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制备说课稿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二氧化碳的制备说课稿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1.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5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2.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与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内容与上单元内容(公民的政治生活)在生活逻辑上有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要求,这是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4.同时又为下一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作了准备。

因此说,本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生活中,对学生正确认识、及处理与政府关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内容,立足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

2.知道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具体要求。

3.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4.明确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就有关政府依法行政的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现实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表现,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法治观念。

2.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我国政府推进依法行政、进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依法行政及其意义

2.政府如何依法行政

教学难点:

1.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2.正确对待现实中有关依法行政的问题,即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政,关注热点,适当引导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基于学生知识经验以及心理基础的特点,学生对政府依法行政问题认识易出现偏颇。

3.高中生直接目标很明确——高考,教学中渗透题例教学、方法技巧教学很是必要。

4.课程标准强调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感悟,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综合运用情景体验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对生活实例及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体验、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收集政府便民、利民,依法行政的具体事例材料,收集相关的党政先进模范人物及其感人事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社会。

2.分组(每小组6-8人),便于学生交流合作。

整体思路:①情景展示,激疑思;②情景分析,明事理(突出重点);③合作交流,同进步(突破难点);④探究创新,提能力;⑤体验感悟,增情感;⑥知识建构;⑦调查研究,学而用(课外作业)。

情景展示,激疑思

材料一:上海“钓鱼式执法事件”始末

材料二:女企业家唐福珍抗拒暴力拆迁

材料三:漫画“一言堂”;材料“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

情景分析,明事理

【探究一】你对材料一、二的事例有何看法?

【探究二】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依法行政有何意义?

【探究三】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合作交流,同进步

走出误区,突破难点(具体内容略,见课件)

(一)比一比:区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二)辨一辨:准确理解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阅读P44虚线框完成下题)。

(三)明一明:1.立法机关。2.民主(阅读P44-45,思考)。

探究创新,提能力

【创新题例】(略,见课件)

体验感悟,增情感

【视频】2010年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剪辑

聆听政府的声音——温总理:“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知识建构

基于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教材,梳理、思考、讨论并合作将知识系统化、构建知识体系。

图见多媒体课件。

调查研究,学而用

课外作业:

围绕“政府权力行使”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我市(县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

教学反思

其一,立足生活,贴近实际,知识支撑,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其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兴趣激发,思维调动,提升效益。

其三,方向引导,成长学生,积极实践,学以为用,生命常青(喻政治课教学)。

其四,树立全新观念,积极参与教改,掌握先进技术,为我教学服务。

其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完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乔平和

第2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老君台中学 董 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粤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二节《碳的化合物》第二课时的内容,CO2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

CO2的学习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起始章节。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中学化学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

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但认识CO2相关性质,也为后续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重难点

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CO2的化学性质,因为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中考命题的习惯,CO2在中考中会占10%左右的分数。

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CO2溶于水并与水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2.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2.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2.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几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1.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推进教学思维的顺利开展。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学生对CO2的认识很肤浅,可能只知道CO2是一种温室气体,而对它的化学性质、应用却是一无所知。为了将学生对CO2的认识引导到本节课的知识点上。我设计了这个导入:

播放动画“死狗洞”

利用动画时间板书:5.2 CO2的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节课学生要学习的CO2的性质有这几个方面。

①对于第

1、2个性质,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是:二氧化碳的倾倒。我觉得这个实验的视觉冲击力不够,因此我对这个实验进行改进。

事先我告诉学生第①瓶气体是空气,第②瓶气体是CO2,通过①②两瓶燃烧现象的对比,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得出第②瓶中的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接着我将第②个瓶子瓶口朝下倒掉,同样将棉芯伸入,会发现现象和①中的一样,也就是说CO2被倒掉了。根据学生初二学习的物理知识,密度大的会往下沉。通过这个改进的实验,学生也能

够很直观的得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这两个性质。课本安排的实验作为实验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这时候,再返回来解释“死狗洞”的原因。CO2密度比空气大,下沉到山洞下方,狗在下方便会窒息而亡。然后联系下生活实际,CO2在生活中的应用。(课堂用时13分钟)

②对于第

3、4个性质,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课本中的实验是直接将CO2通入石蕊溶液,学生是无法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我觉得这样是将知识点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我增加了一个学生实验。

