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记忆

2023-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纯粹记忆

纯粹散文批判

散文,最美的地方在于,通过语言的架构,一步一步渲染出极美极美的气质。通过阅读散文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气质。那么,一篇散文便是同是同类中的精品乃至极品。

民国的散文锋芒毕露,意欲像暗夜闪电一般刺破由屈辱和愚昧构成的混沌。即使应该是凉意如水的秋夜,鲁迅亦写成了万鬼夜哭的森罗地狱,令人不寒而栗。

可是,窃以为,那些飘舞在空中的文字精灵,应该渐次铺陈成“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画卷,亦可以绘成浓墨重彩的西画,而不应该变成战场上的枪棘林立。尽管不喜欢枪棘林立,但是还是敬重那些战斗在至深黑夜中的英雄。

巧合的事,我最喜欢的散文和最讨厌的散文,都出自余氏人之手。

窃最喜余光中,最讨厌余秋雨。

因为热爱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缘故,我读有着诗人身份的余光中写的散文便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他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毕生积淀的散发,如同一缸酿了百年的佳酿。所以细读他的散文,总会慢慢感受到文章骨子里渐渐散发出来的气息。

至于讨厌余秋雨,倒不是因为其人品,而是因为初中时被老师逼迫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还得写优美的美文赏析,心有不平,顺带痛恨起了余秋雨。后来再耐着性子就着昏黄的灯光把余秋雨先生的大作看完了,然后为自己当年为余秋雨大作的写的歌功颂德般的读后感恶心了很久,发觉余秋雨先生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时间拆解成无数碎片,然后再用一种似乎宏大的感叹语气描述、抒情,想为文章增添所谓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历史感不是依靠似是而非的感叹就能塑造起来,如果《通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尔•凯勒尔和《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如此写作的话,不知道那两本书会变得怎么样。

《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其实写得还好,在引经据典和凭吊怀古这两方面的确印证了其散文集名《文化苦旅》,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填充。但是《夜雨诗意》和《听听那冷雨》一相比,不啻是云泥之别。

两文其实都是作者因雨而生的感慨。但是余光中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场,和读者一起穿过迷茫的冷雨,努力寻找自己温暖的归宿。而余秋雨却在文中成为一个无病呻吟的貌似旅人,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他的感受,令人头晕脑胀。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如此短而美的开场,似乎把我带入一个冷雨迷离的世界,之后便带我们走过海岸边城曲折的长街,那一瞬有种行走在小巷中的感觉。之后他在文中表达了自身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迷茫。“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三首经典的写雨诗作,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图景。

而后余光中笔锋一转,写起了他在美国西部山地的所见所感,对于写景极尽写实之能事,从中我看到了约翰•缪尔和亨利•梭罗的影子,但又不失中国文人的雅韵。文中也并不是一味写古韵,现代的气息随着安东尼奥尼的镜头和黑白片子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大城市的浮华气息。

总的来说,本文古今交错,把无数诗句典故融入了文章的骨血,读则有逸气,还有一点悠悠的苍凉。

其实余秋雨先生还是适合写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散文,这样他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去进行他的抒情式剖析。但是《夜雨诗意》只是他漫无边际的感受,全文可以说是他对排比句的滥用,实在不想评论下去了。

匆匆收笔,不知所云。

第2篇:纯粹解释造句

纯粹拼音

【注音】: chun cui

纯粹解释

【意思】:(1)不搀杂别的成分的:陶器是用比较~的粘土制成的。(2)单纯地;单单:这种想法~是为目前打算。

纯粹造句

1、纯粹是假造事实。

2、我们把那种传闻视为纯粹的谣言。

3、由于我纯粹因惊慌而做的事,他们认为我很有勇气。

4、我加入这研讨会纯粹出于好奇心的作祟。

5、也可能超越那些,用纯粹的“单一性”或缺乏特殊个性的自觉意识来识别你自己。

6、不,这种感觉更像是对那些以如此巨大勇气走向死亡的男人和男孩纯粹的尊敬。

7、你的激情是纯粹和真实的;它来自于你的核心本质,来自于你的灵魂。

8、在这一阶段,我们谈论的是纯粹的内容和结构。

9、男人和女人都需要性,因为他们在生理上被特定的人所吸引,因为纯粹的快乐,因为他们处于恋爱中,或简单的因为欲望和冲动。

10、因此,关于在跑步中如何着地的问题,应以最纯粹的形式再次被提出。

11、只是纯粹的语言,和开发者的创新。

12、他们的动机是纯粹的:他们掌握了技术在家里,看看如何使用他们的工作。

13、今天我仍不敢说自己明白了艺术是怎么一回事,但我的确知道自己早年那些想法与艺术的本质毫无关系,而仅仅和纯粹的视觉刺激有关。

14、或者你可以考虑这样的例子,有些人已经可以选择退休了,但是由于从工作中获取的纯粹的快乐使他们宁愿继续工作。

15、它们有更纯粹的口感和极好的粘性。

16、“这是纯粹的又简单的犯罪行为;我们必须正视它,并打败它”,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他的官邸外告诉记者。

