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舞蹈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本科舞蹈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舞蹈课程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教师职业技能课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已发生巨大改变,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原有课程的建设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现状的详细剖析以明确今后课程创新的方向。

第一篇:本科舞蹈论文

引导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思考

[摘要]近几年来,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备受人们关注,它体现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出发点和归宿。与其它教育相比较,舞蹈教育得天独厚,因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诸多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笔者根据多年舞蹈教学的体会,提出一些粗浅的见解。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舞蹈教学模式 主体意识 主体地位

尽管我国的舞蹈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批高精尖的舞蹈人才,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教学成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绝对科学的。诚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虽然具有很深的积极意义,但是其暴露出来的一些缺点正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的舞蹈教育发展,因此,我认为,应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施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我国舞蹈教育发展。

一、我国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分析

目前,我国舞蹈教学模式是一种偏向专业技术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从当前我国的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本科舞蹈专业的技术课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占必修课总学时的58%左右;占选修课总学时的44%左右;整个专业技术课的比重占总学时的54%左右。这些专业技术课全部是面授课程。正是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舞蹈学生的专业学习均是在教师手把手教导下进行的。

应当说,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在解放初期,我国的舞蹈教学经验不足,最初的本科学生都来自于民间爱好舞蹈的青年人,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氛围的熏陶,对于传统舞蹈有着天生的审美意识。而这些学生的突出特点在于没有受到过专门的舞蹈基础技巧的训练。他们的舞蹈底子薄,但审美意识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应当说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模式下,确实涌现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

但是,如今我国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对舞蹈专业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型的舞蹈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它正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由于这样的舞蹈教育模式更多的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设置了高比例的专业课。而由于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教师在教授这些高比例的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必须整日拥挤在一个群体空间里,只吸收,不消化,只接受,不投入,难得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更谈不上去展开创造性的翅膀了。因此,舞蹈教师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培养着“千人一面”的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心智堵塞,思维停滞,不动脑,不发问,没有思想,完全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和传达他人思想的舞蹈工具。

二、对我国舞蹈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路——学生主体性舞蹈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

以学生主体性为特征的舞蹈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培养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具体说来,这种教学思路具有以下几项要求: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舞蹈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还应是全程参与到舞蹈教学中来。例如,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动作元素,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学过的舞蹈知识编排组合或舞蹈等。

2 学生与教师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作为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应当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主体性舞蹈教学的学生观是: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最初是人简单模仿自然的各种生物形态发展而来的,然而,现代的舞蹈更多的结合了人类的思想,毋庸讳言。舞蹈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在我们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改良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改革的核心。具体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以下几点:

1 培养本科舞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当注重学生舞蹈知识、经验的积累。我们都知道,当孩子们用七巧板拼动物图形的时候,如果是没有见过的动物,怎样拼也拼不出来。舞蹈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舞蹈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等)和表演经验(如感受、理解和表现舞蹈的能力),才是舞蹈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培养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思维。

2 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挥性思维。所谓发挥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这就要求学生由已知去探求未知的思维方法。以往的舞蹈教学只限于你教我模仿的固定方式。课堂结构显得单调无味,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身体条件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3 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挥性思维活动中。应当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得过死,要允许学生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教师不要轻易对学生说“不行”给予否定,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独特的思维活动。

三、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现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形式产生浓厚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强,创造性思维才会活跃,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用富有激情的肢体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并利用语言进行诱导,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指导进行思考、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探索。教学手段方法要创新,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舞蹈知识与技能等。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

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舞蹈教师要走进学生中,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学习,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成为学习舞蹈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 建立一种新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更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在传统的舞蹈教学里师生关系把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学生没有自主性,没有主动性的创造机会,只有被动的顺从。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创造性被扼杀,个性被压抑。因而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变革传统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于平等地位,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去面向学生,去感染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热心帮助学生;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应尊重彼此观点与爱好,教师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宽容、信任,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树立自尊、自信,形成丰富完善的主体人格。

