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路径研究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实行“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辩证统一, 整合各方资源, 构建“三全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 “三全育人”模式的含义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三全育人”的改革构建, 融入教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构成环形可循环育人闭环。“全员育人”从微观上说是指以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为一个集合体, 在这个高校中的中方教师、外籍教师与行政人员构成的育人集合体;从宏观上来说是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等组成的“四位一体”的模式。“全过程育人”是指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理论文化教育, 线下的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与线上网络思想价值引领, 形成持续高效的育人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从政治意识、文化素质、人格塑造、实践能力等多角度, 广视角的育人格局。“三全育人”模式的点、线、面、体”四个维度构建, 实现有效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 培养德才兼备, 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 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形势

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有30多年的积淀, 在几点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况。《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出台, 人民教育多样化的现实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等理念在不断的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升级换代。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强国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积极做到因事而化, 因时而进, 因势而新, 积极适应新时代, 丰富新思想, 发展新目标。

(三) “三全育人”模式的优势

以点线切入, 精准着力。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中心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串联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的工作线。通过机制体制的完善, 育人队伍的能力提升、育人环境的营造渲染、组织条件的整合保障的系统设计, 整合各方育人资, 将教育融入到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的全程。

组面成体, 融会贯通。坚持把构建“三全育人”共同体, 统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 统筹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育人资源。以问题导向为引领, 推动每一个育人方面形成完整的闭环, 利用政策与制度作为贯通支撑各个闭环的柱子, 形成一个完整的、层次感分明的“三全育人”格局。在三全育人内形成同向同心、互联互通, 真正的把育人的靶心落脚到育人成效上, 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更好的适应人民教育多元化需求、社会进步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二、中外合作办学育人模式的现状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育人的逐步推进, 学生的成长目标升级, 培养过程多元化, 学生思维多面性显著, 管理难度复杂化, 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围观的层面构建符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特征的“三全育人”模式,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的新发展。

(一)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模式缺乏与时俱进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集散点, 在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只能参考国内或者国外传统育人模式, 无法适应高速动态发展的育人需求, 育人模式不够完善。

(二)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位于信息漩涡中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每天产生的知识量是第一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一生文化的总和。每天产生的信息烦杂无序, 学生自身无法系统化理性化的筛选各类信息,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获取大量的中外信息中使得学生自身知识储量丰富, 社会性和时代性特征明显。此外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者, 大数据的个性化信息推送也使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大学生个性化特征被多倍放大, 学生呈现个性化与社会化深刻融合的特点, 在日常育人中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的阻滞。

(三)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特征明显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群体多为“95后”和“00后”独生子女, 学生家庭条件与生活水平普遍达到小康以上水平。为人处事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鲜明, 自信心和自主性强, 思维活跃, 个性化明显, 自我表达意愿强烈,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除此之外此类学生是社会化特征也极其明显, 在大数据信息的冲击下, “95后”和“00后”较“70后”“80后”和“90后”对于社会信息的接收和认可转换度更高, 社会化程度更加显著,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作为文化杂烩的信息圈中, 思维想法更加成熟。由此可见, 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是个性和社会化特征密切融合的群体, 在育人过程中就会存在“融入不到位”“协同不到位”的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三全育人”路径

为了践行“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 积极落实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青年, 必须扎实推进“三全育人”路径我推进, 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发展符合人民多元化教育需求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

(一) 全员育人, 扩大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参与性

深度挖掘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点, 培育和建设三全育人平台, 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以导师制着力点, 将领导干部, 中层领导与思政干部纳入其中, 通过“六个一” (每周为所联系学生谈心一次;每月组织学生活动至少一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或班会;每月走访学生宿舍至少一次;每月到所联系班级听课一次;每学期与所联系班级的班导师、科任教师交流至少一次) 精准化联系, 整体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育人的成效。

(二) 全过程育人,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连贯性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 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和管理理念,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要求, 发挥中外合作办学优势, 集聚育人成效, 推动育人连贯性。开展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国外游学等;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促进育人机制协同化。从宏观上、中观和微观的三个维度中构建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 贯穿育人始终。

(三) 全方位育人, 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全面性

实施“名师讲坛”计划, 邀请专家学者开展党理论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专题报告会, 结合“英文沙龙”“沟通与批判性思维训练”等开展系列讲座, 从新时代新思想、文化传承、批判性思维、国际视野等方面坚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理想信念, 拓宽知识眼界, 提升素质能力。涵盖学术论坛、技能提升、社会实践、文明养成等方面内容, 全方位提升学生党员“8大核心素养”:分析与创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全球视野、适应性与探索力、心智习惯、诚信与决策力、信息技术及数理能力。坚持把学生党员的思想素质、文明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构建“互联网+”理论学习研讨平, 加快思想引领升级换代, 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引导, 树立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的观念, 通过主题教育班会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坚定学生共产主义信仰。

四、结语

新时代, 教育与紧跟时代步伐, 在一步步升级换代, 中外办学教育也在“一带一路”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推动下迎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 坚持“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 聚焦重点, 强化优势、补齐短板, 打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育人“最后一公里”, 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三驾马车之一,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服务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大局,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三全育人”模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青年。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三全育人,路径

参考文献

[1] 林金辉.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建设鼓与呼[N].人民日报, 2010-08-27.

[2]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如何应对? http://cfcrsorg.xmu.edu.cn/info.aspx?n_id=00xw1712041342292107.

[3] 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 2019 (3) :52-56.

[4] 李效武.新时代高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实践创新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9 (1) :19-24.

上一篇:上海市远郊乡村精明收缩策略研究——以横沙乡为例下一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