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与cvc的日常维护

2023-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picc与cvc的日常维护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PICC与CVC在临床使用中的对比分析

近年来,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经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已经成为临床上最广泛使用的两种静脉给药途径。现就这两种方法的操作难易、穿刺异常致失败、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液体流速、并发症进行分析,便于在今后更好的运用。

一、操作难易

1、PICC:PICC导管通常是由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其导管的尾部要求置入上腔静脉的下1/3处。通常选择肘部贵要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可看到和扪到,其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操作创伤小,流程简单,只要掌握静脉穿刺技术的护士便可完成操作。穿刺危险性小,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在穿刺一针见血后如果不碰到血管痉挛、导管异位等因素时,操作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同时创伤小、出血少,病人基本无痛苦。所以PICC有操作简单、创伤少、血管定位准确的优点。

2、CVC:锁骨下静脉位于第一肋、锁骨和前斜角肌之间的三角内,成弓形,为腋静脉的直接延续,位于第一肋的外侧缘,在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合成头静脉后汇入上腔静脉。该静脉双侧均在同侧锁骨的后方,其体表投影为胸锁关节上缘略斜向下外与锁骨中、内1/3交点处之间的连线,且静脉长度和外径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在锁骨上或下静脉穿刺,这些静脉较深,看不见,摸不清,定位困难,且解剖复杂,这在操作时要求操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解剖知识。邻近重要脏器多,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常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或由医师亲自操作。

二、穿刺异常致失败

1、PICC常见原因:①患者血管状况差。因为长期治疗外周血管已被反复穿刺、上肢软组织明显水肿致使浅表静脉暴露不清晰、周围循环衰竭,无法寻找到正常血管供PICC。②选择穿刺部位不当。选择头静脉穿刺易造成送管困难。③血管痉挛。患者心情紧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血管痉挛,造成送管困难。误入腋静脉导致送管困难并失败。我们认为PICC置管应注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如必须在头静脉穿刺,当送导管遇阻力时勿强行置入,可在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靠近肩部,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心理上的配合。

2、CVC常见原因有:①操作者的负性心理及操作不熟练。②患者摆放体位不当。③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局部组织增生,解剖关系发生变化移位,导致穿刺失败。④血管走行变异,误入动脉。⑤穿刺成功,导丝置入受阻。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时操作者要有良好的心态及熟练操作技能;正确摆放体位,当患者烦躁、神志不清等不能配合时,给予适当镇静;不宜在同一部位血管反复穿刺,必要时用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置管;误入动脉时,不宜再行中心静脉置管;当导丝置入受阻时,一般有两种晴况,第一种情况是针尖斜面一半

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导丝未进入血管而卡在血管外时,应撤出导丝,来回抽回血2次,看回血是否流畅,确定针尖全部进入血管后方可送入导丝。第二种情况是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导丝遇管壁而受阻,此时,撤出导丝,将针尖斜面进行适当调整,再送入导丝,切勿强行送入导丝。

三、留置时间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

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可留置近两年。在对比的两组中,PICC组的留置时间为3⋯180d,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89d;CVC组的留置时间为2—109d,平均留置时间为42 d,差异显著;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PICC导管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发生微血栓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导管。

四、液体流速

PICC导管细进入中心静脉途径长,2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0cm一50cm,液体流速慢,4F单腔管最大流速275ml/h,5F型单腔管最大流速也只有325ml/h。因此不利于应用抢救,另外输入时间长而影响休息,改进的方法即要借助输液泵以加快流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cm,液体流速相对较快,单腔最大流速可达到558ml/h,利于应用于抢救和快速补液及长期不能进食或不断丢失大量体液者。结论: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

