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法律教育讲座有感

2022-05-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听法律教育讲座有感

听法律教育讲座有感

最近几天G20的消息席卷了杭州的各个角落,最热闹的还应该是网络上的传播关于安全教育的视频在各个网站的站面都被法律教育视频占满了。

我一时去兴,进去了当时浏览量100多万的一个视频。它只有短短五分钟,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视频里前段放着一张张令人吃惊的图片——不管是乡村还是游泳池,都有着因游泳而死去的人,大多还是在上小学的孩子。就这样,在聒噪的夏天里悄无声息地走了。在这之后,陆续呈现了字幕,这是对夏天以来各地对游野泳而死去生命的记录,还有些没有被记录上的。“一天就死十几个人?”我心中发出感慨,“那么这国家不得衰败?”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发出了通知:关于不要在非正规营业与路边小河游泳的报告。显然这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之后,政府又实行了其它预防措施,例如:在一些较深的小河边围上栅栏,并且出版了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书等等。这些工作没有白费,因游泳而失去生命的人有了很大的减少,但还是不够。接着,他们又开始了工作,这次他们融入到了人们当中,了解人们对溺水事故的看法建议。很快,学校里开始了安全教育讲座活动,并且演示溺水时的正确呼救方法;许多网站上也多了许多视频——指导人们在遇到溺水时,正确面对方法。并且还有由老师指导我们如何现场抢救溺水昏迷人的方法······这次工作很成功,因为在一些论坛贴吧里,可以看见人们都在上传转发防溺水的教育视频,这是对那些辛苦的工作者们最好的点赞了。我想,如果在之后的哪一天,我也遇见溺水事故,不会看着眼前奄奄一息的病人而束手无策,应该是尽着自己的知识与努力,为他争取着生命的那一刻希望。

安全小报

第2篇:听《赏识教育》讲座有感

152班4号肖奕顺

今天,我参加了桃花江小学的家长会,听取了《赏识教育》讲座。

我是带着疑问在听,因为在之前,我对赏识两个字的理解仅在于词面上的理解:赏识同于表扬、赞赏。而听完这场讲座后,觉得心中的感觉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最为恰当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不得不把以前的教育方式,或者应该说不积极总是摆着一幅顺其自然的心态的教育方式,撤底要翻过去,从今天开始,我要把赏识这两个字重重的铬记在我的日程课上,孩子,往后你的生活会多了一些妈妈对你的赞赏哦。

我听完讲座之后,总结了对赏识教育的一些理解,对孩子的赏识方法想到自己的几个想法。

第一,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

“望梅止渴”的经典故事,我们不妨再借用。比如给孩子立下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如,每天能准时上学;遇到熟悉的人要礼貌叫人;每次考试能在95分以上等等。我是给孩子立下规纪,每次考试最少要98分,给他两分的空隙,允许不懂的扣分,但是下次不能重复此类问题。当然啦,不能光罚不赏了,这样换了谁也不高兴,如果达到了目标一定要记得给予表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记得一定要给予。

第二,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

胆心怕事,这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有时遇到一只小虫子或许都会哭半天。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鼓励,或许孩子的表现会出其不意呢。所以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鼓励是应该的,孩子需要大人们强有力的精神之柱。

第三,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加以赏识

失败的时候也要赏识吗?有些父母可能不解。其实,孩子失败的时候可能更需要这件武器。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孩子可能得到的不仅是失败,而且还有因失败留给他的沮丧心情,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而有了这件武器,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

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适当的给予鼓励,吃一堑长一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告之“失败乃成功之母”,世间所有事情都不可能诸事如愿的,遇到了困难只会让你更强壮,你不会给困难打倒的。

同时要记得调节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放松心情,方式当然多种多样,听音乐看电影打球散步等等。总之,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

