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教案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教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十八大也明确提出:面对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于黄河流域如何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合当前实际,探索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实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略,是落实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黄改革创新的实践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000年黄河文明史蕴含着一个哲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结和升华。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那么“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局面将不再是危言耸听。河湖萎缩、沙尘暴频发、雾霾天气屡现,已敲响了警钟。因此,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这既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控制因子,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生态破坏,一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水土资源的破坏及土地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即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一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出现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水土流失仅表现为水力、风力、冻融和重力作用下产生的正常侵蚀现象。随着人类对水土资源、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常侵蚀的速度逐渐加快,发展成加速侵蚀现象,并对人类构成威胁。现在我们常说的水土流失,就是指的这种加速侵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根据水利部2002年水土保持遥感普查成果和2005年7月至2008年11月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为45.17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7.1%。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8000吨/平方公里的极强水蚀面积为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此类面积的64%;年侵蚀模数大于15000吨/平方公里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此类面积的89%。黄土高原年均输入黄河泥沙达16亿吨,使黄河成为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2)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认为,水土流失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相当于GDP总量的3.5%。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水土流失减少和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威胁耕地安全和粮食安全;二是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库淤积,威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三是水土流失导致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3)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人为因素是水土流失加剧的主导因素。引起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过牧、过垦、过伐,破坏植被。第二,开发建设忽视保护。一些开矿、修路、采石、城市建设等生产建设活动,在山区、丘陵区随意破坏地貌植被,倾倒废土、弃石、矿渣等,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第三,水土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分布广、强度高、危害大、治理难,是造成该地区人民群众长期生活贫困的根源所在,严重影响着区域水安全与生态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

水土保持在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是由水土资源的根本属性、黄土高原水土资源现状,以及水土保持的基本特点、功能和实践基础决定的。

(1)从水土资源的根本属性来看。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基。万物土中生,人类所需的食品和衣物无不依赖于土地。水土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容易恢复难。土之不存,人将焉附?水土资源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控制因子,又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水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2)从水土保持的概念和技术路线来看。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轻水旱灾害,建立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公益事业。多年来的水土保持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路线——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筹规划,工程、生物和耕作三大措施科学配置,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兼顾,形成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黄土高原近万条小流域治理的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重点突破、逐步推进,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最有效的办法和关键举措。该技术路线已被水土流失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可。

(3)从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来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在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优势,已成为保护水土资源的基本措施、培育资源的有效手段、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途径和防御自然灾害的有力保障。水土保持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可有效协调人口、环境、资源的矛盾,使水土流失区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从而走向生态文明。

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历程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历史悠久,远古时代就有“平治水土”之说。从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一直到明代,就有保护水土草木及其整治的文献记载。民国时期,尽管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但在李仪祉、张含英等水利专家倡导与率领下,依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事业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水土保持工作得以快速发展,真正开始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这个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试验研究与典型示范阶段(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被作为“变害河为利河”的关键工作,开始设立一定数量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水土保持由过去分散单项治理,发展为一沟一坡成片治理。

2.重点突破与有序推进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

20世纪60年代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开始从无序治理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转变。国务院召开了三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会议,确立了重点治理区。20世纪70年代,加强了梯田、坝地、小片水地等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以土为首、水土林综合治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陕西、甘肃、山西三省开展水坠筑坝、机修梯田和飞播林草的科技攻关和推广也取得突破。

3.依法防治与利益驱动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20世纪80年代,水土保持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基本工作思路。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大力推行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加快了治理进度。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水土流失的防治突出“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依法防治的观念。

4.系统治理与和谐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黄土高原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中更加注重人水和谐的理念,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对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回应了“水是一条龙,从上向下行,治上不治下,等于白搭工”的民谣和朴素哲理。在技术方略上,呈现出由偏向人工治理向依靠生态修复转变,各地纷纷开始实施生态修复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出现了“小治理、大保护”的格局。在建设模式上,预防为先、强化治理的方针更加深入人心,制度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实践

1.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

黄土高原经过60多年的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1)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入黄泥沙有所减少。黄土高原一些重点治理区,初步治理程度在70%以上,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对比1986年和2000年土壤侵蚀强度变化情况发现,2000年土壤侵蚀强度集中在3~5级,以4级侵蚀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9.08%,而2级侵蚀面积锐减到6.72%,侵蚀强度最大的1级面积全部转为其他等级。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减少入黄泥沙量3.5亿~4.5亿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淤积,为确保黄河安澜做出了贡献。同时,也相应减少了下游输沙用水,为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2)林草植被覆盖率整体提高,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坡改梯、淤地坝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生态环境总体向好趋势明显。据统计,1998年,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70%多的土地植被覆盖率低于10%,经过几十年的治理,该地区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10~30个百分点;陕西的绿色区域向北延伸400多公里;山西全省植被覆盖率增加到18%。

(3)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退耕还林工程转变了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传统耕作习惯,发放农民钱粮补助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加快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坡改梯、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实施,使许多水、土、肥流失严重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据初步分析,通过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黄土高原每年可增产粮食约1000万吨,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27亿元,受益人口有500多万。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有益经验:“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长期坚持的战略举措;实施工程治理是黄土高原生态状况好转的重要措施;重视植被恢复与建设,加强封禁管护、禁牧休牧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状况的必然要求;紧密结合农民利益是取得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成效的有效途径;深化改革,创新政策机制是推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根本动力;坚持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是统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管理的有效方式。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水土流失面大量广,防治任务依然艰巨,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还有一半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没有治理,且未治理部分水土流失强度高,自然条件更加恶劣,治理难度更大。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治理进展缓慢,生态环境改善和减沙效果不明显。受投资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已初步治理的水土流失区侵蚀模数仍普遍高于轻度侵蚀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配套和提高。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尖锐,开矿、修路等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十分突出;陡坡开荒、毁林毁草、破坏天然植被现象时有发生。覆盖水土流失区的监测网络体系还未形成,监测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监测与监督。

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考

1.全面深化改革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出新思路

当前,黄土高原面临着水土流失防治任务繁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尖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落后,水生态保护压力加大以及流域综合管理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来解决。应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格局固化藩篱,努力破除制约治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2.经济转型升级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出新要求

黄土高原在我国经济建设,以及国家能源、粮食和生态安全、社会稳定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在该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了一批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优化开发或重点开发区。这些项目的实施,对流域环境的支撑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做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增效。应积极顺应当地干部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抓住有利时机,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加快推进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可研审批进程,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淤地坝、坡改梯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为流域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供有力支撑。

