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xx字

2022-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林徽因传读后感xx字

《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徽因传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徽因传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白岩松老师的《你幸福了吗》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徽因这样的才女。只叹自己一平平女子,我的喜好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恐怕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呵呵,我也想做像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终究

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黛玉,她深爱着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甚至,我连自己都不敢想,将来有一天我的另一半能否与我煮酒论英雄,是否是我心底最深的选择。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女子能记得自己的初衷,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2篇:《林徽因传》读后感

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许多美文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十分忙碌,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林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许多人也想做像林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

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林黛玉,她深爱着贾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3篇:林徽因传读后感

(一)

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题记

“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传读后感

(二)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文革”,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 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 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 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

(三)

林徽因,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和作家,被胡适 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在上世纪曾经掀起极大的轰动,被许多男子当做那朵梦中期盼的白莲。而她更是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也让金岳霖默默记挂了一生。而我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发问:林徽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能让徐志摩等这些才子被深深折服呢?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可以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起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伤心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起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直追随着她,不离不弃。可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 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知道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美好,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责任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可以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4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读后感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这话一点不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八个字也是随处可见,不管懂不懂的,真不真心的,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个人一直觉得很矫情,所以看到朋友们的QQ,人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总会恶作剧的在后边加上霹雳两个字。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沉默了。以后不管真假,无论何人,我再不会做这样的恶作剧。

曾经以为,经历了人世种种,尝过了世间烟火,可以看淡岁月沧桑”做到去留无意,自由自在。但还是低估了红尘的力量,究竟还是坠入其中。于是便多了牵绊,多了感伤,却始终不愿放开自欺欺人的手。有的人不能爱,不该爱,还深深地爱着,有的人明明可以爱,却任由他空自执着。到头来耗尽了青春,也隐藏了爱情,在你认为理所应当,暗自欢喜的享受中,或是不厌其烦,恶语相加的挥霍中悄然溜走。某天突然发现世界安静的时候,伸出手来,缠绕在指间的却满是淡淡的失落。那错过的人会还在么?

万丈红尘,必然迷离纷扰。那么多的春,那么多的秋,多少人拿来感伤悲戚,却有那么一个四月天,千古不变——是爱,是暖,是希望,是梦期待中的白莲。这是世间最美的花!您是行走在人间的白莲,清净淡雅,仿佛不食人家烟火,却未曾清高遗世,渴望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她得了最简单朴质的幸福,没有在云端忍受清寒。

伴着清风明月,怀着康桥柔波,无论是在异国庄园还是香山别墅,焚香煮茗,谈诗作文,四目相对,脉脉含情,才子佳人,天造地设,莫过如此。但天总不会遂人愿,总会把最美的打碎,最合适的分开,留待后人唏嘘。不能否认徐志摩是爱她的,而他更是多情而浪漫的,没有感情他无法生活,即使在心中还藏着她,却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天道又是公平的,给了你卓越的才华,就不会给你圆满的情感。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一己之私。还记得那身怀六甲却被你无情丢弃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么?所以无论你有多少的理由,多高的才情,你还能让人敬佩么?至少我总觉得不耻。所以你才会在以后的情路中,想着一个仙子,却娶了一个你得劳心劳力供养的妻子,最后在天空化作漫天云烟壮丽的逝去。你终究是幸运的,至少让她铭记了一生,愧疚了一生!

漫步红尘,多想超然物外,可是总有那么一个人,她的风姿和你心中诗情画意勾勒的轮廓和气质分毫不差,让你狠狠的陷入其中。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同,爱的选择不同,左右爱一个人的环境不同,正是在这些各种不同中我们渐行渐远,最后只有在风起的日子里孤单的想起你!多想陪你到世界的尽头,多想那个陪你东奔西走的人是我,多想和你一起披着满身的诗意永远在康桥的柔波里悠然呢喃。但是,亲爱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你在一起。知道你是坚强,理性的丫头,定会一样的淡然高雅,不要为我哭泣,你孱弱的身躯经不起悲伤。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是我前世种下的因,须得偿还,所以爱得无怨无悔,坦坦荡荡。亦或是今生的一切是来世的果,不必愧疚,在天的那一头我等你,许你那时还我,做我美丽的新娘。

她是聪慧的女子,真的很佩服她,可以毅然决然的放弃灵魂伴侣,去追寻尘世欢喜,烟火的幸福。她是那么优雅平淡地做着对她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算徐志摩已经为了她而背上骂名,清除了阻挡他们在一起的最大障碍,她还是选择了真实的幸福,那个也许稍显木讷,却能让她如沐春风的儒雅才俊。

