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作

2022-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行政学作

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

【摘要】自上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管理摒弃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效率优先”宗旨,转向了新公共行政模式。在新公共行政模式下产生的服务型政府,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要求,正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主旨要求。通过研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政府职能的发展和变迁,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新型政府的创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

政府应“扮演”何种角色,在西方行政学理论百年的变迁过程中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以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和新公共行政模式为例,分析在这两种理论模式下西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在学习西方社会管理不同范式的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在新历史时期下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

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

(一)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这是西方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如:官场腐败、“政党分肥”、行政职业能力和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使人们关注政府,研究有关公共行政的问题,以求解决现实矛盾,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诞生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一直是政府研究领域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主导范式,有自己一整套的理论、原则、假定和方法。

(二)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

1.韦伯的官僚制

西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第一个理论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一方面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和公共行政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奠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契约精神。“精确、迅速、明确、精通档案、持续性、保密、统一性、严格的服从、减少摩擦、节约物资费用和人力,在由训练有素的具体官员进行严格官僚体制的,特别是集权体制的行政管理时,比起所有合议的或者名誉职务的和兼任职务的形式来,能达到最佳的效果”。[1]

2.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中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2]执行政策而不参与政策制定是在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之下公务员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明显特点。

3.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传统公共行政的第三个理论基础。科学管理理论是在西方工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管理方式,根本目的是用科学化、标准化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私营部门中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3]它用效率和科学取代一时心血来潮的决定,将效率放在了管理的首位。

(三)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职能角色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盛行的时期,正值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升阶段,整个社会崇尚自由主义,政府的任何行为均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最大利益为宗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以官僚制作为公共部门内部组织形式,由公共部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特点在于重视规则和制度,实行严格的等级制模式,强调对于公共部门的政治控制,行政部门只是执行而不参与政策的制定。

为达到社会的最大利益,国家的作用就只能被限定在对外防御外敌入侵、对内保障个人的权益和自由,举办公共福利和设施,使国家成为“守夜人”和“警察”;而对于一切经济活动,自由放任,不加任何措施干涉,政府只是为经济运转提供环境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需要政府尽力以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多最好的目标,创造以“效率”为核心的传统公共行政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新公共行政模式

(一)新公共行政模式产生的时代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公共行政作为一门回应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科学,也在孕育着新的变革,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于传统公共行政抹杀了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效率地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扭曲市场法则,对顾客提出的要求不敏感,追求整齐划一的服务,忽视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公共物品的生产不是消费者说了算,而是生产者说了算,这就造成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浪费。理论缺乏解释力,管理方式无法适应实践需要的困境,时代呼唤新公共行政模式。

(二)新公共行政模式的理论基础

1.新治理理论

新治理理论吸收了来自西蒙的有限理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纯理性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官员做事,只是以满意为标准;还借鉴了经济学的原理,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是理性和自利的,偏好自由的市场作用,将组织看成是出于自身利益或组织利益进行着平等交易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其作用更多的是如何调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4]该理论认为,新公共行政模式的背景下,公民所想要和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政府,而是更多的治理。

2.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是新公共行政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强调政府要向公民提供公正、平等的服务。新公共行政模式下的行政机关应具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社会公平理论应当在当代以及代际之间有效应用,并且将公共性和公民精神联系起来,向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传递了这样的信息——成本和收益的公平分配问题与经济和效率问题同等重要,强调了公平的价值和意义。

3.公民精神理论

新公共行政模式与公民的角色密不可分。新公共行政模式下对于公民精神的强调,提倡不同组织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实现了政府责任、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权利的回归,使得公民可以越来越多地直接参与治理,形成了公共精神。[5]公共精神的形成也使得原来的效率政府转向责任政府,实现了社会和国家的全方位发展。

(三)新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职能角色

在新公共行政模式下,服务型政府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将公共性、公平、责任和价值诉求等融入到政府管理过程中,将公平作为公共行政的规范性支柱,要求公务员致力于更合理地分配公共物品和服务,要求追求更大的善。[6]新公共行政下的政府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取向,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的互融和协调,重新界定了政府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新公共行政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合乎社会变迁与理论变迁规律的理论创新。它的产生对公共行政学的影响是重大的、持久的,其理论主张,尤其是关于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对于整个政府机构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西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启示

从西方的政府角色转变过程中得到的借鉴和启示,主要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

(一)从理论方面来看

1.发展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学术研究,我国的公共行政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对于国外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及新成就跟踪不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亟待加强;二是学术基础不牢,不能吸收其他非政府管理学科的成功经验,缺乏在主题上创新,在范围上拓宽和在基础上打牢的能力;三是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的管理实践,学科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生命力不强。[7]指导理论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了实践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我国行政机构的改革,必需加以重视和完善。

2.现实意义

新公共行政理论超越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实证主义模式,有选择的吸收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精华”,着眼于对价值的关注。它倡导社会公平,重新界定了“公共”的意义和范围,为学者们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新公共行政学基于社会公平原则而提出的诸如减少层级节制、分权、参与、民主行政、对社会公众需求做出积极回应以及直接沟通等观念与主张,为政府在现实中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在政治与行政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

(二)从实践方面来看

1.发展现状

从实践上看,近年来我国各地群体性事件频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公民对强调价值理念的新公共行政模式的强烈要求,也可以认为是公民对只关注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挑战。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由于坚持政治与行政的分离,使公共行政研究局限于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内;不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相关问题研究,致使公共行政理论一直游离于社会政治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解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8]只重视效率,而不关注社会问题,不顾及社会公平,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上的强势群体实际获得的利益最多,进而必然加剧不公平现状,造成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和动荡。

2.现实意义

新公共行政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官僚制、政治行政二分法、价值中立等原则,倡导社会的现实公平与代际公平,将民主行政、分权、参与、顾客服务导向和关注社会问题等引入到管理过程中,强调了价值理念和公民精神,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公共行政理论,也改进了我国政府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其主张政府通过观念和行为的转化以解决社会存在的尖锐问题的观点,弥补了只重视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不足,不仅抑制了社会上的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还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予以必要的补偿,减少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因素,促进社会公平,进而将此类极端事件在事发之前就泯灭于未然。

实现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大政府体制创新的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将竞争引入到公共物品供给中;其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最后,增强政府公务员的管理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新公共行政的模式下,政府的真正问题在于权力和政治间的关系,政府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更多的政府而不是更少的政府。[9]只有真正的认识到公共行政的精神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学习西方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的发挥政府作用,最终才能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韦伯文集(下)[C].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219.

[2][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之研究[J].国外:政治学,1987(6).

[3][澳]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8.

[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

[5]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73-82.

[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8.

[7]柳云飞,周晓丽.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比较研究[J].前沿,2006(4):170-174.

[8]谭琳玲.关于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思考——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视角[J].行政管理,2010(8):272-273.

[9]周晓丽.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J].公共管理学报,2005(2):43-48.

作者简介:王子君(1987—),女,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王子君

第2篇:话语与公共行政:话语制度主义及其公共行政价值评析

摘 要:话语制度主义是新制度主义理论丛林中的最新流派,它以观念和话语为核心分析要素,为理解制度和制度变迁提供了内生性的动态视角,弥补了新制度主义其他流派倾向于静态的、均衡性制度分析的不足,并为公共行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诸多借鉴。然而,话语制度主义自身在解释力、理论适用性、理论身份独立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多学科与学说间的交流和互补对完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框架十分重要。

关键词:话语制度主义;公共行政;新制度主义;观念;话语

作为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学虽然距今不过百余年历史,但自国家诞生伊始,公共行政行为便开始出现,并与国家政权相伴相生。从古希腊城邦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对城邦政体的探讨,到洛克、孟德斯鸠对民主和分权制衡的讨论,再到近现代民族国家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制度始终是行政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作为当时政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学早期的制度研究始终聚焦在组织层面,以制度设计为焦点,更多关注的是对国家法律和政体等宏观、静态意义上的制度的研究,例如,国家宪法、选举制度、央地关系、政党制度等。这种带着价值判断,以寻求“好制度”为目标分析行政现象的传统制度研究取向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遭到了行为主义的猛烈批判,后者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试图秉持价值中立原则,使社会科学能成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真正的科学”。对于传统制度研究规范、静态、描述性的逻辑推演型的研究取向来说,行为主义可称得上是一场反动,尤其是行为主义强调要重视传统制度研究所忽视的个体在制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去动态地分析制度,为传统制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然而,行为主义并没有真正进行理论上的建构,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针对行为主义过分强调方法论、排斥价值属性等弊端的批判大举来袭,学界呼唤制度主义的再度回归,制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成为行政学的热门研究领域。

1984年,詹姆斯·马奇和约翰·奥尔森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新制度主义:政治生活中的组织因素》一文,批判了传统政治研究背景论、化约论、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研究倾向,并提出要建立一种“以制度为核心”的政治理论[1],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由此拉开序幕。作为对行为主义的反动,新制度主义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制度研究法律主义、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历史主义与规范分析的研究特点[2],以“制度”为研究核心,在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有学者感叹“现在我们都是制度主义者了”[3]。基于不同研究路径,新制度主义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依据不同标准对新制度主义作了流派划分,例如,彼得斯的七分法[4]、西蒙·雷奇的四分法[5]、克拉克的二分法[6]等。其中,豪尔与泰勒的三分法(即将新制度主义划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三大流派)[7]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近年来,话语制度主义(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逐渐兴起,大有成为新制度主义第四大流派之势。

一、话语制度主义的提出与发展

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从不同角度对制度展开分析,极大丰富了行政学、政治学的制度研究。但随着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近年来,也有学者质疑,现有的新制度主义虽然有助于解释制度存续的机制,但却陷入了“过于沉溺于制度本身”研究的牢笼之中,都将制度理解为既定的、静态的和约束性的[8],而且忽视了文化、理念、价值观等“非物质因素”对行动者感知、行为和制度选择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无法很好地解释制度变化的动态性[9]。

例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采用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方法,以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行动者的偏好是既定的,会采取策略性的算计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制度之所以会发生变迁是因为新制度能够有助于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因此,制度实际上是用于预测和保障行动者偏好和行为的确定性的一种激励结构。历史制度主义则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将社会制度视为既定的,认为制度意味着一种规则属性,制度的路径依赖性推动着历史沿着稳定的道路前行,这种带有结构决定论意味的研究取向使得历史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制度起源和变迁的解释能力。社会学制度主义强调文化规范之于制度的重要性,强调行动者的行为并非个人偏好,而是会受到既定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制度)的制约,因此制度的合法性与适宜性是其研究的重点。换言之,这三种新制度主义事实上都遵循一种静态的研究路径——行动者的自利偏好是既定的、制度会遵循路径依赖性而自我强化、影响行动者行为的社会文化结构也是既定的,那么制度就只不过是一种静态的、被决定的、稳定的均衡。然而,客观现实却是制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制度并非处在难以改变的均衡状态。三大新制度主义流派都没能很好地为制度变迁机制提供解释。出于对既有理论的反思与对理论修正的追求,一部分新制度主义者开始注意到观念、话语等非物质成分对制度的影响作用,话语制度主义开始登上制度研究的舞台。

