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副秘书长

2022-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联合国副秘书长

中评协副秘书长杨松堂赴广东调研

为了解中小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情况,推动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做精做专做优,近日,中评协副秘书长杨松堂赴广东省参加部分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做精做专做优座谈会。座谈会上,杨副秘书长在认真听取广东省部分资产评估机构负责人的发言后,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资产评估机构是资产评估行业的主体,资产评估机构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能否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能否提升业务质量都对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副秘书长表示,财政部和中评协高度重视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发展,将尽可能地给予其政策上的支持,但中小资产评估机构要发展壮大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力量。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做精做专做优要充分发挥中小资产评估机构的专长,寻找差异化服务的空间,不断适应市场化经济的需求,不断适应资产评估行业发展对中小资产评估机构提出的新任务。

对于推动中小资产评估机构做精做专做优,杨副秘书长提出了几点意见:一是要适应资产评估行业规模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主动发现资产评估市场中的潜在需求;二是要抓住中小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充分了解中小企业的所思所想,发挥评估专业技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超出其期望值的评估咨询类增值服务;三是通过评估业务外包、合作等形式,实现“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规范机构内部管理,完善评估业务质量监控机制,加强机构品牌建设。

作者:广 评

第2篇:国际金融论坛副秘书长王元龙: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与深化改革

20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成绩斐然,为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在中国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证券市场仍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迄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仍存在着金融产品单一,证券机构业务模式同质化、财务欠稳健,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投资者保护不足等制度层面的问题。

国际经验与中国的实践表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制度框架与有效的监管模式。如果协同性的制度建设不到位,而只是局部推进,就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改革只会事倍功半。改变市场监管的理念与制度,应成为中国未来5至10年证券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头戏。

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

(一)证券市场发展呼唤制度创新

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重要性也不同。当前中国证券市场正处于低迷时期,其实这是进行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制度创新对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最小。

证券市场是制度、信息和技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体,全球各国的证券市场也都如此。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都处在不断的制度创新和演化过程中,没有一个证券市场的制度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信息是证券市场的核心,也是在保护投资者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这些技术的变化,对证券市场将产生根本性的改革。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进行创新,其价值在于使金融市场达到很好的平衡。这将使监管者拥有工具、框架以及激励措施,来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风险。

(二)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保护投资者。如果证券市场的制度让投资者感觉到不受保护,或者说保护的程度低,那么投资者肯定会有怨言。这一点与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赚多少钱,或者说盈利多少,并非正相关关系。证券市场不是为某一个投资者盈利服务,而是为保护投资者的公共利益服务。

第二,约束募资人。谁在证券市场上融资,谁就要受到最大的约束,而且这个约束有多严格都不过分。

第三,规范中介者。谁把这些募资的上市公司介绍给投资者,谁就应该受到严格的规范,包括投资银行、会计师和律师。

第四,公正的交易所。交易制度本身应当是公正的。这里之所以没有提及监管机构,是因为未来监管的改革是不断市场化,将由行政监管走向市场自律规范,这是一个必须进行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证券监管机构近期的改革,或者说制度创新,实际上都在加快走向市场化,或者说市场驱动。就像国有资产进入产权交易所交易一样,最初人们觉得不方便,觉得有很多麻烦,但现在国有企业、国有资产不仅是在制度要求下进场交易,而且也更多的是自觉进场交易,因为这是最简捷的方式。

深化中国证券市场改革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证券市场中市场主体的作用,这就牵涉到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解决当前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改革予以解决,而不是靠局部性的改革,不能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

(一)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改革的重点

1.明确证券市场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典型特征或经济发展的动力,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由重化工业带动工业化,工业化的基础是重化工业;其次,由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带动城镇化;再次,靠吸引外资拉动现代化,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借鉴外国的经验和先进技术;最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以出口导向融入全球化。

中国经济发展的这四大动力,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重化工业必然是大企业、大项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政府则竭尽全力扶持大企业、大项目。二是政府必然依靠压抑消费来促进投资,这是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表现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政府的价值取向是保护发行人、保护融资者,而不是保护投资者。这种价值取向体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如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也是倾向于保护房地产企业,而不是保护购房者。购买大多数商品,都是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才买,而在中国买房子却是买期房,房子还没有盖出来,企业在图纸上就开始卖了,这是没有道理的,是典型的不保护消费者。

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结构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要求中国证券市场要适应这种转变,尽管这种转变现还较为缓慢。

要总结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明确证券市场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创建为些国家利益服务的一个系统,并能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资本分配的效率,要确保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2.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中国证券市场未来改革的重点。政府监管部门对于证券市场的微观层面,一直进行着直接、广泛、深入和具体的干预,如在证券机构与基金公司的发起、市场准入、高管人士任免、具体金融产品与业务许可等方面。政府既是金融监管者,又是大型金融机构的所有者,在很多时候还是直接的运营者。所以中国还没有能够从直接的行政监管角色转变为一个真正超脱的、中立与专业的审慎监管者。

金融稳定是监管的首要目标。但中国证券市场是世界上波动性最高的市场之一,近五年的表现是最差的,不但没有有效地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反而带来了高昂的经济与社会成本。行政监管妨碍了证券市场的正常运作与市场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扭曲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与动机,压抑了金融创新,对于资本配置的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在权力过大,又缺乏透明的行政监管体系中,往往容易滋生寻租与腐败,损害政府监管机构的声誉、权威和公信力。

3.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证券市场建设应服务实体经济,且需要长期坚持。具体来看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更多地服务于从计划转向市场,特别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宏观层面来看,要服务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提高效率,包括提高投资效率。所谓提高投资效率,就是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要有回报,回报的效率要提高。目前证券市场波动较大,市场好的时候,回报比较高,市场不太好的时候,回报就比较低,甚至基本没有回报。所以,结构调整也包括给投资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回报。

第二,要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要让发行人或者准发行人发挥更好的作用。证券市场要考虑怎样让发行企业中产生一批真正的优秀企业,如何帮助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发展起来,如何让发行企业有更多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给投资者提供回报。

