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诗歌赏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林徽因诗歌赏析

论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

可以说诗歌赏析是现阶段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中学语文考试的一个必考考点。对于诗歌,可以说我们的学生并不陌生。可是对于诗歌赏析的方法和技巧,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知之甚少。基于这一点,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赏析的技巧便成了解决诗歌类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通过找寻“诗眼”来进行诗歌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是在一些试题作业上经常会有一些诗歌赏析类的试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经常会这样来考,关于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通过这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诗眼”,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我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怎样来寻找“诗眼”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词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二、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另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不防让孩子们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那就是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要理解诗歌,要做的就是找寻“意象”。因为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月亮”这个意象,它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代表着凄凉失落。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诸如此类的还有杨柳代表着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然后以此为契机,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一个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诗眼”“ 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大脑里已经有了“诗眼”、“意象”这样的概念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开始有“诗眼”“意象”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给学生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孩子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之于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重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境,可以说是赏析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之,我们的诗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不是割裂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诱导,让学生养成赏析诗歌的这种习惯,在诗歌中主动的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

作者:丁中华

第2篇:浅析初中语文诗歌赏析技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或是在一些试题作业上经常会有一些诗歌赏析类的试题,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诗歌题目:在某句诗中,这个字能不能被另外一个字替代,若不能,请说明理由。比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经常会这样来考,关于题目当中的“破”字能不能改为“吹”字,为什么?

通过这类题目,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的“诗眼”,这非常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笔者个人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找寻诗的“诗眼”的意识和习惯。那么怎样来寻找“诗眼”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一般来说,诗词中最重要的那个字词就是诗眼,例如:形容词和名词,当它们被用作动词的时候,“草木变衰行剑外,干戈阻绝老江边。”(杜甫《恨别》)“老”字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老”字充分表达了这种浓厚的情感。找到诗眼后,再根据诗词前后认真揣摩诗眼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怀,这样理解起来就要准确省事很多。看诗先找寻“诗眼”,找这些比较典型的词,也就是我们的“诗眼”。以“诗眼”为突破口,通过“诗眼”来走入诗歌,去进一步理解诗歌。

一、在诗歌中找寻“意象”,通过意象感知诗歌情感

另外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可以从“诗眼”入手,不妨让孩子们把视野放的开阔一些。那就是找诗歌中的客观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借景抒情是诗人写诗惯用的技法,诗人在写诗的过程中,是借助于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而这个客观物象,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意象”。因而我们要走进诗歌,要理解诗歌,要做的就是找寻“意象”。因为只有找寻到了“意象”,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要在学生大脑的知识体系中加上意象这个节点,要让学生明白它、理解它。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月亮”这个意象,它代表着思念。如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苏轼的词《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再者如“夕阳”这个意象在诗中也是经常见到的,它代表着凄凉失落。诸如此类的还有杨柳代表着惜别,落叶代表失意,春风代表得意等等。

在平常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给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渗透。在讲解诗词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寻找这些“意象”,然后以此为契机,去体味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可以说,在诗歌中找寻“意象”,也是一个赏析诗歌的有效途径。

二、通过“诗眼”、“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诗歌时,大脑里已经有了“诗眼”、“意象”这样的概念时,也就是我们的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开始有“诗眼”、“意象”概念的时候,我们的教学就要试着从“诗眼”、“意象”的樊笼中跳脱出来,开始给学生引入另外的一个概念,这就是意境。那么意象和意境是什么关系呢?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我们的孩子在初一就已经学过描写秋天的名篇,被誉为写秋之鼻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当中,马致远以其高超的妙笔,运用白描手法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枯藤、老鼠、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游子等)为我们渲染了一种深秋寂寥,萧索的氛围,透过这些景物,就自然理解了那个游子的寂寞以及思乡的无限惆怅,唤起天涯倦客的无限感动。这里的“境”就是所选取的意象,“意”就是游子的情怀。

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意象这个客观事物,这个载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的一种境界。因而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主观情感的把握,之于我们的语文诗歌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侧重重于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找寻意象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观情感,从而体味诗歌的意境。

我們的诗歌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找寻“诗眼”,找寻“意象”,体味意境,它不是割裂的一个过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于对孩子们进行这方面的诱导,让学生养成赏析诗歌的这种习惯,在诗歌中主动去找寻诗眼、意象和去体味意境。(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宋宅中学)

