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军人

2023-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原军人

主动作为,敢于拼搏,在本职岗位上抒写高原军人华彩乐章

有人说,选择是人最后的权利。有人说,选择也是人最好的借口。 无论是似水年华中,还是变革时代里,我们总是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对于军人,而今,正是一个考验选择的大时代:国防和军队改革步入深水区,军事斗争准备进入攻坚期„„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一支部队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驻守雪域高原的空军某指挥所官兵这样回答:确立战斗力标准,不是一种选择;坚持战斗力标准,我们别无选择!

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面对这场“回避不了的大考”,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选择。

这种选择,叫做主动作为!这种选择,叫做勇于拼搏!这种选择,叫做准备打仗!

一、主动作为,勇于拼搏,是当今时代对军人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认清形势,明确意义,增强履行新时期我军使命的责任意识

1、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总体和平的环境下暗藏各种潜在危机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局部动荡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3、我国国内反动势力日益猖獗,国家发展遭遇严峻挑战

(二)被动应付只能保底线,主动作为才能有作为

把青蛙放进沸水里,青蛙会立刻跳出来,而把它放在温水里,尔后把温水逐渐加热,青蛙会被煮死在水里。部队官兵倘若在和平时期失去了学习奋斗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其结果必然犹如温水青蛙,惨遭淘汰。因此,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是官兵成长进步、建功立业之根本。 如何才能主动作为呢?

1、不但要敬业,而且要精业。

敬业可以使人终于职守,勤奋工作;精业可以使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很多同志工作起来犹如老黄牛一般,敬业精神无可挑剔,然而,工作中只顾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研究创新的主动性不足,导致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精业是官兵工作态度和能力的综合反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官兵成长进步的根本要求。官兵只有增强学习进取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主动探索工作业务的内在规律,掌握新的技能,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力和综合素质,工作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成绩斐然。

2、不但要出产品,而且要出精品。

部队各个岗位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有些同志忙起来,疲于应对,甚至难以招架,虽然工作产品在数量上可以完成任务,但产品质量却是一直在大层次徘徊。要想使工作产品呈现亮点与特色,官兵要主动强化精品意识,工作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出击,计划工作分清轻重缓急,搞好分工协作,科学统筹。任何一个工作在开战前,都要吃透上情,摸透下情,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并充分预想工作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制订预防措施,使工作一展开就坚持高起点,严要求,并在工作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百折不挠的工作韧劲确保工作的高标准、高质量。工作结束后,应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自我把关,精雕细磨,力争把每一件工作成品都打磨成精品。

3、不但要讲奉献,而且要做贡献。

可以说我们每一名来到部队的同志都是在为国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青春不是虚度,如何让我们的青春无悔呢?那么,我们在奉献的过程中就要切实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正为部队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衡量一名同志有多大作为,主要取决于这名同志为部队做了多大贡献,有些同志工作中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大事干不成,小事不愿干,对争彩头出名利的事情情有独钟,对打基础强根基的经常性工作不屑一顾,导致空有满腔热情,结果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俗话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部队官兵应从本职工作做起,从身边小事入手,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上级交代的每一项工作,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突出的工作成绩和作为源于高标准完成日常工作的积累,部队官兵应该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昂扬向上的斗志,立足本职,主动想事、谋事、干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工作业绩才能硕果累累。

(三)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磨练顽强意志品质

1、要不断拼搏,克服困难与挫折

生命的真谛在于拼搏,它是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达到预定目标而百折不挠的一种精神。人活着就要有这种精神。

凡是要把事情做好,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行的,挫折和困难总是摆在那儿,先付诸拼搏,付足了代价,才能如愿以偿,正如雷锋所说:“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迎着困难前进,这也是我们革命青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2、困难与挫折面前,如何做到永保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1)要乐观对待困难与挫折 作为一名有朝气的青年人,一名有理想的当代军人,在挫折困难面前应振作精神,笑对人生,处逆境而不沉沦,遭挫折而不自哀,与逆境相拼,与挫折相博,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遇到难关时,不放用《士兵小唱》中这样一句话来激励自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挺一挺,相信会出现:“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景象。当然,乐观不是“嬉皮笑脸”“随随便便”“一切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真正乐观的人,是用积极的精神向前拼搏进取的人,是战胜逆境的人。 (2)面对困难与挫折要有勇气和自信心 这是永保拼搏进取精神状态的推进剂,一个人如果有志于一番事业,使自己的理想成为现实,那就要敢于迎难而上,有足够的必胜的自信心。站在最危险的山峰,才能看到最壮美的风景。面对险峻的山峦,一个人如果连向上攀登的勇气都没有,又怎能一览高处的雄伟瑰丽? (3)要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