第三,要更多地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发行企业在承担经济发展责任,为投资者提供回报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未来在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为真正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证券市场须进行系统性改革。以前的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现在到了通过顶层设计来推进改革的时候了,需要预先进行综合且详细的安排。例如,如何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重要作用,通过完善的交易制度来提高交易效率,还包括完善在融资方面的制度安排、兼并重组方面的制度安排、分红方面的制度安排和退市方面的制度安排等。监管部门的改革,应从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做出综合的、基础性的整体制度安排。

另外,除了上述涉及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之外,外围的制度也不可忽视,如涉及证券市场的税收制度依然存在调整空间;还有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以及外汇管理制度等也需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中国证券市场更具开放性和国际性。所有这些都需要顶层的综合设计,而远非单独地做一个改革计划就能解决,只有通过系统性改革才能完成。

(二)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

1.重塑投资者的信心与理念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重塑投资者的信心,这是问题的关键。在证券市场上,重点应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不是保护融资者的利益。因为与融资者相比,投资者是弱者,政府的天职应该是保护弱者,而不是保护强者。

此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或心态问题也很重要。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阶段,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度较低,赔钱后就去找政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心态都有了明显改变。

2.信息与投资者保护

信息对于保护投资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内容是注重信息的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信息要充分。现在为投资者提供的信息确实较为充分,但是信息充分,绝不等于信息过滥。实际上,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可能把每个发行企业或者他所投资的发行企业的年报、季报甚至是所有的披露全部看完。

二是信息要便捷。如果投资者要了解某家企业的情况,就应当能迅速地查到有关的表述,而不是自己拿一份报纸去翻看。美国的上市公司数据库是很有价值的,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也应建立类似的数据库,以利于投资者能够便捷地查到各方面的信息。

三是信息要真实。虚假的信息会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因此必须保证信息真实。

3.重视对投资者的教育

对于投资者的保护,应该是一个保护、教育和违规惩戒并重的三位一体的体系。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相关协会要加大对投资者的教育。继证监会设立投资者保护局之后,人民银行、银监会也成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其承担的重要职责就是建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申诉处理和处罚机制,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和咨询系统建设等。

专家建议,国民的金融教育应该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金融是重要方面,投资者如果缺乏对金融的了解,就无法更好地运用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国民受到的金融教育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素质和水平。

建立投资者教育体系,通过证券交易所、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等来开展对投资者的教育。能否做好对投资者的教育和保护,这也事关能否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高效的证券市场。

4.保护投资者的措施

为使中国证券市场不断地健康发展,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有:一是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发挥相关投资者保护机构的作用。例如,加拿大金融监管者要推出某一项金融产品,未经加拿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同意就不能推出。投资者的利益一定有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其进行保护。二是各省市金融局、金融办也应负起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职能,至少应协同地方有关部门来推动对投资者的保护。三是应建立投资者保护协会或相关协会组织,以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的监管

1.完善监管制度与治理

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主要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监管不足或是监管质量不高有关。所以,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审视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实行的是行政监管方式,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过重,这无形中增加了很多成本,如行政监管中蕴涵道德风险。因此,完善内部治理和控制同样很重要,要限制和避免内部交易的出现;需健全有效的破产法律和退市机制,一旦公司经营失败,便可按照这一机制来退出市场;要完善核算体制和会计体制,这是高效的证券市场框架的基础。

2.明确监管者的职能

在传统监管模式下,监管者实际上肩负着多种职能:一方面要监管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要承担行业与市场发展的责任。这两种职能在很多时候存在利益冲突。另外,对监管部门在风险管控方面的要求过高,一旦发生问题,所有的风险都要由监管部门来负责。对监管部门来说,这无疑是承担了格外沉重的责任。由于不能出问题,所以监管部门就需要采取非常严格的行政监管方式。

有专家认为,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似乎已经出现了恶性循环: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导致市场扭曲,出现各种问题,然后又使得监管部门用行政手段来治理这些问题;用行政手段治理的结果,就使得这个市场更加扭曲,问题更加突出,界限更加不清。

3.提高信息透明度

提高信息披露程度是完善治理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规范监管者权力方面。

4.改革发行上市制度

发行上市制度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证券发行方面的改革,在证券公司准入、服务机构准入等方面也要推进市场化改革,准入标准进一步放宽;还要完善披露制度,进一步完善定价约束机制,加强对发行定价的监管等。

5.改革退市制度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缺失,“有进无出”成为市场的常态,导致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严重扭曲。尽管当前退出问题正在解决,但是制度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完善退市方案,可更好地清理市场中的垃圾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健康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推进退市制度改革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交易秩序和制度规范,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促进中国证券市场与成熟市场的接轨。

6.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市场监督的重点应在违规处罚方面。现在的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一些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不高,常年没有分红。尽管监管机构已进行了多项制度改革,但效果并不显著。

在违规处罚方面,要更多地使用市场的力量而不是用行政力量,可借鉴发达国家比较成功的经验。对违规处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主动惩戒,二是被动惩戒。前者是指要主动地惩戒那些市场扰乱者,或内幕交易者;后者是指在证券市场之外,整体金融市场之内,有一些人受到了非法集资的伤害,这些人由于对金融产品不了解,不会运用正规市场,被动地受到惩戒。

总之,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尽管现在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创新,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大有希望的。

第3篇: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保险资管与银行资管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互补

2020年1月14日,由易趣财经传媒、《金融理财》杂志社主办,北京银行协办的“金貔貅·第十届中国金融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成功召开。论坛以“启航与竞合”为主题,来自监管层、行业协会、经济学界、金融机构的300余名嘉宾出席了本次盛会。同时,《金融理财》杂志还携手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了《新形势下高净值客户投资与消费行为特征暨中国金融机构理财力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共同揭秘富人的钱都流向哪儿?另外,业界翘首以盼的“金貔貅·金牌榜”百余项大奖也新鲜出炉。

期间,国内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信托、券商、基金、期货等机构的30余位顶级资管大伽,分别就“2020年资管战略与路径选择”、“资管业务转型与资产配置策略”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现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

曹德云表示,这次论坛以“起航与竞合”为主题,精准概括了当前和未来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的新特点。接着,他就银行与保险在资产管理领域如何深化合作问题谈几点意见。

