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新课改教学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宁城第四中学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但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对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满足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知道历史人物、记住历史发展的过程等是远远不够的。

第一篇:新课改教学论文

新课改历史教学心得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氛围正在形成,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部分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产生了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和重视。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在教学中我寻求提高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催化剂。学生对他所感兴趣的信息,会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观察力。高度的精神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信息才会在大脑皮层中烙上深深的印迹。

1.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再现一些资料信息,给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视频等,对整体课文的讲述可以起到铺垫作用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教师可设计在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题。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也会高度高中,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帮助学生理解,加强记忆过程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先把握知识的总轮廓,然后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难点。

当然对刚学过的知识,要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这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还有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这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中看本质的能力。

2.歷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是要求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二中

作者:石 杰

第二篇: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从课改前注重结果、注重教师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传授等等逐渐转变为注重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受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等等。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来的这些要求从实施起来困难,到现在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式,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本文将综合课改以来教师的实践,对课改后数学教师遵循的教学原则以及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未来的新手教师提供一定的经验,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至今已经推行了十多年,这十多年间,从推行之初受到人们的质疑,到如今形成一定的模式,新课程可以说经历了重重的困难,但是其结果是可喜的,教师以及学生都从新课程改革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的,因此,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此总结出新课程改革后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为未来的新手教师提供经验,以便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我国在各个学科均颁布了相应的课程计划,以及相应的教材,来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师做好相应的改革工作,其中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改革科目,新课改要求改变原来过于偏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过于强调学习的结果等等不符合小学教学实际的理念,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知识的体验,并且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等,这些改变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下文总结了新课程改革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合作性原则

新课改中明确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合作性原则,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基本原理。

(二)探究式原则

新课改后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遵循探究式原则,通过创设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体悟,比如:在人教版《圆柱、圆锥和球》的单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并引导学生找到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当然,探究式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涉及到的主题,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身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确立探究式学习的主题,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生活化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前,数学教材有着明显的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实际上数学源于生活,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以后学习高难度的任务奠定基础,而且更是帮助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遵循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十分有必要。另一方面,学生对生活实际比较熟悉,通过与生活有关的情境甚至通过生活实物,对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认知发展应该是先从生活实物再逐步抽象出数学符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遵循生活化的原则十分有必要。

(四)开放性原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循开放性原则,能够正确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课改后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新的挑战,因此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们开启了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完善了教学方法,下文对一些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重视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管是新课程改革以前还是新课程改革之后,都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合作学习大部分都流于形式,在课堂中仍然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但是新课程改革后,十分强调合作学习能够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未来的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使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合作学习的变得有意义,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从合作中掌握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人教版《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一般都会用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将未知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合作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多数学知识都是在探究中发现的,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更加直觀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从探究中得到数学知识的体验,这样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掌握。但是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中,教师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很多数学知识的发现不是经历简单地探索能得到的,很多知识是经历了长时间的研究才形成了今天的体系,因此教师在设计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现代的教育技术,使得有些知识的探究成为了可能,而不是为了探究而进行探究。

(三)注重生活化教学

毫无疑问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接触数学不是从一年级开始,而是从很早的生活中就开始不断地接触数学了,比如学生可能在一年级之前就会简单地数苹果,在学习除法之前也会分苹果,这些都说明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而数学教育主要的任务就是从这些生活中实物的数学抽象出符号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生活化的题材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的数学。

总之,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上文总结的三种方法是新课程改革后变动最大的三种教学方法,其实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发挥这些方法的优点,使这些方法更好地位数学教学服务,同时这些教学方法不是割裂的,在很多教学内容中,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熟悉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范围,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丽芬.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42.

[2]李红庆.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简论[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9):83-84.

[3]韩宗鹏.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探析[A]. .教育理论研究(第一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4]赵洪银.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J].才智,2018(21):45.

作者简介:田正彩,1965年1月,女,汉族,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市民族小学,小学一级,大专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作者:田正彩

第三篇:新课改历史教学谘议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宁城第四中学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但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 新课程实施以来,通过接受各级各类培训,对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越来越真实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满足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知道历史人物、记住历史发展的过程等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我们的历史教育关注的焦点就不应只是提高历史知识的教学质量,而更应该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注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国民素养的形成,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因此,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还历史教学的本义——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一、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思想,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独立、反省和思辨力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教育以其宽阔的胸怀、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睿智,赢得了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地位。我们呼唤有思想的历史教育,还历史教育以生命的活力,唤醒我们民族的人文理想,提升未来公民的人文素养,通过兴趣引路,能力渗透、逐步养成,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造就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为出发点,少说废话,空话,大话,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服务。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获取思想,再融化成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人生的大道上,不论处在喜、怒、哀、乐或困难挫折中,都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不会惊慌失措。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每一个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获取思想,而且尽可能快地科学地获取有益于他们身心发展,有益于他们个体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当然教师首先就应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因为一个人真正可贵的也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为人师表,有思想才有光彩,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