五、并发症

1、PICC并发症

(1)置管后局部渗血: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异常、剧烈频繁咳嗽、局部反复穿刺、穿刺部位过度活动有关。如果出现此类情况可予以加压止血、定期更换敷料必要时给予止血药控制。 (2)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最近在临床中也发现身体越消瘦,机体状况越差,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也越高。发生常见原因有(①置管后,由于血液流速及导管在血液内造成异物刺激,加之病人紧张致血管收缩痉挛,造成上肢肿胀、疼痛而导致静脉炎。②导管固定于手臂,随着手臂的屈伸,肌肉带动导管在穿刺点内、外来回进出,不但容易对穿刺点刺激造成出血及感染,还对血管产生机械性损伤,引起静脉炎。有专家认为静脉炎的发生与局部血管管径及血流量有关。所以,除了熟练操作,提高穿刺技巧之外,就是在穿刺后提前处理,在穿刺后,连续三天使用50%MGS04湿敷距穿刺点约5cm处上臂,每日敷2—3次,同时在止血后辅以热敷,这样会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脱出:主要由于固定不妥、肢体活动过度和外力的牵拉所致。预防重点在于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是“s”型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外力牵拉时有一定的余地,同时,在更换敷料时应向心揭开敷料。再者,置管时要做好记录,每次更换敷料时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此外,还应加强宣教,指导病人置管侧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另一上肢,以免抓摸时把导管拔出。

(4)导管堵塞:主要原因是长期输入大量高浓度,高粘稠性的液体或是封管、冲管不及时所造成的。预防导管阻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定时冲管和更换肝素帽。

(5)导管破裂:与置管时间较久、上肢过度活动以及导管堵塞时强行推注液体有关。

(6)感染:PICC置管引起感染的发病机制可归纳为两大类。①外在因素。为了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可在使用时加入抗生素减少污染;导管的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机会,增加连接装置,污染几率将成倍增加;留置管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机会越大;其次为与医护人员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要尽量避开易感染的部位。②内在因素。PICC置管应正确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在患者年龄过大、体质差、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应慎用。防范措施:①加强无菌操作。②防止导管感染:导管口皮肤消毒;敷料的选择与更换;保持导管通畅;减少导管留置时间等。③加强营养,提高体质和免疫力。④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及素质培训,更好地处理各种事故及可能发生的问题。

2、CVC并发症

(1)气胸:锁骨下静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气胸。出现气胸时应予以半卧位,加大吸氧流量,紧急床边拍片,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给予胸腔穿刺抽气并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 (2)导管位置异常:最常见的导管异位是导管进入同侧颈内静脉或对侧无名静脉。发现导管异位后即应在透视下重新调整导管位置,不能纠正则将导管拔除。

(3)误伤淋巴管、动脉:主要是置管过程中反复穿刺造成,如有发生予以拔除导管、压迫止血等措施。

(4)导管脱出堵塞和破裂:与PICC基本相同。

(5)感染:使用导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经常检查肝素帽是否拧紧,若发现肝素帽松动应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导管口后更换新的肝素帽。经常冲洗管道,也可减少导管内感染的发生,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在冲洗导管后出现烦躁、寒战、发热,可能为导管内感染所致,须立即抽血培养。对血培养确诊为导管内感染者,原则上应拔管,也可先用敏感抗生素经导管给药,控制感染而免除拔管。

由以上分析可见:PICC操作简单,创伤小,病人承受痛苦轻,但流速慢,不利于抢救用,价格较高,维护较复杂,CVC操作较复杂,有一定的创伤,易引起感染,但流速快适合抢救和术中补液用。所以二者在使用中各有千秋,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使用,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

第2篇:PICC导管的维护

2012-06-19

主讲人:姚美芳 PICC导管即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尖端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

PICC的优点: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保护外周静脉;相对传统CVC,减少穿刺危险性;非手术置管;长时间留置;可由护士操作。可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和取血,单只导管通常可以保留三个月以上,最长可留置一年。

其适应症包括:1.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2.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的液体(如TPN、脂肪乳、氨基酸)。3.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如输液泵)。4.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小板)。5.需要每日多次采集血样。6.需要中长期输液治疗。7.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外周静脉条件不好。

导管维护的好与坏是决定导管使用时间的关键因素,现将PICC导管维护常规简要介绍如下:

