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碳金融市场是根据相关协议、依法依规设立的用于交易温室气体的标准市场,包括各项与之相关的投资和融资活动。目前,国外的碳市场,尤其是欧洲的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世界多国都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而相比之下,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必须谨慎发展。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又推动了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球主要从事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交易体系及交易所主要有四个:(1)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 (2)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3)欧洲气候交易所(ECX); (4)印度碳交易所 (MCX) 。

主要从事的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种类有:碳远期交易、碳期货交易、碳期权交易和碳互换交易。其中又以碳期货的创新和交易最为成熟,而碳期权、碳互换以及碳掉期等碳衍生工具的发展则稍显滞后。截至EU-ETS第二阶段,在全部EUA的交易中,碳期货交易量占比超85%,而场内交易中其交易量更是达到总交易量的91.2%。根据欧盟排放交易体系2015年的交易数据,期货交易量达到现货的30倍以上。似乎难以想象,但从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碳期货往往先于碳现货推出,而碳期货的推出为碳现货的定价提供了依据,在交易之初很好地起到了价格发现的作用。

二、我国碳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必要性

国际碳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交易规模已十分庞大,参与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市场体系也不断完善。WorldBank公开数据显示,早在2011年,全球的碳交易总规模就已经超过100亿吨,交易总额在1700亿美元以上,碳金融市场俨然成为了全球发展前景最好的交易市场,大有希望超越石油市场转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全球普遍认可碳交易的发展前景之际,各国政府也纷纷行动起来,根据本国国情和优势着手建立本国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金融创新是碳金融市场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碳金融市场的完善过程中,衍生品交易不可或缺,在碳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未来,碳金融衍生品甚至可能会成为市场的主要交易对象。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碳金融衍生品将单一的碳现货价格拟合成一条价格随交割期限波动的远期合约的价格曲线,从而反映了市场对于碳价走势的预判,若判断正确,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由于企业的减排规划往往周期较长,通过碳现价无法比较哪种方案使企业支付更少的成本,这时企业通常会根据碳远期和碳期货的预期价格曲线来规划减排行动,优化资产配置。当企业普遍预期未来碳价会大幅上涨,选择更为清洁的生产方式可能会降低成本时,企业的合理做法通常是加大减排力度。相反,当企业普遍认为未来碳价会大幅下跌时,就可能宁愿维持既定的生产方式,而选择进入碳金融市场上购入CERs完成履约。

(2)由于碳期货交易往往采用保证金交易,交割日前不发生大额的资金往来,并且常常选择在交割日前平仓,从而提高了碳资产的流动性,极大地降低了交易风险。

(3)碳金融衍生品独特的价格发现功能对价格的不合理波动起来了一定的抑制和稳定作用。

(4)考虑到我国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短期内市场供过于求、企业经营风险大而经营绩效低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有必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和创新出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种,充分利用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抑制市场的过度投机,保持市场的稳定性,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5)发展碳金融衍生品有助于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自《京都议定书》以来,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本国碳市场的建设和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已经建成的碳交易体系大都呈现区域化的特点。因而各国政府关注的主要是碳金融衍生产品国际交易的定价和以何种货币作为普遍的结算货币的问题。而在我国,由于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设开始较迟且发展缓慢,在国际交易中往往缺乏对其定价的话语权,这反过来又抑制了我国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和进步。要知道,随着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发展,未来碳金融衍生品可能会发展成为各国普遍认可的价值形式。因而,未来我国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三、我国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试点的七个碳市场每年发放的配额总量在12亿吨以上,合计产生了约2亿吨的交易规模。尽管我国早在13年就已经初步开始了碳配额的现货交易,但以碳远期和碳期货为主的衍生品交易直到16年才逐步发展起来。试点的七个碳市场在碳金融衍生品上均有所突破。2016年2月份广碳所发布《远期业务指引》,而后完成了第一笔交易。随后的4月份湖碳所碳远期业务开展起来,上海也相继推出了碳远期、动力煤掉期产品。基于市场公开数据,对部分试点地区目前交易的衍生品品种汇总如下:

