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信仰读后感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命信仰读后感

狭路相逢的生命权与信仰权

摘要:正确认识生命权和信仰权的内涵,深入研究尊重信仰与维系生命出现冲突时如何处理生命权和信仰权的关系,对于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生命权;信仰权;抉择;重要性

[案例介绍]1992年6月17日,当时63岁的“耶和华的证人”信徒花子因身体不适住进立川医院检查。同年7月6日,立川医院确诊花子罹患肝癌,通知花子必须立即手术(未告知病名)。由于花子拒绝手术中的输血,立川医院要求花子另找别家医院。其后患者通过“耶和华的证人”医疗机关联络委员会的帮助,打听到国立东京大学医科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科研)的诊疗科科长内田曾经为“耶和华的证人”信徒做过无输血手术,便立即与内田联系。以前,医科研曾经为一些“耶和华的证人”信徒施行过无输血的外科手术,对“耶和华的证人”信徒所采取的治疗方针是:一、不拒绝病人;二、尊重他们基于宗教信仰拒绝输血的意愿,尽可能采取措施以维护其信念;三、在不输血就不能维持生命的情况下,不论病人及其家属是否承诺一律输血。关于此方针,花子及其家人事先并不知道,医科研也始终未向花子及其家人做过任何说明。此后,在对花子实施手术前,双方签署了“免责证书”。内田认为本次手术对挽救花子的生命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事先向花子说明术中有可能输血,花子一定会拒绝手术,因此还是不说为妥;另外,花子等人向主管医师们递交手术同意书,花子及其家人一言未发,由此内田隐约感到花子的家人是在有意回避谈输血问题。但是,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突发意外,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主刀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输血。术后患者及其家属均未问起是否输血,故医院方面未进行任何说明。直至花子出院,医院方面才将输血经过告知花子家属。最后,花子将医院告上法庭,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受到相应惩罚,为此事承担责任。

上面的案例介绍虽然涉及到了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笔者主要从道德角度分析类似案例涉及到的信仰权和生命权的相关问题。

一、生命权概念释义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

“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三部分第六条第一款)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的生命体从自然界中诞生、繁衍、发展,物种的生命和人的生命共同构成地球的生命链。在崇尚理性和彰显权利的时代,生命与权利经过复杂磨合和完美结合,构成生命权。生命权是人的根本利益,对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命权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美洲人权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美国、葡萄牙、格鲁吉亚、德国、日本等国的宪法都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在我国,虽然《宪法》没有规定生命权,仅在《刑法》、《民法通则》、《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中零星地涉及生命权的内容,但是生命权已然存在并会继续在我国的法律中得到完善,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对于生命权的概念,学界存在一些解释,这里采用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

第一种说法认为:“‘生命权’(right to life),是指自然人以其生命安全、生命维护为内容,以生命利益为客体的权利,就是‘人的生命受法律保护,不受任何非法剥夺的权利’,也即‘活的权利’。生命权是一种自人出世起,就‘自然享有并应得到持续的法律保护的权利’。”

第二种说法认为:“生命权是以民事主体的生命利益为客体的权利,是一种人格权。在生命权的内容问题上,有人认为其由自卫权和请求权两项构成,有人则认为还包括生命支配权。”

第三种说法认为:“生命权不仅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司法保护救济权,还应包括生命利益支配权。”

另外,“有的认为生命权是指自然人维持生命和维护生命利益的权利。有的则认为生命权为生命的自有权、自主权和自决权。”

综合分析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生命权表现为民事主体受法律保护的活的权利,包括自卫权、自主权、支配权。

二、信仰权概念释义

首先,简介本文开头的案例中提到的“耶和华的证人”。“耶和华的证人”是19世纪后半期由美国的Seventh Day Adventist协会创建的一个基督教流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组织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发展。该流派对“圣经”加以严格解释,主张“戒律主义”,在社会上引起了诸多议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拒绝输血问题。

其次,从“耶和华的证人”的宗教观念回到讨论宗教信仰中的“信仰权”问题。

(一)信仰和信仰自由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在心理上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仰慕和向往,在行动上则表现为以某种思想体系为准则去解释和改造世界。它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意志品质。”

