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电子版

2022-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前游戏论电子版

试论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主要是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语言领域教学能力,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学设计、知识组织与传授、课堂管理、语言表达、教学研究与教学反思等多种关键能力,胜任故事教学、诗歌教学、幼儿讲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培养等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工作。文章简述如何借用游戏开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游戏;教学能力

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缺乏实践等问题,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提高。部分中职教师在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常沿用强调灌输的单向传授法,不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同时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习实践,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专业教师。本文简述如何借用游戏开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的教学能力。

一、手指游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中,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手指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手指游戏可以稳定中职学生的情绪,规范中职学生的发音;手指游戏可以丰富中职学生的语言,巩固语言积累;手指游戏还可以锻炼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利于情感表达。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其语言表达能力关乎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成长,其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让幼儿感知语言的魅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儿歌教学中采取手指游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正确示范如何用手势表达歌词内容。如当唱到“吃苹果,不吃不吃”时,手指指着苹果做出不同意的动作;当唱到“玩皮球,不玩不玩”时,手指换方向指着皮球,做出不同意的动作;当唱到“妈妈抱,不抱不抱”时,双手交叉放胸前做出不同意的动作。然后,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大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手指游戏,比一比在游戏过程中哪个小组态势语的运用最为准确,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又如,在语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小手儿”的游戏。即一个手指点点点(伸出一个手指点宝宝),两个手指敲敲敲(伸出两个手指在宝宝身上轻敲)……简单的手指游戏,能让中职学生掌握一些手势语言的表达方法,为幼儿语言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二、儿歌游戏,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儿歌朗诵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体验的动力,更有自我检验的活力。儿歌朗诵能为有声语言的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表现文字作品的内涵。朗读者如果不能通过有声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悟体现出来,就说明他不具备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儿歌游戏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提高语言表现力。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师,要具备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诵文字作品,感受文字作品的意境美,体验文字作品的内在情感。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善于运用儿歌游戏来进行语言教学,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训练学生朗诵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儿歌朗诵比赛。首先,要为学生介绍儿歌朗诵比赛的评价内容,明确界定整个儿歌朗诵比赛评价分为普通话、节奏、语气和语调、停连和重音、态势语等五项,每一个评价项目的分值是二十分。接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儿歌进行朗诵,如选择《小鸭》《我的家》《玩皮球》《贺年卡片儿》等常见的儿歌。在学生朗诵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扮演成“小老师”角色,参照“儿歌朗诵考核表”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署上自己的名字。在儿歌朗诵游戏中,学生不仅能够由“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他人者”,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儿歌游戏慢慢培养自己良好的朗诵能力。

三、猜测谜语,提高学生的解读技巧

猜谜是一种智力游戏,历史悠久。在猜谜语时,可采取组合法、象形法、会意法等几种猜谜语的方法。其中,象形法是指从形象上去研究所描绘的对象,会意法是根据谜面意思联想出谜底。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活动中,运用猜谜语游戏教学法,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解读能力,为学生解读幼儿文学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从谜面表述的特征猜出谜语的解读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谜面:“红绿灯笼枝上挂,有人爱吃有人怕。爱的想要多吃饭,怕得就要眼泪洒。”说完谜面之后,让学生认真思考与探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当有学生说出“辣椒”这个正确答案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说一说理由。然后以PPT形式为学生展示辣椒的照片,与学生一起分析“辣椒”谜语的谜面,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谜语的语言特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谜底。最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猜一猜关于茄子、黄瓜等的谜语,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谜面解读能力。

四、故事表演,提高学生的作品分析能力

故事表演内容一般来自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中的内容非常丰富,通常包含语言、社会、认知等多方面的知识。在故事表演中,中职学生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尝试学说各种不同的句式,展现自己所积累的有关语言形式。同时,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要注意认真倾听别人说话,正确理解他人的意思,还要善于分析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情感心理,以培养文学作品分析能力。

例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中,为了训练中职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力,教师可以选择幼儿故事《猴吃西瓜》组织一次故事表演游戏活动。首先,请学生从文学角度入手对《猴吃西瓜》的故事进行分析,自主总结《猴吃西瓜》的主题思想和教育意义。接着,要求学生进行自由朗诵。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猴吃西瓜》这个故事。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角色,如猴王、小毛猴、短尾巴猴、老猴、有些猴、有个猴、旁边那个猴等。表演期间,要让学生注意自己的音量、音色、语气和语速。以猴王为例,要保持稍大的音量和威严的语气、中速语速。通过故事表演活动,学生的文学作品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提升。

五、看图说话,丰富学生的词汇

在“看图说话”中,看是基础,是要对画面表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然后再組织好语言,条理清楚、声音响亮地将内容完整地说出来。“看图说话”中的画面是静止的,但说出来的话是生动的,利于促进中职学生发言,锻炼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词汇积累。

例如,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中,为了丰富中职学生的动词词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看图说话”游戏活动。先将班级学生按两人一组进行分组,再以图片形式为学生出示一系列动词。然后,每组学生一个看图表演动作,另一个则负责猜动词直至猜对为止,并结合这个动词,围绕画面内容讲述一个情节曲折动人的小故事。通过整个游戏活动,学生会积累越来越多的词汇,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可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教学以“实际运用能力”为基础,目的是培养普通话标准、会朗诵,能够胜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作为一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尝试采取游戏教学法,巧用游戏弥补传统语言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注重学生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德明.如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渗透游戏教学理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

[2]闵韦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语言提升策略[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7(03).