作者:郑富位

第3篇:现代诗歌赏析的三个抓手

沈颖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教师。

现代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艺术性,不论对于哪一学段的语文教师而言,选择教学点,确定教学内容,都是比较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恐怕还是对现代诗歌的品析鉴赏能力层次不高。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穆旦《我看》为例,从语言、意象、音韵三个角度对其进行文本解读,由“这一篇”到“这一类”,为现代诗歌的阅读与教学提供抓手。

一、语言的陌生化

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美学特质决定了其对常规语言中的语法、逻辑等规则有所偏离、突破甚至冒犯,艾略特称之为要“扭断语法的脖子”,对此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这一重要文艺理论。因此在诗歌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可以从词类变格、反常搭配的角度感受诗歌语言的陌生化,以此为抓手提升学生诗歌品读的能力。

以穆旦《我看》为例,在诗歌的前两节,教材旁批提示“描绘”诗人看到的画面,但同样一幅晚春夕照下的大自然美景,穆旦所用的“揉过”“吸入”等词和我们一般所用的“吹拂”“翱翔”等词相比,显然是异乎寻常的,但仔细品味又觉得恰到好处。“揉”字相比“吹”“拂”,不仅写出了春风的力度,而且“揉”字一般用于人的动作,例如“揉眼睛”,这又体现了春风温柔多情的一面。再者,“揉”这个动作常常是反复的,而且被揉的对象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形,譬如,日常生活中的揉弄面团需要反复操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它会变软,类推到本诗,被春风“揉过”的青草“低首又低首”,无论是形式上的反复还是形态上的“低首”,都与“揉”相呼应,这是诗人的匠心所在。词语之间的呼应不止体现在这一处。第一节的最后一句“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把在春风吹拂下的草地比作涌动的潮水,和诗人修饰青草的词联系起来,“丰润”写出了青草既茂盛又湿润的特点,在春风吹拂下不正像一片绿色的潮水泛起了涟漪吗?我们读诗,就是要唤起对词语的这份敏感,就像博尔赫斯所说:“玫瑰就存在于玫瑰的字母之内,而尼罗河就在这个词语里滚滚流淌。”

平展翅翼的飞鸟“吸入”晴空,同样也是陌生化的语言表达。“吸入”一般搭配“漩涡”,再加上前面“深远”的形容词,更形象地写出飞鸟被天空不由自主地吸引的状态以及呈现出天空与飞鸟融为一体的视觉效果,如果用我们自己描绘画面时所说的“翱翔”,天空只是作为飞鸟的背景,完全没有用“吸入”一词所产生的大大拉近二者距离的艺术效果。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我们也能见到诗人陌生化的语言。例如“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说“欢笑和哀愁”是“洒向”心里,说季节把花朵“燃起”又“吹熄”,明显违背了常规的语言搭配,给诗歌的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激发与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在联想中补足被隐去的喻体,即水和火焰,再来品味其与花朵自然荣枯的表达相比,这样的陌生化语言不仅能够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生命的不断变化,而且欢乐与哀愁、燃起与吹熄的并立暗示了生活的曲折和生命的复杂,增加了诗歌表意的丰富性。

不只是穆旦的《我看》,在现代诗歌中,几乎随处可见陌生化语言带来的艺术魅力。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中的“招摇”二字。这一词语本来带有贬义,如“你太招摇了”“招摇过市”等。但徐志摩在这里公然用“招摇”一词来写,有招手、摇晃之意,写出了青荇的生机和水的波光潋滟。一个平常的动词,写出了看者、告别者的心神摇曳。再例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打破了常有的语言逻辑。这词语的矛盾,源于生活的矛盾,在“我”的保姆大堰河那里,“我”享受的是贫穷而温暖的生活,是非血缘却无尽的母爱。在“我”的亲生父母那里,富贵却有隔膜,有血缘却冷漠。这种感觉,只有用“新客”才能表达。所以,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达,能够极大丰富诗歌的语言表现力,重新构造读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和感觉,是我们解读诗歌文本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意象互相关联

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神与物游”的心象,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的表现。[1]正因为如此,意象在文学创作中尤其是在詩歌创作中才能成为跨越主观情感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天堑的桥梁,而对意象的恰当选择与娴熟运用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诗歌最重要的艺术技巧。在穆旦《我看》一诗中,诗人所呈现的意象有个突出特点便是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关系紧密。