这是我在赏识讲座里面总结的几条想法,希望和家长们共勉,更希望得到大家的建议。

第3篇:听“三生教育”讲座有感

在10月21日上午8:50分,我们学校组织了全校师生及学生家长们,在学校操场上听“学习改变命运,感恩成就人生”的讲座,由马培阿姨主持,著名的王教授演讲。

讲座上讲了几个很感动人的故事,我被感动的哭了,怎么也止不住,抬头一看,全校的人都在埋头痛哭,我更加忍不住,眼泪“啪啪”地掉下落到地上。

当听到有一位单亲妈妈独自一人抚养孩子20年,又沉浸在失去丈夫的悲痛中的故事,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啊!有爸爸,有妈妈,他真可怜。回想起我小时候经常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妈妈气得火冒三丈,现在真的很后悔,如今想想,心理可真难受啊,真应该向父母道歉……

听完讲座,我受益非浅。我知道了:我应该孝敬父母,好好学习考好成绩,有空帮忙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空闲时间给他们捶捶背、捏捏肩,让他们疲惫的身体轻松、轻松,父母爱我,我也更爱父母。

新迎二小四(3)班周禹衡

第4篇:听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感

听心理健康教育报告有感

3月29日山东省教研室心理学博士张玲玲围绕《从心理科学的角度认识和实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给我们作了精彩的报告,专家报告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经验介绍切合实际,受益匪浅。

听了心理专家的报告,我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专家谈到了健康的心理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没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因此要发挥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及其效果。教师要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作为学生往往无法选择自己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不管他们是否喜欢,能否融洽相处,这种交往在一定时间内都将持续下去。而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尽可能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知心朋友;在教学活动、生活中避免采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高压政策的方法来对付学生,甚至体罚学生;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正确意见和要求,提倡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及时反馈学生的“疑难杂症”。使学生能够在友爱、互助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生活,把老师作为“知己”,不断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克服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2013年4月1日

第5篇:听教育专家韩玲讲座有感

2011年4月8日和9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工作研究会主办的“关注问题学生,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高级研修班,两天的报告、讲座听下来,虽然觉得很累、很辛苦,但累有所值,因为我从专家的讲座中学到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受益匪浅。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来自北京高中教学研究所的韩玲老师的讲座。

聆听专家讲座不止一次,可这次我却被深深打动了,真可谓受益匪浅。韩老师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用一个普通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与感受。她以鲜活的案例阐述理论,时而犀利深刻发人深省,时而诙谐幽默惹人发笑,教育的智慧尽显其中,令全场教师折服,会场中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和雷鸣般的掌声。韩老师的讲座紧紧围绕一个话题: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她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是如何管好班,带好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的,教给了我们90后孩子和问题学生的教育方法,令我们颇受启发。

一、90后的孩子怎样教? 1.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韩老师说,面对90后的学生,每位班主任必须要站得高,望得远。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仔细想想:现在的老师不比从前,我们担负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健全的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每位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成为学生的榜样与楷模,让他们感觉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无论是学识,还是做人,他们的老师的确值得学习!是啊,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时,让我们就去适应它!学生对老师的惟命是从已经成为历史,老师的权威又该如何树立?因此,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品味,凭借在学生心中的威信来成为他们的表率!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我们这些班主任,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才会使学生真正信服!要做到这些,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第一次在学生面前亮相就要打动他们的心。我们的工作经常要接触新的学生,要想使他们在最开始就能够对你感兴趣,对你有个好的印象,我们就要从初次见面做起。让我们穿着得体大方些,让我们说话精练准确些,让我们书写漂亮帅气些,也让我们的举手投足沉稳而儒雅些。遇见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不喜欢,不佩服?接下来,他们自然会围在你身边,来聆听你的教诲。因为,老师已经把学生打动了。

(2)、第一次上课要牵引学生的魂。学生,最主要的学习还是在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是否精彩,他们自然会进行判断。于是,我们应该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从教案到教具,从预设到铺垫,哪个环节都不能懈怠。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课堂上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与分析,才能胸有成竹的引导学生跟随你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奠定坚实的记忆基础;突破理解上的重难点;实现会应用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你时刻在牵引着学生的思维与感觉,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喜欢上你的课。做到这些,你就成功了。

2、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一名教学能手。

韩老师的讲座铿锵又委婉。她不仅论述了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打动学生,还阐述了我们应该尽快成为一名教学能手。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首先,我们要有丰富的知识理论。

作为老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先进的理念。这样,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日常教学,我们都会有不竭的思想源泉,都不会在学生面前措手不及。学生对我们的工作水准才会刮目相看!