2 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注重学习方式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说,教师在传授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学生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主动前进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习的本领。在传统舞蹈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的尊严不可侵犯,学生必须在“师傅”的严格控制下进行学习,学生所学的就是教师教的,这种“师道尊严”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由于舞蹈教师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机械式地学习,顶多能达到教师的水平,那么我们的舞蹈教育就永远停滞不前。所以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主体,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总之,舞蹈教师应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重心应由教师转向学生,由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主。

(三)正确把握学生主体性教学的核心

舞蹈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但决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舞蹈教师对学生的基础不甚了解。但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地追求让学生去探索,去创造,最后因为学生的能力没达到,难度太大而不得不放弃,结果信心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很难维持,更不要说主动学习了。所以,舞蹈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

2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舞蹈教学提倡大家“放羊”,所谓“放羊”并不是无目的,而是要把“羊”引到草木茂盛,水源丰富的地方,所以“放羊”也是有技巧的。可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主体地位毫无价值可言。为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进行精心启发,引导,但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技能却不闻不问,有些教师甚至不敢去问,生怕一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体现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削弱。我们在做好“导”的工作同时,更要及时反馈,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复地“导”,使其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成长。

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中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恰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出发点。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提出改革思考的同时,不应当脱离这样一个实际,那就是改革应当建立在吸收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每个教师应该进行思考的问题。我们相信,建立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改良的以本科舞蹈学生主体性学习为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必将焕发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起到其积极的作用。

责编 覃柏生

作者:茅正南

第二篇:浅谈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舞蹈欣赏的方法

舞蹈课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必修课,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教师应以新的进步的教育观念从舞蹈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舞蹈欣赏作为学前本科教育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舞蹈这座瑰丽的艺术宫殿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通过欣赏舞蹈,依据舞蹈的特征认识舞蹈,学生可以感受舞蹈、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教育工程,是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熏陶,构建人的审美心理,达到陶冶心灵、整合人格的目的。以往学前教育舞蹈授课采取的是继承性、模仿式的授课模式,教学主要采用以传统的教学经验、方法、原则来提升舞蹈技能,舞蹈欣赏少之又少,学生学会的仅仅是舞蹈技能的表象,舞蹈的情感、舞蹈的语言、舞蹈的欲望等无实质性提升。通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思考,我认为目前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和教学方法上应大胆改革,加大舞蹈欣赏的教学比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舞蹈这座瑰丽的艺术宫殿中汲取艺术的养料,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陶冶。通过欣赏舞蹈,依据舞蹈的特征认识舞蹈,学生可以感受舞蹈、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舞蹈是以人体美为基础,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人体的造型和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欣赏舞蹈,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舞蹈造型的审美和感知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媒介的艺术,舞蹈欣赏首先应当从人体造型的审美感知入手。舞蹈是展示人体美的最生动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将人体的自然美表现得十分突出,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动作造型,将人体的情态美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使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人体之美和生命之美,从而得到情感激励,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更好地生活。

舞蹈造型的审美感知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对人体自然美的欣赏。形体美是人体语言最本真的一面,也是舞蹈艺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之一。人体的自然美具体表现为身材匀称,曲线优美或肌肉强健,而这正是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对自己形体强烈的不自信以及畏难之所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赏析形体训练的视频,通过观看、对比、评析总结出形体美的重要性:良好的形体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达到的,从而树立形体训练的信心,调动学生形体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对舞蹈造型象征与暗示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舞蹈借助于人体造型诱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观众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舞蹈艺术造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把握舞蹈所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的思想。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理解和把握舞蹈造型的象征与暗示意义。在教学中欣赏舞蹈《千手观音》,首先让学生了解该舞的背景是张继刚导演为中国聋哑人这个特殊群体量身打造的。该舞主要由21名舞者通过42只手眼纵列叠加从而形成一头多臂多眼的效果,再现“千手观音”形象。其中舞者的移动并不明显,该舞主要通过多方位、小角度的变化,扬长避短地以张弛有度、灵活多变的造型弥补了舞蹈空间不足。舞者们用灵性的眼神、舞动的指尖、曲线美的动作舞出云冈石窟所展示的中华文明绚丽之色彩,从而完美诠释了张继刚编导“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就有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只手帮助别人”的创作初心。

