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毛有感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读三毛有感

读木心的著作有感

木心在内地出版的一些著作,可见他常常在思考着一些似乎“无意義”的东西,那就是诗意与哲理。

早期他就写有像《哈姆雷特泛论》《伽米克里斯兄弟们》(九篇集)、《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等装订成20册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各种文体著作(手稿),但都在“文革”时候被销毁了。虽然听说后来他居住欧美后,为了补偿过往文学作品的丢失,日复一日笔耕至深夜,每天要写下万字左右文章;他也曾与朋友巫鸿谈到他要编写的《巴比伦语言学》《瓷国回忆录》等众多巨著,但我们至今也没有看到这些著作。

目前在内地出版的著作,能读到的《文学回忆录》(两卷本)这本算是大的著作,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讲课五年的笔记记录集,是一本关于中西文学艺术历史的大纲性质著作,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其他的都是他个人的一些“诗意和哲理”的记录,看起来都是小书儿,类似散文集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看随想录》《即兴判断》等,更多像是随想录的《素履之往》《哥伦比亚的倒影》这样的,这就像是意识流手法记录的语录体,或许像是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西班牙的三棵树》《云雀叫了一整天》等,也都是诗意哲理句子段落的“诗化”。

如他谈关于人生的箴言: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只有机智透顶的人才可望重显憨厚。”“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如他谈艺术:

“艺术品如果不是艺术,就什么也不是。岂止是艺术家孤独,艺术品更孤独。”“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

“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个最好的梦。”“哲学非但不能解释艺术,而且不配解释艺术。世界上什么最伟大,艺术最伟大,可是艺术一直被弄成小丫头。”

如他谈爱情:

“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

“一个爱我的人,如果爱得讲话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我就知道他爱我。”“一流的情人永远不必殉陨,永远不会失恋,因为‘我爱你,与你何涉’。”

“轻浮,随遇而爱,谓之滥情。多方向,无主次地泛恋,谓之滥情。言过其实,炫耀伎俩,谓之滥情。没条件的痴心忠于某一人,亦谓之滥情。”

“爱一个人,没有机会表白,后来决计绝念。再后来,消息时有所闻,偶尔也见面……幸亏那时未曾说出口,幸亏究竟不能算真的爱上。又爱了另一个人,表白的机会不少,想想,懒下来,懒成朋友,至今还朋友着……光阴荏苒,在电话里有说有笑,心中兀自庆幸,还好……否则苦了。”

木心无论是谈文学艺术,还是谈人生悲欢,或是爱情的温柔与无奈,他也在这些零碎的、又像是自言自语的诗意与哲理思考中,从而获得了关于生命的另一种慰抚,以及人生经历遗憾的一种补偿。文学艺术在大多的时候,是人生遗憾的一种补偿,因为经历的坎坷与得不到,最后都会寄托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与思考,并在创作与思考过程,得到了一种安慰。84年的岁月,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重回故乡乌镇,历尽坎坷波折,以画以文,记录他在文学艺术上的风采,并成了乌镇的代言人,成为华人文艺导师,他长期在人文领域中进行着诗意又有哲理的思考,他也早已超脱了这种“孤独”。不同时期阅读木心,又有不同的体会,这也是人文艺术的真谛所在。文学或艺术学,归根结底还是人学。

作者单位:中国歌剧舞剧院

作者:刘桐

第2篇:读丹纳《艺术哲学》有感

摘要:艺术作为不同学科中的一个门类,有着极其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艺术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画家画的一幅画,一件好看的雕塑作品,一首动听的音乐歌曲等,都可以称作为艺术作品。《艺术哲学》是由19世纪法国的思想家、文艺评论家丹纳的代表作。通过阅读丹纳的《艺术哲学》,从中对影响艺术的三要素:种族、时代、环境、中的时代入手论述时代对于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时代、环境、宫崎骏

一、丹纳的时代精神

丹纳是法国的历史学家、文艺理论家, 自然主义文学的倡导者,丹纳深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是物质方面的或者是精神方面的都可以解释;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从三要素出发,丹纳阐述了艺术的本质,以及对于艺术的欣赏。

丹纳的时代内容包含了精神意识、社会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 丹纳将其称为“精神的气候”。丹纳认为艺术品所形成的艺术特色必然会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精神。

在书中丹纳指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丹纳通过列举希腊悲剧:埃斯库鲁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德斯的作品的诞生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间,以及荷兰绘画的兴起正是荷兰凭借顽强与勇敢推翻西班牙的统治,与英国势均力敌的作战,在欧洲成为最自由、最繁荣、最发达的国家的时候。