其次,我们要讲求语言艺术。

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应该是最多,畅谈应该是最真诚。所以,我们无论是授课还是平时,在讲话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课上,我们要作到:讲清一条线索,突破一个难点,理清一个框架,突出一个重点,出现一个亮点。我们的话语应该作到凝练而不罗嗦,准确而不含糊,真诚而不客套。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很好,真的是在为他着想。有了这样的基础,你说什么学生不会听呢?韩老师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教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老师称呼学生,也包含着许多教育艺术。我们称呼学生整体,最好用“同学们”,而不是用“你们”。韩玲老师告诉我们,称呼某个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连名带姓称呼,除在一些正式点名的场合使用外,一般要少使用,太正统了。二是三个字的名字,叫起来要去掉姓,这种方式用于上课提问时能让学生消除紧张,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用于个别谈心、平时交往等场合更能让学生感到温暖。如果学生是两个字的双字姓名,去掉姓,就在名的前面加“个”小字,这样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三是统称,有些同学的名字不好记,叫错不好,我们就给他来个统称“宝贝儿”。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追求教育的是合力效应,所以还需要与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我们班主任的一句话不注意,一个行为没想全面,家长就不会买我们的帐,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有些老师,一天忙到晚累得要命,反而觉得学生越来越难教,越教越烦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呢?韩玲老师告诉我们,不到万不得已,急需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般不要请家长。请来了,我们要把他们当作客人。态度一定要谦虚、和蔼、谨慎。讲话时,要推心置腹。评价学生一定要客观公正,先提优点,再指出不足。“为了咱们的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让家长都搞不清孩子到底是谁的,这样家长就会配合我们的教育了,我们的班会越带越顺心。给家长出点教育孩子的主意,决不能发生不愉快。这样做了也就铺平了今后教育学生的道路。我们当班主任的,凡事都要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但如果遇到不冷静的家长,我们要学会冷处理,切勿蛮干。

3、我们要尽力拓宽知识面。

老师的知识,能力,涵养,其实学生每天都在观察,在体验。同时,这些方面又决定了学生是否欣赏你,是否喜欢你的课,是否愿意跟着你来学习。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或读书,或看报,或借助网络,或通过互相交流-------学习的渠道各种各样,需要我们挤出时间,付出精力。坚持下去,我们的能力,水平足以让学生啧啧称赞了。

二、“关注问题学生背后的问题”

韩老师为了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去对待问题生,她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乐妻劝婆”,第二个是“崔永元患上了数学恐惧症”。这两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叙述的都是“施教者”对“犯错误者”的批评以及产生的效果。乐羊子之妻面对婆婆的不良行为,采取责人先责己的方式,以退为进,以情感人,扣其心灵,促其反省,使婆婆幡然醒悟,羞愧难当。崔永元的数学老师批评性的语言和行为深深地伤害了学生,使学生患上了“数学恐惧症”至今念念不忘。反思一下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学生犯错误了,就会点名批评,甚至会当着全班的学生的面来批评,还认为这样是“杀鸡儆猴”,是对学生、对班级都有益的。然而,韩玲老师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避免当众点名批评学生。因为她认为学生的想法、作法比较单纯天真,而且学生气质各异、水平不一,做错事、说错话的情形时有发生。你看,爱迪生这个令每个教师都感到头疼的孩子却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达尔文的语文成绩很一般,却写出了进化论;牛顿小时侯的学习成绩很差,长大后却成立物理学家……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可是我们有谁能够想到你眼里的差生、捣蛋鬼,将来就不会成为牛顿、爱迪生呢?

