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

从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的双文化图式构建

摘 要: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四册读写教程的单元主题涉及英语世界的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了全方位的英语文化图式,同时通过融入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文化图式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该教程双文化图式的构建不仅满足了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四个原则,而且在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双文化图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整個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使用教材的时间均占很高的比例。教材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引,教材更是能达成国家教育目标、传递文化精华、形塑社会价值等的重要工具。研究发现98%的课堂指导来自教材而非教师,90%的学生课后作业也是由教材来指导的[1]。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使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蓬勃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都出版了风格各异、特色不同的大学英语教材,甚至一个出版社就出版了多种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琳琅满目的教材使大学英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面临着选择合适教材的艰难任务,因为教材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最终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对教材的评估也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坎宁斯沃思(Cunningsworth)、McDonough和Shaw、Breen和Candlin等教材评估专家的理论是目前国外较有影响的英语教材评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理论框架。本研究特选取坎宁斯沃思(Cunningsworth)的教材评估体系,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来分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的双文化图式构建。

一、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

基于某种语言学理论的对照表(Checklist)是大多数研究者提出的最常见的评估理论框架中的标准,以此来指导评估者参照和检查教材。Cunningsworth[2]和Hutchinson & Waters[3]都认为教材评估基本上是一个对照(matching)过程,所以坎宁斯沃思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快速参考对照表来关注教材的选择和评估的方方面面。该参照表内容包括教材的目标和方法、设计和组织、语言内容、技巧、话题、教学法、教参等与教材相关的一切。坎宁斯沃思认为评估的有效性取决于适当问题的询问及对其答案解释[2]。他因此提出了适用于任何的教材评估并且更具体,更符合标准基础的四项原则。

第一,教材要和教学大纲的目标一致并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选择和使用教材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并且教材要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教材的内容应该在语言项目、技巧和交际策略等方面和学习者的学习内容相一致。教材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学生借此来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尽可能地全面提高自己。

第二,教材要满足并有利于学生对该语言的应用和终身学习,所以教材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现实环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有效地使用语言。在语言内容、语言技巧和语言使用模式等方面能够最真切地反映学习者需求的教材才是最好、最适合的教材。教材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意识,使学生达到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所以教材中的真实语料、真实环境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不仅能帮助他们发展交际技巧和策略,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第三,教材不能仅仅提供一种僵硬的方法,而要照顾到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求,要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可学性”(learnability)是教材编排设计的原则,从而能够引导学生从熟悉到不熟悉、从较易到较难来进行学习,并系统地穿插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介绍,供学习者根据各自情况加以选择,并逐步形成其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

第四,教材是一种媒介,应当架起教与学之间的桥梁,起到学习支持者的作用。教材编撰者也应该是教育者,应该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教材中的解释和例子都应该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运用,其中各种练习和活动的设计都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使用的流利性和实用性。

二、从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的双文化图式构建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在“课程资源”章节中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直接条件,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材以及与教材配套的网络教学系统。”“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选材内容、设计体例和载体形式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4]。”遵照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5]2015年应时而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完全符合Cunningsworth教材评估体系,特别是在其标准基础四项原则之上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双文化图式。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Immanuel Kant认为图式是将某一纯粹的非实证的概念(a pure non-empirical concept)与对某个事物的大脑印象相结合的过程上的控制(the procedural rule)[6]。Frederic Bartlett认为图式是一个能代表对世界认知的由抽象心理结构(abstract mental structures)组成的复杂网络[7]。Fiske & Linville认为图式是人们的认知结构,这一结构相当于关于某一概念或者某类外界刺激源(stimulus)的知识,包括它的特质及所有特质之间的联系[8]。Nishida也认为图式是从过去经验归纳出来的一系列知识,他们被组织成为相关的知识群并指导我们在熟悉場景中的行为[9]。

总之,图式理论关注的是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作为在过去经验上积累并且更新的知识组,对我们认知的提高和预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文化图式就是我们认知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通过旧知而存在于我们认知中的文化知识组,势必会影响我们对其他文化知识的理解,或促进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图式必将更鲜明地更直接地影响我们的外语学习和跨文化跨语言交流。

(一)《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的英语文化图式

语言学家Harmer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学到的语言是在真实生活中能够使用的语言,那么在教材编写中接受性技能和产出性技能的培养也应该像在生活中那样有机结合在一起,注重各分项能力训练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及篇章层次上的一体化技能培训,孤立地发展某项技能显然是荒谬的。”[10]《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针对大学通用英语阶段的基本要求设计,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人文特色,教材充分考虑时代发展和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材富有时代气息,主题内容展现广度的视野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沉浸于英语语言文化之中,感受语言魅力。

我们以第三版的《读写教程》为例,《读写教程》第一册单元主题依次围绕着“Fresh start”“Loving parents,loving children”“Digital campus”“Heroes of our time”“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Earn as you learn”“Hoping for the better”和“Friendship across gender and border”展开。第二册单元主题依次围绕着“Language in mission”“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Dance with love”“The money game”“Less is more”“Women:Making a difference”和“Human rights vs. animal rights”展开。第三册单元主题依次围绕着“The way to success”“Beat your fear”“Life stories”“Let's go”“When work is a pleasure”“War and peace”“Economy: Power behind everyday life”和“The art of parenting”展开。第四册单元主题依次围绕着“Life and logic”“Secrets to beauty”“Being entrepreneurial”“Nature: To worship or to conquer”“Why culture counts”,“Gender equality”“Energy and food crises”和“Passion guides life choices”展开。

所有的单元主题都基本上聚焦于大学生自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从第一册到第四册,单元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注重主题的视野广度和人文内涵,使学生置身英语世界,学习交际之道,感受语言与文化的魅力。比如,有关生活的主题占比最多,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是“Fresh start”,讲述大学新生活的开始;第二册第二、三单元主题是“College-The ladder to success”,讲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探讨大学教育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第三单元的“Discovery of a new life stage”探讨大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对“奥德赛岁月”;第三册第三单元主题是“Life stories”,讲述名人成长的励志故事;而到了第四册第一单元主题是“Life and logic”,探讨生活的哲学意义。基于大學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储备,单元主题的深度不断地加大,从感性到理性,从事件描述到深层思维的挖掘,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而且,从以上全四册的单元主题可以看出,第三版《读写教程》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涉及英语世界的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内容,趣味性和思想性并重,人文性和科学性兼具。通过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来启发思考,启迪思维,并且重视运用,促进交流,教材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读写教程》英语文化图式的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第一个原则。该设计顺势而为,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目标一致并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大学生的时代需要。

(二)《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中的汉语文化图式

台湾静宜大学法律学系黄瑞明教授在2017年8月30日的台湾《中时电子报》发文指出[11],日本在过去一面倒地崇拜中国文化,社会精英非中国古书不读。明治17年(1884年),当时的西化运动早已如火如荼,司法省为了培养现代法律人才,开设了第四期法学校,应试者1500人,录取仅50人。考试只有两科:一是《论语》《孟子》解释;二是《资治通鉴》白话训点。这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今天的日本人对于中国古书仍然恭而敬之。现在的日本报纸依然经常引用中国古人智慧来论断事理。韩国人也非常熟悉《韩非子》等中国古典文献。所以,中国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必然将会丧失追求人生智慧的一大半机会。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2],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多次提到“文化”,并特别指出“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在此时代背景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文化翻译板块,包含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段落翻译,以古今中外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英汉互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和文化沟通能力。特别是汉译英部分基本上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部分,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汉语文化图式,进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帮助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比如,《读写教程》第一册的汉译英设计依次是“孔子”“中秋节”“中国航天事业”“郑和下西洋”“太极拳”“中国教育”“和为贵”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等八个主题;第二册汉译英设计依次是“中国书法”“互联网技术”“孝道”“七夕节”“丝绸之路”“国民幸福指数”“刺绣”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八个主题;第三册汉译英设计依次是“青年创业”“中国梦”“水墨画”“丽江古城”“中国茶”“孙子兵法”“上海自贸区”和“春节联欢晚会”等八个主题;第四册汉译英设计依次是“中庸思想”“四大名著”“互联网+”“苏州园林”“中国文化‘走出去’”“博鳌亚洲论坛”“城乡一体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八个主题。

大学生经过至少12年的学校教育之后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特别是民族语言文化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汉语文化图式,通过这种饱含民族文化的汉译英练习,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应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传播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深入地感悟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不同,增强大学生的语言敏感性,提高英语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可谓是一石二鸟,事半功倍。

《读写教程》汉译英练习的汉语文化图式设计很好地满足了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第二个原则。该设计满足了大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很好地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化对比和终身学习,促进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这也符合国家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此设计也有利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走出去”。

三、结束语

吕叔湘先生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13]。王力先生也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教学”①。在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框架下,《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成功构建了英语文化图式和汉语文化图式和谐共存的双文化图式。全部四册的单元主题既涉及英语世界的社会、历史、经济、哲学、科技、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内容,为学生构建了全方位的英语文化图式,同时通过融入汉译英练习中的汉语文化图式设计,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所学语言的认识,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该教程双文化图式的构建不仅满足了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四个原则,而且在坎宁斯沃思教材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它也满足了Tomlinson's 提出的评估好的教学资料标准和Ur's的教材评估标准,并且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体系具有指导意义。外语教材的编写一定要坚持国际视野与民族文化的统一,知识体系与育人体系的统一。

教材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同时也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在以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中,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双文化图式构建。特别是在新的时代下,我们必须更加系统地编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科技创新文化等新教材,進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形成更高水平的教材体系,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从而更好地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释:

①转引自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29.

参考文献:

[1]Jackson S. A. About publishers, teachers,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In J. Y. Cole & T. Stict(Eds.), The textbook in American society[M]. Washington, DC: Library of Congress. 1981:9-11.

[2]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5), 2002:146.

