遭遇10年来的首次下滑。一些悲观论者认为,即便丰田以最快速度扭亏为盈,高增长的日子仍一去不复返。更重要的是,丰田的增长模式终遇瓶颈。长期以来,它在北美的扩张主要依赖不停进入新的细分市场:SUV、豪华车型或全尺寸的皮卡。但如今,产品线已趋完整,“蓝海”策略难以持续。在中国这个全球唯一没有受累于金融危机的战略市场,2009年的丰田显得力不从心。直接原因是,丰田缺乏一款风靡全国的小排量轿车。

去年8月11日,接掌丰田汽车两个月的新社长丰田章男则宣布放弃夺取全球15%市场份额的目标,将工作重心回归到汽车质量与用户需求上。他表示“公司过去10年间致力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战略有误。”最近,丰田章男常去找雷克萨斯业务总经理马克?泰普林讨论该品牌的未来。混合动力已被确定为雷克萨斯新的竞争力,今年丰田便会推出雷克萨斯首款全新的混合动力车型。丰田逐步调整了在中国的生产线,开始向市场推出更多1.6升排量的卡罗拉。现在,1.6升和1.8升排量的卡罗拉实现了1∶1的生产比例,此前,这个产能比例约为1∶30。

不过进入2010年,丰田会发现自己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截止北京事件2010年2月10日,丰田汽车已因油门踏板隐患和制动系统问题在全球范围召回超过850万辆汽车。深陷召回门的丰田应该如何度过难关呢?

9、大众收购保时捷49.9%股份

2009年12月7日,大众公司以39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保时捷(porsche Automobil Holding SE)核心运动车业务49.9%的股份,并重申预计于保时捷公司的合并将在2011年完成。

去年11月份,大众和保时捷的监理会批准决定两家公司合并细节的合同,为两家公司的联姻铺平了道路。同时大众汽车证实正计划的下一步收购保时捷萨尔茨堡的零售业务运营。

保时捷品牌将帮助大众进一步拓展在豪华车领域的影响力,作为目前世界上盈利能力最强的汽车公司,保时捷也将给大众带来更高的收益。同时保时捷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也将获得更大的增长潜力,双方在成本控制和投资方面将共享资源。

事实上,大众汽车和保时捷的历史渊源已久,大众的第一任领导就是保时捷公司的创始人,而大众公司现任监理会的主席则是他的外孙。最初,保时捷最初试图收购大众,但因信贷市场萎缩而缺少资金。

10、菲亚特入主克莱斯勒

2009年4月30日下午,克莱斯勒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将暂时停止绝大部分工厂的生产。在克莱斯勒进入破产保护之后,美联邦政府将提供35亿美元作为破产融资和47亿美元的退出融资。

同年6月10日,克莱斯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菲亚特集团宣布,双方最终完成了全球性战略联盟的缔结。根据协议,菲亚特起初拥有新克莱斯勒20%的股份,在实现合同规定的目标后,菲亚特将拥有新克莱斯勒35%的股份。此外,在还清公共债务的前提下,菲亚特还可能进一步提升持股比例,以实现绝对控股。

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后,将为新克莱斯勒生产中小型汽车提供技术、平台以及发动机,而新克莱斯勒则可以在环保型汽车等方面给予菲亚特支持。此外,新克莱斯勒还能分享菲亚特在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并利用菲亚特的国际销售网络打开市场。

(本文由汽车坐垫品牌http://提供)

