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小科学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的科学志趣,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杂志编辑部每年都会举办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我们学校也每年都在组织学生参加这项活动,对于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篇:小科学论文

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验,自主总结,写出一份小论文,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归纳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不在乎字的多少,在乎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得出的结论。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一、选小论文的题目

写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科学小论文选题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选题方法,供同学们选题时参考。

1.问题探究法。苍蝇这个小东西真讨厌,它是传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呢!但他也真怪,它经常接触各种细菌而自己却为什么不会的病呢?睡觉可以解除疲劳,恢复精力,那整天在水里悠闲游荡的鱼类也睡觉吗?

2.课堂延伸法。比如学习了蚯蚓与光、温度及水分的关系,还可以继续研究蚯蚓的其他奥秘:如蚯蚓有眼睛吗?蚯蚓长耳朵吗?蚯蚓的再生能力、松土能力等。

3.偶然发现法。某一天,胡长城同学在屋后的小沟边玩耍。沟里有许多小蝌蚪游来游去。忽然,他发现有一个小蝌蚪与其它蝌蚪不和似的,孤独地在一边游。他用小树枝把那脱群的蝌蚪拔到成群的蝌蚪中去,不一会儿,它又孤独地游到一边去了。他感到奇怪,就用瓶子将他和另外成群的几个小蝌蚪分别装起来,放在家里饲养观察。最后,不合群的小蝌蚪成了青蛙,其它长成了癞蛤蟆。通过长期观察,它弄清了青蛙和癞蛤蟆的幼子之别,写出了一篇优秀小论文。

4.教师指导法。如果你饲养了一只小动物或栽培了一些花卉,想研究它们但又不知从哪方面入手,你可去请教老师,让老师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课题。

二、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选题确定后,就可进行取材与分析了,具体内容为制订探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深入实地观察,进行实验,分析各种材料,归纳得出结论。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比如昆虫的后腿有什么作用?同学们可捉来了蝗虫、蜢蚱、蟋蟀等几种昆虫,分别将它们的后腿切断,通过反复实验,观察比较,会发现了昆虫的许多特殊功能。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阅资料。有些材料由于时间、空间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亲自去观察、实验、考察,这就得查阅书刊或请教老师、家长等,这种间接地获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问题是你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条件所不能解决的,而这个问题又是你的选题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你就得去查资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后,就要进行分析研究,从中选出可以作为论据的材料,还要根据论点进行去粗去精,去伪存真,按照科学的态度进行整理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论点和看法。

第一,应审核各种材料的真伪虚实,有些查阅到的材料是早已过时的观点,有些解释只适合某范围内,有些材料没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记录时有错误或本身就是自己虚构的,这样的材料应坚决不用。

第二,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选择的材料要能说明问题,不要多,而要精,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应舍弃。

第三,将选择的材料进行归类,研究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以及相互联系,然后概括得出结论即论点。论文论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不能先定论点,后找适合证明论点的材料。要从材料中找出规律、找出共性,从而得出结论,这样才使得论点论证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撰写

对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后,就可以开始撰写了。写作虽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应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一般来说,科学小论文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标题是小论文的“眼睛”,好的标题确切简明,富有吸引力,能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所谓“简明”是指标题要精炼,既要概括全面,又能突出主题,做到言简意骇。

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依研究内容、自己喜欢的写作风格而定,但一般应开门见山地提出你讨论的问题,你是怎样想到要研究这个问题的。

正文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部分。它包括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考察过程、发现的现象、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等,这是小论文的核心部分。应注意的是:研究步骤要写得详略得当,实验过程、数据的来历、现象要写清楚,叙述时应有一定的顺序。数据材料要准确,可设计成能说明问题的表格、图解,必要时可附上拍摄的照片、采集的标本等,以增强说服力。获得的结论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和论据保持一致性,论据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文字要简洁生动,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小论文的结尾应写你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建议。

小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还要反复修改。看开头是否简明扼要,论据是否典型真实,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点是否新颖一致,段落是否衔接自然,语言是否通顺准确等。改好后再让同学和老师帮助修改,逐步完善。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探究学习,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创新潜能,开发了学生的大脑。作为一名科学老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科研性人才作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蒋根华