梁思成是宽容的,也是珍惜当下的。和她结婚三十年,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不是她心中的最爱,就算徐志摩已然故去,自己也不是她现存的唯一,但他选择了包容,选择了给她绝对的自由,只是坚持平淡地爱她,他知道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什么都看在眼里,她不会辜负人间最质朴,简单的爱。

“为什么是我?”他对这白莲仙子属于自己在结婚的前夕还是懵然。“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她如是答道。从此夫唱妇随,相伴天涯。这就是婚姻,你不是我的最爱,却也可以相守一生。相爱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在一起未必不会幸福。人生在世都是一个缘字,他来时好好珍惜,他去时,互道珍重。怀着对你的爱,和当初编织的梦,去善待下一个值得我停留的人,也许那无关爱情,这也是幸福。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最绝情,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曾经相互爱着的人,莫名的转身,突然的离别,自此天涯陌路,连一句简单的道别都没来得及说。这是为了什么?有几人能答出来?大多是连鸡毛蒜皮都谈不上的小事,不过就是个年少无知,轻狂傲慢,不懂珍惜。那是不成熟的爱。这世上真正的爱一个人,“是成全她的一切,包容她的一切,下雨的时候给她撑起一把油纸伞,寒冷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臂弯,天黑了永远有一盏灯为她点亮,晨起时给她一缕温暖的阳光”这便是世间每一个女子都向往的烟火幸福,一份安稳的爱。激情总是经不起流年的冲刷,唯有平淡才经得起岁

第5篇:读《林徽因传》有感

林徽因,一位灵魂具有香气的传奇女子,一生中赢得了三位男子对她深深地欣赏与爱恋,徐志摩恋她,梁思成爱她,金岳霖痴她,因此,在我看来,她的一生是幸福的。而这幸福,与她周身所散发的清淡简约却不失才气有着莫大的关联,而这一切说到最根本,是因为家庭氛围的熏陶。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降生在了杭州这个天堂般的城市,她的到来给她的家族带来了喜悦,乖巧而灵动的小粉脸令人百般宠爱。她出身在官宦世家,她的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己丑科进士,早年留学于日本。祖母游氏高贵典雅,是一个端庄贤惠的美丽女子。父亲林长民擅长诗文,精通诗画。她的大姑妈林泽民是清朝末年的大家闺秀,从小接受私塾教育,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林泽民也是林徽因的启蒙老师,在林徽因时五岁便开始带领她读书识字,背诵词赋,接触人生最初的课程。

在那个时候时候的大家闺秀,常常与深宅大院联系在一起,虽然那里不缺少诗情画意,缺少了自由的气息,她们常常低吟,为寂寞,也为未来的迷茫,等待她们的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徽因就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中,然而幸运的是,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开明人士,他们及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乐于迎接新式的思想思维。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林徽因的身上既传承了父辈的优秀血统,成就了她与倾国倾城的绝代容颜相得益彰的端庄气质,又使她日后接触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成为一代才女成为必然。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庭的圆满是很重要的,父母之间的和睦和婚姻的完满是圆满的核心所在,但是她的父母的婚姻并不圆满,可以让人说是遗憾。林徽因的父亲富有性情,性情之外又兼有才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子。而她的母亲何雪媛是典型传统就旧式妇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之她的父亲是个商人,因此她一直以来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并不擅长操持家务,因此既得不到丈夫的疼爱,又讨不到婆婆的欢心。婚后八年,才生下第一个孩子林徽因,虽然这个女儿立即得到了全家人的疼爱,但是她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不久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明又娶了一房妻室,何雪媛更加备受冷落,因此埋藏在她心底的嫉妒开始疯长,性情也变得多愁善感,阴晴不定,即便是在女儿的面前,也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折让林徽因产生了错综复杂的情感,她既爱她的父亲,又恨他对于母亲的残忍,她既同情她的母亲,又怨母亲的懦弱。