任何事业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取得的,只有具备坚韧不拔的人才能战胜困难知难而进,取得成功。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一切有建树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无不具备这种意志。我们熟知司马迁,强忍宫刑的奇耻大辱,发奋六十年著书,终于完成《史记》这部“绝唱”。爱迪生锲而不舍,发明电灯。诺贝尔冒生命危险,研制炸药失败上百次,双目失明,结果成功,一举成名。他们的成就令我们钦佩,我们更应该敬仰那种坚韧不拔的意志。 ①坚韧不拔的意志来源于伟大的理想

②坚韧不拔的意志是从千百件小事中持之以恒锻炼的结果 ③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4)要不断累积经验,丰富知识

这是永保拼搏进取精神状态的有力保障。迎接挑战会有挫折失败,但这正是成功的铺路石。一个人成长总是这样,从困难中学习知识,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陈景润不经过十几年的学习何积累,怎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贝多芬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凭着盲眼,怎能成为月坛巨匠。战友们,人生求索如登山,当我们还没攀越那座最高的巅峰时,就要向眼前的一座座山峰前进。未来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将不容我们停滞,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强不息。 (5)要增强身体素质

身体是精神的基本物质条件。我们作为军人,路途中充满血与火,充满拼与搏,军人如果没有一个健强的体魄,很难胜任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五公里路上,需冲破层层极限;长途奔袭中,需经受住艰苦考验;障碍场上需腾飞跳跃;战术场上需摸爬滚打。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也很难适应高强度、高节奏的工作任务。

3、拼搏才能迈向成功

毛毛虫羽化成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它需要积累能量,忍受痛苦,最后奋力摆脱束缚,脱胎换骨,成为人人所欣赏的美丽的蝴蝶。鲜花固然明艳,然而它是幼苗时,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

二、直面问题,勇于纠正

去年,我团严格落实总后和兵站部党委决策部署,紧扣“举旗铸魂、打仗训练、作风建设、安全发展和改革准备”五项重点,紧盯“七好七无十四连冠”奋斗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以执勤训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部队建设呈现科学发展、稳步提升的良好势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我们反思。

(一)创新发展理念还不够牢

主要体现在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的研究不深、分析不透,还存在思路不新、方法不活等问题,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老套路,缺乏拓展新思路、运用新办法、创造新经验的胆识和气魄,进步不明显。

(二)保障打赢能力还不够强 对当前团队职能使命转变,尤其是团队被纳入全军应急力量建设之后,对形势任务认识不清,仍然把工作标准简单地定格在完成运输任务上,对紧盯打仗、聚焦打赢、谋求打胜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形式主义、经验主义还未完全杜绝,还存在训练标准不严格、贴近实战不紧密等问题,制约了团队战斗力保障力提升。

(三)转改作风力度还不够大

浮躁之风、虚假之风、慵懒之风还没有根除,少数同志纪律松弛、作风松散,干工作缺乏深入思考、落实任务疲于被动应付,职责观念淡化、工作作风虚化、自我要求软化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四)安全防范工作还不够实

部分干部骨干能力素质与安全稳定工作要求还有差距,凭主观经验抓管理、搞建设,解决问题成效不明显,对所属人员尤其是重点人跟踪管理不严格,对隐患苗头发现排除不及时,面上问题抓得多,隐性问题研究少;少数战士安全意识淡薄,落实安全制度不坚决,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三、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在本职岗位上抒写高原军人华彩乐章

(一)举旗铸魂固根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深学强军理论构筑信仰高地

2、拓展强军文化活跃精神领地

3、紧贴强军实践建好主战阵地

(二)紧盯实战抓训练,强力打造全军应急力量

1、围绕实案化抓战备

2、聚焦实战化抓训练

3、着眼实效化抓执勤

(三)改进作风强素质,扎实推进队伍建设

1、大力纠治“四风”

2、加强组织建设

3、从严管理部队

(四)依法从严正秩序,加强自我管理

1、培养法治思维

2、落实制度规定

3、抓好综合防范

(五)科学创新增效益,不断提高后勤保障水平

1、搞好服务保障

2、崇尚勤俭建军

(六)固强补弱打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建设层次

在军营的广阔天地之中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应该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在本职岗位上抒写高原军人的华彩乐章!

