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能给你什么

2023-03-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孩子我能给你什么

除了学位,清华还能给你什么?

史清

毕业多年,突然想起在校时流行的一句口号:"今天我们以清华为荣,明天清华为我们骄傲"。可时至今日,忆起清华时想到的还是清华对我的影响,却不知母校以我为荣的"明天"何时才会到来。这几天看到国内高考的消息,便想把我的感受写给未来的师弟师妹们。看到招生网上已经有了一些对未来就业、深造和出国的介绍,便觉得不如说说我体会到的其他一些东西。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标题,算是一位"非著名校友师兄"的感言。

一种真诚而淡然的处世态度

很多学校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标签"。多年以前我面对一纸志愿表的时,差点被传说中清华"严谨"的标签吓得裹足不前,而去投奔其他传说中或者"自由"或者"浪漫"的怀抱。虽然最终还是抱着"不去清华心不甘"的念头"咬牙"报了清华,但当初"清华优秀得太沉重"的担心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想起来,说清华"严谨"倒是没错,但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宁愿选择"真诚"这两个字。

进入清华的我是无声无息的。不是状元,也不是金牌;对于未来没有特别明确的宏伟目标,但多少还有一点憧憬。回想起来我很幸运能在清华这样温和而又充满养分的环境中长大,让自己有机会去探索,感受和判断,没有迷失在"上大学就是要拼命出国"或者"告别了中学就是要追求民主自由"的人云亦云里。十八岁的毛头小子到了新环境,当然会有感受有想法,最难得的是真得有人愿意听。从系里的著名教授到没大我几岁的辅导员师姐,从BBS上的匿名兄弟到招生办的招我进来的老师,好像都很愿意聊聊跟学术有关或是无关,跟生活有关或是无关,跟未来有关或是无关的事。离开清华之后,我再也没找到这样的港湾。有时我会想,我对于清华的老师与兄长算是什么?是几千名学生中的一个?是铁打的营盘中流水的兵?都是又都不是。静水流深,清华好像是一个不太流行"我有权利怎样"或者"你有义务如何"的地方,人和人的关系没有那么"清晰",但却充满信任与尊重。记得当一介平民的我在临近毕业时突发奇想地请缨,希望代表毕业生在酒会上致辞时,老师们毫不犹豫的支持几乎让我吓了一跳。毕业的这天,我又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清华:对别人特别"当回事"的一些东西,她看得很淡;对一些别人不太"当回事"的人和事,她却始终真诚。

一个忠实而贴心的校友网络

或许是因为关于清华的回忆总是那么美好,清华的校友网络也就成了国内各大学校友网络中最扎实和稳固的一个,在海外甚至还能碰上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友的热情帮助。工作之后每次在同事、客户和有关部门中发现清华校友,总能带来愉快的畅谈和彼此的信任,由此也就多了不少便利和机会。每次碰到疑难问题难以解决,在诸多客气冷漠的面孔之外总能找到清华校友的笑脸,寒暄几句年级专业之后就仿佛回到了清华,找回了在职场中难得的真诚。难题常常也就迎刃而解。有毕业于其他学校的同事把清华校友互相提携帮助的局面称之为"练清华把式",倒是有几分道理--互相的信任源自对彼此功夫和品格的了解。

出国之后常常参加海外清华校友的聚会,地点在其他城市时就住在当地校友的家里。这些校友常常是从未谋面,但大家都愿意配合校友会的安排。我刚出国生活不久,当地的清华校友

会就发来本地生活指南,附近的校友就开始关心我的住宿和开户等事宜,接下来还被几个老校友请了顿饭,成为我落脚之后吃到的第一顿正儿八经的中餐。后来又面临毕业求职的时候,时常有校友转来自己公司缺人的消息,或者要去我的简历转交自己的老板,还有的帮我引荐熟悉的猎头介绍机会。当有面试机会的时候,又总能找到已经在那里就职的清华校友,给我讲他们面试时的经验。"有困难找清华校友"简直成了我的习惯,把其他的中国同学羡慕得不行。他们告诉我说,自己母校也有庞大的校友网络,但校友之间的感情却从来不像我们清华人这么亲密,凑在一起时的抱怨总是多过互助。我只好笑着告诉他们说,这大概也是所谓"自由精神"之一种吧。

