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些年来,《美术课程标准》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贯彻《美术课程标准》十分重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倡导对学生美术思维进行培养,正因如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思维。本文就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广大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篇1:

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美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是通过绘画、雕塑、设计等各种方式认识、掌握世界,是自觉地运用其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艺术家运用的艺术方式或者造型手段,体现了美术思维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就能够自如地“动手画或制作”;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更不可能与考试科目抢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美术。但是,如果我们在每一课时、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美术思维去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而且能使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地思考,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和掌握世界,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的素质。

我们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不是指望学生用学到的素描、色彩来解决数理化的习题,而是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人文意识、敏锐的洞察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习惯,这样的能力是所有学科所有领域所共同需要的,这才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一、人文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使我们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强调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作品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即是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方式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理解美术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人文精神的浸染下,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博大的人文情怀。如在讲民间美术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借“文化”的概念,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使思想道德的教育寓于美术教学的实施之中。接着,教师指出美术在认识表现客观世界时,是把一切放在文化的范畴上思考的,体现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充满美术学科人文精神魅力的跨学科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的讲授。

二、敏锐的洞察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要求具有敏锐感受力及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能力源于自觉的整体思维。美术教师都深有体会,多年的素描、色彩等专业训练,时刻都在强调整体感,这既是造型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也是重要的能力。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在美术学习中,不断让学生领悟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并尽快形成整体思维,实质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好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学科也重视整体观念,但在美术学习中,自始至终都贯注着对整体感的强调,更利于整体思维的形成。

整体思维在于对比与联系的自觉的不断运用。对比与联系,求同存异,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关系。明白并运用对比与联系的方式,学生在写生和书法的临摹等活动上,更能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要的是,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直观图形和各种美术现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联系,并形成习惯,比教他们画一幅好画、写一手好字更有价值。

三、抽象概括的能力

说到美术思维,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形象思维。对于形象,我们的学生,包括不少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具体的形象,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往往依赖对具体形象、情节的想象。这些都不是美术最根本的语言,美术的根本语言是图形思维。美术学科思维里的图形,泛指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以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的各种美感形式,这才是美术用以传情达意的最本质的语言。美术学习中,不从美术语言的本质去理解作品,就不能举一反三,只能是一件件地去解释作品,去揣测作者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

懂得从内部图形语言本身而不是借助外部资讯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其实是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所有的具体的形象都抽象为图形。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做学问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致力去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画面形象表达情感的形式的抽象及图形语言的视知觉的理解等方面去培养。

四、创新意识与习惯

在美术学习中形成的创新意识与习惯,必然会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开启更宽广的思路。美术的创新思维,不是要教学生发明创造,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在视觉上、形式上的求新,在思维上的发散,来养成创新的意识与习惯。

在教学中,利用发散的方式加强学生图形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习惯。在绘画及摄影模块的教学里,笔者总是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物象,将平常的物象表现出不一般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上创造独一无二的画面结构,创造“视觉惊奇”。事实表明,能坚持这样实践的学生,在任何时候,思维会更敏锐、思路会更宽广。

作者:涂欣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篇2:

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 要 近些年来,《美术课程标准》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贯彻《美术课程标准》十分重要。《美术课程标准》中倡导对学生美术思维进行培养,正因如此,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不断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的美术思维。本文就对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广大中学美术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美术课程 美术思维 教学方法 策略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思维具有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中学生美术思维的根本方法和手段,美术教育的根本目标便是提高中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培养中学生美术思维已经成为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样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美术思维来提升中学美术的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学生美术思维能力中的主要因素包括创新能力、抽象理解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人文意识,而中学生的人文意识又十分薄弱,同样欠缺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力很强,这便要求美术教师充分结合学生这一特征,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美术思维培养策略。