二、艺术与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在一定的时期决定着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唐朝时期是国发展的较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的一个繁荣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唐诗、青花瓷的出现。这些艺术形式的出现都与时代精神相关的。在唐朝时期我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对于思想不再是一味的禁锢,在诗歌上出现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出现了李白这样的伟大的诗人。正是处在一个较为繁荣开放的环境中,才能造就经典艺术。

正如书中所说:“艺术是短暂的,艺术在同一时代开始,也在同一时代结束。”艺术所产生的时代是短暂的,艺术本身在时间的长河中冲刷后所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涵,更多的是艺术作品背后的时代精神,和当时大环境对于艺术的产生的影响。丹纳列举了希腊人的希腊文明的另一个朴素的特点,指出希腊人的“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境界是简单的,我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此他们的艺术比我们朴素;他们对于人的心灵与肉体所抱的观念,给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材料;但我们的文明已经不允许这一类作品产生了。”书中描述到:“古希腊的男人只需要一件没有袖子的背心,妇女只要一件没有袖子的长到脚背的单衫,从肩膀到腰部是双层的,这是服饰的主要部分;”通过描述希腊人的穿着上可以看出希腊人的衣着是非常朴素,没有像英国人或者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穿着繁重的礼服;环境的复杂或朴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希腊人处于一个简约、朴素的这样一个穿着方式对于艺术的产生是来说是更加纯净,没有过多的欲望或者杂质夹杂其中。

丹纳指出艺术的本质艺术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古希腊执行的是民主制,没有过多官职和社会阶层,普通人能够担任一切公共职务,社会并不分成官吏和平民。在这样一个朴素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习俗都是朴素的。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思想对艺术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朴素的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艺术是更加质朴的更加贴近人心的。相比之下在复杂或者社会动荡的一个环境中,艺术是难以发展下去的。在人们生存都是一个问题的时期,温饱难以解决的状态,艺术是难以发展下去的。社会环境对于艺术的创作,以及社会环境对于艺术家们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三、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例

宫崎骏是日本著名的动画大师,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表现纯真的爱情,表现少女的成长等。在他的动画作品中都会有一些描写战争的场景或着以战争为时代背景所发生的一些故事,例如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描述了哈尔是一个无情的战斗机器,被女巫施了魔法,在不同的国家中穿梭,服务于女巫的命令。而苏菲也是一个中了魔法的少女,从少女变成了老奶奶,最后因为爱的力量解开了魔法。在最后的镜头中,哈尔在枪林弹雨中化身一只巨大的鸟,冲向战争的最前线,画面中表现出的是无尽的绝望和勇于面对战争的勇气;苏菲面对战争失败的船只时,说道“我不喜欢这些”;在影片无论是在台詞的设计还是战争场景的设计中,都可以看出宫崎骏对于战争的一个反对。

宫崎骏的出生在二战时期,由于他父亲是从事军火方便的生意,他的童年生活并没有因战争受到影响,依然过得比许多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好。因此也目睹了因为军火利益而来的人性背后的丑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宫崎骏反战观点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幼年经历所造成的阴影,另一方面也与二战后日本的大环境有关。在《天空之城》《风之谷》等影片中所描绘的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最终都在战争的催化下毁于一旦,被大自然所占领。这种毁灭式的战争所带来的的影响一直在宫崎骏的影片中呈现,其中蕴含着对反战争的意味以及对人类的警示。

深处在动荡环境中的长大的宫崎骏,在他进行艺术创作时,把他儿童时期的生长环境,以及成年后国家的时代大环境的影响,都深深的带入到他的艺术作品中,对他创作的动画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中都有着体现。时代产生了艺术家, 艺术家又是最能洞察社会的人。丹纳认为艺术是影子, 才能是本体, 艺术始终跟着才能的诞生, 成长, 衰落。而决定艺术家才能的是时代。一方面, 艺术家在时代的环境背景下学会了基本的技能。另一方面, 时代又赋予了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灵感。