部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者注意到了非物质性的“观念”(idea)对政策制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并进行了长期探索。例如,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通过对经济制度变迁的研究,发现了信念、认知、心智构念和意向性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推动作用[10]。比较政治经济学学者坎贝尔比较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组织学制度主义(也即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政策制定中“观念的作用”这一议题的不同看法,明确指出,观念作为一种政策程序、范式、感知力和框架,会给政策制定带来重要影响[11],而“观念”正是话语制度主義的核心要素。坎贝尔和皮德森在《新自由主义与制度分析的兴起》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话语制度主义”(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的概念。在此之前,学者们普遍忽视了制度中的话语因素。坎贝尔等人将话语制度主义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组织学制度主义一道用于考察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过程,他们将那些受到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影响而强调话语之于制度重要性的研究取向统称为“话语制度主义”。他们指出,话语制度主义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制度如何在新旧话语的碰撞中得以形成、塑造和变迁[12]。一言蔽之,话语制度主义之于制度研究的新贡献就在于转变实证研究焦点、重构象征和实践关系议题、再度引入社会语境这三个方面[13]。

美国政治学者维维恩·施密特是第一个对制度生活中的话语和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话语制度主义称为继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之后的新制度主义的第四大流派的学者[14]。她反对只注重观念的实质性内容,将观念单纯地作为一种解释变量引入制度研究中的做法,強调必须认真考虑话语的对话性与交互性,这是话语制度主义区别于其他新制度主义的基本前提,就话语而论话语的研究路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话语制度主义。施密特并不否认三种新制度主义内部均有部分学者对话语和观念表现出的关心,例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内部的话语制度主义者主张对“利益”这一核心概念的解释必须结合其产生的相应的“意义语境”,“主观利益”应替代“客观利益”成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讨论的核心概念;受历史制度主义影响的话语制度主义者认同路径依赖、关键节点之类的语言,但他们主张行动者的观念(尤其是在关键时刻的观念)有助于理解制度变迁和存续的制度机制,这为结构性的历史制度主义注入了能动性因素;社会学制度主义本身就十分关注文化实践,与话语制度主义的界限较为模糊,其内部的话语主义者将话语视为一种能动性因素而非特定文化决定的结构性因素,以此动态地观察文化实践中的观念和话语[15]。但在她看来,这些研究只是一种知识积累,还没有达到形成全新流派的程度。

施密特通过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经济政策调整的分析指出,三大新制度主义秉持的算计逻辑(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路径依赖逻辑(历史制度主义)和适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并不能全面地揭示欧洲政治经济的变化情况,她认为观念和话语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利益并能重塑制度和文化。话语制度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对观念和话语作全面考查分析[16]。

作为新兴的新制度主义流派,国外的话语制度主义研究目前在女性权利、教育政策、经济和福利政策等领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国内的话语制度主义研究并不多见,马雪松译介了施密特的重要论文[17][18];肖晞[19]、沈燕培[20]等学者对话语制度主义作了评介性研究;吕佩安[21]从政策分析的角度考察了话语制度主义,认为其对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大有裨益。也有一些学者以话语制度主义为分析工具,研究了我国宏观上的教育政策[22]、高考体育加分政策[23]、高校自主招生政策[24]、我国市场经济转型经验[25]、地方政府回应公众意见的逻辑与对策[26]、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全球治理[27]等具体的政策和问题,或是将话语制度主义视为一种治理哲学[28]。总体而言,国内的话语制度主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上文已对话语制度主义提出的背景与发展过程作了介绍,下文将在对话语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与研究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整体宏观层面进一步探究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重要价值。

二、话语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工具,在与其他三种新制度主义的比较中分析话语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制度主义的发展脉络和不同流派间的争鸣与融合。具体来看,话语制度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自身的理论建构与身份自觉(见表1)。

(一)起点:研究切入点、问题意识、论证逻辑与解释范围

和其他三种新制度主义一样,话语制度主义也以制度作为自己的核心研究对象,但与之不同的是,话语制度主义将长期被制度主义者所忽略的话语和观念等“非物质性因素”作为自己研究制度的基本切入点和载体。话语制度主义语境下,“观念”是话语中所蕴含的实质性内容,包括政策性观念、程式性观念和哲学性观念三种基本类型。其中,政策性观念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和实施方案之中;程式性观念则为基础性的程式,可以巩固和强化政策性观念;哲学性观念则涉及宏大的世界观的范畴,是更为深层次、更为稳定的观念,一般不会轻易发生转变。对观念的认知性与规范性的不同侧重,导致了这三种不同层面观念类型的区分。认知性观念更多涉及观念的政策和程序层面,指涉的是“是什么、做什么”的事实判断的问题;规范性观念则关心“好或坏、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的问题,关注政策、程序和哲学三个层面的融合性和一致性,强调将价值观嵌入政治行为中并影响政策的合法化[29]。“话语”是话语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有着丰富的意涵,它既是观念的表达,也是观念传递的互动过程;既是观念或“文本”(说了什么),同时也是语境(说的地点、时间、方式和原因);既指涉结构(在何地点以何方式说了什么),也指涉能动性(谁向谁说了什么)[30]。话语制度主义对观念和话语的理解使其与其他三种新制度主义区分开来,后者虽有部分研究者也注意到了观念、话语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但却将其视为外生因素。而话语制度主义将观念和话语嵌入制度研究中,视其为制度变迁的内生因素,因此得以在观念、话语与制度之间架起连接桥梁,进而从观念与话语的角度去解释制度的存续与变迁。

制度变化是新制度主义共同关心的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从经济人假设出发,认识到在自利动机下集体物品存在供给难题,在利益算计逻辑下,相信制度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机制;历史制度主义关心制度在路径依赖逻辑下如何促进历史的形成;社会学制度主义则极为强调文化规范对社会建构的规则框架性意义,关注制度如何获得合法性与合理性,遵循的是一种“恰当”的或说“适宜”的逻辑。在利益偏好既定、历史路径具有强大惯性、社会文化规范既定的语境下,这三种新制度主义都跳脱不了静态研究的泥淖,解释范围也只能拘泥于制度较为稳定的情况。话语制度主义以更加动态的方式看待制度变迁,关注制度如何通过话语得以形成、框架化和转变。在话语制度主义者看来,话语是一个过程,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互动性和交互性。观念、价值等主观因素与既存制度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行动者之间的对话就是传递彼此所持观念的互动过程。对话包括政策行动者之间的协作性对话(coordinative discourse)以及政治行动者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性对话(communicative discourse)。前者发生在政策领域,是政策行动者为其政策性和程式性观念辩护以期取得广泛共识从而形成新政策的过程;后者则是政治行动者向外界提出其政治观念(更多涉及的是哲学性观念)供各方一起讨论并最终得以合法化的过程[31]。观念能否被其他行动者所接受从而成为共同话语,并最终实现制度化,就取决于对话过程的互动。这种沟通逻辑体现的是一种非均衡的动态性,这就使话语制度主义在关注文本、语言等静态、既定载体的同时,为制度变迁注入了动态的能动性活力,制度分析的解释范围也得以从以“制度存续”为主转变为“制度存续”与“制度变迁”并重。

(二)核心:制度与制度变迁

话语制度主义将制度视为内在于行动者的结构和建造物。一方面,制度是“给定”的,作为行动者思考、言说和行动的背景,约束着行动者;另一方面,制度又是“被建构的”,是行动者思考、言说和行动的结果。话语制度主义反对将制度看作是一旦存在便会“理所当然”地外加于行动者的完全既定的、约束性的因素,而是将其视为既定性与建构性、内在性与外生性的统一。话语制度主义者主张制度是行动者运用背景性观念能力(background ideational abilities)去创设和维持制度,或运用前景性观念能力(foreground ideational abilities)去改变和维持制度的过程。背景性观念能力指涉在路径依赖下制度的存续和变迁过程,有感知的行动者会凭借这种能力在制度已有的、最初的意义框架内向其他行动者说明自己的观点。换言之,背景性观念能力为新制度的创立和旧制度的存续提供了背景观念知识,并使制度趋于稳定。行动者的前景性观念能力则可以超越路径依赖、文化规范等既定的制度框架,使其在制度之外进行思考、沟通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行动者充分说明自己对新制度的看法,并为新制度进行辩护,说服其他行动者改变或是维持制度[32]。行动者正是凭借将这两种观念能力相结合,将观念转化为话语,为制度的存续和变迁提供了内在与外生的动力。

三种新制度主义将制度视为给定的,制度只不过是外在于行动者的“背景”。无论是利益算计逻辑、路径依赖逻辑还是适宜逻辑,实际上都倾向于“遵守规则”,这就导致三种新制度主义在制度变迁方面的解释力不足。话语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变化离不开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有感知、有思想的行动者的偏好和动机并非预先给定的,而是会随着行动者对所处场景(语境)的理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利益”的解释就受到了来自话语制度主义的挑战,后者认为客观利益与观念并不能完全分开,所有利益都是观念,而观念构成了利益,利益具有主观性,既然如此,利益驱动下的制度变迁就不能离开行动者自身的观念而单独分析。历史制度主义将重大事件的外部冲击视作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然而,历史制度主义却无法解释观念和话语在关键时刻的变化情况。社会学制度主义认为文化和规范的变化将导致制度变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话语制度主义重视“观念变化”有相通之处,但社会学制度主义却将观念理解为外在的静态的结构而非话语制度主义理解的动态的建构物。因之,三种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变迁观实则都是从外生的角度去理解制度变迁。

话语制度主义从制度内部去探求制度变迁的动力。话语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由理念转变为话语,再由话语转变为制度的过程[33]。前一个环节是行动者对观念的阐述、沟通的过程;后一个环节则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和公众认可将经过充分沟通和对话所形成的话语制度化的过程。话语制度主义认为,制度的变迁源自观念危机的产生,这种观念危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行动者认为现行的主流话语已经不能解决变化了的制度环境中的问题,既然存在争议,就需要另一套话语加以替代。观念危机的具体表现就是行动者不再认同现行制度所蕴含的观念,提出替代性话语与主流话语对话甚至是辩论,在这一过程中阐述新话语的观念的合理性,说服更多行动者(包括权威机构)认同和接受替代话语,从而实现话语的转变并最终实现制度变迁。因此,在话语制度主义看来,在特定制度环境中,至少存有两类以上(包括现存主流话语)分庭抗礼且可相互替代的话语,对于催化制度变迁来说必不可少[34],而这就必然带来话语及其反映的观念的竞争。当然,对观念危机的理解不能脱离其产生和扩散的具体语境,如果说对替代性话语的阐述是行动者的前景性观念能力的运用,那么观念危机的具体语境就和行动者的背景性观念能力高度相关,将会对行动者如何理解和认知观念危机产生重要影响。在话语制度主义看来,观念危机和替代性话语的出现为制度变迁提供了基本条件,旧制度转变为新制度离不开新旧话语的创新性结合和转化,这一过程就是行动者通过对话,在背景性观念的影响和作用下,运用前景性观念能力充分沟通彼此的观念,解决新旧话语之间的意义冲突问题,将现行话语转化为各方都能接受的替代性话语的过程。在此条件下,通过话语联盟、话语拼装等机制最终实现了制度的变迁[35]。