1 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作用

颁布和实施《美术课程标准》以后,中学美术教学的要求更高,目标更加明确。但是,在中学美术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美术这门学科并非考试的重点学科,因此,常常作为次要科目而被学生忽视。美术教育越来越零碎化和扁平化。虽然中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多,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时间却在不断缩短。想要改变这一局面,要求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明确主次矛盾,提升美术教学效率、水平和有效性,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这里所说的主要矛盾就是中学生美术思维,培养学生美术思维,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美术造型的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触类旁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进而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在形成美术思维以后,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美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设计、雕塑以及绘画等对世界进行掌握和认知,美术家通过运用自身长久以来形成的思维进行创作,所运用的造型手段和艺术方式恰巧是美术家美术思维的体现。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教学中,都要注重引导中学生对美术思维进行运用,通过美术思维来思考和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有效性,还可以从根本上落实美术课程的目标,运用艺术的角度和眼光来掌握世界和认识世界,从本质上提高中学生的素质。

2 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2.1 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的灵魂就是创新,形成美术作品的具体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作者创作美术作品的目的在于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同时表达了文化思想。正因如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視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最强的阶段,中学生的思维并不会受到很大束缚,创新能力很强。所以,教师要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思维特征进行充分运用,尽最大可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维来创作美术作品,表达情感。在美术教学时,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进行发掘,使学生在描摹共同对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创作出不同的形态和作品。

2.2 理解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相对于形象思维能力来说,抽象理解能力属于关于形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作品质感、色彩、面、点以及线的观察上。很多美术作品均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特别是抽象作品,想要促使中学生对作品进行良好的理解,必须要对学生抽象理解能力进行挖掘、发挥和运用。同样运用大量色彩的两幅作品,中学生必须要运用理解力来对作品中的美术语言进行准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作品构图来明确作品表达的真正含义。

2.3 观察力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在构成中学生美术思维的所有要素中,观察力是重要要素。若艺术创作者缺少敏锐观察力,便不可能成长为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学习艺术的人起初都是在模仿,创造同样是将无数次模仿作为前提和基础,美术绘画同样如此。美术绘画对于观察力的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运用观察力迫在眉睫。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习素描,还是学习处理色彩的方法,都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观察力。所以,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中学生的观察力。这样学生便可以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敏锐观察作品的差别。学生可以运用平面图和立体图,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进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2.4 人文意识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人文性就是美术的根本性质,美术自身就是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授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绘画技巧等知识,还要注重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教师在教授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应用人文意识,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强化和提升,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文化特征,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思维来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提升中学生的人文意识。

3 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具体策略

3.1 培养学生个性思维

美术作品风格从本质上体现了作者的个性思维差异,美术作品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对美的记录和感知。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就是体验美的作品,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训练学生着色技巧和绘画技巧方面,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不能明确学生个性思维对于美术作品创作具有的巨大影响力,进而忽略了中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体验,最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育教学导致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缺少灵活性,所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缺少自身风格和个性。美术教师想要对学生个性化思维进行培养,必须要对学生认知空间和视野进行扩展,对学生阅历进行丰富,促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养成与众不同的差异性,这便是对学生创作养分的培养,从本质上提高中学生艺术创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促使学生回归到自然之中,通过亲自到大自然中开展写生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进而临摹出大自然的风景和实物,最终促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根本和真相,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以及创作灵感。又如,教师可以带动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艺术的源泉和根本就是生活,艺术同样能够反映生活。通过增强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

3.2 转变教学策略和思维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僅仅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归根结底,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命令学生学习什么便画出什么,否则定会培养出画匠,而非画家。与中学其他学科不同,美术学科并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做的作品便是最好的作品,因此,学生必须要具有独树一帜和别具一格的美术思维。所以,在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教学策略和方式进行创新,改变示范和讲解的美术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维,运用引导方式,使学生通过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作品。在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思路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鼓励他们将自身想法变成现实。比如,在教授学生蔬果绘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象如何构图。蔬果在学生的生活中常常出现,教师告知学生将蔬果作为工具,进而开展构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明确蔬果和其它东西之间的关系,如蔬果和动物的关系、和人类的关系等,至于如何构图和如何联系一起,便交由学生来进行实践,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3.3 注重强化人文意识

新课程中已经明确规定,美术课程最为根本和基本的性质就是人文性。想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必须要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不断强化。这便要求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为学生营造人文氛围,促使学生受到感染,进而自觉强化学生自身人文意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很多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行发现以及感知,教师要特别为学生选取人文气息很强烈的作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人文意识进行强化。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做人的品质、原则、道理等,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

4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情操进行陶冶,从根本上开发学生之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形势下,在我国教育体系之中,美育是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传统教育思想对美育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从根本上制约中学生的发展。但无论如何,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中学生的特征,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思维特征,运用美术思维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颜晓晨.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4(4):133-133.