保险资管与银行资管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银行与保险机构保持着多层次、广纬度、深融合的合作态势,在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资金特性来看,银行理财资金具有体量大、期限短的特点,在渠道、客户、网络、风控、债券投资及流动性管理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相比较而言,保险资金具有稳定、期限长、跨周期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法、大类资产配置、追求绝对回报、安全稳健投资、多元化全品种投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专户受托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银行资管与保险资管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互补诉求与形成合力的动力,尤其在资管新规下,银行与保险资管可以通过资源的整合,建立战略协同机制,创新问题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双方在具体业务合作落地,进一步在打通金融与实体经济融通的血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能力、质量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主要包括银行存款、保险资产托管、银保渠道合作、委受托投资管理、资管产品配置及项目资产合作等方面。其中,资产管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是项目资产及委受托投资管理两方面的合作。在项目资产合作方面,银行发挥其项目资源优势,根据保险机构意向,将项目资产推荐给保险资管机构,由保险资管机构发行债权计划,既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结构化的融资需求,缓解保险资金配置需求和压力,又为银行和保险资管机构增加收入来源,提高其资产管理能力。在委受托投资管理合作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管机构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受托管理模式和能力,双方在资产管理方面可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势互补、劣势规避的作用。银行理财资金以专户形式委托保险资管机构管理(包括购买保险资管产品)和保险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子公司对受托管理保险资金也有较明显的意愿。

保险资管银行资管合作空间广阔

从项目合作空间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存量资产中项目合作空间。包括存量银行理财资产回表有限带来的合作空间,主要是长期非标债权资产、非上市股权类资产中资质优良、期限较长、回表额度有限或者无法回表的现实情况下,可通过股权、债权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由保险资管机构进行存量化解,同时也为保险资产管理提供长期资产选择。再有就是与保险资金期限周期相匹配的资产合作空间。银行在制造业升级改造中投放的长期贷款和长期住房按揭贷款,不乏存在大量的与保险资金要求相吻合的资产,可通过专属的 ABS、资产证券化,为保险资金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选择,也可盘活银行信贷资产,双方形成协同合力,共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二是增量资产中的项目合作空间。包括优化产品定制化合作空间,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中95%为期限较短的公募产品,5%为期限相对较长的私募产品。银行理财可发挥其拥有长期优质资产的优势,为长期保险资金定制发行私募理财产品,在增加保险资金长期资产配置选择的同时,优化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结构,形成双方互补与互惠局面。还有就是创造“投贷联动”合作空间,保险资金的长期资金属性,具有天然的股权投资优势,保险资金与银行的项目资产优势和安全严谨的信贷机制进一步发挥协同作用,通过“投贷联动”引导保险资金对银行优质信贷机构客户进行股权投资,为双方进行“投贷联动”合作创造更多可能。银保的“投贷联动”可创新性地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多渠道的融资服务,也可为银行与保险机构带来捆绑式的长期投资回报。同时,还可以拓展客户服务合作空间。当银行资金在投资期限、授信额度等方面暂时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时,可结合保险资管产品(债权计划、股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组合类产品)为银行优质机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通过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增加客户粘性。但项目资产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以保险债权投资计划方式合作时银行角色较为模糊,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合作要求较高等。

从委受托投资合作空间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险资管作为受托人的合作空间。保险资管机构诞生的16年以来,积累的丰富投资管理经验,不仅受到保险机构的一致认可,同时也受到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的青睐。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保险资管机构可为银行理财子公司提供全面的、专业的专户受托管理服务,同时也可向银行理财子公司输出其大类资产配置、固收投资、另类投资、信用评估、风险管理和获取绝对收益等方面的能力。二是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受托人的合作空间。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债权投资能力、項目资产获取能力及销售渠道等优势,可为保险公司选择受托管理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选择,进一步丰富保险公司的MOM管理链条,同时,借助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的经验,提升保险公司自身资产管理能力,积累客户服务经验,丰富客户拓展路径。三是在养老产业方面的合作空间。在第三支柱领域,目前银行理财以固定收益为主,客户群体大多偏好波动率相对低、安全边界高、且回报相对稳健,与保险养老产品特质较为匹配,存在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在养老社区投资领域,保险公司也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与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养老社区投资方面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但委托投资合作方面,主要问题是保险资金委托银行理财子公司尚无政策依据。

从双方资产配置方面的合作空间看,一方面,保险资金对金融产品有较强配置需求,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增加保险资金的配置选择;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中的私募产品,可配置保险资管产品,增加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选择空间。但存在的问题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保险资管产品存在期限错配问题,而且增量银行理财资金会因期限错配问题而无法投资以债权计划为代表的保险资管产品。同时,两者互投对方发行的产品时都存在政策障碍,主要是现行监管政策都对其资产投资范围做出限制。还有就是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保险资管产品存在估值难点并存在税收劣势。

如何加强保险和银行在资管领域合作的空间?

如何在资管新规及其实施细则的政策制度环境下,进一步将加强银行资管和保险资管合作,需要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项目资产合作方面,要针对银行在银保项目资产中的角色问题开展行业研讨,提出明确答案。要推进保险债权计划改革,针对债权投资计划评级要求较高、发展与对外合作空间有限等问题,探究增加保险债权投资计划展业空间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同时,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围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充分发挥银行长期资产和保险长期资金的优势,积极探索与推动双方合作模式转型与落地,有效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委受托投资合作方面,按照资管新规要求,共建估值体系,推动保债计划尽快转为标准化产品,

并建议修订有关保险资金投资银行理财的基础资产要求,将其范围扩大至与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一致或近似。同时,推动保险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与公募基金同样享受税收优惠、各类资金认可资格、开户便捷等待遇。还有就是推动双方行业加强沟通、调研、信息发布,扫除合作的认知障碍、促进双方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银行保险资管合力,共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此外,要依托协会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平台,加强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子公司、资产管理部的沟通交流、调研互访,加强行业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对方先进经验。

作者:曹德云

第4篇: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副秘书长讲话

Check against delivery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N A T I O N S

