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

2023-03-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留守儿童

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摘要】 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容易出现性情孤僻、不善交往等情况。同时,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音乐教育组织的匮乏,投入比例不够,乡村音乐师资的缺少,导致这一问题这日益严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河下游,因县有涟河而名涟水。全县面积1676平方公里,下辖19个乡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近90万,全县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大量涌现,凸显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

一、 涟水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全县现有幼儿园292个,城区小学5所,乡镇中心小学28所。全县3—5岁的入园孩子约有23000人,小学在校生总数63761人,初中在校生总数为40062人。

留守儿童的监护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由祖父母代为看管,他们的年龄普遍在60—70岁之间,受教育文化程度低,交流方面有较大的代代沟,遇到事情不能及时解决,同时受传统思想影比较大。据不完全统计,这类留守儿童超过一半是和祖父母居住在一起。第二种是寄居在亲戚家里,年龄在30—50岁之间,多子女共同抚养,生活和学习上不能顾及周全,容易忽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关注孩子的教育和心理发展。第三种是无人监管,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每月会固定向孩子提供生活费,这些孩子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最显著的。当然还有一类特殊留守儿童,他们单独和父母其中一方居住在一起,然而这些孩子大都是离异家庭,长期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家庭气氛相对压抑,很多负面的事情都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

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孩子不能及时和父母见面,有12%的孩子大概一个月下能见父母一次,156%的孩子约半年见一次,178%的孩子要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见一次。可想而知,这些留守儿童在整个童年时期,对父母陪伴的缺失的严重性。

二、 涟水县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一) 调查对象

这次我们调查的对象是保滩中心小学五年级某班、永兴中心小学三年级两班级、徐集中心小学三年级某班以及安东学校五年级两班级。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共276人,发放调查问卷276份,最终收回问卷276份。

(二) 研究方法

这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用以完成此次关于“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的调查。南京晓庄音乐学院13届师范生,以音乐教育情况为调查基础,在涟水县地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谈的基础上得到调查反馈的数据,了解涟水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边缘化现状,对乡村音乐教育的现行制度和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经过将数据统计分析,查阅文献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当地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留守儿童缺失音乐教育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最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和正确的数据呼吁社会关注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在音乐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 结果与分析

在江苏省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仍有63%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音乐课,即便是有课程安排,仍然会出现被其它课程占用的现象。部分地区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大数祖父母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鲜有过问音乐教育的情况。有高达92%的同学表示喜欢并希望可以参与到音乐课堂上,可见,孩子们对音乐课的渴望。然而约有30%的同学说这些音乐课有名无实,也就是说学校有安排音乐课,并不是用来上音乐课。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还算比较齐全,不仅有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还有基础的音乐教学设施。

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现场对学生目前的音乐水平进行判断。得知他们对课本中的乐理知识的了解大都是基础知识,有一小部分不能掌握。在演唱歌曲时,非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完整的掌握音高和音准部分,而留守儿童对于这些掌握则要落后一些。在对节奏的训练上,非留守儿童能够比较完整的击打,然而后者的掌握情况是基本完成击打训练,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正确掌握。从演唱过程中歌曲旋律流畅度的调查显示,相对于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的流畅度要更高一点。因此,可以清晰的发现,非留守儿童在多方面都优于留守儿童。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花费了一些时间试着教孩子们学唱歌曲,然而真正能学会的学生只有一小部分,那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老师需安排大量的时间来教唱。我们对同学们掌握的歌曲量也进行了询问,他们对书本上的歌曲有部分了解,然而书本以外的歌曲却很少知道。

在实地考察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对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持同意态度,而之所以会出现留守儿童的教育始终不足的情况,离不开多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问卷调查中提问道孩子们如何安排休息日的活动时,有大约76%的学生是给出的在家中做家务,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或许大家会觉得是孩子们懂事,主动为家里负担压力,但他们本该有一个轻松愉快的童年。统计显示只有28%的学生会有外出游玩或则其它相应的休闲娱乐方式。时间一长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的差距会无限放大。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缺失或许是人生观的影响,或许是终生教育的影响。

