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鲁滨逊形象在中国接受的流变研究

摘要:到了近代,欧洲长篇小说的地位已经与历史悠久的史诗和悲剧并驾齐驱。就欧洲近现代文学来说,长篇小说已经发展为主要类型之一,而在长篇小说的发展历程中,享有“小说之父”之名的笛福功不可没。这不仅是因为他的长篇小说创作时间比大多数人更早,还因为他的作品处于时代转变时期、而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转型时期的状况。此外,对于小说而言,它的兴起与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笛福受到这样的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精神的深刻感染,才会创作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小说。就像很多外国文学史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经历反映出他不屈不挠、顽强生存、不轻易放弃的进取精神,也映射出资产阶级的进取和拓殖思想。乐观又勇敢的鲁滨逊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气战胜了困难,表现出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现代精神。鸦片战争以来,出于改变我们文化精神面貌的目的,我们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相当重视。在分布甚广、数量庞大的欧美文学作品译介中,笛福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持续百余年的历史,绝对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笛福的作品被中国学者翻译过来的主要有《鲁滨逊漂流记》、《摩尔·弗兰德斯》、《瘟疫年纪事》、《罗克珊娜》、《杰克上校》和《海盗船长》等,而百年来中国对于笛福的作品研究次数最多,深受学者重视的便是《鲁滨逊漂流记》,这与该作品的内容、作者笛福对于中国的认知、中国人对其期待愿景等,都有着的密切联系。本篇论文选取笛福这个百年来颇受翻译、研究与接受的典型欧美作家,选择他的重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从历史的细节来重新审视百年来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翻译和研究情况、以及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来分析鲁滨逊形象的流变,并试图发现其与欧美文学中国化整体进程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从最早的沈祖芬翻译的《绝岛漂流记》到当今的众多译本,《鲁滨逊漂流记》在中国的漂流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处在中国百年来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鲁滨逊的形象在中国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形象解读。笔者认为,百年来中国对于鲁滨逊形象的接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末民初的“殖民英雄”形象;再到建国以来“资产者”的形象;最后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世者”形象。这些形象都与这三个阶段当时中国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反映出外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一定深受近现代中国社会背景的转变的影响。

关键词:鲁滨逊;翻译与接受;中国化进程

学科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笛福对中国的自我想象

(一)笛福对中国的描述

(二)《鲁滨孙飘流续记》中的中国想象

二、清末民初“创造性误读”中的“中国化”形象

(一)清末民初《鲁滨逊漂流记》的翻译热及成因

(二)中西文化差异冲突下的《鲁滨逊漂流记》接受

(三)“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中被“中国化”的形象

三、新中国成立时期“批判的继承”中“资产者”的形象

(一)建国至八十年代中国学界对笛福作品的翻译与评论

(二)建国后四十年鲁滨逊形象在中国的评论视角

四、九十年代以来多元化视角下的“创世者”形象

(一)九十年代以来笛福作品的翻译热潮

(二)多元研究视角下的鲁滨逊形象

(三)鲁滨逊形象与中国当代语境中的接受

结论

参考文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