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 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思维的跳跃性和广泛性。创造性形象思维是开放性、扩散性的思维, 只有摆脱单向思维和固有思维的束缚, 才能使这种思维更好的发展。

第一章、儿童形象思维受多因素影响

1、对形象思维的认知

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取舍时只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为基础的思维过程。例如, 作家在创作一个鲜明的人物角色, 画家缔造一副传世之作时, 都要在脑海中先勾勒出一个简单的形象或者画面, 这种以人或者物为构思素材的思维过程就是形象思维[1]。

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按其发展水平可分为三种形态:

1) 三至六七岁的学龄前儿童思维, 这个时期的孩童大脑中只能反映同类事物中最表面的东西, 并不包含事物所有的本质特征。

2) 成人大量接触事物的过程中, 对事物表象进行加工的思维。

3) 艺术思维。作者利用虚拟的角色反映真实的生活现象从而表达作者的主观观点。

2、影响儿童形象思维的多种因素

1) 儿童形象思维受固定性因素影响

固定性是事物在脑中已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 即日常概念, 当对某一事物进行再一次认知的时候, 这种先行前在脑中形成的概念就会反复出现, 而对新学科的认知产生影响。因为日常概念经验狭隘, 认知不足, 所以不能全面的反应出事物的特征, 因此,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

2) 儿童形象思维受食物表面因素影响

是指儿童由于大脑发育不够完善, 观察力有限, 对于直观的事物只能认识其表面现象, 而不能深入了解揭开其面纱看清其本质, 因此就形成了形象思维中的一步思维。

3) 儿童形象思维受接近性因素影响

是指儿童对于某一事物认识度不高, 而盲目的趋从于与其特点相近的已知事物, 这个影响在儿童分类中尤为明显[2]。

4) 儿童形象思维受教师不规范语言因素影响

儿童受教师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其中教师的语言影响又分为口头语言影响和行为暗示性语言的影响。

第二章、创造性形象思维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

1、增强儿童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形象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学龄前三至六岁的孩子逻辑思维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 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形象思维进行记忆和思考的, 这一阶段理性思维赖以形成的知识吸收与相应训练还未开始, 在没有形成固定性思维僵化模式前, 儿童的创造性形象思维正处于一生中最为活跃的阶段。这一阶段孩子需要通过艺术的培养来塑造坚强的自信心, 自我展现的欲望以及创造力, 家长和老师应给与积极的鼓励, 以及正确的引导才能避免儿童特有的创造力潜能因后天逐渐接受的理性思维而日渐削弱[3]。

2、激发儿童对创意绘画的热情

儿童对于美术的热爱集中表现为能够专注的进行绘画创作,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及感受。儿童画的画面通常是没有具体的形态, 只有丰富的颜色和不规则的撒点及笔触。老师和家长不能以成年人的审美眼光来评价儿童画, 这样很容易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应积极的引导并对健康的想象加以表扬和肯定, 促使儿童始终保持想象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 在轻松自在的环境中引导儿童对记忆中的形象加以补充, 促进儿童对已感知事物有更为鲜明清晰的认识。

第三章、探索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

1、从细节出发在自然和生活中取材提升儿童观察能力

儿童美术教育中老师的引导应贴近生活, 注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 孩子对于熟悉的事物更能产生共鸣, 而对于那些未知和生僻的知识则表现的很茫然,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选择与日常生活相贴近的事物及能在自然中寻找到的美术材料作为启发儿童创作的源泉。在创造性形象思维的训练中鼓励孩子调动所有的感官去观察自然, 去听, 去看, 去触摸, 去感知, 利用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辅以一定的绘画技能, 让孩子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想[4]。

2、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儿童创造能力

儿童是与生俱来的创造大师, 他们生来就具有成人所没有的想象力, 由于儿童主要是以形象思维记忆和思考的, 而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没有严谨的逻辑, 只以粗浅的图像进行跳跃组合加工成新的形象, 这就决定了儿童的思维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和无厘头的组合能力。在创造性形象思维训练中, 老师应该抓住儿童的这一特点,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拓宽儿童的眼界和思维限制, 让他们天马行空的幻想得到肯定和鼓励, 这对于日后孩子成长过程中打破思维僵化有长远的促进作用。

3、从绘本故事中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提升儿童的造型能力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家长通常会选择内容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讲述一些寓意深刻的道理, 比如安徒生童话, 一千零一夜等。这些童话通常都会配有颜色丰富的插图, 这些插画就是激发儿童绘画兴趣的有效手段。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绘本故事, 这样既能利用故事情节吸引儿童的好奇心, 又能通过形象的插图激发儿童对于美术创作的热情, 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或亲自经历的事情去想象, 用启发式的语言来激发他们的思考, 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儿童的造型能力。

第四章、总结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启蒙教育肩负着培养儿童正确的审美观, 健全的人格, 高尚的情操的责任, 儿童美术创作对于儿童来说更像是一场游戏, 只有让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 才能激发儿童对于美术创作的热情。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升儿童的创造力, 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让孩子在艺术的熏陶下茁长成长。

摘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今天, 美术教育作为能够开发儿童智力, 培养儿童手脑协调能力, 观察力和创造能力的一门学科, 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儿童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呆板的, 传统的, 以传授绘画技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模式, 更应该以培养儿童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创造力, 以及动手能力。

关键词: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创造力,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高晓奕.创造性思维训练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4.

[2] 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3] 蒋思妤.浅谈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4.03.

[4] 吴双.试论美术教育与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艺术科技, 2015.01.

上一篇:海洋平台生产流程改造及效果分析下一篇:对实施职专高效英语课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