第二篇:以科学小故事促进有效科学教学

摘要: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科学小故事具有调味品和润滑剂的作用,可以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以此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科学教师将科学小故事引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当下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之一。有效的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科学小故事的内涵并掌握使用策略,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渴求,也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有效科学教学;科学小故事;教学策略及评价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渐次提高,国民对教育改善的欲望越来越强,尤其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而近几年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利用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也吸引了大批教育研究者的青睐。文献研究表明,学者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解读有效教学的相关知识,丰富了教育理论也拓宽了教育实践,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石。本文以有效教学为切点,以科学小故事为抓手对如何促进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以及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期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当时也受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引起了各国教育学者们的关注和好奇。从近几年的文献看,对有效教学的阐述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教师的实践,学生的发展,师生双方的配合以及有效教学内在的结构等。从相关的资料中了解到,对于有效教学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与他们的知识背景、研究兴趣和思维方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目前普遍认为有效教学可以从四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从教学目标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果的,也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的;其次,从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率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第三,从主体发展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即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也就是注重社会性,体现个人的主体价值;第四,从教学的实用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用的,即知识的迁移能够达到学以致用,为个人自身发展带来益处。无论从哪个层面上解读,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点都着眼于教学的有效性,并凸显出教学的本质和价值应用性。

基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有效教学主要有五个评价标准:

1.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目标,以促进学习。

2.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4.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5.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虽然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但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在科学教学中除遵循以上五个基本的标准外,还有它自己领域的规律和特征,因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充分彰显科学本质的学科。因此科学教学是否能够达到有效性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活动,强调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对于有效科学教学的衡量标准,不仅要从横向和纵向方面上分析,还要从它的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解读,尽量全面、客观、公平地诠释它。

二、科学小故事的解读及其应用

1.科学小故事及教育功能。科学小故事是指经过精心选取,符合逻辑,合乎史实,约3~5分钟的小故事。故事内容可以是涉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事件或事件的片段。例如“牛顿眼中的苹果”、“好奇的瓦特”、“爱迪生与电灯”、“阿基米德浮力奥秘”等等。也可以是与生活和科技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蕴含教学知识的事件。如凸透镜成像与照相机的原理,再如杠杆原理与金字塔的建造等。科学小故事不仅能清晰地展现科学家的精神和灵魂,还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历史背景。因此,科学小故事所具有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必须富有哲理,且与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以便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而完整的了解;二是必须以人性化的、通俗易懂的方式来呈现,以便使学生体会、感受和领悟科学的本质;三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科学小故事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正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体现了科学课程四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STSE”的落实,起到了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教学质量趋向最佳化。具体表现在:改善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科学课堂中愉快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利于德育的贯彻,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情操;拓展和普及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人文、社会、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整体上来说,学生可以从科学小故事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又能体会到科学家为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继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受到洗礼。正是因为科学小故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深深地引导和教育着每一个学生。

2.科学小故事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一种表达形式,在科学教学中,巧妙地将科学小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使科学小故事在教学中发挥最好的功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教师必须掌握技巧把握好分寸,否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悲剧。

(1)故事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故事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讲述方法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导入时要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环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

(2)要有启迪开智的效果。故事的引用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讲述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经验等实际出发,运用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或制造悬念等方法,让学生能由此到彼、由因到果、由表到里,进而达到开发智力的效果。

(3)要有科学性和趣味性。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语言的趣味性。科学与否要看它是否从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语言上讲究生动性和幽默性才能够扣紧学生的心弦。

(4)把握恰当时机,灵活运用。导入时故事的引用要有弹性,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既要保证故事的有效性,又能对时间的把握比较到位,谨防学生只图一时的热度。

总之,不是每一节科学课都适用故事情境,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适用故事,故事的引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经验知识来安排,所以故事的引用要注重合理性、科学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三、利用科学小故事促进有效教学的策略及评价

1.有效教学的策略。

(1)将科学小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材料。

一是问题情境故事化。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故事化的问题情境,把学生视为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造者,让学生自己在感受故事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获取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掌握相关的学习目标。

二是概念情景故事化。科学概念往往是抽象的、理性的,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概念情景,可以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更贴近生活,且形象、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三是应用情景故事化。学了会用,学以致用是科学学习的最高境界,通过创设故事化的应用情景,引导学生寻找知识内部的生长点,培养其在生活中的知识再生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观察、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生存适应能力。