[3]李会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提升途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

[4]袁茂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

作者:朱颖

第2篇:学前教育需要弘扬“游戏精神”

一、游戏、游戏视角与游戏功能

什么是游戏?《辞海》把游戏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是从广泛视野上说的,突出说明了游戏的愉悦性和主体参与性。所谓“精神”,在人类的概念中与物质对称,是层级最高最为复杂的概念。归纳它的涵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显然,“游戏精神”更接近后者,它是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最能体现游戏的意境或特质的。

目前,关于“游戏精神”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或视野。[1]

第一,哲学的观点或视野。如迩达默尔的“游戏精神”就是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解读的,他认为游戏开放,自为主体、自成目的、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积极对话,“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的东西。”“游戏精神”在哲学(解释学)那儿,广泛涵盖自由、平等、创造、和谐乃至于幸福的精神,重点是自由精神。

第二,美学的观点或视野。在美学领域,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过著名的“游戏理论”。它曾因为揭示现代文明中人性分裂问题,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对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而广为人们注意。美学解读和倾向于把“游戏精神”视为一种使生命力量得以充分释放的精神,重点是和谐(自然、纯朴)的精神。

第三,竞技的观点或视野。这里的游戏与具体游戏特别是体育竞技游戏有深刻渊源,指实体性的游戏活动,荷兰的胡尹青加在《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中,强调了游戏中的“规则性”,即游戏规则的制订或接受、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游戏规则的监督三个要点。相关论者常常以“规则游戏”推演“游戏规则”,期望把其中的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精神”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号召“国人要多多拥有游戏精神”。重点是平等和规则的精神(有制度主义和规则主义之嫌)。

第四,教育的观点或视野。教育的天职是培养人,因而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焦点,所以,游戏在教育中或在教育游戏中的重点,自然是彰显和培养创造精神。“游戏精神”作为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它也自然是“好”游戏应该和必须具有的;科学研究也已得出“好游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权威结论。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作为儿童的语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而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怀有教化、生存锻炼乃至娱乐的多目标活动——愉悦和参与只是游戏必要的直接的特征。教育研究者把游戏具有的正向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游戏为脑的发展提供蓝图;第二,游戏的发展与脑的发展相互促进;第三,人类的早期游戏和损耗与今后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相匹配,是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第四,游戏对健康的发展是必要的,尤其对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2]

与此相关,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游戏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题,因为,游戏与幼儿及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相关理论也早已阐明了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而从幼儿教育的视角阐述,“游戏精神”则体现在多个层面。“游戏精神”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愉悦的精神、创造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和平等的精神。

以上关于游戏本质及其视角和功能的讨论说明,学前教育需要积极利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彰显游戏价值来弘扬“游戏精神”。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尴尬处境

那么,幼儿园是如何开展游戏活动的?游戏价值在我国幼儿园发挥得如何?其实,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本身的价值,还因为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处境。

在通常理解上,学前教育游戏与“幼儿园游戏”是一个意思,它是指在托幼教育机构(主要是幼儿园)内开展的幼儿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模拟与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特点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给他们带来多种学习机会。从我国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现实看,“幼儿园游戏”还是被业内人士认同的与“教学”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朱智贤)。以后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陈帼眉)。强调游戏对幼儿的价值,阐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呼吁“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第一原则”。即使自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算起,我国幼儿园就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探索也已经20多年。但是,事实是“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在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在幼儿园的教室中游戏却在迅速地减少”,“游戏是幼儿的工作”的学前教育信条受到挑战。[3]一些幼儿园把“上课”看成头等大事,游戏被置于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游戏有计划有课表,但在实际上若隐若现——有评比验收、有同行参观或到开放日等重要时刻,才让幼儿玩一把,时过境迁就“刀枪入库”。事实上,以课堂教学即上课为主竟然变为常态。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幼儿园游戏”存在“显而易见”的三个问题和三个阻碍。[4]三个问题是:(1)采用分科教学方法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保教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轻游戏重教学”的错误观念,游戏时间被挤占,游戏空间被挪用,游戏权利被损害甚至被剥夺,正常的游戏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依然严峻。(2)幼儿园游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游戏条件和环境创设不利、指导策略程式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3)幼儿游戏与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隔裂现象,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与目标的统整,幼儿课程的游戏化尚处于初级水平。三个阻碍是:(1)态度障碍。在广大家长的心里,游戏被看作“无所事事”,是不具有明确价值的事情,升学压力的下延、筛选性测验的广泛使用使儿童游戏退居次要地位。(2)结构障碍。是指预先设计或者结构化的课程对幼儿园游戏空间、时间与材料上的限制。师生比过大、狭小的活动空间、匮乏的游戏材料都是限制儿童游戏的障碍。(3)功能障碍。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优质师资流失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引发的种种问题。

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幼教实践中存在着“以教学为主”(事实上是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化倾向。据我们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儿童游戏权利的缺失,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通病,甚至连强调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基础的西方托幼机构也难幸免。

目前,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表现,为社会各界所不解,为专家学者所责难,为园长教师所纠结。一句话,面临困境,处境尴尬。

三、学前教育需要弘扬“游戏精神”

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学来说,焦点之一就是摆脱尴尬的困境。我们认为,摆脱困境的前提,是寻找原因;情况往往是问题越复杂,导致问题的原因越多。摆脱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要义是弘扬“游戏精神”:高屋建瓴,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弘扬游戏的自由精神、愉悦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精神和超功利精神。这既是游戏本质的彰显,也是生活实践的呼唤。