第2篇:高原的茶花

1987年,春节快到了。这一天,从山东农村来的军嫂贺英奇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小茶花坐在开往昆仑山巅不冻泉兵站的卡车上,心急如焚。她怎么也没有想到,在高原恢宏美丽的背后,等待着他的却是残酷而严峻的现实。

此时,小茶花昏昏沉沉地睡在妈妈的怀里,双唇干裂,小脸蜡黄,几天几夜的路程使孩子像变了一个人,只是嘴里不停的喊着:“爸爸,爸——爸”。

贺嫂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双眼直盯着前方,她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无论如何也要和老贺一起过个年。五年了,小茶花已经四岁了,可是从来没有见过爸爸。为了这个愿望,贺嫂早已忘了兵站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带小孩上雪线。

汽车向着兵站驶去,一程又一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小茶花已经停止了呼吸,贺嫂抱着的是女儿微温的尸体。悲剧已经发生在路上了。

整个兵站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围着这辆汽车,脱帽默默地肃立着。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驾驶室一动也不动。

此时的老贺并不在兵站,他还在百里以外的哨卡执行任务,妻子到站和发生的悲剧他自然一概不知。

天黑后,战士们实在不忍心再这样让贺嫂抱着小茶花坐在冰冷的驾驶室里,便劝她进站歇歇吧。贺嫂下了车,只是依旧抱着女儿,不说一句话。

不冻泉兵站的元旦之夜,像死一般的寂静。没有笑声,没有歌声,甚至连灯光也没有。警卫班班长心疼嫂子,对她说:“嫂,你太累了,让我抱抱咱们的小茶花吧!”说完,他从贺嫂手里接过了孩子。

看着班长这样做,所有的战士都跑过来排队等候抱小茶花,就这样,你抱半小时,他抱十分钟,一直到天亮,又到天黑。

整整两天两夜呀,小茶花的小身体在不冻泉兵站指战员的手里传递着。直到老贺执勤回来,站上才爆发出雷吼一样的哭声。

这一夜,不冻泉兵站的指战员们唱起了《十五的月亮》,一遍又一遍。

第3篇:黄土高原

第七单元 黄土高原

第1课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及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黄土高原曾经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形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黄土高原,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和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学情分析】学生的素质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对祖国的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区域差异等知识都有了较深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等知识,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但学校所在地区的环境与黄土高原的地区差异较大,学生对黄土高原认识不够.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课题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辅助工具】扩音器、激光笔

- 12板书:

三、文明的摇篮 老师:展示社稷坛、黄帝陵图片

老师:你们相信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能够孕育出华夏文明吗?我们的祖先是在这片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方繁衍生息吗?(展示远古华夏部落分布图) 学生:探究讨论

老师评析:几千年以前,黄土高原气候湿润,草木连天,百鸟鸣翔,群兽游走,充满着无穷的生机与活力。(PPT:在很长一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保持在50%以上。有一个数据谈到,秦汉南北朝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还有42%,唐末时期减少到33%,明清时期锐减到13%,而解放前仅存6%。查阅史料,秦晋两省以及整个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诸如“山西遍地林木,一望不彻”,陕西“土山柏林,溪谷相接”,“山上清泉山下溪,窗前竹树尽扶疏”,这一类描述随处可见。)据考证,全国地上文物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地下文物最多的省份是陕西。

老师:展示图片。和学生一起观看黄土高原上的名胜古迹分布图和具体图片,并作相应介绍。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如窑洞、信天游,腰鼓等(展示PPT),被称为“黄土风情”。

【回顾本课】

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课(展示PPT)

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

2、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黄土高原大部分覆盖着深厚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3、文明的摇篮: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课《黄土高原的治理和开发》打下了基础。

【结束】结束本课内容后,以阿宝的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欢送各位评委和学生。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黄土高原 第1课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一、位置和范围

二、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1、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

2、黄土高原形成原因:“风成说”

三、文明的摇篮

【作业布置】

1、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2、想对黄土高原有进一步认识的同学,课后可上百度搜索《地理中国》栏目中的《黄土之谜》,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第4篇: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探讨其原因。

5.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4.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计 导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下这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单元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学生思考,随时抢答。 (“黄土高原”)

小结: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新的区域──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解:学习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黄土高原在哪儿?也就是它的位置。

作为一个地形单元,它分布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范围之内。(指中国地形图讲解) 板书:where 提问:根据以往学习区域的经验,对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往往有几种表示方法。谁能到讲台上来,一边指地图,一边用与老师不同的角度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学生1: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学生2:黄土高原的经度和纬度范围。