清华有很多担任领导人的政界校友,有很多成名成家的学界校友,也有很多身价惊人的商界校友,但是在这个网络里受益最多的还是我们这些依然普通的年轻校友们。碰上拥有决策权的客户领导听说我是清华校友,总愿意多花点儿时间听我们公司的方案分析;当我算来算去不知道怎么才能把自己不多的收入发挥最大效用时,也会很自然地找到在金融界做投资顾问的校友来"大材小用"。正是基于对清华校友价值的认可,已有国内著名银行特别推出了只针对清华校友的"清华校友信用卡",由银行承诺将刷卡消费金额的千分之一回馈清华大学--银行显然是最精明的,他们明白"清华校友"这个群体有着怎样的忠诚与价值。

一个开阔而深刻的视野

如果说校友网络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我不知道你是否会跟我一样在乎"视野"这样一个有点儿虚的话题。清华的一大优势是这里可以常常"与名家过招",提供给学生开阔而深刻的视野。通俗一点说,清华的经历让人毕业之后"不怯"。当不少国内的本科生走出国门之后常常惊讶于国外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时,清华倒是常常让一些来中国访问的外国教授感到同样的惊讶。虽然现在的清华距离国际顶尖学府还有相当的距离,但从我的了解来看,清华已经完全具备了跟国际主流学界对话、探讨甚至交锋的能力。

想要成为一流,首先要有与一流对话的机会。全国大多数高校使用的经典教材,其作者往往就是站在你面前的那位清华教授,而你在清华的课堂上听到的却是更新更完整的分析。国际上的前沿学说与争议人物常常会飘扬过海来到清华,让你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感受,然后用自己的头脑的心灵去判断和分析。带着这样的经历走向社会和国际舞台,不管是实力还是心态上都会有根本的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入学前高考分数上的差距最终能转化为清华人四年之后更高更远的落点。

开阔而深刻的视野也体现着清华教学的特色,我个人的感受就是基础和前沿的并重。就难度而言,清华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要求都稍高于兄弟院校,特别是在一些能够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上。基础牢靠与否在当时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在未来深造和工作运用中一定会有分别。而现在很多学校开始提倡的"与国际接轨",清华早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就走过了教材国际化的阶段,已经开始在课程体系、师资配置、教学方法和科研思路等方面的全面国际化。我们在清华就能知道同一专业领域"在国外是怎么玩儿的"。进入清华的你也很快会发现这种感觉的"爽"--这才叫读大学,这才对得起最宝贵的四年青春。

一次自然而顺畅的成长

敲下上面的这些字时我想起了自己在清华的时光。她难忘,因为她不是少年时代的延续,而

是成年时代的开始。清华的氛围并不激进,她从未标榜自己是"乐土"或者"天堂",也不会提供给你脱离基础教育之后信马由缰的"洒脱",因为她不想让你在进入社会之后才感到脱节和受挫,进而在无助中丧失信心,对整个社会沮丧。如果说温和而真实的清华会"不适合"怎样的人的话,或许就是不想成长的人了。

或许你会跟我一样,在清华把一些缺失的生活经验"补回来"。你将学会筹划时间,因为你发现这是一个高度自主的校园,精心设计的一天会有相当于两天的精彩;在清华你将会学会取舍和选择,因为你很快发现短暂的生命承载不了所有的机会和美景,你会开始探询自己的兴趣,考虑自己究竟在乎什么;你也将学会遗忘,虽然你可能不愿意或者发现很难,但不断展开的生活画卷终究会使你学会忘却以往的不快,直面未来的生活。这就是成长,在清华可能更加自然和顺畅。

在清华你还将学会照顾自己的胃,因为这里的食堂太多太大,上百个窗口几十种风味让离开家里饭桌的你第一次尝试着自己去选择;你还将发现自己对运动的热爱,哪怕你之前曾经打赌你完全没有运动神经,但这里轻松乐观的锻炼气氛会让你完全爱上运动;你还可能第一次考虑如何面对财富,你会发现认真学习能带来动辄几千块的奖学金,科技竞赛、创业大赛和课外兼职的收入将使你有可能在经济上独立于父母,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证明自己的成长。当然你还将学会交流和交往,明白如何能够取信于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各种思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就这样,当你带着成熟的自我,轻轻离开的同时,清华园也默默地把这身影存在心里。

第2篇:你能给你的学校带来什么 英语作文

What can you bring to your university, to some extent, is a philosophy question. First of all I want to state that everyone in the universe is unique. We know that the original form of a person is a combination of a sperm and an egg, called zygote. Before the progress, millions of sperms fight a severe war and at last only one of them survive to

On the other hand, at present I am a part of your school thus when I am in other places I always keep the belief in mind that on no account can I do harm to the school’s reputation and in the meanwhile I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do credit to our school. With regard to the futur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lie there, whether I become eminent or ordinary, I will inherit and spread the concept of your school to a wider world.

