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区域经济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是企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从而促使区域形成自己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只有用多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篇:区域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经济一体化;区域差距

一、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增长。1978年~2010年,中国取得了年均9.8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经济体量的持续变大,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经济增速放缓,区域差距扩大等。(1)经济增速放缓。从2010年以后,除2011年以较高9.5%的增长以外,其他年份均小于8%,2012年~2014年经济增长分别为7.7%,7.7%和7.3%。(2)区域差距依然巨大。从2014年的GDP总量上来看,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的广东省为6.78万亿元人民币,而西藏仅为920.83亿人民币。从人均GDP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天津,北京和上海,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别为云南、贵州和甘肃,其中排名第一的天津为105 231元,而排名最后的甘肃为26 433元,两者相差3.98倍!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政府通过“对内深化改革,积极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加大开发力度,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其目的就是使得中国经济在时间维度上维持稳定增长,在空间维度上形成合理的分布。因此,从理论上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区域差距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从本质上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问题。因此需要关心的是,当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后,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区位?经济活动不同的空间分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与经济增长相生相伴的区域差距又是如何变化的?对这些问题回答的好坏是政府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能否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而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是一门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切入点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规律。因此,本文论述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阐述新经济地理框架下主要模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关系的研究;(2)新经济地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3)总结和建议。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关系: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

1. 静态模型。最初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旨在解释区域一体化发生后,经济活动在空间变化规律以及由产业分布的变化而导致的区域差距,其现实背景就是欧盟的产生。Krugman和Venables(1990)最初的模型就是解释当区域一体化发生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是如何在空间上进行变动的。模型中企业的区位分布是由聚集力(Agglomeration Forces)和分散力(Disperse Forces)的相对大小来决定。模型中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三种:市场接近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聚集力主要体现在市场接近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倾向于选择市场规模大的发达地区,因为这样可以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同时生产接近大市场还能节省运输成本;另外,在企业集中的地区其生活成本也低,因为企业数量多的区域生产的工业种类和数量自然就多,需要从外地输入的产品种类和数量就少,从而承担的运输成本就小,于是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市场接近效应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定位于大市场,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一个地区集中时,这个地区的价格指数又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得更多的制造业人口迁移到本地区。而分散力主要体现在由市场拥挤效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较多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为获得生产要素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的利润,进而促使其转移至边缘地区以降低生产要素价格。区域一体化化程度(模型中的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至关重要。当区域一体化程度比较低时,经济系统的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各地区的经济活动保持对称分布状态。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聚集力和分散力都开始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得更快,这样就存在当一体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水平時,聚集力大于分散力,进而导致经济活动的聚集。

从区域一体化不断深化对过程来看,由于在静态模型中,生产要素都是事先给定的,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模型中没有明确表示经济增长的变量,模型中经济一体化程度(由运输成本下降导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变化过程具体如下:由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运输成本下降),聚集力和分散力都发生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的更快,这就存在运输成本的某个临界点,当运输成本低于突破点时,聚集力大于分散力,产业的聚集过程开始,工业企业逐步流向另一个地区,两个地区工业企业数量也就不再相等,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对两个地区来说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以企业数量和实际工资来衡量经济增长的话,(从整体和局部来进行分析)核心区域会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出现经济增长(企业数量增加),同时核心区的实际工资也会提高,实际工资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于运输成本的下降,消费其他地区的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导致的实际收入的提高;另一个是由于核心区企业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消费其他地区产品的种类减少而导致的价格指数下降,从而使得实际工资提高。而边缘区则会发生经济衰退(企业数量减少),同时由于消费外地产品数量的增加,实际收入将会下降。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区域差距的变化,在运输成本从无穷大降低到零的过程中,两地区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差距会呈现出现增加后减少的倒U趋势。这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倒U结论一致,这说明在政府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来发展经济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先富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不断扩大,只有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全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会不断缩小。这个模型本质上解释的是初始有差异的两个地区进行一体化过程中,经济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规律。但模型没有说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两个地区初始的差异?随后Krugman(1991a)修改的假设说明了在即使在两个区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最终出现经济活动集聚的状态。其作用机制就是劳动力流动而形成的自我强化的作用效用。此后,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现实条件对模型进行修改,如把制造业工人的流动改为实物资本的流动就形成了自由资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以及把制造业工人修改为自由企业家就形成了自由企业家模型(Footloose Entrepreneur Model,FE模型)。从本质上来说,静态模型的修改并没有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的结论,即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差距先增加后减小的倒U的变化规律,完全一体化后,区域之间不存在永久性差异。