四、理想与现实

艺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丹纳把社会生态,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等都归类为时代。就时代而论我们不能单独的论述时代的为某一社会现象。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什么时代,理想的作品必然是现实生活的缩影。”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理解在战乱年代人民的水深火热的这样的环境中,无法理解因为生活所迫而流离失所的痛苦。我们只从一幅幅画作中,一部部电影中尝试着了解曾经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或者是艺术家本身的痛苦。例如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整体画面呈现出一种热烈而奔放的情感,明黄色的向日葵在画面中绽放,似火一样明亮的黄色,同时画面中还有枯萎的向日葵代表生命走向了终点,生命在新和旧之间交替轮回。梵高用向日葵来形容自己,像向日葵般的热烈,却又短暂。梵高在世时,他的画作并没有受到世人的欣赏,一生贫穷,自我矛盾和怀疑。最后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艺术家如果在一个相对痛苦、穷困的环境中,在一个转乱的年代中,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总会有他痛苦的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不会逃离环境,而去创作环境之外的一些作品。无论是自然环境,或者是宗教信仰、精神文明都对艺术家的带来影响,就如丹纳所说:“一个观念好比一颗种子———种子的发芽, 生长,开花,要从水分、空气、阳光、泥土中吸取养料;观念的成熟与成形也需要周围的人在精神上予以补充”,藝术家某种观念的形成和周围的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就像水分、空气、阳光、泥土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与种子的生长达到和谐状态,种子才可以发芽;同样的道理,周围的人文、社会环境也同样影响艺术家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好的作品的背后一定能反映其背后所蕴藏的现实生活,正如艺术来源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不同的社会环境,时代因素会造就不同方式的艺术,也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

五、结语

在我们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艺术正在被一种处于宽泛且中立状态的文化所包容,我们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也更加容易去接触到艺术。在书中我们了解到艺术的创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最后以不同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对于我们创作者启示,要用发展、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艺术,每一件艺术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当然作为艺术创作的我们也应该从打开我们的思维,思维不应该被固定;同时积极接触新事物,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文化内涵,保持思想的进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陈薇羽.品评丹纳的《艺术哲学》——解读种族、环境、时代对艺术的影响.[J]科技风.2012年24期

(2)贾小蓉.从丹纳《艺术哲学》看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J].参花(上).2015年08

(3)陈峰.时光流逝中的艺术典型——关于丹纳《艺术哲学》中谈到的典型问题的思考.[J]美与时代.2014年06期.

作者简介:高家欣(1995年 11月——)女,汉族,籍贯皖,职务学生,学历硕,单位: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动画艺术

作者:高家欣

第3篇:读《庚子勤王和晚清政局》有感

【摘要】戊戌维新失败之后,以慈溪太后为首清廷企图废掉光绪皇帝另立他人。流亡海外的康梁等人得知消息后,采取各种措施来保皇,并与清廷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桑兵先生的《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是研究这段历史的经典之作,本文是笔者阅读此书后的一些领悟和思考。

【关键词】庚子勤王;革命;绅士;政局

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1、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建立

道德,即“善”的理念,道德文化便是关于善的文化理解。国外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由柏拉图这样一些哲学家提出并引发思考,而在中国也经历了漫长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同时也是承载了中国五千年满满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从先秦时期到现在的道德文化发展来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是在儒家的基础上建立而来,这个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认同感,中国传统这个话题离不开儒家道德发展的基本元素:仁爱、好礼、尚中、修身、见利思义、忠恕、知耻。最初这种思想的提出也许是统治者为了维护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环境而大肆发展形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缘由,我们的道德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的稳定的认同——传统儒家道德文化。这些“忠孝礼义廉耻”的词汇构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即中华美德的基本框架。

2、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从建立到形成完整的体系,经历了春秋到战国变革的短短几十年历史,也可以说是经历了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的几代师徒的传承而形成,但是秦始皇的一把大火烧尽了他们的心血,近乎干涸了他们的思想,直到汉代的大一统出现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董仲舒,才使得儒家重新回到了我们正统的地位,也在而后一直成为我们正统思想。在我看来,中国儒家的发展和中国人的性格一样不温不慍,也许正是儒家在中国发展中经历了种种的不幸,在思想上相比其他流派略显得温和,而造就了中国人的这种性格,这正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发展中的精妙的地方,也是它之所以能过成为正统思想,并影响我们至今的原因。

二、现代社会的面临的新的困境

1、社會问题的凸显的表现

在现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发展中片面的理解了个人得失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这种功利理论,似乎淡化了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的“仁”的理念,而出现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商业不良行为,“学术造假”的诚信缺失等等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的重新再回到大国行列,但是文化发展出现了严重滞后甚至退步的情况。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和碰撞,我们应认真反思,寻找根源,努力解决。例如:

(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骤然进入了城市生活,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形成碰撞。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不同于以前的农民城镇化模式: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我们所理解的城镇化是传统的简单的“点到面”的人口增长造成的本地域间的城镇化,而就湖北而言,我们的城镇化已经朝着第二个阶段“面到点”的发展方向发展了,我们先来看看这种“面到点”的发展特征是:完成了第一阶段传统的城镇化进程,各个城市农村人口增加,为第二个阶段人口迁徙做了准备,最终形成人口迁徙的城镇化,便形成了城市人口变多,城市减少,迁徙人口基数大,城市承载能力短期无法适应人口的增加的速度,便引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伦理的碰撞。