That’s my topic, thank you.

第3篇:你希望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心理环境

希望学校能给你提供什么样的心理环境?如何缓解这些压力?

王兆洪

教师职业压力很大,职业压力已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的行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希望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为减轻教师职业压力做出努力,为减轻教师职业压力,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创造条件。

1.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营造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为心理健康创造坚实的基础。促进教师心理相容,引导教师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交往动机,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为教师提供交往的机会。领导者还要及时处理教师间不良的人际关系,消除隔阂,形成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培训,通过聘请资深专家进行讲座、心理知识相关专题的学习与资料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内环境”,提早杜绝心理疾病的发生,减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潜在可能。

2. 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给教师提供公平的机会,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进修学习、福利分配等方面,此时领导者一定要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多渠道多方面进行疏通、劝导,缓解矛盾,平衡教师的心理。

3. 学校领导应认识到自己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尊重教师的人格,视自己为教师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以满足教师自尊的需要。领导民主是上下级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教师之间关系的好坏与领导风格有关。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教师心理的重要因素。领导是学校重要社会资源的掌握者,对教师的评优、晋级、升迁以及在学校的地位有很大影响。同时领导者应着眼于学校的发展,多听听老师们的心声,适时调换教师们的所教学科和年级。学校还应推选人性化管理,不要把制度定得过死,多从“老师心理”方面加以考虑,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

4.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重复培训,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要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注重过程评价,形成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改变只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做法,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

5.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设法创造教师进修学习、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比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让他们在获奖中获得自信;组织校内各种评优活动,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帮助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让每位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学校领导应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

6.教师最大需要是在工作中获得他人的尊重。他人的尊重是教师最大的满足,多提供给他成功的机会,这样可以使大多数教师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把繁重的任务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来做。实施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给教师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7.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教师教学成功、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奖金发放、进修学习及其它福利等方面的标准,淡化教学竞争、鼓励同事之间合作,消除同事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样更有利学校的整体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益。

8.提高教师待遇,免除教师后顾之化,只有当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和他们所得到的回报相平衡时,教师才能在没有顾忌、没有很大压力、心理平衡的情况下投入教育事业。

9.学校应该为减少教师各项工作强度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如完善办公条件。 总之,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教师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校环境。学校内要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民主、有利于教师个性发展的校园氛围及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帮助教师改善工作环境,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要改革教育评估体系,以教师的需求为准则,健全激励机制,避免产生一面推行素质教育一面保留应试评估体系的矛盾现象,提高教师的心理满意度和工作热情,使他们身心得到更大程度的放松。

第4篇:艺术教育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问到家长这个问题时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让孩子具备一个特长;丰富孩子的生活;提高孩子的艺术审美和修养;让孩子拥有好的体形,有助于以后申请重点学校……

这些回答都是有道理的,有些也却是跟一些实际需要相关。从我个人的认知来说,82艺坊所提供的表演艺术系列课程(包含乐音剧厂、绘音剧厂和创音剧厂)对孩子的教育而言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众所周知,人的大脑是由左脑半球和右脑半球组成的。人的左脑半球支配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是语言中枢,主要负责语言、分析、逻辑、代数的思考、认识和行为。人的右脑半球支配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具有记忆、形象思维、直观性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独创性。如果一种教育方式能同时让左脑半球和右脑半球一起协同工作,就可以促进全脑智力的开发。艺术教育,确切的说戏剧艺术教育恰如其分的成为了这一角色。戏剧艺术本身就分类为话剧、戏曲、歌舞剧、音乐剧等,又是基于音乐、律动、言语、舞蹈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多种艺术形式的互相搭配,特别是以音乐为基础的律动、言语和舞蹈的表达,从身体方面增进了左半身和右半身的配合,从头脑方面是刺激了左脑的认识和行为功能,也同时刺激了右脑的记忆、反应、形象力等。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个艺术对时间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在身体的律动中不能慢半拍,甚至0.1秒都能感觉出来。这一定要求头脑和肢体极为快速的反应能力,比做一到奥数题在反应速度方面的要求难多了。