一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原因很多;既然是复杂问题,就有多层面原因。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前者如缺乏可以解释与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游戏理论,后者如幼儿园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方面对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限制;有历史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前者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知识情结及对游戏价值缺乏认识,后者如以现代人急功近利为背景体现出来的家长要求教师“绩效”的压力;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前者如国家和社会层面在政策法规方面的完备性欠缺,后者如幼儿园业务管理如何有效处理和落实游戏与目标、课程及其它活动形式关系不够深入细致;有幼教领域内部的,也有外部社会的:前者如我们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素质与游戏指导能力的欠缺,后者如社会中家长、媒体对早期教育中神童的误区和误导。总之,客观物质条件有欠缺,主观精神条件不充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既然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就肯定有共同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对于学前儿童游戏包括托幼机构游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多多少少可能有“想当然”和“理想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当然权利”的论证、实验和解释是不够充分和缺乏说服力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就经不起实践的拷问和基于利益的强大社会压力。与此同时,对“游戏是幼师的天职”,当然责任的规定、强调和监控(评价)是缺乏足够力度的;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系的认识是“等同的”和“模糊的”;这样理论上的简单化和“模糊”就使游戏在幼教中不能扎根。与此相关,在客观条件上,我们多多少少有些“不以为然”和“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所需要的条件和限制是缺乏论证、试验,没有严格规定和足够资源准备的。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国外有人针对前述“三个阻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第一,需要来自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的肯定;第二,促进对游戏价值的广泛的社会认同;第三,克服幼儿园课程本身存在的结构障碍问题;第四,重视在职前训练中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与知识;第五,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研究人员的帮助与指导。[5]这个研究对思考我国幼儿园游戏问题,是有启发的。

当然,中国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过往,我们的教育,一直致力于追求方法的有效性——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应当追求教育整体,而不是仅仅追求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无论是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烁作用”,还是仅仅依赖于儿童的“内发作用”,我们都无法强迫孩子学会,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所期望学到的东西。教育的关键,是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即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要;游戏恰恰显示了它的中介地位——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发展。因此,游戏必然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即蕴藏着教育幸福、教育影响的全面性和教育方法的契机,而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和基本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6]

在中国幼教界,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不是老是呼吁“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权利)”,而是要全面而辩证地审视游戏,现实践履“游戏精神”,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制度)”的保障,具体研究游戏过程的指导创新,把“游戏是幼师的教学方式(责任)”作为入手,切切实实帮助教师解决如何以游戏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教师解决能够和愿意以游戏方式工作的问题。作为教师,则要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学模式的能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净化,切切实实回应家长的疑问和社会压力。

可见,我们需要突破陈旧观念包括陈旧的科学理论的桎梏,既要看到游戏功能的两面性,注意游戏的选择,还要注意游戏环境条件保障和组织的适当。[7]目前,我国游戏的实践拓展要重点关注: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共识与法规保障问题;游戏过程的指导与环境净化问题;游戏负向功能认识与游戏治疗推广问题。

参考文献:

[1] [3]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2]曹中平,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4]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5)

[6]李庆云.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3)

[7]吴玲,葛金国.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6

作者:吴玲 葛金国

第3篇:学前舞蹈教育游戏化教学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学前舞蹈教育游戏化教学展开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其原则,然后重点介绍了几点有效的教学完善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选择幼儿舞蹈教材、加强生活化处理的渗透、加强游戏化教学情景的构建、优化评价方式等,彰显出游戏化教学的实施价值,实现与学前舞蹈教育的紧密融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前舞蹈教育;游戏化教学;完善措施

对于学前舞蹈教学游戏化来说,主要是指在学前舞蹈教学中,要加强游戏化教学的融合,借助游戏化形式,促进学前舞蹈教学的顺利进行。游戏化,既要求在舞蹈教学中得到融合,而且也要在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中进行体现。舞蹈教学的开展,对于教师而言,要对幼儿学习进行引导,保证幼儿对艺术美形成正确的认识,深化舞蹈教学的精髓。游戏化舞蹈教学的开展,可以不断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将幼儿的思维空间拓展开来,在团队合作中收获感动和快乐,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一、学前舞蹈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原则分析

(一)彰显出幼儿的主体性地位

在学前舞蹈教学中,要将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为教学提供依据,确保舞蹈教学内容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激发出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对幼儿舞蹈学习热情进行积极调动,从而确保幼儿舞蹈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

(二)明确幼儿舞蹈教育原则

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舞蹈教学,旨在为幼儿未来进行跑、跳等活动奠定基础,将幼儿的肢体能力提升上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将幼儿的身体素质提升上来,而且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内涵【1】,使幼儿充分认识到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为幼儿的艺术修养创造前提条件。

(三)落实多样性和趣味性原则

幼儿的特殊性比较明显,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不断创新舞蹈教学方式,旨在将舞蹈教学的趣味性发挥出来,使幼儿高度热爱舞蹈,萌发高涨的舞蹈学习热情和潜能。

二、学前舞蹈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完善措施

(一)合理选择幼儿舞蹈教材

在学前舞蹈教学中,要合理化选择舞蹈教材,将舞蹈教材中的趣味部分挖掘出来,进一步展示出舞蹈教学的魅力所在。在选择舞蹈教材方面,要确保直观性和童真性原则的落实,针对舞蹈教材中的趣味环节,要加强游戏化处理。比如教师的教学方面,一些动作有着一定的意义,如教师将食指放在嘴上,代表要求幼儿要保持安静,再如教师做鼓掌的动作,代表赞扬或认可幼儿。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动作,以此来展示出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确保舞蹈语言表达力的不断提升,确保幼儿高度理解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小燕子》时,教师可以借助不同动作,以此来对歌曲中的不同内容予以展示,教师张开两个手臂,上下摆动,这是小燕子的象征。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模仿,通过幼儿自身的模仿,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表达出歌曲的内容【2】,彰显出幼儿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加強生活化处理的渗透

一般来说,艺术和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衍生出了较多的舞蹈动作,所以教师要引导幼儿注重观察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幼儿生活与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构建趣味性的舞蹈教学氛围,在生活化场景中,使幼儿感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