[3]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96.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Z].2015(5):21.

[5]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4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6]Kant, I., translated by N. K. Smith: Critique of Pure Reason[M]. London: Macmillan, 1929:85.

[7]Bartlett, F. C. 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M]. Cambridge: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2:108.

[8]Fiske, S. T., Linville, P. W. What does the schema concept buy u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0(6):543-557.

[9]Nishida H.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lelations,1999,23(5):577.

[10]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Z]. Essex: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01:67.

[11]中时电子报.日韩读古文,台湾砍古文[EB/OL].http://opinion.chinatimes.com/cn/20170830005731-262105.

[12]人民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7/01/26/nw.D110000renmrb_20170126_1-06.htm.

[13]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5-19.

作者:王胜利

第2篇: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研究综述

摘 要:第三方评估在政府绩效、公共政策以及社会组织等评估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查阅文献,按照过程要素梳理可发现,学界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设计的研讨集中在理念前提、存在价值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执行与制度反馈的研究中,执行层面体现在基本流程、影响因素和现实问题上,反馈层面则侧重对当前扶贫问题的具体解决路径。从研究进度看,目前处于初始阶段,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加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主体与政府间的互动监督以及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推进困境研究等方面补齐短板。

关 键 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设计

`引 言

第三方评估兴起于19世纪20年代,在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评估中,凭借其自身优势得以发挥价值,也逐步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并对其展开研究。在国外,它通常被视为绩效评估的一种形式或公共部门管理的一个环节。[1]国外第三方评估研究主要体现在理论研讨、实践应用、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在我国,第三方评估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主要集中在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政策评估、社会组织评估等方面;此外,针对第三方评估的依托背景、优势所在、具体内容,学界也相应展开了讨论。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2014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3]同年4月至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陆续出台《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4]《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5]等文件,对精准扶贫从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模式上作出详尽规制。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应的规章和措施,从制度层面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随着近年来各地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逐步进入“深水區”,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此,客观评价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中提出:“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除了扶贫开发系统、全国农村贫困监测等官方数据外,还将适当引入第三方评估的数据。”[6]由此可见,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引入不仅能有效测评当前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文按照过程要素,先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设计进行研讨,再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执行与制度反馈层面进行论述,最后对当前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向作出简要评述。

一、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制度设计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作为一项惠民的制度设计在我

`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这得益于其自身的禀赋优势,体现在理念前提、存在价值以及所应用的理论依据等方面。

(一)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理念前提

从第三方评估的角度看,学界基本达成的共识主要表现在:首先,第三方评估具备独立性、专业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其次,评估结果易得到公众的认可,能够提升公众参与热情;再次,弥补了政府内部评估的缺陷,能有效强化压力问责、规避权力寻租,提升政府绩效,推动政府创新;最后,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外部力量的引入,能够使管理层和组织成员从新的视角获取知识,激励组织成员不断学习与进步。除上所述,制度环境对第三方评估的影响也是研讨的焦点所在。从整体上看,徐双敏、陈尉(2013)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来分析第三方评估的制度环境。[7]从细节上看,马亮(2018)认为:“评估目的、评估参与、评估使用和评估支持等,是第三方评估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要素。”[8]

从结合精准扶贫的角度来看,学界普遍认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适应我国现行脱贫攻坚的需要。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完善考核监督,用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成果,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检验。”[9]丁先存、汪卉卉(2018)认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是以扶贫政策、帮扶政策、实施政策等政府政策为核心,展开政策落实情况、识别精准情况、退出准确情况和帮扶满意度评估。”[10]

(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存在价值

共性上,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主要得益于所体现出的客观与公正。其中,陆明远(2008)认为,传统政府自评虽然有其可发扬之处,但其劣势所在也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应用,因此要有选择地引入更为中立的第三方评估来对现有活动开展评价补充。[11]尚虎平、王春婷(2016)认为,政府“自圆自话”的形式不能在公众的期望中产生共鸣,因此政府这种自我评估急需纠正。[12]

个性上,祁中山(2017)认为:“扶贫领域第三方评估的实践价值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还能够发挥脱贫攻坚‘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13]与此同时,唐建兵(2018)认为:“第三方评估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开展,在易于总结扶贫共性经验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扶贫开发的行为偏差、进一步改进方法路径助力脱贫。”[14]此外,陈稳(2018)依托大数据把第三方监测评估的作用理解为:“平衡动态监管、保证评估效率与促进村内关系和谐等方面。”[15]

(三)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理论依据

学者们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学术研究中所应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合作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综合评价理论、公共治理理论,还有少数学者将360度绩效评估理论补充其中。

何阳、孙萍(2018)以合作治理理论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适应性为基点,认为“民族地区多元的评估主体参与是对合作治理理论的有效践行,反之,合作治理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专业性有所裨益,在保证评估质量的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成本。”[16]刘建生、惠梦倩(2018)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综合评价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分别从契约制度建立、专业评估操作和治理体系构建三个角度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委托代理理论要求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需要从国家层面与组织内部分别进行制度建设,从而保障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顺利进行;其次,综合评价理论从评估体系建设出发,要求评估过程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并从指标设定入手保障信息采集的客观性;再次,公共治理理论则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要求第三方保持独立性,并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17]随后,孟志华、李晓东(2018)也认同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在制度建设和治理体系构建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的是,两位学者还结合了360度绩效评估理论,从全方位考核的角度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提供理论依据。[18]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势环境下,通过结合原有第三方评估所具备的特性并借助相应理论,继续在扶贫成效评估中发挥引导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建设、保持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专业性和独立性、促进协同治理目标集聚的作用。

二、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制度执行与制度反馈

制度执行是检验一项制度合理与否的关键,制度反馈则是提高执行能力与执行水平的重要环节。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执行与制度反馈方面,学者们作出如下研讨。

(一)制度执行

对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执行的研究集中在基本流程、影响因素和现实问题等方面。相较于其他领域,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内容和流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证中都是较为统一和规范的。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内容是以家庭基本生活情况、贫困识别率、退出率和扶贫成效满意度为依据的。汪三贵等(2016)把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基本流程分为制定评估方案、组织实施评估、处理评估数据、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运用全过程,认为“评估过程中要注意,在评估内容洽谈、合同签订、组织评估、形成评估报告、评估结果运用这几方面遵循相应的制度规范。”[19]孟志华、李晓东(2018)把评估简化为“选择第三方、组织评估、结果公告三个过程。”[20]

在整个评估流程中,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也受其内、外缘环境的影响。江书军(2018)从评估技术手段、第三方评估在精准扶贫中的目标导向两方面进行补充。[21]祁中山(2017)把影响因素细化到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中,认为“除‘两不愁、三保障’外,还应将教育、医疗、住房等具体指标纳入其中;另外,在满意度调查时要考虑受访对象对帮扶政策的需求和预期,并与对政策效果的实际感知相结合,全面地作出评估判断。”[22]邹世允、黄乔丹(2018)从法律层面认为“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相关的动态过程,也是影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制化的主要因素。”[23]也有少部分学者从区域分布、组织系统内部、扶贫退出机制、具体扶贫政策等特殊视角展开研究。何阳、孙萍(2018)以民族地区为研究范围,认为“地理位置、语言、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是影响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流程再造的现实动因。”[24]汪三贵等(2016)从组织系统内部出发,认为“对于大型复杂的扶贫项目来讲,传统的内部评估难以衡量其实际产出,因此,要在扶贫项目考核中引入第三方评估”。[25]陈敬霄、邓高丹(2017)把高校作为第三方评估主体的选择,探寻其在扶贫退出机制中存在的必要性。[26]王静(2018)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基本出发点,从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视角分析影响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因素。[27]从宏观看,集中在评估指标设定,评估人员的专业性、规范性,评估组织的独立性、合法性,法律制度规范以及扶贫项目瞄准、扶贫资金使用、脱贫退出等方面。从微观看,学者们大多是在此基础上展开不同的细化分析,表现为:由于贫困主体不愿摆脱因贫困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在相关利益博弈中主观地对评估人员调研活动进行干预(丁先存、汪卉卉2018),[28]使信息不对称的鸿沟愈发加大(闫妍2018),[29]进而影响评估结果的应用(汪三贵等2016)。[30]应当说,学者们就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制度执行情况所阐述的观点为日后微观具体的研究构建了基本框架。

(二)制度反馈

可以将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制度反馈理解为扶贫成效评估中对所产生问题的解决路径。针对上述提及的一般问题,学界给予了相应的回应,在共性层面上,即从科学设计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评估人员的前期培训、出台法规制度对第三方评估的合法性予以保障、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的识别退出机制、对扶贫资金合理规划、强化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回应。在个性层面上,少数学者还从评估对象、评估技术和评估结果等方面予以补充。邹世允、黄乔丹(2018)认为:“鼓励评估对象,在评估过程中的参与和沟通。”[31]夏海军等(2017)认为:“这样的参与能有效畅通信息渠道,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32]在评估技术应用上,除使用内部开发的扶贫信息系统外,还可以引进大数据技术,推进扶贫工作的科学转型(陈稳2018)。[33]此外,要注重对评估结果的使用,一方面,尽可能地对评估结果进行公示(唐建兵2018);[34]另一方面,将扶贫成效评估结果与政府官员的奖惩绩效挂钩(陈起风2018),[35]在督促扶贫意识提高、促使地方政府行为逻辑发生变化、传导良性压力的同时(陆汉文、梁爱有2017),[36]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官员的刚性约束(徐双敏、陈尉2013)。[37]学者们不但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而且还从评估对象、评估技术应用和评估结果等视角开展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研究。

三、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研究述评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在制度设定、执行与反馈过程中,学界除了对一般问题产生的共鸣外,也针对特殊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基于当前研究进展,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方面拓宽思路。