湖北以武汉为例,每年的毕业大学生留在武汉工作人员,外地务工人员迁入武汉,就造成了以上问题。他们不仅需要在经济能力上,还要在地域文化上对武汉适应,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在现代经济伦理上出现问题,我们传统道德文化要实施调节作用来解决。

(2)同为城市里的市民,人的素质也有差异。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加之受道德文化理解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生活方式,造就出城市人口在素质方面的差异,以广场舞为例,现在这问题俨然成为扰民的重要问题,在广场舞参与群众的角度看来,他们用娱乐健身的方式来放松自己的生活,并起到一定的锻炼作用,没有异议。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也影响了部分人的休息和安静的生活环境,我们要在不同的素质差异和不同视角中提出调解的道德文化指引,来缓解这以亟待解决的矛盾,比如限制地点,限制音量,限制时间等。

(3)家庭伦理与社会经济之间也存在矛盾。上面我们所讲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并日趋完善,人口迁徙是一个问题,他们多是本省地级市人口为了赚钱到外地打工,将子女留给家里的父母,造成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在追求经济基础的同时,却忽略了亲人和家庭,最终会形成赚钱为了养家,养家却没有时间,无法做到精神上的家庭慰藉这样的怪圈。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践行问题,这些务工人员是拥有一定的家庭伦理知识的,他们所理解的生活好一点,家庭幸福一点不能说全部有悖于家庭伦理,毕竟他们是在去维护家庭的基础上做出的努力,结果也受到了想要的一部分成效,但却忽视了家庭伦理体系中精神的重要性。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在道德文化上做出正确的指引,用来平衡家庭伦理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2、社会问题出现的危害

“诚信问题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去留问题”、“不道德学术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国外的学者说中国的一个缺少信仰的民族,国内的社会学家也认为我国的年轻人没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为指引。事实也许不是这样,我们缺少信仰吗?不是,我们有自己既定的发展方向和个人目标,为之奋斗着。我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吗?不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儒学社会,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方式,我们的儒家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在周围的环境中已经深入我们的思想中。那为什么还会出现以上的不良事件呢?很简单,我们明白是一回事,践行又是另一回事。在道理都明白,只是怎样去做?举个例子,社会上热议的“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我们知道应该伸出援手,也许我们不会去做,但是我们有正确的认同,出于道德理念上我们应该扶,这能说明我们没有正确的“三观”吗?关于践行,为什么没有实施,是因为监管机制和调节机制的不够明确,而造成“扶,被讹钱”的不良后果,所以,在遇到同种情况会望而却步,这不仅仅是道德文化的缺失问题,只是说少数的人群在追求所谓的个人功利效益伤害了实施道德的人群。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的个人价值观形成的方式与国外的文化不同,中国人主要是通过历史实例来判断来形成属于自己的心理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外国人的思想中是不迷信历史的,他们相信的是现行的改造成功形成的价值理念,这点是必须要提的。

所以在这些社会危害形成的同时,我们不及时合理解决前期社会稳产生的危害,后面的同样的事情发生,中国人第一反应不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要我们做什么,而是逃避这种问题构成的个人危害,在这种选择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了后,才是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最大的挑战。这才是我们最急迫需要解决的事情。

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与发展方向

1、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反思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和生活环境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学会了,也就是说这种过程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民族传统道德的心理认同,难题在于践行时遇到了挫折,遇到了难以实施的地方,这是一个瓶颈。我们在实施中缺少保护机制和对少数道德文化行为人的处罚问题。

道德不是强制的约束方式,只能以一种稍微和缓的方式化解,比如,道德机制中的舆论工具,现在我们所要做的是用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和宣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使这种民族道德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正能量”的宣传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在道德践行实例中总结出相应人群划分;在道德文化冲突的范围进行统计:经济道德问题,政治道德问题,相悖道德问题解析。

传统道德文化在现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对于这种问题要已一种应对的态度引导,正确的引导实施,使传统道德文化在发展中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这样及时处理道德实践中不文明现象产生的不良的后果,让道德践行有一个更好的实施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对传统道德文化“滑坡”现象的统计才能更加准确。

2、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何让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进入人们的实践,成为人们的行为指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传统道德文化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必须世俗化,按照世俗化的方式传播,才可能被现代化,进入人们的生活实践。针对我国当前道德文化传统理念的践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可以向这几个方向发展:

首先,传播问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基本要素的传播,弘扬“忠孝礼义廉耻”的基本思想构架。这种传播与以往的传播不同,在整体思想的传播是基础,要在传播的同时,对于相悖的行为有相应的舆论谴责甚至法律制裁,让在传统道德文化在实施过程中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样一来践行者会越来越多,这样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便有了切实的用处和发展。