二、舞蹈动作的欣赏分析

对舞蹈动作进行欣赏的要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轻与敏,即动作轻灵敏捷,自由舒展。舞蹈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们的动作笨重而不舒展。在教学中通过欣赏芭蕾舞《天鹅湖》,感受芭蕾舞一招一式动作的轻灵与舒展。舞者脚尖轻轻一立,延展的手势、挺直的后背、优雅的脖颈微微向上,像是天鹅高傲的宣誓;舞者脚尖轻轻一点,如雪花飘落,修长的双腿舞动着、旋转着,裙摆在灯光的照耀下泛着光芒,就像夜里的星空耀眼而迷人。舞者轻灵而舒展的舞姿伴着轻快短促的乐声,时而旋转时而跳跃,天鹅的完美尽显眼底。舞蹈轻敏带来的美感也冲击着我们的感官;二是柔与洁,即动作干净,刚柔相济。舞蹈教学中学生们的动作拖沓而僵硬,显得不干净。在教学中欣赏古典舞《爱莲说》,感受舞者邵俊婷用行云流水的肢体语言展示了东方女性古朴典雅之美;用欲诉还休的肢体动作刻画如荷花般洁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独立的君子品格。正是舞蹈中舞者不拖泥带水的动作以及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把诗作中对荷花的礼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用古典舞语汇作出了新的诠释。从而古典舞刚柔相济的韵味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三是稳与健,即动作稳健,富于活力。舞蹈教学中学生们脚下控制不好、重心不稳,身体飘。实际上良好的肢体动作必须有一个稳定感,脚跟要站稳,身体中心必须有平稳感。在教学中欣赏当代舞《红蓝军》,舞蹈中舞者们稳如泰山,将“双飞燕”、“飞腿”、“射雁大跳”、“飞脚”、“旋风空转”等一系列传统技巧变成舞姿,既展现了舞者扎实的技术功底,又展示了当代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气质及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不难看出稳健的肢体动作与扎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四是准与协,即动作规范,动作协调。在教学中欣赏傣族舞蹈《邵多丽》,舞蹈造型丰富,动作柔美,自由灵活,将生命的活力表现得十分充分。与此同时,动作干净利落,节奏感强。每一个舞者的动作纯真自然,美感十足;五是美与韵,即动作具有美感,形神兼备,舞蹈有韵有味,有情感。在教学中欣赏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旗袍舞片段,一群身穿旗袍的上海女人出现在舞台上,剪裁合身的旗袍是上海主妇最普遍的着装,时尚的发型和不露痕迹的妆扮反映出上海女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手中的蒲扇和脚下的小板凳是弄堂、石库门家家必备的家用品。编导将这些感觉和生活场景高度凝练,抽象出一段舞蹈,舞者们的曼妙舞姿把上海女人的风韵体态、生活状态甚至精神状态非常细腻传神地刻画出来,把舞蹈的美与韵诠释到极致。

三、音乐、灯光和服装等的欣赏

舞蹈是贯穿着节奏和韵律的艺术。舞蹈的节奏和韵律是借助于音乐来表现的,舞蹈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离开音乐的配合,舞蹈很难取得强烈的美感效果。现代舞台舞蹈还十分重视灯光的打造、情绪的表现和色彩的美化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欣赏舞蹈还应该关注其灯光、服装和道具的配合等,这样才能更全面和更深透的理解舞蹈,同时也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美感享受。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近年来少有的以红色谍战为题材的舞剧作品,通过舞剧诠释这样一个深入人心且情节复杂的故事,在兼顾舞蹈性的同时,还要准确地表现戏剧情节,升华情感。此剧的灯光、舞美、多媒体和服装设计可谓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四、舞蹈思想与情感的分析