例如在前两节中,春风青草两个意象分别是“揉过”的施事方和“低首又低首”的受事方,飞鸟与晴空更是天然地具有联系,流云大地虽在空间上相距甚远,但诗人不说晚霞“染红了”大地,而说“沉醉了”大地,将流云和大地两个意象联系得更紧密,更有情感。诗人将这三组结构中所有的意象作了艺术上的融合,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包容眷顾着对方,互相依存,顾盼摇曳。而这样互相之间都有联系的意象一起呈现在诗作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所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并不是完全静态的美,而是在恬然中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生命力:春风和飞鸟是流动的,青草在“低首又低首”,流云和大地也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变得“红晕”和“沉醉”。这其中有时间的流逝,整个画面静中有动,生趣盎然,它不是停留在对自然的粗略一瞥所产生的印象,而是细入毫芒的观察和刻画,是诗人用整个身心与大自然交流所感受到的新鲜、美丽生命的流动。而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天风”“鸟”“云”“树”“花朵”等意象都是大自然的典型事物,它们组合出现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的联系,且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使全诗意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意象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另一个重要抓手,现代诗歌中我们所熟知的《致橡树》,除了“木棉”“橡树”外,还有很多意象的选择,如“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乃至“春雨”。这些意象也都与主体意象互相关联,它们同处于大自然中,共享日晒雨露。如果说《我看》的意象互联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的明丽、生命的流动与诗人心情的愉悦,那么《致橡树》有意识地选择这些联系紧密的意象则有利于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主体意象,更把诗人鲜明的情感倾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当然还有其他现代诗歌的名篇在意象的选择与运用上具有其他鲜明特点,例如郑愁予的《错误》有江南、莲花、东风、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马蹄等丰富的充满古典意味的意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等等,我们在现代诗歌的阅读中就可以抓住本诗意象及其突出特征,以此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从而更好地欣赏诗歌。

三、音韵和谐往复

现代诗歌虽不像古诗词一样讲究押韵、平仄、对仗、工整、字数相同均等,但作品同样有着和谐的韵律,其独特的听觉形式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之一。正如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在《诗的艺术》中所说,诗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我看》一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押韵的密集、叠词与反复手法的运用上。

本诗换韵次数并不多,除了第一节的“草”和“潮”,第三节的“画”和“发”,后两节的“游”和“流”,全诗大部分韵脚如“翼”“里”“地”“戚”“息”“逸”“熄”均押i韵,洪声韵和细声韵的交替既是诗人心绪变化的表现,也使得诗歌节奏在整齐中凸显变化,把各诗行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回环往复、流转起伏、和谐统一的韵律整体。更为难得的是本诗在主体部分也有密集的押韵字符,例如诗歌前两节“揉”和“首”、“向”和“荡”、“吸”和“意”、“云”和“晕”都有着相同的韵母,这些相同韵母的间隔出现,也使得诗歌音韵和谐。叠词与反复手法的运用同样增强了本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前两节的四个“我看”除了凸显抒情主体外,还形成反复,“悄悄”“慢慢”“静静”等叠词的点缀也让诗歌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试想,若改成“悄然”“缓慢”“安静”,便没有这种回旋往复、低徊不去的情致了。后几节中“去吧,去吧”“哦”等词的反复同样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句式的重复排比造成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流动美与情调上的萦回不绝。

举一反三,我们在欣赏其他现代诗歌时也可以抓住音韵上的特点去感受与体会。例如戴望舒在《雨巷》一诗中,使用了不少双声叠韵联绵词,它们与诗行的排比、复沓的运用、首尾的重章一起共同将诗歌情绪的节奏拉长、放缓,构成了一唱三叹的语音效果,烘托了忧伤的意境,使诗歌读来和谐缠绵。这是诗人的自觉追求,也是我们走近诗歌,理解和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四、结语

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视读诗为畏途,对现代诗歌的认识、理解、赏析总不知从何下手。本文以穆旦的《我看》为例,提出了欣赏现代诗的三条路径:其一,诗是精炼的语言艺术,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极具表现力、创造力的点睛之笔,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意味和深厚的旨趣。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推敲,可以关注其不同寻常的表达方式。其二,意象是诗歌内容构成的重要元素,读者只有在敏锐捕捉意象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进而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因此,抓住诗歌的意象特点,对赏析本诗具有显著且不可或缺的功用。其三,现代诗歌仍然不排除声音的艺术表意手段,而且现代诗歌的音韵处理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我们通过朗读品味加以注意。以语言、意象和音韵为抓手,期望我们能更好地赏析现代诗歌,真正让学生领悟现代诗歌之美。

注釋:

[1]王书婷.新诗节奏和意象的理论与实践:1917-1937[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2.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岩泉.论九叶诗人的语言艺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03).