三、 涟水县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问题

(一) 落后的音乐教育思想

音乐课是一种基础的课程,在不同乡村的重视度不同。单就涟水县而言,乡镇上的中小学都比较重视,而且音乐课也是比较正常进行。可是相对偏僻的乡下中小学,大都是没有音乐课或者音乐课用来上其它课程。这就是不够重视的原因。上级领导对音乐认识度的不同直接导致各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千差万别,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的教授方法也不合理,不科学。音樂是一种纯粹的语言,可以开发和宣泄人的情绪,可是因为不够重视,在偏远乡村音乐教育一直受各种因素限制着。

(二) 师资力量的不足

我们大家都知道,以前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授好几门学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逐渐对乡村教育的重视起来,乡村学校的配置也越来越齐全,不再是由一个老师兼做多科老师。但是即便是如此,音乐教育却不像语数外这些学科一样,仍然有很多地方是由其它学科的老师代做音乐老师,这样就不能更好地普及音乐知识,不能全面关心学生们的音乐教育,甚至也不会把音乐课当做主干学科来利用。甚至有的年轻教师不能够安心在乡村的中小学投入工作,音乐教师的流失,教学资源的缺少都是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严重影响因素。

(三)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是性格孤僻。亲情的缺失,缺乏父母的关爱是造成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主要原因。相对于其他儿童性格来说,留守儿童年幼时期便不得不远离父母,和父母缺乏联系与沟通,儿童长期处于这样很特殊的环境中,非常容易导致呆板、胆小、孤僻的性格,而这些性格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使其在情緒上变得焦虑,忧郁、内心充满恐惧。

二是不善于交往。正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心,性格比较孤僻,留守儿童相比于非留守儿童更不善于结交朋友,与同学的参与度也不高。

三是学习情况普遍不好。留守儿童一般父母不在身边,作业没有人辅导,学习方面比较困难,再加上自觉性较差,厌学情况多。

(四) 没有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而兴趣首先是从求知欲中产生的。留守儿童在家庭的关爱比较少,这就造成他们对待新鲜事物没有太多的关注度。一节好的音乐课,教师通常会用一段熟悉的旋律,不多见的乐器,多样新奇的图片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通俗老套的教学模式,以及陈旧的音乐教育设备,降低了留守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除了来自家庭的一部分原因,还有一部分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地位的缺失,音乐教育组织的匮乏,音乐教育投入的不足,音乐教师师资的缺少,乡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不受社会重视。社会和学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弥补这些不足,依靠专业的音乐老师,足够的音乐教学设备,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从而提升相处留守儿童的文化素养。

四、 解决涟水县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策略

(一) 改变教育观念

要解决好当今时代下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首先要有个端正的态度,真正的重视起来,把音乐学科结合到平时的教育中去。第一步要做的是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好的观念,才能引领正确的行动。目前提倡的教学改革就是对老思想的改革,剔除陈旧的束缚。传统的音乐教育就是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唱歌、掌握一般的音乐知识即可。这种简单陈旧的想法,是非常不合时宜,也达不到现在音乐教育的要求。当今的音乐教育既需要电子音乐和多媒体的配合,也需要专业音乐老师的授课。科学的音乐教育可不单单是教会几首歌曲,专业的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艺术情操的熏陶,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也对学生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二) 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

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大家音乐基本知识和技巧,同时也要培养留守儿童的个性发展,让他们的天性可以更好地舒展,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之前的音乐课中,音乐课是一门不受重视的基础学科,而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都缺乏专职的音乐教师,在农村小学中,音乐老师大都是其它学科老师代职。随着国家的重视,以及教育体制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教师投入到这个行业。但是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比较年轻,这些新生力量要多向老教师请教经验,将新的教育观念融入到课程中去。各个学校之间的音乐老师也应该多组织相关的活动。积极组织集体备课,不同学校各年级之间的老师,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心得。老一辈音乐教师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以及分享自身对不同年纪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认识,而年轻教师在学习老的方法同时,也要加入一些创新的好点子,提出可行的教学方案,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扩大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不管是国家的教育制度,还是农村中小学具体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外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影响。音乐老师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责任,课堂上调动学习气氛,课下和学生建立轻松愉快的师生情。因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的关怀,音乐教师不仅要多一点关注他们,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学校领导要多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沟通,将学生的在校情况传达出去。通过新闻或者媒体的作用,从而扩大社会影响力,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外界人士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