(三)源头:理论渊源与研究方法

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詮释学、语言学、结构主义人类学、社会批判理论等理论学说。具体来看,话语理论和话语分析为话语制度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养分和方法工具。话语理论反对理性选择主义将行动者的利益视为既定的观点,反对将社会建构的意义和对其的解释进行粗略的分离,而且并不过于坚持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方法路径,认为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表达和辩论的话语建构了社会实在,话语是主体和客体具有统一性的意义系统,这种“意义”取决于意义规则的社会建构体系,必须在特定的语境下才能存在,行动者有能力对“意义”作出自己的诠释。制度环境即是行动者意义感知的场域[36]。话语理论对话语建构作用的强调就与话语制度主义的主要观点高度契合。

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符号学、言语行为理论等,主要哲学基础是建构主义认识论[37],诠释性分析和批判性分析是目前政策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取向。进行话语分析的重要目的就是基于对语言结构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集中体现了话语的解释和分析功能)的分析,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从而揭示并解释话语表达的社会意义。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38]也反映出话语具有强大的能动性和交互性。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崇尚实证研究方法不同,话语制度主义坚持的从观念入手、以话语为分析单位的话语分析方法体现的是后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而后实证主义对研究者的观念、价值观等非定量因素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就这一点而言,话语分析方法为话语制度主义提供了方法论工具。当然,话语制度主义并不是只简单地停留于“将话语分析加上制度因素”的层面,而是将观念、话语与制度置于话语语境和制度环境同时进行分析,从而让研究者能借助话语分析在观念、话语与制度的意义框架下考察包括观念危机、对话、话语替代等在内的话语与制度过程。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话语制度主义并不痴迷于追求建立一般性理论或通则,而是借助对承载了行动者话语的文本等具体载体的诠释和分析,归纳概括出广阔历史(制度)的存续和变迁面貌。

三、话语制度主义的公共行政价值

(一)为公共行政制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主张

1.开拓了制度研究的话语视野

虽然在话语制度主义提出之前就有一部分制度研究者意识到了观念、语言等因素对制度的影响,但囿于物质主义和现实主义取向的长期约束,观念和话语强大的解释力始终没能被充分认识和挖掘,直到话语制度主义出现以后,话语才被当作制度研究的基本分析要素,并占据了制度分析的核心地位。话语制度主义主张有感知的行动者从观念和话语中获得了制度性力量的同时,也给予话语以自身的建构性解释力量[39],即观念和话语在建构行动者行为的同时也被行动者所建构。话语制度主义一方面在制度分析框架中引入以语言学为基础的话语分析,并通过“观念”这一重要概念,在话语和制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为行政学的制度分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视角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话语制度主义开始跳脱出旧有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和物质性框架束缚,研究目光注意到了非物质因素范畴,实现了研究切入点由实在性到实在性与观念性相结合的转变,从而为制度研究注入了观念和话语这一“软性”解释力量。

2.为制度分析提供了动态视角

动态性是制度的天然属性之一,行政环境复杂多变,动态考察行政制度是行政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不同于其他三派新制度主义偏向以静态均衡的眼光看待制度,话语制度主义以更加动态的视角考察制度存续和变迁。话语制度主义的动态研究取向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宏观上看,话语制度主义认为,制度作为一种建构物,并非始终处于静态均衡状态,制度并不是一经创设和给定就会固定不变,通过内部和外部动力机制的作用,制度会发生变迁,尽管制度变化所需的时间和变化的程度可能中和制度变化的表现力,但这种变化是确实存在的。其次,就中观而言,话语制度主义认为,行动者通过将背景性观念能力和前景性观念能力相结合,实现了从观念到话语的建构性转变,这一转变内在地蕴含着行动者对自己所处的既定的制度环境的动态性理解以及为了新制度而通过话语阐释自己观念,并争取使话语占据主流地位,进而合法化为制度的过程。这就为制度的结构性变革提供了动态性解释框架,行动者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彰显。最后,话语制度主义将其微观核心分析单位——“话语”理解为交互性的互动过程。在话语制度主义看来,如果只将话语理解为静态的文本,那将无法理解观念与话语的强大解释力。话语是在有感知的行动者的交往和互动中形成的,这种互动主要通过其对不同观念的阐释甚至是竞争体现出来。不难看出,话语制度主义从微观概念、中观逻辑和宏观框架上都彰显了动态研究制度的显著特点,这也是其较之早前制度分析路径的重大进步。

3.将内生分析嵌入制度研究

制度对于行动者来说就是内生于行动之中的[40],纯粹的外部取向研究路径显然已经无法胜任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解释工作。在其他三派新制度主义中,理性选择制度主义以理性选择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然而,后者的功利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外生倾向却为制度变迁的内生视角设下了障碍[41];历史制度主义对关键节点的强调使其不可避免地沉溺于外部重大事件对制度变化的诱致性,这也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偶发主义和决定论的色彩;社会学制度主义将制度置于宏观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加以考察,这种外部取向的单向度分析使其忽视了制度本身和其内在构成会对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然,话语制度主义没有全然否定“外在因素”对制度变迁的推动作用,但其通过详尽考察制度领域各要素的角色和作用(包括制度本身、制度环境、行动者、观念和话语等),主张内生因素是制度得以存续和变迁的基本动力,尤其是内生性的行动者观念形成及话语互动过程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成因,制度变迁出自政治过程中的观念表达及话语互动[42]。通过对行动者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观念和观念能力、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话语互动等的分析,话语制度主义从内生角度解释了行动者实现制度变化的原因和方式,也揭示了行动者在常规状态下真实的偏好和行动策略的变化[43],从而实现了制度分析的“内外结合”。

(二)为公共行政实践提供了方法借鉴

1.重视话语与对话,发展协商民主

话语制度主义认为,话语反映观念,观念塑造身份,身份决定政策[44]。因之可以说,观念与话语是制度与政策的逻辑起点。在话语制度主义看来,公共行政实际上就是各个行动者围绕制度确立和调整而不断进行对话的过程,民主协商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内容。在制度环境复杂多变、行动者利益多元的背景下,发挥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力量去趋向公共行政目标、实现公共行政价值,是公共行政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发挥“共有观念”的作用,在共同主体之间形成共有利益和共有身份,最终形成“具有相似观点的共同体”[45]。而塑造“共有观念”就需要多元主体之间畅通、反复的对话协商,各主体在对话协商中将自己的观念充分阐释告知给其他主体,在“你来我往式的开诚布公”的对话中虽然可能存在争论,但各相关主体的观点和态度得以充分表达,不同主体的利益和价值也得以建構和重构。通过多轮反复协商,一套能基本反映各主体观念的叙述通过话语的形式呈现出来并用以指导公共行政实践。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公共行政的过程中进行富有成效的民主协商,能够集思广益、减少争执、产生共识,并最终推动公共行政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与此同时,公共行政与民主真实性、更好的公共理性以及公共政策的合法性等非效率性价值[46]之间的距离也将被拉近,公共行政也得以在民主协商中建立更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协商民主强调理性和参与,要进一步优化协商体系,丰富协商渠道,健全协商程序,完善协商成果落实机制,推动富有我国特色的“商量”型的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实践[47]。

2.重视行动者能力的重要性

话语制度主义对行动者能力十分看重,因为观念和话语毕竟是“非物质性因素”,必须通过实在表现出来,无论是文本还是语言等可以探究话语和制度的载体,都是由有感知能力的行动者去承载的,行动者拥有通过观念和话语创设、诠释制度和意义体系以及推动制度变迁的能力,行动者的这种能动性使得制度会不断接受行动者凭借其观念与行动进行的创建、变造及重构[48]。话语制度主义对行动者的定义并不囿于简单的“个体行动者”,有着共同观念和共同目标、分享共同意义体系的行动者为了自身话语的合法性会组建话语联盟(discursive coalition),论证自己的理念、主张,与对手联盟展开意义竞争,试图取代过往对政策议题的理解,将自身话语成功制度化,建立新的制度安排[49]。也就是说,行动者会借助组织化的形式扩大自己的力量,争取自身观念和话语在社会意义体系中的有利地位。在不同制度环境下,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意义理解会导致行动者观念和话语的不同,公共行政应该注意到这个现象,重视公共行政行动者尤其是行政行为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差异,引导行动者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表达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并将其吸收纳入包括制度设计在内的公共行政决策和执行考虑范畴之内。由此,既发挥了多元行动者的积极主动性,彰显了其参与价值,也能够提升公共行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当然,公共行政的核心面向——“公共性”要求“话语联盟”等多行动者主体与“利益集团”之间的界限必须明晰,乐见话语辩论并不意味着支持强势话语联盟对弱势话语主体利益的打压。

3.构建中国特色新型行政话语

行政话语是公共行政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必须高度重视对行政话语的建构。具体来看,话语制度主义为中国特色新型行政话语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建构方向。首先,构建民主型行政话语。话语本身具有权力属性,二者相互依存,话语是权力的话语,权力也是话语的权力[50]。行使公权力的公共行政天然地带有权力色彩。施密特也认为观念本身就意味着能力[51],而观念性能力与权力密不可分。但话语制度主义强调观念作为话语交往产物的非等级结构的特点,不同行动者之间并非等级不同的隶属关系,而是围绕观念和话语进行合作和竞争关系,无论制度环境中行动者的话语是否最终能够成为主导性话语,行动者表达自身观念的权利应该被尊重。这种民主型行政话语关注行动者的表达权利,符合公共行政的民主化趋势。其次,构建交互型行政话语。行政话语存在的自说自话、无法理解、不被信任、缺位、伤害民众等现象归根到底来源于政府在权力本位下的“独白式”话语选择[52],从“独白”走向“对话”的关键就在于交互型话语的构建。话语制度主义将话语视为行动者观念的交互作用过程,多元行动者在彼此坦诚的对话过程中阐述自己所持观点和理解他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话语自然就成为行动者们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能被参与互动对话的行动者基本接受。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行政话语的政府独白式表达应该被摒弃,并以政府、民众、社会和市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交互性话语取而代之。最后,构建服务型行政话语。话语制度主义对行动者参与、民主协商的重视,在逻辑上就必然引出了构建服务型话语的命题,因为通过多元参与、民主协商方式产生的为广大行动者所接受的“共同的话语”合法化为制度后,从广义上来说便会对行动者带来结构性的约束,公共行政发展到今天,这种“约束”已不能是传统公共行政结构主义下官僚制结构带来的束缚性硬约束,而应该是一种服务性软约束,亦即在服务型话语中实现制度的规范性作用。

四、讨论与结语

话语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最新流派,为公共行政等学科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制度分析提供了新鲜养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话语制度主义的理论上的“全然自洽”和实践指导的“毫无偏差”。作为一种新兴理论,它还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检验。就目前而言,话语制度主义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以克服的局限。

