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毕业生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音乐毕业生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音乐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社会的需求从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形成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只有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正确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第一篇:音乐毕业生论文

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策略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体系逐渐的完善,各高校也对于招生人员进行不断地扩招,导致了毕业生面临待就业的风险逐年增高。而作为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高校当中更是处于非常特殊的行业,在就业形势日加严峻的今日,一职难求已经成为当前普遍的存在。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招生就业渠道,是我们面临和解决的主要矛盾。我们只有对高校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当中的职位对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是主要方向;而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为毕业人员增加新的就业领域,提高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思想,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指导机构,增强信息网络,这样才能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渠道就业方向进行拓宽,从而适应当前社会。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体系改革;就业指导

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重视基础教育,进而导致了个高校不断疯狂的扩招,使其精英化逐渐转变成为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随着毕业人数不断地增长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人口的变迁的原因,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音乐行业当中,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同样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质,普通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较其他行业当中就业渠道更加的狭窄,就业更加困难。

面对当前所面临的形式,我们必须要积极寻找对策,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够培养出更好的优秀毕业生,为音乐学的毕业生增加就业渠道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现阶段教学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调查发现,我国个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地模仿其他高校的教学模式,很多年都没有什么变化。在高校进行扩招之前,我国所包含的音乐专业只有重点的省市大学才会存在,但也仅仅是小规模招生,同样学生的普遍素质也比较高[1]。在这种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音乐专业的学生素质水平非常的高,许多的毕业生在一毕业就被签往个重点艺术团等单位。这就能看出来在当时的重点院校当中的音乐系课程的培养与当前社会所需求的专业学生相符合。

而在各高校扩招之后,许多的高校当中都建立了音乐系的学科,导致了在社会当中音乐专业的就业人数成几何似的增长。在高考当中历年都是有学习艺术了课程就能在毕业当中加的政策,这样就导致了有大批的学生在学习当中成绩比较差,但是为了更加顺利的上大学而选择了音乐类艺术特长,这些学生学习音乐只是应付考试,其自身的音乐能力很难达到专业的标准,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的存在而导致了音乐毕业生水平的降低。在这样情况下许多的高校当中只是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选择了放低了就业生的姿态,而对于本科当中就业生更好的目标是初中教师以及高中教师。这也就进一步的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觉的更加力不从心。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属于天赋一般的艺术考生,自身的艺术音乐功底不够扎实,而高校当中的课程教育水平过高,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存在。例如在当前教学当中,有部分高校的练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两个升降旋律,但是这并不是最基础的要求,但就目前来讲只适合更高专业素质的音乐系学生,而对于这种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更有部分高校当中教学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学生实际的能力。比如说《合唱指挥》、《音乐鉴赏》等比较实用的课程都被忽略掉了。

还有的学校当中过分注重民族文化、美声文化的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在这两方面进行培养,把专业的教师当成未来的演员来进行训练,学习音乐的人都知道,对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掌握在青少年时期是最好的时候,同时也因为儿童处在变声期声带容易受伤,所以对于现阶段的学生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对于现在所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对如何能更好的练习童声发音方面的知识一概不知,所以这就要求了我们在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进行调整,符合现代社会所需。

很多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在就业时候很难胜任对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毕业生人员逐年的增多,和社会当中待就业人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才会有许多的说法就是毕业相当于失业的一说。所以我们目前所进行改变的是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转变,以适应新社会所需求的人员为出发点,加强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模式,深化了解课程所需,全面调整当前音乐和社会的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面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所了解,学习音乐的大学生在高考阶段都会选择一门特长来进行学习,有可能是声乐、或是舞蹈、或是乐器类。等到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们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们对这一方面的意识非常的强。将主要的学习精力以及学习时间都放到了自己选择的方面,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学习的知识浅薄、单一[2]。出现了只会唱歌不会跳舞,只会跳舞而不会弹奏的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非常少,除了个别音乐专业的学校以外,其余的学校都是只有一两名教师的需求,这也就造成了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学历够高,同时还要专业知识面丰富,从而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对扩招后的毕业生造成了许多的矛盾。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注意到这一点,全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做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根据现阶段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学习机会,让理论联系到实际当中去,是自己能够成长为适合现代社会适合学校教育所需的人才。想要能够培养出能力出众的学生,就必须要学生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也要有不断地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用自身的能力作为现代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只有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毕业当中才会更加具有优势。