其次,引导问题,形成规范化道德。政府和领导集团的正确的引导,将传统道德文化的从理念到实施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环境;引导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和实施方式,让践行者有一条完整和安全的实施流程;让践行者知道如何应对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今社会的新的表现形式,让他们知道怎么去做,怎样更好的实施。

再次,法律机制和道德机制的协调,形成新的道德评价系统。社会群体中践行者大部分是一般人民,他们的践行过程需要保障,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法律机制对其实施保护,以后的践行者有一个效仿实例,这也是出于对中国人群特殊的思考心理的考虑。

最后,我们践行者需要学习足够的社会和法律知识,能够在实施过程中对自己形成保护,这样的实例的发生,不仅保护了自己,也给构成良好的践行范例,对传统道德文化在现代社会规范化提供基础。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有着聚到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李宝艳.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J]. 党史文苑, 2005(06).

[2] 叶光林. 重构现在中国道德文化体系的理性思考[J]. 理論与现代化, 2002(04).

[3] “中国道德文化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践行”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 伦理学研究, 2010(01).

作者:冯鹏远

第4篇:读三毛有感

但愿人长久——

读三毛有感

实在说不清我对三毛是怎样一种感觉。“三毛”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红遍天下的名字,而当时我或许还没有呱呱坠地;在我牙牙学语时,她却已决绝地用一枚丝袜结束了自己流浪的人生。但在多年以后,尽管有时间的跨越,尽管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姿多彩,我却可以一页页的翻阅她的生活,穿越她漂泊的生命,在记忆中一笔笔的勾画出她长长的裙,长长的发,还有那无法复制的独一无二的风情。真的很难描述这样的感觉——是庆幸,是敬仰,是崇拜,是向往?都是,或许又都不是。

初始三毛,她就将属于自己的“撒哈拉”别致的在我面前开展开来。我沉醉于那份浪漫,那份痴情,那份直面逆境的洒脱之中。我折服与那份勇敢,那份执着,那份对人性恶的一面的鞭挞。在那样一片沙漠海中,虽然除却爱情和坚强外别无他物,但她白手起家,让棺材摇身变成家具,使轮胎改头换面化成座椅……种种腐朽,都换作了神奇。三毛这个奇女子,凭借不可思议的想象,在沙漠荒原中,开出了一个春天。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仍是千千万万女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浪漫,三毛孑然一人,就将它演绎得淋漓尽致。

曾经有人出过一本书,内容大致是揭发三毛“撒哈拉”背后的真相。浏览过后,最大的感受是不理解。值得吗,不远万里赶去撒哈拉沙漠,只为揭穿一个女子买下的梦?一个可以用不愠不火的情绪、不紧不慢的语气,写行云流水般文字的女人,她的真想,又有什么紧要的呢?至少在爱她的人中、在我们心中,她从来都是真实的,是感人至深的。否则,也不会在多年以后,仍有人前赴后继的和她相约撒哈拉,将一个瞬间定格于心理。是的,那样对理想的执着,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的充满希冀,当三毛带着浪漫姗姗走来,让你在眼泪中体会微笑时,似乎什么都可以抛到一旁。你又怎么去指责她的作假?所以,了解所谓的真相后,我对三毛的爱未曾消减半分。

因为依旧爱,所以对她选择离开尘世的方式无法视而不见。对于她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这是懦弱的表现。我想,在一个所有人纸上谈兵的年代,毅然选择背井离乡、奔赴荒漠的人,不会失之懦弱。有人说,这是败给了爱。或许吧,三毛,她总是用别人的生命来衡量自己。荷西、父母,是她生存的全部。向来以为人都是为自己人活,懂事后我才慢慢明白,有些事是必须承受,没有退路。三毛,她将这样的承受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若无其事。从来以为并不一定需要某个人来陪伴自己一生,明理之后我才醒悟,能为一个人而生、为一个人而死,才能让人生的价值变得不一般。

不管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三毛仍是三毛,我挚爱的三毛。她的死,只是宣告她流浪日子的结束而已,但是,驻足在人们心里的旅程不会有句号。

还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中新年钟声的故事吗?今年的新年钟声里,我同样默念了12遍“但愿人长久”,为她清水芙蓉般的文字,为她洒脱不羁的人生也为所有爱她和即将爱她的人//////