U N I E S MR. SHA ZUKANG UNDER-SECRETARY-GENERAL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TO THE FORUM ON CLIMATE CHANG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eijing, 24-15 April 2008

Climate change has risen to the top of the policy agenda, at loc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e Secretary-General has called climate change one of the defining challenges of our time. At the Bali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parties launched a process of negotiations that will conclude in 2009. The UNFCCC meeting in Bangkok earlier this month adopted a detailed programme of work. We are entering into a period of intensive and very significant negotiations. 气候变化已成为地方,国家和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政策课题。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认为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性的挑战之一。 在巴厘岛气候变化大会上,缔约方发起了以2009年为终点的谈判进程。 本月初在曼谷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通过了详尽的工作方案, 从而进入了紧张而重要的谈判过程。

The reality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heightened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e capacity to produce, select, adapt, and disseminate knowledge is critical for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The wealth of the world’s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is built on the intensive exploit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Recently, lead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their own capac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突出了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它高度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人类发明,创造,改进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是维持经济增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先决条件之一。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富积累,大大受益于科技知识的积累。 近年来,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大国,在科技领域中也突飞猛进,加强了自己的实力。

Climate change is a complex, multi-dimensional problem. An effective and sustainabl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demands the best, most up-to-date scientific assessments of the issue, made in a holistic and multi-disciplinary wa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continues to provide the most authoritative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phys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性的问题。 要有效而持久地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对它进行最先进,最全面,多部们的评估。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对气候变化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界影响,将继续提供最权威的评估, 提高我们的认识。

Climate change is as much an opportunity as it is a threat. The High-level Event held on 24 September 2007 at the United Nations in New York has sent a strong message that all countries are committed to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Global awareness has grown tremendously and there is readiness to act. The High-level Event also reaffirmed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pective capabilities in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即是一项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机遇。 去年9月24日潘基文秘书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一次高级别会议。 会议鲜明地指出,世界各国有决心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已大幅提高,各界人士积极性高涨,跃跃欲试。高级别会议还再次重申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

Cleaner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leaner energy technologies,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IPCC, a range of stabilization scenarios can be achieved with a portfolio of technologies some of which are already available. Others are expected to be ready for broader application in coming decades.

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清洁技术,包括清洁能源技术,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评估表明,通过技术创新和利用, 包括现有技术的利用,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稳定下来。未来10年内将会诞生新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What we do not have, however, is the luxury of time, as 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reducing emissions and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is closing rapidly.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ction in this and the coming decades is crucial to stabilizing greenhouse gases at a level generally considered safe by IPCC scientists. Therefore we must accelerate the deployment, and enhance the accessibility, of existing clean technologies. We must redouble our efforts to diffuse and transfer proven technologies, for instance, in the area of energy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ntinue to advance the frontiers of innovation and discovery. This will require sustained investment in energy

2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At present, compared to other sectors, global public spending and private spending on energy R&D remains low. 但我们不能应此就袖手旁观,错失良机。 我们要把握目前减少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机遇,抓紧行动, 争取在今后10至15年内,把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认为安全的水平。当务之急,是尽快获得并运用现有的清洁技术。已检验成功的清洁技术,比如能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我们应加倍努力来促进这些技术的推广和转让。与此同时,我们应继续开拓发明创造与技术革新的新边缘,不断加强能源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目前,与其他部门相比,全球能源研究与开发的总投入,不论是公营, 还是私营部门,都处于低落状态。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 ongoing process. Fifteen years ago, few could have predicted the way in which cell phones and other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have developed. Now, we need to accelerate the transition to a sustainable low-carbon energy economy. Scientists, researchers and entrepreneurs need to again rise to the occasion, and to play their part in this transition process.

技术革新, 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15年前,谁能预见信息技术,如手机等,会如此突飞猛进。 今天,我们要不断加快迈向低碳能源经济的转型。我们需要科学家,研究人才,企业家,携手并进,为低碳能源经济的转型而发愤图强。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thrives in the right environment. Experience and economic theory teach us that public support for R&D is a necessity. Incentives can foster private sector investment in R&D.

科技知识的萌发传播,需要恰当的土壤。经济理论和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国家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支持,不可缺少;私营部门对科技研究与发展的投入,需要鼓励和奖励。

Equally critical i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focussed partnerships, both to broaden the scope and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innovation. There remain untapped potential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for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can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novation, especially when facilitated through cross-fertilization of ideas.

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和明确的伙伴关系,同样不可缺少, 由此而扩大技术革新的范畴,加快技术革新的步伐。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潜力, 南

3 南合作的潜力,都有待开发。 各国本土产生的知识与经验,也是科技革新的肥沃土壤,通过交流,相互补充而萌发,茁壮成长。

The energy sector is the central front in the battle to mitigate GHG emissions.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estimates that the world will need to invest about US$20 trillion in new energy infrastructure between now and 2030. The shift in the pattern of investment towards clean technologies should begin early and should be sustained over time.

如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场大战,能源则是主战场。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从目前到2030年,世界能源基础设施的新投资,将超出2万亿美元。我们应早起步,改变能源投资方向,转向清洁能源,并确保投资不断。

Overseas it is often noted that, on average, China builds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every ten days, with consequences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Less well known i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rapidly becoming a major global producer of wind energy, with about half of the domestic market supplied by equipment from domestic firms. In fact, renewable energy already accounts for nearly 10 per cent of total energy supply in China today, and its contribu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o 15 per cent by 2020. Encouraging developments are taking place in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oo, as they develop to become technology providers and innovators. 国外经常报道,中国每十天就新建一家煤炭发电厂,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但鲜为人知的事实是,中国正快速成为世界生产风能的大国,中国的风能市场,半数以上的设备是自产。可再生能源已占中国能源供应的百分之十,到2020年预计可达百分之十五。其他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有可喜的进展,逐渐成为技术创新国和输出国。

However,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tinue to confront barriers to access to clean and climate-friendly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partnerships can help to overcome these barriers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er, deployment and diffusion of climat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echnology. 然而,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应对气候变化的清洁技术方面,继续面临重重障碍。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加快减排与应对技术的使用,传播和转让。

Adaptation to the advers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is a looming reality for most countries, China included. Adapt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in the area of biotechnology and efficient use of water, will need to be vigorously pursued.