舞蹈艺术以抒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之情为主要内容,同时也表达一定的思想。对舞蹈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对舞蹈形象的分析来实现,最终体现在对舞蹈造型、动作、音乐等的分析上。在舞蹈教学中不难发现解决了肢体动作的协调后,学生们对音乐情绪,对舞蹈情感的表现往往是舞蹈学习瓶颈之所在。因而加强对优秀舞蹈作品的赏析,感知不同作品舞蹈音乐、思想的诠释及共鸣也是舞蹈欣赏中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原创现代蒙古舞剧《蓝印》。民族舞蹈是中华之隗宝,而《蓝印》突破了民族舞与现代舞的界限,加强了融合,代表了新时代舞者把继承、发扬、创新为己任,用最真实的声音诠释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全新思考。在欣赏中让学生们了解舞剧的背景、历史及文化很有必要。《蓝印》剧名来自于蓝斑人,蒙古斑。一直被人们称作蒙古人独有的印记。此剧是以一个生活在都市的蒙古青年尋找生命之源为主线,讲述失去草原,失去文化,失去信仰的年轻人,对于新旧文化无法融合并在边缘徘徊的孤独无助的现状,并通过寻找祖先的点滴生活智慧从而找寻心灵出口的故事。《蓝印》也正如其名,希望将这种坚韧、淳朴、至真的精神在新时代找到出口并永久留存。《蓝印》以草原萨满文化再现与现代舞相结合的编排方式,挖掘人们心中隐藏的感情并加以诠释,赋予了原创民族舞蹈文化以时代感。《蓝印》在音乐制作上突破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局限,更多的采用了世界音乐以及实验、电子音乐等;舞美方面邀请了国内前沿舞美师进行全新创作;舞台灯光音效设计上至真至纯地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超脱于现实的感官体验。褪去浮华,与自然万物共舞。

舞蹈是美的艺术,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舞蹈是情的艺术,情在其中,意在其中。让我们通过欣赏充分感受舞蹈的美,喜欢舞蹈、乐于舞蹈。

作者:杨洁

第三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的现状剖析

摘要:舞蹈课程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教师职业技能课程,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变,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已发生巨大改变,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直接影响到原有课程的建设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舞蹈课程现状的详细剖析以明确今后课程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专业本科 现状 舞蹈课程建设

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使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呈现新的态势,它由以往“培养中师学校的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教师”转变为现在的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一线教师。从现在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已注重职业性,偏向应用型,这种跨度也直接影响原有的舞蹈课程目标,对现有的舞蹈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现状审视

(一)课程目标难以满足幼教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提高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舞蹈教学仍然还停留在对舞蹈的初步了解和基本舞蹈技能的目标上。在对当前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只会模仿教师动作,完成课堂组合,很难运用动作进行新的组合编排;这说明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较差;而90%的学生只会拔碟(意思是模仿网络、光碟的舞蹈作品),不会创编舞蹈;90%的学生表示很难进行舞蹈教育活动,可见,学生的舞蹈教育实践能力和舞蹈的创编能力是极其薄弱的。

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的舞蹈教学,只具有舞蹈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幼儿园舞蹈教育的需求,与我国强调素质教育,推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要求相差甚远。舞蹈教育是幼儿园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美、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收获美、创造美,它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自身较强的舞蹈技能,还要求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编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只会单纯的跳舞已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园对幼师舞蹈能力的需求,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要求,直接体现了当下培养本科层次幼师的舞蹈课程目标的不合理。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节

舞蹈在学前教育艺术活动中划分在音乐活动领域。国家教育体制转变前,有很多本科院校是没有单独设置舞蹈课程的,如北师大、南师大、东北师大等,只是把舞蹈学科的内容设置在“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里。在国家教育体制大变革后,各类本科院校都有调整课程设置的举动,但对舞蹈课程并没有突出力度。如果大范围的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长期忽视舞蹈课程的设置,势必会严重影响当下幼儿园教师需求的舞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部分学校开设的舞蹈课程只在中师或高职的模式上稍作调整,只开设舞蹈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程;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原因在于一些刚升格的本科院校还来不及进行自身的专业建设和进行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及定位,大都是效仿一类本科的原有模式,忽视了艺术技能的教学,并减少了艺术课时的设置,这里当然也包括舞蹈课程。从调查结果显示,舞蹈课时减少到1节/周,只开设一学年,在较少的课时量里要达到当下幼儿园需求的舞蹈综合能力,那也是非常有难度的。特别是对那些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不要求经过艺术面试,或不指定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本科院校而言,那就更具难度。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出成效,由此可见,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不合理的课时设置。另外,了解到有的学校只是就人才方案的规范所需开设了舞蹈选修课,是没有真正经过舞蹈学科人员及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共同研讨而设置的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能提高舞蹈能力的选修课程。可见,舞蹈课程结构的不完整,课程设置的不全面等现状,是与学前教育人才的实际所需相脱节的。