三、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目标

在许多的学校当中很多待就业的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就没有给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定位,同时再加上大学期间一直生活在艺术生氛围的光环当中,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对自未来毕业的期望值过高。不能更加准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心里仍然想着毕业后要有稳定的工作,高额的待遇,经调查了解许多的毕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去一线城市进行发展,宁愿没有工作而整日进行漂泊也不愿下到基层进行教学和工作,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提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思想,让学生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降低就业期望值,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树立起先就业安顿、后择业发展的思想理念[3]。

在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就业岗位除了教师等还可以考虑去其他行业进行工作,比如主持人、音乐艺术培训班、驻场歌手、同时还可以学习导游文化,目前我国旅游行业日渐发达,对于这方面的人员非常短缺,在学生毕业后也可以考虑从事这种行业,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配合国家要求,例如援助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进行就业。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但是作为自主创业起点非常的高,除了自身要有一定的能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应当早些对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多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为自己将来就业等问题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如此,也可以进行考研学习,目前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还是非常好的,所以考研也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的选择。

四、加强就业方向的培养

首先,在学校当中我们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拿到课堂当中去,将就业课程纳入到教学当中,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强调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当中所体现的价值,为学生在毕业前做好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帮助学生分析现阶段社会所需要的职业状况,让其根据市场当中的经济规律来调整自己就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与社会相接轨。

其次,根据音乐专业这一特殊学科的特点进行研究和教育。应当经常邀请比较有名的音乐学者到学校当中为学生进行就业知识的讲座,邀请已经在社会当中立足前途较好的学生到学校当中为学生分析现代社会当中对毕业生的要求[4]。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学习和了解,为将来奋斗而打造更好的基础。

最后。利用网络平台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稳定的招聘信息就业。目前许多的网络招聘当中都是欺骗应届毕业生为准,好多学生由于刚出校门,社会经验不足,屡遭上当受骗,而同时当前学习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校内的招聘会,这样就导致了毕业生再就业当中供选择途径又变得少了很多。所以当前我国应该为各专业的毕业生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供求平台,来保证学生的利益。同时对招聘信息等应进行严厉的监管和检查,一经发现绝不姑息,从根本上杜绝大学生上当受骗的可能。使企业、单位等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学生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加全面的就业平台。

在学校当中设立就业指导的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与社会接轨,为了学生树立更好的目标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基础。高校当中设立和实施就业指导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总结

所以当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当中压力过大,导致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上。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建立了健全的招聘就业市场,创建良好的就业指导思想课程,将学生的观念及时的进行转变,再通过我们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林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策略研究[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78-81.

[2]余振华.拓宽高職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机务维修类专业为例[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04:49-51.

[3]刘伟.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类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向东.建立河南中等专业人才市场 努力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07:13-14.

作者:李霞

第二篇: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建好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思考

摘要: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欲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就必须需求更多的专业性强、综合素养高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地方高校的三大功能中的社会服务功能恰恰又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延伸;而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去建设、丰富农村音乐文化队伍,这既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资源,同时也为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提供了保障;同样也可以将地方高校的三大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 农村音乐文化队伍 建设

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其积极的作用也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音乐文化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利用现有音乐专业毕业生这一优秀资源,为培养、提高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也是目前诸多学者在积极探讨的重点课题。本文则就如何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来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进行浅显阐述。

一、音乐专业毕业生自身优势

(一)专业优势

音乐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以及表演能力,同时,更多的毕业生还具有“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特点;甚至一些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吹、拉、弹、唱等专业功底及特点之外,还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这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生多为表演型人才、音乐理论研究型人才以及音乐教育型人才。音乐专业毕业生的这些优势对建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具有着无想估量的重要作用[1]。

(二)音乐文化传承、发展优势

我国有着众多的、具有民间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但由于诸多原因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发展,进而导致一些宝贵的音乐文化处于濒临消失的危境。而作为音乐专业毕业生,他们具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素养,他们在农村音乐文化建设过程中则可以利用其专业优势将当地的民俗、民乐加以采集、学习、保护与发展;同时,这也会进一步丰富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音乐文化服务的内容,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音乐文化产品。