2. 动态模型。从本质上来说,静态模型的经济增长只能通过价格指数的下降来体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GDP的增长,因此在随后的发展中模型中增加的动态模块,由Baldwin(1999)提出来的资本创造模型(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CC模型),与CP模型不同的是,CC模型中生产要素的存量没有提前给定,其经济增长是通过资本的折旧和创造来反映的。模型中引入了资本形成和资本折旧这两个新的变量。创造新资本的条件是资本价值大于等于资本创造成本,其中资本价值的确定是由资本长期收益流的现值来确定。只要资本价值大于创造成本,新资本就会不断会被创造出来,在长期,资本的价值与创造成本相等时,资本存量不再增加,经济增长也就停止了。对于初始条件相同的两个区域,贸易成本在一定范围内,经济活动是对称分布的。只有当贸易成本下降到足够低的时候,其中一个区域获取初始优势,对称均衡将会被打破。在一段时间变化后,所有的工业企业将会集聚到一个区域。同样,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增长地区获益,而萧条地区受损。平均价格指数下降,全国实际收入将会上升。如果初始区域规模不相等,这个转变过程会更快,尽管局部均衡也可能发生。

显然,在CC模型中,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是相互作用的:区域差距具有增长效应(区域差距的扩大,区域增长率将会提高)以及在区域差距扩大过程中,发达地区变为增长极,而另一个地区则沦为塌陷极。这样,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的是,发达区域将会比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快,这与Myrdal(1957)的循环累积的概念是一致的。然而,一旦经济活动全部聚集到一个区域,那么经济增长将会停止。但此时,如果一体化继续推进,边缘地区的实际收入将会由于进口价格的下降而得以提高。这也意味着全国实际收入的提高。但与静态不行不同的是,即使区域间完全一体化后,两个地区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即存在永久性的收入差异。从长期来看,如果贸易成本不变,则区域差距的程度不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影响。在CC模型提出后,不同学者对资本创造的过程进行了修改微观机制的描述,形成了全域溢出模型(Global Spillover Model,GS模型)和局部溢出模型(Local Spillover Model,LS模型)。模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也更为丰富,不仅有商品一体化程度的变化,也有知识溢出程度的变化。从经济增长方面来说,LS模型的典型特征为经济增长受到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其决定变量就是两个维度的一体化程度。当经济系统处于分散状态时,如果知识溢出程度很低,则创新成本很大,因此经济增长率低,但随着贸易自由度的提高,企业开始慢慢集聚,当所有产业集聚到一个区域的时候,其区域内的溢出程度会非常高,因此创新成本会大大减小,从而提高资本增长率。这就告诉我们在区域间知识溢出程度很低(如通信技术落后等)时,可以通过经济集聚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使得经济进入 “快车道”。从区域差距方面来说,LS模型中不同的区域一体化路径对区域差距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果一体化中仅仅降低交易成本(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小市场分割等),那么最终会促使经济发生核心边缘结构,经济会完全集聚到一个地区,从而加大区域差距;但如果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和知识溢出成本,这样就可以避免经济的完全集聚。实际上,扩大知识溢出政策可以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如当经济需同中贸易自由度和知识溢出系数都为中等水平的时候,如果区域一体化中等贸易自由度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知识溢出水平就可以把经济系统从核心边缘结构转变为对称结构,从而减小区域差距,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区域一体化过程来看,政府的政策其实是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中权衡。如果形成核心边缘结构,则区域间存在永久性差距,且核心地区的福利高于边缘地区。但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边缘地区与一体化化之前相比福利是否提高,其不仅取决于一体化程度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制造业支出份额的大小。随着一体化的与此同时在最新的新经济地理研究中,更多的是从企业和劳动力异质性方面来进行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的关系(Okubo et al.,2010;Fallah et al.,2011),这种异质性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异质性的企业和异质性的劳动是在空间上匹配问题)将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 NEG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差距的解释