第7篇:201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本文来源于:新浪财经 2014-01-14 08:16:29由中国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国十大并购”评选活动揭晓。该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3年,所评出的“十大并购事件”和“十大并购人物”以及其展现的并购行业发展趋势,备受业界和海内外经济界所关注。2013中国十大并购事件(按事件时间排序)1. 中石油收购埃尼东非天然气区块权益2013年3月15日,中石油斥资约255亿人民币(42亿美元),收购了意大利石油集团埃尼运营的关键区块20%的权益,这标志着中石油进军东非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对海外天然气田最大的一笔投资。2.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新浪微博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以约35.6亿人民币(5.86亿美元)战略投资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约18%,成为新浪微博第二大股东。此外,新浪授予阿里巴巴一项期权,允许阿里巴巴在未来按事先约定的定价方式,将其在新浪微博的全稀释摊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3. 国家电网入股澳大利亚能源企业2013年5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与新加坡电力公司(Singapore Power International)签署协议,国家电网决定出资约364.8亿人民币(6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电力公司子公司澳大利亚Jemena公司60%的股权和澳大利亚新能源澳洲网络19.1%的股份。12月20日,交易获得了澳大利亚财政部有条件的批准。4.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5月29日,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发布联合公告,双方达成协议,双汇国际以约432亿元人民币(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该收购获得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审批许可。9月26日,双汇国际与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联合宣布收购完成。5. 清华紫光收购展讯2013年7月12日,展讯通信与清华紫光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合并协议,紫光将以现金方式收购展讯通信的全部流通股份,收购总价约108亿人民币(17.8亿美元)。此次收购完成后,展讯通信将变成清华紫光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其股票将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退市。6. 百度收购91无线2013年8月14日,百度与91无线正式签署收购协议,以约112.5亿人民币(18.5亿美元)收购网龙网络旗下91无线网络100%股权。10月1日,该笔交易顺利完成,91无线成为百度的全资附属公司。91无线是国内三大移动应用商店之一,月活跃用户约9000万。7. 中石化收购埃及项目2013年8月30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宣布支付约188亿人民币(31亿美元)现金,收购阿帕奇集团的埃及油气业务33%的权益,这是中石化规模第三大的收购交易。8. 越秀集团收购创兴银行股权2013年10月25日晚,创兴银行及其大股东廖创兴企业发布联合公告称,向创兴银行股东收购最多3.2625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本75%。本次收购作价约116.44亿港元,是地方国企在香港的首个银行收购。越秀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是越秀企业集团全资公司。9.顺风光电收购无锡尚德2013年11月1日,顺风光电发布公告称,将以30亿元人民币的总代价,收购无锡尚德所有股权。11月12日,无锡尚德重整计划获债权人高票通过,顺风光电开始接盘无锡尚德。12月20日,顺风光电发布公告称,该公司主要股东郑建明已经以其唯一个人身份向无锡尚德管理人支付了转让代价余额25亿元。无锡尚德在2013年3月被无锡市中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随后无锡官方开始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工作。10.《中国并购行业行为准则》发布2013年11月29日,由中国并购公会编著的《中国并购行业行为准则》在香港正式发布。这是中国及大中华地区首个并购行业行为规则,《准则》共六章、十四条,分别对核心原则、第三方服务机构、并购风险管理原则与争议解决做出了自律性约定。附:2013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1.万隆 双汇集团董事长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和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就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已发行全部股份达成协议,收购价格约432亿元人民币(71亿美元),交易触动的不仅是美中两国而是乃至全球肉制品市场格局的潜在变化。