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孩影评

2022-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老男孩影评

从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宣传歌曲《小苹果》看网络传播带给音乐传播的优势

【摘要】《小苹果》是“筷子兄弟”(肖央、王太利)主演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主题歌,由王太利作词作曲,其宣传片的音乐电视导演金世勋。2014年5月29日,宣传歌曲《小苹果》发伴随着音乐电视发行,随后成为新一代神曲,迅速走红网络。2014年斩获全美音乐大奖(AMA)“年度国际最佳流行音乐奖”,以及Mnet亚洲音乐大奖(MAMA)“中国最受欢迎歌曲奖”,《小苹果》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随后,《小苹果》荣获2015年第14届华鼎奖华语年度最受欢迎单曲。

【关键词】网络;音乐;传播;传媒;小苹果

“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极具特色的动感节奏,一改昔日抒情曲风,采用迪斯科、流行音乐的风格,音乐电视全程韩国拍摄制作,将迪斯科质感的动作与歌曲巧妙衔接。整首音乐清新明亮,歌词朗朗上口,颇有复古神曲的风范。歌曲《小苹果》用直抒胸臆的比拟,极具特色复古电音节奏瞬间把我们带回那个所有年轻人都会去舞厅跳迪斯科的年代。《小苹果》的音乐在结构上采用方整性结构,其特点在于在一首歌中反复地重复同一段旋律,这也是所谓的“神曲”区别于普通歌曲的一大特征。《小苹果》节奏虽简单却很动感,容易带动受众的情绪。音乐加入了民族元素配器,使歌曲带有一点复古的味道;不断重复副歌部分的曲式结构,加上旋律本身起伏不大,使得大众感官上易于接受。

一、网络音乐的特点

音乐的传播是音乐得已产生和生存的原动力,也是推动音乐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1、传播渠道多元化

网络音乐的传播源头是多层,多角度综合多样的。古今中外的所有音乐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一首刚创作完成的新歌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音乐剪辑、音频处理、动画制作等技术优势以图文、图像演唱的方式通过网络的传播让大家一同欣赏。网络音乐是容量最大,品种最全的音乐传播产物。它的这种多样性可以满足作曲家、歌手及市场的多种需求,这是科技进步所演变的新型产物,也是任何得传播方法都无法比拟的。

2、跨地域超时差性

所谓跨地域超时差性是指:网络传播源与传播对象的连线可以在不同地点的时间轴上大规模的相差重叠。受众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点从网络接受不同的音乐作品,并且不会影响作品在每个人接受中的完整性。从这个的层面上来讲,是异地异步传播。但在广播电视中,网络音乐传播对于受众来说却是同步的。传统的音乐传播,要求音乐受众,必须在广播电视传媒规定的时间内接受音乐,否则就不能完整地接受音乐。

3、实时交互性

当我们想欣赏音乐时,不管你处在何地,只要有上网条件,通过电脑、手机,利用多媒体,立即可以查到你要欣赏的音乐,这是传统剧场传播、唱片传播、广播电视传播、音乐期刊传播、所根本达不到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轻松的利用传播工具,将音乐尽收眼底。还能通过网络即时将感受发表在网上,使音乐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架起一座艺术沟通的桥梁,可以迅速地回到传播源并以多种方式反复交流的反馈链接来实现。音乐传播者与音乐受传者(音乐网站与网民)之间的即时交流互动,正是人类音乐的自然传播形态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方式,生动得诠释出了网络音乐传播的实时交互性。

4、自主自由性

网络音乐的现代文明要求,音乐在传播过程中,要带给人们的是一种自主性,要充分体现着自己的个性,当我们接受音乐时,是要能体现自己当家的感觉,网络音乐传播是要实现我们的这种愿望,使音乐欣赏者可以自主地选择音乐、自主地试听、下载音乐并且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编辑音乐,还可以复制到其它载体。这对于音乐在利用多媒体和其它媒体传播中,词曲作家对音乐商品载体(唱片、录音录像带、广播电视和现场演出活动)的依赖和受其束缚性来说,是一种根本的、是指被网络传播的音乐内容、形式的彻底的解放。