维护内容:更换贴膜——保持清洁,预防感染。更换肝素帽——保证导管正压封管,预防感染。冲洗导管——保持导管通畅。

一、更换贴膜

目的:保持清洁,预防感染。频率:每周2次。

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透明贴膜应在导管置入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2次,发现贴膜污染(或可疑污染)、潮湿、脱离或危及导管时及时更换。

方法:自下而上拆除原有贴膜,检查穿刺点有无红肿、渗出,再次洗手,用酒精消毒皮肤3次(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直径达20cm,自然待干后,安尔典消毒3次,等待消毒区域自然风干,贴好新的贴膜,注明更换日期和时间。

技巧:导管露出体外部分S形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动。贴膜粘贴连接器的翼形部分的一半,连接器和肝素帽处用蝶形交叉的方式,以脱敏胶布妥善固定。

注意事项:消毒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不可将胶布直接贴到导管体上,根据需要可以在穿刺点或接头下方垫一小块纱布。

二、更换肝素帽

目的:把由于过度使用肝素帽而引发的潜在感染的危险降到最低

何时更换:每7天一次(大约18次针头穿刺),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时, 每次经由肝素帽取过血后,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后。

更换方法:使用无菌技术打开肝素帽的包装,用生理盐水预冲一下肝素帽;把原来的肝素帽去掉;消毒管路导管接头的外面;连接新的肝素帽;以脉冲方式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牢固固定肝素帽和连接处。

三、冲洗导管

目的:保持导管通畅。标准维护方式:治疗间歇期每周1次,在每次静脉输液后,给药后或输注血液或血制品以后以及输注高浓度药物后冲洗导管。

方法:消毒肝素帽(两遍,稍用力,待干),用20ML注射器抽好生理盐水,把注射器的针头插入肝素帽,用脉冲方式冲入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方式:有节律的推动注射器活塞,轻一下,重一下,有节律的推注生理盐水,使生理盐水产生湍流,冲刷干净导管管壁

常用冲管液和量:生理盐水,成人用量20ml,儿童用量6ml,特别限制生理盐水用量病人减半。

提醒:在日常冲洗导管时,无需每次检验回血。多次检验回血会加快导管内壁血凝积累,导致导管阻塞。

A-C-L冲封管三部曲:A-导管功能评估,C-冲管,L封管。

封管:正压封管。在注射最后0.5ML生理盐水时,边注射边往后拔针。

(临床护理实践指南)冲、封管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若禁用肝素者,则实施SAS原则),根据药液选择适当的溶液脉冲式冲洗导管,每8h冲管1次;输注脂肪乳、输血等粘稠液体后,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正压冲管后,再输其他液体;封管时使用10~100U/ml肝素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液量应2倍于导管+附加装置容积。

导管维护注意事项1:

PICC导管四禁三不:四禁:禁止使用小于10ml注射器冲管;禁止将胶布直接贴于导管上;禁止将体外导管部分人为地移入体内;禁止连接器重复使用。三不:不能用于某些造影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在做CT增强时,谨记不可经PICC导管推注造影剂);不能用含有血液和药液混合的盐水冲洗导管;不能将导管部分放在贴膜外,避免导管损伤后细菌进入体内。

维护注意事项2:

一定要手动脉冲方式封管,不可依赖静脉重力静滴方式冲管;如果经由此导管抽血、输血、输注其他粘滞性液体,必须先用手动冲管后再接其他液体;经常观察导管滴速,发现滴速减慢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经常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硬结、渗出物,应及时做局部处理。

四、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机械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沿静脉走行的发红、肿胀、疼痛,有时可以表现成局部症状。 原因:穿刺、置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 静脉瓣的机械性摩擦刺激引发变态反应。

处理:发生静脉炎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局部湿热敷或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也可外敷如意金黄散,每

2 日3次。也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消肿软膏,如扶他林、喜疗妥(涂厚一点,一小时后热敷);也可使用微波治疗仪,BID*3天。如3天内症状不缓解,则拔除PICC管。拔管后停止从此部位输液,继续以上处理。

2、导管堵塞 原因:

⑴机械性导管闭塞;

