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网络公关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网络公关;政府形象;公共危机;政策传播;信息服务

学科专业:政治学理论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一、政府形象塑造

二、公共危机治理

三、公共政策传播

四、政府信息服务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风险社会理论

三、分众传播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中科学学科论文提纲下一篇:教师教学行为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