(三)课程内容实用针对性不够

现代教育体制的改变影响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目标的转变,导致原有的课程内容不合时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舞蹈课程内容的设计不能與要求的舞蹈能力相挂钩,表现在舞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设计偏多,对于舞蹈的赏析与创作实践能力的内容设计较少,在设计中对幼儿教师需求的舞蹈综合能力的实用性欠缺。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内容主要是为幼儿教师具备职前艺术素养服务的,所以课程内容必须充分的体现与时代结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可是在现实中并非如此。同时,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大都是由外系的专业舞蹈教师兼课,他们对学前专业舞蹈课程教学的认识仍然以套用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为主,重技术技巧、重舞蹈动作训练。作为一名幼师,所要具备的舞蹈技能不是高超的技艺,因此这样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是相脱节的,而且很多的学校开设的内容都是以成人训练为主,没有与学前教育相挂钩,如古典舞身韵、民族民间舞的成人组合训练等内容都是指向学生自身的舞蹈技能的训练内容,极少体现儿童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并且与之结合的教学都很少,显然是缺乏针对性的。

(四)教学方式传统缺新

1.教育观念滞后

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舞蹈技能学习,忽视了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指出幼儿教师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要使幼儿初步感受环境生活的美,使幼儿能大胆的表达自己情感的体验。由此可见,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要求教师要能引导幼儿感受生活,表达情感、提高审美,说明现代教育观念已发生相应的变化,更加强调要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进行教育教学,而不是原来的仅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存在的重视动作技巧训练,重视动作高效模仿的教育观念已非常片面、脱离实际,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基础薄弱,在课堂的教学中基本上多以老师讲解示范为主、学生模仿练习为辅。教师常常为了动作的规范而严格要求学生一遍又一遍的学与练,有时只是为了熟练动作或为了某一动作的连接,又或是动作姿态的问题,这种被教师一步一步规范动作的学习极易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们不用思考,机械的训练四肢,严重影响了智力的开发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每次的舞蹈课堂都是在教师不断的呵斥对动作规范的重复训练中渡过,这样会逐步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上这种采用专业舞蹈的教学方法,强调技术训练的单一教练方式仍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主旋律,这种师承式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动作、对音乐的感知和把握,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舞蹈的技巧和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对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而言,不仅要遵循“口传身授”式的舞蹈基本教学形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采取更多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舞蹈综合能力的形成。

3.课程评价缺少课程特性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常需要在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后呈现最佳成果。这个过程所产生的训练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意志力、创新力等都是舞蹈课程教育过程最有价值的产物。因此,我们对于这种特殊的课程,在评价体系中应充分考虑它的课程特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评价中更不能忽略这一点。我们不仅要考虑舞蹈课程的特性,还得与学前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大多数学前教育本科的舞蹈课程评价采用的是一种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方法,通常是学期结束后通过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和教师给予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进行课程评价的。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均不满意。

对于学生给教师的评价方式,教师认为:通过学生单纯的打分是不能公正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学生只是凭借单纯的课堂的感性认识来定论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真实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长处与弊端。学生则认为:给教师评分的过程是盲目的,有的是以主观意愿打感情分,对喜欢的老师打满分,对不喜欢的就随意扣分。这种与教师的态度、教学手段都无关的完全取决于学生的感情因素的打分的情况虽然不是全部,但是也是多数学生评价时的一种心理,这样就使得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为了保持教学考核的优良等次,还得尽量的“討好”学生,很难踏实的做到教育教学的改进,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评教。