年过七旬的万隆在两年前带领双汇冲击千亿公司并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双重考验后,此次收购不仅意味着双汇集团走出阴霾,还将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肉制品企业。2.王群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2月,金威啤酒公告以5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向华润雪花出售旗下7家啤酒酿造厂。作为华润系在啤酒领域资本整合成功模式的代表和执行者,王群带领华润雪花通过系列收购使公司总产销量连续六年领先国内其他啤酒企业,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领先啤酒品牌的地位。3.宁高宁 中粮集团公司董事长2013年3月,在与中储粮竞争中胜出的中粮集团正式重组华粮集团,重组将使中粮集团在国内粮食贸易上的布局更加合理。此外,中粮旗下的蒙牛乳业在2013年联姻达能、入主现代牧业、百亿(约98亿人民币)收购雅士利,完成在乳业上、下游“中粮式”的资本运作。而宁高宁,这位以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的探索者,坚持用资本的力量换取巨大的市场空间,加速了中粮集团的产业布局和整合步伐。4. 刘振亚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2013年5月20日,经国务院决定,国家电网公司设立董事会,国家电网的灵魂人物、原总经理刘振亚出任董事长。而就在3天前的5月17日,国家电网与新加坡电力公司(Singapore Power International)签署协议,出资约364.8亿人民币(60亿美元)收购新加坡电力公司子公司澳大利亚Jemena公司60%股权和澳大利亚新能源澳洲网络19.1%的股份。此笔收购将进一步优化国家电网公司海外资产组合,持续提升公司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5. 李彦宏 百度董事长兼CEO随着中国市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加速到来,使得中国互联网市场格局悄然发生变化,也催生了互联网三大巨头带动的互联网投资并购热潮。2013年,李彦宏通过百度千金布局,收购91无线、百分之百、糯米网[微博]、PPS等完善了移动产业链的布局。而以约112.5亿人民币(18.5亿美元)收购91无线的交易则成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购案。6. 吴文君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自2012年接任公司董事长以来,吴文君推动洛阳钼业迈出了赴澳收购的关键性步伐。2013年7月31日,洛阳钼业通全资子公司与力拓集团全资子公司North Mining Limited签署《资产出售及购买协议》,以约49.9亿人民币(8.2亿美元)收购后者拥有的北帕克斯地下铜金矿80%权益及相关资产。交易已获得澳大利亚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批准。这标志着洛阳钼业在国内有色金属行情未见明显好转背景下以另一种方式发展扩张,在打造国际化矿业集团的进程中又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7. 周吉平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2013年3月,中石油集团以约255亿人民币(42亿美元)收购意大利石油集团埃尼运营的关键区块20%权益,是中国对海外天然气田最大的一笔投资;11月,中石油以约158亿人民币(26亿美元)收购西能源秘鲁公司的全部股份。预计2013年全年,中石油完成并购总金额将超过100亿美金。从集团总裁到继任集团和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周吉平,在中石油加快海外开拓的征程中保持中石油了既定战略的平稳实施和推进。8. 郑建明 博大资本董事局主席2013年11月,顺风光电公告以30亿元人民币收购无锡尚德所有股权。12月20日,顺风光电公告称公司主要股东郑建明已经以其唯一个人身份向无锡尚德管理人支付了转让代价余额25亿元。而纵观全年,郑建明除入主顺风光电外,还收购安徽赛维、入股江西赛维,打通了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整条产业链,俨然成为中国光伏产业新的整合者。9. 赵伟国 紫光集团有限公司总裁2013年6月到11月的半年间,紫光集团相继以约108亿人民币(17.8亿美元)和约55.3亿人民币(9.1亿美元)的价格分别邀约收购在美国上市的展讯通信和锐迪科,通过这两笔“海外高科技优质资产回归”的收购,紫光集团将一跃成为大陆芯片设计龙头,芯片产业的新一轮大整合即将来临。同时系列收购也表明自2009年赵伟国入主紫光集团后,紫光集团的民营化路程已近完成,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0.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年4月2日,工商银行宣布认购台湾永丰商业银行20%股份,基础价格约38.75亿元人民币(约187亿元新台币),工商银行也成为首家通过参股方式投资台湾金融业的大陆银行。此笔交易也显示出继2012年收购东亚银行(美国)后,工商银行在姜建清的带领下,在综合化、国际化方面发展的顺利推进,经营转型格局正在进一步形成。(创业邦编辑) 相关阅读reading