4 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包括中国,已是迫在眉睫。 我们要大力推广应对技术,包括有关的生物技术,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效用。

The Secretary-General has called on the entire UN system to better coordinate its support for Member States in the area of climate change. The UN Department that I lead –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 supports the Secretary-General in his initiatives on climate change and has a particular focus o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潘基文秘书长要求整个联合国系统组织密切合作,协调支持各成员国应对气候变化。 我所领导的经社部,充分支持秘书长的各项倡议,把工作重点放在国际技术合作方面。

China’s capabilitie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widely recognized. I hope that this Forum can contribute to ensuring that the collective talents and capabilities of all those present are harnessed for the purposes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中国近年在科技领域的发展,举世瞩目。我相信,本论坛群英聚会,各抒己见, 定能为气候变化的减排和应对,献智献策。

Thank you.

第5篇:联合国副秘书长会见了周正宽,厉害

近日,联合国副秘书长约瑟夫v.里德与周正宽先生在北京进行了会谈。周正宽先生向里德副秘书长就在生态创新项目、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做出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介绍:目前中国积极投资可持续再生能源项目以及绿色城市模范社区建设等项目,立足于打造科技、人文、环保完美结合的城市绿色综合体,并为其提供清洁的可持续再生能源。目前已在上海及全国各地开展了多个实验性项目。力争为全球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里德副秘书长对联合国诸多项目的支持和参与表示感谢。同时,对新项目上所做的探索和推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示将给与全力的支持和帮助。

第6篇:王锦珍副秘书长在中圭商贸发展联合理事会

在2013年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 王锦珍 2013年7月25日,北京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在北京召开2013年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首先,我代表中国贸促会,对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代表出席今天的会议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全国组展单位一直以来对贸促会出国展览审批管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和交流过去两年来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的经验和成果,明确下一步出国展览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提高认识、理清思路、狠抓落实,推动我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下面,我首先就2012-2013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及审批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作一个简要报告。

一、2012全国出国展览项目实施情况

过去两年,世界经济复苏存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影响加深,我国

1 出国展览业的发展遇到一定的困难。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中国贸促会与商务部密切配合,联合全国组展单位,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促进我国展览业走出去,引导和支持组展单位和参展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国际博览会和新兴市场的展会,着力培育品牌展览和专业展览,提高出国办展项目的贸易促进能力,各组展单位面对新形势,苦练内功,开拓创新,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

2012年,经贸促会会签商务部审批,全国108家组展单位共赴64个国家实施办展计划1536项,比上年增长11.7%,其中参加国际博览会1466项,占项目实施总量的95%;举办单独展览会70项,占项目实施总量的5%。全年出国办展净展出总面积6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5%,出国参展企业近5万家,比上年增长18.6%。

出国展览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对外经贸的稳定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作出了贡献。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2012年世界GDP71.277万亿美元,其中美国15.653万亿美元,中国8.2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日本5.984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52.7%,首次过半,是日本的1.37倍。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贸易顺差对GDP增长贡

2 献率为9.6%。为保持对我国经济和进出口发展的努力,我们有义务进一步改进出国经贸展览工作,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作出特色。

根据贸促会统计数据以及对部分组展单位走访调研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出国展览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5个特征:

第一,出国展览数量和规模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态势。 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在我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在各组展单位和服务单位的努力下,全国出国办展的总体数量和规模自2009年起一直保持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着力降低外贸企业经营成本,加快出口退税、改善贸易融资、减免收费、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这些措施加快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昨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的态势,提出了促进外经贸发展新的举措,指出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一是制定便利通关办法,抓紧出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改革方案,分步在全国口岸实行。二是整顿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收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暂免出口商品法定检验费用。减少法检商品种类,原则上工业制成品不再实行出口法检。抓紧研究法定检验体制改革方案。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的企

3 业及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扩大保险规模。四是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融资、通关、退税等服务。创造条件对服务出口实行零税率,逐步扩大服务进口。五是积极扩大商品进口,增加进口贴息资金规模。完善多种贸易方式,促进边境贸易。六是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相信这些措施对出国展览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出国参展的财税政策方面,企业可通过团体项目和参展企业自行申请两种方式,获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补贴,有效激发了企业参展的积极性。得益于各级政府的直接推动和新兴市场需求的表现,在全国组展单位和参展企业的积极努力下,2012年全国出国展览各项主要指标较2011年有较大提高,展出规模和参展企业数量的同比增速已基本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第二,出国展览目标市场表现出由欧美传统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势。

从我国出国展览项目的地域分布看,欧美市场仍然是主流市场,但新兴展览市场表现更趋活跃,赴亚洲、拉美、非洲的展览规模和数量增长显著,从业态上表现出由欧美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势。2012年出国办展规模列居前10位的目的地国家分别为: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

4 联酋、印度、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我国赴上述10国的展览项目数量占全年总量的71%,参展净面积占全年总量的70%。

第三,出国展览产业市场表现出由消费品向资本货物,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拓展的趋势。

从出国展览的行业分布来看,机电产品类的展览项目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纺织及皮革制品、食品和农产品、建筑和建材、能源与矿产、化工、医疗保健、五金及安保产品等。以往办展数量位居前列的消费品、礼品、工艺品和家电产品类的展会数量下滑,直接反映了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对出国展览行业分布的影响。同时也说明,新兴市场因经济发展而加大对机电产品的需求,发达市场因全球金融危机老百姓购买力遭受很大影响。

第四,国际专业贸易展会仍占主流市场,自主品牌展览效果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在全国出国办展项目总量中,组织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国际贸易博览会大约占出国办展总量的95%,这也是我们在审批出国展览项目希望引导和支持的方向;组展单位单独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自办展)约占出展总量的5%。2012年,全国组展单位出国举办单独经济贸易展览会(自办展)70个, 净展出总面积近17万平方米,项目数量和展出总面积均与2011年持平,展出项目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