1978年以来,中国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手段,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这两项政策分别对应着国内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国际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按照新经济地理模型的预测,在一体化过程中,具被更好的市场可达性(Market Access)的沿海地区将会聚集更多的产业,因此沿海地区也会得到更强劲的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从制造业的分布来看,陈秀山和许瑛(2008)研究表明,中国29个制造业行业中仅有9个行业存在扩散效应,1996年~2005年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的空间结构整体表现出核心-边缘分化过程。从沿海—内陆的经济活动分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2009》,中国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正如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内陆和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经济通过空间集聚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年~2007年的三十年时间里,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3.0%的速度,创造了令人关注的中国模式。

这种空间非均衡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区域发展差距被不断的扩大。按照不同的尺度空间,这种差距可以分为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从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和山东,全部为东部沿海城市,而排名最后的四个省份分别为宁夏,青海和西藏,都是来自于西部大省份,其中排名第一的广东省GDP是排名最后的西藏的73.64倍。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符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预测,即随着在工业化初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地区间基础设施的改善,区域间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促使经济活动向东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集中。当地区间的运输成本从高到低,运输成本与产业聚集之间确实存在着“倒U型”关系,随着运输成本由高到低, 经济出现分散到集聚、再扩散的过程。根据文玫(2004)的研究显示:在1993年~1994年中国工业依然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方,即这段时间区域发展差距是单向扩大的,随着交易和运输费用的进一步下降可能会促进制造业在地域上进一步聚集。当把时间维度加长后,区域差距的变化就体现出模型所预测的那样呈现倒U变化的规律。徐召元和李善同(2006)的研究表明,区域差距在20世纪90年代呈扩大趋势,2000年~2004年区域差距扩大有所减缓,而2004年收入扩大趨势开始明显减小,2004年也是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区域差距变化的拐点。因此,新经济地理模型对中国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经济增长以及收入差距的变化有着很好的解释力。

四、 結论和建议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的理论出发,回顾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这一对变量的变化。在现有的理论中,随着区域一体化推进,空间经济过程的变化是非单调的,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变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是分散—集聚—再分散的过程。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也随着经济活动不同的空间分布而发生“倒U型”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好的解释力,但随着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推进,政府应该更加注重一体化手段的多元化。按照新经济地理动态模型的预测,贸易一体化和知识程度一体化都会引起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变化,不同的是前者的提高倾向于使经济活动的集聚,而后者的提高会使得经济活动分散。而通过贸易一体化使得经济起飞后,区域一体化程度的深化会改善欠发达地区福利水平,如果这个时候采取加大贸易壁垒或市场分割的手段来进行干涉的话,反而不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福利。此外,在深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从提高贸易一体化转移到提高要素流动和提高知识溢出一体化层面上来,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希伟,陶永亮.经济集聚与区域协调[J].世界经济文汇,2011,(32).

[2] 许召元,李善同.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J].经济研究,2006,(7):106-116.

[3] 文玫.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4] 陈秀山,徐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104-116.

[5] Okubo T.,Picard P.and Thisse J.,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ournal of Intenational Economics,2010,(82):230- 237.

[6] Gill,I.S.and C.-C.Goh.Scale Economies and Cite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10,25(2):235-262.

[7]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作者:季赛卫

第二篇: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区域经济教学

【摘 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要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做出深刻的反思。论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脚步也一直稳步、快速的向前推进,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区域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主导趋势。根据WTO的相关数据统计,自1948年起,WTO所包含的成员国数量就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3个逐年增加到546个,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化发展已经被接受并且成为了比较普遍的贸易合作形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中国顺应时势,在区域经济的扩展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经济贸易进行整合,在此状态下,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强强联手的现象[1]。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美欧、美日之间,都有了实质性的贸易区协定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很多发达国家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从而不断出现各国之间的谈判和联合。在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中,发达国家积极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2.1 贸易主张开放自由

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開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2.2 加强自我扩张意识

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随着区域贸易集团日益增多、日益强大,与之相对的贸易伙伴必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2]。出于自我防卫的要求也必然会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3 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不够前沿

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国内区域经济现象,还应当包括全球区域经济领域所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区域贸易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内容却存在相当的滞后性,难以反映当前最新的变化动态。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期的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大多偏重于区域经济理论介绍,以及国内的区域经济现象研究,很少涉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进入21 世纪后的教材才开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化内容有所涉及。尽管在内容上力求不断更新,但仍然滞后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资讯传递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我们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3.2 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