3.新型城镇化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出新课题

21世纪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流域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产生显著影响。一是农业人口大量转移为大面积实施生态修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与建设创造了条件。二是农村能源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沼气、煤炭、电力等清洁能源正在取代薪柴、秸秆等传统能源,群众生活对林草植被的依赖和破坏明显减轻。三是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趋势加快,以承包、租赁形式治理荒山、荒坡的规模迅速扩大。

但是,城镇化建设也加剧了人为的水土流失。“十一五”期间黄河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扰动地表总面积140多万公顷 、弃土弃渣总量24亿余吨,增加的水土流失量约1.2亿吨,较“十五”大幅上升。城镇化发展导致城镇周边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和废渣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大量增加,对城镇周边水土保持、供水保障能力、资源环境容量提出了全新挑战。如何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指导协调地方加强城镇水环境和沟道健康生态建设,依托山水脉络,努力打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宜居城镇,让城镇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4.创新社会治理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出新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在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市场机制作用范围扩大,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更加复杂,政府、部门、机构、社会之间事权不明,监督机制弱化,协商对话机制缺失,制度创新不够;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差异扩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全面快速增长,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压力增大;公众水环境意识增强,水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这就要求生态建设要切实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自觉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开发保护行为,协调各方利益。同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指导基层理事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五、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思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正确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同时,水土保持还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谋划好水土流失防治方略。

1.树立生态文明核心理念

在战略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理念,把改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等各方面和全过程。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重视人工重点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顶层设计,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纳入国家建设计划

按照以下三原则做好水土流失防治方略的顶层设计:一要与主体功能区划分相适应,体现生态保护红线意识;二要与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体现空间均衡和谐共生理念;三要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体现两手发力新机制。

在重点治理区,实施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设以沟道坝系、坡改梯和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措施科学、管理规范、效益显著,高标准、高质量的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在重点预防保护区,要依法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水土资源。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移民,加强治理成果的管理、维护、巩固和提高。

在重点监督区,要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对涉及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及实施情况进行严格审批与监督,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尽可能把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小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进行恢复治理,对违法案件进行立案查处。

3.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调控的必然要求。

(1)在生态文明建设决策制度方面。按照明晰事权、界定责任、规范行为、提高效率原则,理顺流域管理机构与中央、地方的关系,明确事权范围,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强化流域管理机构对水土保持发展战略、规划、标准、监督监测、科研、统计等工作的顶层设计。研究建立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监督管理纳入黄河水沙调控工程管理体系,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纳入黄河水沙监测网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重大技术体系,将水土流失预防监督纳入黄河水行政管理体系的制度安排。

(2)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制度方面。建立水土保持质量评估体系和信誉评价体系。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做好跨省区公共水土保持监测;研究建立多种监测方法相互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统一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建立行业间相互衔接、流域与地方相互协调、标准统一、布局合理、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监测体系;做好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搭建统一发布平台,及时公告动态监测信息。建立健全水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依法界定生态损害责任对象。另外,还要建立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生态补偿监管体系,强化责任追究。

(3)在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制度方面。转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管理方式,研究建立由理事会、合作社组织村民自建水土保持项目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民间资本治理水土流失,调动社会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创新监管方式,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和保护转变。落实生态空间开发管制,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督查报告网上公示制度。

(4)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的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研究制定不同尺度、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标准规范体系。

4.加强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研究,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提供引领和支撑。通过对黄土高原代表性小流域现有观测技术的改进、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布设科学、目标明确、功能强大的水土保持试验观测体系和预测预报模型体系,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保工程设计与运行以及效益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5.加强宣传教育

把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丰富宣传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科普读物编制工作,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法制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

作者:王健

第2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属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中第一节内容,在前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对前两单元所学的内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其所对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本单元主要以黄土高原、德国鲁尔区、南水北调三个实例说明不同的区域资源和人类活动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有所不同的。并且本单元的学习对后面的区域开发起着铺垫作用,只有处理好区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的综合开发。本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本节教材主要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三方面来分析区域水土流失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学完后,学生需要能对水土流失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同时通过对黄土高原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大家先来听一首歌,这是一首原生态的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并观看下面几幅图片。

(多媒体播放:陕北歌王贺玉堂《羊肚子手巾一道道蓝》歌曲)

(板书)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师:这首民歌及图片反映了那个地区地区什么样的景观特征? 生:(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师:黄土高原的一些知识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已经学过。下面,我们就迅速的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生:读图,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1、黄土高原的概况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下课本上黄土高原的区位图,大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生:(位置——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中上游与海河上游地区;范围——一般泛指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区域。) 师:面积——面积30多万平方干米;土壤——除若干石质山地外,地表大部分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土层深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那么,为什么陕北会出现这样的景观? 生:是流水的侵蚀作用。

水土流失又会带来哪些危害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板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师:大家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不利影响和对黄河下游的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问)

生1:对当地: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生2:使大量泥沙汇人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师:回答很好,(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如此严重?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板书)

1、自然原因

师:自然原因:(请学生回答)

1.自然原因:

(1) 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 特殊,黄土土质 。 (3)降水 ,多集中在 且多 。

(4)自然灾害频繁, 、 、 等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有限。

(1)不合理的 利用。采用 的耕作制度;露天 ,开挖表土,破坏地表植被;无计划的建窑、修路、建设水利设施。

(2) 。

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耕作方式落后,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有限。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对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

(活动)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

师: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何才能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维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呢?