一是对制度的解释力局限。一方面,话语制度主义虽然通过观念和话语拓展了制度研究的空间,尤其是以内生动态性的视角审视制度变迁,可在制度成形、制度变迁、制度合法化等方面提供较强的解释力,但并不擅长解释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话语制度主义似乎很容易陷入过于强调观念、话语等非物质因素的桎梏之中。事实上,利益算计、路径依赖、关键事件、文化规范等逻辑和概念对制度分析仍有助益,制度的静态分析也很必要。诸如话语制度主义主张的民主协商本身并不能确保一种更加“民主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权力及地位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53]。然而,出于对理论身份的“自觉保护”,在某些情况下,话语制度主义似乎对这些重要解释因素有所忽略。

二是理论适用性问题。一方面,话语制度主义的核心分析单位——观念和话语其实也具有路径依赖性,早期制度环境下行动者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影响并不会轻易消失,如何区分和衡量旧制度对当前制度的影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观念是复杂多变的,表达观念的文本和话语很难全面搜集,有时甚至很难捕捉到,在这种情况下,话语制度主义的分析基础将受到打击。此外,话语制度主义本质上坚持行动者本位和主观主义取向,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两难选择。因此,在分析要素存在路径依赖且复杂多变、主客观世界不能割裂的情况下,话语制度主义的适用性就需要研究者加以更加充分的论证。

三是理论身份独立性问题。新制度主义是一片茂密的“理论丛林”,除上文提及的被普遍公认的三大流派外,诸如观念制度主义、修辞制度主义等在学界亦不乏追随者。这些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学说互相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例如,不少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者甚至认为建构制度主义与话语制度主义可以相互替代,两者名称上的差别仅反映了对于社会本体性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侧重而已。与话语制度主义类似,观念制度主义、修辞制度主义亦十分强调观念、语言分析的重要性[54],前文也提到理性选择、历史和社会学制度主义中都有部分学者重视对观念和话语的研究。那么,话语制度主义到底如何区别于其他新制度主义学说,确立自身的理论疆域,就是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此外,如何避免将外生因素内部化的研究弊端、克服“话语寡占”[55]等问题,也是话语制度主义需要面对的课题和挑战。

吸收不同学科学说的有益成分,是完善话语制度主义的必然选择。例如,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对利益和行为偏好的研究能极大丰富话语制度主义对行动者利益观念的认知,而利益观念对行动者的行为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历史制度主义与话语制度主义相结合,就有助于理解在路径依赖下话语、观念和制度的变化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对文化规范的研究积累也可以帮助话语制度主义更好地对制度环境文化规范层面进行分析。后结构主义话语理论亦可对话语主义提供制度分析上的理论滋养[56]。关键就在于不要做出非此即彼的研究取向选择,而是要综合各理论的研究长处,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分析框架。

值得一提的是,话语制度主义似乎对同样重视话语研究的后现代理论持拒斥态度,但实则它们二者都重視话语的建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都是建构主义取向。而建构主义持相对主义的哲学立场,它拒绝“实在”独立于人类的知识和认识之外的看法,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思潮[57]。因此,话语制度主义公共行政观实际上与后现代公共行政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悖反。后现代公共行政主张话语的对话功能,法默尔基于想象、解构、非地域化、他在性的“反行政话语”[58]冲击了固执的现代官僚制行政话语;麦克斯怀特的合法性话语理论虽然激进,但其合法性过程和机制、合法性的历史性等观点[59]为话语制度主义重新理解“话语”提供了有益启发;福克斯和米勒提出的“公共能量场”概念[60]是可供借鉴的民主对话平台;哈贝马斯的理想交谈和交流能力理论对话语制度主义所主张的“对话”也有启发意义[61]。可见,话语制度主义不必全然排斥后现代理论的滋养,但需要注意的是,应在共同的建构主义取向下厘清后现代理论的解构主义取向对自身理论的影响。

总而言之,话语制度主义围绕观念和话语、有感知的行动者以及制度这三个层次建立起了自己的分析框架,为公共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当然,作为身处起步阶段的新兴理论,话语制度主义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话语制度主义在制度分析方面的巨大贡献。话语制度主义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其内在研究局限也需要公共行政等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参考文献:

[1][41]MARCH J G, OLSEN M.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4, 78(3):734-749.

[2][4]PETERS B G.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M] London:Continuum,2011.

[3]ASPINMALL M D,SCHNEIDER G. Same menu, seperate tables: The institutionalist turn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study of European integr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2000,38(1):1-36.

[5]REICH S . The Four Faces of Institutionalism: Public Policy and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J] Governance, 2000, 13(4):501-522.

[6]CLARK W R. Agents and structures: two views of preferences, two views of institution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98, 42(2): 245-270.

[7]HALL P A , TAYLOR R .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J] Political Studies, 2010, 44(5):936-957.

[8][15][49]SCHMIDT V A , MONNET J , BELAND D, et al. Taking ideas and discourse seriously: explaining change through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s the fourth ’new institutionalism’[J]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0, 2(1):1-25.

[9][19][40]肖晞.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的新流派:话语性制度主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23-28.

[10]韦森.再评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9,8(2):743-768.

[11]CAMPBELL J L.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the role of ideas in political economy[J] Theory and Society,1998,27(3):377-409.

[12]CAMPBELL J L, PEDERSEN O K.The Rise of Neoliberalism and Institutional Analys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

[13][54]马雪松.观念、话语、修辞:政治科学中建构制度主义的三重取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7(6):31-39.

[14]HOPE M , RAUDLA R.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nd policy stasis in simple and compound polities: the cases of Estonian fiscal policy and United States climate change policy[J] Policy Studies, 2012, 33(5):399-418.

[16]SCHMIDT V A. The Futures of European Capital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7]施密特.認真对待观念与话语:话语制度主义如何解释变迁[J]马雪松,译.天津社会科学,2016(1):65-72.

[18]施密特.话语制度主义:观念与话语的解释力[J]马雪松,田玉麒,译.国外理论动态,2015(7):10-19.

[20]沈燕培.理念、话语与制度变迁——话语性制度主义介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3):323-329.

[21][34][35][53][55]吕佩安.话语何以重要?——话语性制度主义之政策分析[J]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17(2):37-61.

[22]刘东彪,傅树京.观念、话语、制度:一个教育政策分析的三维框架[J]现代教育管理,2018(2):29-33.

[23]韩月.高考体育加分政策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1):84-89.

[24]刘永亮.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话语制度主义分析[J]高教探索,2019(6):11-15.

[25]燕红亮.话语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市场转型经验的再审视——一个历史社会学的分析框架[J]求索,2020(6):186-192.

[26]虞鑫.话语制度主义:地方政府回应公众意见的理论解释——基于“意见-政策”连接理论的多案例比较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5):21-40+126.

[27][45]岳圣淞.话语、理念与制度创新:“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全球治理[J]战略决策研究,2020(1):28-45+101-102.

[28]吴畏.作为治理哲学的话语制度主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3):75-82.

[29][30][31]SCHMIDT V A.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deas and Discours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 11(1):303-326.

[32]SCHMIDT V A. Speaking of change: why discourse is key to the dynamics of policy transformation[J] Critical Policy Studies,2011,5(2)1-24.

[33][36]SCHMIDT V A.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Scope, Dynamics, and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M]//FRANK.F and HERBERT.G.The Argumentative Turn Revised:Public Policy as Communicative Practice.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2012:85-113.

[37]詹全旺.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建构主义认识论[J]外语学刊,2006(2):14-19+112.

[38]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London:Lonman,1992:71.

[39]WODAK R. The Discourse of Politics in Action[J]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1:35-36.

[42]KANGAS O E , NIEMEL M , VARJONEN S . When and why do ideas matter? The influence of framing on opinion formation and policy change[J] Europe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14, 6(1):73-92.

[43]SCHMIDT V A. Analyzing Ideas and Tracing Discursive Interaction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Fro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to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 34(1):145-149.

[44]LARSEN H. Discourses of state identity and post-Lisbon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Denmark[J] Cooperation & Conflict, 2014, 49(3):368-385.

[46]張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J] 江海学刊,2012(5):137-143.

[47]舒启明.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J]求是,2019(24):20-24.

[48]SCHMIDT V A. Speaking to the Markets or to the People? A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the EU’s Sovereign Debt Crisis[J]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4, 16(1):188–209.

[50]李智.从权力话语到话语权力——兼对福柯话语理论的一种哲学批判[J]新视野,2017(2):108-113.

[51]CARSTENSEN M B , SCHMIDT V A . Power through, over and in ideas: conceptualizing ideational power in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J]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2016, 23(3):1-20.

[52]韩志明.从“独白”走向“对话”——网络时代行政话语模式的转向[J]东南学术,2012(5):76-87.

[56]PANIZZA F , MIORELLI R . Taking Discourse Seriously: Discursive Institutionalism and Post-structuralist Discourse Theory[J] Political Studies, 2013, 61(2):301-318.

[57]朱德米.理念与制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最新进展[J]国外社会科学,2007(4):29-33.

[58]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9]王锋.公共行政的后现代话语[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508-513.

[60]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1]傅永军.哈贝马斯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述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9-14.

(責任编辑 王 玉)

作者:丁煌 梁健

第3篇: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摘 要: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历来是管理学领域关注的焦点所在,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入手,对二者关系进行了探讨和界定。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政府;范式

“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概念。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是政府管理模式新旧交替,前后承接的渐变过程。然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的关系始终存有争议,并在长期争论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本文首先介绍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过程;其次针对学界存有争议的二者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历史沿革

19世纪20年代,西欧国家早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封建体制之外的公共领域,公众对于公共领域的自治需求产生了公民社会,并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萌芽。早期公共行政以私人权力为主,是封建皇权下服从与被服从的人身依附关系,而非我们所认识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现代公共行政体系。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都存在行政上的“政党分赃制”,从而产生政府更迭频繁、立法与行政的冲突等等,并最终导致早期行政模式的改革。早期行政模式改革出现在英国,19世纪中期的文官制度改革与议会改革观念对美国公共行政产生了重要影响。1887年以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代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正式诞生。1900年古德诺发表文章《政治与行政》,进一步完善二分法概念,指出政治与行政均存在所有政治体制中,并发挥着国家意志表达和执行的作用。此后,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与韦伯的官僚制、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结合,形成了著名的威尔逊——韦伯范式,并以此奠定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模式。20世纪20年代前后至70年代早期,是传统公共行政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普遍的经济危机和“滞胀”现象使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巨大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以谋求解决问题之道,新公共管理运动悄然兴起,并使“公共管理”一词进入大众视野。从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成为历史必然,然而对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及二者关系问题学界始终存有争议。