二、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以情感、使学生在感悟历史进程的过程中形成向真、向善的审美力

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在这个精神故乡里,凝聚着每一个民族先贤祖辈沥血之路上的光荣与梦想,借助于历史学这一精神形态,人类的智慧、理想、经验、情感才得以延续下来,积累起来,传承下去,所谓“欲明大道,必先知史”。没有历史,没有对历史的承继与发展,那么我们并不会比“北京猿人”有更多的智慧,生生不息的历史智慧与知识日积月累的历史,发展与变化着的历史,使我们得以继承以往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精神、思想和情感,以此来面对当前的生活,应付未来新的挑战。同时,对自己历史的认同与守护,更是每一个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失去与自己历史联系的民族,忘记或背叛了自己历史的民族,会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这种无根的痛苦是一个民族最大的不幸,而这一切都将是我们历史教师肩上所承载的重任。

三、历史教育还应给学生以深邃、多维、宽阔的眼界,自信、博大、宽厚的胸怀,以及有品位、有素养的文化

反思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并没有能够真正体现这些新理念。究其原因虽然说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应该说是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当我们的课堂只注重历史教学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丰富多彩,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的生动活泼,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對学习历史知识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阻碍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 。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从而真正领会到历史是有生命的呢?就个人的教学经历及感悟与同行们交流。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营造学习历史的良好氛围。有生命的历史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可以把教材内容置于鲜活的历史背景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有血有肉,寓哲理于史实,寄智慧于真理,利于激思明理,获取人生启示。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好奇心和启发思维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所以,历史教学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在教学中穿插趣味性,知识性的内容,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讲《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时,在幻灯片中加了一段录像,一个雅典人的政治生活,抽象的历史知识生活化,学生很容易理解。

第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我国古代大教育家 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或者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创设具有较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过程。

第三,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设疑很感兴趣,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去思考、去琢磨。因此,我認为提问式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所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历史教学的抽象性,知识层次的台阶性,学生思维的递进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在问题设计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梯度、注意把握分寸。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历史课改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突出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新功能,实现历史教育的宏伟目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作者:赵兰芳

第四篇: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我县初中化学从06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年多来,本人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探讨、激活教学智慧,构建教师教学及学生拳习的新方式。

一、通过实验完成作业讲评

讲评作业的方法很多,如每题讲解、分类讲解等,但这些多数是枯燥无味,出现了优等生往往不想听,而中下水平的学生难于接受的尴尬局面。如何从讲究实效出发,灵活有趣讲评作业?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就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讲评作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对于课本某些作业题可以归纳为鉴别题、推断题、提纯或除杂质、证明(鉴定)题。在这些题型中,根据习题内容和难易程度,将部分的习题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如P204(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5题“现有一瓶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而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该溶液已变质?”在分组实验时我给学生提供一份变质的氢氧化钠和一份未变质的氢氧化钠,提供的试剂有稀硫酸、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镕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及各种仪器,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加以检验。P307第10题“现有食盐溶液、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五种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提供多种试剂,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鉴别题的步骤、方法和结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PP139第1题“……用稀盐酸洗涤可以除去这种白色固体。”实验时给每组提供一瓶长期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让学生先用水洗一洗,能否洗去白色固体?然后倒入少量的稀盐酸振荡、观察洗涤效果。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等习题,由于要收集较多气体,学生操作又容易失败,因此可设计成演示实验。在演示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操作步骤、现象的观察和结论的表达:培养学生从现象到结论的思维过程。课外还可以布置一些习题如“除去铜粉中含有少量的氧化铜”,“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判断生石灰是否含有石灰石”等让学生设计。并利用实验室开放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来讲评作业,可以激活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枯燥无味的讲解变成生动有趣的实验课,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卡片教学激活学习氛围