(一)加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与政府自评结果的互动和监督

学界普遍认为,扶贫成效评估的正面性在于能有效转变传统政府职能,其评估结果的效用体现在能弥补政府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时能彰显评估结果的权威性与公信力。然而,目前学界对于扶贫成效评估的負面评价还相对欠缺。对研究者和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去看到背面。[38]因此,评价路径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研究中也应适当有所体现。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采用走访、调研、谈话的方式进行,最终的结果是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反馈给政府,二者随后终止契约关系。这一过程中,政府在作为“第三方”的同时,缺少对自身能力的审视和评估参与,这就需要在保证第三方评估独立性的前提下,政府也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在引入第三方评估之前,政府应先展开自评,随后再委托第三方来评估,增强第三方评估与政府之间的结果互动并结合两次评估结果,全方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应然与实然两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这样做,行政成本可能会有所提高,因此应合理控制财政预算。值得注意的是,扩大利益主体即贫困人员的参与,既能合理畅通地表达利益需求,也能提升解决问题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外部监督,能有效监督政府扶贫工作,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进,这也是学界所达成的共识所在。反过来看,对评估中“由谁来监督‘评估人’”,学者们还存在很多分歧:一是选择政府来发挥监督作用,但反驳的观点认为二者易陷入諾斯悖论的怪圈;[39]二是呼吁制定法律法规,有学者认为这样做的偏颇之处在于,法律层面的定位很有可能造成对评估的隐性干预。[40]笔者认为二者应该秉承“既互动、又监督”的理念,合作形式上既“合二为一”又“相互独立”,但这种“合”与“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把握“度”,其中“度”在实践中是无法衡量和主观判断的,但在理论研究中还可以不断进行交融与碰撞。

(二)推进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面临的困境

从目前研究范围来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扶贫政策的评价、具体扶贫项目的绩效考量以及扶贫技术应用等,大多是其推进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反向来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有哪些推进困境、产生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相关研究还较为鲜见。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推进得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地扶贫工作落实的实际水平。从现实来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推进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地方政府,其二是评估组织自身。对外看,二者的目标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因此会诱发不同的行为表现,地方政府的态度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推进会产生主要影响;对内看,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组织自身也并非十全十美,需要从人员、技术等方面进行改进与提升。

(三)加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中实践与理论的衔接

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运用是源于其所依托的时代背景。首先,从需求角度看,传统政府自评已满足不了解决扶贫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从供给层次上讲,精准扶贫第三方作为独立于政府以外的评估组织,拥有专业的评估团队,掌握较为先进的评估技术,能够有效运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展开对地方政府扶贫成效的评估。因此,在实践层面的供求关系中,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组织满足了政府急需客观公正评估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灵活多样且较为完整的程序衔接。但在理论界,学者们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研讨中还欠缺一定的争鸣与讨论。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发现,学者们在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本身所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方面的讨论还显得较为薄弱,同时在某种程度上缺少反思,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供根源性归因追溯与反馈。由于缺乏对理论研讨的前瞻性而容易陷入“只顾解决眼前问题”的怪圈。因此,应尽可能地激发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碰撞的活力,强化二者之间的衔接,确保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研究有据可依。

【参考文献】

[1]阎波.公共组织第三方评估何以可为?一项双案例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3):125-135.

[2]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4-10/17/content_33797242_3.htm.

[3]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4-01/25/content_2640104.htm.

[4]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cpad.gov.cn/art/2014/4/11/art_624_14224.html.

[5]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cpad.gov.cn/art/2014/5/26/art_50_23765.html.

[6]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EB/OL].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cpad.gov.cn/art/2016/2/9/art_1747_647.html.

[7][37]徐双敏,陈尉.“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的制度环境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3,(9):22-27.

[8]马亮.第三方评估提升政府绩效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展望[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8-78.

[9]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实录)[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3-05/8771667.shtml.

[10][28]丁先存,汪卉卉.安徽省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的实践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8):27-33.

[11]陆明远.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第三方参与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15):121-122+155.

[12][39]尚虎平,王春婷.政府绩效评估中“第三方评估”的适用范围与限度——以先行国家为标杆的探索[J].理论探讨,2016,(3):12-18.

[13][22]祁中山.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价值与限度——以2016年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为参照[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6):38-44.

[14][34]唐建兵.论“第三方评估”在精准扶贫中作用及其发挥[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64-67+90.

[15][33]陈稳.依托大数据提高第三方监测评估精准扶贫的精确度初探[J].理论建设,2018,(1):38-42.

[16][24]何阳,孙萍.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流程再造:理论依据、现实动因与政策设计——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实践的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5):177-183.

[17]刘建生,惠梦倩.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理论溯源与双SMART框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7,(2):69-75.

[18][20]孟志华,李晓冬.精准扶贫绩效的第三方评估:理论溯源、作用机理与优化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8,(3):46-52.

[19][25][30]汪三贵,曾小溪,殷浩栋.中国扶贫开发绩效第三方评估简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的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5.

[21]江书军.精准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运行机理与优化路径——以河南省为例[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28-33.

[23][31]邹世允,黄乔丹.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法治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8,(2):32-38.

[26]陈敬霄,邓高丹.贫困退出的高校第三方评估机制及指标体系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5):19-24.

[27][40]王静.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及政府精准扶贫策略分析——以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分析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10.

[29]闫妍.精准扶贫绩效第三方评估研究:技术特征、实施困境与路径优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8,(1):22-26.

[32]夏海军,卫夏青,秦国伟.脱贫攻坚中第三方评估的引入探索与推进策略——以2016年安徽省高校实施第三方评估为样本[J].开发研究,2017,(6):79-83.

[35]陈起风.精准脱贫第三方监测评估绩效研究——基于安徽省D镇第三方监测评估实践[J].社会保障研究,2018,(2):70-76.

[36]陆汉文,梁爱有.第三方评估与贫困问题的民主治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03-110.

[38]何艳玲.大国之城,大城之伤[EB/OL].中国城市规划年会,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2528285.

(责任编辑:刘 鹏)

作者:那凯 钟哲

第3篇:第三方评估何以促进政社关系转型

摘要:近年来,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政策驱动,第三方评估越来越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情境中,第三方评估的应用更多被视为政府治理的一种手段,体现的是技术治理的逻辑。基于对X评估中心在上海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评估实践的观察,第三方评估在参与服务评估过程中能够促进政社关系调适,形成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实践机制。借助技能的理论视角,将第三方评估技能分为制度化属性、专业化属性以及社会化属性三种维度,勾勒其在购买社会服务中的运行逻辑及其实践效度。研究发现,上海X评估中心能够调适政社关系是基于一种共容利益所采取的有共识性的集体行动,而这种共容利益逻辑则是由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群众化导向、第三方评估的本质、专业实践的社会化导向以及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使命导向所共同塑造。

关键词:第三方评估;政社关系技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为摆脱福利危机的困境展开了一场政府管理的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其强调重新思考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组织等)参与服务竞争,打破政府集服务生产者与服务提供者于一身的传统模式,这使得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趋势。反观国内,由于单位制的解体,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现象频频发生,彰显出对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强烈呼唤。基于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13 年正式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1],促使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日趋成为政府职能转移、政府治理转型、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机制。而为了审视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效、推动政社分工与合作,第三方评估逐渐成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纵向政策驱动下,第三方评估作为一种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优化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事实”,日益成为改变社会、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机制。[2]

所謂第三方评估,指的是独立于项目实施团队之外的“另一方”,其运用专业知识并通过专业实践来评定项目效益,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与服务质量的提升,进而彰显公共财政的支出绩效。[3]因此,第三方评估借助自身对于社会服务与项目管理的专业性知识,介入到服务购买方与承接方的关系之中,科学评价项目成效、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以及调适政社关系等。但在实践中第三方评估往往因受结构性制约而导致其无法发挥专业化功能,从而成为政府治理的“技术工具”,难以真正促成政社之间的分工与团结。同时,在第三方评估实践中,政府持续性投入资金进行评估,却未看到经由评估后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所做出的改变,进一步使第三方评估陷入独立性不强、专业化水平不高、客观性不足、评估效益不明显等内卷化困境。[4]致使第三方评估存在着结构性风险、合法性风险、有效性风险与道义性风险,[5]进而导致评估失灵现象。

然而,笔者从上海X评估中心所参与的上海 H区妇联项目评估实践中发现,在与H区妇联近五年的合作中,X评估中心并未成为H区妇联的治理工具,而是能够如其所是地发挥专业化功能,增进妇联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平等合作,形塑出一种区别于以往政府主导话语下的新型政社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实践机制。基于此,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第三方评估是如何在实践中调适政社关系的?在妇联购买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运行逻辑为何?进而彰显出怎样的治理效能?