区域经济教学是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既反映当代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结合。而区域经济教学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不大。其实,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3 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更与国内、国外现实经济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存在密切联系。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知识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偏低。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既不理解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构成,也不理解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区域经济教学的创新

4.1 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应当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发展。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这些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课程内容还应当包括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态,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显然也是不能回避的。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全球经济的走势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各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的体现。为此,区域经济教学内容应广泛吸取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把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解读国内外区域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和走向,拓展知识领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中国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将中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2 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首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创作PPT相结合。授课教师负责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布置相关专题,向学生提示思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最终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示、汇报研究结论和心得,教师给予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學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逻辑编排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其次,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余翔,朱琨.美欧自贸区谈判前景及其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3(5):56-58.

【2】全毅.TPP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中美对话语权的争夺[J].亚太经济,2012(5):48.

作者:马倩

第三篇:浅谈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区域经济政策是企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从而促使区域形成自己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只有用多种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区域财政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区域产业政策等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探讨,以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影响

制定经济政策是区域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通过对区域的经济关系进行控制和协调,实现区域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政府来说,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则是对市场机制运行中产生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纠正,让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和均衡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涉及很多方面,包含财政、金融、产业、外贸等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这些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一、区域税收政策

1.区域税收政策的内容和作用。世界上大部分的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实施税收政策来作为自己的一种国家区域政策,税收政策主要实施在一些政府期望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的区域,对一些企业进行税收上的减免以降低企业和公司运营的成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宏观调控,这就是区域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税收政策最大的优势就是税收政策具有选择性,在税收政策的实施中可以做到有重点、有侧重地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限制,这样实施税收政策体现政府经济政策意图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处理在区域经济中显露出来的一般的突出经济问题,故而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例如,对于一些经济发展不够均衡的区域,可适当地限制发达地区,防止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的过度膨胀,对次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进行政策上的鼓励,以帮助此区域更加迅速的发展。

2.区域税收政策的意义。对于一个经济区域来说,税收是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调整税收政策,能够为一些特定的企业和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用更少的运营成本,给他们迅速崛起的可能,让他们能够担负起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责任;而且区域税收政策的制定不会对国家经济体系造成负担,十分适合政府财政能力不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落后的国家。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想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有效的控制,实施合适的税收政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税收政策带来了如此多优势的同时,也让税收政策成为了一项临时性的政策,因而不具有经济政策的长期性。

3.区域税收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产生影响。税收优惠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税负的减轻,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企业和投资人的收益也会更多一些。相反,税收的优惠没有了,投资者的收益也会减少。所以在税法统一的前提下,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税收优惠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就没有必要再去实施这样税收上的优惠了。在一些国家希望经济能够更快发展的地方也要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让区域内的企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早日能够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梁。在税收优惠方面,区域税收优惠可以和行业税收优惠一起实施,这样可以在保护行业竞争公平的前提下创造发展区域经济的条件。(2)税制结构影响区域财政。对不同的主体税种的实施也能够对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落后区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是企业的管理落后,效益也不好,税制结构不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只会造成税源数量和质量的降低。故而税收收入也可以不受企业成本费用的影响,这样对于企业财政的收入也是一个保证。在税制结构上以商品劳务税和资源税为主,不仅能够减轻落后区域的经济压力,还能够促进区域中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这样的税务结构,减轻了纳税企业的税务压力,也解决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使得落后区域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被有效地减小了。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务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和作用。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财政的不平衡,国家实施了财务转移政策。财务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为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协调发展创造了政策上的条件。在财务转移支付政策中最主要的就是区域补偿政策,这种政策是世界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政策,其原理是在控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区域收入进行转移,所以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对区域内的经济调节是直接的,而且被转移的收入被应用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中,有效地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是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福利,让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有效地抑制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而且对实现社会的公平,解决了经济社会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合理的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形成一种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对经济次发达地区的援助机制,提高社会服务的平均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的能力,在进行财务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得到了补助,边缘资金得到了利用,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政府宏观调控的政治意图也得以体现。而且,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活跃地方政府的增收节支,让地方政府的经济循环更加合理。我国目前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多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过多地把财力花在税收和与中央的拉锯中,无力发展经济,这也是政府职能没有正确发挥的原因。

