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问题研究

2022-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狭义上看, 碳金融是指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广义上讲, 碳金融指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服务的各种金融制度及金融交易活动, 其中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投资、低碳项目的直接投融资活动、碳排放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相关的金融创新及其他金融中介活动。碳金融的存在, 使得原本由外部社会承担或无人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转化为由企业整体承担的内部生产成本, 极大地促进企业自身节能减排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经中国知网检索, 2007—2018年5月以“碳金融”为篇名的论文共1 497篇, 其中2008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前后相关研究剧增, 2007年有2篇, 2008年8篇, 2009年57篇, 2010年363篇达到最高峰, 其后开始递减, 2012—2015年每年维持100多篇, 其后每年不到100篇。而以碳金融为主题的相关著作至今不足百部, 其中第一部著作于2011年9月出版。这说明我国碳金融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于碳金融主题的研究最初集中在碳金融起源、属性、机制及应用等方面。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 对碳金融产品、碳交易价格等微观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国际上对于碳交易以及碳金融的研究既涉及宏观视角的研究, 如碳金融的发展意义与必要性、制度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视角下碳排放权研究等, 又涉及微观方面的研究, 如碳交易市场前景, 层面较宽[2]。

2 我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金融具有自己的优势, 地区间碳减排量差口大, 市场资源丰富, 碳排放交易市场初步建立, 政策及配套政策优势, 法律制度建设保障等, 但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2.1 缺乏有效的碳减排市场激励机制, 企业积极性较小

由于我国碳金融环境、制度的不成熟。一方面企业缺少参与碳减排、碳金融交易的硬性约束;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碳减排市场激励机制, 碳减排边际成本较高, 碳金融产品周期长、收益率低, 致使企业自愿进行碳减排的动力不足[3]。

2.2 缺乏强而有力的货币绑定机制

目前发达国家已然建立起强有力的碳排放权交易计价结算与货币绑定机制, 拥有较强的定价能力。当前国际上碳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为美元、欧元, 这一定价权的操纵使得欧盟的碳减排交易量与交易额都排名于全球首位。于此同时, 在CDM机制下作为买方市场的我国在国际碳金融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上并不具备话语权, 无法进行交易的货币绑定, 从而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在碳市场定价上的不平等地位。

2.3 金融机构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 我国金融机构分布数量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呈逐步递减状态。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扭曲, 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相较于落后地区将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其次, 由于我国属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 大型企业相较于中小型企业也会获得更多的低碳经济信贷支持, 中小型企业低碳经济信贷支持弱化。

同时,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 碳市场金融交易过分依赖于银行的间接融资, 导致商业银行风险集中、资金供给压力较大。

2.4 碳金融信贷业务的实践性不强

尽管我国金融业具备了发展碳金融的意识并进行了初步探索, 但碳金融的整体发展步伐仍旧缓慢, 其主要表现为碳金融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不足, 绿色信贷措施的操作性不高。

3 低碳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经选择

3.1 构建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碳金融风险类型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与项目风险。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以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可从6个方面入手[4]。

3.1.1 构建碳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传统商业银行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以及资本充足率等。此类定性指标主要用于衡量该机构的管理水平。而碳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上述指标的绿色化应用, 解决碳金融项目中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问题, 以及尽量减少碳金融交易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3.1.2 构建碳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现代商业银行强调风险管理的独立性、统一性、垂直性和扁平化的“三性一化”管理组织框架。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为分散的管理银行的总体风险。应在董事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作为风险管理战略与政策的最高审议、管理机构, 而风险管理部门为具体执行部门。同时, 在兼顾商业银行总体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应兼顾到碳金融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可建立专门的碳金融风险管理部门, 以直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

3.1.3 设计有效合理的碳金融风险管理机制

有如下几个方面:监视机制、实施机制、风险控制机制、投资产品开发机制、零售产品开发机制等。这是风险管理内部化、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3.1.4 发展碳金融风险管理技术