一周国内风投、并购和IPO清单(12月16-22日)2013.12.23 一周国际风投、并购和IPO清单(12月16-22日)2013.12.23 韩国KTB进驻中国并购市场 拟推5亿美元并购基金2007.05.30 中关村在线并购万维家电网2007.03.09 中关村在线并购万维家电网2007.03.09 中关村在线并购万维家电网2007.03.09

第8篇:2003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

1、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电信(0728.HK)以55.6亿美元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

2、花旗集团从中国银行购入了面值18亿美元的不良资产。

3、纽约上市公司中海油以6.15亿美元收购里海油田8.33%股权。

4、TCL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净资产超过4.5亿欧元的新公司:新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

5、恒生银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有限公司(GIC)、国际金融公司(IFC)以27亿元人民币共同持有兴业银行略低于25%的股份。

6、京东方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TFT-LCD业务:这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

7、上海东方控股出资19亿元人民币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

8、雅虎香港以1.2亿美元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

9、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南钢联合有限公司对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1.44亿股流通股和240万股法人股发出要约收购,总涉案金额达8.5亿多元人民币。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第一例要约收购案例。

10、美国柯达收购中国乐凯股权:乐凯集团分两次将其持有的乐凯胶片20%国有法人股转让给柯达。柯达将向乐凯胶片投入约1亿美元现金及其他资产,并提供各项技术的支持。

点评:

2003年的非典事件和持续的证券市场低迷未能抑制中国并购市场的巨大活力,在国内民营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公司在中国的强力扩张的压力下,中国大型国营企业改变了按部就班地在自身改制的圈子踟躇不前的状态,在年末突然发力宣告以重组并购为主要手段进行产业整合和建立核心竞争力。中国的资本市场主体--并购市场正在摆脱证券市场长期的钳制破土而出,寻求在主流经济的突破。而且,中国企业在并购领域、交易方式和定价基础等市场导向的并购操作层面上正在与全球并购的格局趋同,甚至影响全球并购的周期与走向。2003年的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从几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潮流。

构筑国家经济安全底线

入世后,全球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已经不仅是对市场资源、核心商品、制造能力的争夺,而是对一国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发展能力的掌握。中国经济20多年的市场化改造使得国计民生获得极大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与全球经济同步而形成的脆弱性。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在面向市场化的过程中不得不同时担当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使命。今年,中国电信收购六省市电信资产使中国电信的经营地域将扩大至10个省(区、市),本地电话用户超过1亿户。此前中国电信先后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多家公司通过多轮谈判,最终以低廉价格收购了多条国际海缆,从而控制海底光缆总数达到20条。中国电信利用垄断权力和独特的资本市场资源加速并购的步伐,至少在表面上构筑了一道抵御全球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防线。在同样重要的能源产业,中海油继收购里海油田股权之后又在5月斥资5.4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公司天然气项目5.3%的股份,成为第一个被允许购买澳大利亚天然气资源的中国公司。就在中海油收购了里海油田8.33%股权一周后,中石化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剩下的8.33%股权,而中石油目标是2005年海外原油3000万吨。近年来中国的三大巨头大力收购国际能源资源正是中国能源安全战略走出去、多途径、多元化的具体步骤,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正在建立自己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产业整合正在各个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渐次展开,大型国企的重组与并购动作紧密维系着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我们关注国资委的指导原则与操作细则,希望能在中小企业重组并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重新认识全球竞争的环境和大型企业的功能,别开生面,在改制的同时,建立具有全球竞争能力的国家经济的主力军。

跨国并购交易的升级

无论在数额、影响力,还是在交易方式上,2003年的跨国并购交易都有显著的升级,而且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同样是大手笔动作。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而形成的TCL汤姆逊公司资产净值将超过4.5亿欧元,彩电年量达1800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 TCL利用汤姆逊的技术和产品资源,又可以通过它绕开贸易壁垒的限制;而汤姆逊公司与TCL合作有望使其中国业务实现突破。 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TFT-LCD业务是迄今为止我国金额最大的一宗高科技产业海外收购,京东方将通过此次收购获得HYDIS的厂房和相关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再加上专利、技术以及全球市场营销网络等无形资产,并可以直接进入国内显示器高端领域,同时进入全球市场。在中国企业大步走向海外的同时,全球公司也向中国市场深入疾行。在经历了漫长的七年谈判后,美国柯达收购中国乐凯股权终于步入了红地毯。乐凯曾经背负了太多的民族责任,而柯达这一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界感光材料巨头也表现了太多的固执,但是中国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节节进逼,迫使双方下了最后的决心。资本金不足和巨额不良资产是中国银行界路人皆知的两大顽症,继去年多家国际银行纷纷注资中国地方商业银行后,今年12月,恒生银行、GIC、IFC 宣布将联合收购兴业银行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外资在中国银行业最大的一笔投资,也是国内银行业一次引进外资股东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的一宗交易。花旗集团收购中国银行不良资产体现了国际金融资本曲径通幽进入中国新的赌注。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并购的十大事件中,八项事件都涉及跨境并购交易。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并购交易已经成为本土并购市场的驱动力量。