17、他脸上绽放出最愉快的笑容——纯粹无比的快乐——你只有在小孩的脸上才能看到这种笑容。

18、但他承认,这并非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

19、无论你要租下整个小岛还是仅仅待在塞舌尔以此著称的奢华别墅中的一所,这次旅行的都能带给你纯粹的放松。

20、这些被暂停发货的有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和纯粹的稀土金属——所有这一切都是海关人员为符合政府出口配额而精心策划的。

21、那不是用光构成的正处于极其痛苦之中,将会浮出表面被清理掉,并重新获权返回到“纯粹之光与神圣之爱”中。

22、但是这一次,因为纯粹的复杂性,已使此图变得如此之受欢迎而在互联网上传播。

23、所以,对于我以及与我类似的人来说,它并不是“区区一只狗”,而是未来所有希望和梦想的化身,过去的美好记忆的化身,以及此刻最纯粹快乐的化身。

24、作为纯粹的技术人员,我觉得这些是我曾经使用过的最有效和最令人惊异的产品。

25、如果成本是因人而异、转瞬即逝、纯粹主观的;那么结论是,不能据其作出任何政治决策,包括法律裁决;甚至连使用这样的概念都不可以。

第3篇:纯粹与真实

纯粹与真实与花草凝眸,与山水对视。握清欢在手,和自然对话;掬淡泊于心,与自己微笑,生活有序,心自无忧——走急了,就缓一缓吧。

横卧溪上的一段松木:真实的影子与纯粹的灵魂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新闻的真相往往比表面重要,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经过“SARS”风波后,她给人的印象就是追求真相的记者,柴静以一个记者的身份被人们所信任,柴静喜欢纪伯伦的一句诗“真正的歌者,可以听到人心底的沉默”,正是这些沉默的微弱的声音和群体,让她敏感。

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时常在现场,她坐在草坪上采访,抑或面对面看着对方。柔和的声音里,每每透着坚持的,不可退让。是的,坚持。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藏着一股巨大的能量。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剥丝去茧。待一层层伪饰的泡沫退去,冰山一角还一个真相。 “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特例。“如果我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许新作早就发表了。正是因为„诺贝尔‟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也使我创作压力前所未有。”中国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6日在青岛说。莫言是在当地举行的《小说与故乡》文学讲座作上述表示的。他坦言,这两年对自己的创作不太满意,而且越想越觉得不好,这个问题成为他的心结。他劝诫文学创作者放下压力,按照自己的艺术追求而作,就会写出好的作品。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施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还记得余秋雨写在《藏书》中的那句话,当学生问他为何藏如此多明刻线装书,藏这些原版发黄的记忆时,他说:“那是历史风尘,旧得有味,真实。”是的,原版的文言书固然难读难懂,但有厚度,一旦失去了原版的真实,几句白话文,简写本已失去了厚度,很容易被岁月长河风干,甚至脆折。

第4篇:做一个纯粹的人

孙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燃尽了自己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奔跑;他是一个忘我工作的实干家,把生命中的分分秒秒都献给了石油事业;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人生平凡而伟大。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成为了道德的楷模。他的一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可以做一个纯粹的中石油人。

不管处在什么岗位,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我们都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可能我们无法像孙波做得那么好、那么多,可能限于我们的能力,我们只能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只要我们做了,我们就又向一个“纯粹的人”迈进了一步。也许我们不必燃尽自己的生命,也许我们不必连一丝休息的时间都不给自己,但我们应该做到始终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前面,把中石油的荣誉放在前面,把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放在前面。我们只是无数中石油人的一份子,我们只是千千万万石油人的一份子,在石油事业建设发展的洪流中,我们很渺小。但是,哪怕是洪流,也是由一个个渺小的水滴组成。“位卑未敢忘国忧”,只要我们做了,不管我们做的怎么样,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努力过了。