二、音乐专业毕业生在建设、服务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因素

首先,一些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农村基层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不适应,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其次,个别音乐专业毕业生对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奉献精神。第三,由于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体制未能达到自身的理想标准。

(二)客观因素

首先,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作用被削弱。由于一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不重视,甚至一些乡镇的文化站被并入到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日常的文化建设工作职能也无法发挥出来,导致文化队伍的作用被削弱;甚至出现一些文化干部出现多兼数职的现象。其次,经费不足,农村文化队伍中的成员工作热情难以调动。目前,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的就是经费短缺,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到位,导致很多的音乐文化队伍成员因福利待遇过低而转做其他工作。

三、充分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建设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与政府应提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阵地、经费、队伍”三落实,并建立起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龙头,以村级文化阵地为基础,将音乐队伍建设纳入到文化职能部门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同时,还应加强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建设、纳新工作,使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以利于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吸纳[2]。

(二)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福利待遇,吸纳音乐人才

随着农村居民对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文化事业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因此,应建立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切实保障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训、文化活动经费。并通过全面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接纳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使之可以更好地为农村音乐文化服务,全面更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知识结构以及服务水平[3]。

(三)提升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地方高校应全面加强音乐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教育,使之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以弘扬中国传统地方音乐文化、服务农村音乐文化为己任;鼓励、引导、激发学生们参与到农村基层的音乐文化队伍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服务,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四)鼓励学生组建各类艺术团体

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深度挖掘农村现有的、独特的民间乡村音乐文化资源,并通过组建各类艺术团体来进一步壮大农村音乐文化队伍;并将这些独特的民间乡村音乐通过并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等形式来加以传承和发扬,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可以鼓励、组织学生联合民间艺人共同组建群众性艺术团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将更多的民间乡村音乐加以传承与整合,让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均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为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综上所述,音乐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较高音乐素养;因此,我们在建设农村音乐文化队伍时,应更多吸纳、利用音乐专业毕业生这一优势来提升农村音乐文化队伍的专业素养。但是,各乡镇文化部门也应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等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音乐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以便吸纳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加入到农村音乐文化队伍中来,为当地的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霄.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J].学周刊,2011,(10).

[2]苏宝芳,李鹏.关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泰安市的实证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3,(05).

[3]王雪文.关于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发展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1,(02).

作者:王玮

第三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摘要]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音乐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导致社会的需求从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形成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只有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正确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就业难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

[关键词]音乐专业毕业生 就业状况 促进就业

[作者简介]刘伟(1972- ),男,河北深州人,衡水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武少颖(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衡水学院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宁丽瑾(1983- ),女,河北保定人,衡水学院音乐系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河北 衡水 053000)

一、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家庭收入的稳步增长,不少学生具备了学习音乐的经济基础,学习音乐已经不再是个别人的“专利”,加之素质教育已经深植于家长的头脑之中,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经历着深刻变革。由于连续大规模扩招,各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规模和学科设置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精英教育已经转化为大众教育,使大众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极大地提高,这样每年都有大批的音乐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社会的需求情况从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供过于求”,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形成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

二、影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毫无疑问,国内外经济大环境和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其中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其就业难的根本所在。

1.在时间结构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和音乐专业纷纷上马使得音乐专业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校音乐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2.在区域结构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在高校扩招前,社会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他们的就业地域基本分布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或去效益好的专业团体,或在高校、重点中学担任一线音乐教师,地市一级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般很难招聘到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县一级以及偏远地区想招一名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基本是不可能的。扩招前理想的就业环境抬高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影响着学生择业心态。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天之骄子”们开始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好像一夜之间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全部饱和了,愿意接受自己的只有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并且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这些地区工资待遇、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条件远远比不上大城市,毕业生们大多不愿意去,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的出现。就全国范围来讲,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毫无疑问,择业心态过高所产生的区域选择偏好是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

3.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相当一部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因此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对大学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因素。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高校联系在一起的。长期以来,高校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目前很多普通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由于持续扩招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跟不上,既有的教育资源被稀释,普遍存在着教学體制陈旧、课程设置单一的现象。虽然很多院校都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但仍旧脱不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的“音乐学院教学模式”,培养出了很多钢琴、声乐、器乐、舞蹈和音乐理论专才。再加上我国和外国音乐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大学生所学非所需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才发现自己苦心钻研的专业知识到头来却无用武之地。