二、多元化传播

《小苹果》音乐电视推出不到两周,就位列多款音乐视听APP热榜冠军。广大受众更是纷纷出动,众多网友上传了自己模仿或制作的苹果舞,而歌唱类软件也出现了《小苹果》K歌大赛。网络的传播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媒体形式也多种多样,网友纷纷表示,“小苹果血洗各大网站,听到抖腿停不下来。”《小苹果》的爆红无非就是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由于《小苹果》在问世之初就被冠以“神曲”的标签,人们就会下意识地将其与之前火过的神曲对应起来,不仅更容易接受,也乐于分享给自己的朋友。这也《小苹果》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就能够迅速火起来。2014年6月—7月,不少人的社交网站页面都被《小苹果》频频“刷屏”,商场广播、手机铃声、广场舞伴奏曲,也都充斥着这首“神曲”的旋律。许多明星和众多网友模仿唱跳《小苹果》的网络视频。网站上“快闪”活动视频的出现,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大有重现当年《江南style》风靡中国的场面。《小苹果》的走红不仅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病毒式传播机制密切相关,同时它还契合了受众群体怀旧的潜意识和群体狂欢的精神特征。广泛流行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爆红作为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迎合大众趣味的倾向。

三、网络传播的商业价值

网络歌曲的便捷式传播,吸引了很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才华横溢却没有被人们发现的年轻人大胆投身于其中,同时,也为投资人和音乐制作人带来丰厚的利润。宣传歌曲《小苹果》的创作,歌曲本身使用不断反复的旋律配上超级通俗且压韵的歌词,而且音域没什么起伏难度,让受众唱起来朗朗上口之外,借助病毒式传播方法为将上映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造势。在传播时机的选择上,《小苹果》非常巧妙地搭乘了世界杯和毕业季的顺风车,引领全民狂欢风潮。《小苹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众在原版视频的基础上进行了模仿和各种版本的改编创作而受欢迎,以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的理念,通过新新媒体的传播迅速发酵。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嗅觉敏锐的产品也及时跟进,比如美拍将《小苹果》做成素材,也促进了病毒式的扩散。

自5月29日在网络上线之后,从网络到手机、从广场到校园,再到健身房,《小苹果》一夜走红。截至目前,有数据显示,“小苹果”已有超过3500多个网友上传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5亿。因为歌曲《小苹果》的持续发热,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间接地给电影带来了票房收入。这部低成本电影的总票房收入已经达到1.5亿元,《小苹果》这首歌曲功不可没。作为娱乐行业最为重要的两种产业,电影和音乐一直被看作影响亚文化群体的重要传播途径。音乐与电影的结合,相互作用,达到了双赢的局面。一方面,间接拉动了电影票房,另一方,也促成了歌曲的广泛传播,增加了歌手的曝光度,更是将歌手牢牢地与歌曲和影视剧绑定在一起,使得人气迅速提升,让许多唱片公司感到了影视歌曲的巨大潜力。网络传播对音乐传播的作用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 蔡海波. 儿童音乐电视创作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

[2] 蔡海波. 歌海声波——蔡海波百首歌曲创作谈[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3] 蔡海波, 蔡莹莹. 论儿童音乐电视的电视传播效应[J].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10.

[4] 蔡海波, 冯培洁. 论金复载动画音乐的创作特征[J]. 湖南省艺海, 2014,10.

[5] 蔡海波, 冯培洁. 以旋律思维塑造人物形象,用调性思维推动情绪发展——长篇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片尾主题曲《九儿》赏析[J]. 黑龙江省北方音乐, 2015,1,35.

[6] 冯培洁. 一场有益的艺术传播活动——评燕赵讲坛第506期“优秀电视剧主题歌鉴赏”[J]. 湖北省戏剧之家, 2014,11,190.

作者:冯培洁

第2篇:老男孩(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看完了。同学说很好看,而且很多人看得都哭了。我觉得也就那样吧,励志电影吧,又感觉不够励志。该怎么说呢。总之,觉得就一般。

第3篇:看《老男孩》(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初看这片儿,让我想到了很多那个时候的事情。看看现在身边的同学、朋友,大多也都是这个有好有坏。《老男孩》是对那个时候的一点回忆。不知道怎么看过两遍后就再也不想看了。我认为现在80后还不是要回忆的年代。

第4篇:忍忍,老男孩。(11度青春之《老男孩》影评)