对物质结构的初了解和化学用语的熟练记忆及正确运用是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的两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两个难点?对元素符号的教学。多数教师从第一节课开始,介绍几种元素符号让学生记忆,这是生硬、机械的记忆。如何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新课程要求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采用了卡片与游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在第一章中介绍“氧”“氮”时,我就布置学生在课后制作多张类似扑克牌大小卡片,并写下如下字样,正面(氧)、(氮),背面(O)、(N),在课堂上或课后学生自行组织,以小组或男、女同学为单位进行拼图比赛。教师(班长、组长)读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哪一组正确又最快的为获胜者。由于材料易得,制作简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加工、强化了记忆,克服了通常采用的听写检查的机械方法,采用了游戏、比赛等形式的教学,激活了课堂气氛,特别是这些卡片为后面多种知识的学习做准备。通过此种方法教学和学习,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学习较差的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对后面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学习化学式时,如氧气的化学式,可以在正面补上“氧气”,背面补上“O2”:学习离子和化合价时再分别将离子符号“O-2”写在背面,化合价“-2”标在元素符号“O”的正上方;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可以教给学生将原子序数1-18号标在相对应的卡片上,并在背面画出相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卡片的背面汇集了O、O2O(-2在O的正上方)、O一、及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的书写和化合价的表示是初中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从以上可看出,一张小小的卡片汇集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原子序数、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化合价等知识点。把分散、零碎的知识集中在一起,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设计制造不同形式的卡片,如“推拉式”或“旋转式”卡片。这些卡片无论在新课学习,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还是在中考总复习都将重复使用。

三、体验探究活动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沪教版九年级化学设计了58个活动与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根据内容可分为实验、查找、调查、计算等类型,实验又可分为(1)分组实验如蜡烛的燃烧、对“铜绿”的认识、对镁的认识、收集空气、过滤、微粒间的空隙、氢气发生装置的设计及置换反应的认识、碳酸盐的检验、乳化、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溶液的配制、检验酸碱性、稀硫酸、稀盐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的验证、检验葡萄糖等。使学生仿照科研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研方法。获得学习能力。构建知识结构,同时培养合作能力,培育科学精神、动手能力、观察能力。(2)学生家庭实验如铁的锈蚀,熟石灰的用途,探讨熟石灰在建筑上的用途,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其强度、粘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3)演示实验如加热火柴、碳铵哪去了?碳水化合物的燃烧等实验,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有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浓硫酸、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蛋白质的性质等实验。利用化学实验探究,对化学概念、理论和规律,通过实验建立感性认识。通过实验重现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创设各种条件,通过各章多个“活动与探究”的实施,促进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以多种学习方式如实验、调查、讨论等促进学生对“活动与探究”的学习,把知识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呈现给学生。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在教中学,学中教。

作者:黄建国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有了新的要求。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语文教学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出发,探讨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标;思路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可以说经历了一场革命,它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注重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尊重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焕发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活力,创新语文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教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不同于初中和小学语文注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强调通过语文学习来使学生的精神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单单在于课堂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洗礼,语文实践活动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升华的。学生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思辨能力都源于生活的深刻感悟。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并不是坐在校园内空想,也不是进行漫无边际的学术研究,而应当是对自然、社会的精神感悟,是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中的美,是需要创造的,是摆脱各种习题的淹没,用想象的思维去创造;是解开各种束缚的枷锁,用个性的潜能去创造。古今中外一些优秀的文学形象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对于生活的深刻总结和升华。因此,要想使高中语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来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通过美的感悟来升华语文课堂,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语文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学习的路也就多长,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总结,高中语文教学才能有所收获。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几年时间,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定地位,语文课堂大多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于学科知识不能有效整合,过分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不能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效联系,无法体现语文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再就是在高考模式依然延续的情况下,学校还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而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却漠不关心。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思想品格,要实现这一目标,最首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绝对权威的教学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语文教师要转变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一切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把学生的学习质量作为评判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总之,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将师生关系营造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通过合作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活动的真正主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强调人的能力不是靠“听”来获得的,而是靠“做”来实现的,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因此,在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必须让学生做课堂活动的主人,在课堂活动中口、脑、手全部动起来,通过亲自参与和实践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这其中包括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关注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使学生成了知识的接收器,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过分关注语文成绩的高低,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完全改变了这种教学模式,尤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造性的意识,更谈不上创造性的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树立发散性思维的目标,再明确思维的针对性和方向性,这也是辩证思想的要求。为此,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的得到提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也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一些抽象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和直观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增强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学获得更多地知识,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优势作用,语文教师必须要进行充足的备课,只有备课越充分,语文教学课堂才能越精彩,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是关键,只有良好的课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良好的语文课件可以有效整合电、光、声等各种效果,引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语文学习中。可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既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更容易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自信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分数为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考试来展开的,致使学生对于语文教学产生了抵触的心里,缺乏基本的自信心,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不利的。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绩是不可能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长期性,在教学中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信,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的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此,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可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可以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方法,给予学生各种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即使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也要发现他们身上所表现的优点,并及时予以鼓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树立信心和勇气,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新课改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育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秦新宽.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软件:教学,2013,(8):30.

[2]张树义.浅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5):75-76.

[3]秦红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J].学园,2011,(8):110-111.

[4]孙俊逸.初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10):158.

[5]王利涛.初中语文课改的误区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4):3.

责任编辑 范宏芳

作者:欧阳波

上一篇:新闻专业论文下一篇:校园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