第5篇:读三毛有感

今日空闲之余一直在读三毛的书,虽然这个女作家只活了48岁,但她经历了一些人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经历。她这个人就像一杯好茶,一本好书,需要慢慢品,慢慢看,要不无法领会她复杂敏感的内心世界。有时读她的书我感觉这人内心深邃的可怕。当深爱她的大胡子丈夫荷西死后,她整个人都是封闭的,任谁都走不进她的内心世界。

她的 一生虽然短暂,但人生经历却一点都不短暂。她的上半生正如《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一直在流浪,一走就是14年。直到荷西死后决定回台湾定居。她是一个要爱情不要面包的人,他与荷西在贫瘠干燥条件差的撒哈撒沙漠生活了多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生活的艰苦。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微妙之处,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到哪都是幸福的。她还一人旅行了大半个南美洲,在我看来她就是个有着良好教养的有个性的“奇”女子。

她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女作家,她的作品不同于琼瑶和张爱玲的言情小说,因为她们写的都是别人,而三毛写的却是自己。在她朴素而平凡的文字里,体会了解了她待人接物的真诚和她的独立与坚强。

她或许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人格和做人方面的榜样。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做原本最真的自己,多一份真诚少一分虚假与做作。在职场中要做卡里奥费丽娜那样的人。也许这是我的无稽之谈,但我走的总不会太偏。

来陕西这两年里在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学着慢慢成长。少了些幼稚多了些担当。长大的感觉真的好奇怪,懵懂中带着几分苦涩。成长是一个过程,在经历风雨之后也许我们会一夜长大。

大学离家走出象牙塔的保护,我知道什么是自重与自爱,也懂得学会保护自己,分别善恶与虚伪。但在父母眼中我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总不相信我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人世的复杂。虽然我的品格和教养已在慢慢建立,可他们就怕我上当。有时感觉过多的关爱对我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也许就是这样因为大学是青春的最后一站。

成人之歌已经奏响,也许我们还有无知的狂傲,难懂的矜持,不知觉的冷漠和莫名的忧伤,还有无故的孩子气,但总有一天我会独自担当对生计和环境的责任与坚强。

本人拒绝一切的矫情,虚假与做作。无故请不要乱评。

第6篇:读《三毛全集》有感

婷小婷

上大学后,每回校内摆摊子卖书,我总是会禁不住去看一看。大多时候,总是停下看看卖些什么书,过过眼瘾,很少买。印象中是2011年年底,和室友在南门看到有书摊子,我便停下来止不住买了一本《亲爱的三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当时心急路上就想打开来看看,三毛是早有听说过的,谁知打开竟然发现是盗版的。学期末一到,我便将这本书冷冷的丢在箱子里,拉回家了。谁知这一搁就搁了一年多。

2012年年底,不知怎的突然又想看三毛的书了。那时候已经搬进一个新寝室,我一说立即有室友兴高采烈的给推荐。就这样,我开始看《温柔的夜》,也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不过已是2011年新出的版本了。由于内容基本上都是浅显易懂的散文小故事,我基本上一两天也就看完了,当时对其中一篇“五月花”印象格外深,也开始慢慢有点知道三毛的性情了。《撒哈拉的故事》展现了沙漠迷人的风土人情,让人很难忘的还有荷西与三毛“沙漠中的婚礼”,荷西送给三毛的结婚礼物竟是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而《雨季不再来》看完以后就要与期末考试大战了,这本算是三毛最早期的作品了,满含着一个少年当时的彷徨。

2012年12月12日我过农历生日,给我推荐三毛作品的那位室友送给我5大本三毛的书, 即使到现在我想起来也是心怀感激的,实在是很喜欢书。这样加上我之前买的3本就有8本了,三毛全集一共有11本,为求圆满我又厚着脸皮向另外两位同学讨了3本,算作生日礼物了。真的是感激他们。收齐以后,心里直打算着寒假回去怎么好好看掉了,那是一种内心充实充满希望的感觉。

2013年寒假就这么应景的开始了,虽然现在已接近尾声。回家后第二天,我心急的只好自己去邮局,大费周章的把书拿回来,加上其他的一共15本;因为还邮了一个熊回来,一路上都有人朝我看。拿回来后第二天,我开始看《稻草人手记》,这本书的封面是淡淡的蓝色,我很喜欢。里面一篇“大胡子与我”让我印象深刻,三毛说,她与荷西结合的当初,不过是为了结伴同行,双方对彼此都没有过分的要求和占领。她选荷西,并不是为了安全感,更不是怕单身一辈子。她与荷西的婚姻生活自由,有各自的心灵空间,而且三毛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爱情。

之后的一本《梦里花落知多少》,主要描述的是荷西死后的三毛,这里写的颇为感人。三毛后来说与荷西在一起的6年是上天给她的恩赐。三毛始终相信荷西的灵魂陪伴着她,后来她反复地想她也不愿意自己先去,她说荷西没有三毛是不行的,还是让荷西先去她自己来独自承受这痛苦。荷西去世时30岁。