(板书)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师:由于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人类只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治理黄土高原必须坚持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应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大家阅读课本54页,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

生:(阅读)

师:共有哪几种措施。

生: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师:工程措施包括固沟工程、护坡工程、保塬工程。

固沟工程——沟谷发育是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沟谷集中的地区,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其继续扩展,此谓“固沟工程”。

护坡工程——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既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又发展了林果业生产,此谓“护坡工程”。

保塬工程——在一些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此谓“保塬工程”。

师: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师:生物措施——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师:大家阅读知识窗,六道沟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活动)略

师:(小结)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防止生态系统退化以及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的概况(地理位置、成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B.破坏植被a.营造宫殿b.伐木烧薪c.战争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

2、生物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

教后感:学生对一些动态的东西和多元化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本节课,歌曲和图片首先震撼力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制作又不脱离课本,使学生通过导学案和教学课件就能很容易的掌握相关的知识。课堂留给学生巩固的时间也相对比较充分。

第3篇: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经验总结

中国/陕西: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省/自治区/直辖市:

陕西省

项目目标:

1.在10056.6km2的范围内,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林草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显著提高,泥沙输出显著减少;

2.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科技投入,促进和保证粮食单产、总产以及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温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103.17万人受益;

3.整合破碎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集约经营水平,降低劳动强度,实行科学种田,培育土壤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把农产品的增产增收建立在稳定可靠的基础上;

4.制止和约束人为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5.形成比较完善的的培训、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项目资金来源:

1.世界银行;

2.中、省、市县政府财政以及社区、个人投劳或集资。

实施日期:

1.一期项目:1994年10月——2001年12月; 2.二期项目:2002年1月——2005年9月;

案例研究提供者:

1.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2.陕西省财政厅

摘要:

1.建设成果。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

1

建成水浇地1571.11hm,坝地1407.7hm,果园14479.61hm,对项目区12318.15hm

222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2.项目建设成果的交付管理方法。

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基本决定着交付全过程,土地权属在建设改造前后保持不变;

②建设成果的交付一般受制于土地权属,随土地权属交付运作,谁拥有土地,谁最终得到项目建设成果;

③公益工程如生产道路等属于社区;

④大型可盈利工程如小型抽水站、中心果库等交付社区集体管理;小型可盈利工程谁建设、谁所有。

一、原先的发展挑战。

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立项实施前的项目区是一副满目黄土裸露、沟壑纵横、几乎看不见绿色、以农业经济为主的景象。在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匮乏且难以利用、交通等基础设施很差、外来投资极为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大量存在,甚至一部分人面临着温饱问题等等,几乎看不到这里发展的方向和出路。但在这些挑战中,当时最紧迫的一个是水土流失对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制约,一个是贫困和温饱,都是当地难以自行解决的。

1.面临的水土流失挑战。1990年代初,这里的水土流失占到总面积95%以上,局地侵蚀模数达26400t/km2〃a,无论是覆盖的广度还是流失的强度在全世界水蚀发生区都是极为严重和典型的。

2.面临的贫困和温饱挑战。项目实施前,项目区耕地面积占到了总土地面积的30.6%,林地面积仅占到12%,耕地中坡耕地占到76%以上,粮食平均单产仅

2

维持在仅43公斤的水平,全年人均占有粮食不到100公斤,面临着非常大的粮食缺口,而且,除过粮食以外,群众几乎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当时大约有50%以上的人口需要救济才能维持生存。

二、项目设计

1.总体思路:在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阻止破坏水土资源的基础上,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地貌特征和侵蚀规律布设各种水保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实现保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和增长。

2.项目设计。在项目前期,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民及其社区组织经过反复地协商和讨论,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设计方案。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统一规划、全面设计,自下而上,实现全项目区的规划设计,促进项目区水土资源得到合理高效地利用。

②根据地貌部位和土壤侵蚀特点以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梁峁坡、梁峁边、沟谷坡、沟谷底不同部位布设不同的水保措施,形成四道水土保持防治体系。

③统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发展粮食生产,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林,在解决温饱和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

④措施设计。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措施类型,保证项目的实施,并按照有关规范对各项措施作具体技术设计。Ⅰ.工程措施:A.新修水平梯田与田间道路;B.新修淤地坝及旧坝维修加固;C.新修治沟骨干工程;D.新建小型灌溉工程(含水窖);E.新建沟头防护工程、沟边埂等。Ⅱ.林草措施:A.水保林;B.果园或经济林;C.苗圃;D.人工种草;E.封山育林;Ⅲ.其它民生工程:A.中心果库;B.农户果库;C.蔬菜大棚;D.畜棚;E.养畜。

三、项目交付

㈠机构方面

项目实施初期的1993年11月,陕西省政府就成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项目管

3

理组织机构,并将该组织机构细分为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和咨询机构,而且将此类机构推广到市、县两级政府,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和各个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工作职责。

㈡资金方面/新型筹资方式

1.资金管理:首先,在各级项目办设立了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做到独立核算,专款专用。其次,根据世行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对财务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经常进行财务检查,督促项目资金正常运转,第四,做到了专款专用,为项目顺利提供了资金保障。

2.资金筹集:项目筹集的资金总额共约111335万元,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个是世行贷款64415.35万元,占57.86%,另一方面来自国内配套资金,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配套和项目区居民投劳折资,累计约46919.65万元,占42.14%。

㈢采用的激励措施

1.谁治理,谁受益。在项目区全面推行“谁治理、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鼓励农户筹资投劳按项目设计的要求治理水土流失,并以合同的形式保证投资治理成果在合同期内归农户个体所有,调动了各个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吸引了大量个体业主、工贸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居民、佛教人士等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兴办绿色产业,此类投资高达24851万元,占项目投资的22%;

2.长期承包。在项目区大力提倡户包治理小流域,允许有一定技术、且资金充足的农户,大面积(5-10km2)、长期承包(10-20年)完整的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3.转贷措施。将世行贷款由政府贷款转化为农户个体贷款,保证绝大多数农户参与项目活动,并在其中受益。

㈣使用的创新手段

1.封山禁牧。项目实施中把封山禁牧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在了项目建设中,实行“封”“治”结合。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政策措施后,项目区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方针政策,结合退耕还林(草),大力实施封禁治理,边退耕边封禁边造林种草,加快了植被恢复,并用制度保障治理成果。如彬县政府颁发的《关于封山禁牧的通告》、《彬县柿子生产基地林木管护办法》,配备专职护林员320名,建护林房160多处,树 4

立禁牧标志碑1000多块,有力地促进了封山禁牧,实现了全面封禁。

2.管理创新。项目建立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现代化的、科学的项目组织领导体系、实施管理体系和技术咨询管理体系,以新的管理模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规划首次按照基建程序进行设计;项目财务首次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的管理模式;项目实施首次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项目物资首次按照采购制的方式进行采购,引入了国竞争性招标采购、自营采购等概念。整个项目把组织实施、技术管理、财务保障、支持服务、考察培训等环节融为一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3.科技创新。项目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以农业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培育项目建设新亮点。全省项目区推广了彬县总结的“挖根、分级、修根、蘸浆、浇水、点播、整盘、覆膜、压土” 和长武县总结的“吊袋输水法”等造林新技术,使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结束了“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项目区引进优质水果、干果品种,栽植优质大扁桃2000多亩,美国红提葡萄2000多亩,美国黑梅李500多亩,澳洲青苹8000多亩,冬枣2000多亩,收到了良好成效。在安塞、宝塔、淳化等县区大力推广大棚菜、大棚水果种植技术等,培训了大量的农民技术人员,既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增加了群众收入。