(四) 通过音乐教育打开留守儿童的心扉

音乐本就是一门艺术,是边缘交叉的学科。包含了音乐、心理学和医学。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先从情感方面入手,利用音乐潜移默化的感染性作用,对留守儿童打开心扉有很大的帮助。音乐教育过程中,本就是通过肢体,乐器,声音,达成一种共鸣。以此来慢慢地与较为自闭的留守儿童展开交流。正因为孩子们有缺憾,才更需要一种良好的引导方式。音乐教育本身拥有很多的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大多数音乐老师也都是会把音乐课设计成气氛较好的活动形式,以吸引学生参加。留守儿童完全可以通过音乐传达自己的想法,以避免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障碍。倾听者可以从留守儿童演奏的音乐中,体会到留守儿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思。体会他们肢体上和歌声以及乐器发出的声音,理解这种情绪的变化,以及演奏时孩子们心里的变化。这是一种简单的音乐治疗的方法。音乐老师可以随时与学生们有良好的沟通。

五、 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是一种古老、普遍的、充满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通过特定的乐器结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且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也组成了人类丰富的精神生活。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音乐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启迪、激励、感染、活跃等方面的作用,也可以为留守儿童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情感寄托,安慰更多无数幼小的心灵。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正确的疏导和调节不良情绪,使其细腻的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中人格的教育。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是整个乡村留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有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我国培养更多有艺术天赋的人才。

六、 结论

健全的教育制度需要如音乐教育一类的佐料,这样的作用可以增加留守儿童对他人的同情心,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健全他们的品行,树立良好的人格。推行乡村留守儿童教育制度的完善,是我国教育公平性的原则,是我国在实行现代化教育道路上,关键且至关重要的一步。

乡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深入发展乡村音乐的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大力发展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沈丝竹(1995—),女,江苏,本科,音乐教育,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沈丝竹

第2篇: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和策略

摘要:青春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和人格养成的关键期,也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教育部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和家庭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相关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本文基于乡村中学教育背景下分析乡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留守儿童,中学教育,心理健康

由于长期缺乏和父母的关爱,沟通交流和正确引导,他们会长期感到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会引起他们焦虑和孤独的感受。这些心理感受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行为和学习行为,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视纪律自由散漫,无法很好控制自己情绪,自律能力差,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等问题。其次,由于乡村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心理治疗环境和相关资质的心理辅导教师。如果学校和家长无法很好对其进行关注,引导和教育,他们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以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本文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相应的问题给予相应的策略,给在校教师进行参照和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家长一定有效的指导。

一、乡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的心理问题和引起问题的相关因素

(一)感情上的需求的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乡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接触较少,在儿童时期无法得到父母相应的爱和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的缺失而导致他们心理会有相应的孤独感。根据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理论中感情上需要,马斯洛(1943)指出人的生存还有感情上的需要,这方面的需要分为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共同指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照顾,是一种爱和被爱的心理体验过程。中学生正处于儿童成长过程的关键期和转型期,亲子关系中的依恋关系是帮助孩子形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基础。 其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乡村留守儿童从小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和父母的关系较为疏远。因此,结合这两者,乡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感情上的需要,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大多数留守儿童心理都存在着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等心理问题。

(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乡村,由于物质经济基础的匮乏和信息技术的滞后,导致留守儿童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期望值较低,并且家长也无法得到相关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从而无法正确地去教导和引导孩子。因此留守儿童长期被放任去接触玩手机和电脑,长期在没有被监督的网络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容易接收不良信息和缺乏相对应的体育锻炼,从而导致身体素质的偏低和心理问题的增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当家长的教育期望值偏低的时候,家长无法用正确的教育态度去对待孩子例如在孩子的教育放任自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加以约束和引导改正;此外由于家长的教育期望值较低,家长不会在教育上投入资金太多,家长除了送孩子正常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之外,在孩子的课外书或者其他学习运动方面的投资不会太重视。