比如:教师在《采蘑菇的小姑娘》中,可以组织幼儿深入户外,加深幼儿对采摘生活的体验和感知,保障幼儿充分了解采摘蘑菇的动作,从而专业投入到动作学习中。

此外,还要加强各种材料的灵活运用。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合理使用各种材料,比如教师可以对矿泉水瓶和盆子等材料进行利用,幼儿自身要结合舞蹈动作,打击乐器,将幼儿对舞蹈学习热情提升上来。再如在扭秧歌的相关动作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幼儿腰上系上丝绸,引导幼儿同步进行动作的学习,和舞动丝绸,使幼儿感受扭秧歌舞蹈中的快乐。

(三)加强游戏化教学情景的构建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加强游戏化场景的构建,使幼儿在游戏中有效学习舞蹈动作,集中整合舞蹈动作和游戏,使之成为统一整体,激发出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我的身体》舞蹈时,在歌词中,可以对舞蹈动作的低头、踢腿等动作进行了解,要想确保幼儿对动作进行高度掌握,教师要对歌词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为组织幼儿游戏创造条件,幼儿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一一说出身体的各个部位,然后对顺序进行打乱,借助抢答的形式再进行叙说。基于此,不仅可以为幼儿舞蹈动作的学习带来便捷,而且还有助于舞蹈学习效率的提升。

(四)优化评价方式

在游戏化教学中,游戏化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评价方式,其差异性较为显著,如评价形式更具有多样性特点,而且评价内容更加全面。首先,要基于不同评价视角正确看待游戏活动,比如加强竞赛形式的应用,以此来对幼儿的舞蹈艺术水平加以评价,借助接龙形式,对幼儿是否正确理解肢体语言进行评价。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对传统游戏玩法进行借鉴和参考,不断调整和优化游戏规则,加强自然情境的创设【3】,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分析,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击鼓传花形式也是不错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要进行悉心指导,使幼儿主动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评价,或者采取幼儿相互评价方式,此外亲子课堂中,家长的积极参与,也是重要的评价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游戏的评价方式内容,要确保高度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如创造能力和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舞蹈教育中,要想保证幼儿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要注重游戏化教学的合理应用,对幼儿舞蹈学习热情进行激发,将舞蹈教材中的趣味环节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实际生活场景和舞蹈教学结合在一起,赋予舞蹈教学生活化气息,以此来确保幼儿舞蹈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使舞蹈教学和游戏化教学成为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杨涛.基于幼儿舞蹈教育现状对幼儿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的改革探究[J].中外企业家,2020(12):203.

[2]夏芯童.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认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63.

[3]王嘉歆婳.游戏化策略在幼儿音乐舞蹈教学中运用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33+138.

[4]张汝琳.幼儿舞蹈教学中游戏化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路径[J].北方音乐,2019,39(20):138+142.

作者:赵静

第4篇: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不是游戏)

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是游戏)

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非社会性游戏)

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社会性游戏)

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性游戏)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主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又叫角色或象征性游戏。(主动游戏) 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主动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被动游戏) 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 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指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独自游戏阶段:独自游戏是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这一阶段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没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联合游戏阶段:大约4岁以后,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互相交谈。但没有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 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幼儿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游戏情节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

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社会性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 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 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 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 专门化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即模拟实物的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非专门化玩具:由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组成,无固定的用途,其玩法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 父母的育儿方式: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有无伙伴:儿童在游戏时有无伙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时有无伙伴也会影响到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玩伴会增强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伙伴的熟悉程度:儿童与熟悉的伙伴一起游戏更倾向于合作、分享,且象征性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显著较高。伙伴的熟悉与否影响到儿童游戏的状态和过程。

伙伴的不同年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能够使年长的和年幼的学前儿童都能在跨年龄的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可使年长儿童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年幼儿童可以学到开展合作游戏的更多方法和经验。

伙伴的性别:幼儿与同性别的孩子游戏时,更多尝试探究,更多地选择新颖的玩具或物体,在熟悉的玩具上注意持续的时间较少;与异性的伙伴游戏则有助于性别角色互补,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也称手段性游戏。 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

游戏类型: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常规的含义: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 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同时进行游戏指导。 平行游戏策略: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加入到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行。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描述:教师用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询问: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重述: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 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游戏实例:抓抓蹬蹬、练爬、走小路、上楼梯取物、跳高高、球出山洞、打狐狸、写写画画、假装活动、撕纸放风筝等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发展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实例:模仿乐器声、指五官、找玩具、儿歌或绕口令、说反义词、语句对答或猜谜、看图说话等 感官游戏:婴儿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及婴儿感官的运用及训练,可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能力的综合发展,也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较单纯的感官的游戏,多在婴儿的早期进行。如:寻找声源、看镜子、猜动物的叫声、试冷热、尝一尝什么味、摸一摸是什么等。 智力游戏:婴儿的智力游戏重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练习。游戏中给孩子设置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其积极地动脑、动手,在探索和创造活动中,提高婴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智力游戏多在婴儿后期进行,且应注意婴儿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游戏实例:拼图、训练记忆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

音乐及娱乐游戏:包括听音乐、玩带响的玩具和乐器玩具以及玩造型滑稽的形象玩具等。这些游戏可以初步萌发婴儿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丰富婴儿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美的感受和情趣,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游戏实例:摇摇拍拍、玩不倒翁、捉迷藏、客人来了等。

模拟构造:指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包括结构物的模拟,图纸中结构物的模拟,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绘画等平面形象图的模拟。 命题构造:是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结构的目的性,发展幼儿构思

能力。包括单一结构命题,主题结构命题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表演者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概念:是由成人创编,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

智力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 体育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是在音乐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亲子游戏的概念: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同化: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机能。

第5篇:学前游戏论作业(3)

第八章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角色游戏: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各种故事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用对话、独白、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

结构游戏:又称建构游戏、建筑游戏,是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等,通过想象构造物体形象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创编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二、选择题

1.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

D

) A.建议 B.评论 C.描述 D.重述

2.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

ABCD

)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 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

D

) A.情节性

B.戏剧性 C.娱乐性

D.表演性

三、简答题

1、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有哪些? 答:

