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乡土文化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合肥城市显著树种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城市树木的栽培历史有数千年之久,是城市生态系统关键自然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与自然相连接的重要纽带。然而由于人工建筑和硬质表面的竞争,污染的空气、水、土壤等因素影响,城市树木很难发挥自身的生物学潜能。因此,许多学者提出应加强对城市中珍稀和显著树木的保护和管理,重视其健康状况和发挥其景观生态价值。本研究以合肥市为研究区域,对城市显著树种的结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本文在国内外显著树研究的基础上,对合肥市工业区(瑶海区)、政务区(政务文化新区)的城市显著树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团队之前建立的显著树认定指标体系和对合肥市一环以内主城区的城市显著树认定的研究,从中总结合肥城市显著树种的结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的规律,揭示城市显著树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显著树的认定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本次研究区域内共认定显著树416株,加上之前一环以内确认的112株,共计认定显著树528株,其中因定性指标评定的显著树数量远低于定量指标的城市显著树数量。定量指标评分的城市显著树的分值在低分值范围内显著树数量分布较多,高分值范围内显著树数量分布较少,且合肥城市显著树的评分和数量总体上呈现随着评分分值越高、显著树数量分布越低的特征。三个城区的显著树数量分布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瑶海区(347株)、主城区(112株)和政务文化新区(69株)。主城区由于其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更新速度快,早期树木在高频率的城市更新过程中严重损失,且城市树木的栖息地处于高度狭窄和紧张的状态,造成主城区显著树数量较少的现状。而瑶海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于主城区,其城市更新速度慢于主城区,早期树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受到的损失较低,树木拥有更充分的生长空间,导致瑶海区显著树数量高于主城区。在今后的城市更新建设中,应该注重对城市原有树木的栖息地和生长空间的保护,尽量减少原有树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有助于避免“种树不见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本次调查认定的416株显著树隶属于23科30属33种。其中,在数量上最占优势,重要性值最高的树种是二球悬铃木、香樟和毛白杨,相对丰度达31.73%、15.87%和6.63%,;最占优势地位、重要性值最高的科是悬铃木科、樟科和杨柳科。悬铃木科的二球悬铃木、樟科的香樟均为成荫快的速生树种,满足城市园林建设中对成景速度的追求,因而被广泛应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意协调速生树与长寿树的比例,提升树种选择的可持续性与生态性。杨柳科植物分布较多,主要是由于该科树种尤其是毛白杨自占以来就比较适应合肥市处于江淮之间的气候条件,在合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分布较广。各城区间城市显著树的植物区系组成存在差异。瑶海区显著树种类最多,其次为主城区,政务文化新区树种类最少。瑶海区城市显著树种中相对丰度最大、最占优势地位、重要性值最高的树种和科分别是二球悬铃木和悬铃木科,政务文化新区是是香樟和樟科,主城区是枫杨和胡桃科。三个城区中,瑶海区所特有的显著树种最多,其次为主城区,而政务文化新区特有的显著树种最少。进一步统计发现,合肥城市显著树中榆科植物具有最多的种类,其次为豆科和杨柳科。(3)超过半数的显著树的树龄分布在20到40年之间,且随着树龄的增高,城市显著树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显著树的树龄分布存在明显的城区间的差异,主城区的城市显著树种的树龄分布最均匀且总体树龄最高,其次瑶海区,政务文化新区的城市显著树的树龄分布最不均匀,几乎全部集中分布在低龄范围内且整体树龄最低。显著树种中常绿阔叶树种占20.64%;常绿针叶树种占7.58%;落叶阔叶树种占67.23%;落叶针叶树种占4.55%。合肥城市显著树中乡土树种的数量共171株,占评定的总株数的32.39%;非乡土树种357株,占总株数的67.61%。乡土树种占评定的城市显著树树种总数的57.5%;非乡土树种17种,占树种总数的42.5%。显著树中的乡土树种的种类多于非乡土树种的种类,符合地域植物生长规律。但由于近些年城市绿化建设中大量引进外来树种且某些外来树种适应性强等因素,认定显著树中乡土树种的株数远少于非乡土树种。(4)瑶海区城市显著树平均树高最高(12.84m),其次为主城区,政务文化新区平均树高最低;主城区城市显著树平均胸径最大(0.58m),其次为瑶海区,政务文化新区平均胸径最小;瑶海区城市显著树冠幅面积最大(36278.31m2),其次为主城区,政务文化新区城市显著树冠幅面积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街道间也存在差异。调查的合肥市瑶海区五个街道中,长淮街道显著树平均树高最高(13.87m),其次为铜陵路街道、明光路街道、胜利路街道,三里街街道平均树高最低。显著树的平均胸径最大的也是长淮街道(0.48m),其次为胜利路街道、三里街街道、铜陵路街道,明光路街道显著树平均胸径最小。显著树冠幅面积最大的是胜利路街道(11610.87m2),其次为明光路街道、铜陵路街道、长淮街道,三里街街道显著树冠幅面积最小。(6)对显著树种的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可知,主城区城市历史悠久、绿化发展成熟,其树种多样性指数最高。政务文化新区较新,且是合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的规划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园林绿化建设中也更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其区域内的显著树树种多样性仅次于主城区。三个城区中,作为合肥市工业区的瑶海区物种多样性最低。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布情况不同的是,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城市显著树种分布均匀度高于主城区,瑶海区的物种均匀度在三个城区中最低。(7)合肥市城市显著树分布区域主要分布集中在城市道路、居住用地和公园,且存在城区之间的差异。瑶海区显著树分布最多的立地位置为城市道路,政务文化新区城市显著树分布最多的立地位置为居住用地,而主城区城市显著树分布最多的立地位置为公园。

