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电影营销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其影响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电影营销的发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微电影的界定

目前对微电影的定义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 微电影 (Micro film) , 即微型电影, 又称微影。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 (超短) 时” (30秒-300秒) 放映、“微 (超短) 周期制作 (1-7天或数周) ”和“微 (超小) 规模投资 (几千/万元每部-数千/万元每部) ”的视频 (“类”电影) 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 可以单独成篇, 也可系列成剧。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微电影与传统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微”:微时、微周期制作、微小规模投资。由于微电影的

图3.1当当网的物流配送体系

为了让快递公司从合作中实现自己的利益, 当当网必须加强与他们广泛的沟通和合作, 在一些重要的方面达成共识, 明确双方的责任确保配送体系的快速运转, 实现双方的共赢。

2.3改善服务质量, 提高顾客满意度

2.3.1建立虚拟展厅充分展示产品形象

当当网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展厅充分展示产品形象, 激发购买欲望。网上购物的缺陷之一就是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进行实实在在的了解, 他们只能靠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 而商品隔着电脑屏幕触手不及。由于百货产品的样式繁多、规格不一、单价较高这些原因导致消费者在购买是有很大顾虑, 当当网可以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的展厅, 利用网络上立体逼真的图像和模特, 甚至结合声音来展示其产品, 进而使消费者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产品的存在, 这样会将商品更好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使其对产品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从而激发他们的需求与购买欲望。

微时长, 适合于在各种新媒体播放。

2010年底, 号称全球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 由凯迪拉克携手当红影星吴彦祖拍摄制作。《一触即发》故事情节紧张、画面惊险刺激, 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又展现了凯迪拉克的特性。也许《一触即发》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微电影, 但是它却是第一个提出微电影概念的。《一触即发》上映后大获成功, 吸引了广告人对微电影的关注。

二、微电影营销流行的原因

微电影这种营销模式正受到企业的追捧, 并将成为网络视频广告的主流。2011年, 有2000部微电影产生, 有人预测, 商业化的微电影, 到2014年将达到10倍的增长空间。目前很多行业都已使用微电影营销, 如汽车、手机、服装、化妆品等等。微电影之所以如此盛行, 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 传统广告时间有限

传统的电视广告, 受限于高昂的播放费用, 5秒-30秒左右的时长, 无法阐述品牌故事, 往往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 介

2.3.2提高消费者在交易过程中的满意度

网上购买的不仅仅是质优价廉的产品, 还有良好的愉快的购买体验, 当当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首先, 提供简单方便的商品查询、体贴周到的导购咨询, 使消费者方便、快速地找到自己的产品;其次, 简便高效的商品订购、安全快捷的货款支付服务也不容忽视;再次, 同时提供订单, 执行查询功能, 方便顾客及时了解订单执行情况。当然, 最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充满信心, 这就需要当当网建立一个实时的沟通系统, 消除他们的顾虑, 增强他们网上购物的信心。

我们认为, 在消费者购物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购后评价阶段, 当当网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快捷、方便和有效的购后评价渠道包括:网站的书评、调查表格、社区论坛等。另外, 当当网可以完善网上社区的服务和管理, 为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品头论足, 提供售后服务人员与用户实时交流的平台, 这样图书电商当当网会得以更优越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蔚田, 杨雪, 孙恒有主编.网络营销实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覃征、刘晓艳、王利荣、黄龙、杨博编著,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拉菲·穆罕默德, 罗伯特·菲谢尔, 伯纳德·杰沃斯, 戈登·帕蒂森著, 王刊良译.网络营销, 第2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绍产品或服务的优势, 吸引消费者产生购买。而微电影的时长, 则可以将一个品牌故事巧妙地包装起来, 以短片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 实现与消费者多层面、深层次的沟通。

2. 快餐时代, 时间碎片化

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休闲娱乐时间有限, 很难抽出大量时间观看长篇影视作品。同时, 由于每天受到大量信息的冲击, 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分散。这种时代背景下, 一些快餐文化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微电影的特点正符合人们的这一需求, 很好地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 三分钟的时长, 完整的故事情节, 精良的制作, 甚至还有明星的参演, 使得观众有观看电影的体验。

3. 移动终端迅速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 微电影成了人们的一种消遣方式, 其播放平台主要是新媒体, 使得人们观看更加便捷, 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班途中、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都能播放。移动终端的普及也让更多受众都能接触到网络媒体, 增加了微电影的传播覆盖面。