半个多月前看了筷子兄弟拍的《老男孩》,被小触了一下,为什么这么单薄的一部电影,甚至说不上好,甚至说不上是电影,能把自己触一下呢?豆瓣里的评分是8.7,比我最爱之一的那个韩国《老男孩》还高出0.3,这简直有点儿扯,这是为什么呢?前面那个为什么,我能模糊的理解,后面那个为什么,我实在不知道。可能因为确实没有关于80后的好的电影。《九降风》是台湾人的80后,《初恋红豆冰》是马拉西亚人的80后,《十三棵炮筒》虽然是大陆的,但跨度太小了,不厚重。大陆也有个80后——《80后》,可惜让导演给毁了,你怎么就敢直接叫这名字呢?还把诸多历史事件硬生生的插进电影里,只是为了告诉我们这是80后吗?太急功近利了。所以,老男孩火了,不是因为它多好,而是因为它没对手。所以只要你能说出了大陆80后的一点儿心声,比如快男、打台球的、泡面男、让老婆骂的、拷肉男、按摩女、民工……说出那一点儿成长的小蜕变和内心的小纠结,你就能火。所以,80后这个市场是巨大的。但我始终感觉不应该就这么急着去拍。有些东西,拉开时间,拉开距离,记忆才能将画面凝固并且给它填上颜色。再说,70后还没回忆,你80后回忆个什么劲,别急,屎要憋一会儿,拉出来才爽。但就在这之前,如果因为《老男孩》的火带出了很多不痛不痒关于80的作品,以至于等到真正好的作品到来的时候,观众的G点都麻木了,损失的不仅仅是导演,也是观众。所以,我希望看到的是,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样,姜文突然一下让所有人都到高潮了,不光是因为它很好,还是因为前面没有人不停的戳观众的G点。所以,咱都憋着,行不?

第5篇:老男孩影评

《老男孩》:谁的青春谁知道

电影短片《老男孩》最近很火,它只是由中影集团和优酷网联合推出的“十一度青春系列电影”里的一部,但是它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热度在网络上受到大批网民的追捧,二十天内仅在优酷网上的点击率已经达到1200万,而且更多的网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了这一病毒式营销链条里,这部外表粗糙的短片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接近青春尾声的人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青春过往的遗憾和伤痛,这种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曾都有过,所以这部出自70、80年代人的自传性作品对于70后、80后甚至90后都有所触动。

影片以荒诞的手法讲述了一对痴迷迈克尔.杰克逊十多年,但已经不再有“少年心事当拿云”般心性的“老男孩”重新登台寻找梦想的故事。这个并不具有原创精神的并且看起来有些粗陋的短片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它抓住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流行事物,以恶搞和调侃的方式进行自我解嘲,而这个时代正是很多70后80后的青春和梦想开始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高潮的时候。高歌猛进的社会改革和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很多人拓宽了人生之路,同时也让很多人的青春梦想变得支离破碎。理想固然需要奋斗实现,但是奋斗却未必能实现理想,这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残酷鸿沟让不少人在看《老男孩》时激灵灵打了个冷战,心底泛起的是酸涩的感觉。于是,以喜剧面貌出现的《老男孩》幻化为一首青春的挽歌,这其中或许有当年挥斥方遒的激越感慨,但更多的却是梦想成空的伤感和无奈。

梦的开始

《老男孩》中的母题之一是迈克尔.杰克逊,在很多70后80后人的心中迈克尔.杰克逊曾经是一个伟岸的精神教父,也是时代的偶像之一。迈克尔.杰克逊的歌舞以强劲的节律震颤着当年的追风少年和他们的如梦人生,影片中的王小帅正是这样的青春少年的缩影。他模仿的迈克尔的舞蹈引来了同学的羡慕和追捧,而这样的场景确信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都曾经有过,只不过模仿的对象未必都是迈克尔,有可能是周润发、李连杰、四大天王,甚至是小虎队等等,所有的那个时代的偶像都代表的是一种同质的精神追求,或许因为迈克尔.杰克逊影响更深远更广泛,所以他名至实归地成为影片主人公情绪的最佳载体。

时代烙印

《老男孩》中另外一个主角肖大宝的中分头几乎就是九十年代的一个集体性的青春标记,他弹着吉他唱着《小芳》追求校花的场景几乎能唤起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而肖大宝在遭受情感挫折之后,走向“堕落”从而成为学校土霸王的转折虽非每个人都有的经历,但却能让很多过来人感同身受,几乎所有人青春期的爱情都以美好的遗憾而结束,所以日后的回忆才因遗憾而美好,因美好而伤痛。这一点,可能对相对拘谨和保守的70后的青春而言,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影片中所出现的很多上世纪九十年的校园流行歌曲成为另外一把打开人们回