其次,有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和品格的培养。82艺坊的教学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情景化,无论是学唱一首歌,跳一个舞都是包含在一个故事中的,我们对孩子价值观和品格的培养就隐藏在其中,跟他们一个潜移默化地影响。这种方法很好的消除了孩子原有的抵触情绪,剧中的主角一般就成为他们所喜欢的榜样。我们并不勉强孩子要参与、要专注,而是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有效的吸引孩子,玩在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一个人的才能会帮助他迈向成功,而只有正确价值观和品格才有使他拥有持久的成功和喜悦。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孩子,让孩子具备好的价值观会有助于孩子将来的成长。

此外,艺术教育直接增强了孩子的沟通技巧和表达能力。这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们创音剧厂里面就有三个孩子是大队长,他们在82艺坊所学到的帮助他们得到众多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艺术教育还可以增进孩子的安全感。孩子需要安全感,如果孩子存在焦虑和紧张感,让她/她学什么都难以吸收。

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艺术的国度是没有疆界的。作为一个教育行业的工作者,我深切地希望家长们在孩子的儿童阶段少给他们压力,多给他们自由;少为他们报班,多陪他们成长;少一点宠爱,多一份关爱。艺术,不仅作为一种他们要学习的技能,更要成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他们的人生。艺术——生命开启和升华的钥匙!

Kevin

82表演艺术教育工作坊(82艺坊)

第5篇:科学课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小学科学课是干什么的?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学都是以文字、符号、数字、图形、图像等形式与学生的心智发生联系的,惟独小学科学是以事实(即活生生的实体、实时产生的现象等)与学生的心智发生联系。”也就说,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果让学生观察一只猫,若是观察的是一只活生生的猫(不管在课内还是课外)那是科学课,若是观察的是图片上的猫,那绝不是科学课,也许是美术课,也许是语文课或者是其他学科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哪?教室之外的大自然啊!可见科学课为孩子创造了走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了“看见晚霞与星空”的条件。可能有的人会这样说:“看见了‘晚霞与星空’又有什么用呢?考试又不会考晚霞和星空。”这也许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想法,你考什么我就教什么。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见过晚霞和星空的孩子能对课本上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理解吗?能想象出“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吗?能描绘出“彩霞满天”“落日熔金”的景色吗?“这种没有与大自然沟通的生活,对于语文教学意味着什么?对素质教育意味着什么?对人的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领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已形成了共识。其实“科学发展观”在我们教育领域同样适用,我们教育也要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环境污染可以治理,人的童年可不能再来,杀鸡取卵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归纳了一下,科学课至少给孩子们带来三点好处。

一、 为孩子创造幸福的童年

这是从孩子的精神生活层面来说的。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对儿童来说,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但是他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痛苦与难熬。

近日,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孩子的童年期在缩短,起初感到纳闷,一个人的童年期应该是等长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的一生总是经过童年、少年、青年等时期,童年期怎么会有长有短呢?但仔细一想道理不是没有,现在儿童真正的童年期是在缩短。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野”的时间比较长,已经上初中了心思还不在读书,身在课堂心在课外。而现在的孩子没有多少时间“野”了,整天在管教声中生活着。

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游山玩水为什么人人都喜欢?不管是年老的还是年轻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无一例外,这我们可以从旅游景点就可得到验证。“游山玩水”无非是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嘛!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现在虽然脱离了大自然,但在我们的血液中肯定(从科学的角度应该用“也许”)流淌着进化前的动物因子(我暂且不用“基因”两字),从而一亲近大自然就感到快乐、愉悦。如果这个命题成立的话,那么对儿童来说,亲近大自然是幸福快乐的更在情理之中了。科学课中饲养小动物、栽培花草、观察当地的植物、认识常见的动物、研究植物的根茎叶、做蚯蚓找栖息环境的实验、研究士壤的成分等等活动,为孩子们亲近大自然创造了条件。当然让孩子们亲近自然的途径有多种,但我们的科学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途径。

童年的快乐在哪里?应该是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池塘里,在秋天的果园里,在冬天的雪堆里。

二、 为孩子丰富人生的经历

这是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与方法层面来说的。民间有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道理何在?老人的经历丰富也。还有一句话:“见多识广”。这个“见多”就是经历多。经历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经历”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因为你经历了你就会牢牢地记住了,有的甚至会使你刻骨铭心永记心间。有了经历就有了经验,有了经历就有了体会,有了经历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经历就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能帮助你正确决断。正如常人所说:“不让其品尝不知何为苦,不让其跌倒不知何为痛。”“尝过了甜酸苦辣,不食之也知其味也”,亲身见过或做过与从书本上看到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一生中经历过的事情有千千万万,但孩童时期做过的事往往会终身难忘。我们的科学课就能为孩子们增加经历。举个例子:让孩子们养几条蚕,他们会小心喂养、精心呵护,他们会把蚕宝宝当成自己的心肝宝贝,眼见蚕宝宝一天一天长大的兴奋与愉悦,亲睹蚕宝宝不幸后的悲伤,眼见蚕宝宝成长、蜕皮、结茧的历程,孩子们定会一生难忘。这样的经历能使孩子们对“春蚕到死丝方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经历能使孩子们懂得生命的宝贵,懂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有这样的经验,孩子们往往推测到其他生命的成长历程。有这样的方法,孩子们往往也能推及到饲养其他动物的方法。这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吗?