一、以游戏者的身份介入

二、借助游戏材料介入

三、借助语言介入

四、应用题

观察幼儿游戏,分析各类游戏开展过程中游戏材料的投放情况,并对教师的指导进行分析。 答:P65 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好的材料承载着教育者的期望和智慧,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颈瓶,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困难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1.来自幼儿的“争抢玩具”现象、无人问津”现象、“游离游戏”现象、“喜新厌旧”现象、“无序活动”现象。

2.来自教师的“适时调整”问题、“取舍材料”问题、“盲区指导”问题、“无从下手”问题。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 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厌旧”的现象。 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也使我们看到,有些问题不是马上就能迎刃而解的,甚至有些问题还是一直在困扰着我们的老师。怎样培养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等,需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积累经验。

第6篇:选择题(学前游戏论)

2012年

1.拜敦代克认为游戏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______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10 A.先天 B.幼年 C.理性 D.幼稚

2.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可以______和发展神的本源。9 A.表现 B.表达 C.表演 D.表明

3.霍尔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______适应。9 A.客观 B.被动 C.主动 D.主观

4.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有几个特征?26 A.5 B.4 C.3 D.2 5.游戏的发生必须是以动作和______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的。 A.身体 B.智能 C.生理 D.心理

6.游戏对学前儿童______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86 A.能力 B.智力 C.智能 D.智商 7.剩余精力说的代表人物是9 A.霍尔 B.皮亚杰 C.夸美纽斯 D.席勒

8.玩具从其功能特点,大体划分为______类。102 A.四 B.五 C.六 D.七

9.在教育中实施游戏,一方面要发挥教育影响的______,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儿童作为游戏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性,这是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123 A.主动作用 B.主导作用 C.主体作用 D.主要作用

10.游戏与______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125 A.教学 B.教育 C.教材 D.教导

11.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______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9 A.外部 B.内部 C.心理 D.先天

12.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______性原则。 A.公平 B.公正 C.教学 D.教育

13.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从形式上包括______游戏和教学游戏。150 A.教材 B.自定 C.自选 D.自编 14.最初象征性游戏开始发生在57 A.1—1.5岁 B.3岁 C.4岁 D.5—6岁 15.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是45 A.平行游戏 B.联合游戏 C.独自游戏 D.合作游戏

16.在游戏中,把木棍当马骑,这个属于______游戏。43 A.感觉运动 B.象征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7.孩子运用积木、积塑、泥、沙等多种材料,构造出各种形体,如高楼、飞机、桌子等,这种属于______游戏。44 A.感觉运动 B.结构性 C.规则性 D.联合性

18.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称为191 A.娱乐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游戏 19.学前儿童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______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20.下棋、猜谜等是______ A.智力游戏 B.语言游戏 C.结构游戏 D.合作游戏

21.儿童在游戏中的言语,按照功能划分,大致有以下______33 A.协商性语言 B.以自我为中心想象性独白 C.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E.提议性语言

22.游戏性体验可分为哪几种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成就感体验 D.幽默感体验 E.驱力愉快体验 23.以儿童认知的不同阶段,学前游戏可分为______43 A.规则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感觉运动游戏 E.联合游戏 24.学前游戏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行为划分为以下几种______?44 A.袖手旁观的行为 B.单独的游戏 C.平行的游戏 D.合作游戏 E.联合游戏 25.主动性游戏有哪几种______?46 A.机能游戏 B.想象游戏 C.制作游戏 D.合作游戏 E.鉴赏游戏 2013年

1.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______9 A.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B.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C.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

2.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______10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3.角色游戏指导的首要任务是______194 A.分配游戏角色 B.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准备 C.教会儿童扮演游戏角色 D.确定游戏规则

4.关于儿童在游戏时的表情,正确的说法是 ______ A.茫然发呆 B.总是专注认真的 C.总是在笑 D.有多种表情

5.“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学前儿童的游戏划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种,其划分依据是______43 A.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B.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C.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 D.按游戏的主题

7.游戏中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彼此间和谐相处,但他们仍在独自游戏,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这种游戏是______45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8.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______68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儿童第一层次的需要是______76 A.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B.认知水平的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自我发展的需要

10.2岁以内的婴儿,应为他们提供______44 A.智力玩具 B.形象玩具 C.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D.结构玩具 11.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儿童游戏施加影响,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2.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______184 A.以集体指导为主 B.以小组指导为主 C.以个别指导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与小组指导相结合 13.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是______220 A.游戏的任务 B.游戏的玩法 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______224 A.婴儿时期 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15.相关研究表明,低结构课程(如英国的开放教育方案)班级中的儿童比高结构课程(如蒙台梭利学校方案)班级中的儿童进行更多的______119 A.练习性游戏 B.建构性游戏 C.操作性游戏 D.想象游戏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______151 A.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B.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C.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D.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7.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247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 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18.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______9 A.夸美纽斯 B.皮亚杰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19.根据室内游戏区创设要求,不适宜与积木区邻近设置的活动区是______142 A.娃娃家 B.美术区 C.图书区 D.音乐区

20.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______305 A.认知发展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D.维果茨基理论 2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______17 A.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肯定了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C.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肯定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 E.展现出游戏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22.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心理学家是______289 A.维果茨基 B.弗洛伊德 C.霍尔 D.艾里康宁 E.格鲁斯 23.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______144 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装潢是否漂亮 C.玩具价钱的贵贱 D.玩具本身是否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E.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4.游戏的觉醒理论告诉我们______302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时,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C.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时,发生的行为是探究 D.托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E.应注意托幼机构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性 25.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具有以下特征______35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E.内部控制 2014年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______15 A.社会性活动 B.主体性活动 C.生物性活动 D.体验性活动