(三)乡村学校的资源的缺乏

乡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和家人相处和朋友相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乡村学校普遍物资和师资缺乏,除了基础的教学场所和配套设施,学生的课外活动资源明显不足。例如乡村学校的除了正常的课程之外,没有课后的社团活动和能使用的体育器材的训练。课后社团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还能让身心健康的发展,其次,体育器材的缺乏让学生无法对体育训练产生相应的兴趣从而无法自主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如果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身体和心理都无法得到健康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对比小学生发生了极剧的变化,在这个时期乡村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疏导,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但是乡村学校的师资相对匮乏,缺少专业的心理老师和相应心理辅导资质的教师,乡村学校无法很好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当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老师和学校的及时关注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例如在學校无法专注于学习,无法和周围的同学老师和谐相处,甚至出现严重的攻击性行为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无法及时发现和疏导将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是误入歧途。

二、乡村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孩子的第一课堂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习近平,2016)。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接受家庭教育,孩子的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举足轻重。党和政府近几年来对家庭教育高度重视,从2015年开始就着手于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和规划,并于2021年颁布了《家庭教育立法草案》。对于乡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应该贯彻落实好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理念的落实,为家庭的相关监护人普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系统的学习。具体的指导可以分为社会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和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资源和讲座进行相应的指导。指导内容需要根据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肖生军,2021),结合乡村家庭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关的家庭指导人员整合相关的资料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引导乡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乡村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生军,农村小班化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心理个案分析与疏导策略[J]. 教学研究(中学生导报),2021,(26)

作者:王文励

第3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相关主体要精心设置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巩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优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补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短板,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战略;家庭教育;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一、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笔者通过研究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给留守儿童下的定义,发现各部门在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情况等认知上略有不同。经综合分析,觉得《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定义比较合理,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数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生存状态

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陷入困境的情形已经基本杜绝,但在精神上对父母亲的关爱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抚慰普遍缺乏安全感,有时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不良情绪的积压。如果无法排解,则可能导致性格乖戾、品行不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学业成绩总体水平相对偏低

学习习惯不好、不会主动学习、学业成绩较差等情况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关注、督促过少有关。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溺爱孙辈,其他亲戚普遍存在怕“担责”而不愿“深管”的心理,加上留守儿童处在青春期,性格较为叛逆,致使祖父母等监护人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学业水平偏低。

3.农村留守儿童处世态度散漫不易管教,成长过程存在诸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则普遍存在管得少、管不了、不会管的情况,使得孩子几乎处在“失控”或“半失控”状态。集中表现为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在校不遵守纪律,轻则迟到、早退、逃学、旷课,重则说谎、打架、欺凌同学,更有甚者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参与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遇到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1.学校教育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教育指导,学校也就成了他们寻求学习辅导和情感慰藉的主阵地、主渠道。但部分学校在促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天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学校尚未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全都交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在重点关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精准帮扶。一般来讲,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但受制于投入不足、建设不到位等因素,暂时难以满足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需求。

2.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但没有把做好家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并落到实处。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一味溺爱,放任其“自然”发展;有的父母不愿与孩子沟通,缺乏民主意识,凡事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从不换位思考,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任性、叛逆;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责骂多于说理、唠叨多于交流,不善于倾听,导致孩子与父母产生疏离感,不愿与其交流,甚至为避免责骂而说谎、逃避。

3.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爱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全社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帮扶体系还不系统、完善。每天放学后、每个法定节假日,甚至寒暑假,都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关爱、教育、指导、帮扶的时候,但社会机构很少为其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主要原因是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机构较少,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发挥爱心帮扶的作用不明显。

4.政府精准帮扶的协调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精准帮扶农村留守儿童是政府精准扶贫的内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教育、妇联、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社区或村屯都要参与。当前政府精准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民政部门唱“独角戏”,多部门联动的有效协作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地域间投入不平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机构建设及正常运营经费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专职社会教育工作者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是兼职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时间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操作规范,缺乏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教育工作是各级政府、广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协同开展关爱、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设置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一是育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德首先要扶心。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咨询师或利用本校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开展意志力、抗挫力的训练,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关于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校本课程。同时要重视普法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法律工作者到校授课或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到公检法机构参观学习,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二是扶志。“扶智先扶志”,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发展观、成才观。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爱好、理想和职业意向,并为其提供相应条件。作为教师、社区服务者、志愿者要发挥自身重要作用,以支持者的身份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期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及合理的职业发展倾向。