[3]杜心源.论穆旦诗的现代主义意识[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作者:沈颖婷

第4篇:徐志摩、林徽因诗歌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后感

——诗情如你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聘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圆月。”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第5篇: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诗歌赏析 0903,07,21,23

你是人间四月天

不朽的诗篇,永恒的怀念——林徽因诗歌赏析

摘要: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简介:

林徽因(1904—1955),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建筑学家。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书香世家。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有几位才女是经常被人们提及的,比如张爱玲,比如萧红,比如林徽因„„前两位是不折不扣的作家,成就斐然,而林徽因的墓碑上写的,却是“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的确,将林徽因列入作家行列尚不多见,然而林徽因与中国现代文

学的不解之缘,却是人所共知的。除了那一段与诗人徐志摩理不清的情感传奇,她自身温婉清丽的文学天赋,也把她与中国现代文坛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我们不妨从一个作家的角度,去重新理解、认识林徽因。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

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把林徽因定为作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于她的创作,虽然文学对于林徽因来说,并非主业,著述数量不多,却不为小格局所困,其造诣并不亚于现代文坛的诸多名手,而她作为建筑师的特殊素养和身份,以及颇受追捧的秀外慧中的才女气质,也奠定了其在现代文坛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林徽因名作赏析 :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赏析: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念;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你是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择精汇编成集,形成纯粹的文学读本,集中体现了林徽因的创作成就和文学才华。

林徽因的诗歌:

莲灯微光里的梦 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升起在诗坛上的一颗新星,虽然她与文化界早有往来,但个人开始创作却是在1931年在香山养病期间。这时正逢新月派后期,大多数新月诗人已经厌倦了前期纯抒情的创作,纷纷转向以理智挟制情感,而林徽因却继承了新月前期的浪漫抒情笔调,保持至终,其中不乏受徐志摩的影响。林徽因的诗美丽清新,浪漫典雅,有些诗歌是大胆抒发个人情怀,有些诗歌是理智叙写人生感悟,但无论是哪个主题,细细品味其中都不乏淡淡的哀愁透着些许的悲凉。

在林徽因的诗歌中,爱情诗占了很大的比例,在这些诗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一个少女在恋爱时的各种心态:对爱情的憧憬、渴望、娇羞、勇敢、怀疑、回忆,但是结局往往都指向一个-拒绝。”对永恒爱情的无望让诗人虽然心底微动但是含蓄的以沉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如果说美丽忧伤的爱情诗是林徽因诗歌中的婉转曲折的小溪,那么对人生的透视,对生命的感悟诗就是深沉的河水,澄清而静默。睿智的诗人本就看透生活的变幻,加上一些至亲好友的离世更让她得出人生无常,生命无常的悲凉结论。 林徽因悲凉诗风的成因:

经历过父亲和知己突然去世打击的林徽因还刚刚二十七岁,正是人生的夏季,然而经过与死亡的直视她对生命的意义更加澄澈,更加恬淡豁达,却也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人生的苦短。在社会中任何人不管地位多么高贵,仍然很难主宰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未来的不可知的意外,一如她在《莲灯》中描绘的,生命“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人生“也就是个美丽的梦”。

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 :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林徽因是个独特的存在。她曾被誉为“一代才女”,是“新月派”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她的作品精致玲珑,独具韵味,在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道闪烁着灵性和智慧之光的艺术风景。林徽因的诗具有多重美学意蕴:真纯的生命感悟、哲理性的思考和多种艺术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的诗歌构建,显示了较高的诗性品格。林徽因诗歌兼有“新月派”和“现代派”的风格,是其间过渡型的一位诗人,她的这种开放性和综合性,也正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

一、真纯之美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对一位女诗人来说,她也一定会在诗歌里表露她情感世界里的浪波涟漪。林徽因的爱情诗在她全部的作品中是最华彩的乐章,也最能体现真纯之美。

二、哲理之思

走进林徽因的诗歌世界,还有一种质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哲理性的思考。林徽因是个敏锐、善于思考且富有创造性的人。因此,对于