(2)将科学小故事作为相关科学资料。科学发展史中蕴含着由科学探索、科学应用而积累起来的教学思想、科学认识观、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史实,从而使学生能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乃至科学论理方面的教育。同时,科学发展史本身又是现代科学发展、变革的源泉,是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扩充的基因。因此,教学中可以收集有关科学史,科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等内容,以故事形式充实课堂。

(3)将科学中的励志故事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科学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杰出又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学生在听故事或阅读故事时,自然而然地被他们的精神而吸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毅力。

(4)将科学小故事作为课外的扩展性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科学知识的积累,利用课后的时间推荐几本富有科学寓意的书,丰富他们的大脑,提高科学认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国内外最新相关科技信息,使之切身感受到科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科技意识。

笔者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阅读科学小故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勇于提出问题。对此可借助科学小故事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转变传统的科学课的教学观念,通过科学小故事的学习,让同学体验到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有效教学的评价。科学课程目标明确指出:“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基于科学小故事的有效教学评价也是以这四个维度为基线。

在科学探究方面,教师要通过提问和交流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能对小故事中所体现的科学探究的本质有清楚的理解和掌握,如是否能够对周边的某个自然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大胆进行猜想和假设,基于条件设计实验,并检验实验,进而得出结论。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科学小故事中蕴含了很多的科学概念和事实,在评价时,更加侧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习得,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更看重综合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阿基米德原理故事中,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浮力的科学概念,也可用来评价学生对科学概念“浮力”以及音响因素的理解和计算浮力的技能。

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根据学生对故事的关注程度和具体表现,如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活跃了课堂气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加深了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对学生的表现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的观摩等多元进行。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方面,有效科学教学中,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具体要结合典型的科学史问题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评价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的看待科学的发展,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是否领悟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理念。

总之,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追求教学的效益。科学小故事运用的最终目标和有效教学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任何教学都是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因此,科学小故事的运用效果的体现和评价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改善。

参考文献:

[1]赖华荣.有效教学“六部曲”[J].中国学校体育,2008,(9).

[2]胡江倩.论有效教学标准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1,(10):17-18.

[3]盖立春,郑长龙.用“互动式科学小故事”改善学生的本质观[J].化学教育,2008,(7).

(编辑:杨迪)

作者:吴术强

第三篇:如何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

为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孩子的科学志趣,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科学探究活动之中,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科学课》杂志编辑部每年都会举办全国小学生“小探索者”科学小论文竞赛。我们学校也每年都在组织学生参加这项活动,对于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对科学小论文的定位

首先它不是科学的理论性文章,也不是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展示。它是孩子们自己的作品,内容可以是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报告或者观察日记;可以是小学生自己的小发明、小制作;可以是自己设计的小实验;可以是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的解释;也可以是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如我校五(1)班杨荇贻写的《绿豆发芽实验报告》;四(2)班张凯文写的系列《养蚕日记》;五(1)班詹珞艺发现自己教室里的水龙头流出来的水是乳白色的,很吃惊,也很疑惑,于是展开了自来水的调查,完成了调查报告《揭开“小水怪”之谜》,这些都是科学小论文。

二、科学小论文的素材来源

1.来源于日常生活

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是与生俱来的,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小论文撰写正是完成了这么一个关注周围世界、关注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的许多素材都来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和质疑,如三(1)班的张瑞林,晚上睡觉时发现有个蚊子“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就想知道蚊子飞的时候为什么要叫?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通过网络寻找答案,知道了蚊子飞行时嗡鸣的原因。于是,就把自己的发现过程写成了一篇文章。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神奇和奥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观察,常问为什么,积极主动地把问题追根到底,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奥秘都会自动揭开神秘的面纱。

2.来源于科学课堂

科学课中,学生所经历的一个个丰富的探究活动正是科学小论文的素材来源。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养蚕的观察经历,写写自己研究动物的过程,把自己观察绿豆生长的记录和发现,用观察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如五(1)班杨荇贻写的《绿豆发芽实验报告》和《追踪蚯蚓死之谜》,朱雨露和黄钰馨合写的《原来如此吃虫子》等文章的素材都来源于科学课堂上的探索与研究。所有的这些材料为科学小论文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慢慢地,将头脑中的理性思考、发现转换成文字,将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一种乐趣。