学生3:黄土高原在亚欧大陆和中国的位置。 学生4:黄土高原与黄河的位置关系。 小结:

(指图概括)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温带亚欧大陆中部偏东的、我国第二级阶梯上、黄河上中游地区。正是在大家表述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有着这一独特的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黄土高原。 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提问:刚刚我们确定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这儿会形成黄土高原?──也就是黄土高原的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观点。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周密严谨的进行研究,但我们仍然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首先从教材P67大家可以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

第一,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部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这说明黄土从天而降的,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 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由强到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越细。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质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这些多层的古土壤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气候适宜而形成,更加证实了“风成说”。

引申:还有同学能提出其他的支持风成说的观点的证据吗?

学生:沙尘暴过后,一地不管何处,沙土的沉积厚度是均匀的;不同的地点,距沙尘源地越远,沙土的沉积厚度越小。

引申:有没有同学不同意“风成说”的观点,你的疑问是什么?

过渡: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风成说”能很好地回答,那么这种学说会更加完善;如果暂时不能回答,还需要人类进一步去探索。

黄土高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而且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要看看它的样子。 顾名思义,高原──海拔较高,我们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可以读出其海拔高度在1 000~2 000米之间。

黄土:由黄土组成的。

我们从图8.2中仔细观察一下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 “黄土塬”:黄土覆盖得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 “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 “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 小结:由远及近,深厚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较大的坡度,深深的沟壑,植被稀少,暴雨冲刷,水土流失。 板书:what 提问:大家看到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严重的水土流失

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这是黄土高原现在的面貌。据考证,其原来植被茂密,沟壑稀少。 提问: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变成今天的面貌?

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而且这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板书:why 提问: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学生:三个学生配合做课本P69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的实验:

实验一:植被覆盖很好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 实验二:植被破坏掉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 教师:(拿着实验后的两个量杯)请同学们谈谈这两个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是由黄土高原缺少植物保护造成的。

教师:对,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读图8.4,分析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

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壤)。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小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板书:自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 人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是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千沟万壑?还是因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 教师: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千沟万壑

后果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后果2:水土流失后留下了更多、更大更深的沟谷,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教师小结: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会使黄土高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且会破坏土壤,造成生态坏境的恶化。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地区,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事实上,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学生: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北部山区等地。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高原、山区和盆地,都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3.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综上分析,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具备了什么条件? 学生:第一是地形条件: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第二是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者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如北方的黄土高原,本身年降水量不大,但是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师承转: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教师:请同学们做P71的“活动1”。阅读图8.

11、图8.12和图8.13,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从图8.

11、图8.12和图8.13,不难看出,黄土高原非常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因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各月降水量非常不均衡,容易发生春旱和夏涝。同时,这里降水的年际变化也非常大,如:1993年到1994年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而1994年到1995年之间降水量仅300多毫米,因此我们判断1993年是涝年,1994年又是大旱年。从图8.13中看出旱灾多于涝灾。

那我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1:会引起泥石流、滑坡、塌陷的自然灾害。 学生2:还会破坏农田、住房和道路等设施。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9那位农民爷爷的话,并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能否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学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很脆弱。 教师:对,请同学们做P72的“活动2”:“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下面是三位同学的讨论,请你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一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本身造成的,这里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二是人们的破坏很难恢复,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比如生火做饭,需要大量的柴火。人口过快增长,而农田亩产量不高,粮食供应不足,需要更多的耕地,因而在坡地上开荒。 三是这里植被稀少,暴雨来势凶猛,水土流失严重。

四是沟沟坎坎,地形破碎,雨大了,就把坡上、田里的庄稼给冲了。

五是暴雨来势凶猛,经常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切断公路、铁路交通不说,连救灾都很困难。

教师:对,这说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并且还要控制人口,否则人和环境之间就是一种恶性循环。请同学们阅读图8.10,理解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恶性循环。

教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板书:

四、生态建设

教师:黄土高原的人民如何做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树种草,修挡土坝,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学生2:应该控制人口,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3:应该加强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学种田。

学生4:在不该种粮食的地方,如坡地,就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发展畜牧业。

学生5:应该研究发展生物饲料,让羊不吃天然草,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学生6:把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方的人们转移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好。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认识,让我们懂得了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营造美好的家园。

第5篇: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 ,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严重。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

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 ,多 ,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读教材图6. 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 ,堆积形成肥沃的 (2)读教材图6. 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 ,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 ,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 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

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教学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后果