生命本体的思考是林徽因哲理性诗歌的主题。

三、现代性构建

林徽因极富灵性和创造性,她的诗整体上呈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征。应该说,是她身上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多种艺术才华点亮了她的诗艺。

迄今最唯美、最诗意、最精致的林徽因传记

建筑学家,诗人,学者,美术家,翻译家,我们很难定位她确切的身份,但我们只要记住:她是独一无二的林徽因。

195

5年4月1日,林徽因走完

了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为她终身未娶的哲学家金岳霖和她的另外一位友人邓以蛰为她合撰挽联: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名人看徽因

金岳霖用“极赞欲何词”一语作为对林徽因的评价。

——《金岳霖忆林徽因》

胡适眼里的林徽因,除了是徐志摩的追求对象和梁思成的定局情人,更多是个聪慧的中学生,年幼小妹妹。

——《民国女子:此情可待成追忆》

卞之琳说,她天生是诗人气质、酷爱戏剧,也专学过舞台设计,却是她的丈夫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不过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协助者,实际却是他灵感的源泉。 ——《窗子内外—忆林徽因》 *参考文献:

[1]田时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东方出版社 [2]张清平.林徽因 百花文艺出版社

[3]郑娟.穿越岁月的灵性之光——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 [4]白落梅.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中国华侨出版社

浅析学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高一(9)班 03号梅莹 07号王铭 21号周一迪 23号李沁琳

第6篇: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赏析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上,具体的写作时间不详。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借以表示对挚友的怀

念,我们可以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可以了解一般;一说是为儿子粱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带来的喜悦,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些争论,因为这首诗确实是一篇极为优秀的作品,它的价值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东西来支撑。所以在诗人逝世的时候,金岳霖等好友们共同给诗人题了这样的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四月,是踏青的季节;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四月,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一如初恋转瞬即逝。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

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郑重和纯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萋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一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首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歌,让四月天带给我们永恒的春天,让四月天在我们心中留下最好的记忆,纪念这四季中最美好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

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第7篇:林徽因现代诗歌《深夜里听到乐声》

《深夜里听到乐声》是林徽因1931年9月作的一首诗,属于现代诗。诗以真挚、细密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爱的隐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怅跃然纸上。下面是其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深夜里听到乐声》

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轻弹着,

在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颊边泛上了红,

静听着,

这深夜里弦子的生动。

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

忒凄凉

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样,

太薄弱

是人们的美丽的想象。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

你和我

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

诗歌赏析:

寂静的深夜里,突然飘来一阵悲切的琴声……诗一开头就以清幽、哀婉的抒情吸引住了读者。从“轻弹着”“稠密的悲思”和“静听着”“颊边泛上了红”的细腻描写中暗示着弹琴者和听琴者之间隐密的感情和特殊的关系,同时又从琴的悲音中联想到他们之间的不幸。诗的后三节写“我”的独白,其中蕴藏了非常曲折的心态。“我”最清楚琴声中所表达的情愫。但却默然无言以答。因为命运是那样作弄人,美丽的想像在现实面前显得那么幼稚、脆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过是月老的祝愿罢了,而生命的排列组合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自身规律。除了静听那凄凉的琴声,“我”还能说什么呢?作为昔日的一对情人,如今现实已把“我”和“你”分开。恋情虽时时浮上心头,也只能借助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简介诗以真挚、细密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一种难以言状的爱的隐痛。男子的相思,女子的惆怅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第8篇:穿越岁月的灵性之光:试析林徽因诗歌的美学意蕴

郑娟

摘要:林徽因的诗歌具有多重美学意蕴,情感真挚、纯净,渗透着真诚的生命感悟,同时,对生命本体的思索,使诗歌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多种艺术影响下的诗歌建构,形成了一种充满灵性、智慧并且具有现代性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林徽因 真纯之美 哲理之思 现代性构建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林徽因是个独特的存在。她曾被誉为“一代才女”,是“新月派”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同时还是一位建筑学家。她的作品精致玲珑,独具韵味,在现代诗歌史上形成了一道闪烁着灵性和智慧之光的艺术风景。林徽因的诗具有多重美学意蕴:真纯的生命感悟、哲理性的思考和多种艺术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的诗歌构建,显示了较高的诗性品格。林徽因诗歌兼有“新月派”和“现代派”的风格,是其间过渡型的一位诗人,她的这种开放性和综合性,也正体现了其诗歌的现代性。

