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话教学研究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谈到孔子时说他是一位至圣先师,拿他和希腊大哲苏格拉底相比。台大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在《国学的天空》中也将二人并提,《论语》《对话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他们的言行思想。如果说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善讲故事,注重体验,那么孔子教学则善用情境,注重启发。在亲和和谐的氛围中,孔子对话教学主要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辨惑、取譬、对比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言及孔子,人往往觉得其人庄重威严,其言铿然有力,所见个别图片还能慈眉善目,雕塑更是不苟言笑。其实,孔子应是一个既让人敬重而又能够使人亲近的人, 弟子三千即是一个明证。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综合孔子一生看,“道”的涵义应是“仁”。 孔子的学生深知老师的人生理想 ,便虔诚追随。孔子“爱人”“知人”“诲人不倦”,学生便悦纳老师,真诚求教。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莞尔而笑”,笑得亲切;说“前言戏之耳”,语气轻松,孔子幽默风趣可见一斑。从中可以窥见孔子和学生是亲近的,而亲和和谐的氛围正是孔子对话教学的前提。

孔子教学生五经六艺,阐述“仁”之思想,既在华屋草房,又在旷野山间。教材不局限于典籍,自然之物、生活之景皆可顺手拈来,化为教材之用。如《论语·乡党》中有一章:孔子带弟子经过一座山上的桥梁,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天空盘旋一阵之后,再聚集到一起。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孔子称赞山鸡会察言观色,懂得时宜。孔子又何尝不是懂得时宜之人? 他善于抓住时机,利用真实情境,随机点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它如“子在川上曰”“季氏将伐颛臾”等都是孔子教学的真实情境。孔子看到汹涌澎湃的江水滚滚东流,感慨横生,于是将自己对时间的体认授予学生。冉有、子路就“季氏将伐颛臾”请教孔子,孔子直指学生之过,陈述颛臾昔者今事,引用周任之言,多用比喻说理,阐述其“仁者爱人”思想,制止了一场战争。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即是卫国。他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住了,就此阐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

《论语·子路》说: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论语·卫灵公》说: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 ”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论述“相师之道”,并非宏论玄理,而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表现至理———人之所需,我之所从。

援引上述四例, 意在阐明孔子对话教学大多从现实生活入手,从真实情境中衍生话题,在真实情境中或譬喻或引用或激辩或示范,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除利用真实情境展开对话教学以外, 孔子还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辩论、践行。我认为孔子创设的最大的问题也是对话交流时间最长久的话题是“仁是什么? ”这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终其一生探讨的话题, 涵盖面广, 答案丰富。《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孔子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其余为此之扩充和引申。“礼”“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孔子论述上述问题,有的是“为仁之方”,有的是“为仁之本”,有“近仁”,有“仁德”。诸多子话题围绕母话题“仁”进行,使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影响深远。而孔子的学生时刻思考“仁”的问题,遇事主动与“仁”联系,思考“仁”或“非仁”,以“仁”为理想引导自己 ,以“仁”为标准判断事物。他们经常“问仁”,而孔子因材施教,回答丰富多彩。列举两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论语》中最明显最典型的对话教学案例有两章 ,都是孔子提出话题,众生讨论: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一章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 ”子路、颜渊便各言其志。子路愿与友同享,颜渊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更值得一说的是子路愿听老师之志,孔子亦坦陈:我愿意使老年人得到安心,使朋友得到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怀。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学气氛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孔子言语亲切,学生畅所欲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孔子说:“倘若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要怎么干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众生纷纷作答。孔子或微笑,或沉默,或激赏。从提出话题,到围绕话题交流,最后评价,教学流程清晰,效果显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为师,善于为学生解惑。有时学生的疑惑很明朗,就是某某问题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时学生对于一些问题认识模糊,辨不清是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如何表述。如《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孔子以生活现象作比,为学生辨明“爱时希望他长寿,恶时又希望他快死即是困惑”。又如“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问辨惑,子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为学生辨明“由于一时怨忿,就忘记自己甚至父母即是困惑”,告诫我们应制怒,应认识自己、孝敬父母。

《论语·雍也》有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能近取譬”之“近”既可指自己,也可指自己身边之人物。凡是能够就近以自己或自己身边之人物来作比方,推及别人,那就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孔子在教学中尤其擅长此法。我们耳熟能详的夫子名言很多是这样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其中《论语·八佾》一章较为典型。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女孩子天生丽质,一笑起来眼睛滴溜溜转,好看极了。子夏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要穿上白色的衣服才会很吸引人呢? ”子夏好学善思会问, 孔子善于引导启发。他以当时的绘画艺术为喻,讲得生动易懂。那时没有白纸,在接近咖啡色或树木颜色的帛或竹简上绘画,最后上白色,白色一上,前面黄的、红的、绿的全都突显出来。因此,“绘事后素”是说一个女孩子丽质天生,底子好,不必多做装饰,只要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漂亮了。如此解说让子夏豁然开朗,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追问孔子:“‘礼’是不是也是后来才产生的呢?”孔子认为,人性向善,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而礼是后加上去的,是白色的,学礼是为了使人性原有的美质展现出来。而孔子的理解正是在子夏的启发下才明晰的。师生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孔子对话教学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对比。最明显的是将“君子”和“小人”对举。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阳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在对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明确有道德的人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

总之,在亲和和谐的氛围中,孔子对话教学主要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辨惑、取譬、对比的方式,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摘要:孔子对话教学是在亲和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主要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采用辨惑、取譬、对比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辨惑,取譬,对比

上一篇:利用地方德育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探讨下一篇: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