二、文献述评与分析框架

第三方评估的研究随着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和实践的推进不断得以展开,既有的关于第三方评估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技术治理视角、合法性视角、内卷化视角三种取向。本文在吸收该三种取向有益启发的基础上,从技能理论出发形成对第三方评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新的分析视角,旨在对实践中第三方评估何以促进政社关系转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机制。

(一)文献回顾

1.绩效、工具与审核:技术治理导向下第三方评估研究

国外第三方评估起初是用来评价政府活动行为以及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一种实践方式,借此提升政府治理的管理效能。第三方评估作为外部的制约机制,弥补了传统意义上政府自我评价的缺憾,进而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形式。[6]在社会福利领域,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美等国向社会服务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解决失业、贫困、精神疾病等问题,但是由于计划仓促、管理不善等缘故,未能带来积极的改变,反而遭到社会的批评,要求资金的使用与投入务必要向社会进行交代。因此,国外开始将项目评估纳入管理体系之中。从国内来看,自市场化改革运动以来,我国逐步从总体性社会格局转向技术治理的主导范式[7],第三方评估也逐步成为技术治理的工具。目前,学界对技术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利用信息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并将其引入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的加速转型与成效获取。二是政府治理的“技术化转型”,即在科层体制下试图通过增量主义改革的方式,创建项目制、行政发包制等行政技术手段,追求治理的程序化、标准化、权威化与规范化。

从当前第三方评估的实践以及既有研究可以发现,技术治理的逻辑已经渗透于第三方评估的实践体系之中。首先,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思潮影响下,第三方评估能否帮助政府突出其治理绩效,成为其引进第三方评估的重要考量。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工具理性的弥漫,在科层制行政逻辑的主导下,第三方评估逐渐成为政府治理的技术工具[8],即在开展社会服务评估中,发挥的是检查、监管式功效[9],并且仅仅作为经费拨款、项目结项、绩效证明的一种工具手段,促使政府行政权力的增长。换言之,社会组织受到政府行政主导的同时还受到来自第三方评估的检查压力,折射出第三方评估具有较强的管理主义倾向。[10]再次,从当前第三方评估的实践范式来看,现有的评估理论、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多是对于国外的经验借鉴与移植,遵循的是科学实证主义,讲究循证为本、工具理性、专家智识与权威等,依然停留于技术治理的逻辑范畴。这种评估范式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但实际上却遮蔽着一种内在的不平等关系,即在实践中容易演变成技术专家的管制。[11]

三、调适与转型:第三方评估参与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运行逻辑

上海X评估中心成立于2013年8月,始终秉持“致力社会创新、服务公益事业、打造民间智库”的宗旨,遵循“科学、客观、创新、公正”的原则,以推动“公共政策制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为使命,通过创新第三方评估的理念、方法及内容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绩效,建立“政社合作效能与信任”的机制,从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助力美好生活的建构。笔者将通过分析X评估中心在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中的具体实践,尝试勾勒出第三方评估之于政社关系调适的运行逻辑。

(一)技能的制度化属性:第三方评估有效实践的制度基础

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兼具“党政代言人”和“妇女代言人”双重角色,但在科层体制强势主导下催生的内在行政性、官僚化等特质制约了妇联应然社会属性的有效發挥,在回应群众多元异质需求方面的作为相对有限。而后,在购买社会服务的热潮中以及中央群团的改革要求下,H区妇联建立并完善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以构建社会化的群团服务体系。

由于H区妇联对购买社会服务的规范化、成效化运作缺乏经验,故在购买服务初期便引入C评估中心,共同制定了《H区妇联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H区妇联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初步搭建起 H区妇联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项目的运行框架。换言之,H区妇联在初期就把第三方评估纳入其购买社会服务的结构体系中。因而,第三方评估的技能实践从开始便具有H区妇联所赋予的制度化属性。

但是,购买初期H区妇联引入第三方评估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并落实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工作。因此,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实践所体现的是一种技术治理的导向。也就是说,H区妇联所赋予第三方评估的结构化位置,实质上是将其自身的意志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行动来加以实现,这里的第三方评估更多是一种“工具性嵌入”逻辑[33],而并非成为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

妇联找到我们的时候,她们已经有了想法,简单说就是想把她们对上的这些行政性工作转化为“项目”来运作,并且建立起对社会组织的监管机制,这是她们一开始对我们的期待。(20190429C机构项目主管)

可以说,H区妇联初期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协助其开展项目化工作,以期突破固有限制、提升治理业绩。2015年之后在中央党的群团改革精神指引下,H区妇联在承接对上的行政性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更多地关注群众性需求的满足,这时第三方评估的技能实践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制度化属性。

我感觉我们之前购买社会服务更多还是把工作转向项目的这个导向,因此,我们的服务活动的参与面不是很广泛,活动知晓率也不是很高,社会组织所申报的项目类型与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些衔接性问题。因为现在人们的需求具有非常强的异质性,而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基本上也没看到成效,所以我们也在想能否通过第三方评估来对我们的购买服务进行一下创新与突破,从而更好地回应群众性需求。(20190422H区妇联挂职副主席F)

由此可见,H区妇联引入第三方评估从行政任务实现、治理绩效凸显转向群众需求回应与实践创新。而后,因囿于C评估中心内部管理出现问题,H区妇联又引入上海X评估中心来推进项目化实践。而X评估中心在与H区妇联合作之初,就积极致力于推动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结构体系的优化升级,逐渐进入到治理体系内部,并成为 H 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治理主体,赋能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能力,促发政社关系的调适。因此,笔者认为,第三方评估的技能属性包括妇联赋予相应的结构性位置、资源与信任等,但更重要的是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实践能够推动或改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体系,创造更为包容、平等的环境,提升妇联组织的治理水平,调适政社关系并促发转型。

(二)技能的专业化属性:第三方评估有效实践的技术支撑

在进入到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场域时,X评估中心专门为H区妇联设计了一套全过程专业化监管评估体系①,为其后期与妇联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合作之初,X评估中心意识到以往的第三方评估实践更多侧重事后评估这一实践过程,存在着因评估滞后而带来的多重问题。为此,X评估中心在评估体系内增加“前置评估”工作,以筛选优质项目、精准锁定群体需求、厘清服务目标、严把资金分配合理性等。

2014年那时候还不是你们机构,之前的机构给我的感觉好像不太注重项目书撰写,只是稍微点拨一下我们就结束了。2017年换了你们之后,我感觉立马就不一样了,你们有一个专门负责这个项目的老师,很认真的,会把我们的项目申报书拿出来,与我们面对面或者线上手机通话的方式来告诉我们申报书中出现的问题,怎么修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去修改,听过之后我很信服的,觉得这个老师有水平,确确实实指出了我们的问题。(20200818项目承接方负责人P)。

在评估过程中,X评估中心发现无论是妇联还是项目承接方,均对项目管理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因此引入“专业培训”势在必行。借助专业培训,既能够帮助妇联和承接方更好认识项目化实践,也能够向其传递第三方评估的理念与方法、项目管理的技巧、项目的成效化提炼以及项目资金的使用规范等。于是,结合妇联的需求、项目及承接方的发展程度,X评估中心设计并实施了不同的培训方案。

我们当时考虑把专业化培训加进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发现妇联也好,社会组织也好,她们对一些知识的掌握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的。比如,我们要给妇联培训项目制,虽然她们已经知道购买社会服务其实就是项目制的一种体现,但这里面的项目制导向很重要,不同的项目制导向会形塑出不同的实践样貌。那么我们给社会组织做培训,也是要让这些申报项目的单位知道,我们第三方评估并不是为了“监管”而“监管”,我们是有陪伴式成长、赋能的理念在里面的。我们希望通过第三方的介入能够为妇联与社会组织架起一座桥梁与纽带,不断提升社会力量的服务能力,更好地回应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培养一支专业化社会力量。(20200903X评估中心主任X)

回到H区妇联早期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中,更多是将行政性工作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转化,体现“科层为体、项目为用”的行动逻辑[34]。这就加剧了政社边界模糊与断裂,造成社会组织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以及政府通过嵌入式治理的方式对社会组织及社区进行全过程的监控。[35]而中央群团改革所明确要求的“构建社会化的群团服务机制”,成为X评估中心对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导向加以转化的最佳契机。

项目制是当前政府等相关部门的一种常用实践方式,但不见得每一个行政部门都能很好地驾驭,我们所做的培训就是想让她们能够对项目制有一个更加全方位的理解。妇联和其他行政部门所不同的是,它具有两重性角色,既要对上级,也要对群众。在群团改革之后,我们也能够看到H区妇联在理念上是有所改变的,所以这个项目制导向很重要,我们要抓住机会。我们第三方评估就是要扩大项目制的这种社会化导向,从而联动多方主体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20200812X评估中心项目主管G)

在专业化培训方面,上海X评估中心基于项目承接方的整体水平,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培训内容。比如,在初期阶段,X评估中心链接专家为承接方讲解项目申报书撰写、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以及何为第三方评估等内容;随着项目的成熟,后续则设计了项目成效总结以及案例提炼等专业培训,促进了项目承接组织的进一步成长。

经过这一年与你们之间的合作,我感到无论是我们妇联还是我们的项目承接方,都成长很多。一方面,你们通过专业化培训让我们看到了你们的专业性所在;另一方面,你们能总结出几年以来我们妇联在购买社会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非常中肯以及非常值得进一步改善实施的专业建议,让我们觉得很受用。(20190419H区妇联主席L)

由此可见,上海X评估中心通过专业化的理念与行动,逐步获取H区妇联对其专业实践能力的肯定。而整个评估实践的推进,实质上是将购买方、承接方以及第三方共同纳入到一个整体性联动的治理情境中,凸显出妇联、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等多元化主体的利益共识。同时,X评估中心的实践导向并不是作为一种监管工具,更多的是如何使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项目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运作,从而更好地践行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实践机制。

(三)技能的社会化属性:第三方评估有效实践的核心逻辑

在此,值得思考的是,上述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实践意涵何以能够不发生偏离?对此,笔者认为 X评估中心的技能实践具有强烈的社会化属性,而这种社会化属性是依托于专业化实践来加以体现的。在与H区妇联进行一年的合作后,X评估中心发现在这一年中,项目承接方在服务专业性、成效意识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而妇联也希望看到资金投入带来的服务产出与现实成效。因此,X评估中心在第二年合作中重点提升各项目的服务深度、专业性以及成效化导向。

从H区妇联新一年购买社会服务的情况来看,既有运作3—5年以上的成熟项目,也有刚实施1—2年的项目,甚至还有新晋项目。面对不同项目之间的较大差异,X评估中心在原有全过程评估与咨询服务中引入“差别化、多层次的分类指导与资源匹配的评估机制”,即按照项目的实施年限(1年以内、1—2年、3—5年及以上)与组织能力将项目分为新晋型、发展型、成熟型三类,并根据不同类别项目的发展需求、运作能力、提升空间来开展差别化、多层次的评估工作。