三是扶智。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扶智教育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学业帮扶,激发其内在力量,促进其主动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正常的课堂学习效果有时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也需要社区的志愿服务者做好校外辅导。

四是健体。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生长迟缓、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近视等問题。为此,需要由妇联或卫健部门牵头研制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由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资助政策和监护人干预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整理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科普教育资料。

五是促美。美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开齐、开全美育课程是当务之急。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如绘画、书法、歌唱、器乐等,使学生有机会欣赏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要重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使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有关活动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要通过美育,使农村留守儿童掌握一项到两项艺术技能,能够应用艺术手段排解不良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

六是善劳。参与劳动机会多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势。学校、家庭要转变观念,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使其理解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理解家长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行。要教育他们在家里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监护人的负担。学校要设置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做好值日生工作、积极参与其他校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实行“一生一策”、精准扶助,巩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

各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要发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力军作用,制定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档立卡,实行“一生一策”,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各项关爱、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学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在开发教学内容、设计组织相应活动等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重点做好课后作业辅导、师生沟通交流、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困境疏导等工作,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着眼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幸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动员社区村屯、社会组织,优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有条件的社区或村屯可以探索通过政府委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创设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区或村屯应该组织在本辖区居住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大学生等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后辅导,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强化家教指导、家校共育,补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短板

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短板,学校要强化家教指导,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融洽亲子关系,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家长学校、个别交流等形式主导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做好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利用移动通讯新技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学校沟通交流,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向而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加大部门协调、资源投入,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建立各相关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及牵头单位,进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日常运行及办公经费。要落实相关政策,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社会帮扶救济范畴,争取一部分帮扶、救助、补助资金,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保障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2016-02-14.

[2]新华网.民政部: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两年下降22.7%[EB/ 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30/c_1123634905.htm,2018-10-30.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06).

[4]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2014-07-04.

[5]国家统计局,等.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https://www.unicef.cn/media/7711/file,2017-05-31.

[6]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1/09/content_ 5130653.htm,2016-11-09.

作者:程佳

第4篇:关爱留守儿童,共建清洁乡村

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广西建设,8月22日,由县团委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共建清洁乡村”活动在我县公安镇开展。让外出求学的公安籍学子们有机会利用暑假时间回到家乡踊跃为留守儿童献一点爱,为农村清洁出一份力。

此次活动将自治区党委、政府举办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 、和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教育厅等联合志愿者举办的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两项活动有机结合。志愿者们拿起扫把,切实为农村的环境扫出一片“净土”,并走进家里照顾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赠送学习用品。

上午,这15名公安籍大学生志愿者开着自家的摩托车由公安镇办公室郭主任带队到里太村进行农村清洁工作,随后又到村留守儿童幼儿园陪小朋友做游戏,聊天,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等,教育他们简单的行为品德,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并购买学习用品赠送给小朋友们。

下午,由公安镇组织部人员带领志愿者们来到公安镇白霞街。并组织志愿者参观了白霞街的村容村貌,介绍白霞街的历史发展变化。自从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以来,村民清洁意识的改善,农村垃圾处理的改进。并就农村的发展现状,征求志愿者们的意见,为家乡未来建设,提供良好建议。

随后志愿者们又为白霞街“美容”了起来,有人扫地,有人夹垃圾,有人拔草,不一会儿,白霞街路面就整洁干净许多。让家乡在自己的手里变得更美丽。

通过此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了,队员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了解了家乡的变化,也看到了家乡的不足,引导了他们投身家乡建设,服务家乡发展的思想。

第5篇:乡村文化的摇篮 留守儿童的乐园

永登县武胜驿镇金嘴小学乡村文化宫活动总结

自2010年乡村少年宫落户我校以来,受到县委宣传部,关心下一代成长委员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上级领导部门的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乡村少年宫得到长足发展。下面将一年来的工作做一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一、学校基本情况及各项工作