一、真纯之美

林徽因诗歌创作的起点非常高,一出手就显示了非凡的功力,真正做到了厚积而薄发,厚积而迟发。她是“一个三十年代的极富个性的、艺术上渐臻于炉火纯青的女诗人”①。林徽因的诗歌多数走不出自己的生活。表现个人情绪的起伏变化、展现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歌的主体和主要脉络。这种情感尽管只是一己的悲欢离合,甚至有时还有些低沉,但它是那样的真挚、纯净,以至多年以后,仍然能够穿越历史的烟云,令人怦然心动。女诗人特有的审美的、内省的心理特点使她的诗偏于向内转,重主观,追求情感的真与纯。林徽因的这种创作理念与她的出身和背景有很大关联。她出身名门而又天生丽质,受过良好的中西方文化教育,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韵,又有西方女子的大方和热情,与同时代正在追求个性解放的许多女作家相比,的确多了许多幸运。因此,她的这种创作理念的选择也是自然而然的。

当然,任何作家都不能离开文坛而独自存在。林徽因的这种创作理念显然是受到了“新月派”的影响,而她当时几乎是处于这个派别的核心位置。“新月派”是个浪漫主义文学团体,他们追求主观色彩,极为推崇内心的情感,不满现实的世界、人生的苦痛,他们要找一个满意的途径,唯有向一己的内心去寻求。他们追求文学的至美、至善、至真。林徽因在这种唯美主义理念的影响下,也走上了一条“纯诗”的道路。

爱美是人的天性,林徽因这个被称为“一代美女”的诗人,对美自然怀着特殊的敏感和领悟,让我们先从她写美的诗文中来领略诗歌的真纯之美。林徽因笔下的美是她从独特的个人生命中感悟和体验出来的,真纯的近乎于神圣。在诗歌《一首桃花》中:“桃花,/那一树的嫣红,/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有人说它是一首写景诗,实际上她更像是写人的诗。诗人用“桃花,那一树的嫣红” “朵朵露凝的娇艳”写出了少女的静态美、用“含着笑”“生姿的顾盼”则写出了少女的动态美。全诗气韵灵动,透出古典唯美的倾向。林徽因还有一首诗《笑》,写出了人间最美、最纯真的笑。“笑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那是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诗人用了一些模糊的词语和意象来写一个美貌女子的笑,非常耐人寻味。我们似乎也真的意会到了,那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神圣的、很少人间烟火气的,能够慑人心魄的笑。这些诗深得浪漫派的神韵,构成了唯美的诗境。

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对一位女诗人来说,她也一定会在诗歌里表露她情感世界里的浪波涟漪。林徽因的爱情诗在她全部的作品中是最华彩的乐章,也最能体现真纯之美。既有“古典主义的矜持、含蓄,又有浪漫主义的明朗、率真”,“在表情方面隐显适度,当隐则隐当显则显”②。现在公认的几首诗:《那一晚》《情愿》《仍然》《深夜里听到乐声》《别丢掉》等与徐志摩有关。徐林之间的恋情众所周知,已成为命中注定的交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无奈与矛盾渗透于字里行间。诗歌《那一晚》写了十年前两人在剑桥分手的那一晚的情景,“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而十年后,人世沧桑,仍然铭记那个晚上,甚至仍带有某种祈盼,“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欣赏。”徐志摩对这首林徽因用笔名发表的诗自然是心领神会。但更多的时候,诗人则是在矛盾中梳理自己的情感,在《情愿》中,“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你也要忘掉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在《仍然》中,尽管“你又学叶叶的书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的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在《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她这样叹息道,“生命早已描定她的式样,/太薄弱/是人们美丽的想象”。而在徐志摩去世后的一九三二年,林徽因又写出了《别丢掉》来纪念他和徐志摩的这段恋情,诗歌传达了一种对逝去之情的留恋和此情不再的惆怅。这一系列的诗透露了一位女性在体验和享受爱情的心理过程是那么真纯,那么细腻。林徽因是个极为重视内心体验的人,她曾说过,“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能体验情感”,“我的主义是要生活,没有情感的生活简直是死”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诗歌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哲理之思