三、区域投资政策

1.区域投资政策的内容。投资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区域投资的分配能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助力。国家对区域的投资主要分配在社会基础设施和工业企业的布置上,这两个方面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对交通运输环境的建设,对居民供电系统、供水系统的建设以及解决居民住宅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建设可以让区域的投资环境越来越好,更容易吸引到外界的投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做准备。在工业企业的建设方面,国家政策将重要的工业企业定位在一些区域的重点位置,以图区域经济可以在工业企业的带动下迅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对一些落后的、贫困的地区政府一般会加强投资的力度,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实力,控制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国家的区域投资政策对区域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

2.区域投资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投资是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域投资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生产力的布局调整。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投资,经济上就会落后发达区域,没有投资,区域生产力也就得不到发展,对区域的投资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必要前提。区域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个作用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投资包含着各种生产要素,投资的对象包含人、财、物等,这些生产要素受到投资的要求和配合,区域生产力才得以发展,对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区分投资,自然能够有效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控制。而且区域投资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可以满足区域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让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各种商业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就提高了投资的效益,甚至,投资还能对社会的再生产结构起到巨大的影响。区域投资往往能够帮助被投资的产业迅速发展,只要投资的方向正确,就可能促进区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并给一些薄弱产业也带来发展的机会,这样企业内部的结构也就得到了改善。新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会让区域间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合理,故而区域投资能够有效地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比例关系,同时实现区域发展的各个经济目标。良好的区域投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还能发展区域生产力,实现政府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职能,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目标,完成科学技术到生产力的转化。

四、其他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于一个区域来说,要想能够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的崛起,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资本,这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基础因素,往往也是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政策就是充分利用当前存在的信贷货币,提高资源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故而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金融专业本身就有分布不均匀的特性,这就让区域金融的层次和形势更加复杂。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能够聚合资本的形成,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个强大的推动力,还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了,让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更高。金融政策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能动作用和调控作用,所以,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区域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指政府对产业进行保护、调整和完善参与企业、产业的运营活动以及对商品、金融、服务进行干预,来调控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从而影响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政策的总和。区域产业政策能够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谋求最大区域效益;让区域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加强对区域积极协调发展的调整和统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实现共同富裕。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社会发展来说,区域的经济能否如同预期一样迅速而又健康稳定地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区域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合理实施区域经济政策能够有效地减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区域经济增长[J].财经问题研究,2012(02).

[2]刘玉珂,邝湘敏.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湖南省级数据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2(01).

[3]刘渝琳,刘明.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优惠投资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J].世界经济研究,2011(06).

[4]刘泰洪.财政分权和职位晋升:地方政府竞争的制度逻辑[J].学习论坛,2013(01).

作者:田际炜

第四篇:加强区域经济协调 应对全球经济失衡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的持续大量赤字与新兴经济体和石油输出国经常账户持续大量盈余。这种状态的不可持续性迫切需要相关经济体采取有序、有效的调整措施,尽快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经济体之间日益扩大的异质性决定了要达成令各方满意的国际协调方案十分困难,而具有共同利益关切的经济体开展区域协调更具可操作性。CAFTA具有巨大的贸易效应、投资效应,CAFFA的建立对东亚地区调节全球经济失衡将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区域协调;CAFTA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陷入持续失衡泥潭,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前全球经济失衡集中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的持续大量赤字与新兴经济体、石油输出国经常账户持续大量盈余。亚太地区是美国贸易逆差最主要的来源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此有重要影响力。亚太地区在全球经济失衡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可能会对亚太地区带来怎样的经济后果?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着眼于CAFFA战略,试图找到亚太地区为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的一个新思路。

一、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概述

“全球经济失衡”这一概念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托于2005年正式提出。虽然有学者对该概念作出不同界定,但大体上可归纳为:在全球经济系统内,重要经济体的外部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的持续大量不平衡状况,且这种状况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扭曲或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出现的经济现象。追溯世界经济史,历次严重的全球经济失衡都与美国干系重大。美国自1971年首次出现经常账户赤字以来,除了1973~1976年实现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处于日渐扩大的赤字状态(见图1)。全球经济失衡首次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使失衡得以缓解;20世纪80年代再次出现失衡,1987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其GDP的3.4%,日本与G5签订“广场协议”后逐步得到调整;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史无前例的失衡状态,以2006年为甚,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高达8000亿美元。