[2] 罗秀菊.通感审美模式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4-115.

[3] 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6):15.

[4] 周长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思维创新的引导[J].新课程·上旬,2016(4):256.

[5] 范小琪.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造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109-109.

[6] 王蕾.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4(12):99-99.

[7] 刘钰钰.共享色彩思维的繁华——浅谈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6(3):356.

作者:韩平生

美术思维中学美术论文 篇3:

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探析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美术思维及其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基础上,从学生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对促进中学美术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教学 美术思维 培养 学生 中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对中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兴趣、形成某门学科特定的“课程思维”,从而主动开始某门课程的学习、探索。美术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中学课程构成中的“副科”,其教学改革也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即一直探索着进行教学改革,但改革成果始终起色不多,成为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困境之一;“思维”培养概念的提出,使成功打破这一困境成为可能。为更好促进新一轮中学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笔者欲就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美术思维及其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所谓美术思维,简言之就是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与审美能力提高等息息相关的一种思维能力,但其又不仅仅与美术课程学习、绘画能力提高有关,还包括更深层次的与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人文意识、洞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等,这些能力、意识等才是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关键,是在这些能力、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学生的“美术思维”;因此,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绘画所需的敏锐洞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学生可以真正受用终身的素质。

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解决中学美术教学中遇到的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更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创作思路,做到“触类旁通”,从而解决学生在中学美术学科教学中乃至日后遇到的、更为广泛的美术领域问题。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是中学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其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也只有站在学生美术思维培养的高度上,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无效或者低效问题。中学美术教学的作用与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审美能力外,其还担负着启蒙学生美术思维、培养未来美术家的重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像美术艺术家一样观察、思考,在特定美术思维的引导下,在艺术家的道路上主动探索、成长。

二、中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

1.培养学生强烈的人文意识

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性质在于它的人文性,旨在通过美术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基础上的审美意识。中学美术教学中强调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美术作品欣赏中了解课程内容及作品内部蕴含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这也是美术作品创作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审美精神”,这里“审美精神”的实质就是它所具的人文意识特征;要求教师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与社会及与其他学科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不仅要求学生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来理解生活,理解生活中的“美”;强烈的人文意识是中学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同时其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美术思维、美术创作功底的基础。

2.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

优秀美术作品创作离不开敏锐的洞察能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是美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也来源于整体美术思维的形成。中学美术教师应该有所体会,即多年的美术知识教学及素描、色彩等训练,时刻都在强调要先形成一种整体感,这也是美术教学、作品创作前需要坚持的原则与掌握的方法,这种整体感的形成源于敏锐的洞察能力。这就要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要不断让学生领悟敏锐洞察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临摹、写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对比和联系,并在绘画过程中形成对比、联系的习惯,从而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练就敏锐的洞察能力,为学生美术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美术思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形象思维,而对于形象,多数学生及不在少数的教师都认为是具体的形象,认为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思考、创作都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但实质上具体的形象并不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美术作品创作的根本来源应该是创作者对诸多具体形象的抽象与概括,进而利用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图形元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某种美感形式,即最后的作品,这才是美术思维运用的本质。上述从美术图形语言本身考虑绘画创作,而不是完全借助于外部具体事物信息来观察、解读与创作美术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作品创作;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即有能力把具体的形象抽象成图形,并借助于图形实现对具体形象的表达;学生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源于教学过程中教师持续的引导与学生不懈的训练。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创作思路,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学生美术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要教学生去发明创造什么新产品,而是鼓励、培养学生视觉上、形式上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如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可以利用“头脑风暴”式的发散思考来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如在中学绘画教学模块中,教师可以尝试强调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事物,以及在平常事物观察中抽象、概括出不平常的视觉效果,进而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画面结构,实现学生观察的创新、抽象的创新、概括的创新,最后形成美术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苏雨虹.学生美术思维在中学美术教学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6).

[2]梅金梁.中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5,(04).

[3]刘鑫.美术教学中美术思维的运用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3,(36).

作者:刘欢喜

上一篇:民间文学艺术研究论文下一篇:链家租房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