忆之门的钥匙,虽然配乐毫无技巧可言,但是因为它们深藏于很多人的记忆中而不可磨灭,因此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之下,粗糙的画面成为质朴的回忆,动听的歌声换回阵阵的伤感,很多人忘乎所以源出于此。

梦的破灭

王小帅和肖大宝共同暗恋的对象是那个对他们视而不见的校花,而“暗恋”这个词所预示的结局往往是无奈的回忆,这种打击并不真正代表理想的幻灭,真正的理想幻灭是投身社会以后那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个成为蹩脚的理发师,一个成为落魄的婚庆主持人,一个形影相吊,一个娶妻如虎,这种梦想的破灭在影片中是以迈克尔.杰克逊恋*童案爆发为标志的。当曾经丰神俊朗的迈克尔.杰克逊那张惨不忍睹的脸出现在画面上时,就意味着影片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完全倾圮。当然,迈克尔.杰克逊事件在影片中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真正让主人公理想破灭的是扑面而来的社会浪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痉挛曾经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人生的阵痛,而昔日的校花投入了最不可能投入的人的怀抱恰恰是物质时代的一个缩影。王小帅和肖大宝的“落魄”并非穷途末路,但却是很多70后80后投身社会以后的现实境遇,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照进现实,也不是每一种理想都能找到归宿,接受现实归于平淡恐怕还是大多数人的最终落脚点,那些得偿所愿的毕竟只是少数。正因为《老男孩》走向了励志人生的反面而去追忆过往,所以它比鼓吹奋斗的影片更加契合大多数人的现实心境,所以这是一次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集体呓语。

嘲讽恶搞

《老男孩》主题是关于逝去的青春和失落的梦想的,但它的形式却是嘲讽和恶搞的,在关于两个“老男孩”重返舞台寻找旧日梦想的情节中,它恶搞的是时下流行的选秀节目,甚至连所谓的评委都是对某些知名音乐人士和娱乐人士的直接影射,这也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目前社会中的急功近利和集体浮躁的不满。在关于故事的表现形式和演员表演上,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剧中人物的表演过分夸张鄙俗,甚至冠之以“猥*亵”,这可能是源于欣赏习惯而产生的不适应,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形式上的夸张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这种带有自传性质的故事本身就带着创作者的一种无奈和自嘲。当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同样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适应,虽然《老男孩》已经不可能再有让《大话西游》产生深远影响的独特时代土壤,毕竟现实社会人们所接受的的信息量与彼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影片所发泄的情绪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它可能有一个难看的面貌,但它的内核实际上并不丑陋,平民化和草根化的集体回忆给了《老男孩》一个通行无阻的理由。

《老男孩》就像过去流行的那种手抄本一样,以奇迹般的速度不断在扩大它的影响力,有人将之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优秀影片相提并论,甚至有人称之为“最佳华语电影”,这其中固然有过分的偏爱,但是影片所表达的情怀一定狠狠地拨弄了一下特定社会群体的心弦。共鸣产生于感同身受,谁的过往谁怀念,谁的青春谁知道。

第6篇:老男孩 影评

老男孩——逝去的青春,永恒的梦想

几天前就看了《老男孩》,从严格时间意义上来讲,我是90后,可对肖央拍摄的80后题材的影片竟也感到十分的亲切,那些美丽的回忆在一种近乎搞笑的氛围里因为岁月的变迁带上了淡淡的感伤,或许淡淡的并不准确,对有些人是淡淡的,对有些人却是用刻骨铭心这样的词汇也无法诠释的深刻。

青春的故事,无论是哭是笑,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个男人把着烟头去找寻这些痕迹的时候,都会惊奇的发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完美的结局,有些记忆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中的老男孩就是这样两个男人,我甚至忘记了两个主人公在剧中的名字,一些情景却定格了太多惟属青春的画面,弹个破吉他,留个破分头,学个杰克逊,追个小女生,当个小霸王,打个小群架,有年少的无知,却也有年少的轻狂,我忽然发现,有些80后的记忆还延续在90后的时空,那些时候青春多是别人眼中的美好,在自己这里,可能真的就是雨中望着漂亮的女孩唱着《小芳》,可小芳却头也不回的那种莫名伤感。当在《欢乐男生》晋级赛中两个老男孩将多年的感触唱响在平民的舞台上时,那一刻是怀念青春的时间,一首歌曲的时间,导演用镜头展现了太多人那一瞬间青春的情绪,有曾经暗恋的小芳,有学生时代的玩伴,有饱经风霜的老者,也有涉世未深的青年,《老男孩》可能并不属于某个固定年龄段的人,因为青春是属于人生的韶华。想起了在网上看到的一段故事,一名中年妈妈看到春晚上的小虎队,不禁潸然落泪,旁边的孩子不解的问妈妈:“妈妈,你怎么流泪了?”妈妈说:“妈妈流