通过计算美国1960~2011年期间经常账户赤字与国际贸易余额的相关系数可知,二者的相关性高达O.996,表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主要是由国际贸易逆差所致。表1反映了在三次全球经济失衡高峰时期,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地区来源。1977年,美国尽管对欧洲保持顺差,却对德、意保持大量逆差,同时也与日本发生贸易逆差;1987年美国与其传统盈余国继续保持并扩大逆差,东亚四小龙也开始对美国顺差;2006年,除与新加坡等少数经济体保持顺差外,美国对外贸易几乎全面赤字,乃至占其GDP的比重高达5.3%,达到空前规模。

全球经济失衡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经济更趋一体化和资源有效配置的体现,它并非总是令人担忧的。但前两次经济失衡的后果,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广场协议”的签订导致日本衰退所造成的打击,令人们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可持续性和潜在风险的可控性产生了争议。一般而言,若逆差为赤字国的贸易品部门投资或为赤字国的非居民长期投资者融资,则可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因而具备偿还债务的物质保障。然而,美国逆差大多为私人消费和政府支出融资、投资于房地产等非贸易品部门、外国投资者多购买美国国债而非公司股票。任何一个经济体必然面临跨期预算约束,企图通过“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不可能维续。由此推及,美国的大量逆差是不可持续的。

二、文献综述

本文重点讨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路径,解决路径又是针对全球经济失衡产生原因的特定阐释提出的,因此,我们着重对全球经济失衡原因和解决路径作文献综述。

1.关于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研究综述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产生的原因,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甚至相互对立,代表性的观点简要概括如下:(1)McKinnon&Schnabl、Bernanke、昌忠泽根据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S-I=X-M认为东亚地区的高储蓄和美国的低储蓄导致全球经济失衡。但余永定、黄晓龙、施建淮指出恒等式是由定义决定的必然关系,等式存在对偶、对称、镜像关系,无法判断孰因孰果,现实世界中经常项目失衡原因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将得到有害的政策结论;(2)Dooley,Folkerts&Garber,Mann等将失衡原因归于东亚货币币值低估。但在东亚货币币值是否被低估这一问题上,尚未形成定论;(3)周小川则认为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领域重组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4)Pollard、蒋峰、何帆与张明2005、夏斌与陈道富、黄晓龙等则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非均衡性是失衡的主要原因;(6)Gruber&Kamin则认为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促成了全球失衡。但相对于其他解释,该因素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2.关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路径选择的研究综述

针对上述原因,学者们提出了弥补储蓄——投资缺口论、亚洲国家货币升值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论、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论等解决方案。但我们认为,这些解决路径是相对孤立的,若能找到一种路径将各种调整措施纳入同一经济体系,无疑是受各方欢迎的。国际协调对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性已得到不少学者政要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余永定认为由于缺乏国际协调,各国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的修正将会以一种无序的方式出现,亚洲央行应该一起协调;张明认为,各国通过国际政策协调主动调整国内外政策,达成具有实质意义的调整成本分担协议,对全球经济而言是最优的;卢孔标认为东亚国家和地区应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协调机制以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刘洪钟等认为寻求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平衡和主要相关国家之间调整成本分担的平衡是决定全球经济能否实现再平衡的关键;Alex&Terryt提出通过加强发展中国家间的制造业投资、加深贸易一体化程度和推动节能减排等合作,可实现各方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过程中的协调增长。

学术界虽然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但普遍认为当前各国出台的单边修正措施有“以邻为壑”之嫌。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甚至可能使失衡加剧,各方应在建立国际政策协调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上达成高度共识。虽然不少学者在协调内容、风险分担等问题上进行研究,但未提出能使各方凝聚力量、共度时艰的有效机制,致使协调的可行性、内在稳定性遭受质疑。由于全球经济失衡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难度很大,而采取区域性协调对全球经济失衡施加影响将有明显成效。基于此,我们提出通过实施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尤其是借鉴CAFTA战略的成功经验,加强成员战略伙伴关系与经济贸易关系的互动,以在缓解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上有所作为。

三、亚太地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对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机制

分析亚太地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缓解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机制,必须认清亚太地区缘何对美持续大量保持贸易顺差,据此判断是否开对“药方”,“对症下药”。