《万水千山走遍》是由报社赞助三毛的中南美洲之旅的纪行,期间三毛去了墨西哥、洪都拉斯、秘鲁、厄尔瓜多、玻利维亚、巴拿马、哥伦比亚等地,并一路写下了她对所见所闻的感受。三毛后来回国,答应教书一年。也是在台湾生活后写了《送你一匹马》,着眼于眼前的生活和自己的家人。第8本《亲爱的三毛》是三毛与读者的书信集,三毛也说借着读者的信件,擦拂了她朦胧的内心。第9本《我的宝贝》写的是三毛在世界各地游玩收集的宝贝,并且每个宝贝后面都附了一个小故事,并有图片,只可惜我这本书里面没有。第10本《滚滚红尘》,是一个剧本。并且后面由林青霞、秦汉、张曼玉等在1990年拍成了电影,电影看过之后觉得还不错的。最后一本是《流星雨》,其中收有三毛的演讲录,“流星雨”在三毛是指身边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与事,由于这些存在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本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三毛评书,评的是“武松、潘金莲、孙二娘”,我看过觉得十分精彩。并且附了2盘评书CD。

讲了一堆啰啰嗦嗦,差不多把《三毛全集》胡乱的介绍了一下。其实还是得自己去看去感受。

旅行与写作,是三毛毕生都在做的事情。三毛少时逃学念书,辍学,后来学习美术,到大学念哲学,已藏书2000多本,毕生到过59个国家,10几年只回过家3 4次,通中文、西班牙语、德语、英语等语言,这些在我看来实在是个传奇。她对美有着惊人的敏感与欣赏能力,(WWW.FWSIR.COM)少时还曾梦想嫁给毕加索。而在三毛眼里,写作是生活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是蛋糕上的樱桃,而且她从未立志当过作家;她认为生活远比写作重要,她重视生活甚于写作。三毛的作品几乎全是传记文学式的散文,不真实的东西,她写不来。三毛的文字有着她最真的性情。

说到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在荷西高三的时候,第一次遇见了在西班牙求学的三毛,并说要与三毛结婚,让三毛等他6年。当然三毛并没有等他,6年以后缘分自然来了,他们也就在沙漠中简单的结了婚。三毛作品中有不少是与荷西婚后的生活点滴。三毛是一个好的家庭主妇,很持家。在《流星雨》中,三毛说到后来她才发现,荷西因为她晚上熬夜写作一直睡不着,因此停笔了,直到荷西去世。荷西说他不拉着三毛的手睡觉睡不着,我看到这一句以后感动不已。三毛说婚姻是一件值得每个人尝试的事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对男孩女孩都一样。

三毛说过为了她的至亲:爸爸、妈妈、荷西,她愿意做一只不死鸟,直到他们走她再飞。

但1991年,三毛自杀,时年54岁。

而我还没出生。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留的你,要告别还未见的我。

叶子分割线

作者介绍:

婷小婷

坐标:广州

爱好:看书、旅游

外号:女神

第7篇: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暑假里,我读了《三毛流浪记》,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本书是张乐平爷爷创作的漫画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叫三毛,他是个孤儿,生活在旧社会,过着到处流浪、无依无靠、忍饥挨饿、受尽期负的悲惨生活,看了让人心酸流泪。

尽管三毛的生活很凄惨,但在他身上展现了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毛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看见一位老人饿着肚子,就豪不吝惜地把自己叫藏着舍不得吃的一地烧饼拿出来分一半给老人,后来他看到老人没吃饱,把另一半也给了老人,自己却饿得肚子“咕咕”直叫。

三毛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孩子。他看到一个高个子大男孩在蛮横地欺负一个小男孩时,不顾自己比对方矮一个头的劣势,勇敢地冲上去帮助弱者,回击了那个欺负人的大男孩。

三毛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有一次,有个小朋友摘桥边的野花,不小心落进河里,恰巧路过的三毛毫不犹豫地跳下河,把小朋友救上岸。

三毛还是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孩子。三毛孤苦伶仃,有时吃的是浆糊,睡的是垃圾车,受尽苦难,但他始终没有气馁,没有绝望,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一直顽强地生活着、奋斗着。

和三毛过的暗无天日的生活比起来,我们作为生长在新中国的“祖国花朵”,现在的生活真是太美好、太幸福了。我认为,我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三毛的优秀品质,加倍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回报祖国,为社会多做贡献。