3.来源于书面阅读

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面不断扩大,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问一些问题。如阅读儿歌:“走路学小猫,轻手又轻脚,别学小螃蟹,横冲又直撞……”学生会问:“螃蟹走路为什么要横冲直撞?”阅读有关恐龙的内容,学生会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看到面包树,学生们就常常来问我:“老师,面包树上的面包能吃吗?你见过面包树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的很多问题都会产生。

三、科学小论文的特性

1.问题性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有一段话:“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科学小论文的动机和来源正是这种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前提,没有问题,研究就像一泓干枯的泉水,枯燥乏味,甚至还是无源之泉。

实践证明,那些具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往往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具有多疑、善问、勤思的思维品质。同时,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孩童的创造性思维远比成年人要强得多。小学生正处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要结合他们的特点,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研究性

课程标准中提到:“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他就能把这样的问题研究下去,并最终解决问题。所以,科学小论文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它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

3.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是由问题而产生的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是对前面产生的问题作出的合理解释,得出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科学小论文从问题的产生到结论的得出,过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结论更应该具有科学性。

4.创造性

科学小论文的撰写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把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表达出来不失为一种创造。

撰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充满艰辛又十分有趣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撩起了学生那层覆盖在敏感视觉和听觉之上的纱,触动着学生那颗潜伏着无限创造力和激情的心,带着学生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自己身上的感官去感知周边的世界,这远远胜过直接塞给学生知识。

(责编 刘宇帆)

作者:袁革霞

第四篇:小学“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摘要:“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以“家校对话册”和“成长的足迹”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月亮卡、地球卡、太阳卡、科学家名片”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层次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实践,丰富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一些具体评价措施。通过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了学校领导与其它学科教师时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评价体系;操作方法;科学素养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小学常识(自然)课实施的学习评价比较注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评价的重点也侧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技能,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评价”方面,虽然提出了若干新理念和新方法,老师们也在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但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应怎样进行科学的、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其具体的评价方法急待解决。“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以“家校对话册”和“成长的足迹”档案袋为评价载体,以“月亮卡、地球卡、太阳卡、科学家名片”为评价手段,通过三个层次九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探索,丰富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一些具体评价措施,增强了学生参与科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与发展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科学小院士”评价还让家长与社会更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所在,增强了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搞好小学科学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评价体系流程图(见右图)

二、评价具体操作方法

(一)第一层次的评价。

“家校对话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所取得的成绩做一个即时的记录与评定。“成长的足迹”档案袋是“家校对话册”的配套档案袋,里面存放学生的作品及其他能说明学生学习成果的材料。然后从两方面对学生作出评价:

1 “闪光的足迹”。(1)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常规准备“静、齐、快”、学习用品的准备与摆放、课前学习状态等;还包括课前学生自备的材料、文字资料、前期探究等。评定方式为自评、组评与老师评价。(2)课堂评价。包括课堂提问、倾听、合作、表达等方面,根据评价指标(如参与是否积极、提问是否有研究价值、设计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否会收集整理信息、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等)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质性评定。在黑板一角设“我努力我快乐”栏目,老师用来评价学生“课前与课堂”的表现。课后让“纪律部长”把评价的结果统计在班级名单上。(3)作业评价。作业包括常规课堂作业与专题作业,常规课堂作业由老师评定,根据书写与完成情况作出评价;专题作业是对学生探究能力一次全面的检阅,由本人、家长、老师共同评定。作品放在“成长的足迹”档案袋里。(4)课外探究评价。课外探究包括课堂延续探究与创新性的新专题研究,评定方式为自评、家长评与老师评。课外探究的足迹(提出的问题、制定的计划、探究观察记录的过程与结果等)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由科学编辑部长批阅,老师不定期抽阅。(5)课堂笔记。科学记录能再现学生亲历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它可以记录探究的课题、收集到的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与信息(材料)、课前预习所产生的问题、课堂中了不起的发现和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探究活动后提出的新问题、本课的重要知识点、科学概念与结论等。老师不定期的收上学生的记录本进行检查,对学生记录的方法、内容及记录的科学性做点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检查后评定相应等级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6)完成本职工作。每个班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选出2名正副科学部长,负责班里所有的事情;再根据要求与职责通过自荐选出若干名编辑、网站、检查、学习、纪律、后勤、卫生、组织等正副分部长及下设的委员。使每一位学生在科学课上都是主人,都有自己的责任,都有事可做。在科学课上分部长能处理的事情,不麻烦正副科学部长;科学部长能处理的事情,不打扰科学老师。每一位学生认真完成本职工作一个学期得太阳卡1张。