“信仰自由指的是公民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受外界干涉而通过自由思想决定是否信仰以及信仰何物。从内容上看信仰自由可以分为政治信仰的自由和宗教信仰的自由。从表现的方式上看,信仰自由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由思想,一是自由的表达思想。”

(二)信仰权

综合上面提到的信仰和信仰自由的概念,笔者认为信仰权即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的权利。

信仰作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人的人生定位和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人生实践产生巨大影响。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人自身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它能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依赖。无论是正确的人生信仰,还是错误的人生信仰,都能成为人生的精神支柱。但是,不同形态的信仰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科学崇高的信仰对个人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非科学的信仰则会阻碍个人主体性的发挥、局限人的思路、毒害人的思想。人们应当依据某种信仰是否理智、是否现实、是否崇高、是否健全等标准进行信仰选择。

三、生命权与信仰权的博弈

(一)一个角度:生命权重于信仰权

医师负有使患者恢复健康、维持生命的使命。如果疾病得到治愈、或者生命能够得到延续,患者就应当感到幸福。所以,当不输血就不能挽救生命时,如果患者拒绝输血,即便是基于宗教信仰,也是违反公序良俗的自杀行为,为法律所不容。原因是:“生命权乃神圣之权、无价之权。生命权不存在位阶,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生命权。如果生命权因人的出身、性别、身份、地位、财富、名誉、种族、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不同而存在差别,那么生命权就失去增进人的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本源性规定……生命权是一种宪法权利。生命权只有得到宪法的确认才获得法律上的最高地位,生命权载入宪法中,便成为宪法权利,宪法权利是人权的具体体现。在任何情况下,国家、社会都要履行保护生命权的义务。……生命权是人身的完整性和人自我支配的基础,体现着最高的人格利益,标明对人的终极关怀。彰显生命权,有助于人们清晰认识人存在的目的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充分培育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深刻理解私权对人的重要意义,大力追求、诉诸、享有、实现私权,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最深入的程度上带动和促进私权的发育,进而使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实质内容,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作为一种“显权”,尤其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人的价值是靠有生命的个体来完成和实现的。而众多的个体价值的集合则是社会整体价值的体现,当然这不单单是量上的集合。

(二)另一个角度:信仰权重于生命权

也许(也有人认为)生命至高无上,维持生命重于一切的价值观并不是人类的普遍真理,谁也没有权利将这种不确实的价值观视为公序良俗,并把它强加给所有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唯有“人必须维持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的尊严”的价值观才是人类普遍的真理:人只要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就应当能够选择自己的生存方法并得到法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追究个人选择的合理性就是对患者的自己决定权的否定:尊重患者自己决定权也是尊重个人的尊严,应该成为公序良俗的内容之一。在生命权中,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是具有自主的支配权的,而自杀也是支配权的一种体现,自己选择的对自我生命的处置应该是为人所尊重的。边沁在他的不朽著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讲到:行为虽然在某些场合有害或令人讨厌,但其利益被涉及的那个人同意实行该行为。这一同意只要出于自愿并经正当获取,便是所能产生的最好证据,证明总的来说没有对于已同意的那个人造成任何损害,至少没有造成直接的损害。因为没有人能够比他本人更好地判断什么给他带来快乐或不快乐。既然个体觉得生不如死,或者如开头案例中提到的那样,我的信仰不允许我这样做,为了坚定信仰,我快乐地死也不为过。在拥有崇高信仰的信徒眼中,尊重信仰明显比保留性命更重要。

四、结论

在探讨和思考这个问题之前,笔者还是觉得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到底只能是人。没有人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便失去意义。生命是人的基本符号,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人的生命,就谈不上人的发展,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不重视人的生命权,将导致生命意义的工具化和社会发展的空泛化。在和谐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个体生命的健康发展,始终彰显生命权。唯有如此,和谐社会的发展才能顺利推进。

但是,当这个问题涉及到宗教时,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病人也需要尊重,当他饱受肉体上病痛的折磨时,我们除了尊重他精神上的支柱——信仰,还能做什么?霍布斯曾在《论公民》中说过:“既然人都有自我保存的权利,那他就有采取足以保存他自己的任何手段和任何行动的权利。……就自然法而言,一个人是他自己事情的裁决者,无论他要采用的手段和行动对保存他的生命是否必要。”