5 为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2012年商务部在英国、美国、阿联酋等展览发达国家和尼日利亚、南非、罗马尼亚等新兴市场主办非商业性境外展览,并对展览会进行品牌推广。这些展会展示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对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贸易结构、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贸促会配合国家外交工作需要,组织赴萨尔瓦多等未建交国家举办中国贸易展览会,联合贸促会广东省分会和商业行业分会在印度举办中国制造商品展览会,通过宣传成就、展示技术和产品、举办论坛和开展配套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地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文化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建设成就,为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营造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各地方政府也继续加大对出国自主品牌展会的支持力度,利用出国办展,帮助企业“走出去”。华东地区在法国巴黎联合举办的“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展览会”,广东省商务厅在南非、阿联酋、巴西等国举办的“广东出口商品展览会”、广西商务厅在缅甸和越南举办的“广西商品展览会”等,集中展示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成果和特色产业,有效发挥区域优势,贸易效果均较往年有了新突破。

出国办展品牌战略的实施,也使得中国自办展的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自2000年至2013年,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已经在美国纽约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纺织品

6 服装贸易展(纽约)”。按照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的要求,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与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将该展扩展为 “纽约国际家纺采购展”、“纽约国际服装采购展”、“美国服装面料展”三个垂直采购国际展览平台,实现了品牌展会的升级转型,成为国家和行业出国自办展览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华阳技术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米奥兰特展览有限公司联手,连续10年在约旦举办“中国约旦商品展览会”,注重塑造自身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国际化的办展水平,得到了展商与观众的一致认可,成为当地有影响的品牌展览会。目前该展已获得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UFI权威认证的出国自办展项目。

第五,办展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2004年,国务院决定对出国(境)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的组办单位资格审批由行政许可项目改为实行自律管理。2006年,贸促会与商务部共同修订《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对组展单位的申请条件作了具体规定。随着出国办展开放措施的实施,更多的展览企业和专业商、协会等进入出国展览市场,全国出国办展主体逐渐扩大。2007-2012年,全国已有近100家新的组展单位被纳入出国展览审批管理体系,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贸 7 易促进机构和商协会,从外贸、工贸总公司到专业展览公司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出国办展格局。

2012年,为促进香港、澳门与内地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鼓励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组织开展出国展览业务,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九》,贸促会、商务部对《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作了补充修订,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允许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的合作企业,试点经营出国展览业务。至此,我国内地出国展览市场已经向港澳地区全面开放,进一步扩展了出国展览组展单位地域范围,出国办展的主体更加多元化。

我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组展单位在国际展览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目前我国每年组织出国展览大约1536项,其中95%的项目是参加国际博览会。随着拥有国际展览会品牌的国外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展览市场,我国出国展览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组展单位目前在国际展览产业链中还只是处于“有组织参展”这个层面上,在展会的品牌所有和资源配臵等方面缺乏话语权,因而在国际展览中仍未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二)出国展览的展示理念、效果和展品质量与国际博览会的整体水平相比存在差距。相对于全年展览项目数量的

8 增长,出国展览的项目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充分发挥展览会的规模效益。这些年我企业展示内容有了较大改进,但应当承认,参展企业中还有相当一些企业对展示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利用难得的展示机会,积极展示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正面形象,没有起到好的效果,也影响了我参展企业的整体形象。

(三)境外自办品牌展的发展不甚理想。由于受体制、我企业涉外经验和展览对企业发展重要性认识的不足,我境外自办品牌展发展特别在对我商品有极大兴趣的新兴市场上的自办品牌展发展不甚理想,数量少,展示的水平无论从展品还是装修上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然,自办展培育周期长、投入大,致使对自办展信心不足,招展和营销遇到诸多困难。参展企业出于经济效益考虑更愿意参加国际知名展览会,

(四)境外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有改进,但是仍然不能放松对此项工作的重视。随着我商品竞争力的提高,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出现,非关税壁垒措施更为盛行,发达国家占优势的环保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袭来,国际博览会和展览会上频频向新兴国家商品发难,对我企业展台所谓“违反知识产权”的查抄在个别展会上时常出现。经过数年的努力,我企业赴国外参展涉及知识产权纠纷虽然已经下降,但仍没有完全根除。出现这种

9 情况,不仅影响了参展企业的情绪和参展效果,而且损害了我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虽然问题发生在个别企业,但受牵连的是全体参展企业。因此,加强对组展单位和参展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培训和展会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二、出国展览审批管理工作情况

受国务院委托,贸促会自2001年起负责全国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项目的审批管理。2004年,国务院将“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作为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由贸促会负责实施(会签商务部)。为切实做好出国展览审批管理工作,贸促会会同商务部于2006年联合印发了《关于修订<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依据该管理办法,贸促会以展览项目审批和管理为抓手,引导、协调出国展览活动配合国家外经贸总体战略的实施,支持组展单位开拓国际展览市场,规范出国办展市场秩序,切实加强出国展览知识产权工作,维护参展企业的合法权益。

(一)配合国家外交外经贸战略,依法公开、公平、公正实施出国办展项目审批。

在展览审批管理工作中,贸促会依据《出国举办经济贸易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0 1. 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组展单位在巩固和深度开拓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赴东欧、非洲、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办展,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2. 引导组展单位参加贸易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国际知名博览会,提升出国展览的专业化水平。

3. 鼓励和支持办展单位组织国内企业参加高新技术、机电类、新兴产业类产品展览会,配合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

4. 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项目审批过程和审批结果全程实行网上公开,增强审批工作的透明度。

5. 重视对出国办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管和调研,引导组展单位科学制定办展计划,提高实施率,减少组展单位制定计划的盲目性。

贸促会在依照程序开展项目审批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管理措施,切实做到审批与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严格审核各组展单位出国展览项目的招展情况、参展公司以及展品内容,并要求组展单位加强对展团人员的管理。同时,积极协助解决各组展单位在项目实施方面遇到的困难,鼓励并支持赴新兴市场国家举办展会。对重点出国办展活动进行现场监督检查,了解展览会的实际效果和参展企业对组展单位办展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针对近年我组展单位赴巴西国际汽车及配件展、圣保罗机械及装备展等展会上遇到的当地代理垄断经营、强制性捆绑销售