二、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之争

(一)公共管理从属于公共行政

“公共管理”的兴起与传统公共行政面临危机,公共政策学派的崛起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强调抽象概念和原则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在面对诸多社会矛盾时表现出了政策制定困境和执行力明显不足的问题,用政策视角探讨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公共政策学逐渐兴起。公共政策学作为多学科交叉领域,注重经济学理论与数理方法的结合,与传统公共行政过分关注抽象概念和原则不同,公共政策学更多关注实际,主张将其放在“政治-经济-社会”的大框架下分析,以培养能够进行宏观政策制定、分析和批判的政策分析家為目标,而不是单纯听从命令,被动执行命令的政府办事员。然而,以公共政策理念培养出的政策分析者并没有预想中的完美无缺。在经济学上,他不如专业经济学者的竞争力;在社会需求上,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者和政策执行者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政策分析者的需求,公共政策学派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困境,将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联系起来而使之又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公共行政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公共管理”这一概念据此提出。以罗森布鲁姆和克拉夫丘克为代表的行政学家将公共管理看做隶属于公共行政的子域,并以此界定公共行政是运用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来实现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的指令,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管理作为实现行政目标的手段之一,是被认为具有工具理性的技术而不是独立的部分。因此,公共管理被认为是公共行政的子域。

(二)二者的对立关系

无论是从政策分析还是从公共管理途径研究公共问题,都是对传统公共行政失效或过时的一种反应和替代,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产生了竞争,这是学者们所持的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欧文·休斯认为,行政与管理在本质内涵方面就存有差异,这种差别通过行政和管理前面的“公共”一词就可以体现出来。公共行政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活动,着重在政府工作人员的执行力上,即公务员只是被动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服从任务为主,强调程序及将政策转化为行动的过程,而公共管理在于政策执行的技术性手段,强调执行的结果及承担的相应责任。根据以上分析,他认为建立在行政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与建立在管理概念基础上的公共服务是不同的,即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并没有从属关系,它们应该被看做两个互相竞争的典范。同样,在国内,张康之教授首先提出了公共管理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原则,认为公共管理是一种基于服务倾向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服务为主,而非以公共行政的权威为主,公共行政更多表现出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二者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理模式,在内涵上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中公共服务功能的作用现在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但据此将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对立,并认为公共管理已然取代公共行政的观点仍是部分学者的看法,关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关系仍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所在。

三、总结

关于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学界始终存有争议,众说纷纭。基于以上对各个学者观点的综述,笔者认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可以用“范式”的概念加以区别。在这里,首次我们要厘清“范式”的概念,范式是指一种相同等级关系模式的集合,在该集合内的事物必须满足该等级关系的要求,满足程度不同,即为不同的范式。简而言之,范式是反映一定关系模式的概念。因此,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关系库中满足不同程度要求的不同范式。这里的关系库指“行政”与“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学界对于“公共行政”及“公共管理”关系的探讨就是在这一关系库范围内,不同学者为解决不同社会管理问题所提出的不同看法,因而形成管理学领域内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之争。笔者认为二者并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不存在从属关系,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是针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公共问题所提出的管理概念,拥有不同的管理内涵,二者是前后相继、顺势承接的关系。具体来说,在概念的丰富性和内涵的充分程度上,公共管理比公共行政更进一步,更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但并不是说公共行政已被当前的管理实践淘汰,相反的,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的补充,与公共行政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应用于当前公共部门的管理活动之中。

传统公共行政已然成为过去,但现代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正在发挥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认清二者内涵和相互关系是我们进行管理学习和管理实践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管理学的序幕已经拉开,有更多的知识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第三版.张成福,王学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21.

[2] 薛冰.历史与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4.

[3]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5-44.

[4] (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张昕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91.

[5] 董晓宇.公共管理的由来及其与公共行政的内在差异——由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1).

作者:杨嘉仪

第4篇:体育 管理 学作 业

姓名:xx 学号:xxxxxx 专业:xxxxxxxxx

关于金珠瑜伽会所调查报告

一、前言

瑜伽是东方古老文化的奇葩,被西方树为温和有氧运动的首选,瑜伽倡导的是自然平衡的健康练习方式,相对剧烈运动而言,更注重身心的同步保健,加上练习者只需在自我身体的相对极限内练习,所以适应人群很广,为现代人减压,养生,健康保健提供了非常好的练习方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瑜伽健身会所摸索出了一套规范,合理的管理系统,而瑜伽健身会所在中国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近两年以来,国内的瑜伽健身机构的发展升温速度大幅度提高,表现在瑜伽品牌越来越多,新开业的瑜伽会所越来越多。但是,与数量上的迅猛发展相比,在管理服务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突出的反映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不完善造成的无序和混乱,例如:内部管理松散,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缺乏具体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过快的发展使得专业的瑜伽健身教练员严重匮乏,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收费计费方式方法混乱,收费计费系统粗放操作不规范等。

二、主体

1. 调查目的

从长远的角度看,瑜伽健身会所这一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还需要一个逐步规范的过程,通过调查金珠瑜伽会所的管理模式,了解其优缺点,通过提高会所的管理效率,强化内部人员管理,规范客户服务,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求得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

2. 调查对象及情况

新乡市金珠瑜伽会所,其经营项目主要以课程为主,以附带产品的销售为辅,销售模式是面向女性消费者提供期限卡(也称资格卡)和计次卡。主要人员配备是:课程教练(健身、瑜伽老师),课程顾问(销售人员),前台接待(收银员等)。主要项目:馆内提供阿斯汤伽瑜伽(Ashtanga Yoga), 流瑜伽(Flow Yoga), 哈他瑜伽(Hatha Yoga), 比克拉姆式热瑜伽(Bikram Hot Yoga),艾扬格瑜伽(Iyengar Yoga),阴瑜伽(Yin Yoga)等。

3. 调查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会所一般员工和管理阶层进行调查,以及结

合其他一些研究资料,对金珠瑜伽会所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了解,得出其成功背后经营模式不同于其他瑜伽会所的独特之处。

4. 调查时间

2012 年 6 月 18 日

5. 调查内容(员工管理、客户管理、经营形式、经营理念)

5.1 员工管理

对于瑜伽馆而言,瑜伽教练的流失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由此会带来客户的不满,甚至于客户的流失,而教练的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管理不善带来的,因此再小的瑜伽馆也要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和员工福利,以及员工培训和提升计划,不要因为小而给员工造成不安全感和不稳定感。调查可知,金珠瑜伽会所对于员工的管理特点有以下几点:

(1)创建良好的管理结构,建立内部管理制度

管理结构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对企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创建一个统一管理、高效能的管理结构,避免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一个企业长久的生存,而一个没有制度的企业是很难在市场上立足的。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瑜伽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金珠瑜伽会所主要从从这几个方面去考虑建立考核制度:

A、考核要有客观的标准。标准制定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含义应具体,不抽象;二是标准要量化。

B、考核要有可行的方法。

C、考核要合理。要根据具体的工作性质与时间,以及工作难度和不确定性进行。

D、考核要告知被考核人,并告诉其被考核的原因,以便改进工作。

E、工作标准制定完整。

(2)在内部建立一个融洽氛围、提升会馆服务效果

从经营角度上来说,象瑜伽这样的项目应该有一个很安静、详和的氛围,要想营造好瑜伽馆的氛围,因此金珠瑜伽会所从多个方面去做,比如一些标识的统

一、员工着装要有特色、员工热情周到的服务、还有瑜伽音乐,瑜伽饮食(一些素食及小食品等)、熏香等都用上等等。

(3)对馆内原有的工作人员进行销售和服务培训,在会员来时要进行好满意服务,与会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进行专业的销售;在瑜伽馆,服务人员不仅服务到位,而且对瑜伽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能与会员进行有效的沟通,消除一些会员的担忧疑虑等等,这样能有效地让会员办卡,使会员数不断地增长,并增加会员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5.2 客户管理

在瑜伽会所里,收入的最大来源就是学员购买课程的消费。在金珠瑜伽会所中,对于客户管理有以下几点:

(1)对初级会员和中级或高级会员进行分类管理和分类教学。让初级的会员练习中级课程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要在课时安排上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保证会员进行合适的训练,才能真正有效果。

(2)会员卡不是很单一,至少有三种,以适应不同人的需要。

5.3 经营形式

瑜伽馆的收费都是采用预收费模式,也就是一次性收取分批消费,最简单的定价方式是将各项成本均摊到每一个小时的课程上,然后在此成本上叠加上合理的利润。

因此只要定价方式不出现问题,而且经营环节中不要随意变动,合理的利润空间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5.4 经营理念

努力创造增值服务,以提升会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会员加入了会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很多方便的服务。

6. 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可知,新乡市金珠瑜伽研究会所存在的问题有:

(1)宣传不够集中,没有侧重宣传瑜伽的好处和更深的内涵,宣传只停留在表面。广播、电视专栏等宣传手段都没有充分利用。

(2)管理结构混乱,此瑜伽馆是由三方投资成立,在很多事务上,三方都在管,也都不爱管,造成管理不统一。还有就是有很多具体事务上三方都要进行讨论,造成在很小的事上都没有效率。具体的管理上也很粗糙,属于初级的小作坊老板式管理方式。

(3)没有向心力,会馆在组织与关心会员方面没有尽心,以至会员练完瑜伽后就走了,没有交流的意愿,会员彼此之间也较陌生,大家只为锻炼而来,没有心灵的归属感。这样的状态时间长了会员就不爱来,慢慢的也就流失了。

7.调查体会及建议

7.1 建议

(1)加强管理,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瑜伽会所发展。瑜伽会所要根据自身资源现状,提高健身教练综合素质,增强教练团队实力,丰富经营项目建立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完善经营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的忠实消费者。

(2)完善瑜伽会所开发适合自身经营的特色服务项目,积极主动地引进国内外先进健身方式,形成综合性的经营服务体系。拥有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机会、经济效益,同时推进新乡市瑜伽馆整体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7.2 体会

经过这次的实践调查,从专业来说,我们对于管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像瑜伽馆,对内有员工管理,对员工一定要有充分的尊重,才会使员工对于企业有归属感,也会大大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对外一是要有对于“顾客是上帝”的对于消费者的优质服务态度。

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独特和创新的的管理模式才能在这个经济市场里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从瑜伽馆的经营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来看,每个地区和地方的市场结构是不一样的,企业必须要对将要入入驻的地区进行足够深入和切实的市场调研,把自己本土的较成熟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同当地的市场特点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设计出具有特色但是符合当地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最后获得最大利益,获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管理无处不在,不管是对于企业,机构,单位还是个人,必须要有有效地管理才能使工作效率的提高。那么作为我们大学生,作为自己的“老板和员工”,要对自身做一个怎样的“管理方案”才能让自己的潜力得到发挥,才能不断鼓舞自己不断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呢?这些值得我们深思!