任何制度的构建都是“人”的制度的构建,所以说制度的建立必须立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据此,一个制度构建的好与坏是直接与对人性的认识水平相关联的。如果对人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制度必定是优良的:相反,对人性在认识上存在谬误,那么相应的制度构建也必定是不牢靠而最终走向失败的。所以,为了确保以后少发生或者不发生案例中的法律纠纷,相应的制度建设是很必要的。当道德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制度的确立将从法律上予以相关的佐证,这样才能使大家和谐相生。

[责任编辑 冯荣光]

作者:张艳 安美玲

第2篇:点亮理想信仰之灯扬起生命幸福之帆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得到了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在学生中树立远大政治理想,弘扬传播正能量,这是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使命。

如何在教育中渗透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接受教育,都是时代赋予我们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016年9月,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申报的省级德育项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生命教育幸福教育意识”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审定通过,成为福建省为数不多的100项省级中小学德育建设示范项目之一。本文就我校德育项目组的具体做法,做一些经验性总结,希望能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的新发展。

一、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把德育项目选“定”

当今新形势下,国情、党情、社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青年中存在的信仰缺失、理想目标与现实的不符,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社会的满意度不高。据有关部门在某所重点大学调查的统计数据:对于信仰,12.8% 的大学生“相信鬼神”,11.9%的大学生“相信星座”,27.1%的大學生“相信金钱重要”,23.4%的大学生“相信权力重要”,而且这些负面数据还在不断增长。有媒体对沿海地区3000名“90后”青年进行调查,34.9%的人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31.4%的人选择信仰实用主义,8.9%的人选择信仰宗教,24.8%的人选择无信仰。不少人认为,自身的信仰成了空想。大环境影响着小环境,这种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青少年,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我校的重要课题。

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呢?随着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惰落、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的频繁发生,我国推行生命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教育需要仰望幸福的星空。从教育的高度理解幸福,教师对自身、学生、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无私奉献是幸福的重要标杆。当学生因学习的快乐而感到幸福,当老师因工作的愉悦而感到幸福,我们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当家长因孩子的成功而感到幸福,社会各界人士因为有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感到幸福,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会沿着这条教育的幸福之路继续走下去。

有鉴于此,我们将本校德育课题定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生命教育幸福教育意识”,并申报之。

二、健全机制,精心筹划,把德育项目做“实”

学校高度重视,该项目从初步申报,到正式立项,到最终成为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建设示范项目以来,校党总支、校行政都倾注了大量心血,校领导多次过问,并成立了相关项目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研究部署各项活动。为了搞好该项目,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制订实施方案到各阶段的活动计划;从下发学习资料到各阶段计划安排,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和安排。立项以来,项目工作纳入学校总体工作安排,各项工作做到开始有计划、过程有材料、结束有总结。项目活动经费有保障,学校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该项目活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实施项目活动以来,我们始终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课题组成员一行数人到福建省宁德实验学校参加全国著名班主任“破解德育难题示范课”观摩活动;聆听浙江省优秀班主任、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杨春林老师的“班主任与学生、家长、同事沟通的艺术和技巧”主题讲座,以及观摩班会示范课“亲情”;还听取了“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 河南师范大学国培班特聘讲师韩素静老师主题为“创新班主任的工作思路——做个善变的‘老班’”的讲座;还听取了全国知名班主任、湖南省班主任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怀化市铁路一中高级教师覃丽兰老师主题为“班级文化建设的艺术”和“班级文化建设的技巧”的讲座。通过学习,我校教师感到受益匪浅、豁然开朗,尤其是观摩活动中有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见解的专家,用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的幸福感。

我校先后邀请过福建省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叶一舵、程灵、丁斌等老师为高三学生以及全体教师授课,指导学生在高考前如何调整心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也让全体教师了解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全员参与,深入开展,把德育项目做“亮”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入脑入心,融入我校学子的学习生活和精神世界,凝聚和激发全校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我校在国庆节期间隆重举行了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并齐声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方针”。与此同时,项目组还部署各班级开展“向国旗敬礼”系列活动(网上签名敬礼),各班级出好“国庆”主题黑板报并进行了评比。