㈤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林草成活率、保存率较低,造成项目资金的浪费。

项目在提高林草成活率、保存率上想了好多办法,做了大量工作,在项目的中后期,将这项工作做为的重点工作来抓,与国内同类项目相比,林草成活率、保存率大大提高,但还是较低,究其原因,在乔木林造林上,违反了自然规律,几十年陕北造林经验和8年项目实践,证明在延安以北不宜大面积造林,只宜走大力发展灌草,沟道少量栽树的路子;在种草上,片面强调种植面积,忽视草的利用,忽视草的转化,忽视草的深加工,致使农民在种草上得到的效益很小,因而造成常年种草不见草的局面。

2.对项目区原有植被保护不够。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些地方为了图好看,施工中不注意原有地面植被的保护,造成地面裸露,增加了土壤侵蚀量和水分蒸发量,不利于水土的保持,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四、取得的成果

5

历时11年的项目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建设成绩,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2643.11km2。为3个项目区的103万人新修水平梯田39648.84hm2,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5亩以上,建成水浇地1571.11hm2,坝地1407.7hm2,果园14479.61hm2,对项目区12318.15hm2生态脆弱区实施封山育林,促使项目区69121.94hm2土地退耕并建设成乔木林,营造灌木林53436.7hm2,完成人工种草48594.51hm2,在项目区建设大型沟道拦泥淤地骨干工程(土坝)74座,小型淤地坝794座,建设小型抽水站25座,对41座旧坝进行了维修加固,建设谷坊391座,沟头防护249.03公里,建成水窖3990眼,中心果库45座,农户果库1019座,蔬菜大棚1667座,畜棚172605m2,养畜17976头,苗圃152hm2。

一期项目经过8年治理,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植被覆盖率已由治理前的14.6%增加到目前的48%,治理程度由19.0%增加到60%,项目实施以来的减沙总量达3064.07万吨,年减沙能力达383万吨。项目区全面脱贫不反弹,儿童入学率达98%,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畜饮水基本解决。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81公斤提高到517公斤,人均纯收入由300元提高到1458元,增长了近4倍。而二期项目在一期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以项目促产业,以苹果、柿子、枣、仁用杏、酥梨、布尔山羊为主的大型商品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从优质果品生产、布尔山羊繁殖到果品加工、草粉加工已经从农户向现代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渭北地区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向果品产业、畜牧产业的方向发展。二是大量采用了新技术,项目区已引进了大扁桃、早结实核桃、美国阿尔钢金苜蓿、布尔山羊等新的果、草、畜品种,并建立了药用植物示范基地、布尔山羊良种羊繁育基地,引进了新配方继承套先进设备,建起了果品加工、草粉加工企业。三是大面积种草、舍饲养畜、封山禁牧成效显著,使种草、养畜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四是造林成活率高,普遍达85%以上,彬县高达95%,结束了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历史。五是机制创新有了重大突破,培育了一批治理大户,引入了一些企业参与,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入项目区治理,加速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科技含量,促进了产供销一条龙体系的形成。

五、可持续性和可靠性

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得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引发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持续不断来项目区考察访问。特别是1995年世界银行行长的沃尔芬森先生,在项目区考察后,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把黄土高原水土保

6

持世行项目树立为世界范围内世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大旗帜”工程之一,使陕西世行水土保持项目的社会地位、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国际、国内影响力大大增强。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受江泽民的委托,到我省世行项目区就“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专题调研,1997年8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姜春云在陕西的考察报告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向全国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1997年8月,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现场会在项目区召开,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各省区政府的负责同志、100多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到项目区参观学习,使陕西省成为全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面旗帜,全国有60多个地市以上的省、市、区到我省项目区学习。为陕西经济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为陕西招商引资赢得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年、200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连续两年到项目区视察,并提出了“以工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封山绿化”的16字方针,对项目建设后期的发展给予亲自指导。在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不仅陕西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性的生态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经验和教训

1.经验:

①必须要有一套好的理念;如世行当年提出的将水土保持与扶贫作为项目宗旨、社区参与等理念;

②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设计;项目管理方、受益方(农户)等共同参与项目设计、并对项目设计进行反复多次地实地论证;

③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项目管理机制和团队; 2.教训:

①所用贷款没有必要坚持必须全部转贷到户。短期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可以转贷到农户,而公益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由集体(地方政府)承贷;

②应当进一步论证项目监测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监测质量,保证监测成果的利用率更高。

第4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建设管理

2005-3-22 来源:本网

发言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何兴照副总工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

一、二期)涉及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4省(区)的14个市、48个县(旗),总面积35568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347万km2,是我国水利行业首次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大型外资项目。

一、二期项目区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农业是项目区的主要支柱产业,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贫困。一期项目区199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67元,二期项目区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8元,远低于项目省(区)同期平均水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泥沙大量进入黄河,使黄河河床不断抬高,给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和隐患。为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水利部从1990年开始探讨在这一地区利用世行贷款开展大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的可行性。

一期项目从1991年开始前期准备,1994年10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国际开发协会信贷),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二期项目从1998年开始前期准备,1999年12月正式生效实施,利用世行贷款1.5亿美元(其中国际开发协会信贷5000万美元,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式亿美元),加上国内配套,总投资21亿元人民币;两期项目共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

在国家计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四省(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级项目机构的共同努力以及项目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进展顺利,得到了世界银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誉和好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引进、吸收和应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利的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为全面达到预定项目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项目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被世行誉为世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荣获世界银行颁发的2003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