1.亚太地区对美保持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以下几方面:(1)国际贸易分工体系。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将非核心环节外迁,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容易创造贸易顺差;(2)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美元的绝对支配地位使其具有国际货币体系的霸权。美元既是国内货币,又是国际储备货币,凭借得天独厚的发行权优势滥发货币,造成流动性泛滥;(3)亚洲经济体的“出口鼓励”政策。经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新兴经济体深刻认识到,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应对国际投资者对一国货币的攻击,而创汇的途径则主要依靠贸易顺差。

2.东亚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机制

(1)东亚的自由贸易区战略

尽管亚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启动较晚、一体化水平较低,但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欧美一体化进程的连锁效应、多哈回合谈判失败等多重压力下,亚洲国家和地区开始积极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截至2012年3月15日,亚洲地区通告WTO的区域性贸易协定由2000年的15项增至110项,2l世纪的头十二年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速,尤其东亚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步伐更快。2000年之前,东亚地区仅签订了3个自由贸易协定:曼谷协定、老挝一泰国优惠贸易协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2000年后签署达48项自由贸易协定,占同期世界新签订协定的29%,若加上待签署、在谈判和在研究的项目,这一比重更大。

(2)CAFTA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节

CAFTA的成员既包括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也包括东亚主要的新兴经济体,该区域是美国贸易赤字的重要来源地。根据上文东亚对美长期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CAFTA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缓解路径。

其一,增加自贸区内部贸易,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由图2可以看出,亚洲金融危机后亚太地区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不断扩大趋势,日本在头几年有小幅回转,反映出日本将许多生产加工环节转移至中国、泰国、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直接决定了亚太地区对美的顺差,二者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

有关CAFTA的贸易效应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且令人信服的结论,如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专家小组(2001)运用GTAP模型,基于2000年的经济数据对CAFTA的潜在效应进行模拟和评估,认为建立CAFTA将带来双方相互出口额的增加以及GDP的增长;Chkathivm认为CAFTA大幅削减区域内关税产生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各方均可获得净贸易收益,中国和东盟真实GDP将分别增长O.36%、O.38%,对外贸易分别扩张23.1%、53.3%;Robe,s(2004)采用引力模型发现CAFTA建立将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效应,并且当中国的人均收入和需求程度与东盟相似时,相互之间的贸易量也越大。

CAFFA的贸易创造效应能极大促进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内贸易,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减少对美国的出口,逐步弥补东亚新兴经济体对美国的贸易缺口,图3反映了CAFTA建立前后中国和东盟双边不断提高的贸易一体化程度,以及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步减弱。随着CAFTA的深入建设,CAFTA区域内市场相对稳定,区域内贸易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从而逐步减轻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全球经济失衡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其二,增加CAFTA区域内投资,减少因直接投资产生的贸易逆差转移。二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深受资金约束,各国纷纷向欧美资本伸出橄榄枝,采取优惠的外资吸引政策。沈国兵研究发现,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FDI带来的贸易逆差转移、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替代效应造成的;垂直型FDI在华建立的下游企业和水平型FDI在华建立的投资企业都会加剧中美、中日贸易失衡。

我国一度制定并长期执行了“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战略方针,外商直接投资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198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仅为5.82%,2001年首超50%后一直居于高位,2007年高达58.18%。外商投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模式为中国创造了巨额贸易顺差,同时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揭示了缘何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对美保持日益扩大的贸易顺差。如图4示,1992~2005年期间,除1991年、1992年外,外商投资企业均对美保持逐年扩大的贸易顺差。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对日本保持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充分反映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新兴经济体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

东亚新兴经济体大多实行与中国类似的招商引资政策②,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容易使其他地区向东亚新兴经济体转移贸易逆差。通过CAFTA增加区域内直接投资能有效地避免发达地区资本的贸易转移效应。2009年4月,中国一东盟签署投资协议,CAFTA成员国之间依据协议逐步开放本国的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促进投资自由化。表2、表3显示,从绝对额上看,中国与东盟相互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得到长足的发展;从相对额上看,虽然中国在东盟的NFDI所占的比重呈递增趋势,但东盟占中国FDI的份额却呈下降趋势。欧美占东盟NFDI的份额波动较大,虽然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具有较高比重。CAFTA的投资创造效应还未显现,具有很大的潜力尚待充分发掘。