(2)2016年11月2日,我校隆重举行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师生诵读竞赛活动,活动分为个人朗诵组和集体朗诵组。在本次竞赛中,600多名师生齐聚一堂,忆长征、话传承。选手们以经典爱国诗词为载体,伴以歌曲、场景表演等多种形式,分别深情朗诵了《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唯祖国和信仰不可辜负》《娘》《长征颂》等老一辈革命家和爱国诗人等撰写的诗词名篇,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对英烈的敬仰以及对和平的珍爱。长征故事冲击和震撼着学生们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毅然向前、坚韧不屈的精神。《长征颂》激励学生铭记历史,坚定了学生们学习长征精神、不怕艰难困苦的信心,而《怎能没有你》更是掀起了全场的高潮。赛后,项目组培训和选送《长征颂》《怎能没有你》两个集体组参加市级比赛,分别获市级一、二等奖。

(3)2016年12月8日,我校组织举行了经典诵读活动教育主题、核心价值观主题市级班会课活动。我校开设了“让诚信之花飞扬”“爱国主义教育”两节主题班会课,有来自福州市各校的十几位老师观摩了这些课,在课后,各校教师代表分别对两节课做了详细的点评,最后福州市教育学院德育处的刘波老师对两节班会课做了精彩的综述,并对班会课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等做了一些具体的指导。通过这次活动,营造了德育活动的气氛,通过观摩,相互学习,提高了班主任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创设了主题班会的一个新局面,而且比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步,同时在主题班会展示中发现了问题,引起了我们今后进一步的思考。

2016年12月5日,我校第23届艺术节在后操场盛大开幕。艺术节开幕前,陈树康校长为我们的晚会做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晚上六点四十分左右,艺术节由诗朗诵《怎能没有你,我可爱的祖国》拉开序幕,舞台前那些拿着毛笔认真书写的学生们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十佳歌手”的精彩演唱也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虽然他们并不是专业歌手,但相比于专业歌手,他们毫不逊色。而且,我校校友郭志伟老师怀着满腔热情演唱的《愚公移山》获得了极高的赞赏,观众们沉浸在了音乐的海洋里。台下的荧光棒整齐地挥舞着,同学们挥舞的不是荧光棒,而是他们对“十佳歌手”的欣赏与赞美!小品《望子成龙》讲述的是年轻人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这种故事很贴近正值青年的学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5)为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进“文明一中,持续文明”的工作,进一步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树立良好形象,按照罗源县文明委工作部署,在我校开展“推行‘八不’行为规范活动,争做文明公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抓起,从自己做起,自觉克服和抵制不文明行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学校LED大屏幕,播放宣传“推行‘八不’行为规范活动 争做文明公民”标语,同时在各班张贴倡议书,要求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宣传。

2016年12月21日下午,在校行政楼五楼准时进行“推行‘八不’行为规范活动,争做文明公民”比赛。此次比赛我们重视细节,在赛场安排、比赛流程、评委评分及对观众安排工作上我们努力做到最好。每位学生的演讲都各有特色,用一纸箴言阐述了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一个文明人等问题。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文明故事娓娓道来,像一股温暖的清泉流入人心。通过选手热情洋溢、妙语连珠的演讲,在场观众对“‘八不’行为规范”也有了深刻的见解,精彩绝伦的演说和睿智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观众,不断响起的掌声与喝彩便是对选手们最大的肯定。

2.增强生命教育意识系列活动

我校2014级高三学生发生了两件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名陈姓同学,还在上高一的时候,就有轻生的想法,想从小区高处跳下;还有一名兰姓女生在即将上高三的那个暑假,突然离家出走,而且十来天杳无音讯。虽然事情最终均得到了妥善解决,但也给了我们强烈的警示,要真抓实干地重视起学生的生命教育的意识,重视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此,我校强化心育室建设,强化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在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以后,我们还邀请罗源县检察院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兰奥老师为特聘心理辅导员,进一步强化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每年定期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尽可能地选派班主任参加有关的培训会议。我校定期召开德育年会,让有经验的老班主任讲授各种德育案例,传播有益的经验、做法,形成文字,写成论文,集结成册,并予以推广、辐射。