资源控制及收购主体民营化

南钢联合要约收购南钢股份、北大方正收购苏钢集团、位列世界钢铁业前两位的钢铁巨头卢森堡Arcelor钢铁公司和新日本制铁近期联手国内最大钢铁企业宝钢集团、刘永行领导的东方希望集团对于铝业资源的投资整合等等。并购成为旨在控制资源的新一轮投资的基本模式。而民营企业牵头的多元并购投资主体的出现,更是改变了我国资源产业投资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上游产业的投资并非如同政府期待的那样是以收购重组国有企业为条件的。当国有企业的收购和管理成本大于重置投资成本时,真正市场导向的企业家是不会考虑重组并购模式的。在企业获益与政府减负之间的竞争博弈中,所谓"国有资产流失"的判断看来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束缚在帐面净资产的游戏中,忽视投资市场的机会成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的态度,有可能是导致资产流失的真正根源。

上海东方控股收购高速公路经营权、荣海领导海星集团在陕西地区修路、宁波大桥的集资建设等也是由民营企业担纲进入过去只有外资和国有垄断企业才能运做的领域。过去,这些资源产业动辄几十亿或上百亿的投资,长达几年的审批过程,无休止的专家论证,往往劳民伤财,而且不合商业周期。管理功能上避免了重复建设,市场功能上造就了资源浪费。如今,民营企业一马当先,以市场机制调动资源并承担风险,应是急国家之所急的好事,何乐不为!

我们更期盼更多的核心产业如电信、公用设施、能源、金融等都能近早地向民营企业开放。想当年大清帝国办银行还要实施"官有民营",何以我们今天还要"民有官营"呢。

新经济卷土重来

在沉寂多年后,伴随中国网络股在华尔街的急剧升值,新经济力量再次成为今年的并购焦点。接近年末,几家网络股票都先后在美国和香港上市,使得老牌网络公司苏醒过来做"沙场秋点兵"之势。雅虎香港收购中国3721网络公司、张朝阳的搜狐也接二连三地并购扩张,在年末的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久违多时的网络领袖也重新粉墨登场,富豪榜上又是扶摇直上。相对于在改制中蹒跚前行的国有企业,在积怨中勉力成长的民营企业,新经济领袖们的确是轻装上阵可以无所顾忌的骑士。依靠着如此广大的市场和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中国的新经济企业与国际同类企业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要更为优越。我们希冀着他们的成功并更为有力地推动中国并购市场的活跃与成熟。

2003年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大事是11月中旬国资委举办的近千人参加的"并购重组国际高峰论坛"和12月中旬发表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与以往的风格不同,这个意见对于国有企业改制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交易管理、定价管理、转让价款管理、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管理层收购等10个主要环节和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对管理者收购的限制、产权交易的竞价要求、阻止政府不负责任地"砸锅卖铁"、加强大型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明确思路,无疑是符合国情民意的举措。这些措施的及时、清晰、到位,应是历年类似政策中少有的,也体现了政府的专业化水准。笔者相信,2004年中国国有企业的大重组和产业整合将为中国并购市场带来结构性的变化。

第9篇:2011中国十大品牌营销事件

TOP10:小米手机饥饿营销

事件回放:8月16日,小米科技在北京发布国内首款双核1.5GHz主频手机——小米手机,2011年9月5日小米手机正式开放网络预订,从5日13时到6日晚上23:40两天内预订超30万台,小米网站便立刻宣布停止预定并关闭了购买通道。由于首批预定人数过多,预计前10万名用户将在10月份收到小米手机,排名10万至20万的用户则需要等待至11月,20万以后的用户则可能要在12月份才能得到小米手机。