金嘴小学悠久的建校历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295名,教职工16名,专任教师16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校园占地面积12760平方米,校舍面积1999.1平方米。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古朴自然。校舍建设已颇具规模,基础设施完备,为师生创造了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充分显示了集中办学、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了比较理想的优质教育,提高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学校坚持师生为本、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本着提高素质、学有所长,优化管理、办出特色的方略,以进取寻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几年来,不断追求办学品位的高雅与完美,积极探索人文环境教育,彰显学校办学品质。确立了个性化教育服务、秩序化校园生活、精细化管理过程、人文化发展环境的管理思路,实现了教育体系网络化、教学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科学化的管理目标。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望。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质的完善,人格的升华。学校重视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教育实践中,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美,着眼于学生的习惯良好,着眼于学生的个性鲜活,着眼于学生的知识丰富。注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做到了德育目标适当适中,由小至大;德育内容实际实效,由浅入深;德育要求合情合理,由低到高;德育手段有宽有严,由近及远。开创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教学工作突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模式。重点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革,落实学教并重、讲练结合、强化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认真反思教学,不断改善教学,有效提升教学。体现观念现代化、目标立体化、方法情感化的操作原则,达到了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能力强起来、教学实起来、质量高起来的效果。通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提升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乡村少年宫”具体做法

(一)读书活动

为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入地了解祖国语言文化传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魅力以及形成浓厚的校园读书风气,培养学生浓郁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同时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风貌,培养审美情趣,增强人文底蕴,我校在每年的5月到11月开展内容丰富、过程性强的读书节活动。具体表现为“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古诗文诵读、美文诵读、暑假阅读作业、演讲比赛、“我与书的故事”征文、学生阅览室集中阅读等活动。通过这些相关的读书活动的锻炼,对学生个人而言,他们的读书意识和阅读兴趣明显提高,对班集体而言,有利于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创设。在读书节活动中,我们取得的经验都会记录在案,一是作为一项宝贵的过程性材料。一是为下部工作做好借鉴。确实达到了创设氛围、形成风气、文化积淀的目的。对形成书香校园意义深远。

(二)校园艺术活动

为培养我校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较高的审美追求,我校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活动。拿今年为例,我们开展的校园艺术活动,较之以往的艺术活动又有了新的特色,内容涉及演讲、音乐、舞蹈、课本剧、相声、小品等。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师生齐协力、共参与,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的率先垂范对学生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调动与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生活动氛围。达到了艺术活动融洽师生情的目的,最引人注目的是现场的和谐气氛,无论哪班哪名同学表演,都会被真诚而热烈的掌声所鼓励,这种公平的参与与竞争意识也是我们所侧重培养的,也是校园人文精神的体现。在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中注入轻松的氛围. (三)体育活动 一年一度的体育活动意在强身健体,培养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学校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有夏季的师生篮球赛和乒乓球赛、冬季的拔河、跳绳、踢毽子比赛、春季的风筝制作与放飞比赛、秋季的运动会与接力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热情高涨,个个仿佛如飞出笼中的小鸟,大家都跃跃欲试。在参与过程中,一些在体育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更是尽情展现自我,通过体育活动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集体协作精神,有利于课内外的转化与统一。

我校的“乡村少年宫”情况总体上来讲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人本思想出发,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少年宫”活动

学生的需要囊括许多方面,比如学生放松的需要、锻炼的需要、能力提高的需要、兴趣培养的需要等,在满足需要的同时把这种需要作为学习的调剂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相互促进的思想确实在学生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深受学生喜爱。为他们健康积极的发展积石铺路。

二、注重点线结合由始至终

计划性与总结性贯穿活动的始终,从活动开始的计划性与步骤性到活动结束的总结性都在“少年宫组委会“的筹划之中,把每项活动的可行性与操作性作为活动的首要出发点,每项活动的锻炼性与提高性作为侧重点,影响性与意义性作为着眼点来谋划。在每项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另一方面的点面结合就是统一组织与分散组织相结合,统一调控与分散调控相协调。“少年宫组委会”作为统一调控的始发站负责安排日程。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作为活动的分站点有效操作,把活动中的新发现和新迹象及时总结与反馈给组委会以便各项活动更好的开展。使少年宫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体现地区特色和乡村风情

结合乡村特点的少年宫活动极大的发挥的地区优势,比如春季的风筝制作与放飞比赛,初春的田野让本来愉悦的心更加心旷神怡;秋季的大自然写生,来到美丽的“奖俊林埠场”感受自然森林带给孩子们的遐想;冬天这里有足够的雪让你在原野尽情的感受与洁白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将乡村的朴实与热情凝聚在心中。