至于教师给予学生的考试分数这种方式,通过调查,学生们也有很多不满。同学们认为:虽然学期评价是由平时回课、出勤、期末考试等方面共同组成,但是每项分数的给予都不能让自己认识到舞蹈能力在哪方面的欠缺;还有那些基础差又非常努力的学生,他们认为给予的分数让他们灰心,而失去舞蹈学习的动力。他们尽管付出了很多努力,可表现还是不如其他,他们的分数总是在班级末尾,使得这类学生始终得不到鼓励而想放弃等,这些让我们看到如果舞蹈课程的评价只看结果,忽略对训练过程的态度、问题的解决、合作互助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只重视舞蹈本身动作的完成,是不能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与此同时,教师对给学生打分的评价也是很有顾虑的,他们认为如果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以回课及考试的表演这么单一的方式,那么看到的只是舞蹈的基本知识点及动作表演技能,它便失去了舞蹈课程教育的真正目标。

二、结语

舞蹈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培养幼师职业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健全人格等重要作用。在国家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下,对现有舞蹈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和整合开发,是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EB].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方小燕.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内容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01).

[4]冯丽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多元整合与体系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36-137.

作者:肖溪格

第四篇: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持续扩招,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导致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过于求”,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为此,通过研究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建设性意见,对于解决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高校体育舞蹈专业 本科毕业生 就业现状 就业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高校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统计:自2008年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从532万人激增到699万人。近年来,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跻身于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阵容中,就业状况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关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和政策调整,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改革,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课程,以及如何拓宽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就体育舞蹈专业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窥测其就业去向,希望为解决体育舞蹈本科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些抛砖引玉的意见。

一、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体育舞蹈项目的深入普及,伴随着扩招的春风和素质教育的热潮,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人数正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毕业生的人数相应地逐年增加,导致体育舞蹈人才市场从过去几年的“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过于求”。各单位的现实岗位少,要求高,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形成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对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每年为该专业设立的相对对口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致使许多学生毕业后除了选择考研、出国深造外,干脆转行或是投身到公务员考试的大潮中。能够有一个“好出路”是莘莘学子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中梦寐以求的事,认为研究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留在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里,就成了很多有“地域情结”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就个人因素而言,不少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的态度是既要“符合自己的兴趣,有发展空间”,又要具备“待遇好、稳定”这两项条件。除此之外,我认为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最需要具备的素质”调查显示表明,在专业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差异悬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在21世纪不仅被定义为专家型人,更注重“全面发展”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也就是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可能向多元化方向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在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综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各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重视,目前看来就业能力不足是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体育舞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学校教学模式方面又存在相应需要改善的地方,导致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就业难已成为制约体育舞蹈专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如何在教学模式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舞蹈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毕业生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意识,转变以往偏离实际的就业观念。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对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市场的激烈竞争,由此看来,针对体育舞蹈专业学生的自身综合实力和专业特色确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多参加就业指导课,结合自己的专业特征,根据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同时把就业指导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共同形成就业指导合力。学校要加强对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而不是仅仅看重经济待遇和就业区域。

(二)深化教育改革,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人才。

高等学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逐年增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我国教育学业的改革,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必须认清形势,调整教师教育策略,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塑造适应新时期发展潮流的人才。

学生是未来的引领者,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尤为重要。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平台,认真参加实习、实践工作,不仅明确实习、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和发展的需要。通过实习、实践,不仅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新的认识,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找到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结构。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校教师应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熟透新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等,使学生明确自己本专业的前景及教师职业的内涵,正确规划好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继续发扬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同时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端正学习动机和目的,引领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学识和修养,做一名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

综观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向,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是必然趋势。通过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联系、渗透和整合,可以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感受到自身综合知识的匮乏,发现学习课内外知识的必要性,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成长,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育舞蹈艺术的真谛。

(三)广泛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机会。

目前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学生而言,要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收集各类就业信息,多渠道地增加就业机会。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各种招聘网站,寻找各种就业信息,也可以参加各级、各种、各类招聘会,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增加就业机会。要充分利用与实习基地的良好合作关系,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咨询关于学习、就业方面的问题,汲取良好经验,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四)面向基层,拓宽就业渠道。