就业能力不足还有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参加高考的时候都必须有自己的“主项”,或是声乐,或是器乐,或是舞蹈,或是音乐理论,等等。进入大学以后又受到传统“音乐学院教学模式”的影响,由此导致学生的“主项”意识特别强,在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主项课程上,而不重视其他课程。这就出现了只会唱歌、只会弹琴或只会跳舞的单一发展、知识面过窄的毕业生。更有甚者,钢琴专业的毕业生能弹奏“大曲目”,但不会即兴伴奏;能指挥交响乐队的高材生却不能胜任群众合唱的排练;科班出身的声乐教师不懂童声训练;学校招聘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的是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全才,而我们培养的“专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中捉襟见肘,施展不开拳脚。

另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转换,高校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市场能力”。

三、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当前,在艺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音乐艺术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的一部分,以往概念中那些条件好、待遇好的岗位已经趋于饱和。现在,更多的地方需要学生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更多的用人单位是在小城市或偏远的地区。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各种非公有制的企业、艺术团体和机构向学生敞开了怀抱,西部地区也给予了毕业生很多优惠待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毕业生要对社会现实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要适应新的就业形势,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值;正确认识自我,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摒弃传统的择业观念,认识社会职业要求的改变趋势,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认识到只要是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只要是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只要能给自己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公立私立都是一样的;将“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转变为“先就业,后择业”的全新就业观念。

2.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培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音乐人才。高等院校要走在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前列,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音乐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出“新”,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淘汰、合并一些太偏、太冷、无就业市场的专业,开设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如音乐策划管理、流行歌曲演唱、钢琴伴奏、舞蹈创编等。要适当打破专业界限实现“通才”教育,培养能够和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的、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的毕业生。例如:开设音乐文化传播的“音乐经纪人专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演艺界的经纪人;开设借助于电脑等高科技的“音乐MIDI制作专业”,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单位从事音乐节目或背景音乐的制作;开设“舞台、音响设置专业”“音乐教学心理专业”等,让学生毕业后除了做演员或教师之外,还可以涉足其他行业领域。这样,不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把“一专多能”教育作为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教育学生摒弃专业上的“主项”意识,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使之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所学非所需,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将原来的部分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同时增设其他选修课的门类,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自由选择,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充分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只有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较高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综合型音乐人才才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4.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1)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制度。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择业观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的需求,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就业目标;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引导他们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适度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制定初步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是一个择业的准备过程,也是一个指导学生选择好第一份工作的过程。所以,实施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刻不容缓的。(2)针对音乐专业的学科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可以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来学校举办就业形势分析讲座;邀请有成功经验的校友返校,给应届毕业生现身说法,交流成功经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深入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实习工作;指导学生深入基层,尽可能多地了解用人单位,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3)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各种新兴行业也应运而生。高校可根据音乐专业大学生独特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积极开创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将创业培训和创业实训作为选修课引入高校课程体系,在高校广泛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向社会征集一批适合高校畢业生创业的优秀项目,推荐给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4)大力发展适合高校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各地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在发挥各自就业信息网络优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效就业服务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各网络之间的互联和贯通,逐步建立统一规范、有机衔接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使企事业单位和大学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

总之,面对音乐专业毕业生日益严峻的就业状况,高校必须认清社会的需求,认真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教育学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定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石蔚.高师音乐理论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成人教育,2003(2).

[2]于洋.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王闻道,吴倩.促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高校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

[4]张建华.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的四点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05(2).