通过差别化、多层次的监管评估机制,我们和妇联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阶段的项目、不同的项目承接方在他们各自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前我们是“一刀切”战略,现在我们是“分类化与个别化”的打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项目承接方采取个性化指导,配套相应资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更好,让处于发展中的成熟得更快,让新晋的更快入门。(20200812X评估中心项目主管G)

在这种新的评估机制下,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获得了更具针对性的成长。而上海X评估中心通过其专业性实践再次为妇联与项目承接方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妇联也注重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与项目承接方及时进行沟通、指导,解决相关问题。可见,无论是妇联的购买实践还是X评估中心的评估实践,均越来越朝向一种社会化导向。

结合2018年度的评估实践,上海X评估中心还发现,虽然各类服务项目能够聚焦于一定的现实问题与服务需求,但项目创新、服务特色等相对较弱,如何推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难题。基于此, X评估中心提出在立项阶段优化项目筛选机制,在适度保留一定成熟性项目的同时,增加对优秀新项目、新组织的引入,激发项目及组织之间的“鲶鱼效应”,促进新老组织及项目的创新发展。为此,上海

X評估中心提出了“绿色通道制②”与“末尾淘汰制③”两种机制,并在新一年度的评估中对之加以运作。该机制也得到了H区妇联的认可与重视,为更好地推进H区社会组织、妇联项目的创新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因为在我们的评估过程中我们确实发现有一些项目比较老了,而且创新不足,那该如何激励创新?比如说有一些做得不是特别用心的项目,那么我们如何激励?如何给予动力?又比如说做得好的项目又该如何激励?因此,我们在与妇联商议之后,采取了这种具有“筛选、激励、竞争”导向的评估机制——绿色通道制与末尾淘汰制。(20200812X评估中心项目主管G)

综上,上海X评估中心之于H区妇联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运行逻辑,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海X评估中心通过其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对社会组织服务成效进行推动,另一方面是上海 X评估中心希望借助于群团改革的契机能够将第三方评估的理念融入妇联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管理当中,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创造更为包容、平等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环境。换言之,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组织服务成效的进一步推动,更是对整个政社关系的一种调适。

四、效能生产:第三方评估促进政社关系转型的多重实践效能

通过上述X评估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专业实践,H区妇联从一开始将第三方评估视为一种技术治理的工具,逐步转变为推动购买社会服务结构优化、赋能社会组织成长的治理主体。换言之,妇联能够将上海X评估中心所给予的评估建议以及评估结果进行实践的操作化与转化利用,并有效地运用于整个购买社会服务方案的持续改善[36],其背后体现的正是政社关系逻辑的调适与转型。在这种运行逻辑之下,也产生了多重治理效能。

(一)服务群众:妇联的角色转变与社会属性的彰显

妇联等群团组织的特殊性在于其兼具“政治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而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下,机关化、行政化的“雾布”弥散在妇联的组织环境之内,进而越发被视为“准政府组织”“类党政部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妇联的社会性被强大的行政力量所“遮蔽”。而2015年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之后,群团改革工作持续推进,在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拓展群团参与基层治理空间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群众性特征日趋彰显。由于上海 X评估中心本身就秉持着“为社会”的实践导向,因而在专业力量的“加持”下,逐步推动其购买社会服务机制走向成熟,并在满足与回应当前复杂多元的现实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前我都不知道妇联是做什么的,给我的感觉好像和一般的政府官员应该没有什么区别,但最近这几年,我感觉到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妇联对我们妇女群体有很多的关注与关怀,不再让我觉得她们只是天天坐办公室的了。现在有很多活动在我们所居住的社区经常开展,类别也很多元化,感觉她们(妇联)很亲民,让我们有了组织感,成为了我们妇女群众的“娘家人”。(20190920社区居民Q)

同时,H区妇联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项目承接方,引入优秀的社会力量承接服务项目,并通过 X评估中心的全过程督导与专业评估,共同加强对承接方的有效引导。这既促使妇联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服务的内在认知与理解,也为承接方开展规范、专业服务提供了有力引导与支持,有助于其服务质量的提升、项目管理的规范以及专业服务能力的增强。

妇联是主动来与我们合作的,这让我们很感动,有些行政部门的态度是你能做就做,不能做我们就换人。妇联至少能够让我感觉到被尊重、被信任、被认同。有一次,一位副主席亲临我们一线的活动现场去了解实际情况,一起想办法一起去探索。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让我感受到我们是伙伴关系,而并不是伙计关系。(20200819社会组织理事长C)

由此可见,上海X评估中心通过一系列专业实践,将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导向进行扭转,使其能够越发朝向社会本位。同时,在此过程中妇联的理念、思维也在发生转变:积极走进项目承接方,虚心邀请并与项目承接方共同探索项目成长之路,为项目承接方解决诸多问题,进一步保障了项目实施的积极效力,彰显出妇联组织应然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承认与赋能:社会组织的认可与能力的多重提升

囿于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与政策导向以及地方治理的现实处境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在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中,H区妇联秉持“你为妇女儿童服务、我为你服务”的理念,建立起妇联与社会组织之间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同时,由于妇联认识到自身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所存在的自身限度,难以从专业的角度予以支持与引导,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承接方进行全过程评估督导以及增能培训。如在项目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根据组织及项目发展的不同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并从项目进度管理、档案管理、沟通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变更管理、成效测评等多个方面引导各承接主体增强项目管理意识,同时不断激发项目承接方在服务成效、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潜力,有力提升了项目实施的社会效能。

然而,在刚开始引进第三方评估的时候,项目承接方是相对反感的,而后在上海X评估中心介入后,通过专业理念、专业方法的传递与实践,使得承接方对第三方评估有了更多的认知与肯定。

我刚开始做的时候还不是你们来监管,那个时候我特别反感你们第三方,因为我要想怎么做项目,要去和妇联磨合,然后又多了个第三方,所以我们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你们第三方好烦,就觉得你们是一个仲裁官的角色,是妇联派来的人,见到你们其实比见到妇联还要害怕。之后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吧,我对第三方的印象改变了很多,可能也是你们确实做得好,在姿态和专业上都让我觉得很认可,也有很多培训会,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因为你们的存在,也是在我们和妇联之间建立起来了另外一座桥梁。有时候我在项目运转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那我可以和你们沟通,然后你们也确实给到我一些专业建议,使我们能够顺利突破项目存在的困境。(20200819社会组织项目负责人W)

由此可见,上海X评估中心借助自身的专业优势及实践,逐步搭建起妇联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桥梁,同时还为社会组织提供各类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督导,提升社会组织的项目管理与服务能力,也有效改变了项目承接方对第三方评估的传统认知。此外,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组织的公共性生产[37] 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共性激发[38]提供了一定的助推作用,更是对当前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之公共性的一种倡导与重塑[39]。

(三)妇社分工与合作:第三方评估型塑新型的政社关系图景

对于上海X评估中心而言,其通过自身的专业实践逐步打开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体系的“结构之门”,进而成为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体系内的治理主体之一,为妇联落实群团改革精神、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参与基层治理创新等注入了“第三方”力量,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政社关系的调适与转型。

从第三方评估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能够保证项目的一个规范化推进,并且能够多一个角度给到甲方和我们,因为有时候从不同的维度去看,看到的东西与事物是不一样的。但关键在于第三方评估的结果能不能作为组织发展、项目未来规划以及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如果不能就说明失去了评估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你们评估中心这点做得就很好,你們的各种创新,都获得了妇联的承认与认可,承认你们的专业,那么对于我们社会组织来说你们也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方向,可以在“关键”的时候去对我们做一个提醒,少走一些弯路,这个很有必要。(20200819社会组织理事长C)

而从上海X评估中心自身近几年与H区妇联之间的合作及其实践效力来看,亦然如此。

每次的评审会上或者是阶段交流会上,妇联都非常认可并尊重我们中心的专家顾问、项目主管所提出的意见,并且认真落实与整改。以前,我们要随着妇联的需求以及项目承接方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我们的方案,但最后我们是要妇联和我们以及项目承接方共同成长。尤其是近两年来,我们在整个购买社会服务的结构体系中越发占据重要位置,这是几年来我们通过自身的专业实践来逐步获得的。(20200903X 评估中心主任X)

可见,在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实践之下,能够使妇联尊重第三方评估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化自身对购买服务、公益项目运作、第三方评估的理解;同时,积极加强与第三方之间的有序分工、优势互补,协同第三方共同推进对承接组织的引导与支持,从而更好地推进区域内公益服务项目及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有效回应妇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彰显出基于共容利益导向下第三方评估专业实践对于政社关系的调适与转型。

五、结语

新公共管理主义盛行以来,程序逻辑模式一直是绩效评估的主流,而政府部门自购买社会服务之初便考虑将第三方评估纳入运行框架当中,但是由于各层级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行政绩效,第三方评估一直以来更多被视为“政府的助手”“治理的工具”等,并成为社会组织口中的“领导”角色,消弭了第三方评估的本质意涵,使整个政社关系处于自上而下的科层制主导逻辑之下,从而达成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进行嵌入性干预与调控的目的,而社会组织为了获得生存则不得不依附于政府的治理逻辑。

本文则展现另一种现实图景: H区妇联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服务的目的从初期的完成行政任务、突出组织绩效导向,逐步转变为一种迈向社会本位的群团改革治理之路[40],越发彰显出妇联的群众性与社会性特征。而对于第三方评估而言,也从一开始的工具、助手逐渐转变为一种治理主体。之所以产生上述转变的关键原因在于,上海X评估中心的专业实践乃是一种基于共容利益所采取的共识性集体行动,而这种共容利益是基于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群众化导向、第三方评估的“为社会”本质、专业实践的社会化导向以及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使命导向所共同形塑。与此同时,上海X评估中心在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彰显的是一种“社会为体、专业为用”的技能实践逻辑。更进一步来说,上海X评估中心之所以能够起到调适政社关系的作用,实现第三方评估的专业目标,一来受益于H区妇联的自我改革与自我探索的努力尝试以及包容的心态,这体现出在群团改革之下H区妇联的一种实践自觉;二来对于上海 X评估中心而言,不仅建立起一套专业化的评估体系,对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整体成效起到推动作用,更是对妇联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政社关系的调适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体现出第三方评估的一种专业自觉。因此,政社关系的调适与转型正是在专业自觉与实践自觉的合流中得以产生的。