对于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讲,就业渠道并非单一孤立,就业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很大的就业优势。但是目前,很多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完全将灵活就业作为其就业途径。面向基层,树立基层服务意识,是一个良好的就业渠道。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又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又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又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面向基层,自然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对于政府部门来讲,为了完善引导毕业生流向基层,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控和引导。第一,政府可以继续完善和制定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使得高校招收定向特培生,使这些学生将来毕业后回原单位和原地区就业。这样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也得到了带动。第二,研究制定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例如增加物质补贴、人事档案户口方面的优惠等,促进人才的良性流动。第三,研究大城市与基层中小城市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挂职锻炼的制度建设,形成大城市人才到基层中小城市挂职锻炼与个人升迁相挂钩的考核机制等。

(五)激发创新,自主创业。

目前,市场、社会舞蹈产业非常广阔,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灵活和多元,而且针对毕业生就业国家新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有热情选择自由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解决后顾之忧。第一,搭建简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畅通无阻的网络平台,方便自主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二,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和补贴。这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创业初期,解决了最为重要的资金问题。第三,不断完善自由职业法规。建立高效、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自由职业市场健康有序的成长。第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和技术培训,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给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绝佳的机遇。对于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比较匮乏的大学生,政府同样正在建立必要的中介服务和培训制度,帮助大学本科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政府对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自主创业是一个良好的选择。

如上所述,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校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改革,对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校要不失时机地调整办学的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准确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以促进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育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也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切记不要随波逐流、好高骛远,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当选择自主创业,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潮流的体育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武少颖,宁丽瑾.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5).

[2]郭建民,赵世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过高师音乐学院(系)音乐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5(6).

[3]王超.艺术类专业就业前景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0).

[4]吕红,金喜在.我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J].发展改革,2008(2).

作者:韩雪菲

第五篇:论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教育改革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方院校开设舞蹈学本科专业。舞蹈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经历了21年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的舞蹈专业人才,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舞蹈科研成果,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和综合类地方院校的生源质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等方面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探究相关文献的方法,结合所在综合类地方院校的实际,就目前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培养新型的應用型舞蹈人才,深化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教育改革,提出可行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综合类地方院校 舞蹈学本科 教育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国家教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加快,市场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综合类地方院校开设舞蹈学本科专业,舞蹈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经历了21年的发展,培养了许多的舞蹈专业人才并积累了大量有益的舞蹈科研成果。同时,从另一些方面来看,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在面对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下,地方院校舞蹈本科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1 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生源质量差异大,教学难度大

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本科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高生,少数毕业于舞蹈中专,两者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触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学习质量和要求都各不相同,对舞蹈的掌握程度等都存在诸多差异。普高生的专业学习通常是短则几个月、长则两年左右的强化训练,专业基础相对薄弱,有些甚至不会跳舞,且骨骼的发育已基本定型,柔韧性普遍较差,但普高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解水平要高很多,对于一些舞蹈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更好;舞蹈中专生有着较扎实的基本功、专业技术技巧,身体能力强,但文化知识明显不足,这也是只有很少中专学生能考入舞蹈学本科专业的原因,但从专业技能方面来看,能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达到动作要求和规范。综合类大学的特征就在于“综合”,要求文化与专业同步。生源质量的本质差异给教师施教造成难度,如果不合理调整课程和教学目标,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会越发严重。综合类地方院校应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普高生和中专生的本质差别,技能教学的重点多放在掌握舞蹈风格、韵律、规格、要领及舞蹈形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加强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基础差的学生也要勤加练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基础。

1.2 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处于不断摸索和调整阶段,专业技能课教材使用随意

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专业开办时间较短,由于全国各地方院校所处的经济、地域、文化等因素各不相同,迄今为止也并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都是互相借鉴,有的借鉴同类院校,有的借鉴艺术类专业院校、综合性师范大学,专业技能课教材的使用上以北舞、民大等专业高校教材为主,还有教师根据自身艺术实践和经验积累将所学东西改编教授给学生,同一门技能课,教材的深浅和难易程度达不到统一,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不能说不可以,只是多少会导致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北舞、民大等高校是舞蹈艺术的摇篮,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最高学府,学生们也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身高比例、专业技能、文化修养等要求更是非常严格,而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本科专业的学生大多是中途学习舞蹈,以普高生为主,知识结构中文化课比例最大,因而两者的教学对象和教育目标大不相同,学习北舞、民大等高校的教材需要高强度的基本功和专业技巧,而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大都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很难很好地完成舞蹈技能课内容,这在施教过程中对老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的压力和难度。