孙波的先进事迹经媒体传播之后,在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引起强烈反响,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其爱岗敬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奋斗的力量和前进的坐标。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孙波为榜样,努力去做一个纯粹的人。我们会发现,倒下了一个孙波,中石油又站起了千千万万个孙波。这种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为集团公司的科学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苏里格第三天然气处理厂

白建雄

第5篇:做一名纯粹的党员

——学习廖俊波事迹有感

初读廖俊波的事迹,从他身上看到一些影子:学校教工出身,像高育良,工作上有远见卓识、一马当先,在贫困落后地区有了一番作为,又像李达康。然而他不是存在于文学作品或者影视荧幕上的形象,他是一名活生生的党员干部;他的身影远比高育良之流要高大,并且要强于生活上有一定瑕疵的李达康。

我首先从百度上简单了解了廖俊波及其生平介绍,然后到后来才发现太过简介的文字概括没法表现出他短暂而充实的一生。而后,通过阅读更为详细的事迹叙述,观看视频资料,我方才被深深吸引,发现廖俊波几乎是一个“完人”,与当下的坏习气完全隔绝的共产党干部。在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今天,争名逐利的价值观不仅不少见,还在不断膨胀,许多党员干部也是如此,为官或为名,或为利,或是将政绩作为权利上升的踏脚石,或是因种种原因而懒政混日子,这类党员干部对于人民群众,或是漠视,或是敷衍。廖俊波是一股清流,入党从政的时间里,他自始至终简单纯粹,以工作为乐趣,对组织感恩,对群众有真情实意,这样的人,这样的党员干部,十分难得;这样的榜样在当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不论是一些中国的传统习气,或者是当下的社会风气也好,总喜欢把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人也好,党员也罢,都应当简单一些,纯粹一些,只要真诚而尽职,历史与人民自然会给你公道的评价,廖俊波同志就是很好的例子。不论是我自己,还是我们党员同志,都应当向他学习,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纯粹的党员。

第6篇:了解中阮 感知纯粹

了解中阮

感知纯粹

15年9月20日晚,“2015半度音乐节?阮”在上海市普陀区浅水湾艺术中心圆满落幕。是次音乐节由半度音乐和兴业全球基金联合主办,河北乐海乐器有限公司赞助,二十余名志愿者全程服务,“音乐体制外特立独行的成功者”{1}、作曲家、中阮演奏家、半度音乐创始人之一刘星担任艺术总监。自18日晚第一场音乐会至20日晚最后一场音乐会,在浅水湾艺术中心、上海莫干山M50艺术园区的半度雨棚和新时线媒体(CAC)艺术中心三个空间完成了音乐节全部活动,内容如下:

音乐会:1.开幕式音乐会(刘星师生音乐会);2.FS乐团音乐会;3.闭幕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徐阳阮族/上海音乐学院金岂组合);4.台湾三个人组合两场沙龙音乐会:三个人?来疯和三个人?以乐会友;5.新媒体音乐会。

讲座:1.《刘星作品演奏心得分享》(沈非);2.《当代中国阮族乐器制作历史与现状》(沈正国)。

论坛:1.《阮技习谱》{2}教材新书发布会及民乐发展讨论;2.自由对谈。

大师班:1.谈阮弹阮(徐阳);2.云南回忆和第二中阮协奏曲演奏解析(刘星)。

推出新研制的“半度阮琴”{3}。

音乐节共六场音乐会、两场讲座、两场大师班以及新教材发布会和学术论坛,同时还有30把新面世的“半度阮琴”的公测等活动,时间虽短,人数不多,但内容充实、形式丰富、设计合理,作为一个参与者实实在在感觉到了主办方所言“提供一个真实而朴实的空间及社会稀缺的高水准音乐,让精神火种繁衍生息”{4}的办节宗旨。较之当下体制内外各种规模盛大的综合性艺术节、音乐节,是次“了解中阮,感受纯粹”{5}单一主题音乐节,无论是音乐会的水准,论坛与讲座的特色,还是内容结构的设计,运作的模式和匠心等,都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独特之处。