的不是眼泪,流的是怀念,怀念的也不是小虎队,是妈妈逝去的青春。”优酷网上几十万人点击了《老男孩》这段视频,又会有多少人怀念起那段逝去的青春呢?美丽的往事不可追,但如若往事里的律动重燃心底,两个老男孩为曾经的梦想又使了一把力,即使终究归于淡淡的平静,他们却从聒噪的生活里找寻到了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老男孩的意义,或许更多在于年轻的心。

而关于梦想,更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因为年少的轻狂,于是有了梦想的遥不可及,追逐迈克尔杰克逊,追逐校花,似乎这是一个年龄段群体整体的追逐,只可惜60亿人出了一个杰克逊,还有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校花也是孤零零的只有一个,这就难怪歌词里感叹“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了,梦想有时可能的确只是一个“梦”想,但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却常常是感人至深的,我甚至认为比梦想本身更有意义,尤其是在两个饱经岁月沧桑的男人身上,敢于将儿时的梦想重新追赶,这需要勇气,更值得敬佩,影片最后,几个老太太举着“支持筷子组合”的标语牌子的时候,我觉得真好,他们甚至跨越了年代成了“中老年妇女的偶像”。生命的热情源于梦想,红尘有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有的开始,归根结底都因为一个梦,是他们曾经的梦帮他们找回了梦想路上渐行渐远的将要迷失的自己,也是他们曾经的梦感动了坐在电脑前品位青春,品味梦想的你我。一个故事再感人也有结束的时候,但我欣喜的是,一个故事之后,老男孩带着新的梦想投入生活,而我们,坚定了梦想,也坚定了追逐。

关于青春与梦想,关于追逐与放弃,这是一个不老的男孩对《老

男孩》内心的感触。

第7篇:影评韩国电影《老男孩》

《老男孩》:口口之间的“催眠”

孙铭

片名:《老男孩》(Old Boy)

片长:119分钟

年代: 200

3出品国:韩国

导演:朴赞郁

主演:崔岷植刘智泰

获奖情况:61届戛纳评委会大奖

41届韩国电影大钟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最

佳灯光、最佳编辑

“即使连畜生也不如,却也有活下去的权利”。

如果真的遇到连畜生也不如的人,我们是否有原谅他的心灵?或许在我们口口相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最残忍的惩罚!

当电影《老男孩》呈现出姐弟俩人在教室里乱伦的画面时,大家都会以为这就是故事的谜底了,如果这部电影真的就此打住,那它也不过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好的电影,毕竟它让我们一直关注,毕竟它的血腥场面和崔岷植的精彩表演让我们“触目惊心”,然而它并没有结束,在李有真的心里,用一个人十五年的光阴换自己心爱的人的生命还远远不够,他要让他——那个话多的人尝到自己当初痛失爱人的绝望和忍受道德责罚的凄厉。所以,我们看到了那本相册,吴大修一家温馨的照片映入眼帘,十五年的关押期限在耳边回响,另一个惊人的悬念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产生、解开、消亡,留给观众的是久久不能平息的震撼。

我很佩服朴赞郁,并不是因为他让暴力美学大师昆汀.塔伦蒂诺在观看完电影之后彻夜难眠、垂泪不已,虽然如果昆汀不是评委会主席,这部电影也许就会因为那些拔牙齿、吃章鱼、割舌头的画面而被置于冷漠的对待。我仍然佩服他的原因是他先讲述了一个不会偏离观众思想轨道的故事之后突然一转道出了另一个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故事,而它自身故事的逻辑弥合得天衣无缝。