一、项目前期准备

1、可行性研究。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和可行性研究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的必要条件。根据世行软贷款“扶贫和改善环境” 的宗旨,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的特点,经过充分论证分析,围绕 “发展农业生产,促使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的项目目标,中央和四省(区)组织技术人员,对黄土高原项目进行了充分论证。从1991年起,按照世行要求以及国内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有关规定开展了全面的项目前期准备。为满足世行项目在经济效益评价和投资成本分析等方面的严格要求,水利部派出2名技术人员,赴纽约世行总部,学习专门的经济分析和成本分析软件,中央、省、地、县各级抽调近千名业务骨干,共同开展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经过各级业务部门,经过三年多艰苦努力,先后完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立项建议书》、《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利用外资方案》、《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环境评价报告》等论证材料,使项目顺利通过世界银行的预评估和评估,1994年4月在华盛顿通过谈判,5月27日得到世行执董会批准,同年10月3日正式生效。二期项目从1998年起前期准备,由于有了一期项目奠定的良好基础,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顺利完成了项目立项所需的所有技术文件和论证材料,顺利通过世行项目预评估和评估,1999年5月获世行执董会通过,1999年9月签署法律文件,同年12月正式生效。

2、规划设计。项目在规划设计中,紧紧围绕项目目标,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高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与开发体系,注重各类治理措施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发挥,通过建设基本农田提高作物单产,促进陡坡退耕,实现农业稳定发展;修建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和小型水保工程,有效的拦蓄、利用径流泥沙;通过育苗、造林种草、兴建果园、发展经济林、大面积封育保护,增加项目区的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考虑贷款项目的还贷要求,在项目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经保证项目贷款偿还。

按照世行提出的要求,项目在规划设计中引进系统工程理论、地理信息系统、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用于小流域规划以及项目监测评价和管理等,使项目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项目经济分析、财务分析、工程概算和成本分析中使用了世行研制的Costab和Farmod等计算机软件;在项目规划中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小流域规划编制;在项目投资使用、物资管理及采购、实施进度、财务报账等方面也广泛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推动项目科学管理。各项目县(旗)政府对项目准备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经费购置计算机等设备,并积极参加中央项目办组织的有关培训学习,使项目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很快达到项目工作需要,并且为以后的项目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世行方面的高度肯定。

二、项目实施管理

1、组织机构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建立了健全完善的项目组织管理机构。在水利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央项目领导小组,由水利部1名副部长担任组长,国家有关部委、司(局)及流域机构负责人、四省(区)分管项目的副省长为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制定有关项目建设方针、政策,审批项目总体规划,协调四省(区)及中央各部门之间关系,解决重大的项目问题。省(区)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副省长担任组长,省(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市、县、乡各级也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各级项目领导小组下设以水保部门为主,吸纳农、林、牧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此外,中央和省(区)级还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小组,负责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咨询,进行技术指导。

中央项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由黄委1名副主任担任主任,全面负责项目宏观技术指导,协调各省(区)项目活动;通过ICB、LCB等方式组织项目物资采购;负责社会发展项目的实施,举办各种培训班,组织国外考察培训和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审批治沟骨干工程,检查监督各省(区)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审查四省(区)报账申请,负责与世行和中央各政府机构之间的联系沟通。

中央项目办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综合协调管理作用,通过对项目各省(区)的宏观协调指导,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黄河治理开发规划》、《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建设规划》等要求,结合各省(区)区域治理和开发规划,在统一的框架和体系下组织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规划,保证各省(区)提出的项目建设区域性目标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整体目标相一致,在项目规划制定和实施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作用。各级项目组织管理机构设置及运作流程见下图所示。

2、计划管理

项目执行进度采用计划管理。四省(区)各级项目办依据项目建设总体目标及上计划执行情况,逐级编制并上报下项目工作实施计划,4省(区)项目办汇总后报中央项目办,由中央项目办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项目总体实施计划,作为下项目执行依据;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统计,由各级项目办具体负责,计划执行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会计核算等资料的填报,由各级分别负责,省(区)项目审核、汇总后上报中央项目办;中央项目办根据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对各省(区)项目计划执行情况和下计划进行协调、审查、汇总,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世界银行。

同时,中央项目办还必须随时随地对各级项目管理部门的计划落实情况及有关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帮助,要求制定统一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了解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项目执行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征求各省(区)对项目计划的改变和调整建议,经过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在必要时征得世行同意对项目计划做出调整。

3、财务管理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省贷省还的打捆项目,世界银行为

一、二期项目提供的贷款总额为3亿美元,在资金支付方式上根据世行项目特点采用了报账制,即对于建设完成的项目内容,按照项目监测规定,通过各项目办检查验收合格后,根据实际数量和规定的支付方式向项目专用账户申请支付。一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财政部,二期项目专用账户设在四省(区)财政厅;项目建设资金由各省(区)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并下拨。但四省(区)项目机构对于确保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和项目完成措施的数量、质量及真实性负有责任,并且对贷款的发放和使用具有控制监督职能。

为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在财务管理中按照世行要求全面推行了项目财务审计制度。各省(区)在专业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定期组织编制本省(区)财务报告,由中央项目办审核汇总编制总项目财务报告,报国家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同时,每年定期由同级(及世行指定)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报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项目资金合理使用。项目提款报账流程见下面框图所示。

4、还贷机制

贷款发放和回收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一般是省(区)财政部门转贷给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或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按照项目机构提交的措施任务情况与合同数额,搞好贷款发放。国内配套资金的运作方式与贷款发放基本相同,同样由受益方与相应的各级政府部门签订合同,纳入基建和项目管理程序一道管理,采用报账制的方法进行支付。所不同的只是国内配套资金不需签订还贷合同。

贷款偿还原则上本着“谁使用、谁受益、谁还贷”的原则,采取由地方政府(财政)承诺,贷款使用和受益人还款的做法。从目前执行情况来看,主要的还贷途径有以下几种:

①项目区各级政府从因项目实施而增加的地方财政税收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或利用有关开发建设项目(如石油、煤矿、矿山等)收取的水土保持治理费中的部分资金还贷;

②根据合同规定,受益农户(如小型加工、养殖户,梯田、果园种植户等)从获得的经济效益中偿还所贷款项;

③项目区各级政府从拍卖、租赁项目治理措施使用权以及治理后项目区土地增值所得的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还贷以及其他措施等。

具体各地在执行中,又根据实际有多种不同的做法。

5、物资管理

根据世行要求,对项目涉及的大宗物资和一定投资额以上的工程措施,应采用招标采购方式完成。采购方式分别有国际竞争性招标、国际有限招标、国内竞争性招标和国内外直采等。具体方法包括:各省(区)在中央项目办统一组织下,编制本省(区)的项目物资供应计划,报中央项目办审批后,会同物资部门将落实的物资采购数量、规格逐级分配到各项目实施部门;按照《项目协议》规定的种类、数量和采购方式编制本省(区)的物资招标采购计划,中央项目办重点对其中需采用国际竞争招标方式采购的物资组织进行统一采购;在中央办统一协调下,制定项目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各省(区)项目办协同有关部门全面监督、检查本省(区)项目物资使用情况;中央项目办和上级有关部门定期组织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正并加以解决。