第5篇:学作《自荐书》

陈窕

教学目的:

1、理解自荐书中所应包含的内容;

2、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并能进行应用;

3、掌握用Word软件来制作一份简单的自荐书

教学重点:如何对自荐书进行内容的设计,以展现自己的个性

教学难点:自荐书版面的布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用到自荐书吗?”“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自荐书?”教师通过学生毕业找工作引出自荐书,简单介绍自荐书的作用,从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设计

出示一份已制作好的自荐书,请同学们先翻阅自荐书,从感官上激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再师生讨论自荐书中所应包含的内容。

第一步:封面。在封面中可包含自荐书三字、图片以及一些关于自己信息的文字:如姓名、联系方式等。自荐书三字要显目突出、有一定的风格;图片的设计可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及性格特点;下面的文字信息要简要,不可过于冗长。

第二步:青春的宣言。青春的宣言可是一首诗、一句格言、座右铭等等,当然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设置。

第三步:自荐信。在自荐信中要写明自己的专业、特长、简单的经历和以及你求职的迫切心理。这封信很重要,要能打动单位领导的心。

第四步:个人简介。在此项中包含:姓名、性别、籍贯、民族、专业、个人经历„„等等,在个人经历中主要写出你的求学经历,如: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哪儿读书。同时在这后面还附上你的获奖项目、老师(导师)的推荐信。

第五步:个人成绩表。通过表格逻列出自己在学校时的专业成绩,并且还要到就读学校盖章。成绩后面是你在学校获得的荣誉证书。

第六步:总结:让学生了解一份自荐书中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我们已大致知道一份自荐书中所应含的内容,那么如何把它组合起来并打印出来呢?”引出下一步。

三、内容排版(师生互动)

对自荐书进行内容的排版可以采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因为它简单易学、实用性强。本课中关键用到Word软件中的艺术字、字体、段落、图片、表格的设置等等。

第一步:页面设置。单击“文件”菜单栏“页面设置”,在弹出对话框中设置纸张为A4,左右页边距为1.5cm,上边距为2 cm,下边距为1.5cm。

第二步:封面排版。用艺术字输出“自荐书”三字,并同时设置它的格式,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形状;“图片”可以来自剪贴画、文件,还可通过Photoshop进行处理,同时在图片中还可体现自己的专业特点;下面的文字信息主要对其设置字体、字形、字号等等。

第三步:对青春的宣言、自荐信、个人简介先输入内容,然后设置其字体、字形、字号,段落间距等等,对“自荐信、个人简介”这几个字字号上要设置得大一些。

第四步:制作个人成绩表。首先制作表头“学业成绩一览表”,设置其字体、字形、字号、字间距,接着制作表格,表格的行数和列数根据自己专业成绩的需要来设定,同时还可在“格式”菜单栏“边框和底纹”加粗表格边框。

第五步:完成以上内容自己认可后,就可进行打印。

四、师生讨论

教师设计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刚才的讲解进行讨论,对其进行增删,使自荐书的内容更符合自己的专业和个性,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五、学生练习

通过上面的讲解和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和专业特长制作一份简单的自荐书。

六、小结

教师通过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指出其关键是设计自荐书时要突出自己的个性,不要全全仿照,难点是对其内容进行排版,使它更美观、更有特点、更吸引单位领导,为自己的求职成功奠定基础。

第6篇:行政管理专业书目(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经典著作类)

法律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推荐阅读书目 (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经典著作类)

推荐人:杨志伟

1.沈荣华、魏刚主编:《公共行政学世界百年经典原著导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毛寿龙主编:《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 3.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8.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9.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2.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 14.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5.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奥斯本:《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中文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7.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8.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0.E·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讲》,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21.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22.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阅读建议:阅读习惯将会扩展你的思维空间。以上推荐书目建议精读,学校图书馆以及学院资料室都有馆藏,建议分两年阅读,可以按照先后顺序来阅读,也可以按照你的兴趣选择性优先阅读。

2014年10月

第7篇: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复习指导

单选项(单项选择考10个----占10分)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班这一概念是在 《纲鉴易知录》上。

2、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3、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 公共性。

4、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5、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欧文。

6、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 威尔逊。

7、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8、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常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9、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生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1、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3、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4、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15、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16、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斯。

17、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18、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19、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20、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21、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22、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3、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24、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25、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6、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27、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行政权力的划分、公共组织的设置、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28、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稳定性

29、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30、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是以总统经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31、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3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33、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34、典型的行政府体地方政府是德国的地方政府。

3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市、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36、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特 殊型的行政区。

37、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38、我国由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选任制。

39、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委任制。

40、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职务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委任制。

41、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考任制。

42、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决策权力。

4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4、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45、美国的文官司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部外制类型。

46、部外制是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47、人事行政机关实行折中制的同家有英国。

48、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中国。

49、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50、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51、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美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52、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放行于

53、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对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临时方案。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追踪方案。

55、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5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领导决策系统。

5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

58、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会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实施阶段。

59、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纠正偏差。

6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横向沟通。

61、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62、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估对象。

63、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社会监督。

64、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理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

65、1987年颁布实行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三十日内报送国务院各十五份。

66、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人发政府及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制定和发布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应于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其文本、起草说明、备案报告等有关材料一式二十五份报国务院备案。

67、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事先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68、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行政监察机关调查处理。

69、对监督对象构成犯罪的案件,由检察机关追究武刑事责任。

70、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处分 7

1、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国家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72、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7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预算。 7

4、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税法。 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2002年10月1日。

76、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毕达斯最早提出的。

77、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30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78、目标管理方法是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79、从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国家因为

实行市场化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多 项 选 择 题(考5个---占 10分)

1、有些学者是从“三权分立”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认为国家可以分为(a司法、b行政、c立法)。

2、从广义的管理的角度来界定公共行政范围的行政学家有(a怀特、b汤姆森、c西蒙、d斯密斯堡)。

3、传统公共行政时期,也有人称为(a科学管理时期、b静态公共行政学时期、X理论时期)。

4、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威尔逊、古德诺)。

5、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魏劳毕、怀特、费富纳)。

6、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7、行政环境的特点是(特殊性、复杂性、约束性)。

8、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9、构成一个国家公共行政治环境的因素主要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阶级状况、法律制度、政治文化)。

10、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教育)。

11、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价值观、道德感情)。

12、马克思认为政府的基本职能有两种,即(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

13、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政治职能、文化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

14、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外部性问题、公共物品的提供、无知和非理性、不平等问题)。

15、政府的政治职能主要包括(民主职能、政治统治职能、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16、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执行国际经济政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提高经济效率、改善收入分配)。

17、按社会制度划分,行政体制可分为(奴隶社会的行政体制、封建社会的行政休制、资本主义社会的行政体制、社会主义的行政体制)。

18、以行政权力的划分作为标准来进行分类,可以把行政体制分为(中央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行政区划体制)。

19、下列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比利时、加拿大、斯里兰卡)。

20、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墨西哥、埃及)。

21、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有(葡萄牙、坦桑尼亚、奥地利、芬兰、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

22、地方政府体制的类型主要分为(自治体地方政府、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行政体地方政府)。

23、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特殊型、发展型)。

24、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25、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奥、巴纳德、西蒙。

26、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非正式组织理论、新型领导能力理论、社会人理论。

27、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非正式组织理论、权威接受理论、组织平衡理论。

28、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政府性、组织性、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

29、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倡导作用、监督市场、监督政府、中介作用。

30、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免税收、委托公共事务、辅导监督、补助、法律管制。

31、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组、不受牵制。行动词、简便易行。

32、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力分为: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

33、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奖惩权力、归属权、专业知识权、决策权力、合法权力。

34、美国学者西拉季和华莱士提出领导者除应具有身体特点物质外,还应具备:社会技能、智力、个性、社会背景、任务定向。

35、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领导作风理论、领导系统模式、PM型领导模式、四分图理论、领导方格理论。

36、在四分图理论的基础上,莫顿、布莱克于1964年提出了领导方格图理论。

37、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民主式的领导作风、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8、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主要有: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

39、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部内制、部外制、折中制、党统一领导制。

40 、实行部内制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瑞士、德国。

41、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功绩晋升。人事分类、依法管理。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42、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职位分类、品位分类。

43、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法国、英国。

44、下列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美国、中国、日本。

45、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上有:越级晋升制、考试晋升制、年资晋升制、功绩晋升制、综合晋升制。

46、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规定应回避的亲属关系包括:近姻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五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夫妻关系。

47、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绩、勤、德、能。

48、机关行政的职责可以概括为: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

49、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奖惩教育工作、组织实施工作、协调控制工作、检查总结工作、计划安排工作。

50、一般说来,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大致分为如下阶段:系统实施、系统设计、系统维护、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评价。

51、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个人决策、集体决策。

52、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集体决策。

53、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非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

54、从决策主体采取决策的方法上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经验决策、科学决策。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领导决策系统、行政评估系统、专家咨询系统、信息支持系统、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55、决策方案一般有:临时方案、追踪方案、应变方案、积极方案。

56、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57、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沟通、总结阶段。

58、根据控制的范围划分,行政控制分为:微观控制、宏观控制。

59、通常有四种信息被领导者用来衡量和评估实际工作效果,它们是:口头汇报、统计报告、个人观察、书面汇报。

60、行政控制的控制对象有:行政工作人员、信息、工作、组织绩效、财务。

61、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质量控制、标准控制、成本控制、程序控制、计划控制。

62、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63、行政组织中的沟通存在的障碍主要有:组织结构障碍、心理与语言障碍、职位与专业障碍。

64、行政组织内部的协调可以分为:层级结构的协调、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各种资源的协调。

65、社会监督的主体是:公民个人、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政协。

66、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

67、事中监督的主要形式是:跟踪都督、现场监督。

68、下列属于一般行政监督工作报告的有:临时报告、综合报告、专题报告、年度报告、工作简报。

69、一般行政监督中,审查的形式主要有:事中审查、事先审查、事后审查。

70、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检查权、建议权、调查权、行政处分权。

71、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72、权力机关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监督、法律监督、政治监督。

73、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地方公共预算、中央公共预算。

74、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政策审核、体制审核、指标审核、技术审核。

7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

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尽可能性来划分,可分为:单一税制、复合税制。

76、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定率税、配赋税。

77、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

78、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国防费、行政管理费、经常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其他支出。

79、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签订采购合同、选择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需求、履行采购合同、效益评估来进行。

80、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法律保留、法律俦、职权法定、依据法律、权与职责统一。

81、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法定程序的审查、滥用职权的审查、法定权限的审查、法定依据的审查。

82、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技术方法、行政程序、基本手段。

83、行政方法的特点有:科学性、民主性、创新性、系统性、技术性。

84、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政指令方法、法律政策方法、经济方法、思想工作方法。

85、行政程序的特点主要有:稳定性、合法性、强制性、简便性。

86、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考核奖惩、执行计划、检查监督)。 8

7、按照时间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中期计划。)

88、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组织效率、管理效率、工作效率)。

89、传统的测定行政效率的方法主要有:(标准比较法、公共组织要素评分测量法、行政费用测量法、行政职能测量法)。

90、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经济指标、效率指标、公平指标、效能指标)。

91、政府再造的战略主要有:(a核心战略:明确组织目标。b后果战略:创设绩效后果。c顾客战略:将顾客置于驾驶员的位置上。d控制战略:将控制从高层和中央移走。e文化战略:创造企业家文化。

92、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彼得斯提出的政府模式主要有:(市场政府模式、参与政府模式、解制式政府模式、弹性融会贯通政府模式、科层政府模式。)

93、参与政府模式的理论基础有:(参与管理、对话民主、公民社会、承认公共组织中基层官员是组织有效动作的核心)。

名 词 解 释(考4个---占20分)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总和。

4、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5、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6、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7、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8、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9、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10、地方分权制。亦称多元制和分离制。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分权制又分为联邦分权制和单一分权制。 地方分权制的优点和缺点。