一、创作、演奏与乐器改革,

推动中阮整体发展

整个音乐节共上演各类曲目五十余首,最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无疑是刘星创作于1986年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这次音乐节不仅请来了当年的首演――中央民族乐团张鑫华先生再次演奏了第二乐章,初露头角的薛淼演奏了第三乐章,而且请刘星大弟子沈非分享了他“一千多遍演奏《云南回忆》”{6}的心得;FS室内乐团为我们展示的,则是职业作曲家王术“自在”与“丝弹”两个系列的十余首中阮独奏、重奏、合奏新作,这组作品完全是西方音乐思维所创作的中乐作品;来自台湾的“三个人”组合,其十余首或创作或改编的曲目全部出自这三位八零后演奏家之手,他们“每人每月交一首曲子”的自我约束和“成立一年多,已经自己创编、上演了十多首曲子”{7}的勤奋,给现场许多青年音乐人以启示;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阮乐华章: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十周年庆典音乐会”则将十年来中外作曲家为阮族乐团量身订做的代表性曲目,如数奉献给了大家。无论是如《云南回忆》这样经典作品的多重呈现,还是新作品的首次登台,作曲家、演奏家、理论家与乐器制造者同时“在场”,相互交流,这种 “多家”合唱、重唱的方式,对于作曲家、对中阮新作品的产生,当不失为一剂催化良方。

六场音乐会中登台演奏家不仅有刘星、张鑫华、徐阳等中阮名将,还有风华正茂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更有学琴仅一年多的琴童。刘星、张鑫华二位老将都选择了速度较慢的乐曲,初听几个音貌似简单,但乐思逐渐展开之后,其醇厚、温润的迷人音色,老辣、深沉的音乐控制,不露痕迹的技术处理,令人佩服。三十多位学生组成的阮族室内乐团融合了乐队所需的高、中、低声部,音色融合统一,让观众体验到了“阮”家族合奏的特有魅力。上海音乐学院金岂组合在闭幕式音乐会开场的一曲《丝路》,技惊四座,刘星评曰“这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水平最高的弹拨室内乐队”{8}。M50艺术园区新时线空间“阮觉咸音”,由What’s media lab与半度音乐跨领域合作,由民族音乐、阮器乐、特殊材质、光影Mapping融合的新媒体剧场展演。整个展演划分成“阮觉”视听展示和“咸音”演出表演两个区域,给观众耳目一新的音乐新体验。

上海民族乐器厂原副厂长沈正国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民族乐器的改良,这次音乐节期间他不仅以《当代中国阮族乐器制作历史与现状》为题,作了专题讲座,还主持了自由论坛,与作曲家刘星,演奏家徐阳,音乐学家乔建中及黄虎博士等共同谈讨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与乐器改良等问题。有关乐改的讨论,基本达成了若干共识:如关于“乐改”之义的导向,应以“优化”代之;关于乐器“个性完善”与协调发展,二者并行不悖;多样化应该是乐器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十二平均律的音位设置也并非中国传统乐器优化方向的全部,没有必要成为“唯一标准”。

无论哪种乐器,优秀的作品、出色的演奏家和优质的乐器都是其健康、持续发展的三足之鼎。优秀作品需要作曲家的智慧和努力,优质的乐器需要乐器制造者的持续改进,出色的演奏家则不仅需要个人的秉赋和苦练,更要凭借一套系统、有效的教材和好的老师才可成就。之于中阮的现状,“它是一件既无传承又无传统乐曲的新兴乐器”{9},虽经几十年的发展,但优秀乐曲数量仍然十分有限{10},乐器形制“迄今为止市面上仍然是各种材质、各种形状(样式)、各种尺寸”{11},演奏家的数量更是远远低于古筝、二胡等。客观而言,“2015半度音乐节?阮”在这三个方面的整体设计与推动,一定是现代中阮半个多世纪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且为中阮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作、表演、研究、教学、教材、乐器改革等多元整体发展的良好模式。

二、教材、教学以精品立规范、开风气

2015年9月18日下午,音乐节学术论坛上半场是刘星中阮教材《阮技习谱》(后文简称《习谱》)的新书发布和讲解。《习谱》与一般乐器教程最直观的区别,是该教材中除各类练习乐谱之外,还有两万多字的文字内容――有关中阮演奏“基本问题”的“刘星式”解释。

刘星三十余年演奏、创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的反思与总结,是有关中阮教学法、演奏法、练琴法的系统归纳与图文解释,是“针对未来大型民族乐队中真正具有与世界一流西乐同水准的中阮乐师以及演奏家”{12}的一件珍贵礼物,是一本进阶中阮高手的“秘籍”。