2016年12月8日,我校组织举行了市级班会课活动。我校心理教师陈婷老师上的一节“性格的力量”主题心理课,受到了广泛好评。陈婷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变得更有自信,她对知识的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容易被感染,融入课堂氛围中去,而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思考,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性格对个体的重要性,认识生命的意义。

3.增强幸福教育意识系列活动

(1)进行问卷调查,形成翔实的调查报告。我们选取了我校高一、高二年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3份,采用百分比计算进行描述性统计。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高中在校生幸福感的现状,了解高中生幸福感现状的影响因素,了解高中生幸福感的多源性、易变性和可塑性,并希望在调查后能就学生的幸福感与德育养成提出一些建议。我们的调查问题从学生对所在学校的总体满意程度、师生关系好坏程度、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程度、对学业的胜任感、对学校和班集体所抱有的积极心态和归属感、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压力、近一阶段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躯体症状八个方面铺开,逐一进行分析,形成翔实、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大致地了解了我校学生在学校生活、师生关系、课业压力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和需求。

(2)进行活动探究,形成案例集。我们结合调查的结果,提出了通过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来提高高中生在校幸福感的方法,并借助各年段平台开展了课题研究活动。活动中主要进行了教师引导探究模式、师生互动探究模式、学生自主组织探究模式、专家讲座引导探究模式、学生户外体验探究模式、学生课堂体验探究模式,提升高中生在校幸福感,以及探究在学校心理教学中、在多媒体环境下、在网络环境下、在新历史环境下如何提升高中生在校幸福感的方法和途径。开设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经过活动前的精心准备、活动中的精彩演绎、活动后的认真总结,并结合参与同学的反馈意见,继续完善活动方案。活动基本达到预设的目标,形成了如何借助校园活动平台提高高中生在校幸福感途径和方法的案例集。

(3)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撰写了17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其中陈新生老师的《眼里揉沙 幸福成长——幸福教育需要一种宽容》发表在多家刊物,多篇论文参加县级以上交流汇编。

四、扎实推进,开花结果,把德育项目做“活”

自立项以来,项目组全体同仁就高度重视,按照活动计划书的安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力争在细节上不断完善,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个“增强幸福教育意识”课题的结题,一场大型艺术节的演出,两场大赛的落幕(经典诵读大赛、践行“八不”行为规范 做文明公民演講赛),三堂市级德育公开课的开设(“让诚信之花飞扬”“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性格的力量”),多篇德育论文的发表(《谈良好考风在塑造优良校风中的作用》《眼里揉沙 幸福成长 ——幸福教育需要一种宽容》等),让我们的德育项目课题能够在扎实推进中不断开花结果,同时又变得更加鲜 “活”,更有“活”力。

五、反思总结,延伸运用,把德育项目做“透”

“再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在开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生命教育幸福教育意识”德育项目研究以来,我们真抓实干、稳步推进,在理论和实践上也进行了多样化的积极探索;在项目活动探究案例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的科研水平和理论素养还有待继续提高。本项目研究的内容还期望能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研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归纳总结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展望未来,我们还将上下求索,蹈厉奋发,点亮理想信仰之灯,扬起生命幸福之帆,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之上,将项目活动进行到底,延伸运用,做深做透,实现德育工作的新跨越。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

(策划编辑:苏 荣)

作者:陈新生

第3篇:用生命祭奠信仰

——学习陈超英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用信念铸造忠诚,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心中有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心中有对企业美好前景的期盼;

心中有对职工群众强烈的责任感;

她对生活、对工作永远充满激情。

她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来。”

用公心涵养情操,她是一名好的领导。

她可以放弃舒适的宾馆连夜翻过塌方地段赶往项目工地把温暖及时送到职工们心坎里;

她可以把自家的全部家当拿出来帮助公司和职工渡过难关;

她可以在那些很多人“来不及、顾不上、看不见、做不到”的地方,她痴心而专注地发挥作用;