目前,我国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主要进行期货交易,包括动力煤和炼焦煤的交易。炼焦煤因其市场发展更为成熟,在市场的交易量上远超过了动力煤。相比之下,动力煤的发展则稍显滞后。从整体来看,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碳期货交易仍然是我国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主要品种。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交易所前段时间已经率先推出了人民币动力煤掉期业务,这一举措使得碳金融衍生品的品种不断丰富,有利于充分发挥衍生品的抗风险能力。在我国煤炭掉期属于新品种,发展稚嫩,过程比较封闭,影响力有限,因而市场交易实际并不活跃。尽管如此,它的推出对我国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碳金融衍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政策方面。我国在碳金融衍生品市场方面的法律制度和监管体系并不完善,涉及衍生品交易规范的法律法规少之又少。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约束,各部门在碳市场管理责任上的边界并不清晰,政策落实的效率不高,同时存在监管真空的问题,碳评级和审计机构等中介商往往游走在碳金融监管体系之外。

交易方面。和传统的金融市场相似,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提供资金和风险控制的金融机构,中介商和各类咨询服务机构等。各类投资者进入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目的大体有三种:套期保值、投机和套利。而我国目前的碳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是不完善的,而且缺乏价格熔断机制,特殊事件的发生容易引起碳资产价格的剧烈震荡,在一个不成熟的交易市场上,自然投机之风盛行。因而,往往很多最初为了防范风险套期保值的投资者最终沦为了投机套利者,这对于一个市场长期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产品方面。目前我国的碳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少,而已经推出的各种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碳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创新的复杂性要求其从业人员要熟练掌握环境科学、金融工程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而我国碳衍生品的发展时间短,存在极大的技术障碍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产品的交易缺乏风险防控机制,产品价格容易大起大落。

五、我国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对策

WorldBank曾做出预测,未来碳交易市场将会取代石油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市场。作为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我国,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尽管我国碳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国家利好的扶持政策,也为我国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我国在发展碳金融衍生品时既要考虑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又要重视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

(1)加快建立和健全全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依托于完善的碳金融市场,因而区域碳市场的统一化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走的是从区域到整体的路,从区域市场的建设中总结经验和不足。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借鉴国外像EUETS那样的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逐步放开对碳金融衍生品的过度管制,让衍生品的价格真正随市场供需合理波动,真正发挥价格发展的功能。

(2)丰富煤种。由于我国煤炭品种不够丰富,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掉期业务刚刚推出,其有效性并没有得到证实等原因,目前我国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步伐缓慢。今后在期货市场的发展中必须重视丰富煤种,根据我国的能源结构来设计和创新衍生品交易,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发展中的经验。

(3)推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成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力量。未来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中,银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资金、人才和信息优势,开拓与碳金融结构性挂钩的信贷业务,参与碳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商业银行的介入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的风险,使得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从过度管制逐渐向市场化过渡。

(4)发展标准化的碳期权合约。现今我国的碳金融衍生品主要以碳期货的买卖为主,基本上还没有发展起标准化的煤炭期权业务,主要一个原因是煤炭的煤种难于确定,在制定标准化合约过程中存在不少技术难题。但发展碳期权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随着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将会越来越多,如果届时我国衍生品交易还是以单一的碳期货交易为主,而碳期货的保证金交易和高杠杆性将吸引大量风险偏好型的投机者,极大增加了碳金融市场交易风险,不利于碳金融市场长期的良性发展。而碳期权这种衍生品赋予了期权的买方在期权价高时行权,价低是放弃行权的权利,因而其对于风险的防范比期货做的更好。其实根据现货市场的情况,并结合我国碳期货的发展规律,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制定标准化的碳期权合约还是大有希望的。

摘要:本文从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开始, 探究了我国发展碳金融衍生品的必要性、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提出发展建议并展望碳金融衍生品的未来。

关键词:碳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鲁政委, 汤维祺.碳金融衍生品的意义和发展条件[J].金融发展评论, 2017 (1) .

[2] 李炫榆.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福建金融, 2017 (2) .

[3] 姜睿.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17 (1) .

[4] 钱仁汉, 王崧青, 潘志昂, 樊婷.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J].西部金融, 2017 (9) .

[5] 高清霞, 陈琪, 志学红.国外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 (4) .

上一篇:小议水泵渗漏的原因及对策下一篇:基于校企合作的“德能一体”多维度专业课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