11 等问题,贸促会展览管理办公室代表中方组展单位与博览会主办方沟通,促使外方重视中国组展单位反映的问题,依照国际展会运作模式调整营销渠道,使中国展商能获得公平的参展机会和良好的展会服务。针对2011年赴土耳其家用纺织品展览会上出现的违规组展问题,贸促会在审批2012年出展项目时,重点支持办展资质良好的单位组织企业参加该展览会,并通过土耳其展览行业协会向展会主办方提供中国组展单位的办展资讯情况,促成他们与中方优秀组展单位的合作。

(二)努力改善境外参展知识产权工作,维护我企业合法权益。

近几年来,中国参展企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国外展览会上受到各方关注。贸促会在对出国展览项目的审批管理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工作重点,要求组展单位重视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到展前开展宣传培训、严格审查展品,对重点展览会安排律师驻会,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服务,采取切实措施,在组展工作的各个环节对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加以防范。针对德国等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多发国家的展览项目,贸促会派出监管小组,配合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在德国汉诺威国际通讯技术展览会、柏林消费类电子展览会等展会上设立“中国参展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站”,协助和指导参展企业处理现场发生的知识产权问题。2012年,贸促会分别

12 在长沙、福州、深圳举办了参展企业出国展览知识产权专题培训,邀请中国和欧盟法律专家就欧洲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欧洲专利与商标申请、中国企业赴欧盟参展如何防范和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如何开展专利检索等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经过连续几年的展会监管和培训,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以赴德国汉诺威国际信息技术展览会为例,2009年至2013年间,中国参展企业在该展览会上涉及知识产权的投诉案例由50多例降至个位数以内,极大地改善了我企业参展知识产权状况,维护了中国赴德参展企业的整体形象,得到了德方的高度评价。

(三)规范简化审批流程,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办展项目审批过程中,贸促会与组展单位充分沟通、交流,根据出国办展自身规律开展工作,不断完善审批管理手段,简化报批和审批程序。目前,全国近300家组展单位均可通过网络完成项目申请、跟踪审批进程、上报人员复核、调整项目计划、填报展会实施数据等全程工作,并能实时查询贸促会审批展览项目的公示信息。这些科学的管理措施得到了组展单位的配合、支持与广泛认同。在实行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贸促会进一步完善展览信息搜集制度和数据库建设,通过建立“中国展览信息网”、发布《中国博览会与展览会》、《中国展览经济报告》、《中国展览业年鉴》等系列出版物,开展与国际展览界的交流与合作,为组展单位了解

13 国际展览动态、科学制定办展计划提供了更加广泛的信息平台。

(四)探索创新出国展览审批管理体制,推进出国展览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

自2008年,贸促会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了对出国展览项目审批制度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论证,分别对国内组展单位、民营展览企业和部分博览会主办方进行了调研,根据目前我国出国展览工作的状况,目前继续按现有管理办法对出国展览项目审批。

目前我国展览业的行业自律机制和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办展主体多元化,需要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此外,近几年来,某些国家以知识产权为借口,构筑起更高的贸易壁垒,实行更为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给我国企业参展设臵障碍,造成外国企业与我参展企业在展览会上发生知识产权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统筹协调,组织和联合有关组展单位统一对外,维护国家形象、平息事态、维护我参展企业的合法权益。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出国展览相关的海关、外汇、工商等措施更加开放。如何加强并改进对出国办展项目的监管是面临的新问题。如何提供切合实际的高效服务也是考虑的新的方面。

14 面对目前出国展览审批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始终认为“堵不如疏”,要正视大量出展经营主体在体制外事实存在且增量明显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将体制外企业纳入自身视野,按条例有效管理。我们将研究对出国举办经济展览会审批管理办法进行新一轮的修订,探讨制定组展单位资质管理细则,切实保障我国出国展览的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同时,我们将积极推进对出国展览的数据化管理,对组展单位的办展情况和展览会项目情况进行权威发布,以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手段加强对出国办展活动的监督管理。

三、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出国经贸展览工作的任务 下面,我想结合当前的外经贸工作形势和我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实际,就如何做好今后两年的出国展览工作谈几点意见: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市场不振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外贸形势总体比较严峻,面临的压力也比较大。近期,全球仍处于应对金融危机的状态之中,真正走出危机仍需时日。世界经济复苏的动能严重不足导致全球总需求下降,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实际有效需求难以真正改观,这是影响我外贸出口发展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外贸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足。与世界贸易强国相比,我国外贸商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还不高,出口市场也比

15 较单一,外贸市场变化的系统风险不够分散。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出国展览的组织工作,使得我国的出国展览也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实现服务创新。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紧紧围绕国家的中心经济任务开展工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服务。作为出国办展的主力军,组展单位今后两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组展单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反映展商企业和行业用户利益的前提下,提升展览会的服务水平和展示效果。合理配臵市场资源,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上有影响的贸易博览会,要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包括拉美、中东欧、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市场,同时大力培育东盟、中亚等周边新兴的展览市场。

二是要促进贸易结构优化调整升级,通过参展和自办展一方面向全球宣传我国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另一方面向国外同行学习,加强互惠互利的合作,以增强我国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兴产业商品的出口能力,提高外贸产品竞争力,加快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进一步为企业走出去做好服务。

三是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并推广自主品牌展览会,提高出国展览的自主创新能力。组展单位要积极与国

16 外同行开展信息交流,在展览组织、展馆设计、品牌研发和营销等更深层次开展合作。我们鼓励国内展览企业强强联合,联手打造自有展会品牌,以多种展出形式走出去,开展与国外展览公司的品牌合作。通过整合的方式,把我国的出国展览这块蛋糕做大。

四是要重点挖掘中西部地区外贸潜力。要充分利用中央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结合当地地缘优势和产业特色,合理布局,找准切入点,积极发展中亚、南亚、阿拉伯国家、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市场,逐步发挥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口岸在推动全国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五是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推动产品创新,提升中国商品在国际展览会上的形象。具体来说,是要以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展览会作为重点对象,通过宣传、培训、交流、督查、通报等活动,全面提升我国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水平。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近年来我国的会展活动空前活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出国展览工作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落实精神,积极配合国家外贸发展战略开展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出国展览项目结构,优化项目质量,提升区域和行业代表性,全方位、多层次促进企业“走出去”。要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

