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灸取穴方法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的临床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又称颈性眩晕。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猝倒等, 常因颈部活动而加重, 并伴耳鸣、耳聋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椎体束受累、共济失调等症状, 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1]。我院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效果良好, 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 均有眩晕、头痛、耳鸣、恶心等临床表现, 旋颈试验呈阳性, 部分患者曾有体位性猝倒, 颈部活动幅度较大时症状加重。X线片显示颈椎节段不稳、钩椎关节骨质增生。同时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颈椎骨折、脱位、骨结核、肿瘤、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和其他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5~62岁, 平均年龄为 (48.53±11.25) 岁;病程1个月~5年, 平均病程为 (2.31±0.98) 年;其中男性15例, 女性3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3~64岁, 平均年龄为 (49.52±10.74) 岁;病程2个月~5年, 平均病程为 (2.54±1.05) 年;其中男性14例, 女性40例。

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嘱患者取坐位, 保持颈部肌肉松弛、舒适, 常规消毒所刺穴位皮肤。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夹脊穴针灸, 得气后取艾条行温针灸, 并行捻转平补平泻法, 至局部产生酸胀感。留针30min, 期间行针2~3次, 1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取穴基础上加合谷、太冲穴针灸[2]。以5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判断标准

显效:眩晕、头痛、耳鸣、恶心等临床症状消失, 肌力和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可以参加正常的工作;有效:眩晕、头痛、耳鸣、恶心等临床症状减轻, 颈、肩、背部疼痛减轻, 肢体功能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恶化[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23例, 有效2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0.74%;观察组显效25例, 有效2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钩椎关节增生等因素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刺激或压迫椎动脉和周围神经丛,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以中青年女性较为多见。临床研究认为与颈部慢性劳损、外伤等因素引起颈椎生理弯曲度改变有关,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枕、寰枢关节。

中医学理论将椎动脉型颈椎病归纳于“眩晕”之范畴。病机为风阳上扰清窍, 痰瘀阻滞、脉络虚空, 以致脑髓不充、脑窍失养。针灸能较好地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百会穴位于巅顶, 具有升举清阳, 开窍醒脑之功效。夹脊穴为经外奇穴, 具有疏通气血、通络止痛之功效。有研究发现针刺颈部夹脊穴可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 增加脑部血流量, 并通过对病变受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等刺激, 舒缓肌肉挛缩、调整脊柱内外平衡、改善供血不足, 可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针灸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促使交感神经释放大量缓激肽、5-羟色胺、乙酰胆碱等, 调整和恢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状况[5]。同时温灸可刺激神经末梢, 使之兴奋, 并促进局部炎症吸收, 解除其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压迫。针刺风池穴可舒缓斜方肌局部紧张, 减轻颈椎间盘压力, 缓解其对椎动脉造成的压迫和引起的痉挛, 以改善供血。合谷穴、太冲穴是针灸常用的四合穴。针刺太冲穴具有平肝熄风、调和气血之功效, 配以合谷穴, 其醒脑止眩、通关开窍之力更强。在常规颈肩局部取穴的基础上, 加用远端的合谷、太冲穴可增强调畅气机之功效[6]。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以常规取穴加合谷、太冲穴针灸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颈椎活动量较大, 脊柱节段易产生劳损,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易发生退行性变, 压迫椎动脉。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长期处牵拉状态, 产生炎症反应导致水肿、粘连等病变, 使脑部供血受到影响。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一般以松解颈部软组织、纠正小关节紊乱、消除炎症、恢复正常的生理弯曲度为主。手术治疗风险性较大,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一般多采取针灸治疗[4]。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针灸取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常规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天柱、夹脊穴针灸;观察组患者在此取穴基础上加合谷、太冲穴针灸。5d为1个疗程, 2个疗程之间休息3d。连续治疗3个疗程,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23例, 有效2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0.74%;观察组显效25例, 有效27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6.3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以常规取穴加合谷、太冲穴针灸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取穴,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 麦庆春, 陈大宇, 余伟吉, 等.手法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5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 2008, 24 (1) :20-21.

[2] 金碧琳, 唐伟兰, 周梅, 等.针刺与牵引联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2例[J].浙江中医杂志, 2009, 44 (1) :56.

[3] 王嘉毅.不同针灸取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30) :3806, 3866.

[4] 陆姝帆, 张明波.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11 (11) :153-154.

[5] 易光强, 黄毅祥.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3 (1) :64-66.

[6] 张永臣.针灸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J].2011, 31 (10) :992-994.

上一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下一篇:医院财务平行记账信息化项目上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