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艺术,让这第二个悬念成立的有三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发生的元素——私人监狱的存在、复仇狂人和催眠的神奇功效。这是这部电影唯一让人觉得有说不上漏洞的漏洞的地方。如果就现实生活而言,这完全就是胡闹,私人监狱肯定是违法的,而且还做起了生意,要是换了中国政府,那个被撬牙齿的可能早就一命呜呼了;复仇狂人更是不可能,别的先不说,搞到执行这个计划需要耗费的大笔资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催眠呢,有听说可以医治心理疾病的,有听说可以让人忘却烦恼暂时快乐的,最悬的也是能让人知

道自己的前世,但绝没有什么催眠之后按照指示爱上一个人的。但是就象刚才说的,电影是虚构的艺术,只要在故事本身的逻辑里面说的过去,任何一个元素的运用都可以。有“复仇狂人”的存在故事才有主角,二元关系才能建立起来;有“私人监狱”,吴大修才能健健康康的与世隔绝,顺利的与美道相遇;但是“催眠”就并不是一个非它不可的元素,完全可以由李有真制造偶然的事件单独困住吴大修和美道,再来点气氛,相爱并不难,因为十五年的分离对于一个父亲来说足够让他对自己的孩子陌生,而四岁时的记忆经过十五年的冲刷,父亲的面容早已经模糊不清。冒着风险,找一个不太能说的过去的元素结构故事,这个元素又并不是唯一能用的元素,为什么?

电影按照时间先后正常的故事顺序应该是:这一天,吴大修一个人在“老男孩”高中的操场上闲逛,这是他在“老男孩” 上学的最后一天,明天他就要转到东京的某所高中上学了。正无聊的时候,他远远的看见同年级的班花李秀儿骑着自行车过来,李秀儿主动和他说话,但没说几句就匆匆的离开,吴大修看见一个拿着照相机的男孩子也匆匆的赶往某间教室,好奇的他跟着男孩子来到教室的窗前,窥见李秀儿和这个男孩子发生性关系。吴大修无心的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自己的好朋友,然后离开“老男孩”高中。李秀儿和那个男孩子,其实就是她的亲弟弟李有真之间发生的事情很快的被传的满天飞,更夸张的是竟传言李秀儿已怀孕,这让生活在惊恐中的姐弟两人十分不安,害怕乱伦的事实被人发现,李秀儿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假性怀孕,最后李有真不得不同意姐姐的决定,看着心爱的人和自己天人永隔。于是李有真在痛苦中决心报复那个“说太多话的人”,在精心计划好之后,他在某天晚上将醉酒的吴大修关进私人监狱,并杀害他的妻子,抢走他只有四岁的女儿养护起来。十五年之后,将吴大修和他成年的女儿分别催眠,让他们相爱,并引导吴大修揭开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同时知道自己爱的女人竟是自己女儿的残忍真相,尝到李有真当初承受的痛苦。

整个故事中间有三个地方是推动故事向前的动因:姐弟两的乱伦,吴大修说出乱伦,吴大修和女儿相爱。要说谋害李秀儿的真正凶手应该是李有真自己,如果没有姐弟两人的乱伦,也就不会有下文了。但是从电影中间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作者对于李有真的同情,让吴大修用极端没有自尊的方式向李有真道歉,可见作者原谅了一开始姐弟两冲动之时犯下的错误,毕竟谁都有冲动的时候,他真正要批判的是那些传谣言的人,在电影中借李有真之手用绝对侮辱自尊的方式来惩罚那些人。李有真报复吴大修最痛苦的一击是他和女儿的乱伦,他采用的手段恰恰是“催眠”,其实作者在结构第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要用“催眠”的手段来展开第二个故事,李秀儿的自杀是因为谣言给她的巨大压力,让她假性怀孕,作者完全可以将故事编成李秀儿真的怀孕,担心事情败露而自杀,在这里谣言就如同“催眠”一样,让本没有发生的事实在潜意识中间发生。所以在复仇

的故事中,作者让李有真运用催眠的神奇功效给吴大修制造最沉重的一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

被催眠的人是可怕的,他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残害自己的生命,谣言就象口口之间的“催眠”,它可以杀死一个人的灵魂。“即使连畜生也不如,却也有活下去的权利”。一时的冲动无法避免,紧守秘密就是选择宽容,甚至能挽救了一个后悔的灵魂,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

如果真的遇到连畜生也不如的人,我们是否有原谅他的心灵?或许在我们口口相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最残忍的惩罚!

上一篇:献给最美的白衣天使下一篇:维修电工技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