事先告诉学生瓶中装的是CO2,倒入1/3的水,振荡后发现瓶子变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可以开始分析,变扁说明瓶内压强变小,也就是气体减少。而瓶口已经用盖子盖住,气体不可能跑掉。也就是说CO2溶于水中,这样不但解决了这个性质,也很自然地带出下一个性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这时候我取两根洁净的试管,一根加矿泉水瓶中的水,另外一根加等量蒸馏水。然后分别滴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是一种指示剂,它遇到酸会变红。滴入后发现矿泉水瓶中的水会使紫色石蕊变红。学生可以判断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一种酸。 板书 CO2+H2O=H2CO3

这时候,再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可乐等碳酸饮料就含有碳酸。通过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学以致用,一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二可以让他们体会学习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的性质,接着我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喝了碳酸饮料容易打嗝?我让学生继续观察实验(变红的紫色石蕊加热)。变紫后说明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放出放出CO2,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打嗝释放出CO2的原因。

此时新课进行了33分钟左右,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已经突破,学生难免有所松懈,为了再次提起学生的兴趣,我再次抛出问题,如果碳酸分解速度很快,迅速放出CO2会怎么样?

演示实验:可乐喷泉

③学生兴趣被提起后,我增加了一个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如何检验汽水中含有CO2?我提供一瓶汽水,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候提供澄清石灰水,学生这时候会想如何将汽水中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根据之前学生已经接触的化学仪器,学生很容易会想到用导管。那么剩下就是让学生练习他们的动手能力。 ④归纳总结 5.2 CO2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可溶于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⑤课后思考

维C泡腾片为什么可以使水的口感更好,为什么加入水中会上下翻腾?

五、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我的整个教学设计是通过这条主线展开的。首先是通过“死狗洞”引发质疑,创设情境。接着是通过三个实验:棉芯燃烧,矿泉水、石蕊实验,汽水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也就是CO2的几个性质:1.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2.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最后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5.2 CO2的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不支持燃烧

密度比空气大

与水反应生成碳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可溶于水

第3篇: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对环境的影响》说课稿

宣化二中

杨懿颖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宣化二中的杨懿颖,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6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分别进行研说。

一、说教材

我将从这4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分析。 1. 说课标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1. 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 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 说教材中的地位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又为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说教学目标 4. 说重难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没有现象,必须借助指示剂才能验证,学生对石蕊不熟悉,因此这一条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学情

学生已经掌握了氧气性质的探究方法,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适应新课改,我校倡导生本教育。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自主实践;要求教师不要轻易将问题和任务的结果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讨论、实践、探索等方式与伙伴一起归纳总结得出。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情况,本节课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比较归纳法、分组讨论法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法有: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问题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校倡导五环教学模式:

第一个环节: 情景预设,导入新课

课标教学建议中提到: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干冰灭火的趣味实验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景导入,这个视频是这样的。

这段视频选自学生喜欢的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视频中,地上摆放着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主持人将干冰倒入热水中,瞬间产生大量的白雾,较矮的蜡烛全部熄灭,而较高的蜡烛仍然燃烧着,并呈现出了“I Love U”的字样。通过问题1:白色固体是什么?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告诉学生白色固体是固态二氧化碳,引入新课。通过问题2:为什么矮的蜡烛熄灭?引发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性质,为本节课的教学打下伏笔。

第二个环节:任务呈现,明确目标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幻灯片给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第三个环节:探究新知,达成目标

1.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共设置了四个实验。 1. 蜡烛台阶实验

课本中传统的蜡烛台阶实验在实际操作时不易成功,经分析,有两点原因:一是倒入的角度不正确而使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二是如果蜡烛燃着时间稍长,由于温度高,很难倒进CO2而导致实验失败。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对本实验进行了改进,在烧杯中放入这样一个挡板,实验时,从挡板的一侧缓缓倒入CO2,另一侧的低、高两支蜡烛依次熄灭。

改进后,大大提高了该实验的成功率,与视频引入相呼应。 2. 检验可乐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考试说明中提到:“能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因此我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一个利用身边的物质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实验。学生经讨论,得出方案:检验可乐中溢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从而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

本实验由学生完成。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成后将实验原理给学生呈现出来。

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实验过程、领悟实验原理。

3. 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课本中的经典实验对这一描述没有定量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一描述感受不深,也没有体现出增大压强会溶解得更多。因此,我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观看视频)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从5毫升变成了3毫升,说明有2毫升溶于了水,下拉活塞有气泡产生,说明压强变小,二氧化碳溶解得量变少。

改进实验的优点是①材料易得,学生在家中也可以动手做此实验(可用小苏打与食醋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②现象明显,该实验也为学生以后学习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做好了准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实验结果比理论值略小,引导学生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原因可能有两点①在吸入二氧化碳时可能已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溶于水;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不易溶于水的氧气、氮气。