从1994年5月开始,中央项目办成立了由中央项目办牵头,四省(区)项目办参加的项目物资国际招标采购工作小组,按照项目计划组织开展国际招标采购工作,按照世行规定的采购程序及时完成了材料和车辆的国际招标采购任务。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除对大宗物资进行国际竞争性招标采购外,对金额超过10万元美元的自营工程,也采用招标采购的方式完成,小宗物资设备和自营工程采购主要由省(区)各级项目办组织进行。

6、制度建设

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在总结吸收国内外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项目实施管理、财务管理和技术规程等办法和制度,使各级项目办的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项目实施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技术规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规程》等,对项目的宏观管理程序、各级管理职责及项目实施总体要求等做出统一规定;对财务报账、物资管理、监测评价、项目造林措施及牧业管理等对项目实施影响较大或世行特别重视的工作制定出单项管理办法;省、地、县项目办则逐级针对每项工作制定出

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细则,指导项目实际工作。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地方各级政府也根据项目实际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各种项目实施细则、畜牧管理以及治理成果管护和土地承包办法等。

7、监测评价

根据世行项目要求,开展了全面的项目监测评价工作。中央和省(区)各级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评价体系,成立专门机构、固定专职监评人员,充实监测评价工作技术力量,强化监测评价工作。中央项目办制定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办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规程》等,编制了统一的监测指标、农户监测表;各级项目办根据项目监测评价整体规划,布设了较为完整的监测网点,对项目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等指标进行全面监测。在对项目进展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将监测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计划执行情况与工程质量监测方面,各地分别采取定点监测、抽样监测、重点监测和跟踪监测等不同手段,及时掌握完成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益,保证了各种进度数据的准确可靠;采取有效的施工监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监理监督办法,中央和省、地各级项目办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际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监测评价工作人员由各级项目办统一调配,监评资金一般利用国内配套解决。但从黄土高原

一、二期项目

工作实际来看,完全利用国内配套资金解决监评经费,在国内资金有时到位不够及时的情况下,对于保证监评工作的时效性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今后的贷款项目设计中,建议在监评工作经费中列入一定比例的外资,有利于监评工作的正常开展。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项目执行结束后3-5年需对项目进行后评估。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后评估工作目前尚未开展,但中央项目办为项目后评估已做了准备,在研究开发的项目管理系统中,将对一期项目所有资料数据进行归档整理和分析,同时,将根据后评估工作的需要,安排布置各省(区)开展有关资料的收集补充和完善。

8、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项目实施的科学保证。中央和省(区)成立了项目技术委员会、技术小组,对项目实施与管理进行技术把关。中央项目技术委员会成员由水保及各相关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负责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监测评价报告》、《竣工报告》等重要技术报告的审查,并定期对项目区进行考察,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

中央和省(区)各级项目办通过组织不同层次的考察与培训活动,对参与项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学习项目区外先进经验;组织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项目建设与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科研推广课题研究,在积极引进推广各种先进实用技术的同时,组织技术力量对项目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攻关,用科研成果指导项目实践。

9、中期调整

根据世行项目惯例,在项目实施中期,应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实际需要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调整,世行称之为项目中期调整。项目中期调整的主要依据是项目《评估报告》、《信贷协定》、《贷款协议》、《世行检查备忘录》等文件。在保证项目目标宗旨和投资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影响项目实施的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汇率的变化,对项目措施类别、数量及单价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加有利于项目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

黄土高原项目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项目区严重干旱,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等。调整中根据干旱、汇率变化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对各项治理措施结构做了进一步优化,对项目计划做了适当调整。调整后的项目计划与原计划比较其设计更加经济、可行,生态效益更加明显。除中期调整外,项目在执行期末,还根据项目资金类别的使用情况和措施进度,对项目计划和资金使用类别进行了最终调整。如项目内容中增加较多的畜牧养殖、封禁保护等措施。

10、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是世行项目必须履行的重要程序,也是项目实施完成的重要标志。黄土高原一期项目的竣工验收2002年9月由世界银行委托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验收团进行。验收团通过对项目区实地考察以及与各级项目办座谈了解、内业资料查看等,对项目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全面检查与验收。世行验收团经过对一期项目执行情况和效果认真考察后一致认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其扎实细致的前期准备,科学严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高起点、高质量、快速度地建成了一大批综合治理典型。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减少了入黄泥沙,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验收团在提供给世行执董会的ICR报告中给予项目非常高的评价。对于项目建设内容、产出效益、可持续性发展、机构建设、借款方表现等五项指标都给予了“非常满意”的最高评价。验收团团长刘雪明先生在验收总结中指出: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区实施如此规模的水土保持项目,并取得这样巨大的治理成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项目无愧于世界银行农业项目“旗帜工程”的称号。项目经理伏格乐先生也认为:项目创造了黄土高原开发的新的且可持续的模式,即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原来的预计。

目前二期项目的竣工验收准备工作也已全面开展。

三、项目实施效果

经过十年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成效显著,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项目实施促进了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地面植被大幅增加,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项目实施期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万hm2,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9万hm2,果园经济林12万hm2,营造乔木林40万hm2,种草16万hm2,天然草场封育5万hm2;修建骨干工程258座,淤地坝1353座,修建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5400多处。一期项目各项措施年减少土壤流失3800万t,植被覆盖率由17.8%提高到4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306元提高到2001年的1263元,人均粮食由378公斤增加到532公斤。二期项目完成后,

一、二项目各项治理措施累计年减少泥沙可达到6000万t。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以全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了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项目首次按照基建程序开展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了完备的项目组织领导和实施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中引入报账制和审计制;首次开展了全面的水土保持项目监测评价工作;首次进行了项目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开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样板工程,同时还引进了先进技术,提高了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人才。