三、 为孩子提供知识的源泉

这是从孩子的知识层面来说的。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无非是两条:一是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也可叫做直接知识;另一个是从书本上或通过他人口授获得的知识,常叫做间接知识。直接知识习得慢数量少但记得牢,间接知识习得快数量多但易忘记。我们教育界常说的“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住、做过的才会明白”就是这个道理。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人的知识是按一定的图式建构的,好似滚雪球先有一个核心再越滚越大,也好比一棵树先有一个根再从根上长出繁茂的枝叶来。那么这个“核心”、“根”是什么?用现在教育心理学上说法,就是知识的“锚桩”,就是亲身实践中所获得的直观的形象的知识。有了这个“核心”、“根”之后就可通过同化、顺应把后来获得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建构到这个知识体系中形成较为稳固的知识结构。现在儿童由于实践经验的严重不足,直接知识的贫乏,其认知结构的“核心”越来越小了,导致知识掌握不深刻、理解不透彻。我们科学课就能为孩子们获得直接知识创造条件。举个例子:鸡是不是鸟?在孩子们的知识结构中普遍认为鸡不是鸟而是家禽。在科学课上让孩子逐一比较鸟与鸡的外形特征,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推翻了原有的“鸟”的概念逐步建立起了新的“鸟”的概念,然后这个概念便成为以后学习鸟类的“锚桩”,再也不会把鸭子排除出“鸟”的行列了。所以不能小看我们的科学课,它能为孩子学习其他学科提供知识的“锚桩”。上面所说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春蚕到死丝方尽”等就是极好的例证。

当然,上面讲的是小学科学课的“能”字,能否达到这个“能”字,要从大气候和小环境的这两个角度去考量,大气候是人们对这门学科(确切地说“课程”)的理解、认识和重视的程度,小环境是课程实施者的理念、能力、水平和态度等等。

第6篇:朗读能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现在很多孩子看书都是跳跃性地读,只看个大概意思。但这样的阅读往往损失很多‘养分’”。叶圣陶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女士用爷爷的一段话来说明这个道理: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文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一句也不轻易放过,一个词也不随便对付,这样才能够达到透彻的理解。

叶小沫回忆说,爷爷看书总是反复读,很多书都读了很多遍。叶圣陶先生提倡朗读,因为朗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而他给孩子们写的作品也都是朗朗上口,适合朗读的。

“带着感情朗读、站在不同角色角度朗读,更可以理解不同人的处境。”叶小沫说,“例如童话,就很适合分角色朗读,这种方式比‘默读’更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才能读得精彩,才能真正懂得角色的心理。”

叶小沫认为,散文也适合朗读,读出来的感觉与默看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朗读让读者更能感受文章的美好和作者的感情,对欣赏和理解都有帮助。

诗歌是最适合诵读的。叶小沫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读,比如毛主席诗词:“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只有大声读出来,才能感受到那种气势。“不是所有文章都适合朗读,但可以朗读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有很多益处。”

“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听说读写大赛”组委会秘书长王淑敏认为,朗读是提高口才的基础。不管是演讲、辩论还是做主持人、评论员,所有的“说”都需要有自信、口齿伶俐,而朗读是达到这些目标的第一步。王淑敏认识的一位教口才课的老师。小时候是个“结巴”,但上小学之后,他喜欢上了朗读,从不怕读得不好被人笑话。这个结巴的孩子最终成为“口才”教师。

“朗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能让孩子明白,怎样说话才吸引人。”王淑敏发现,孩子们的“语感”不同,表达效果就不同。“有一届比赛中一个项目是‘读笑话’,同样一段笑话,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哈哈大笑,有的孩子读完大家就一点都不觉得好笑。这就是读的‘语感’有区别。说到底,‘读’可以考查孩子有没有抓住内容的重点,有没有彻底理解内容,并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北京晚报》)

上一篇:人生美文欣赏下一篇:双板滑雪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