4. 主流消费群体社交特征明显, 交互性主动传播

截至2012年4月,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超过3亿, 其中具有很强购买力的年轻网民居多, 他们年轻, 网络化程度很高, 愿意分享、转发网络上有趣的东西。微电影凭借其创意一下就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 如果情节较好, 甚至可能产生网友的自发传播, 通过微博、视频网站、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 观众在欣赏观看的同时进行转发和分享, 实现快速扩散的病毒营销效果。相比较于传统的广告形式, 通过微电影进行品牌营销不容易被消费者抵触。这也是微电影营销受到追捧的一大原因。

三、微电影营销策略

微电影是电影和广告的结合, 自2011年起热度不断上升, 商家也纷纷以此为营销手段。市面上的微电影广告层出不穷,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昙花一现, 知者甚少, 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如姜文拍摄的《看球记》反应平平。纵观成功的微电影营销, 其成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优质故事

随着微电影的火爆, 微电影的营销手法已逐渐被人们熟识, 要使短片从众多视频中脱颖而出, 只有更好的创意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一个成熟的微电影项目往往是一次完整的内容整合营销。既然是以故事取胜, 就不能停留在过去传统电视广告和影视剧层面, 而是要关注消费者内心需求, 引起观众的共鸣, 与之进行情感的沟通。微电影的作用是在于向消费者传递品牌的精神、价值, 因此企业应该从产品LOGO显露次数转向传递品牌核心价值。

如台湾大众银行的《梦骑士》到《母亲的勇气》, 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讲述的都是普通平凡大众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 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勇敢的精神。这的确是一部部可以打动人心的广告片。相信很多人在看过它们之后, 都会被片子中主人翁的那种精神所感动、震撼, 正好契合了大众银行“不平凡的平凡大众”的品牌精神。

2. 精准营销

交通、报刊、杂志等媒体广告投放只是对接受群体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分类, 很难做到更细的划分, 当需要针对某个特定人群推出广告时, 往往难以迅速奏效, 也会产生一定的无效投入。数字化营销的常用方式如E-mail广告、网络广告、浮动广告多为漫天撒网型, 针对性不强, 广告效果也较差, 还可能招致消费者的不满, 影响企业形象。与此相比微电影广告的网络投放更具针对性与选择性。

在广告投放上, 根据网络传播的特性, 分析观众使用网络的习惯和偏好, 选择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特定时间进行发布和传播, 更具有针对性、选择性, 从而实现精准营销。还可以选择在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中进行重点推介, 进一步提升客户形象宣传的有效和精准程度。

3. 各种新媒体传播

微电影的传播方主要是互联网即数字媒体。首先是在各大视频网站的传播。微电影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通过各大视频网站进行传播, 通过点击率提升人气, 有兴趣的观众还能留下自己的评论。

社会化媒体兴起之后, 会对微电影进行二轮甚至多轮传播, 形成口碑。微电影通过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只要微电影的内容能够充分调动起网民的参与热情, 使全民参与收藏、分享、讨论甚至是二次创作, 就可以充分释放微电影的影响力, 实现快速扩散的病毒营销效果。

随着微电影传播的升级, 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会愈加密切, 甚至可以和消费者形成互动, 让消费者决定故事情节的走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微电影十分重视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原因。

因此企业要很好地利用社交媒体, 微博和SNS, 论坛和IM, 进行成熟的策划和执行, 推动微电影的快速传播。有数据显示, 当网民看到感兴趣的视频内容时, 66%的人会分享到博客或微博, 而71%会通过QQ或MSN发送给好友。而通过口头告知他人的也占了35%。

四、结语

我们开始进入营销3.0时代, 现在的营销者必须同时关注消费者的内心需求, 通过情感打动消费者内心、引发其购买决策的理性思考、最终在理性和感性的同时作用下, 做出购买决定。这也正是微电影希望和能够做到的。

微电影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 但这种营销手段已经成为传统营销的一种补充, 给企业的营销带来了多样化的发展, 也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4342291.htm

[2] 边明, 韩亚飞.电影广告发展探析[J].新闻世界, 2011 (03) :121

[3] 张梦.迅速走红的网络“微电影”[J].中关村, 2011 (08) :72-74

[4] 陈红莲.网络“微电影”的传播学解读[J].今传媒, 2011 (12) :95-96

上一篇:基于SCOR和平衡记分卡的供应链绩效研究下一篇:塔吊非常规附墙连接处的钢结构桁架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