改进实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课本上是这样设计的。该实验难点在于石蕊是学生一无所知的物质,必须通过实验铺垫,先让学生意识到酸能使石蕊变红,那么就可以用石蕊来检验酸,若变红说明有酸生成。因此得出结论:水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生成酸。通过加热、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这个知识点。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理念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中。

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用途。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提出问题1: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温室效应。

问题2:减缓温室效应的方法有哪些?引出低碳生活理念。

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正确认识能源、环境与化学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物质观。 下一环节,“当堂检测,检测目标”。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我设定了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验收。

第五个环节:知识梳理,情感升华

通过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及时地进行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知识,丰富学生爱护大自然的情感,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

五、说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

第4篇: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研究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这是继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介绍的第二种气体制取,通过两种气体制取对比,使学生掌握运用简单装置制取某些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最后总结了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上好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教材的编写意图、本节的特点、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① 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② 通过师生、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制取方法的学习。

重点突破:(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2)学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相结合,及时反馈矫正。

难点:确定实验室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难点突破: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过程,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的探究过程。

四、学情分析

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基本技能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对一般方法进行归纳概括时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五、教法、学法

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导学案与PPT以及小组合作的形式。学案给学生参与提供帮助,关注学生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学习效果;PPT可以展示素材和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效率;小组合作的形式可以加强同伴互助,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利用评价激励学生。

学习方法有两个体现和四个突出。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活动,学习检测来体现教学设计层次性;从学案导学,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情境体验来体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实验为基础,突出知识的形成,以练评为手段,突出知识的理解,以思维为核心,突出知识的深化,以习题为载体,突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达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设计如下(本节课主要有6个环节):

情境引入----合作探究-----风采展示 ----总结提升-----当堂检测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猜谜语:

有一种物质,农民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员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教师出示一瓶二氧化碳,同学们想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吗?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本节课我们就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二)合作探究(本环节安排了3个探究活动) 探究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通过回忆前面学过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并讨论它们是否在实验室中可行?引出探究活动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选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心,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探究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 A、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何反应物不同,装置就不同? 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C、收集氧气为何可以用这两种方法? 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在教学中本人将相关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用多媒体展示,一边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制取的装置一边归纳出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应考虑的因素。

(3)投影教材P111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组装,鼓励他们设计多种方案。这样的设计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展示每个小组设计的方案,并让小组间交流各自的优缺点,反思自己设计装置的不足,进而选出最佳方案。

(设计意图:让成功的学生体验创新发现的乐趣,让思维受限制的同学豁然开朗,并激起思维共鸣,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探究三: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明确了制取装置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该如何操作、如何检验、如何验满等问题,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示范:检验、验满的方法。 (2)学生完整的亲自体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三)风采展示

各个小组派出代表对本组所做的实验从原理,装置的选择,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其他同学可以质疑或者补充使知识完整。

(四)总结提升------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把本节课的收获、感受或者体会与同学们交流,进行总结本节内容。最后教师出示本节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澄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点、疏漏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当堂检测

我设置了5个小题,第

1、2题是基础知识,第3题是考察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装置,第4题是一道知识迁移题。第5题是趣味实验:鸡蛋潜水,把鸡蛋壳放入醋酸中,观察现象并探究其中的奥妙。

(设计意图:当堂训练,及时反馈,检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七、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的板书设计,能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难点。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药品: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法

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满 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追求的境界:

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调动。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去体验, 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去克服, 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5篇: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今天的课题进行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分析。首先我来谈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初中化学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而二氧化碳又是本单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则在本书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制取某种气体时,对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形成的最好范例,上好本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提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初步具备。此时,正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良好时机。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初三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配合教学大纲,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法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整个探究过程,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义;

(2)经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会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能灵活运用现有仪器自主设计实验装置;

(4)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求实、合作、创新的学习品质;

(2)通过最终成功的操控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快乐感,并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物质的性质、制法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出色的完成一系列探究试验。

2、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试验归纳、总结,正确的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

当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问,适当的引导、指导,恰到好处的点拨,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教学宗旨,也是建构主义教学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围绕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法分析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教师根据目标提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教学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去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间不断的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竞赛教学法:

根据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强,好胜心强的特点,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在竞赛中,提

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使用,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学法指导

1、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何不能使用其它药品,通过研究发生装置,选择其它仪器制取二氧化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探究实验,归纳总结:为什么稀硫酸和浓盐酸不能代替稀盐酸?碳酸钠不能代替大理石?等等。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

利用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4、归纳学习:

边实验边记录边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围绕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这一主线展开,具体分为五个步骤:

六、教学过程

1、悬疑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这节课,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小故事:很早以前,在西德的一个州,有一片奇异的泽地:每当猎人牵着狗通过的时候,猎人安然无恙,狗却死了。当时那里人们都传说这泽地上有魔鬼,它最嗜好吃狗。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山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传说洞中有一个屠狗妖,人进入洞中安然无恙,狗却死亡。

这两个故事情节中的悬疑色彩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这妖怪是什么吗?大家想不想抓住这妖怪呢?