作者:刘 伟 武少颖 宁丽瑾

第四篇: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分析

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数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本文主要对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个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和对策进行研究。

音乐专业 就业现状 就业前景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提高,音乐专业的学生群体不断增加,在毕业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音乐专业就业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具有其艺术行业的特殊性。

一、河北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毕业生当前的就业面临较大的瓶颈,一方面,高校的不断扩招,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需要的工作岗位较多;另一方面,音乐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因而就业率相对来说不高。具体来说,当前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现状主要有: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渠道比较狭窄,就业竞争压力较强。

第一,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通过在河北省地方高校的横向调研和了解,发现近年来,河北省的地方高校音乐学院不断扩招,其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学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普遍音乐专业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学院对音乐教师的要求较高,除非具备较高的学历和国家级大赛奖项的教师,一般都是合同制的代课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音乐专业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是拔尖的人数相对来说不高,因而难以招聘具有高水平的音乐教师,因而导致学校的学生整体专业素养难以提高。另外,音乐专业作为一门具有独特性的艺术性专业,在授课形式上有其特殊性,声乐、钢琴等课程要取得较好的效率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特殊训练,而在扩招计划的影响下,不仅师资力量成为教学瓶颈,教学设备同样受到限制,在河北省地方高校中,音乐教学演变成为一对小组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实践和学习时间相对减少,音乐教学由于受到设备的限制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团队趋向大众化水平,因而导致高校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高,整体质量下降,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的毕业生成绩有一定的不满,因而就业率不高。

第二,就业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这是由于音乐专业的特殊性造成的,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比较狭窄,虽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是普遍是面向文艺团体或者艺术教师等。但是原来的大型的文艺团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转变为民营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文艺团体,对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数量却越来越少,文艺团体由以往的三四十名每年降低到十名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文艺团体采用的是合同制,稳定性不高,因而更加降低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音乐教师需要的专业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相当的学历或者奖项,因而就业的压力比较大。

二、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分析

通过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了解,当前高校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就业率明显低于普通教育的就业,特别是比经济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低很多。而造成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二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的就业压力造成的。因而要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就业率的根本途径,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音乐专业的生源不断提高,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进一步提高,才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取向的针对性,在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1.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根据对河北省地方高校的调研,发现当前河北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强,而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是直接挂钩的,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音乐教师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际的技能训练相对较少。当然主要是由于受到教学设备的限制,但是教师的理论也应当发生转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必须面向市场,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提高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2.转变教学方式。随着音乐专业学生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为了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音乐人才,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对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实施动态教学,根据当前的时代需求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增加学校的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实训机会。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了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根据市场发展需要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加强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从根本上转变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的现状。

1.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和网络结构

现代社会是网络信息社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需要积极的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并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当前高校的音乐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有一定的指导。因而高校需要有计划的进行学生扩招,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构,教育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在分析当前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就业观念。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与用人单位直接对接,了解当前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2.拓宽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比较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面临就业的时候能够有比较稳定的心态,通过强化自身实力,争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资格和机会。根据对当前河北省高校音乐毕业生就业现状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就业地区普遍分布在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和发达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相应的阻碍较多,因而在就业中学生可以适当的分布到其他的地区,工作岗位可以扩展到文化系统、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和艺术馆等地区,从而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

三、结语

综上,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是很乐观,就业面不广,毕业生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音乐人才培养计划,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范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培养,从而提高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陈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解析[J].文教资料,2011,(22).

[2]帅海波.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成才之路,2008,(04).

作者:朱佳宇

第五篇: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摘要:就业困难的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的风潮,报考艺术类专业音乐学的学生剧增,相关毕业生也在急剧增加,岗位竞争也就随之变大,音乐学的岗位原本就很紧缺,学生自身也不了解就业形势,使得学生在就业方面比较盲目和被动,围绕着这个问题笔者针对性的研究了音乐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一味的研究客观因素。音乐学专业学生多数都处于盲目不了解状态,针对这一现象和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发现对于音乐专业本科毕业研究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关键词:音乐专业 本科就业 社会环境 院校 就业率

一、音乐专业就业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教育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导致院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的统计,自2008年到2014年,全国的毕业生规模已经从559万暴涨到727万人,近年来艺术类本科毕业生也在不断增加,成为庞大的大学生毕业阵容的一部分,就业问题也就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面的关注。伴随着扩招的春风和素质教育的热潮,音乐专业本科生正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导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从几年前供不应求到现在的供大于求,各单位各中小学校在现实中岗位少,人才的增多要求也就不断提高,再加上音乐专业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就业面窄,社会需求量本来就相对较小,就业岗位选择性较少,供大于求的矛盾显现,这种矛盾的加剧必然降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高校因素