本文尝试将第三方评估的专业实践放置于技能理论的视角下,一方面将第三方评估放置于特定的行动情景中,深化第三方评估的实践技能,拓宽评估技能的内涵;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第三方评估学的建立以及第三方评估的职业化发展。此外,第三方评估对政社关系的有效调适则说明第三方评估在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关于第三方评估如何获得独立性与自主性,笔者将另行撰文予以深入探究,而第三方评估实践技能的形成体系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受益于华东理工大学杨威威博士的有益建议,在此致谢。)

注釋

①包括前置评估、不定期监测、中期评估及评审会、末期评估及评审会、能力培训等内容。

②指的是依据上一年度的总体排名,排在第一名与第二名的项目承接方可以直接进入下一年度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项目名单内。

③指的是上一年度排在最后两名的项目承接方则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出现在第二年H区妇联购买社会服务的目录之中。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和指导意见[EB/OL].(2013-09-30). http://www.gov.cn/zwgk/2013-09/30/content_2498186.htm.

[2] 王名.评估改变社会——谈谈我对社会组织评估的几点认识[J].中国社会组织, 2019(1):54-55.

[3] 赵环, 徐选国, 杨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第三方评估:社会动因、经验反思与路径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147-154.

[4] 韩江风.政府购买服务中第三方评估的内卷化及其优化——以Z市S区社会工作服务评估项目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20-37.

[5] 徐选国, 黄颖.政社分开与团结: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风险及其治理——基于S市的评估实践[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2):70-77.

[6]  ZHANG F F, QIU M H. Third party evaluation model in govern-ment  purchase  of home-based  care  services  and  its  improve- ment[J]. Internantional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2014(51):115-120.

[7] 渠敬东, 周飞舟, 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9(6):104-127, 207.

[8] 吴佳惠, 王佳鑫, 林誉.论作为政府治理工具的第三方评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6):17-22.

[9] 尹阿雳, 赵环.审核与增能: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模式的整合升级——基于深圳市社工服务机构评估(2009—2016年)的经验反思[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8(1):11-16.

[10]姚进忠, 崔坤杰.绩效抑或专业: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困境与对策[J].中州学刊, 2015(1):73-78.

[11]刘永谋.技术治理的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6(6):118-127.

[12]民政部.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8-03-12). http://mzj.nanjing.gov.cn/njsmzj/200803/t20080312_1063742.html.

[13]财政部.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EB/OL].(2020-03-09). http://www.ss.gov.cn/fsssbn/gkmcpt/content/414722/post_4722953.html#2854.

[14]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2000(2):100-109, 207.

[15]伍俊斌.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68-72.

[16]刑玲, 高信奇.公共政策合法性的理性考察[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6):66-71.

[17]高丽, 徐选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第三方评估的合法性困境及其重构[J].社会建设, 2019(6):43-52.

[18]高丽, 徐选国.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的结构性困境及其生成机制——基于对S市的经验观察[J].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2019(2):98-118,183-184..

[19]顾江霞.控制论视角下第三方评估机制分析——基于H市社区治理评估项目的案例研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7(3):39-45.

[20] JONES, DONNAMARIA R, KASPER, KOREY B, et al. Third- party evaluation: a review of dietary supplements dispensed bymilitary treatment facilities from 2007 to 2011[J]. Militarymedi- cine, 2015, 180(7):737-741.

[21] JING  YIJIA,  CHEN  BIN. Is  competitive  contract  outsourcing really competitive? explore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J]. Interna- 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16(1):10-30.

[22] SZPER REBECCA, PRAKASH ASEEM. Charity watchdogs andthe limits  of information-based regulation[J]. Voluntas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nonprofit  organizations, 2011,22(1):112-141.

[23]劉江, 张闻达.社会工作评估研究的四种进路——基于我国中文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0-63, 100.

[24]刘江.赋权评估:迈向一种内部评估实践[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11-18.

[25]埃贡·G.古贝, 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M].秦霖, 蒋燕玲,等,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

[26]杨威威, 吉帅帅, 严骏夫.社会服务评估的实证主义危机及其范式转换——基于对X项目评估结构与过程的实践研究[J].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2021(1):144-165, 260-261.

[27]杨子舟, 荀关玉.技能何以形成:类型探讨与模式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9(5):49-60.

[28]王毅杰, 董鹏.制度文化认知与职业发展——对劳动者获取专业技能的社会学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1-31.

[29] DREYFUS H, DREYFUS S. Mind over machine[M]. 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86.

[30]叶龙, 王蕊, 唐伟.以“思”为生:技能的本质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重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125-132,202.

[31]张学英, 朱轩, 康璐.中国劳动者技能形成的历史逻辑及演进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 2020(1):59-66.

[32] 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29.

[33]王磊.嵌入性:社會政策与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J].治理研究,2020(2):120-128.

[34]史普原.科层为体、项目为用:一个中央项目运作的组织探讨[J].社会, 2015(5):25-59.

[35]尹广文.项目制运作:社会组织参与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3):127-133.

[36]官有垣, 陈锦棠, 陆宛苹.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7]唐文玉.社会组织公共性:价值、内涵与生长[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165-172.

[38]李友梅, 肖瑛, 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国社会科学, 2012(4):125-139, 207.

[39]刘志辉, 杨书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公共性论纲[J].理论月刊, 2019(10):116-123.

[40]高丽, 徐选国, 徐永祥.迈向社会本位:群团改革语境下地方妇联的实践机制探索——以S市A区妇联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9(1):55-68.

(文字编辑:邹红责任校对:徐朝科)

How Can the Third-Party Evaluation Contribut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Government-Society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hanghai HDistrict Women’s Federation in Purchasing Social Services

WU Jiajun1, GAO Li2, XU Xuanguo3

(1. Zhou Enlai School of Govern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2. School of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zhouUniversity of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2, China;3. School of 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Key words: third-party evaluation; polit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skill; government purchase of social services

作者:吴佳峻 高丽 徐选国

第4篇:2016年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指标说明

2016-12-28 · 法治指数 0 跟贴

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等文件的要求,推动政务公开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16年对国务院部门和省级政府开展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评估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及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负责实施。

以下对评估指标的设定依据、指标主要内容、评估方法等做简要说明,详细的评估指标待评估结束后随评估报告一并对外发布。

一、评估依据

评估主要依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国办《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及国务院近年来发布的关于政务公开的一系列文件,设定评估指标体系。

二、评估对象

此次评估的对象为31家省级政府和54家国务院部门。其中,省级政府评估对象既涉及省、自治区、直辖市本级政府,也涉及各省级政府的部分部门;国务院部门评估对象为具有独立的行政法人资格,对外有行政管理权限,与企业、人民群众办事密切相关或社会关注度高的部门。

三、评估指标

对省级政府的评估指标包括:政策公开、重点领域、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依申请公开、保障监督机制;对国务院部门的评估指标包括:“五公开”、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依申请公开、保障监督机制。

(一)“五公开”

“五公开”指标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具体包括政策公开与履职情况公开两项二级指标。

1、政策公开

政策公开指标包括决策公开、政策文件集中发布两项三级指标。本指标也是省级政府评估的一级指标。

决策公开指标包括:评估对象制定重大决策过程中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对征集意见的采纳情况做出反馈的情况;对评估对象涉及重大民生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的议题时邀请相关方代表列席会议的情况。

政策文件集中发布则是对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在发布政策文件时是否设置专门栏目、专门 1 栏目中是否对所发布的文件进行分类公开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提升政策文件发布后的查询便利性。

2.履职情况公开

履职情况公开指标适用于国务院部门,包含共性指标和个性化指标两部分。

共性指标适用于所有国务院部门,包括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保留行政审批、职业资格事项的公开;监管信息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三项内容。其中,监管信息公开包括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的公开以及抽查结果和查处情况的公开。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则对评估对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评估。

除共性指标外,评估还依据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对有关部门设定的公开要求、各部门落实要点的文件中设定的本年度公开任务以及其部门职责,有针对性地设定了各部门的个性化评估指标。

(二)重点领域

对重点领域政务公开的评估仅适用于省级政府,个别指标也是国务院部门履职情况公开指标中的内容,具体包括:权责清单、部门财政预决算、减税降费、环境保护信息、食品药品安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6项内容。

1.权责清单

梳理并公开权责事项,是监督政府依法行使权力的必然要求。《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推动权责清单的公开。本指标主要评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公开情况,其中,权力清单还对清单的动态调整情况进行评估。

2.部门财政预决算公开

本指标将评估省级政府部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信息的情况,包括是否发布了部门预决算说明、是否发布了部门预决算表格,是否在“三公”经费决算公开部分细化说明了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与人数、“三公”经费增减变化原因。

3.减税降费

减税降费部分包括是否公开收费目录清单,以及是否对清单之外乱收费、乱摊派等行为的查处结果予以公开进行评估。

4.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要评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公开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的情况。

2

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公开主要评估各省级政府公开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的情况。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主要评估饮用水水源的饮水安全状况、供水厂出水的饮水安全状况、用户水龙头水质的饮水安全状况三项内容。

5.食品药品安全信息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重点考察食品药品抽检抽验信息和处罚信息的公开情况。