2 “耕耘的收获”。(1)科学类竞赛。学生在各级各类科学竞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科学幻想画、实验设计与操作比赛等)中获奖的,在班级里隆重颁发证书,把优秀作品放在科学展窗里展出,并在“家校对话册”中奖励“地球卡”。(2)阶段学习反馈。根据单元检测或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单元、期末的学习作出评价。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反思,查漏补缺。(3)文章发表。鼓励学生积极撰写观察日记、科学探究记录、科学小论文、科学童话故事等,然后上传到学校科学网上(奖地球卡1张);特别优秀的,经过老师修改后推荐到有关科技类杂志上发表(奖太阳卡1张)。

(二)第二层次的评价。

此层次评价每单元(或每月)评价一次,根据“家校对话册”上学生获得的地球卡和太阳卡的数量,评出每月“科学之星”。“科学之星”每班每月评出10名,评上的同学准备6寸照片,做好衬垫,写上一句科学名言之后在科学实验室展出。从中再评选出2名“科学之星”写好个人简介,在学校科学网上发布表扬。评上“科学之星”的学生奖励1张科学家名片,正面是科学家的头像图片、生卒年月及主要贡献,背面是“报喜单”:××同学,在本月的科学课程学习中,认真遵守课堂常规,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月考核成绩优秀,荣获×月“科学之星”。科学家名片既有激励的作用,又有学习、收藏和欣赏的功能。

(三)第三层次的评价。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评选的机会,评上“月科学之星”的同学,上个月的太阳卡、地球卡与月亮卡要清零。这样其他的同学就有优势,只要自己努力就有可能获得下个月的“科学之星”。当然,学期末总评时,要看整个学期的太阳卡、地球卡与月亮卡的数量,然后评出50%的学期“科学之星”、30%的“科学小博士”和10%的“科学小院士”,评上“科学小院士”称号的同学科学可以免考。

三、实践成果分析

(一)形成一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评价体系。

科学课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改变了过去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方式,以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进行全程、全面、科学、真实地评价,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而且操作简便,学生只要按照“家校对话册”上相应的栏目要求及时地评定记录,教师则对册子上的“地球卡”、“太阳卡”进行统计总评就行了。

(二)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学习受到关注与鼓励。“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伴随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同时起着激励与监督的作用。评价体系实施后,学生的课堂常规与学习态度习惯得到了有序的训练。两年来,已收集了学生的小制作精品100余件,科学小报300余份。学生的作品与操作设计屡屡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三)评价体系促进了家长与社会对科学学科的关注。

新课程评价强调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但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与方法措施的缺陷,这一理念总是难以落实。“科学小院士”评价体系中的“科学家校对话册”则为家校联系、家长参与评价搭建了平台,家长能通过这个平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科学课中的点滴进步,从而认识科学课,关注科学课。

作者:董小芬 蔡庆龙

第五篇:如何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除了在课堂上,还可以在生活和实践中学习。应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以进一步了解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中的奥秘,使自然科学從生活走向课本,从课本走向社会。我认为适时地让学生动手写科学小论文是对课堂教育很好的补充和延伸,既能丰富学生的感性、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探索创新等能力,又能与新课程标准接轨,完整地体现知识获取的过程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体现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下面就谈谈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意义和途径。