刘星自1984年收第一位弟子沈非至今已31年,共收徒5名{13},开幕式音乐会即是刘星率领五位弟子的“教学成果汇报”。刘星31年招收5位弟子,个个成才。相比较眼下许多演奏家,可能是5年收了31个学生,去考察成才人数――难以详表!难道说,没有人愿意师从这样一位卓有成就的演奏家、教育家?询问之后才知,刘星收徒,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吃苦,勤学苦练是学琴之根本;二是有极好的乐感,音乐艺术家并非匠人,光靠苦练而没有乐感是难有成就的。此二条件,占比各半,俱则收,非则拒。一旦收徒,则忘我教之,“刘老师上课没有时间”――几位学生都提及。当今社会,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很多老师教学生来者不拒、严把时间、只问学费、不问质量。而刘星安心在艺术,坚守着一个艺术家至高的精神追求,这样的正风正气,不仅仅是中阮或民乐教学,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品质。

三、多方合作,探索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据“2015半度音乐节?阮”执行总监、半度音乐创始人之一小草介绍,这次论坛、讲座和音乐会约有一千八百多人参加,人数虽然不多,但基本上都是购票(赞助团购或网上购票)而来。兴起于欧洲、买票听音乐的现代音乐会制度,在当代中国,经常处于“售票卖不动,送票不够送”的尴尬之中,更加尴尬的是票送完了,台下观众数量令表演者不忍目睹。音乐节节目册上介绍 “半度音乐节的使命是提供一个真实而朴实的空间及社会稀缺的高水准音乐,让精神火种繁衍生息。我们希望通过第一届半度音乐节,展示中阮独奏、重奏、室内乐的现代音乐魅力”。诚如斯言,除在小小的音乐节节目册(比32开还小)上对联合主办单位之一(兴业全球基金)和主要赞助单位(乐海乐器)各有一页广告之外,两天半的活动里,再未见资助方(如联办单位与赞助单位)领导致辞、见缝插针式的宣传页、公司LOGO等等商业行为,每晚1页A4纸黑白打印的节目单,更找不到半点当下各类节庆活动中的“档次”与奢华,有的只是听中阮,谈中阮,看中阮,是“了解中阮,感知纯粹”,是让“精神火种繁衍生息”。

商业,是当代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但放眼望去,很多活动大多有点本末倒置的味道――人们好像都是为了商业利益做事,而忘却了我们做事的最终旨归。“2015半度音乐节?阮”,从策划到演出售票采取的完全是商业模式,而最终呈现的又是纯粹的、商业味极淡的艺术,其运作之高效,内容之精彩,主题之鲜明,实为一次音乐节商业运作与纯粹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案例,是当下各种艺术节、音乐节中令人难忘的“少数”。

结 语

音乐节结束后,笔者问及刘星举办此节的初衷,他回答:中阮这件乐器有两大特色,其一是音质醇厚,可温润,可粗犷;其二它具有强大的综合能力,体现在独奏、重奏以及在大型室内乐中做主体乐器;它可以很好的诠释古琴改编作品,也可以很好地诠释西方作品。具备这样强大功能的乐器,我可以说在中国所有民族乐器中只有这么一件,但是很多人都不认识它,所以我们半度要搞这么一场音乐节,主要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次音乐节完全达到了举办者的初衷,对阮的创作、表演、研究、乐器改良和了解、推广,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是一次别具一格的成功尝试。希望通过此次音乐节的举办,能够在民族音乐发展的长河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我们更期待着第二届、第三届阮音乐节或不同种类民族音乐的半度音乐节能够再襄新声。

{1} 乔建中《刘星与他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中国艺术报》2013年6月17日。

{2} 刘星《阮技习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

{3}2014年10月起,半度音乐与乐海乐器合作研制,以《阮技习谱》理念为基础的中阮,名称:“半度阮琴”。

{4} “2015半度音乐节?阮”宣传彩页。

{5} “2015半度音乐节?阮”主题。

{6} 沈非讲座《刘星作品演奏心得分享》,2015年9月19日。

{7} “三个人:来疯”和“三个人:以乐会友”音乐会演奏者、创作者之一兼两场音乐会主持人潘宜彤介绍。

{8} 刘星当晚音乐会后的口头评价,后在笔者访谈中又再提及。

{9}{11}{12} 刘星《阮技习谱》,《中阮背景资料》,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版,第6页。

{10} 2015年9月19日,徐阳“谈阮弹阮”大师班录音整理。

{13} 刘星曾强调,他说的弟子是指“持续随他学琴一年以上的中阮专

业学生”。

任华清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晓倩)

上一篇:转变作风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职工代表巡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