走进林徽因的诗歌世界,还有一种质素不容忽视,那就是哲理性的思考。林徽因是个敏锐、善于思考且富有创造性的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这样评价她,“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论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④。具体到诗歌创作中,这种能力必然使得她的诗超越于情感表现之上,而追求一种灵思和顿悟。诗人自己也说,写诗一方面是要表达“自己内心流动的情感”,再则就是表达对“辽阔的对宇宙自然,或智慧的对历史人性”的顿悟⑤。因此,对于生命本体的思考是林徽因哲理性诗歌的主题。

此外,林徽因登上文坛,已是“新月派”的后期。此时,“新月派”的诗人大抵已走出前期浪漫感伤的格调,创作上少了些激情,却多了些智性成份。同时期的陈梦家、方令儒等人也都写出了具有哲理意味的诗,显示出某种“现代派”的色彩。林徽因的这种创作理念的选择,既是个人的追求,同时也是流派的潮流使然。

从林徽因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出,她有系统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观,她的早慧令她早就参透了“生命”这个大的哲学命题,对生命本体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她看来,整个宇宙处于不断地轮回变化中,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旧的生命消亡,新的生命产生,但对于任何一个个体而言,生命也只能是一次不可逆的旅程。在《“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中,诗人写道:“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又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换?”诗人描绘了一幅宇宙万物,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幻图景,从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到自然界的峰峦江海,再到人世间个体由年幼到年迈的变化过程,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真理,“永恒是人们造的谎”,现实的世界,一切都是短暂的,有种类似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

2 林徽因的诗,哲理之思和个人体验融为一体,构成了诗歌的深刻内涵,而这些哲思也正是诗中最闪光的部分。聪慧的诗人参透了生命的终极意义,难免会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在《莲灯》中诗人写道:“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但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在《风筝》中,诗人又把人生比成风筝,一个美丽飘忽的梦,像是希望,又是梦。林徽因还时常在诗中写到秋天,写秋风萧瑟下的落叶,它们也曾繁盛过,在度过了辉煌的夏季之后,“只要一夜的风,一夜的幻变”,便是满目凄凉。这种对生命本体的悲悯和忧伤,几乎成了林徽因多数诗歌的基本美学形态。表面上热情、开朗的林徽因,内心中却有着不易觉察的感伤和忧郁。也许是长期病痛的折磨,也许是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时常处于困惑之中。

现实很无奈,诗人也认定冥冥之中有超越于人世之上的力量存在,即“造物主”的存在,但理智上还是认为,人应该顺应人生,顺应自然,不能放弃努力。在《人生》中,她把人生比做“河流”,把自己比成“一条船”,“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我生存,/你是我生存的河道,/理由同力量。”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已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人生是河道,要循着河道走,人生一世,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这也就能够理解,诗人为什么能够在疾病缠身,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够那么忘我、那么拼命地工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诗人拖着重病的身体,参与了几项重大工作:对国徽图案的设计,对景泰蓝的设计改革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每一项工作,她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也几乎耗尽了她的全部心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生命哲学。

林徽因还有一些境界稍微开阔些的哲理诗,没有过多地涉及自己的情感,而是作为一个冷眼谛视人生的人进行创作,同样透露着诗人生命存在的哲学观,如《年关》《小楼》《茶铺》等诗,在最俗常的人生中揭示出最普遍的生存意义。

三、现代性构建

林徽因极富灵性和创造性,她的诗整体上呈现出“现代性”的审美特征。“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 、“民族性”和“创造性”⑥等特征似乎都能在林徽因的诗歌中有所反应。应该说,是她身上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多种艺术才华点亮了她的诗艺,她才没有走进后期“新月派”所走的那条形式主义的圈套,而是能在更丰富的层面上进行诗美的构建。她的儿子梁从诫曾这样评价,她“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文学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的和工程技术的,东方的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并且不限于通常人们所说的‘修养’。而是在许多领域都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⑦。她的诗歌中留下了多种艺术共同影响下的具有现代性构建的痕迹,古典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建筑的、哲学的、美术的等方面融合在一起,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艺术效果。她身上的这种中西合璧的综合之美,本身就体现着现代性。

林徽因有着很好的古典文学修养,擅长于在诗中营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以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自然景物的画面,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在《静坐》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这是个很有些凄凉的意境,枯枝瘦细的影子,日光渐斜的背景,女诗人端着一杯茶,默默的静坐,似喝没喝,百无聊赖,可以想见她的心境是何等凄凉!诗歌中的意象也是古典的,很有些宋人小令的味道。诗人有时还运用了古诗词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时间》中,“现在连秋云黄叶又已失落去/辽远里,剩下灰色的长空一片/透彻的寂寞,你忍听冷风独语?”诗歌的句式和意境都不能不让人想起宋代女 3 词人李清照的一些抒发寂寞情怀之作。