2.儿童利用各种材料建构物体的游戏,诸如泥工、折纸、堆雪人等,我们称之为______44 A.感觉运动游戏 B.结构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3.成熟说的理论基础是______254 A.内驱力说 B.精神分析理论 C.心理动力理论 D.活动学说

4.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游戏的前提是______78 A.身体活动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B.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C.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

D.社会性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5.幼儿园实施游戏教育时不仅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而且应当遵循______128 A.发展性原则 B.趣味性原则 C.安全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6.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而且运动能力增强,下列较为适合他们的玩具是______145 A.镶嵌板、图片接龙、拼图等 B.摇鼓、音乐盒、小熊打鼓等 C.积木、皮球、电动玩具等 D.娃娃玩具、秋千、转椅等

7.教师站在儿童的游戏之外,以现实的教师身份干预儿童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指导身份是______165 A.教育者 B.参与者 C.旁观者 D.评论者

8.某教师为大班积木区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能为所建造的物体命名”,这一目标存在的问题在于 ______ A.太笼统、太空泛 B.不易达到 C.不符合大班儿童年龄特征 D.不够清晰 9.为儿童选购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______146 A.具有多样化和新颖性 B.经济适用 C.符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D.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 10.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______144 A.感觉运动性 B.象征性 C.规则性 D.社会性

11.“你能给老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这属于游戏现场指导中间接的言语方式中的______167 A.评论 B.建议 C.描述 D.询问 12.教学游戏也称作______150 A.目的性游戏 B.本体性游戏 C.手段性游戏 D.自选游戏

13.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种情况皮亚杰称之为______270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4.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48 A.精神分析学派 B.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C.认知发展学派 D.元交际理论 15.经典游戏理论中在20世纪初处于游戏理论高峰的理论是______254 A.生活预备说 B.成熟说 C.生长说 D.复演说

16.认为游戏产生于儿童独立性及能力增长,与想参与他还不能胜任的成人活动愿望之间冲突的游戏理论是______296 A.行为主义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7.在“食堂”角色游戏中,教师当食品卫生检查员,来到食堂检查卫生,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扮演食堂服务员的儿童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______164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8.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______9 A.福禄贝尔 B.斯宾塞 C.席勒 D.格鲁斯

19.“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______34 A.医患就诊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20.人们常常用来判断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的一项外部指标是 ______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玩具

21.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包括______34 A.表情 B.动作 C.言语 D.角色扮演 E.材料

22.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内部心理体验,它主要包含______37 A.兴趣性体验 B.自主性体验 C.成就感 D.幽默感 E.驱力愉快 23.游戏在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86 A.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B.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C.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 D.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E.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24.影响学前游戏的个体因素有_____120 A.性别 B.年龄 C.个性 D.健康 E.情绪

25.与其他形式的游戏相比较,角色游戏更突出的两个最基本特点是______191 A.社会性 B.独立自主性 C.特殊的想象活动 D.非生产性 E.愉悦性 2015年

第7篇:09年1月学前游戏论

2009年1月学前游戏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在今天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下面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是()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C.复演说 D.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2.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A.福禄培尔B.柏拉图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3.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基础的是()

A.张雪门B.陶行知C.张宗麟 D.陈鹤琴

4.在我国,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的是()

A.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至建国初期 B.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十年浩劫”时期 D.“十年浩劫”后至今

5.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的两种游戏理论分别是()

A.发泄论、认知发展论 B.觉醒论、元交际论

C.生活预备说、觉醒论 D.活动论、发泄论

6.现代西方心理学流派中,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是()

A.经典学派B.认知发展学派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7.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B.伯莱茵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8.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一直深刻影响后来人们对游戏的理解的观点是()

A.社会性本质观B.生物性本质观C.非自觉性理解 D.生物—社会性理解

9.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包括()

A.创造性、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B.灵活性、内部控制、虚构性、内部动机

C.灵活性、肯定的情感、虚构性、内部动机D.外部规则束缚、肯定的情感、内部控制、虚构性

10.从角色扮演角度区分,不能说明儿童在游戏中的角色是()

A.互补性角色B.机能性角色C.本我性角色 D.想象或虚构性角色

11.按照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将之分为机能、想象、制作、接受等四种游戏的心理学家是()

A.帕登B.比勒C.戴伊 D.萨顿·史密斯

12.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的本体性游戏,也称之为()

A.目的性游戏B.工具性游戏C.结果性游戏 D.过程性游戏

13.“只有当人是最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说这句话的学者是()A.席勒B.皮亚杰C.弗洛伊德 D.维果茨基

14.儿童成就性动机主要激发的是()

A.运动性游戏B.智力游戏C.合作性游戏 D.象征性游戏

15.影响儿童游戏的环境因素,从性质上可分为()

A.心理和物质环境B.物理和社会环境C.生态和社会环境 D.物理和心理环境

16.使用精美逼真的玩具进行游戏,更可能的是促使幼儿()

A.模仿B.记忆C.操作D.创造

17.学前教育实施游戏的两条途径包括游戏的教育化和()

A.教学游戏化B.游戏化教学C.教学游戏 D.教育的游戏化

18.就活动的方向来说,游戏和教育之间()

A.是异大于同B.是完全相同的C.是完全不同的 D.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9.提倡就地取材,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自制玩具。这是玩具、材料选择与提供要求中的()

A.经济适用B.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C.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D.具有教育性

20.制定游戏计划过程中,将美工区的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幼儿美感和动手操作能力”,这违背了()

A.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

B.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

C.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

D.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21.给婴儿一些无法清洗或很难清洗的玩具、材料,这主要违背了()

A.安全标准B.符合婴儿年龄特点的要求C.卫生标准 D.考虑婴儿发展个别差异的要求

22.寻找声源(半岁前)属于婴儿游戏中的()