可把国际上银行风险管理经验, 引入碳金融业务。传统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包括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内部评级法 (IRB) 、信用组合观点 (Credit Portfolio View) 、信用风险附加 (Credit Risk+) 等, 市场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利率缺口模型、久期模型、外汇敞口模型、VaR模型等, 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则需要对财务指标、融资缺口、现金流量、流动性缺口、净流动性资产等进行度量, 操作性风险度量则可按照基本指标法、标准法、高级计量法等进行度量。

3.1.5 构建碳金融风险内部评级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所使用的内部评级法主要为打分法。该方法因缺乏现金流的分析与预测, 无法充分揭示风险。故而商业银行可参考专业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 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定量评定, 同时建立内部评级数据库, 加强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这有助于充分防范碳金融的风险。

3.1.6 探索碳金融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

一般风险管理责任追究机制包括对风险管理人员以及业务操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对于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 银行可实施风险管理问责制, 建立并完善对违纪违法行为的责任处罚机制、商业银行资产安全的责任追究制度, 降低操作风险出现的概率。对于风险管理人员可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碳交易定价能力

碳定价机制是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转的基础。我国目前正处于被动定价的状态中, 碳排放权价格并不能有效地反应市场相关交易信息。完善我国碳交易定价能力, 有利于推进我国碳金融交易的进一步发展。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碳交易定价机制,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 正确评估碳交易产品的风险

我国目前碳交易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位于证券市场线之下, 显然其风险收益率偏低。这是由于我国碳交易卖方对自身碳排放权相关产品的风险溢价未正确估计的缘故, 导致风险补偿偏低, 进而导致了低收益高风险的尴尬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 需大力发展风险评估技术[5]。

3.2.2 适当解除交易产品价格波动限制

当前我国碳交易的价格调整受到了双重限制, 一是我国政策制定的最低限价, 二是国外碳交易价格在无形中给予的价格上限。前者来自行政体系, 这一干预容易致使供给过剩, 造成资本剩余及资源浪费, 而后者却极大地压缩了我国碳交易产品的利润空间。适当地解除碳交易产品价格限制, 实现交易价格的自由波动, 有利于我国走出被动定价的困境。

3.2.3 丰富碳交易产品优势竞争种类

我国现有的碳交易产品种类单一, 用于交易的碳排放产品多为小投资、减排容易的项目, 空有大量的碳排放资源, 却处于受制于他人的买方市场, 需加快促进相关产品的金融创新, 大力发展碳信贷、碳基金、碳抵押债券等相关金融衍生品, 丰富碳交易产品优势竞争种类, 加大我国碳交易产品的竞争力。

3.2.4 积极完善碳市场的交易机制

2013年我国建立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5个碳交易试点。2014年又增加湖北、重庆2个试点, 年底国家发改委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为建立全国碳市场制定了基本的碳核算标准。2015年北京的排放抵消机制、深圳的碳债券、湖北碳资产质押贷款等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交易机制, 实现交易网点的全覆盖, 提高交易效率, 打破我国在国际上被动接受定价的局面准备初步条件。

3.3 进一步加强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政策扶持

我国碳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减少碳金融相关法律及政策风险, 我国当前需进一步完善碳金融相关法律建设, 保障碳金融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利, 明确相关义务;加强政策扶持, 将发展碳金融纳入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之中, 构建良好的相关政策激励机制。

摘要:在概括我国碳金融问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分析了碳金融制约因素, 并结合低碳背景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市场,碳排放权

参考文献

[1] Oscar Reyes. Carbon Trading:a brief introduction, Carbon Trade Watch, 2009.

[2] Marc Gunther. Carbon Finance Comes of Age, Fortune, 2008.

[3] 邹颖.影响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J].新金融, 2010 (5) :49-51.

[4] 史晓琳.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 金融论坛, 2010 (s1) :21-26.

[5] 王修华, 赵越.我国碳交易的定价困境及破解思路[J], 2010 (3) :66-69.

上一篇:关于配网自动化的实施效益的分析下一篇:让品德课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