一、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对科学课不感兴趣,原因是他们往往弄不懂其中的来龙去脉,或是怕动手操作,畏手畏脚。如果指导他们在课外多观察、多动手操作,自己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那么就会逐渐树起他们学习的信心,从而激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迸发出学习欲望甚至是创造的火化。如学了大气压强后,叫学生做嘴叼空瓶或纸片托水的实验,亲身体验大气压强,并写出一点感受,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数学生往往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熟视无睹。如夏天吃棒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很少有学生会去关注棒冰拿出冰箱后外包装上会出现很多水珠甚至是白色的霜,也不会注意吃棒冰时周围还会有“白气”飘动。当上课老师讲到这些现象时,他们只是觉得好象有,但不甚清楚。这时可叫学生课外买支棒冰好好地去研究一番,他们会饶有兴趣地去观察老师讲过的这些现象,同时观察到吃棒冰时对着风就化得快,还会思索:如果在冬天是否会有相同的现象呢?有同学就通过他们的所见所想整理成《吃棒冰的科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有目的地注意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把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养成积极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谈学《科学》的感受时说:“老师,您讲给我们听,我们都忘了;您做给我们看,我们都知道了;您让我们自己去做,我们都掌握了。”写科学小论文同样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虽然课外实验没有像课内实验那么完备,但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很乐意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油盐酱醋等简便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一个个小实验。如用废塑料瓶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告诉学生所需的材料,让他们自己设计方法和步骤,自己动手做,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写一篇自己命题的小作文。有同学写出题为《废塑料瓶的妙用》的小论文,为了说明“妙”,他还把普里斯特利实验改装了一下,设计一组对照实验,用水草和鱼在光下研究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当然实验有时不可能一次成功,也不一定十分精确,所以要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要经得起挫折和失败,让他们在克服困难中体验学习的欢乐,训练操作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通过写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小论文既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阅历,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也使他们获得许多在课本上、老师那里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气象站和消防队的救火演习等。而且这样的实践给学生很大的空间,自主性强,学生可自由发挥,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容易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使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虽然写小论文不一定要有很精巧的构思、很华丽的词藻,但也要求学生语言表达的通顺、准确,思维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注意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经常练笔学生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5)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能力。初中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写小论文还需联系语文、数学、社会等学科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自然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提升学生的品德

“实践出真知”。自然科学知识大多是前人经长期观察、多次实验再经分析、推理而得的真理,所以在学生获得素材的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而学生在写小论文的过程中,又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能源”教学后,可布置题为《你在做饭时想到的》、《省柴灶的思考》的小作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能源意识。又如“人类与环境”教学后,可作《谈谈一次性筷的利弊》、《地球的眼泪——酸雨》的命题小作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的途径

1.实验途径。实验是学习自然科学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几乎每节课内容要运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在课后又有许多的小实验和兴趣实验,学生对实验活动也很感兴趣,而运用实验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结合日常生活的各种事物与现象,学生就能写出较好的科学小论文。如学了“植物”后学生学会了制作腊叶标本,他们采集了不同的叶子制作标本,同时尝到了制作过程的成功与失败,写成了《我怎样制作腊叶标本》小论文。学生很喜欢利用家中的物件、废弃物做课外小实验。如学了“光”后学生利用玩具激光发射器和蜡烛作光源,老花镜的镜片和装水的圆形酒瓶作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作凹透镜,做了光的反射、折射等实验,完成了《光学实验在家中》的小论文。

2.观察途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通过观察活动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观察也是学习科学课的最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和自然现象,如动植物特点和生长活动等现象,天文、气象、地质等现象,衣食住行所需物品的结构特点等等。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特点以及观察过程和观察方法详细地记录下来,便成为科学小论文。如学了“植物”后,知道马铃薯是茎,胡萝卜是根,但它们都有一个个的“小凹陷”,学生不明白胡萝卜为什么是根而不是茎;马铃薯可发芽,黄豆种子也可发芽,茎和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把这三者都放在潮湿的环境中逐天观察,然后叫学生记下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便可写成《根、茎、种子的区别》的小论文。又如学了摩擦后,可指导学生观察自行车及生活中哪些是利用摩擦,哪些要减小摩擦,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等,记录下来就可写成《摩擦就在我们身边》的观察报告。

3.调查途径。调查是通过查阅资料文献、观察、访问座谈等手段来取得研究所需材料,从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制定周密的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式,再具体实施调查。尽可能取得所需资料,作好调查记录,然后再整理分析资料,写出调查报告。如学了“人类与环境”后,可指导学生实地考察本地区的公厕与垃圾桶的卫生情况。要调查各个公厕和各居民区垃圾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可向当地环保部门和居民了解各种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整理即可完成《我市公厕和垃圾桶的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4.写读后感途径。教材中有许多介绍伟人的故事和科技动态的阅读材料,还有些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观念意识相联系,这些都是让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材料。如学了“杆枰”后,结合生活中短斤缺两的现象,布置《杆枰能称人心》、《杆枰的学问》等命题小作文。当学了“焦耳定律”后,完成《四百次和四十年的思考》的读后感。

当然,这几种途径并不是孤立的,有时要通过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才能写出较高质量的小论文。

通过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既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是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初中科学课中的完整体现,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指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责任编辑 刘凌芝)

作者:冯海霞

上一篇:西藏文化论文下一篇:小学生科技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