林徽因的少女时代,受时局与生活所迫,整个家族一直处于迁徙状态。13岁的林徽因,有时独自待在家中,却也能将家中打理的井井有条,将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充实、精彩。她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时,无疑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她的诗意与柔美总是那样的醉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在父亲的要求下,梁思成来到林长民的家中去见林徽因,在未见到林徽因时,梁思成按照当时的时尚想象,林徽因应该梳着一条油光光的大辫子,穿着绸缎衫裤。然而,年仅14岁的林徽因走进来时,梁思成看到的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梳着两条小辫子,穿着浅色半袖短衫罩在黑色绸裙上,五官精致,双眸清亮,她,翩然转身告辞时,飘逸如一个小仙子。这是他们的初识,也可能是在此时,梁思成对于林徽因一见倾心。然而,少女的心境中总是充满了爱情的浪漫,生性沉静的梁思成并不能给予她这样的浪漫情感,所以这时的林徽因并不能因他的平静而安然心动。有人曾说:“林徽因和梁思成注定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才能走到一起。原本是两个一同行走的人,期间一个在路途中探看了其他的风景,而另一个一直在原地等待。”很显然,林徽因旧式那个采撷风景的人,而梁思成则是原地等待始终不肯离去的那一个。

为了结识狄更斯,徐志摩拜访了林长民,两人聊得很有契机,感情也不断加深,徐志摩便也成了家中的常客,与林徽因也渐渐熟络起来,时间久之,徐志摩也为林徽因的聪慧、幽默、追求独立倾心,他带领林徽因走进了英国诗歌的境地,而林徽因正在用一颗炽热的少女心感受着这一切,她对于文学艺术的痴迷也迷惑了她自己。而此时的徐志摩已有妻儿。张幼仪是一个温良的女子,安分守家,侍奉公婆,但是徐志摩对她确实冷漠无情,弃之不理,而对于林徽因却是柔情似水,深深眷恋,为了她,即便是父亲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他也毅然与张幼仪离婚。而聪慧的林徽因,她岂能让自己沉陷与这样的爱情中作茧自缚?她既要自己洒脱的离开,也要给对方留出足够的空间,她选择了转身,对于他们的情感,她展现的那么决绝。

到最后林徽因还是选择了梁思成,书中写到这么一段对话,在婚礼的夜晚,梁思成说:“有个问题,我一定要问,而且就问这么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道:“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说了吗?”在以后的生活里,林徽因也很好的诠释了她的这个答案。

对于金岳霖,林徽因被他的绅士与理性所吸引,金岳霖也对林徽因的才华赞美至极,呵护备至,再渐渐的林徽因发现她对金岳霖产生了依恋,但是她没有隐瞒。一天,梁思成从宝坻调查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对他说:“我现在苦恼极了,因为我好像同时喜欢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对于梁思成来说,无疑是电光火石,经过深思熟虑后,梁启超告诉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幸福。”林徽因将他的话原原本本的讲述给了金岳霖听,金岳霖听了之后,说出了更为坦率的一句话:“看来梁思成是真正的爱你,我不能够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言犹在耳。看来金岳霖的爱并不比梁思成的差。林徽因是幸福的,她得到了两个男人真心的无杂质的爱,更重要的是,这两份爱都不是自我的。金岳霖一生都陪伴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左右,成为他们亲密的伙伴,有时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了,金岳霖也会从中调和,他们的后代,也会尊称他一声“金爸”。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们走遍大江南北,考察各处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房屋建筑。有人说他们的结合是完美的,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丝一毫不差,林徽因可没那本事。

战火总是无情的,无尽的硝烟使得他们颠沛流离,唯一能给他们短暂快乐的,只有朋友相聚在一起时的学术探讨,古建筑研究成果,以及当地风景给他们的视觉冲击。林徽因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但是她一直不曾倒下去,她一直在为祖国的未来操劳着,再为祖国的发展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林徽因是我心中的信仰,她的爱情令我向往,她的性情令我着迷,她的贡献令我敬仰。她,一位灵魂带有香气的女子,她,很多人梦中的一朵白莲。伊人已逝,留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人间四月,还有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第6篇:读《林徽因传》有感

初春,乍暖还寒。窗外已经开始淅淅沥沥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闲来无事便随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传》来看。本是想打发无聊的时间,但是刚看了几页我就被书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描述了一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徐志摩为她徜徉在康桥;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千山万水;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纠缠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心。读书过半,作为女性来看林徽因,可能最羡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么好的丈夫,当林徽因坦诚爱上金岳霖,当林徽因同徐志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给与了极大的理解和信任,不离不弃。这在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那是怎样一种豁达的情怀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与爱情,她最值得称道的是她的学术成就和艺术成就以及这种成就背后的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这其实与她小时候与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分不开的。

从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说女人是一所大学。林徽因的一生让我羡慕又惊叹,不仅有温婉的浪漫爱情还有杰出女性的成就,放下书,细细的回味,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上一篇:小学民主生活会总结下一篇:支部委员检查对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