林徽因十分重视诗歌中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她曾说:“诗中意象多不是寻常纯客观的意象,诗中的云雾、星宿、山川、草木,常有人性的感情,同时,内心的人性的感触。”⑧而这恰好与西方象征主义诗学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西方象征主义鼻祖波德莱尔认为艺术就是“创造一个同时包含客体与主体、外部世界与艺术家自身的提示性的魔术”⑨。也就是说,诗人要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好的艺术方法,便是为这情绪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即所谓的“意象”,通过象征性极强的意象烘托气氛,从而暗示诗人的精神世界。显然,中国古典诗歌中意境与意象同西方象征主义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林徽因很喜欢波德莱尔和马拉美等人的诗作,在他们的影响下,创作了许多象征诗,显示了某种“现代派”的风格。《一串疯话》这首诗很有代表性,“好比这树丁香,几枝山红杏,/相信我的心里留着有一串话,/绕着许多叶子,青青的沉静,/风露日夜,只盼五月来开开花!/如果你是五月,八百里为我吹开/蓝空上霞彩,那样子来了春天,/忘掉腼腆,我定要转过脸来,把一串疯话全说在你的面前!”诗人打破语言习惯,看起来有些颠三倒四,意象大幅跳跃,有种飘忽流动之感,但却强烈暗示了诗人内在的情绪之流,而这种独特的语言结构恰好与她的“一串疯话”十分契合。

林徽因诗歌的现代性所表现出来的开放性和丰富性还在于她把建筑艺术融入了诗歌创作。作为建筑学家,这样一门严肃而又专业的学科并没有窒息她的艺术天赋,而是使她在创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她会在不自觉中用建筑学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进而影响到诗歌创作。首先,建筑艺术直接影响到了诗歌的形式。建筑是一门空间造型艺术,外在形式自然是相当重要,既要美观,又要实用,甚至还昭示着建筑的内在精神。“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其中的“建筑美”就是要求诗歌形式要做到节的匀称,句的均齐,要有建筑物那样的美感。林徽因对此心有灵犀,创作了不少格律谨严,形式严整的诗,如《深夜里听到乐声》《笑》《记忆》等诗都十分齐整。但诗人的创造天性,尤其是在建筑学对形式美学方面的专长,使她很快摒弃了“豆腐干体”的拘谨,从而创建出多姿多样的诗歌形式。她的那些形式各异,排列错落有致的诗歌尤为值得人关注,诗人在繁复多变,摇曳多姿的形式构建中,传达着诗歌内在的心绪流程。此外,诗人还在诗歌中融入了建筑意象,这也是不多见的,什么“百层塔”、“琉璃檐” 、“古城楼” 、“矮楼”等意象,这也是只有建筑学家兼诗人的林徽因才能创作出来的。

综观林徽因的诗歌创作,大体是一种“个人化写作”,也许,在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然而,大半个世纪以后,她的诗却能够穿越岁月的阻隔,重新获得了辉煌的生命力。应该说,是她的艺术才华和才思灵性,成就了她的诗美。因为,只有真正的美才是持久的。

参考文献:

①邵燕祥:《林徽因的诗》,《林徽因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②刘思谦:《澄明的生命之灯》,《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4期,第152页。

③林徽因:《致沈从文》,《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页。

④林 洙:《碑树国土上美留人心中——我所认识的林徽因》,《人物》,1990年版,第5期。

⑤⑧林徽因:《究竟怎么一回事》,《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第45页。

⑥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特征》,《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第32页。

⑦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文集·文学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47页。

⑨波德莱尔语,转引自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4 第518页。

作者简介:郑娟,安徽蚌埠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

第9篇:《山行》诗歌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3、石径: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赏析/鉴赏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旳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旳“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旳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旳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旳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旳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旳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旳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旳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旳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旳生命力使秋天旳山林呈现一种热烈旳、生机勃勃旳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旳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旳是大自然旳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旳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旳才气,也表现了诗人旳见地。这是一首秋色旳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旳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旳。不仅前两句疏淡旳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旳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旳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旳诗人,也成了景色旳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旳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上一篇:苏教版五上教学反思下一篇:个人月度工作总结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