四、重视交流学习,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活动的开展。 各个项目的活动开展起来以后,为了促进项目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乡村少年宫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比赛、展示、表演、观摩等各种形式,促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如“戏曲小明星”,选拔赛、“踢毽子”比赛,“校园主持人大赛”、“唱响春天合唱比赛”、“走进名著诗文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举行后,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及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加大宣传力度,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氛围,推动了乡村少年宫项目的有序开展。利用各种富有情趣的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向周边学校辐射,吸引周边学校及乡村孩子在节假日来参加少年宫活动,既使学生有了活动的好去处,解除家长担心学生无人管的后顾之忧,又为农村未成年人搭建突现个性、展示才能的文体活动平台,成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地,使他们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多彩,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同时努力发展地方文化,成立了太平鼓队、秦腔剧社、腰鼓队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团队,聘请民间艺人指导,积极发掘地方文化精髓,秉承地方优良文化传统,推动地方文化向前发展。将我校与其他学校的活动优势互补,在相互实践与摸索中创新“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各方面的活动体系与细则,将“乡村少年宫”活动开展得更加有声色。

乡村少年宫在我校是新生事物,一方面是缺乏经验,另外还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如专业指导教师的欠缺等,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我们相信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金嘴小学乡村少年宫会越办越好。

金嘴小学

2011.10.25

第6篇:《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报告

“五个一“实践总结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4、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第7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模版]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 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有些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在外经商、务工,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等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 。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3、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

4、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

5、代理家长制。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

6、提升教师自身修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

关心关爱留守学生,不单是学校的事,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之,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学校、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应提高认识,协调一致,为此做出积极努力,使留守儿童和所有孩子一样享有同一片蓝天,受到同样的关爱,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第8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论文: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在2010年的寒假里,我通过辛苦的实地调查,实地访问,对云南省巧家县的留守少年儿童现状做了深入调查,了解到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拙见。巧家县境内最低海拔517米,位于金沙江和牛栏江交汇处;最高海拔4041米,故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谚。

1.巧家县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

巧家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96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3114万人,9.2万农民外出务工。据巧家县教育局最新统计的24所中小学的数据显示:在一共54960

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共有921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6.8%;留守少年1649名,占总数的17.9%。所占比例还在上涨!其中留守少年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在30%以上的有中寨乡,新店乡和红山乡,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红山乡的松林小学三甲班,该班共有33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3人之多,占到了39%的比例!

由于这样的严重比例,全县15个乡镇,要使家乡经济腾飞、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留守儿童更是一大阻碍,因此,政府应抓住实际,全盘思考,统一规划,多渠道去减少留守儿童,能使家长都在留守儿童身边,使他们有一个舒适的坏境,温馨的家、愉快地享受自己的童年,愉快中求取知识,达到自己的理想。

2.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问题:

突出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2.1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此次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8165人,占总数的88.6%;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有598人,占6.5%;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有452人,占总数的4.9%。

2.2 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

响其健康成长

2.3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3.解决留守少年儿的措施

3.1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3.2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3.3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3.4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巧家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巧家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

3.5 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3.6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巧家经济的换新!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第9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定稿)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关爱留守儿

童工作总结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许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 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关乎做家长的责任。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我班众多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虽然在外经商、务工,但是大多的父母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 屡见不鲜,使

很多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 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如下: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 。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全日制寄宿等服务等。特别是生管老师谢孝忠的责任心很

强,经常晚间起床帮助小同学盖被子 ,尤其是在甲型流感其间更加对学生的关心,一旦发现学生有病,马上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还要自己掏腰包。

3、学习上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还评上县“三好生”, 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赵伏枣和张小珠老师自己掏腰包买蛋糕、水果给班上的留守儿童过生日;常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散步、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每当逢年过节,学校都把他们当“贵宾”, 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给每位留守儿童买节日礼物。

4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

庭”的心理归属感 ,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5、确定监护人员、 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至于这些重重的困难摆在我们老师面前,大家感到十分困惑 ,也是教育工作上的一种挑战,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学校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 。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 ——“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 ,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

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 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5、 健全”留守”档案、 便于信息捕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6、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 。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 ,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

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

上一篇:办理户口注意事项下一篇:共享单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