第8篇: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童年的回忆《三毛流浪记》

回忆我童年读过的书,我只能记起《365页故事》和《三毛流浪记》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书柜里就只有这两套适合我看的书。《365页故事》的包装为黑色,分为上下两册,封面上画着一个妈妈和一个孩子,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听着妈妈讲故事。《三毛流浪记》也分为两册,一册是粉红色的封面,上面写着《三毛流浪记》,而另一本的封面则是绿色的,上面的大字变成了《三毛从军记》。

对于《365夜故事》里的文字我已经忘却,倒是能依稀记得《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现在想来倒觉得有些奇怪,几乎没有文字的图画,我却能从中读出许多故事。小时候看书,只关注它是否有趣,没怎么多想其背后深刻的意义,因为这次的作业,我又上网重温了这部漫画,因为好多细节都记不住了,必须再看看才能写出点东西。没想到才看第一眼,记忆的水龙头就像被打开一样,每幅画似乎不是从电脑屏幕映射到眼睛里,而是从记忆里蹦出来一样,不断的在我脑海里跳动。这里我想小小的感叹一下:小时候的记忆力果然好,不像现在,昨天看得书今天就忘了。真后悔小的时候没多看点文学名著,落到现在肚子里没多少墨水。

对于三毛,我想说他真是个倒霉的孩子,一个诞生于中国漫画家张乐平笔下受尽凌辱、身世凄凉、穷得只剩下三根头发的倒霉孩子。他在各个小故事中遭遇着各种各样的不幸,也许小故事的开头他会碰上好运,可小故事的结尾他必定又会倒个大霉。小时候看书,大多是看书上本身就具备的东西,不会想太多,而现在就不同了,现在能看到书本以外的东西,就像这次重温《三毛流浪记》,我没有因为三毛滑稽倒霉的经历而开怀大笑,反而因为三毛的可怜遭遇而感到难过。在看的过程中脑袋里会跳出从电视剧中积累的有关旧社会的画面,画

面中总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灯红酒绿歌舞生平,而另一个则是穷困潦倒水深火热。漫画中那些人物的面容我都觉得有些可怕,不管是“不白之冤”里的大婶,“推车上轿”里的有钱夫妇,“小心烛火”里的老大爷,还是“学习印刷”里的小工,我都觉得他们的面孔是扭曲的,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看这部漫画能得出什么感悟,我只能落入俗套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毛流浪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丑恶与冷酷。或许我们还能从其他角度剖析他的含义,比如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激励孩子学会一种叫不屈不饶的精神等等。

我们所认为的儿童文学应该具有纯美、质朴、稚拙、欢愉等特点,但我觉得自己看了《三毛流浪记》之后没有愉快的感觉。三毛那衣衫褴褛的形象没让我觉得他有一点可爱,特别是三毛的一些痛苦的表情甚至让我觉得他有些可怕,不知道现在的小孩子看这部漫画会不会有被吓到的感觉。

虽然《三毛流浪记》无情地鞭挞了旧社会人间冷酷、残忍、欺诈和不平,颂扬了在极度困境中依然意志坚强、乐观、善良、机敏、幽默的“三毛精神”。但对于这部陪伴我走过童年岁月的漫画,它给予我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想到它,我就想到绿色、粉色的两本小书,就想到我趴在床上随意的看着它,在某个时候被它里面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但一合上我似乎有能马上忘记它,立刻就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对于它我只想说三毛活在我的心里,活在我的童年岁月里,也许它还活着几代人的童年岁月里,三毛的故事能激起了几代人的共鸣。

姓名:刘思思学号:070902121

第9篇:读《三毛流浪记》有感

我是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的。

三毛是孤儿,他没有真正的家,只能四处流浪,以乞讨生,晚上只能睡在街上。如果讨不到东西,那只能整天饿着肚子了。不权这样,他还经常受到别人的欺凌,身上到处都是伤疤。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却不一样了。就说我把,我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我的家人把我照顾得很好,什么都为我考虑到了,可以说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就是这样,有时候我还对妈妈发脾气,弄得大家都不高兴。现在想来,我是多么不应该呀。

看看流浪儿三毛,他的生活是那么的悲惨!他小小年纪就要靠打工维持自己的生活。我现在的生活和三毛的相比,真是一天上,一个地下。冬天到了,妈妈早就为我准备了厚厚的毛衣,而三毛没有衣服穿;晚上,我睡柔软温暖的被窝里,三毛没有地方住;我不权吃的好,还经常换口味,三毛经常没有吃的;我天天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三毛不能上学……这么一比较,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

我应该珍惜我拥有的一切。

三年级:邵焯敏

上一篇:初中历史优质课比赛下一篇:路上的风景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