点评:iPhone和Android的发展改变了手机行业的厂商座次和游戏规则,雷军深知国产手机技术之殇,从微软和谷歌挖来大批技术人员,从操作系统入手,从用户体验入手,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智能手机。学习苹果采取饥饿营销,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的市场成效,打响了品牌的第一炮。随着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强势扩张,小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能否在用户体验和技术创新上持之以恒,将是小米手机能否代表中国手机二次崛起的关键。

TOP9:淘宝商城变“伤城”

事件回放:淘宝网10月10日公布《2012年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大幅度提高2012年商家年费和保证金,要求所有商家年底前拿出平均超过预算数万元的资金,招致部分中小卖家的激烈反对。10月17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决不退让”之余终究出了缓招,将投入18亿元扶持淘宝商城卖家,保证金由阿里集团和卖家各出一半,同时对老商家延后调整年费。事态才慢慢平息。

点评:“客户是上帝”这句至理名言永远都没有错,马云正是洞悉客户需求,才成功创办了淘宝和阿里巴巴。然而,成功后的马云似乎忘记了客户是上帝,对卖家的强硬政策导致了中小卖家的抱团“起义”。在事件发生后,马云没有及时改变策略进行危机公关,而是坚持决不退让。一场原本可以避免伤和气的讨价还价事件,变成了双方的公开对抗,对于淘宝商城和马云个人的品牌形象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且看马云的微博:“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去做选择。而这些选择不仅不符常理,违背理性,甚至离经叛道得罪亲友。即便如此,我们可能还会一意孤行。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的决定,我们做了最该做的事。今天在中国,做商人难,做诚信商人更难,建立商业信任体系难上难。”)

TOP8:健力宝卷土重来,“奥运金罐”涉嫌造假

事件回放:健力宝在消失多年后,最近在北京地铁投放了大量的全新《健力宝向老男孩和正在奋斗的女孩们致敬》,并在视频广告投放了《寻找80后回忆的纪念馆》,昭示正在卷土重来,也获得了许多70后、80后的共鸣。事有凑巧,11月5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表态,称近期发现健力宝19年前奖励她的金易拉罐有问题,在沈阳一家大型金店做鉴定后被认为只值50元。

点评:1984年,健力宝因赞助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远赴美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而名声大噪,在此后的15年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

由于两代掌门人的先后入狱,以及疯狂扩张留下的后遗症,健力宝的市场每况愈下,上演了从天堂到地狱的大倒退。如今,在沉寂多年后,健力宝选择了东山再起,而“问题奥运金罐”却让复出的健力宝再次蒙上阴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为将来的发展埋下祸根。应了那句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TOP7:“双庞”并购萨博失败,数亿资金打水漂

事件回放:2011年4月,瑞典濒临死亡的企业萨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寻找买家。从华泰、长城到庞大与青年,几经波折,“双庞”与萨博汽车在10月28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庞”准备投资1亿欧元收购萨博100%股权,再投入55亿元人民币盘活萨博资产。12月19日晚,瑞典地方法院批准了萨博的破产申请,技术和销售团队基本解散,萨博破产清算程序启动。双庞投入的数亿元资金打水漂。

点评:2011年有一部很火的剧《步步惊心》,一个如此平凡的女生穿越历史化身马尔泰若曦,居然能在几个阿哥间来回穿梭,游刃有余。而萨博,越看越像这位穿越女,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让上汽、北汽、华泰、庞大、长城、青年忙得不亦乐乎争得面红耳赤。萨博,就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美女,曾经也风姿绰绰,曾经也艳惊四座,然而现如今却是病魔缠身,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直,更别说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了,顶多也就装模作样摆个POSE走两下猫步忽悠一下弱智的中国老板。幸而其他企业望而却步,而独“双庞”执迷不悟,越陷越深。这年头,从来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通过并购而扩张,需慎之又慎。

TOP6:瘦肉精火腿肠&致癌牛奶,你还敢吃什么

事件回放: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有限公司。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显示,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M1超标140%。该批次超标产品为该集团眉山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产的250ml/盒包装纯牛奶产品。黄曲霉**M1为已知的强致癌物。