A.活动性游戏B.发展语言的游戏C.感官游戏 D.智力游戏

23.指导幼儿表演游戏中,选择的文艺作品要符合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便于幼儿理解,并富有教育意义;二是()A.情节性B.戏剧性C.娱乐性 D.表演性

2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A.婴儿时期B.学前时期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5.纽曼的“三内说”

26.以物代物

27.角色游戏

28.亲子游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9.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0.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31.简述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32.简述如何贯彻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游戏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3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运用间接的言语方式影响儿童的游戏。

五、案例题(本大题12分)

35.结合所学原理,分析现实中一些人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种种误区,如“游戏就是瞎玩,没有任何意义。”等等。

B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认为()

A.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B.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C.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D.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

2.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是()

A.福禄培尔 B.格鲁斯C.蒙台梭利 D.斯宾塞

3.儿童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是小兔子的家,大老虎在睡觉,小黄狗在看家,它不咬人„„”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4.儿童期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A.感觉运动游戏B.象征性游戏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5.儿童游戏中,角色扮演的发生、发展过程所遵循的途径是()

A.角色认知——角色意识——角色行为 B.角色行为——角色意识——角色认知

C.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角色意识 D.角色行为——角色认知——角色意识

6.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A.杜威B.比勒C.帕登D.皮亚杰

7.为小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A.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

B.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

C.多设未成型的材料及废旧物品

D.应提供发展抽象思维的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玩具,如象棋、拼板

8.老师问一个在玩“娃娃家”的男孩:“你在做什么?”男孩回答:“我煮它吃过了。”老师说:“哦,你把饭煮好,还喂娃娃吃过了。”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A.建议 B.评论C.描述 D.重述

9.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

A.以个别指导为主B.以小组指导为主C.以全体性活动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为主

10.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核心因素是()

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玩法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1.首先把儿童游戏作为一项单独行为类别,提出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实际意义的人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昆体良 D.夸美纽斯

12.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这个过程是()

A.同化B.顺应C.平衡 D.协调

13.游戏的觉醒理论启示我们()

A.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多,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B.幼儿园的环境刺激越少,越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C.幼儿园的环境刺激处于适当、合理的中等水平,才能激发儿童的游戏活动

D.幼儿园的环境刺激与儿童游戏行为无关

14.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是()

A.剩余精力说B.生活预备说C.生长说 D.复演说

1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层次需要包括()

A.身体活动的需要、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B.理解环境的需要和影响环境的需要

C.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尊敬(认可)的需要D.最佳觉醒水平的需要和探究的需要

16.按照玩具的功能特点划分,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等属于()

A.形象玩具B.智力玩具C.结构造型玩具 D.体育玩具

17.自选游戏也称作()

A.目的性游戏B.教学游戏C.手段性游戏 D.娱乐游戏

18.受前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把幼儿园游戏划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等,其划分的依据是()

A.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 B.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按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D.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分类

19.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这种游戏是()

A.单独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20.发展幼儿角色游戏的基础是()

A.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B.提供适合的游戏场所C.选择合适的游戏材料 D.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1.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代表人物有()

A.弗洛伊德B.维果茨基C.霍尔 D.格鲁斯E.艾里康宁

22.游戏性体验的几种主要成分是()

A.兴趣性体验B.自主性体验C.胜任感体验 D.幽默感E.驱力愉快

23.从伙伴关系角度看,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主要包括()

A.伙伴穿着B.有无伙伴C.伙伴的熟悉程度 D.伙伴年龄E.伙伴性别

24.关于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的共同点,正确的表述是()

A.都是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B.都是儿童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

C.都是创造性游戏D.都是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的活动E.都是有规则游戏

25.有关幼儿园的游戏常规的描述,正确的有()

A.是对儿童游戏进行限制和束缚B.只能在组织和开展游戏过程中建立

C.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D.是有效开展儿童游戏活动的制度保证,也是培养儿童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E.游戏常规的建立与发挥儿童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矛盾的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非专门化玩具

27.以人代人

28.亲子游戏

29.角色认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31.简述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

32.简述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

33.简述结构游戏的基本结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3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6.幼儿园大班“娃娃家”区,一个男孩(爸爸)独自在“家”非常专注地用橡皮泥搓长条条,娃娃放在一边的小床上,门关着。陈老师认为“爸爸”没有积极的语言交流就是无所事事或“不务正业”,想把儿童引入其它活动。指导言行如下: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

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刚想过去)

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娃娃让他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请结合有关游戏的现场指导理论中,关于教师如何把握好师幼互动节奏的原理,指出陈老师指导中的不足之处。

第8篇:学前儿童游戏论第2阶段测试题2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学前儿童游戏论》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当电视节目内容的可理解性降低时,儿童游戏活动就增加。

A、增加 B、减少C、不变 D、改变

2、研究表明,视觉游戏是最通常的游戏,占亲子游戏的()。

A、80% B、31% C、40% D、12%

3、()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二十条首次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

A、1978 B、1989 C、1980 D、1990

4、()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A、1999 B、1989 C、1980 D、1990

5、陈鹤琴先生于()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A、1920 B、1921 C、1923 D、1925

6、跳房子属于()。

A、民间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性游戏 D、创造性游戏

7、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者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

A、邀请式语言 B、询问式语言 C、建议式语言 D、反馈式语言

8、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当使用()。

A、邀请式语言 B、询问式语言 C、指令式语言 D、反馈式语言

9、在幼儿园里,孩子在游戏中倾向于选择()伙伴,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

A、同性B、异性C、男孩D、女孩

10、室内环境的密度会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空间密度为()平方米是有效的可用空间。

A、2.32B、1.4 C、4.64 D、7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个体的认知风格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感知方式、()的因素。

A、个性 B、智力C、社会性行为 D、情感

2、每个儿童的()能力等对其游戏具有一定影响。

A、性别 B、年龄C、气质 D、兴趣爱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这样几方面精神()。