第6篇:教案。青藏高原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这条主线,才能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才能较好地实施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审美教育。所以整堂课的设计我从“情”入手,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充分运用教学中各种环节,通过“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将自己的全部感受全身心地融入音乐作品之中,从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另外,我的引导、启发、提问都留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将学生领入音乐情景之中,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体现了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青臧高原》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青藏高原》的歌词内容,进一步了解藏族民歌

的音乐风格。

2、学生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有表情地演唱。

3、在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其它艺术形式对歌曲进

行诠释和表现,提高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青藏高原》,并了解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能运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自信的有表情地演唱。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视听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感受歌

曲情绪和音乐风格,理解歌曲内容。

2、采用分段学唱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聆听录音范唱,使其掌握歌

曲。

3、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学生的表现能力和

合作能力,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钢琴 电脑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作曲家张千一创作的一首歌曲。以明朗高亢而富有藏族风格的旋律,热情地歌颂了美丽庄严的青藏高原,表达了对祖国锦绣山川的眷恋、热爱之情。全曲为羽调式;节拍以四四拍子为主,间插以四

二、四

三拍子,引子为散板;曲式结构为有引子、前奏的二段体。

引子开始,由人声合唱出一个明朗、高亢、山歌风的衬腔,把人们带入到辽阔的青藏高原的意境之中。接着,由器乐演奏深化了这一音乐

主题。

A段由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乐句作为全曲音乐主题的集中体现,具有秀美、明亮、亲切的特征;第二乐句继续承接着这一特征,

切分节奏的运用使之更具活力;第三乐句作为一个转折,主要在前半句的音区和旋律音调上发生了变化,较低的音区和较为低回委婉的旋律,使感情表达更显真挚;第四乐句开头出现的后半拍起唱的节奏,使之既富有变化,又富有动力,后半乐句的旋律与第二乐句的结尾相同,使之

具有“合”部的特征。

B段以宽广的衬腔开始,接以和引子相同的五度跳进为特点的藏族山歌音调,并以此贯穿于B段的各个乐句,使歌曲的明朗、高亢的山歌风格得以更为鲜明的体现。在第二段歌词的最后,还以扩充节奏和提高音区、扩展旋律的手法,变化重复了结尾乐句,把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尽情地抒发了对青藏高原的赞美、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示意图:

情景创设(引情)

新歌学唱(入情)

欣赏歌曲 (动情)

课堂小结(激情)

教学过程:

一、课间曲

1、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2、学生随音乐进教室,初步感受藏族音乐风格。

目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下一步学唱新歌作好情感铺垫。

二、导入

1、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生活着五十五个能歌善舞的兄弟民族,和汉族一样,民歌也是各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基本的音乐形式。它们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始终伴随着各民族群众的生活,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想。少数民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藏族歌曲——《青藏高原》(多媒体显

示)

2、请学生描述一下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再由教师补充。(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它被称为“世界屋脊”,“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真实写照。

3、多媒体显示青藏高原风光画面。

三、新歌学唱

1、播放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碟片,整体把握藏族山歌的音乐

风格特点、感情气质。

2、分三部分跟录音哼唱。

3、在分段练习的基础上,完整演唱全曲,并分析该歌曲的曲式结

构。(带引子的二段体)

4、欣赏另外一名歌手演唱的《青藏高原》,让学生分析比较,你更喜欢哪位歌手的演唱,为什么?(李娜的演唱能将个人风格、歌唱技

巧及时代特点完美地融为一体,藏族风格十分鲜明,表现力和感染力特别强。而另外歌手的演唱虽然声音挺美,但藏族风格不明显,缺乏应有

的感染力)

5、分析促使藏族民歌音乐特点形成的因素:

①分布区域及地理环境。

②生活特点及风俗习惯。

6、提问:“除了用歌唱,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青藏高

原》?”

7、根据学生的建议,采用朗诵、舞蹈、器乐、歌唱相结合的形式,

有表情地演唱。

四、歌曲欣赏

1、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歌唱家才旦卓玛高超的演唱技巧及独特的音色,拨动同学们的心弦,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使学生联想到藏区的生产、生活及藏胞在奴隶制下牛马不如悲惨历史,入情、入境

地体会和感受歌曲的情绪,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

2、欣赏歌曲《公仆赞》,并讲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的感人故事。

五、教师总结:

太阳和月亮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光明。藏族和汉族同有一个母亲,那就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最后,学生在歌曲《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离开教室。

上一篇:陈雷最美联通下一篇:下象棋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