她对生活、工作永远停不下来。

她说:“快乐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

用原则砺炼品格,她是企业的好员工。

因为心中有大爱,她对职工家里的大事小情,总是第一个知道,又第一个送上关怀和帮助;

因为心中有大爱,她的情感世界常常细腻得如微风拂面,走到哪里,她就把关爱和温暖带到哪里;

因为心中有大爱,她就能忘我付出,把对他人的付出当成人生最大的快乐。 因为心中有大爱,她来了成了许多员工的“节日”,而家人和亲友也对她的工作格外支持。

她说:“工会干部要做到有一个婆婆的嘴,一颗妈妈的心,要勤跑腿。如此以来你才能得到职工的理解和信任,得到他们的支持,也才能为企业的稳定保驾护

航。”

今天,陈超英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感慨万千。

陈超英走了,留下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妥善接受这份财富,用这份财富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陈超英走了,留下一面旗帜,我们应当接过这面旗帜,高举在祖国的蓝天下; 陈超英走了,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应当在这座丰碑下,时刻反省自己,激励自我;

信仰——用生命来祭奠!

第4篇:信仰与生命质量

思想随笔

信仰与生命质量

李骏虎

“中国人缺乏信仰”这一论断,产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是针对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而言的,它实际上更说明了从那个时期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失。从社会角度来看,信仰分为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两种。从人的角度来看,政治信仰比宗教信仰对人生更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既是统治者的思想工具,也是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信仰,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绝好的反映。宗教信仰方面,道家的学说很早就以神话的方式另辟蹊径而深入人心,后来佛教东渐,使中国的宗教信仰逐步多元混杂而趋于成熟。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社会从上层建筑到民间都是不缺乏信仰的。“缺乏信仰”一说,是经历过中国工农革命时期对马列主义的无上信仰和建国后对共产主义的狂热信仰后,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贪污腐败现象以及贫富分化时产生的。当党员从意味着“牺牲”变为意味着“特权”时,人们的政治信仰开始动摇了。

在网上许多社区的会员注册条款中,有“信仰”一栏,可供选择的有“佛教”、“天主教”、“共产主义”、“无信仰”等十多种,可见,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被公平地并列了。信仰多元化,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一个问题揭示,那就是,作为人的精神需要,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信仰是否还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质量?引起我如许思考的,是著名作家、“山药蛋派”主将马烽老先生的去世。像马烽这样从革命根据地走过来的人民作家,他的去世作为省委党报的《山西日报》是很重视的,作为该报的文学版面的编辑,我编辑阅读了所有刊发的回忆和纪念文章。在对马烽的集中阅读中,他在我脑海里留下的鲜明形象不是一位作家,而是一位对共产主义有着崇高信仰和执著实践的人。回忆和纪念类的文章当然难免主观美化和拔高,但抛开感情色彩,所有的文章里记录的事件还是能够共同勾勒出人物的真实形象。从中我看到的马烽不是一个为了寻求创作素材下乡体验生活的作家,而是一个与农民群众水乳交融、息息相关的共产党员,他时时处处本分地实践着一个党员的“牺牲”精神,也充当着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教师角色,他为他们写东西,也向他们互相学习。他留给当时农民和现在的读者的形象不是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干部,而是一个喜欢写点东西的农民中的小能人。马烽一生为农民写作,与农民休戚相共,的这个形象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他没有目的,他的一生都是这样过来的,晚年从北京退休回到太原,一直到谢世,他没有向省作协报销过一分钱,也不允许自己的司机报销任何费用,在外面吃顿饭都是和司机平摊付钱。这一切,都是基于他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他实践着一个真正的党员的“牺牲”精神。我觉得,马烽最大的成就不是他的八卷雄文,而是他被信仰滋养着的崇高生命。