A、坚强儿童基础知识的学习 B、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C、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

D、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中

4、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避免形成以下几种错觉:()。

A、任何活动都叫游戏 B、游戏活动必定场面热闹 C、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D游戏活动为辅,教学活动为主

5、民间游戏的特点是()。

A、趣味性 B、随机性 C、简便性 D、创造性

6、有价值的玩具应当是()、简单的玩具。

A、活的玩具 B、自制的玩具 C、小型的玩具 D、恰当的玩具

7、介入游戏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A、平行介入法 B、交叉介入法 C、垂直介入法 D、合作介入法

8、教师可以利用()来参与介入游戏,了解游戏的情况与需要,给与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A、游戏介入法 B、观察游戏法 C、材料提供法 D、语言指导法

9、影响儿童游戏的外在客观条件是()和材料。

A、游戏机会 B、游戏次数C、游戏时间D、游戏场地

10、场依存性个体主要表现以下行为特征()和相信权威。

A、合群 B、对人有兴趣C、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D、喜欢自己独立工作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对打一个“√”,认为错的打一个“×”,不需要改错。)

1、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异性的同伴作为游戏的伙伴。()

2、患孤独症的儿童常常以刻板操作性方式游戏。()

3、儿童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长。()

4、幼儿园追求的是“游戏”的轻松、愉快的成分,游戏的态度、游戏性的精神。

5、游戏活动就应该是热闹的。

6、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

7、玩具变化少,不能够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限制儿童的活动。

8、买玩具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9、越昂贵的玩具越好。

10、趣味性是儿童游戏的生命。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或经中所占空间即。

2、现代化的游戏场又叫或。

3、同伴主要通过直接参与、、。

4、陈鹤琴把游戏按其本身的因素分为、。

5、陈鹤琴认为游戏有以下几种价值: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和。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

2、场独立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

3、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有哪几种形式?

4、1999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哪几方面精神?

5、民间儿童游戏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哪些?

2、在幼儿园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9篇:2013年10月浙江省自学考试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将游戏看作是()。

A.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B.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C.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D.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

2.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A.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B.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3.角色游戏指导的首要任务是()。

A.分配游戏角色B.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准备

C.教会儿童扮演游戏角色D.确定游戏规则

4.关于儿童在游戏时的表情,正确的说法是()。

A.茫然发呆 B.总是专注认真的

C.总是在笑 D.有多种表情

5.“医生,我的孩子生病了,请您给看看”,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A.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互补性语言

6.学前儿童的游戏划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种,其划分依据是()。

A.按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分类 B.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

C.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 D.按游戏的主题

7.游戏中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彼此间和谐相处,但他们仍在独自游戏,活动中没有合作行为,这种游戏是()。

A.单独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

8.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这一概念被称为()。

A.游戏内容 B.游戏形式

C.游戏规则 D.游戏主题

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儿童第一层次的需要是()。

A.维持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B.认知水平的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自我发展的需要

10.2岁以内的婴儿,应为他们提供()。

A.智力玩具 B.形象玩具

C.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D.结构玩具

- 1 -

11.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儿童游戏施加影响,这种游戏指导方式称为

()。

A.平行游戏指导 B.共同游戏指导

C.旁观者指导 D.非言语指导

12.婴儿游戏的组织实施方式要注重()。

A.以集体指导为主 B.以小组指导为主

C.以个别指导为主 D.以集体指导与小组指导相结合

13.有规则游戏的几个基本因素中,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评价有规则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是()。

A.游戏的任务 B.游戏的玩法

C.游戏的规则 D.游戏的结果

14.亲子游戏的早期阶段和启蒙阶段是()。

A.婴儿时期 B.学前时期

C.幼儿时期 D.儿童时期

15.相关研究表明,低结构课程(如英国的开放教育方案)班级中的儿童比高结构课程(如蒙台梭利学校方案)班级中的儿童进行更多的()。

A.练习性游戏 B.建构性游戏

C.操作性游戏 D.想象游戏

16.保证儿童游戏权利得以实现的决定性条件是()。

A.游戏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B.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C.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 D.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17.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

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18.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皮亚杰

C.福禄培尔 D.蒙台梭利

19.根据室内游戏区创设要求,不适宜与积木区邻近设置的活动区是()。

A.娃娃家 B.美术区

C.图书区 D.音乐区

20.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实质的理论是()。

A.认知发展学派B.精神分析学派

C.游戏的元交际理论D.维果茨基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

A.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B.肯定了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C.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前提

D.肯定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

E.展现出游戏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的独特功能与价值

22.坚持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弗洛伊德

C.霍尔 D.艾里康宁

E.格鲁斯

23.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

A.玩具的复杂程度

B.玩具装潢是否漂亮

C.玩具价钱的贵贱

D.玩具本身是否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E.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4.游戏的觉醒理论告诉我们()。

A.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B.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时,发生的行为是游戏

C.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时,发生的行为是探究

D.托幼机构的环境刺激越丰富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E.应注意托幼机构环境刺激的适当性、合理性

25.游戏活动在动机系统上具有以下特征()。

A.内部动机 B.直接动机

C.外部动机 D.间接动机

E.内部控制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教学游戏化

27.角色游戏

28.学前游戏评价

29.恩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0.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31.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32.简述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

33.简述儿童游戏常规的具体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4.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对学前儿童的结构游戏进行指导。

35.试述在我国家庭内倡导和开展亲子游戏的策略。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4分)

36.某幼儿园李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显然李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于是在此过程中李老师不断地按照预先设定的游戏情节纠正孩子们的动作。老师带着幼儿们玩完以后,很多幼儿却问:“李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刚才不就在玩吗?”面对孩子们的要求,李老师感到很困惑。

问题:请你对照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分析李老师游戏设计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解答李老师的困惑。

上一篇:职高数学质量分析下一篇:应用物理专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