⑵血栓形成性堵塞:血液回流导管内,病人血液黏度高;纤维蛋白鞘形成鞘套包裹导管头,回抽堵塞。

⑶药物沉积性堵塞,清洗导管不够:使用非配伍药物时,未冲洗导管致沉淀物堵管;输注脂肪乳或血液制品,如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时容易发生沉积。

预防:

⑴血栓形成性堵塞:重点控制血液回流。

正确封管:方式、浓度、量、频率、脉冲式、正压封管。正压封管即边推边退针头或只将针头斜面进入肝素帽内,均匀缓慢推注,确保肝素盐水充盈全部导管及肝素帽。

⑵药物沉积性堵塞:减少配伍微粒及生理盐水冲管。输注酸碱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因为脂肪极易导致导管堵塞,输完TPN后应以生理盐水20mL-50mL冲管,然后再封管;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黏附性强的药物,血制品前后以及从导管抽血标本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

处理

⑴血栓性导管堵塞: 不完全堵塞表现:输液速度减慢,但仍可输入. 处理:速度减慢的初期,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管。脉冲冲管无法缓解,5000u/mL脲激酶,注入1mL,保留20分钟,回抽后,立即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冲管。

完全堵塞:负压方式再通。抽吸。取下肝素帽,用装有2mL肝素生理盐水的20mL空针与导管接头直接相接,用负压抽吸,小血栓被抽出后,导管即再通。

去除肝素帽,换上预冲好的三通。三通一直臂接导管,另一直臂接配好的脲激酶溶液(5000u/mL),侧臂接空注射器20mL 先使导管与侧臂通,回抽注射器活塞3-5mL,然后迅速将三通打成两直臂,导管内的负压会使脲激酶溶液进入导管内约0.5mL。

3、与导管有关的局部感染

临床表现:穿刺点红肿、疼痛、渗液等。

预防措施:正确换药,当敷料潮湿、松动、污染时立即更换。无全身感染体征时,只需局部处理。

处理1:局部红肿く1cm*1cm,红肿局部放一个碘伏棉球,再贴敷料,QD三

3 天。因为碘伏有持续释放碘的灭菌作用。

2:红肿面积较大,除以上处理外,还需热湿敷等。观察局部及体温,必要时给予抗生素。

与导管有关的血液感染

临床表现:当病人出现突然寒战,发热,体温骤然升高>38.5℃ ,临床又检查不出其他原因时,应考虑与导管感染有关,同时采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作血培养,如果中心静脉血标本的菌落数是外周血的5-10倍,即表示感染源为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感染预防措施

(一)

无菌技术(换药,三通接头,肝素帽)。输入高营养液体时,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附着管壁,引起细菌感染。有报道认为,定期用肝素冲洗可减少纤维蛋白沉着,抑制血栓形成,预防细菌在局部附着而形成感染。现配的肝素液只限于24小时内使用。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血液感染预防措施

(二)

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导管留置者,如肿瘤化疗后白细胞严重下降﹑糖尿病﹑大剂量使用激素的病人以及深静脉营养者,应格外重视。定期监测各项感染指标。体温是中心静脉置管监测感染发生的重要指征。

血液感染处理

方法1:拔除导管,剪下导管头进行细菌培养,全身应用抗生素1-2天,体温即可恢复正常。

方法2:营救感染的导管,可通过导管系统性输注抗生素治疗。

4、防止导管脱出: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嘱咐患者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五、病人的指导

1、置管的上肢勿负重(举重,提重物等),勿做剧烈运动。禁止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

2、置管侧敷料避免与水接触,冲凉时用薄膜包好,勿弄湿敷料,如有及时更换。

3、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复诊。

4、每周更换敷料和肝素帽一次,并用20ML以上生理盐水做脉冲式冲管一次。

5、导管维护和使用须由医护人员完成。

六、拔管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及时拔管。拔管前向患者讲明操作过程,嘱其全身放松。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在患者做深呼气动作时缓慢拔出导管,如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分钟后再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胶布固定24小时。嘱患者拔管后24小时内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出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