从而引出课题——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温故

课上展示一组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信息:

三种方法、两套装置;检密、验满、检验、收集均有回顾,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获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信息,进而为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做好知识准备。

这一环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环节,在复习回顾了制氧气的信息后,对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装置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的方法进行提问,让学生类比分析,为以下探究打好基础。

3、体验

内容一: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我给出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碳酸钙等药品和试管若干,并提出让学生从价格便宜、反应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等方面去选择原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操作、讨论、探究、找出自己认为理想的原料,这样设计既让学生认识到对比观察的科学探究方法,又注重了学生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找到了理想的原料后,就要选择适宜的装置。(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2)

内容二: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1)给定仪器,学生自我设计实验装置

我将几套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装置图用幻灯片投影,并让学生回顾利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装置,然后按指定的图示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并进行检密、验满、检验、收集操作。然后小组间再进行交流讨论,互动学习,总结评价各自装置的优缺点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对实验操作和仪器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面自选仪器组装实验创设了良好的铺垫。

(2)自选仪器,自主设计新方案

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己从仪器库中选择仪器,并通过查阅书籍、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设计更多的方案,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淋漓尽致的自由挥洒。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3)展示分享:

让每一小组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让各小组间交流各自的实验状况,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反思本组设计的缺陷,最后选出最佳设计,并由设计者发言与大家共同分享设计成果,使同学们彼此间互通有无,激发共鸣,共同提升。

极少数学生选择了单孔塞,多数学生选择了双孔塞配合长颈漏斗,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有孔塑料板,弹簧夹。

(4)归纳总结

在课堂气氛高涨的时候及时提问:实验制取二氧化碳在选择仪器时需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例如大的方面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细小方面要考虑节约药品和对反应的控制等。)从而引导学生回归主题,及时的把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收获汇总、凝炼、升华。

刚才我提到主线,悬疑和温故体现的是提问和分问,体验这个环节则体现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下面我来谈一下应用结论。

4、收获

请用你认为最适宜的药品,最理想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用最合理的方法,最快捷的方式去收集、验满、检验。因为有了前面的探究,学生们很快的完成了布置的任务,此刻我及时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表扬他们认真参与、大胆操作、积极探究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再创佳绩,让学生在激励声中爬的更高,走得更远。

5、延伸

(1)、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实验替代品,自己动手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完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类比,让学生找到规律,指导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从而锻炼学生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提升对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的把握。

七、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药品及反应原理

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

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二、装置的确定

1、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2、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三、检验和验满

1、检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2、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熄灭则已满。

四、延伸:

实验室制取气体

原料:价格便宜、速度适中、利于收集、气体纯净、操作简便

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

分层练习: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和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始终贯穿着提——分——实——分——应这一探究主线,着力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活动和谐统一,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传授知识和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当然还有不足。

第6篇: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大全)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一、专题

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一节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2、 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3、 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教学展开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 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二、教法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对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取相关知识,领略实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究精神。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是在教师质疑的前提下,启发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验证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化学本质,再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结实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即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充分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硫酸型酸雨中硫元素是从哪里来的?

2、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2、通过视频的观看,学生将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但要了解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就必须的先了解SO2的化学性质,从而点出本节课的主题:SO2的性质和作用。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2以及SO2 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 ,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猜想是科学认识上的一种“智慧的火花”,猜想不是无根据的臆想,是从以前获得的知识中产生的一种“直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教师讲解演示教材P88实验1,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教师从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这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同性:①、与水反应 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问题三: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教材P88实验3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四:SO2的任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形成,造成环境污染等危害;那么是否说明SO2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就毫无意义了呢?