反思一下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如果我的学生犯错误了,我就会点名批评,甚至会当着全班的学生的面来批评,因为我认为这样是“杀鸡儆猴”,是对学生、对班级都有益的。然而,韩玲老师以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定要避免当众点名批评学生。因为她认为学生的想法、作法比较单纯天真,而且学生气质各异、水平不一,做错事、说错话的情形时有发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学生来说,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我们应当以挚爱、宽容的态度,坦诚、体贴的话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发现教师语言的育人功能。如果我们当众批评学生,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我们教师应更多地研究这些错误的前因后果,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会从错误和挫折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学会从错误走向正确。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看到学生的进步。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多少,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作为教师,我们常常把某个学生和其他学生相比,而忽视了在学习中他和过去相比进步了,总是埋怨和指责。学生年龄小,内心是脆弱的,我们要细心发现他的进步,并及时反馈给他,给他的学习增加动力。

2.要肯定他的努力。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会遇到许许多多所谓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他们的心中也是有向上的动力的,他们努力追求进步,可是收效甚微,而且容易反复。这样的学生真让我们感到棘手。但是,我们要坚定认识,在学生反复时,要给予他们鼓励。

3.善待每个学生。小学生对别人的反映是相当敏感的,教师一个不耐烦的眼神、一句责备的话语,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信息:老师生我的气了,老师不喜欢我了。所以,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呵护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相信在孩子的心中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4.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做学生心中的阳光雨露。

韩老师的话唤起我们工作的激情与热爱,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在意与珍惜,不仅给我们班主任开启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给我们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我们的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让我们都成为学生喜欢的班主任吧!

第6篇:听《疫情之后的教育思考》专题讲座有感

听完《疫情之后的教育思考》专题讲座,被两位教授的讲解内容深深吸引,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专注使我倾佩不已,受益匪浅,下面我浅谈一些个人的学习感想。

疫情背景下的教育思考。教授引用康德的话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教育重大的意义“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并抛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学生快乐吗?教师幸福吗?”是啊!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学生的快乐和教师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执教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我深深的体会累并快乐着的那种复杂的感受,开始在管束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时,我真的很容易暴躁,其实效果并不好,课上课下说教的无力感,真的让我很头疼。

这学期后半段我明显感觉轻松了许多,很少再有声音沙哑的情况。这一改变是通过几次家访和学生的平时表现,我才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多了一些理解和耐心,我会弯下腰拉着学生的手或同学生面对面坐下来看着他的眼睛的静下心来去交流,及时开导并鼓励,明确的告诉他“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激发他向好孩子发展的欲望,强化学生的好的行为习惯,再就是课上安排有趣多样学习环节,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真正的拉到课堂中来,使他感受学习的快乐。

厉教授讲到“做就对了”。在我们面对6、7岁的孩子时一定要有清楚的认知,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发展中的人,结合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教育,才能逐步建立他自己的认知体系和价值观,身为师者只有做到认真严谨并保持热情去做教育,我相信学生是可以感受到,看得到的,所以我们在给学生提要求时,尽量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遵守,形成集体的制约,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喜爱。师生之间能做到像朋友一样去交流,彼此关爱,彼此尊重,心照不宣地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奋斗,最终塑造出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创新、能感知幸福的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关于教师的幸福感我觉得还包括较强的业务能力。一个优秀的老师一定要制定严明详细的学习计划、要有自己职业规划,树立榜样人物,锁定目标并脚踏实地的去付出行动,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工作和生活,从而实现自身的抱负。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打造一种民主、平等、信任、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巨大的合力,推动教学活动发展。

上一篇:敬老院慰问活动主持词下一篇:经商创业如何防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