项目成功实施充分证明引进利用外资、扩大投资渠道对于提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和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都是非常必要和完全可行的,项目建设方向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战略部署是完全一致的。项目实施中引进吸收了国内外大量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建立完善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支持服务系统,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运行制度和办法,保证了项目严格按照规划任务和预定目标实施。项目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由此在国内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黄土高原乃至全国的水土保持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加入WTO后水土保持工作与国际接轨以及今后继续开展国际间合作交流,引进利用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们从黄土高原项目的实践中看到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希望。

项目实施过程中引进的先进管理方式和理念,如报账制、审计制、监测评价、科研和推广等,已在全国的水土保持项目中普遍应用。同时由于项目实施引出的各级政府对一些相关政策的修改和完善,如禁牧、土地承包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对项目区生态环境建设及治理成果维护以及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启迪

1、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在引进资金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成功地引进了世行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为各级项目办和业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项目管理人才,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与实施效益。如在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引进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极大的提高了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2、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治理速度

引进外资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水土保持工作完全依赖国家无偿投入的传统观念,拓宽了水土保持投资渠道,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快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以事实证明了引进外资治理水土流失是切实可行的。

3、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规范化进程

通过报账制、招标采购制和监测评价、监理监督、财务审计等要求在项目中的广泛推行,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按照基本建设要求引进推行“三项制度”奠定了良好基础。促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在优质、高效和规范、科学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我国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4、加强了水土保持机构的能力建设

通过世行项目实施,以及项目大量开展的考察培训、科研推广等内容,加强了各级水土保持机构和项目办的能力建设,锻炼了技术队伍,培养了业务人员,提高了项目实施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为以后同类项目的实施管理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业务管理队伍。

5、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

项目在坚持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工作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带动项目区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6、展现了引进利用外资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

由于

一、二期项目的成功实施,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影响,展现了利用外资开展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广阔前景。多家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都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表现出极大兴趣。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361万英镑实施的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已于2004年3月正式启动。根据黄河流域有关省(区)的一致要求,中央项目办在

一、二期项目的基础上,组织有关省(区)全面开展了世行三期和亚行贷款项目的前期准备。

第5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理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 郝天文,孔彦鸿·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3): 62~65· 〔2〕 山仑·振兴黄土高原农业亟待解决的几个科技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4):封2· 〔3〕 王太平,王维平·浅谈公路建设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通报, 1999, 19 (1): 61~62· 〔4〕 徐刚·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5): 40~45· 〔5〕 刘海峰·甘肃坡改梯态势述评〔J〕·水土保持通报,1996, 16 (2): 1~5· 〔6〕 李锐,扬勤科·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在中国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 1998, 18 (5): 1~5· 〔7〕 唐克丽·城市水土

〔10〕史得明·山坡地开发利用中的水土保持新技术〔J〕·水土保持通报, 1997, 17 (1): 32~33· 〔11〕辛树帜,蒋德麟·中国水土保持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2· 〔12〕中国水利部·中国梯田〔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13〕<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魏永顺<甘肃科学学报>第15 卷 专辑2003 年8 月

二、相关的有价值资料的摘抄

(一)、《关于水土流失的几个问题》谈明洪,王军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摘要:坡耕地水土流失已对我国危害深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过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过程加快,其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对5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其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城区总面积的2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城市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建设活动,城市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城市边缘地区,人为激烈活动,致使地表植被和地形遭到严重破坏。

2、水土保持工作滞后,监管力度不够水土保持的管理和建设明显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在前几年的土地开发期间,还没有相应水土保持条例和法规。对于闲置的土地,没有及时进行恢复植被、复耕种等工作,裸露的土地不仅破坏了城市的自然景观,而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抓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和治理,对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认识不足,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还很难接受这一严峻的事实。许多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意识单薄,毁坏水土工程现象随处可见,而且在土地开发建设中,大都没有考虑必要的生态恢复和补偿建设,也没有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必要工程措施,如山体保护、拦蓄泥沙等。

4、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截止1997年底,全国各级通车里程已达1·25×106km,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但特别是高速及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导致沿线山体裸露,河道阻塞,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水土流失范围有时甚至跨流域和地貌类型。造成水土流失的因素:①公路两旁坡度较陡,没有采取相应的植被保护措施,路面上的雨水冲刷坡面而造成水土流失;公路施工过程中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在雨点打击和冲刷以及风蚀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②在隧道及大挖方过程中,由于路段内挖方量大于填方量,多余的土石因受地形和其他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弃渣处理,可能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同时,施工作业面土石渣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③施工完成后,对取土坑、弃渣场等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1、坡耕地水土流失、城市化过程中水土流失和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这三方面不是完全孤立的,它们有时相互交错、联系、重叠,遵循水土流失的共性,所以在治理措施方面有着共同的特点。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环境问题被认为是世界四大问题之一,其中水土流失是我国首要的环境问题。 〔2〕 制定水土保持规划,强化科技投入

〔3〕 采取水土流失的控制措施,加强法制管理和监察检查力度

2、当然坡耕地、城市建设、公路建设造成的水

〔1〕 坡耕地水土保持土流失又不尽相同,因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对策。 〔2〕 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严格限制施工工地裸露的时间与面积,最好不在雨季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工地和周围要修筑临时性的截水、排水和沉渣工程体系,包括挖方及半填半挖段防治、填方段防治、弃渣防治、采料场防治、行洪影响区防治和桥涵隧道淤积防治。对挖方形成的人工高陡边坡,

要及时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护坡。要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物,并对被破坏的地点做好绿化保护工作。

3、公路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二)《陇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魏永顺《甘肃科学学报》 摘 要: 陇西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受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制约, 水土流失现象尤其突出, 是黄河泥沙的主要输入区之一本文从区内水土流失现状入手, 概述了水土流失产生的因素,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防治对策, 对治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价值。

水土流失的危害:

( 1) 冲毁土地, 破坏农田

据定西县官兴岔观测资料, 流域内年平均沟头朔源侵蚀1 2 m, 官兴村杨顺岔沟3. 75 m/ a, 由于沟底下切, 沟岸扩张, 沟头前进, 年吞食良田面积使良田面积逐渐缩小

( 2) 使坡耕地变成 三跑田!( 跑水、跑土、跑肥) , 水、土、肥流失严重, 土层瘠薄、肥力递减、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 3) 三料( 肥料、燃料、饲料) 俱缺, 人民生活贫困

据定西县官兴岔资料, 由于干旱, 水土流失严重, 形成 十年九欠收!, ( 4) 生态失调, 干旱缺水, 自然灾害频繁

一些暴洪灾害经常中断交通干线, 淤积冲毁水利设施和农田, 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一般是在侵蚀沟、坡面等处设