11、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

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12、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

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3、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4、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5、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6、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17、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8、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9、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20、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21、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2、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3、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24、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25、我国国家公务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6、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地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

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27、人力资源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8、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29、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3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3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地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32、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所做出的决定的行政行为。

33、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34、危机决策: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35、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3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37、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38、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39、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40、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41、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42、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43、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44、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45、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构成。

46、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47、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4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9、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50、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51、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5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53、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54、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公共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55、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56、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7、标杆管理技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58、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59、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60、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61、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6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63、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简 答(考2道----占20分)

1、公共行政的特点。(1)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公共行政的高效性。中国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2、公共行政学的特点。(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和边缘性学科;(2)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3)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5)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

3、公共行政环境的特点。

1、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是非常复杂的。

2、约束性。公共行政只能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各种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种限制条件,必然受到公共行政环境的约束。

3、特殊性。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4、不稳定性。

4、组织文化的特征。①组织成员的同一性程度。②团队精神。③对人的关心程度。④组织的一体化的程度。⑤风险承受程度。⑥民主程度。⑦报酬标准。⑧重视结果。⑨控制程度。

5、政府职能的特点。

1、政府职能普遍性的特点。

2、政府职能的强制性特点。

3、政府职能的系统性特点。

4、政府职能的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不可替代性,是指政府职能只能由政府来行使才有效,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不能替代,或者即使能够替代它也不可能管理好。

5、政府职能的服务性特点。

6、政府干预市场应该遵循的原则

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

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

3、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政府对市场失效进行干预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在进行干预时也应该讲究成本效益。

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7、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

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

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

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8、政府文化职能的主要内容。

1、意识形态职能;

2、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

3、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

4、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

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9、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第一,外部性问题。第二,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第三,提供公共物品的失灵。第四,无知和非理性。第五,不平等问题

10、行政体制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

2、较强的稳定性;

3、严格的系统性;

4、相对的滞后性,也就是行政体制的惰性;

5、历史的继承性。

11、行政区划体制的原则。①政治原则;②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③有利于发展的原则;④有效管理的原则;⑤民族自治原则。

12、公共组织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多种,一般按下列三种标准划分:(1)按管理职能和职能目标来划分行政部门。每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和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它们各自有自成体系的行政职能、业务范围和权力与责任。(2)按地区划分行政部门。公共行政管理必须在一定的地域空间里进行。(3)按公共行政管理的不同环节来划分公共行政管理部门。

13、非营利组织的特点。①组织性;②非政府性;③非营利性;④自治性;⑤志愿性。

14、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l)合法权力。(2)奖惩权力。(3)专业知识权。(4)归属权。

15、行政领导责任分为四种:①政治责任;②法律责任;③行政责任;④道德责任。

16、行政领导责任的内容①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②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③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④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⑤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⑥做好协调工作。

17、行政领导者素质的构成①政治素质:坚定信念,忠于国家,忠于党;忠于政府,忠于人民,忠于职守。 ②文化素质:一般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③道德素质: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个人修养。④心理素质: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⑤身体素质

18、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1)选任制。选任制是指行政领导者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制度选举产生的行政领导者。(2)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3)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聘任制。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

19、人事行政的特点。

1、法治化。法治化是现代民主国家推行法治行政的必然结果。根据法治行政原则,人事行政必须符合宪法精神,并以法律和法规为依据。

2、专业化。专业化来自现代政府行政事务的复杂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的趋势,为此,政府管理体制必须相应地部门化,政府行政人员也必须实现专业化。这可作如下分析:(1)国家公务员职业专业化;(2)人事行政理论专业化;(3)人事行政机构专业化;(4)人事管理方法专业化。

3、职业化。职业化即政府国家公务员职业的终生制或永业制。

4、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人事行政适应公共行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作的改变或更新。

20、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

2、知人善任原则;

3、公平竞争原则;

4、功绩原则;

5、依法管理原则。

2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保证;(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不断开发和培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造就一支优秀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途径。

22、机关行政的特征。

1、机关行政的事务性;

2、机关行政的综合性;

3、机关行政的时效性。

23、机关行政的作用。

1、发动作用;

2、枢纽作用;

3、保障作用;

4、效率作用;

5、联系作用。

24、机关行政的主要内容。

1、机关日常工作程序管理;

2、会议管理;

3、公文与档案管理;

4、行政经费管理;

5、机关总务后勤管理;

25、行政决策的特点 。

1、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

2、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

3、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

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5、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

6、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26、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

1、科学预测原则;

2、信息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满意原则;

5、成本效益原则;

6、公平与民主原则;

7、法制原则;

8、实现公共利益的原则;

27、行政决策体制的内容。所谓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体系。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

1、领导决策系统。领导决策系统是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实际权力的把持者。

2、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3、专家咨询系统。

4、信息支持系统。行政决策体制的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领导决策系统是核心系统,它决定是否设置其他三个系统,决定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决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协作。

28、行政决策程序。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

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

4、拟定决策方案。

5、分析方案。

6、选择方案。

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8、评估决策。

29、行政监督的特点。(1)监督主体的多样性;(2)监督对象的双重性;(3)行政监督内容的双向性;(4)行政监督主体的层次性;(5)法律地位的独立性。

30、舆论监督的特点:(1)监督方式的公开化;(2)监督表达形式的直接性; (3)监督效应的及时性;(4)监督效果具有社会效应。

31、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1)执政党的监督;(2)权力机关的监督;(3)行政机关的监督;(4)司法机关的监督;(5)社会监督。

32、行政执行的特点。(1)综合性;(2)目的性;(3)具体性;(4)强制性;(5)灵活性。

33、行政执行的原则。(1)忠实决策的原则;(2)迅速有力的原则;(3)创新灵活的原则;(4)计划安排的原则;(5)团结协作的原则。

34、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①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②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沟通规范化;③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

35、行政协调的原则。(1)依法协调的原则;(2)统筹兼顾,顾全大局的原则;(3)求同存异,动态协调的原则;(4)公正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

36、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

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

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

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37、公共财政的职能:

1、优化资源配置职能。其内容主要有:(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1)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2)调节部门及产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3)调节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3、稳定经济增长职能。(1)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使其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2)调节经济结构,使其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38、法治行政的特点。

1、职权法定。

2、法律保留。

3、法律优先。

4、依据法律。

5、职权与职责统一

39、行政立法的原则。我国行政立法要求处处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重,这一原则包括的内容有:(1)人民权力至上;(2)人民政治参与;(3)个体权利为重点;(4)权利救济。在行政立法中,除了权利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原则:①依法立法原则;②民主立法原则;③科学立法原则。

40、行政法规具有的基本特征有:(1)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2)行政法规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3)行政法规必须经过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法规具有法的效力。

41、行政规章具有的基本特点:(1)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特定的行政机关;(2)行政规章的制定根据是法律、行政法级以及决定、命令的授权;(3)行政规章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制定;(4)行政规章具有法的属性。

42、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1)基本手段。具体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工作手段。(2)行政程序。(3)技术方法。

43、行政方法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地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

5、科学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6、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

44、标杆瞄准的类型①内部标杆瞄准。②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③行业内标杆瞄准。④跨行业标杆瞄准。⑤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45、测定行政效率的必要性。

1、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入和成本,减少资源的消耗,实现公共利益;

2、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

3、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

4、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

46、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这是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消耗的数量作为评价行政效率的标准。

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

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

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47、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分析包括哪些内容。(1)经济指标;(2)效率指标;(3)公平指标;(4)效能指标。

48、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3)公平分配的原则;(4)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49、行政改革的取向。

1、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

2、以精简机构为取向;

3、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

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

5、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取向。

50、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注意哪些问题。(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1、行政改革的原则。

1、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

2、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

3、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52、行政改革的对策。

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

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1)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2)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3)公众参与制定政策;(4)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

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

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53、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我们要从以下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

2、行政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行政效率,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

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配置行政权力;

4、行政改革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54、行政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

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55、行政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3、社会演变的要求;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论述题(考2道题---占40分)

1、公共行政的作用。(1)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2)公共行政是执行人民意志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3)公共行政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4)公共行政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保证;(5)公共行政是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会管理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2、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公共行政环境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的关系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适应、互相作用的关系,是输出与输入的关系。

1、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宏观形态,是公共行政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行动的空间。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

2、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如果公共行政不适应公共行政环境,

也就是政府没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公共行政管理。

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

4、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公共行政可以利用公共行政环境提供的实际条件和要求,选择切合实际的公共行政目标,确立科学的行政关系。通过达成行政目标而达到改善公共行政环境的目的。

3、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彻底转变政府管理的观念(1)政府机构改革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2)要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观念转变;(3)要实现从权威主义行政向民主行政的转变;(4)在管理方式上要实现从统治方式向管理方式的转变;(5)实现从以官为本到以民为本的彻底转变;

4、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处理好的关系:(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4)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5)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6)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5、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基本依据,但是,政府干预也非万能,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第一,政府成本过高。第二,政府的低效率。第三,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第四,寻租。第五,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6、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1、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2、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它涉及到中央政府的权力划分与配置,涉及到政府集权与分权的程度,涉及到政府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权力划分与配置;

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

5、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7、行政体制的作用

1、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提高政府生产力,提高行政效率;

2、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大幅度地全面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3、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造就大批的优秀的国家各级各类公务员;

4、科学的行政体制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保证;

5、科学的行政体制能够确保公民的各种权利和生命与财产。

8、公共组织的特点

1、政治性;政府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是国家政治统治的主要机关,是管理各种公共事务的主体。

2、社会性;

这是由公共组织位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的目的决定的。

3、服务性;政府要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

4、权威性;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对公共事务进行干预和管理。

5、法制性;主要表现在依法设置机构和依法行政上。

6、系统性。此外,中国行政系统服从中国共产党的系统的领导和指挥。

9、公共组织的作用

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10、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1、行政领导在公共行政中起的重要作用。

1、行政领导是政治领导的贯彻执行;

2、行政领导是公共行政协调统一的保证;

3、行政领导贯穿于公共行政的全过程;

4、行政领导对行政效能具有决定性作用。

12、行政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1)抽象思维与决断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指挥、协调与监督能力;应变能力。(2)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人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3)技术能力:技术能力就是指专业能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处理专业行政管理时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技术。

13、如何理解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职权的统一。行政领导责任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首先,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即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所处的法律地位和担任的行政领导职务,这是行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

14、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2、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3、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

4、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15、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16、行政指挥的原则。(1)统一指挥原则;(2)法定权威原则;(3)果断有力原则;(4)准确权变的原则;(5)合理授权原则。