食品药品抽检抽验信息评估食品监督抽检信息、药品监督抽验信息公开的情况。食品监督抽检信息包括是否定期发布食品监督抽检信息、是否包括合格产品名单和不合格产品名单。

6.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将对评估对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情况进行评估。

(三)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

政策解读与回应关切指标包含政策解读和回应关切两项内容。

政策解读的评估内容包括门户网站是否设置专门栏目、是否落实主要负责人解读以及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三项内容。其中,是否落实主要负责人解读进一步评估是否有主要负责人解读、主要负责人解读的方式、主要负责人解读的次数。

回应关切包括网站互动回应和热点回应两个内容。网站互动回应的评估侧重于观察评估对象门户网站是否设置了具备接受网民咨询、投诉、建议方面的在线平台,以及评估对象是否针对网民留言进行公开回应。

热点回应侧重于对评估对象回应舆情热点的情况进行评估。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拟从回应时效性、回应权威性、回应覆盖面、回应持续性、回应有效性方面进行评估。

(四)依申请公开

依申请公开是人民群众获取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板块着重评估各政府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渠道畅通情况和依法答复情况。依法答复指标将评估答复时限、答复格式、答复内容的规范化。

(五)保障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与能否做好保障监督工作有密切关系。根据《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要求,本年度评估继续设置保障监督机制板块,包含制度建设、组织领导、培训、考核四项内容。

制度建设情况评估是否制发2016年度安排政务公开工作的文件、是否设有配套制度。

组织领导部分评估工作机制、领导重视情况、机构队伍建设三项内容。工作机制包含国务院部门及省级政府对下级部门工作指导情况以及国务院部门对本行业工作指导情况。领导重视情况评估是否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政务公开工作并列入工作分工,主要负责同志是否在年内至少听取了一次政务公开工作汇报,研究部署推进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则评估是否设有专门负责政务公开工作的机构,以及是否配有专职人员。

培训主要评估所有评估对象2016年是否开展过政务公开的专项培训工作。

考核则评估所有评估对象是否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分值权重是否不低于4%。

四、评估方法

评估坚持结果导向,基于公众视角,侧重对各评估对象实际公开效果的评价,将主要从外部观察评估对象是否落实公开要求、公开的内容是否方便获取,同时,兼顾其内部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情况。

本年度评估仍采取内外结合的评估方法。项目组将通过以下方式获取评估数据:观察各评估对象门户网站公开各类信息的情况,采取实际发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验证依申请公开的畅通性与规范化程度,抓取和分析评估对象一年内的热点舆情数据,验证各评估对象的自报材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第5篇:第三方评估

***政府办 **

2016年以来,国家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方面引入第三方评估,组织高校专家成立评估队伍,采取抽样入户调查、干部访谈、查看资料等方式对脱贫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真实检验各地脱贫情况,并作为贫困村退出、贫困县脱贫的重要依据。不仅是扶贫领域,随着国务院、省、市各级政府对第三方评估越来越重视,民生工程满意度测评、公众安全感指数测评、教育绩效、公共服务质量等不同领域都能看到第三方评估的身影,第三方评估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运用越来越广泛。

第三方评估探识

第三方评估是指由与政府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部门和民间机构所组织实施的评估政府及其部门绩效的活动。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

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采取单向自上而下的内部评价机制,受主观干扰、信息不对称、考核形式化等影响,难以形成真实客观的评价。第三方评估,以其独立、专业的视角,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评估,预测其效果、价值、趋势或发展,能够对政府执行落实情况开展客观评价。第三方评估作

—1— 为一种外部制衡机制,能在一定程度弥补政府自我评估缺陷,通过第三方评估把脉问诊,对于加快打造现代化政府,提升治理水平具有重大作用。

第三方评估分为独立第三方评估和委托第三方评估,承担主体为社会组织、高等院校、民间智库或民意评价机构,可分为高校专家评估、专业公司评估、社会代表评估、民众参与评估这四种模式。评估一般包括确定评估项目和目标、确定评估方法、组织实施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和评估结果运用这几个阶段。评估目的主要是改善和优化政府行为。评估方法则是根据评估对象需要,通过问卷调查法、随机抽样、统计技术等方法,采取电话问卷、访谈、电话调查、现场测评、网上评议等不同手段,立体化、系统化掌握最真实情况,全面准确测量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三方评估的发展历程

第三方评估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发展历程。起源于西方国家,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第三方评估成为了政府政策评估、绩效管理的重要形式,通过评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从美国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尾声,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效率低下,政府权力最大化,政府规模日益庞大,支出大幅增长。为此,公众呼吁美国政府采用企业的一些有益做法来提高政府效率,开启了第三方评估政府绩

—2— 效的先河。实践证明,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大大节省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公共部门的管理绩效。随着评估规模与范围的扩大,逐步出现了一批较为知名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比如,美国坎贝尔研究所、兰德公司、布鲁金斯研究所、现代问题研究所、政策研究所、总会计局等,它们参与和介入政策和政府绩效评估,对美国政府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英国来看,20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滞涨”,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服务水平,采取委托第三方评估的方法进行政府绩效评估。随着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在发达国家的普及,各国逐渐开始探索绩效评估法制化、制度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化为一种长效机制,为第三方评估奠定了法律和制度基础。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1986年以前,我国不存在独立第三方评估,所有政务信息都依赖行政系统内部自下而上的报告机制。1986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估,第三方评估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践。比如,2014年3月,国务院确定《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2014年7月,国务院部署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要求各有关部门引入第三方评估;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政策落实第三方评估汇报,要求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2016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建立精准扶

—3— 贫台账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第三方评估实践在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为改进政府管理开辟了新的路径。

第三方评估的独特优势

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监督手段,第三方评估以其无法比拟的特殊优势,成为打造现代化政府、推进治理方式变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第三方评估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一是专业性。专业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基础,也是确立评估权威的基础。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灵活掌握问卷法、访谈法、文献法、科学抽样、统计分析等专业方法,保证数据和过程的客观真实、科学准确。二是独立性。独立是第三方评估的公信力之源,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灵魂所在。身份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是独立的法人,与政府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存在隶属关系,有独立的人事权,其评估人员不担任政府公职。财政上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财政来源多元化,不过分依赖政府。精神上独立。把独立当成自己的灵魂,明确自身对公众的承诺和其担负的使命,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公正无私,不带任何偏见,独立开展评估工作。三是公开性。公开性是确保评估结果公正的必要手段。引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就是监督,要通

—4— 过全程公开,强化第三方的监督作用以及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结果都要全部公开,才能真正发挥评估的良好效果。四是实效性。第三方评估是手段、措施,而不是目的,以评促建才是根本要求。评估要体现实效,对被评估者有价值、有收益,对自身有帮助,能够促进被评估者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度重视结果运用,不能“为评估而评估”“为政绩而评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推动政策落实。

推广第三方评估运用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是“管制型”政府,政府大包大揽、职能无限、效率低下,经常出现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过去,政府部门采取体制内评估方式,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和成本,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第三方评估作为外部制衡机制,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弥补体制内评估的缺陷漏洞,拓展民主参与的途径,搭建了公众与政府沟通的平台,有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策执行力,在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三方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推动政府由管制向善治转型;通过第三方的积极参与,实现多元化、民主化治理。

第三方评估的瓶颈和困境

第三方评估在我国仍然处于实践探索、发展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推进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有许多瓶颈和困境亟待破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理念困境。

—5— 受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影响,“官本位”意识较浓,习惯于命令式管理,政府权威不容质疑和挑战。公众参与意识不强,参与政治事务积极性不高。政府对第三方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对操作程序不了解、不熟悉。在思维上依赖上级组织的工作检查,延续着自上而下的内部自我评估方式,害怕暴露政府工作的缺点和不足,不愿打破现状。二是制度困境。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开展第三方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第三方评估起步晚,立法工作滞后,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缺乏信息公开制度、对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监督制度,导致第三方评估无规可依、无章可循,效果很难保证。三是评估机构发展困境。我国第三方评估行业发展缓慢,缺乏充足的专业型评估人才,机构专业性不足;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性不强,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扰,影响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四是结果运用困境。由于评估结果运用缺乏有效的刚性约束机制,受领导主观意愿影响较大,缺乏有效的公示机制,后期跟踪落实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要走出困境,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重要作用,必须从思想、制度、措施上进行全方位保障,营造良好的公众环境,让第三方评估茁壮成长。一是转变观念。政府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转变“只唯上,不唯下”的错误思想和官僚作风,主动接受第三方评估,提高自身工作绩效。二是完善制度。第三方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是保障第三方评估有效、持续、健康发

—6— 展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制化手段使得第三方评估有制度保障,从法律上确定第三方评估地位,赋予评估机构超然、独立的地位,明确权利义务,完善评估规则及基本程序。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监督制度,提高评估透明度。三是加快评估机构建设。加强评估机构独立性建设,提升机构专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市场环境,造就一大批评估专业人才和优质评估机构。四是强化结果运用。把结果运用与绩效管理、干部考核、提拔使用挂钩,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增强评估的权威性,真正发挥评估的激励效用。

第三方评估在县域治理中大有可为

当前,县域治理中的第三方评估实践非常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环境支持。作为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之举,未来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推广运用第三方评估是必然选择。第三方评估的运用领域非常广泛,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来说,任何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建设项目、重大人事调整,公共服务、工作效能、改革试点、公共需求等都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从社会领域来说,社会发育程度、社会组织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社会工作水平等方面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可以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围绕工作实际需要,逐步在一些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组织实施,改进政府治理水平。可以优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试点:一是围绕放管服改革成效开展评估。十