马烽不是个个例,他是与他同时代的对共产主义有坚定信仰的人的代表,与他并称“山药蛋派”五老“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胡正、孙谦,都是这样的人。写作只是他们实践共产主义信仰的具体方式,个人的兴趣之外,是信仰带来的激情造就了他们,使他们成为著名作家的同时提升了生命的质量。于他们来说,写作是对信仰的实践,是信仰的副产品。与胡正老的长子胡果谈天,他也说,我父亲那一代作家,其实文化水平并不高,他们之所以能走上写作的道路并获得成功,完全是革命激情的力量,他们十几岁上就参加革命,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根深蒂固,党需要他们这样有些天赋的人去为人民写作,他们就义无返顾地干了一辈子。他们不计较得失,也从中获得了人生极大的快乐。

与五老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和广大干部,几乎都是这样有坚定信仰的人,是信仰给了他们高质量的生命。在这里我不讨论信仰的种类,更不对持何信仰有褒贬,只是作为一个普遍的例子来说明信仰对个体生命的重要性。我认为当下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是信仰不够坚定,无论对政治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缺乏足够的虔诚,而且不讲牺牲只讲特权,这实际上是个价值观念的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第5篇:信仰是生命的太阳

■向贤彪

“没有科学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我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矢志不移的追求。在20多年从事理论教学的实践中,他始终以一名冲锋陷阵的战士的身姿,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身患癌症后,他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继续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而顽强战斗,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展读方永刚的先进事迹,一个信仰无比坚定的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形象定格在我们脑海中。

历数一个个革命前辈闪光的足迹,他们可歌可泣的一生可谓是追求真理、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一生。方志敏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大义凛然:“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李大钊从容就义前,嘲笑刽子手:“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老人帅孟奇党龄70多年,曾两度入狱,屡遭迫害,双目近失明,但她对党忠诚不改,对信仰忠贞不渝。她说自己的一生是:“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苦得其所,死得其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什么样的信仰都有,我们共产党人的信仰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是宇宙的真理,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造福于人类的科学。选择这样的信仰,必然要经受各种现实的考验。因此,就必须有“为信仰而苦,为信仰而死”的思想准备。无数事实证明,坚定正确的信仰,是一个政党的生机和力量所在,也是一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内在动力。

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信仰是生命的太阳。”共产党员树立起崇高的信仰,就如同东方升起一轮朝阳,照耀自己人生的道路,使生命之舟驶达胜利的彼岸。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的方永刚,目睹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从实践中深深懂得党的创新理论创立不易、极为珍贵。因此,他带着朴素的感恩之情,涌泉般汇入他的理性思考,升华为他对党的无比信赖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而这种信仰一经确立,又化作方永刚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孜孜追求。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和研究就跟进一步,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理论书籍,撰写了难以计数的理论著作和授课讲义。不仅如此,他把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看作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和最大价值,是自己的“生命之约”和“信念支撑”。他立足于三尺讲台,把每堂课都讲成精品;穿行于白山黑水之间,向群众宣讲科学理论,即使身染重病,他仍然钻研理论不止,传播不歇,在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和传播中升腾起一种神圣感和成就感,体味到与真理同行的愉悦和满足。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种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燃烧„„”方永刚的这种激情燃烧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来源于对理想、信念和事业的不懈追求,来源于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来源于超脱世俗、甘于寂寞的“定力”。巴金老人曾这样形容战士:“战士永远是年轻的。他毫不犹豫、不休息„„战士永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有了信仰的太阳照耀,我们就能像方永刚那样,永远对真理充满着追求的热情,对事业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温暖社会和他人。

( 来源: 发布时间:

)

2007-05-05 08:14

第6篇:《信仰》读后感

6月24日与25日晚,我观看了三集文献纪录片《信仰》,感触颇深。

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生动再现了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地坚守理想信仰的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无论在与敌人斗争困难重重的危情时刻、在建设初期贫困潦倒的山间乡村、在百废待兴建设祖国的每时每刻,都有共产党员走在前、冲在前、奉献在前壮丽身影。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

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作为一个学生,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通过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的观看,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味道、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是对所有新时代人们进行的精神领航。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7篇:信仰读后感

《信仰》观后感

按照学校党委的规定,本人于10月24日至26日在学院党委的组织下观看了党员教育电视片《信仰》,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观看这部记录片,我对党的认识更近了一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因为有信仰而有力量,因为有信仰而有目标。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大学生党员,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信仰意识在慢慢淡化,在多元化的世界里,经济大潮冲击下各类思想的撞击,使得我们最初的信仰在淡化,最初的坚持在淡化,观看了这部影片,我对信仰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了,也意识到了信仰的重要性,越是经济浪潮席卷之时,我们越是要有信仰,有立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呢?