教师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视频中的解说,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归纳出SO2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消毒性、毒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这一视频的观看和结论的归纳,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 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

2、氧化性:

3、还原性:

4、漂白性:

三、二氧化硫的用途

四、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

第7篇: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制备和性质研究教案

二氧化硫制备和性质研究教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

2、探究二氧化硫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学会鉴别、处理二氧化硫残留量过多的食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究态度。

2、珍惜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协作精神。

4、让学生具有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

1、对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

2、培养学生求实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1、利用探究试验推测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激发学生观察思辨的能力 教学用品

教学有关资料(新观察) 98 %浓硫酸、 无水亚硫酸钠、 品红溶液、 KMnO4 溶液、 Na2S溶液、 5 % NaOH溶液、 蓝色石蕊试纸、 蒸馏水、 乳胶、针筒、 具支试管、小试管、小烧杯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SO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形成硫酸型酸雨的“罪魁祸首”,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SO2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其化学性质。 【板书】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演示实验】在一支具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无水亚硫酸钠固定在铁架台上,分别在 a、 b、 c、上滴 1 滴蒸馏水、KMnO4 溶液和 Na2 S溶液;用针筒吸入2—3mL 98 %浓硫酸,将针筒中的浓硫酸注入具支试管中,加热,让学生观察玻璃棒上试纸条、 滤纸条,品红溶液的颜色变化,将产生多余的气体通入装有5 % NaOH溶液的小试管中再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板书】

(1) 蓝色石蕊试纸 a 变红

(2)滴有 KMnO4 溶液的滤纸 b 褪色 (3)滴有 Na2S 溶液的滤纸 c变为黄色

(4)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后溶液变红 【整理联系】

(1) 蓝色石蕊试纸 a 变红,说明 SO2 的水溶液呈酸性; (2)滴有 KMnO4 溶液的滤纸 b 褪色 ,说明 SO2具有还原性 ,易被 KMnO4 所氧化;

(3)滴有 Na2S 溶液的滤纸 c变为黄色 ,说明SO2 具有氧化性 ,易将 - 2价硫氧化为0价。

(4)品红溶液褪色,说明 SO2 具有漂白性;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后溶液变红,说明SO2 的漂白性不稳定。 【结论板书】

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法:H2SO4(浓)+Na2SO3=Na2SO4+SO2↑+H2O SO2具有还原性、氧化性、酸性、漂白性,且漂白性不稳定。

二氧化氮的装备及其性质教案

1.1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2)掌握二氧化氮化学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等过程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1.2教学重点

实验原理和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 1.3课前准备

所用实验用品:注射器,小烧杯三个(分别盛水,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空的),大烧杯一个,大橡胶塞一个,表面皿一个,蓝色石蕊试纸

所用药品: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 1.4实验演示过程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和一些化学性质和它的制备原理,那在实验中我们如何来检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呢,由于二氧化氮是有毒气体,在实验中希望制备尽量少的气体,又能完成性质的检验,那我们用什么样的实验来实现我们的目的呢,就让我们来看有关二氧化氮的制备和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

[介绍媒体]我们这个实验用的仪器很简单,和一氧化氮的制备与性质检验相似,用注射器做为反应装置,另外用到橡胶塞作为密封装置。 [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Cu﹢4HNO3(浓)﹦ Cu(NO3)2﹢2NO2↑+ H2O 相应装置(或实验装置)

仪器药品

注射器 ,小烧杯三个(分别盛水,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空的),大烧杯一个,大橡胶塞一个,表面皿一个,蓝色石蕊试纸

铜片,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

实验步骤

(1)在注射器中放入两片铜片(约0.5克),将注射器推到底部 (2)将输液管插入浓硝酸中,吸入1ml后,将注射器插到橡胶塞上

(3)待反应停止后,看见红棕色气体,压注射器活塞,引导学生观察气体颜色变淡还是变浓还是不变,取一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放在干净的表面皿上,拔出注射器,让蓝色溶液流到大烧杯中,将试纸靠近针头,试纸变红色

(4)吸入3ml水在注射器中,看见红棕色气体变无色,让水流出,吸入空气,引导学生观察那一瞬间出现红棕色,(因为注射器中有水,二氧化氮溶于水所以红棕色很快消失)实验结束,将气体推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1.5板书设计

二氧化氮的制备及其性质检验 实验原理:Cu﹢4HNO3(浓)﹦ Cu(NO3)2﹢2NO2↑+ H2O 化学性质

现象:压活塞,气体颜色不变 性质:2NO2﹦N2O4 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NO2为酸性气体

吸入水后红棕色气体变成无色溶液和无色气体 氧化性,3 NO2﹢H2O﹦ NO ﹢2HNO3

上一篇:法官面试真题下一篇: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