其三,改革CAFTA各成员的汇率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时过境迁,几十年前东亚各国极力挣得的外汇如今却成了“烫手的山芋”。出于对美元贬值导致外汇储备资产缩水的担心,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各国不得不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债券市场,承受巨额的机会成本和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东亚货币低估问题不断升温,美国不断向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施压,要求重估东亚国家货币币值。

CAFTA成员在汇率问题上处于相同境况,在汇率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对各成员共同应对美国的货币币值重估压力至关重要,切忌因采取“以邻为壑”的汇率策略而陷入“囚徒困境”。虽然有学者提出应在G20间建立国际汇率协调机制,然而当今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签署此类倡议阻力很大,但对局部区域而言则是可行的。CAFTA具有贸易、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合作基础,各成员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具有很多共同利益,在汇率方面达成共识有利于积极主动解决亚太地区对美国的贸易盈余问题。

其四,加强区域性货币合作,积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亚太地区经济活跃,但一直缺乏区域内主导货币。虽然日本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立志于建立与美元和德国马克相抗衡的“日元区”,但经过“失去的20年”已无力实现该设想。区域内主导货币的缺失,使东亚新兴经济体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表4反映了1995~2011年期间向IMF报告的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外汇储备的结构,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美元占比高达75.55%,若加上未向IMF发布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中国,该比重应该更高。此后该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美元的主导地位并未被动摇。

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积极寻求本币国际化路径,以此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步伐。中国自2008年起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范围和国际影响力。由于东南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缺乏硬通货,人民币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已经享受“第二美元”待遇。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的流通多为市场自发过程,中国等各方应充分利用CAFTA的建立,对人民币区域化进行制度性推进。CAFTA的贸易效应、投资效应为人民币区域化夯实了经济基础,同时不断增强的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提高了政治认知度,为更好地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和金融合作,以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创造了条件。

四、充分发挥CAFTA平衡全球经济失衡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上文分析,我们认为CAVTA的建立对东亚地区调节全球经济失衡起着重要作用。但要充分发挥CAFTA平衡全球经济的潜在作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提高区域内垂直贸易一体化程度,增强区域内贸易关联度。通过测算,反映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程度的GL指数得出,虽然中国与东盟五国之间的区域内指数有较大提高,从2001年的0.54上升到2010年的0.69,但是GL指数仍然低于0.8,产业间贸易仍是中国东盟贸易的主要特征;从不同类别产品贸易的GL指数来看,1999~2010期问,只有SITC-7类产品的年均GL指数达0.86,表现出产业内贸易特征,其他产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待提高。低水平的区域内垂直贸易一体化将不利于区域内各成员建立更紧密的经贸联系,不利于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和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也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失衡。

第二,拓宽相互对外投资领域尤其是对生产领域的投资。虽然中国和东盟相互的直接投资规模在逐步扩大,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CAFTA的投资创造效应需得到充分开发。从投资领域上看,中国对东盟的FDI集中于水电气生产供应业、金融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东盟对中国的FDI集中于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农林牧副渔业的投资严重不足。这种投资上的失衡,将不利于区域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不利于各成员统一国内外产业政策目标,并影响对美贸易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CAFTA在金融货币领域上的合作亟待加强。1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和投资一体化程度已取得长足的发展,然而,在金融货币领域方面的合作却严重滞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为维持区域金融稳定,10+3财长会议曾达成清迈倡议,但此后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CAFTA这种经贸关系和金融格局的不对称发展,不仅会制约CAFTA巩固经贸合作成果,而且会使各国“脱离美元”政策的目标落空,最终不利于该地区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因此,加强CAFTA在金融货币领域上的协调与合作已是客观形势所逼,必须引起各成员国的高度关注。

作者:霍伟东 杨碧琴

第五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摘 要: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从政策性角度分析东北区域问题,构建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应包括:区域布局政策;区域分工政策;区域特殊、补偿政策;区域组织政策;区域调控政策;区域法规等六个部分。在区域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弄清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补充与完善各项政策措施。

关键词:协调发展;东北特色;区域经济政策

作者:谷永芬 洪 娟

上一篇:设计改变生活论文下一篇:企业人性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