17 体制改革,规范和提升出国展览的整体水平,实现出国展览工作的新跨越。

谢谢大家。

第7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2年联合国日

原文链接:http:///talk/1885.html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012年联合国日视频致辞时间:2012-10-25 14:00

The Secretary-General Video Message on United Nations Day 24 October 2012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日视频致辞 2012年10月24日

Every year on UN Day, we celebrate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 values of its founding Charter. 每年的联合国日,我们都庆祝联合国,弘扬其创始《宪章》所载的价值观。

This year, at a time of turmoil and global transition, we reaffirm our pledge to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今年,在这动荡和全球变革之时,我们重申对世界人民的承诺: To stop the wars …

制止战争……

To work for justice … 谋求正义……

To address silent crises like hatred, hunger, diseas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应对各种无声的危机,例如仇恨、饥饿、疾病和环境退化。

People and problems cry out for sustainable solutions. The world needs greater global cooperation. We can forge this at the UN. 人民吁求可持续的出路,各种问题亟需可持续的解决办法。世界需要更多全球合作。我们能够在联合国推动这一切。

The United Nations is not just a meeting place for diplomats. The United Nations is a peacekeeper disarming troops … a health worker distributing medicine … a relief team aiding refugees… a human rights expert helping deliver justice. 联合国不仅仅是外交家的会议场所。联合国是解除部队武装的维持和平人员……是分发药品的保健工作人员……是援助难民的救济团队……是帮助伸张正义的人权专家。

But we can only succeed with the support of our partners: NGOs and CEOs; scientists and scholars; philanthropists and community leaders.

然而,只有在我们的伙伴,即非政府组织和首席执行官、科学家和学者、慈善家和社区领袖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取得成功。

No single leader, country or institution can do everything. But each of us, in our own way, can do something. Together, as partners, we can meet the threats … end the wars and wipe out poverty. 任何一个领导人、国家或机构都不是万能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有所作为。我们作为伙伴共同努力,就能应对挑战……结束战争并消除贫穷。

On UN Day, let us pledge to join as one human family to create a better world for all.

在联合国日,让我们承诺凝聚成一个人类大家庭,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原文链接:http:///speech/1889.html

第8篇:联合国秘书长反腐败致辞

Corruption afflicts all countries, undermining social progress and breeding inequality and injustice. 腐败困扰着所有国家,它阻碍了社会进步,也滋生了不公平和不公正。

When desperately needed development funds are stolen by corrupt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poor and vulnerable people are robbed of the education, health care and other essential services. 当急需的发展资金被腐败的个人和机构窃取时,穷人和弱势群体接受教育、保健和其他基本服务的机会就被剥夺了。

Although the poor may be marginalized by corruption, they will not be silenced. In events across the Arab world and beyond this year, ordinary people have joined their voices in denouncing corruption and demanding that governments combat this crime against democracy. Their protests have triggered chang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cene that could barely have been imagined just months previously. 穷人或许会被腐败边缘化,但他们不会保持沉默。今年在整个阿拉伯世界乃至更多地方发生的事件中,普通民众团结起来,异口同声地谴责腐败行为,并要求政府打击这种反民主的犯罪行为。他们的抗议活动导致国际局势发生了仅仅几个月之前仍难以想象的变化。

All of u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take action against the cancer of corruption. 抗击腐败毒瘤,人人有责。

The United Nations is helping countries combat corruption as part of our broader, system-wide campaign to help bolster democracy and good governance.

在我们全系统协助加强民主和善治更广泛运动过程中,联合国也在帮助各国打击腐败行为。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Corruption is a powerful tool in the fight. I urge all governments that have not yet ratified it to do so without delay. I also call on governments to include anti-corruption measures in all national programs that sup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是这一斗争中的强大工具。我敦促所有仍未批准这一《公约》的各国政府从速予以批准。我还呼吁各国政府将反腐败措施纳入所有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本国方案。

The private sector, too, stands to gain enormously from effective action. Corruption distorts markets, increases costs for companies and ultimately punishes consumers. Companies can create a more transparent global economy through anti-corruption initiatives, including the work of the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私营部门若能采取有效行动,则也会获益良多。腐败行为扭曲了市场,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而最终受损害的则是消费者。各公司可以通过包括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工作在内的反腐败举措,创造一个更加透明的全球经济。

On this International Anti-Corruption Day, let us pledge to do our part by cracking down on corruption, shaming those who practice it and engendering a culture that values ethical behavior. 值此国际反腐日之际,让我们承诺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即打击腐败,唾弃腐败者,并树立崇尚德操的文化。

第9篇: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小学生,在学习之余我给您写这封信,是想跟你说说有关于我国钓鱼岛的事情。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近两年中国和日本在钓鱼岛事件上一直争论不休。而我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没有用战争来解决,而是一次又一次心平气和地与日本安培政府坐下来进行和谈,没想到日本政府得寸进尺,无视中国政府的和谈,居然把钓鱼岛国有化,还按排部队登岛、故意撞我国正常作业的渔船。更让人气愤地是,日本仗着美国撑腰,说钓鱼岛适合美日安保条约、狐假虎威地欺压中国人。

中国再也不是以前的中国了,温家宝总理曾代表全中国向全世界说过,在钓鱼岛问题上,关乎着我国领土完整,我们决不让步。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有关文献记载:早在隋朝时期,中国就发现了钓鱼岛;最晚至明代,中国人就开始利用钓鱼岛。明清两朝都有大量记载表明钓鱼岛属于中国。尽管如此,日本仍然一直对钓鱼岛觊觎垂涎。日本的种种行径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亚洲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

您作为联合国的秘书长,请您主持公道。为了世界和平,请您督促日本政府正确对待钓鱼岛问题。我相信您看到这封信后会给我和中国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复的。

谢谢您!祝您身体健康!

一个中国的小学生

2014年10月20

上一篇:初中生三体读后感下一篇:风电行业发展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