近年来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加速发展,在国家扩招以来,和全国“艺术热”的推动下,艺术人才也呈现了供需都发热的状态,导致了各个高校在利益的驱使下音乐招生和报考生的非理性状态,各个高校为了收取学费,盲目扩大招收音乐生的规模,使学生的总体素质水平下降,一批既不喜欢音乐也没有音乐天赋的考生涌入考场,为了考试为了升学率而选择音乐专业这条路,最终导致音乐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低,其次大多高校在学生进入学校后没有更好的合理安排课程和纠正学生价值观,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灵活性较小,要么是专业好而理论跟不上,要么是理论可以而专业不够硬,难以跟上市场的变化,一些高校甚至为了填满音乐专业的大学四年的课程时间,竟然把很多音乐专业不相关的课程安排进来,浪费学生时间不说,也让学生失去了重心,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该掌握的专业技能。

(三)学生因素

国家的扩招带来大批高中生为了升学而选择音乐专业,如今各大高校招生大部分设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主要进行理论知识考核,面试主要展示专业水准展示技能,两个环节分别占一定的比例,而学生大多不能做到专业和理论两方面都强,但高校依然为了升学率而招生。音乐专业学生大多数从高中阶段就被列为特殊群体,文化课普遍比一般学生差,才选择的学习音乐,又因为专业学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音乐本身又要求学生较为活泼,不能静下心来看书,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的数据采集就可看出,音乐系在图书馆看书的占比一直是排在全校系别的倒数,也就很少有学生能在进入大学后能积极的钻研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弱,也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又和如今的市场需求背道而驰。导致毕业后很难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缓解音乐生就业率分析

(一)专业教育的引导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学生多是以声乐或者器乐专长而考入学校,这样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客观的产生了偏科现象,所以这样不利于培养出合格的教育型人才,多数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练习单一的专业技能,导致严重的偏科,所以院校在大学生教课方面,准确制定音乐生的培养目标,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学习习惯上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机制,促使大学生由传统的习惯性学习思维方式,向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建立准确的学习方式,并促使其向复合型学习转变,比如在声乐生中加强钢琴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觉得钢琴只是一门凑学分的课程,以此来跟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步伐,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

(二)就业培训指导

在大学生课程中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培训是不被重视的一项,我系的就业指导以讲授的形式存在,另外在该方面的教育师资不够完善,学生刚进入大学是以专业为主,但是到了大三大四后,关键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更好的建立就业观,了解本专业的具体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自身的职业规划需求,通过开展相应课程使学生就业观更加健康趋于实际,让学生把就业观和社会需求的客观实际相结合,调整好自己的固有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目前社会的需求和职业前景,制定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套就业方案。其次学校应加强就业心理干预,在大学生就业选择时面对的困难和心理变化,提早进行干预和培训,而不会产生在学生面临就业时的各种心理不成熟。

(三)政府政策

同时高等音乐学生大多数选择一线大城市的现况,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和原地区就业,还有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补贴,鼓励毕业生毕业选择山区偏远的新疆内蒙和县级市乡村工作。

政府搭建良好的简历信息服务平台,在现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和发达当下形成信息共享,形成毕业生和企业的信息联通。其次政府在当下经济也飞速发展下,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相应的地方政府对毕业生创业提供社会资源,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和技术培训。

三、结语

如上所述,大学生毕业就业是严峻的问题,何况音乐专业本科生又是一群特殊的毕业群体,因为毕业选择的局域性,所以要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去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音乐生就业难反应了音乐教育体制和社会经济体制的矛盾,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毕业生们在当今音乐教育变化改革的基础上,承担起改变当今对音乐的偏见,改变在中小学音乐课被不重视的问题。拥有了良好的人文素质自身素养,我们音乐专业本科生的学生就更加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寻自己合适的,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超越自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萱庭.关于我国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0,(05).

[2]姚婉清,郑辉赠.地方高师音乐毕业生就业分析与对策[J].嘉应学院报,2011,(06).

[3]康爱琪.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负面效应[J].人民音乐,2006,(05).

[4]闫宝林.高等音乐教育中供需脱节现象的剖析[J].人民音乐,2005,(07).

作者:孙远航

上一篇:药品安全论文下一篇:药品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