首先,要把信仰永久的刻印在脑海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信仰》电视片所反映的建国初期王大锹、张秉贵、王进喜等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沈浩、蒋筑英、郭明义、徐虎等模范人物,他们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是在信仰旗帜的感召下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英雄本色,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

业绩,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们是党的骄傲,民众的楷模。

第二,要把信仰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去。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要忠诚党的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同学服务。切实在同学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8篇:信仰的力量——《信仰》观后感

信仰的力量

--------《信仰》观后感

传说中国人是缺乏信仰的。那么什么是信仰?从字面上理解,信即信奉,仰即崇尚。某种意识让人信了,还会奉若神明,且怀崇敬之心,尊崇有加。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信仰,中国式的信仰让整个世界都叹为观止,自愧拂如。

当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一系列国人救国救亡的步伐一一被阻隔,俄国的十月革命送来的一本中国人的信仰之源——《共产党宣言》为中国革命点亮了希望之灯。这本书最杰出的诵读者当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正是这三位共产主义先锋开创了不同的历史伟绩,将黑暗的中国一步步推向光明。

《共产党宣言》中讲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正因为如此,人民才看到了斗争的意义所在。孙中山讲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提出了客观历史下的三大斗争任务;毛泽东为张思德题写“为人民服务”,又把中国革命真正的意义写得更实。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们追寻的目标再一次推进。这三者全部都是以《共产党宣言》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为普通百姓,为人民,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宗旨。这便是中国共产党被跟随的最大理由,为自己谋幸福,争自由,为中国创未来。

电视片《信仰》用不争的事实,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再现着历史,呈现着现实,启迪着未来。让久已不闻枪炮声,血腥味的我们,又回到那个为信仰敢舍身的年代。

信仰被踩在脚下。我们可曾为自己是个共产党人而羞赧。可曾为那刘胡兰一句“怕死不是共产党”而震撼;为人民做些事就邀功请赏,而忘记了张思德屡立战功,却仍乐意从一个小兵做起,最终为救同志牺牲在窑洞里,无怨无悔。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

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行尸走肉,无视人民的苦痛,把百姓的生死放在一边,人民便狠狠地把他抛弃。

谁乐意当没有信仰之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获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为她信仰“为人民服务”的真理,且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捍卫真理。被小米加步枪打败的张学良总结得好:前仆后继。没有对信仰绝对的忠诚,何谈前仆后继?《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绝无仅有”四个字如今看来简简单单,然而回望历史却不忍细述。选择信仰很难,坚守信仰更难!

今天让我们重拾信仰的话题,并不是我们缺乏信仰,只是我们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变成纸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楼阁之危。这

且不是危言耸听,烈士的血迹未干,我们切不能忘记了肩头责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可依靠的强大后盾。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共产党人终身的信仰。共产党人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如果我们丢弃了信仰,那么未来将暗淡一片。如鱼儿离了水,是蛟龙也困在异域。请让我们记住,我们要坚守,要获取的是什么,是人民的安危,是百姓的福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是强大的,她可以把不同的生命力量凝聚在一起,让共产主义的光辉洒播在每一个人身上,唤起我们奋进的斗志。

其实选择信仰不难,但为信仰坚守太难。战争年代的鲜血与生命是惨烈,但和平年代的坚守更加错综复杂,与战争年代非黑即白相比,我们面临的诱惑与选择更多,考验更苛刻。我想这也是《信仰》播出的一个原因吧。时刻督促自己,保持警惕,坚定信念,在当今更加需要。

马·普顿尔说过:人活着就要用生命去解释自己的信仰。共产党人一旦认定了自己的信仰,就要坚定地去践行。我想,只要我们付出了,人民和历史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吧。

感谢《信仰》的播出,愿她如一剂良药,把当今中国的微恙早日治愈。

09计科2班

2012年6月2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