置拦泥和蓄水工程设施; 生物措施是通过种草种树形成一定的植被, 分散径流, 减少冲刷, 起到治理效果

由于地质、地貌等因素的制约, 区内水土流失的类型及程度各不相同, 必须针对各自特征 辨证施治, 对症下药!, 进行综合治理

在总体上使坡面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就地拦蓄,节节拦蓄, 配合工程措施搞好坡面治理

从局部对策上采取 草上坡、树下沟、山顶草灌、沟谷、林果、阳坡草、阴坡林!, 建立科学的防治体系

具体措施有: ( 1) 对15)以下缓坡地及河谷川台区, 建设以粮食生产为主的防治体系, 采取

粮草轮作,增

加农田覆盖度, 延长被覆期; ( 2) 对15)至25)坡地, 修成隔坡梯田, 坡埂种草种树; 25度以上坡耕地逐渐退耕种草种树, 发展林果为主的经济林, 形成坡面生物防护体系; ( 3) 对梁峁及沟坡营造以薪炭林为主的防护林, 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 4) 建立沟道防护体系,在沟底种草种树,修筑护沟护坡工程,分散径流, 控制沟头延伸; ( 5) 田间地埂, 村庄道路发展经济林或用材林; ( 6) 全面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

(三)、《水土保持与草原可持续发展》周东升 ,王继文, 姚 江《内蒙古水利》 摘 要:近几年来, 受特殊气候、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草原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从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水土保持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等方面有:①保护生态屏障;② 涵养水源、蓄水保墒、改善水环境;③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抗灾减灾的能力。指出了水土保持是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提出搞好水土保持的几个主要措施:①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②加强草场建设, 治理草场退化;③推广大面积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生态修复

第6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第八章 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学设计

曹经湘(邯郸23中)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人口、环境、资源,是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只是个案例。我主要是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由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能想到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从而产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能成为今日和未来世界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地球公民。(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课前欣赏:歌曲《信天游》)一曲粗犷苍凉的“信天游”把我们带进了贫瘠、荒芜的黄土高原。也许有同学要问: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从这段视频中我们了解到原来黄土高原并非自古就是这样贫瘠荒芜,只是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才导致它今非昔比。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刚才的视频,找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二、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P68,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后果。(独立完成)

2、学以致用:完成P69活动题3。(小组合作)

三、总结达标 主题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二十分钟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我相信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却很多。此时此刻,老师也有很多话想对你们说,就用一首歌代表我的心声吧!同时,在歌声当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这节课。

备注一:在讲水土流失的后果时可补充一些黄河灾害知识:由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平均年输出沙量达16亿多吨,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黄河常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母亲河,同时,黄河还被称为“中国的悲伤”。黄河由于泥沙淤积,防洪困难,水灾频繁,1887年中国黄河大水灾,死亡数百万人,最保守的估计为150万人,也有学者测算为700万人,成为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

备注二:视频文件包含特效字幕,需要特殊的视频播放器播放,如Potplayer(最佳)或mplayer。

严重的水土流失教学反思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中核心知识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教学中,针对初中教育特点,我先通过听视频和看图片设置问题:找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后果(独立完成)。由于书中对其讲解和说明已非常具体,学生都能通过阅读教材就能找到答案,但是地理学必须教会学生地理思想和地理规律性的东西,否则换一个区域,学生还是不会解决问题。所以我提示学生从地形、植被、气候、土壤、人类活动去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能很好的从五个方面找到答案。

在探究活动设置上,我致力于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学会通过所学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我设置的问题是:除了黄土高原找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这是教材P68页活动题3。对照图学生可看出分布特点: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通过探究学生也知道从地形和气候两个方面解释,但是不知地形如何解释,因为学生不知 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形特点,所以在这儿学生的活动显得不太充分,但我认为学生掌握地理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一节课我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即不仅黄土高原,即使中国任何水土流失的地方,同样,世界任何水土流失的地方,都可用今天所学去分析。

疑惑:地理教学本身要求要有深度和广度,但是初中地理教学面临困境:不是中考科目,所以大的社会环境并不允许你去实行。虽然很多人说地理教学要有内涵,但现实中,初中地理教育一般是流发展、关注地球发展的人值得深究的课题。于形式而缺乏内涵,所以学生升入高中后基本上所有的地理基础知识都得重学。这一点假如去问问高中地理教师就会明白了。在生本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推行初中地理教育是每一个真正关心地理学

第7篇: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编号:06

[参考答案]

[典例导入1](1)陕 甘 川 俞(各0.5分共2分) (2)降水少,干旱 (2分)

(3)黄土结构疏松,有多暴雨;地表植被破坏严重。(2分)

[典例导入2](1)黄河含沙量大,到下游水流平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地上河容易导致洪水泛滥

(2)下游河道的洪水泛滥,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威胁

[典例导入3](1)同意这种观点。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因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承载力低,但现在实际人口已严重超过联合国计算的本区人口承载力。过多的人口,使得人们被迫开垦种植坡度在30℃以上的陡坡地,开垦指数达到了极限,用于水土保持的土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植被恢复必须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数量与土地承载力相协调,否则即使人工栽树种草,也会徒劳无功,沦人恶性循环的境地。

(2)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所以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导致的水土流失严重出黄土高原外,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及东北的黑土也有流失现象

【典例剖析,触类旁通】

答案:(1)AB(2)①这一段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支流少、来沙少②流经宁夏平原时,地势平缓,大量泥沙沉积。(3)防洪降沙(或防洪、减淤、防凌),确保下游安全

选择题:1—5DDDCB6--10BACAA11--15 A BDBD16---19 BCCC

20、(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土质疏松,降水多暴雨,缺乏植被保护破坏森林,不合理开垦,开矿(2)①防止河水进入采掘区,也阻挡泥沙入河 ②阻沙固沙,且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其中栽种的植被成活在河流上游建引水渠道灌溉;在河漫滩上栽培植物;在复垦区发展高效农业,满足矿区对农产品的需求

21、(1)黄土高原渭河平原八百里秦川地堑(2)华山险地垒(3)120~160

(4)DD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且处于山脊分水岭,比较干燥,不易渗水;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而A位于阴坡,B处在黄土峁的顶部,C处在山谷处。(5)BD

上一篇:13校本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技术交底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