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师制、学分制、班建制是常见的三大教育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 导师制能使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紧密的“导学”关系, 具有如下特点:1)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因材施教;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 更好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4) 有助于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 导师制正逐渐被国内本科和高职院校重新重视。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标准, 而高职院校导师制则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主要任务。因此, 在高职高专院校推行导师制既是对学分制的有力保障, 也是对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结合本专业学情及师资等情况, 构建“全项目参与”的导师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管理模式和“2层面3类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必要的。

1 目标、岗位、学情及师资等分析

1.1 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任务分析

我校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技、体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较强的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改革的需求, 掌握药学、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执业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具有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药学服务工作、药品流通企业从事药品经营与管理工作、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的生产及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药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是在医药公司及社会药店从事药品采购、药品及医疗器械营销、用药咨询工作;在各级医院从事药品采购、药品调剂、用药咨询与用药指导、药品管理、静脉药物配置、药物制剂及药品检验工作;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生产、药品成品检验 (质量控制与质量分析) 、药品销售等工作;在药品检验部门、医药院校等单位从事药剂学实验、药理学实验、药品检验等与药物相关的技术操作工作。为此, 本研究提出了“全项目参与”导师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管理模式。

1.2 学情分析

我们先后对四届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情况作了调研。调查结果是, 该专业学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但不了解社会和专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加上自主学习能力弱, 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学习效果欠佳, 最终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现, 80%以上用人单位认为该专业2010级学生在工作中“理论欠缺, 技术过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本研究构建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能让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为何学、如何学、如何做、如何提高”, 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想学”与“苦学”间的矛盾、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等问题, 能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中。

2 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全项目参与”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下开设的“按图索骥”式的教学实验相比, “全项目参与”导师教学模式则利用科研项目实施中提供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既能学到课堂中难以接触到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试剂配制、仪器设备使用前校正及调试、样品处理等, 也能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到导师就为什么这样做进行的讲解和看到导师就如何做进行的演示, 较好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是, 导师的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让学生耳濡目染, 培养出更适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全项目参与”的导师制中, 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导学”和“导向”, 以“导学”为主“导向”为辅。

1) 导学。

(1) 做中评, 评中导。在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 能准确评价学生目前的理论和技能水平, 进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改进学习方法, 处理好学习的质和量的关系, 督促学习进程, 最终形成适时的“做中评, 评中导”的良性循环。

(2) 做中学, 学中悟。在导师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 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根据导师提出的学习计划,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项目实施、教师评学等途径, 真正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达到“知行合一”, 构建出适应药学岗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2) 导向。

导师将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端正态度,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指导学生择业。

2.2“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管理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管理模式, 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要求两种类型的导师都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者具有研究生学历, 一定的工作经验并签订协议, 明确责任。在实施过程中, 对教学班分组, 一位“校内”导师指导6~8名学生, 并在一段时间后, 可为“企业”导师择优推荐科研助手,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上, 每名“企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4人。在管理模式上, 将由该生的“企业”导师和原“校内”导师联合管理, 分别负责专业技能和监督职能。

2.3“2层面3类型”考核评价体系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提出了“2层面3类型”考核评价体系。“2层面”是指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层面 (亦称学生层面) 和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层面 (亦称药学人员层面) 。“3类型”, 一是指学期理论考核类型, 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指实践技能考核类型, 促进学生对专业核心实践技能的掌握;三是指综合实训考核类型, 提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 设计、运行、维护复杂实验设备和系统的能力, 增加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2层面3类型”考核评价体系, 有效地建立起了一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跟踪评价的“考核轨迹记录模式”, 规避了以往“一次笔考定成绩”的片面考核方式的不足。

本研究依托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药物分析进行实施, 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导师教学”两个部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 理论考核主要对学生应知应会的药物检测技术知识点进行考察, 如随堂抽问10分、笔试30分;实践考核是考核评价体系的重点, 又分为“实践能力”如任课教师考评6分、定量分析14分、自主实践7分和“药学岗位能力”考核如平时考评15分、项目难易6分、项目熟悉情况6分、项目完成情况6分。

2.4 导师的权利与责任

为了有效推进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导师制”的实施, 本研究提出了导师的三权利三责任的“三三制”。权利包括自主教学权、学业管理权、独立考评权;责任包括安全、平等、有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 要求导师依据学生具体情况, 做到“三原则”:适量、适时、适度。

3 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3.1 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

目前, 已在2011级和2012级“药学专业”实施了导师制。调查发现, 导师制实施十五周后比导师制实施前, 学生对导师制的认可度从一半左右提升至接近90%。学期结束时, 学生对导师制的认可度达到98.0%。学生在参与导师项目研究过程中, 除去病假事假, 无一人旷工, 项目完成情况良好。

3.2 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提升

学生通过导师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自学能力和效果大大提高, 有效地帮助导师如期完成了研究项目。通过导师制的实施,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明显提升。相较于未实施导师制的该专业2010级班级, 该门课程及格率由90%提升至98%。

3.3 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该专业2012级学生第一次就业率为96.9%。“企业”导师共直接指导培养学生29人, 其中有16人进入到导师所在企业实习。

4 不足与展望

由于高职高专学生人数扩张及导师人数的不足, 使得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高专各专业中全面实施还有一定的难度。本研究在药学专业第二学年开始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短任务重, 指导不够细致和全面。其次, 导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待遇低, 客观上影响了导师积极性的发挥。导师制体现出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教育理念, 贴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有利于学生成长与成才。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导师制必将成为重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之一。

摘要: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下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已逐渐完善成熟。本研究针对高职高专药学专业, 借鉴以往经验, 提出了“全项目参与”的导师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管理模式和“2层面3类型”的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全面推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高专教育,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浅谈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浅谈建筑工程土建施工中桩基础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