点评:民以食为天。而近年来食品频现安全危机,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染色馒头,再到瘦肉精、致癌牛奶,老百姓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地吃?企业要发展壮大无可厚非,然而诚信乃立业之本、发展之道,发展市场经济、企业追求利润,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而且,在问题产品的事件发生后,双汇和蒙牛也缺乏足够的诚意,向公众道歉、给公众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此经营企业、经营品牌,不可能诞生百年老店,不可能成就国际品牌。

TOP5:郭美美炫富殃及红十会,慈善品牌公信力受挑战

事件回放:6月20日,一个署名“郭美美Baby”微博女孩炫富行为引发众怒,更因其微博认证信息显示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而遭到舆论对红十字会的强烈质疑。尽管红十字会对此连续发表“严正**”,希望与这位19岁的女孩撇清关系,但是,公众对此并不买账。

点评:不管郭美美事件与红十字会有什么关系,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

红十字会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其公信力却因此而大打折扣。在诚信缺失的社会大环境下,慈善公益品牌如何提升公信力,成为一个全新课题。

TOP4:王老吉因红绿之争“上火”

事件回放:1997年,广药与鸿道第一次签订“王老吉”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后,2000年签订了第二次合同,将有效期延长10年至2010年。随后双方在第二次合同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两个补充合同。将商标租赁时间分别延长到了2013年、2020年。从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广药集团就给香港鸿道集团多次发出律师函,要求后者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而香港鸿道集团却一直回避。无奈,广药申请仲裁。12月29日,“王老吉”商标使用权之争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开庭,目前尚无确定结果。

点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没有鸿道集团旗下加多宝公司的苦心经营和市场推广,也不会有王老吉的红火市场。红绿之争,本是内部矛盾,又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事件闹得越大拖得越久,使消费者云里雾里感到无所适从,从而给予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因此如此折腾下去广药、加多宝只会两败惧伤。奉劝两家公司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探讨解决之道,共同发展壮大民族产业。

TOP3:达芬奇造假门扑朔迷离,密码何时解开

事件回放:2011年7月10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曝出高端洋品牌家具达芬奇造假新闻。达芬奇公司通过假冒产地、偷换材料、改变流程,将产自东莞的由树脂材料制成的家具假扮成名贵木材的高档家具,先出口至国外再进口到上海,以天价售出谋取暴利。12月23日,上海工商局向达芬奇家居开出133万元的罚单,对于这一处罚达芬奇不服,坚称从未造假,并指出央视记者曾向其敲诈勒索100万元。

点评: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达芬奇挑战央视底气十足,令人钦佩。大凡被央视“盯上”的企业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能有达芬奇如此之底气者,闻所未闻。欧典事件以来,假洋鬼子频频露出庐山真面目。达芬奇果真能出污泥而不染?如果达芬奇被冤枉,央视的公信力将受到巨大挑战。如果达芬奇只是在垂死挣扎,那么这一事件对于家居行业的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无论结局如何,达芬奇在此次事件中过于强硬、与媒体对抗的态度,都是企业在危机公关中不足取的。

TOP2:国家宣传片亮相纽约

事件回放:2011年1月17日,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地标时代广场隆重播放。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自信大方、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点评: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就像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光做好产品还不够,良好的品牌口碑必不可少。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重塑“中国”这个特殊“品牌”的国际形象,对于“中国”的发展与复兴,意义重大。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国家宣传片和孔子形象,启动了“中国”国家公关的序幕。

TOP1:微博改变生活

事件回放:2011年4月6日,新浪微博正式启用独立域名weibo.com,在新浪微博的影响下,其他网站纷纷涉足微博业务,与此同时,以“微”为主题的各种新概念喷薄而出,微电影、微访谈、微营销、微情书……而一些比较大的社会事件,如温州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获得了大面积的快速传播。

部分对市场较为敏感的企业,率先启动官方微博,通过这一全新的平台发布企业和产品信息。

点评:手机、汽车、互联网,曾经一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今微博的兴起,再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微博营销风生水起。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微博是柄双刃剑,如何运用好微博为品牌营销服务,需要对微博进行清晰的定位和持之以恒的运营。

上一篇:期末教学常规检查总结下一篇:重阳敬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