17、行政沟通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1)行政沟通是实现行政决策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2)行政沟通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3)行政沟通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4)行政沟通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18、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19、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具有的作用:(1)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行政指挥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20、行政监督的原则。(1)行政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它有以下三点基本含义:①依法监督;②自主行使监督权;③监督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实事求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要求是:①任何监督对象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法律保护;②任何监督对象都必须履行法定义务,遵守法律和行政纪律,不允许有超越法律和行政纪律的特权;③一切违反法律和行政纪律的行为都必须受到追究,任何监督对象都不能例外。(4)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5)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6)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21、行政监督的作用。(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22、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行政监督。(1)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一是法定监督主体;二是法律、政策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三是委托监督主体。(2)行政监督的内容是指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行为和与其相关联的机制。(3)从形式特征方面。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性”的监督活动。所谓整体性,包含三方面:一是方法和技

术的多样化;二是行政监督的双重性;三是行政监督结果的综合性。(4)从价值特征方面,揭示行政监督是一种“整体配置效益”和“效率与质量均衡性”的监督。

23、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

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3、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注意:简答和论述只是给出了答题要点,考试中还要具体展开论述,否则只能得到一半分(特别是论述题,一定要展开论述)。

第8篇:【公共行政学】

电大天堂【公共行政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答案

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

1、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是设置于地方各级行政区域内的公共行政管理机关。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3、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

4、公文管理: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 C )。

A.普耳 B.斯密 C.欧文 D.斯图亚特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

1A.里格斯 B.古立克 C.德鲁克 D.高斯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 A )。

4.公共行政环境的( D )A.约束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特殊性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 C )。

A.前资本主义 B.由资本主义 C.垄断资本主义 D

6.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7。A.内阁制 B.总统制 C.半总统制 D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 A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9( B )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A.《行政学原理》 B. D.《行政学》

10( A )的行政区。

A.特殊型 B.发展型 C D

三、多项选择题

1A.法律制度C.道德伦理 D.价值观念 E.教育

2( BCDE )等几种形式。

A.综合培训 B C.任职培训 D.业务培训 E.初任培训

3( AD )。

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4.较有代表性的领导行为理论有( ABCDE )。

A.四分图理论 B.领导作风理论

C.领导系统模式 D.领导方格理论 E.PM型领导模式

5.科学合理的机关日常工作程序应注意的环节有( ABCDE )。

A.计划安排工作 B.组织实施工作

C.协调控制工作 D.检查总结工作 E.奖惩教育工作

四、简答题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有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差别。就是在同一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

传统的前提下,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区别。(2)这种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文素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政效率高低等方面。

2、简述机能制的优点和缺陷。

答: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机能制的优点是:①可以扩大公共组织的管理职能。②专业分工,有利于专业化管理,提高效率。③分权管理,有利于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2)机能制的缺陷是:①职能分化过多,会造成政府机构过多,因而会造成对社会和经济干涉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后果。②分工过细,会造成权力交叉,影响行政效率的后果。

五、论述题

1、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就必须正确界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你认为政府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要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就必须正确确定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1)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管理的目的和宗旨(3)正确处理动,因为行政权力进入市场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必然造成垄断。(5(6)正确处理政立自理。

政领导者行使职权、履行责任的前提。其次,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权,即来自于行政职位的权力,它是行政职位所具有的一种由法律规定的权力,是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的必要依据。第三,行政领导者要履行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者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处于一定的职位,具有一定的职权,就要承担国家所委托的一定工作任务,并对国家负有责任,这就是行政领导者的行政领导责任。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行政领导者决不仅仅是掌权者、管人者,而首先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忠实于自己的责任,以工作成绩和贡献表明自己的责任心,表明自己对工作的胜任,否则,就不是一个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履行责任,完成工作任务,也是对国家应当承担的一种义务,对渎职、失职和不称职的行政领导者要追究其责任,并做出必要的处理,在行政领导者中树立起责任观念。

作业二

一、案例分析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行政问责暂行办法”、“行政过错追究暂行办法”。2004年4月,中央又批准实施丁《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对“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作了严格规范。

最近,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这一《暂行办法》通过18种问责情形和7种追究责任,对行政首长追究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小到诫勉、批评。大至停职反省、劝其辞职。问责的情形主要包括5种: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责任意识淡薄;违反法定程序,肓目决策;不依法行政或治政不严,监督不力;在商务活动中损害政府形象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官员问责”制给中国4 000多万名各级干部的仕途平添了风险,使为官变成了—种风险职业。这就要求政府官员转变观念,从“当官有权”到“当官有责”。

请你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哪方面责任?其具体内容是什么?2.行政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哪几个方面?本案例中欠缺的责任是什么?

3.结合行政学原理简谈我国实施“官员问责”制的益处。(回答此问字数不少于300字)

答:1导工作责任的具体内容有:(12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

2.行政领导者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机关以及对公众负的责任。(2(3政责任是一种管理责任。(4到的谴责和制裁。

3“能上不能下”的陋习;有利于整肃吏治。

(两种观点都谈或任选其中一种观点500字。答:“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有语:“学而优则仕”。去创业则是从商。概言之,如果说西方国家人们的观念是“学而优则商”““”的话,那么,优秀分子大都集中在商界和经济管理领域的社会就可以称为“”了。一般地说,当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时,维持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统治力量以保证社会稳定日益降低。所以“”往往是与传统的农耕社会相适应的,而“经济精英社会”只能是商品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主要任务也必然要由政治管理向经济管理演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人民生活日益多元,创业机会日益增加。但是为什么还会出现“学而优则仕”的热潮?这既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之深,更说明了目前我国企业家的创业环境还不容乐观。操作手续烦琐、技术设施不先进、法律金融环境不完备等等都成为创业者的“拦路虎”。另一方面,公务员的“高含金量”有越来越趋高之势。与其他行业相比,公务员在获取公共信息资源、话语权、工资外的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机会更大,而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于是,竞考公务员被许多人认为是“最优选择”,“考公务员热”涌动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国竞争力高下的区别,从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往往就在于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做的事不一样。竞争力相对强的,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制度环境,使得社会中最优秀的人去创业;而竞争力相对弱的,往往是最优秀的人都挤着往做官的路上奔,社会缺乏创业精神。怎么让人们的观念从“学而优则仕”更多地转向“学而优则商”?如何促进这个转变?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C)。

A.协调阶段B.总结阶段C.实施阶段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D)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A)。

A.中央预算B.县级预算C.省级预算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B)A.15B.30C.45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A)(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B.事中C.事后D.全面

6.从20世纪(C)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B.60C.70D.80

7(D)。

A.积极方案B.追踪方案C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

A.信息支持系统BD.领导决策系统

9D

A.明确评估目的BCD.确定评估对象

10(A)。

A.横向沟通BD.网上沟通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A.地方计划C.国防计划D.基层计划E.资源计划

2(BD)。

A.印花税BC.房产税D.配赋税E.耕地占用税

3.行政复议的合法性审查包括(ABCD)。

A.法定依据的审查B.滥用职权的审查

C.法定程序的审查D.法定权限的审查E.权力腐败的审查

4.从决策对象的结构性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B)。

A.程序性决策B.非程序性决策C.理性决策D.科学决策E.直觉决策

5.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

A.计划控制B.标准控制C.程序控制D.成本控制E.质量控制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答: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

决策。

2、简述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

答: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有:(1)测定行政效率的量的标准。(2)测定行政效率的质的标准。(3)测定行政效率的社会效益标准。(4)测定行政效率的规范性标准。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合力”。

2、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理解行政改革?

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理解行政改革,应注意:(1(2)行政改革的目(3)行政改革必须改革内部有重点地开展,而不能盲目进行。(

4作业四

至2007年61亿辆,其中北京机动车保有量突破300万辆,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也将此事称之为“”0.7辆车,北京已步人汽车社会。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这是2007年大专辩论赛众多主题中的一个,请你也参加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

一、简单调查一下当地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范围可以选取你所在地城市、城区或社区等;

二、根据你调查的情况,拟定个人讨论提纲;

三、进行小组讨论,归纳小组讨论意见;

四、形成你的观点,并进行论证。字数不少于500字。

答:宁波私家汽车拥有情况调查:目前城市家庭私人购车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并已具备了巨大的购买潜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生产厂家如何根据地区市场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并准确的制定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定位、价格竞争策略,对企业的市场开拓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城市调查的范围涉及到宁波各区,代表100多万城市家庭,600多万人口的汽车消费市场情况,调查样本抽取的数量为100户。

家庭拥有汽车数量:

一、总量:在625万户城市家庭中,拥有汽车总量的置信区间在69.9万—92.6万辆之间,置信度为95%。城市居民私人汽车拥有量占总保有量的6%-8%。

二、数量差异:从不同收入水平居民家庭拥有汽车的情况来看,月收入在三千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与月收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和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低收入家

庭在汽车拥有率上差异非常大。高收入家庭拥有率为6%,是低收入家庭拥有率 0.7%的8.6倍,是中等收入家庭拥有率1.2%的5倍。

家庭购买汽车价格:

一、总体购买价格: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所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1.9万元/辆。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欲购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2.0万元/辆。

二、收入水平的价格差异:高收入家庭购车平均价格为17.8万元。中等收入家庭平均价格最低。高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18.0万元。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价格为7.6万元。

家庭拥有汽车的消费特征:

一、色彩特征:本次调查显示,宁波居民家庭购车多为鲜艳的颜色,最多的颜色是红色,占已购汽车的31.3%;其次是白色,再次是蓝色。这三种颜色占已购家庭汽车总数的64.4%,已接近三分之二。黑、绿、灰三色合计只占到城市家庭汽车总数的16%。

二、家庭驾车人性别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现阶段宁波家庭的实际驾车人员主要是男士,占到80.4%。女士实际驾车比例为19.6%。但女士驾车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三、排量特征:本次调查显示,目前宁波居民家庭汽车以低排量为主。其中1升以下的占36.5%,1.0—1.5升占20.5%,这两档合计占到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一半以上,而排量2.5升以上的仅占9.35%。

讨论提纲:购买意向:

一、总体情况:轿车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前几个品牌是桑塔纳、奥迪、宝来、标致、别克、红旗、夏利、奔驰。其中桑塔纳的总体知名度是所有轿车中最高的,将近85%40%60%以上;夏利、奔驰、富康、捷达的知名度均超过了50%分别为77.9%、68.4%、43.6% 归纳小组讨论意见: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8%。

二、到2010万辆。

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家庭拥有率将达到5%

三、城市家庭未来预期购车的平均价格为1

2120人拥有1辆汽车,而美国是1.31人1辆,日本是2人1辆,全世界平均是8人1辆。中国如果1.6亿辆,相当于目前汽车产量的80多倍。再看家庭收入状况。资料显示,在全国大约31%,3—10万元的富裕家庭占6%,1—3万元的小康型家庭占55%20以上的轿车150万辆;富裕型家庭约18006—20万元的车360万辆;小康型家庭约1.65亿个,估计其中年收入310%,即1650万个,这部分家庭如有五分之一购车,便可消化价位在6万元的轿车330万辆。3—20万元价位的轿车840万辆,相当于全国轿车产量的8.4倍。另外,全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4.35%转化为购车消费,即可消化售价在20万元的轿车107万辆,或10万元的轿车215万辆或5万元的轿车353制约,如准购证、停车泊位、附加费用等。

第9篇:

上一篇:初二语文阅读教学下一篇:卷烟营销员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