1.3 舞蹈教学硬件设施不够、投入不足

好马配好鞍,专业的硬件设施条件也是决定舞蹈教育质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综合性地方院校的舞蹈学本科专业由于开办时间较短,在舞蹈教学硬件设施方面所投入不够,随着近几年舞蹈学本科专业发展越来越快,生源稳中见涨,严重存在着舞蹈教室少、教室面积不够大、教室内设施条件欠缺(如不铺设专业防滑地胶)等问题,给舞蹈专业课的排课和学生课余时间自主练习带来困难,时间久了容易造成学生积极性下降,对学习失去兴趣。

1.4 师资总体力量不足

综合性地方院校舞蹈学本科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上对舞蹈专业教师学历、综合素质以及教学经验等的制约,综合类地方院校普遍存在舞蹈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个老师带多门专业课,专业教师数量少,一些课程如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的开设质量得不到保证;缺乏学科带头人,缺乏高职称高学历的舞蹈专门人才;在职舞蹈教师没有行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和经常性的继续学习机会;疲于上课和各类演出排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制约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 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本科教育改革建议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当前我国高校舞蹈学本科教育主要分为三类:艺术类专业院校、综合性师范大学及综合类地方院校,这三类院校培养不同层次的舞蹈专业人才。综合类地方院校要培养的不是 “高、精、尖”专门人才,而是“培养具备舞蹈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初步对舞蹈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在文化馆、中小学、社会舞蹈团体、科研单位和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舞蹈理论的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地方院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学理念制定务实、有效、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舞蹈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比重、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比重、增加艺术实践课程比重等,优化课程结构。

2.2 开设舞蹈专业技术技巧课程,规范专业技能课教材的使用

关于舞蹈技术技巧与文化理论的学习比重问题,不同论文中的观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要重技巧而轻理论,而有的则认为要重理论而轻技巧,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没有错,因为它们是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层次而言的,鉴于综合类地方院校舞蹈本科专业以普高生为主,由于其自身特点,专业技术技巧方面尤其薄弱这个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她们的舞蹈技能应该放在第一位,这关乎她们的综合专业素质及以后的就业。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功,达到一定的外开能力,开设以班级为单位的早晚功自习,提高自身的柔韧度;其次,分学期开设专门的技术技巧课程,教授“跳、转、翻”之类的技巧。为学生后面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规范专业技能课教材,增加教学研究的投入,对于综合类地方院校的技能课教材最好进行集体编订,务必做到适合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并做好教学管理、教学监督,严格考核制度。

2.3 增加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平常学习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也回归于生活,任何纸上谈兵都是不可取的,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学生久待于课堂,听到的都是从别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内容,缺少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我们所学的舞蹈知识中,如民间舞(藏族、维族、蒙族、秧歌等)都是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传统特色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特别的民族意义,我们应该走出课堂,出去采风,去感受浓厚的民族特色、人文地理、民间乡俗,真正了解舞蹈,走入舞蹈。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和舞台,如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专场晚会、舞蹈专题讲座、艺术沙龙、全能比赛等。

2.4 增加舞蹈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硬件设施投入要与舞蹈学本科专业发展速度相配套,学院的领导要重视这个问题,积极解决存在的各项硬件设施问题, 满足教学的需要。

建立适合的教师进修或者继续学习制度,让专业舞蹈教师能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知识结构和学术动态,多渠道扩宽人才引进机制;加强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能力和修养,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献

[1] 冯燕.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论[J].科研,2015(45):75-77.

[2] 卿菁.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论[J].益阳师专学报,2002(2):124-126.

[3] 许岳军.试论地方师范类院校舞蹈教育现状与改革措施[J].黄河之声,2015(3):100-101.

[4] 段博雅.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体育舞蹈方向本科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运动,2016(2):56-57.

[5] 张雅妹,王璐.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青年文学家,2011(23):90-91.

作者:董辉

上一篇:园艺专科论文下一篇:安全技术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