关键词:显著树;结构;分布;多样性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学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树木

1.1.1 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展

1.1.2 城市生态建设的意义

1.1.3 城市树木建设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1.2 城市树木的功能

1.2.1 城市树木的生态功能

1.2.2 城市树木的文化功能

1.2.3 城市树木的经济功能

1.2.4 城市树木的美学功能

1.3 单株树木相关概念的研究

1.3.1 古树名木

1.3.2 大树

1.3.3 冠军树

1.4 显著树的概念内涵

1.5 城市显著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5.1 城市树木保护策略的研究

1.5.2 城市古树及珍稀树木的研究

1.5.3 城市显著树评选、评估及管理体系研究

1.5.4 城市环境下树木生长机理研究

1.5.5 城市显著树树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研究

2 引言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1 研究目的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

2.3.1 研究范围

2.3.2 研究内容

2.3.3 研究方式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地概况

3.1.1 合肥市总体概况

3.1.2 合肥市瑶海区概况

3.1.3 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概况

3.1.4 合肥市主城区概况

3.2 研究方法

3.2.1 城市显著树调查方法

3.2.2 显著树树种结构和多样性指标计算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城市显著树的评定及得分情况

4.1.1 总体情况分析

4.1.2 不同城区的显著树评定及得分差异

4.2 城市显著树种植物区系组成、相对丰度及属种相对频率分析

4.2.1 城市显著树种植物区系组成及相对丰度分析

4.2.2 城市显著树属和种的相对频率分析

4.3 城市显著树种的年龄结构、生活型及乡土性特征分析

4.3.1 城市显著树的年龄结构特征

4.3.2 城市显著树的生活型特征

4.3.3 城市显著树的乡土性特征

4.4 城市显著树树高、胸径及冠幅面积分布特征

4.4.1 显著树树高分布特征

4.4.2 显著树胸径分布特征

4.4.3 显著树冠幅分布特征

4.5 城市显著树种断面积、相对优势及重要性值分布特征

4.5.1 树种层面的显著树断面积、相对优势及重要性值分析

4.5.2 从科层面分析

4.6 城市显著树多样性特征

4.6.1 城区层面的显著树多样性分布特征

4.6.2 街道层面的显著树多样性分布特征对比

4.7 城市显著树立地位置分布特征

4.7.1 总体特征

4.7.2 不同城区显著树立地位置分布特征对比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和建议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讨论

参考文献

1. 城市“显著树”调查表

2. 调查区域城市显著树定量评分统计表

3. 调查区域城市显著树定性评价统计表

4. 合肥城市显著树种总数量及拉丁文学名统计表

致谢

上一篇:跨国公司经济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幼儿园校园文化建设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