—7— 八大以来,国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管、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措施。***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出了“一窗式”服务等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群众反映办事难、办事慢,行政审批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了解“放管服”改革的情况及存在问题,找准下一步改革努力方向,提升改革实效,打造最优的发展环境。二是围绕脱贫攻坚成效开展评估。国家层面启动了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考核,客观了解脱贫真实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开展自查自评,同时脱贫摘帽之后,也可以运用第三方评估方式,诊断持续稳定脱贫情况,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三是围绕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开展评估。当前,政府部门绩效考核,主要采取自上而下、传统简单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非常片面,容易受主观因素、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难以真实全面掌握绩效情况,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很难发挥。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各部门、各单位绩效情况进行目标量化、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调查核实,提供最准确的考核结果,并运用到单位奖惩、干部使用等方面。四是围绕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评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运用越来越广泛,比如,环卫、园林等领域,购买服务的数量和范围逐步扩大。如何评价项目实施现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规范化评估发现问题,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

—8— 率。五是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政策落实开展评估。在日常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往往通过自下而上的汇报或者简单的实地调研方式确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和诊断,可以考虑结合实际需要,推广第三方评估方式,对一些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全面了解,对政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其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开展监督与考评。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提高政策执行力,提升政策落实水平,发挥最佳效益。可以说,第三方评估拥有非常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9—

第6篇: 廉政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的目标和意义

构建的目标。构建的总目标是,通过筛选准确反映反腐倡廉的客观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的客观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对反腐倡廉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和评价,对反腐败斗争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具体有三个方面:一是正确反映腐败现状。通过对公职人员贪污、腐败、渎职案件的举报、投诉、立案查处等客观信息和群众对上述现象的认知、对反腐倡廉的评价等主观测量加以综合,真实反映反腐倡廉现状。二是客观评估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治和纠风等反腐倡廉举措的实际效果。综合运用定点监测、抽样调查、案例分析等手段,多角度综合分析,为科学防范提出对策建议。三是合理预测反腐趋势。在对数据资料和案例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腐败现象进行类型归纳,评估、定位反腐倡廉现实形势,进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

构建的意义。科学评估反腐倡廉形势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前提。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分析研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客观把握反腐倡廉形势,保证舆 论导向的正确性,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信念。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将对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二、构建科学的的总体要求

构建应以“科学评估”为出发点,把握好四个总体要求。

夯实评估工作基础。一是思想基础,主要包括全社会反腐倡廉的舆论氛围和党委的重视程度,其中党委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现行体制下,党委的重视是一种号召力和推动力,是反腐倡廉评估工作科学性和客观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党委不重视或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跟不上,评估工作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二是群众基础。主要指民众对党务政务的知情权、监督权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状况评估中,群众评估的比重相当大。三是技术基础。主要指纪检监察、统计等部门是否具备了反腐倡廉评估信息的采集、储备和处理能力,并形成了日常工作机制。

遵循顶层设计原则。构建的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很强,宏观把握和实际操作要求高,需要调动全社会优势资源进行系统规划和操作。这一切离不开顶层设计。当然,顶层设计是一种整体而系统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如果把全党全国作为一个系统,中央的指导意见就是全党全国的顶层设计;把省、市、县分别看作一个系统,各省、市、县、乡镇也应有自己的顶层设计。在不同层次的顶层设计里, 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反腐倡廉评估工作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统筹起来进行考虑,既有对上一级顶层设计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有结合本地实际的通盘谋划。

制定适当的评估标准。在判断反腐倡廉的形势上,必须用相应的标准进行衡量。这个标准必须能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各阶层意愿。

保证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改革需要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评估反腐倡廉形势的主体也必须是多元的。既要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评价,也要有来自人民群众和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认真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不断探索反腐倡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举措,使反腐倡廉建设适应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体现科学精神。这种评价固然分量很重,但属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评价方式,执行再好也不可能体现事实全貌。而作为党委、政府本应作为被评判的对象,于是,就需要来自人民群众的评判。江西省今年就引入了社会评价,借助第三方机构和人民群众来评价各地的党风廉政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构建反腐倡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科学地评价反腐倡廉状况,首先要抓住关键要素,建立反腐倡廉评估体系的基本框架。XX市今年的考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履行职责情况、作风建设和廉洁自律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重点工作、创新工作。

第7篇:第三方评估策划方案

亦庄新城 B 标段第三方评估策划方案

一、工程简介:

建设单位:北京保利融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北京建宇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评估单位:深圳市瑞捷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总包单位:广州富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大兴区亦庄开发区,分大、小两个地块由 A/B/C 三个标段组成,分别由东阳三建、广州富利、新兴宝信建设。

B 标段工程项目包括:1#、2#、3#、4#、25#楼在现场的东南角,11#、12#、14#、15#、28#、23#、、27#、24#楼在现场的西南角;总建筑面积约 123618 ㎡;其中地上部分约 95569 ㎡,地下部分约 28049 ㎡

除 28#楼地下一层其它均为地下 2 层;25#楼地下-7.62m,其它 地下均为-6.9m,11#、12#、14#、15#楼地上五层,檐高 15.5m;23#、24#楼为 29 层,檐高 79.6m;25#地上二层,檐高 9.3m;27#楼地上二层,檐高 9.1m;28#楼地上一层,檐高 5m。

二、B 标段施工目标:争第一、保第二、绝不落伍。

三、第三方评估方案概述:

对建筑企业而言,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获得良好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的风险评估,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是企业获取进入建筑市场的通行证;另一面也是提高项目部的综合管

理水平和自身素质的需求,建筑工程是一个大型的长久使用产品,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是建设单位提升销售品质,打造品牌的关键步骤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信誉度。使我们不段的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的发展。

因此,针对亦庄新城 B 标段的施工,广州富利亦庄项目部结合 B 标段的施工特点,从安全文明施工,技术质量措施,保证施工进度有效实施等方面制定如下措施,使施工任务圆满完成。

四、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4.1:

文明施工标准化 4.1.1

现场围挡:整个工地须进行封闭,应按照富利公司的标准围墙做法,并喷上“保利融创 和者筑善”字样及 LOGO,围墙应整洁、美观,内外两侧地面平整、无垃圾。围墙的开口位臵及数量需经项目总经理审批确定,每个出入口均须设保安室

永久围挡±0 以上用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砌筑,临时围挡用铁围挡。

4.1.2 施工现场主出入口

设臵 工地门卫、员工通道、洗车槽 、七牌二图。

施工现场主出入口大门门宽不小于 6 米。大门旁边设臵员工专用通道。

设臵保安室,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应设臵自动洗车装臵或现场常备冲水设备;洗车装臵或冲水设备的周边应设臵排水沟及沉砂池,污水需经过滤后方能排出。

保安室应该和施工围墙连成一体。

在工地主出入口处醒目位臵设臵七牌二图等;包括: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牌、项目组织架构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施工总平面布臵图、安全平面布臵图、安全生产纪律等。

五牌一图设计应大气、美观。

4.1.3

班前讲评台、消防器材、场地硬化

、入工地大门背景墙 。

施工及材料堆放场地须全部硬化,施工行车道路采用 C20 砼硬化 ,每天有专人清扫维护, 道路两侧需设臵排水沟,且保证排水畅通 。

4 4 .1.4 、宣传栏 、办公区 、质量、安全交底栏 、仓库、加工厂 。

施工现场须设臵宣传栏,内容包括通知宣传、危险源告示、优秀做法照片展览、违章照片展览等。

施工现场须设臵安全讲评台,安全交底内容齐全,长期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

4 4 .1.5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宣传 、工法样板展示区。

在进入施工作业区前的显著位臵设臵施工样板示范展示区,用于对施工班组的技术交底以及对外的展示,设臵材料样品展示区,对项目内所需材料都要提供样品,并放臵在样品展示区展示,所有样品均需制作材料标识牌,标识牌的内容应包括:材料名称、规格型号、进场日期、检测日期、检查结果等内容

材料标示牌

规格型号

进场日期

检测日期

检查结果:

合格

不合格

质量责任人:

保管责任人:

4 4 .1.6

材料堆放场 、加工及防护棚 、砂浆搅拌站(防扬尘措施到位)

场内施工道路

材料须分类归堆码放,并张挂材料标识牌(名称、品种、规格);废料入池。废料池用砖砌筑。

材料堆场与施工道路之间用钢管进行隔离,钢管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并张挂安全网围蔽。

工地内钢筋加工机械、模板加工机械等设备处需搭设加工棚。在塔吊覆盖范围内的钢筋加工机械、模板加工机械、砂浆搅拌机、输送泵等设备处须搭设防护棚;设臵双层防护,用模板或钢板铺设,安全可靠。

棚顶面四周悬挂安全警示标语及安全警示牌,颜色应明亮醒目。加工机械摆放有序,便于操作。机械旁边需悬挂操作规程。砂浆实行集中搅拌。

人货梯防护棚

加工棚立杆可采用¢48 钢管搭设,平面尺寸为:(设备长度+700 mm)×(设备宽度+2200 mm)×(3100mm)

4 4 .2

安全生产标准化 4 4 .2.1

脚手架搭设 、安全通道和施工电梯防护棚

外架通道口需搭设双层防护棚(两层均需用木模板或钢板,不能使用铁皮或竹桥板铺设),高层建筑防护棚长度不能短于 6 米,高度不能低于 4 米,安全标识到位。

4 4 .2.2

楼层临边、洞口防护及楼梯踏步保护

楼梯临边防护采用可拆卸钢管护栏,高度≥1200mm,钢管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

临边超过 3000mm 落差的楼梯需张挂安全网。

底部需安装 180mm 高踢脚板,踢脚板采用胶合板(厚度不小于 5mm)制作。

防护栏上张挂责任牌

4 4 .2.3 水平洞口防护

..

楼板短边尺寸不大于 25cm 的洞口,须设坚固的模板盖实,并能防止挪动、移动。

楼板边长为 25cm~50cm 的洞口,须设臵固定盖板,保持四周搁臵均匀,并有固定其位臵的措施。

边长为 50cm~150cm 的洞口,须用扣件钢管进行围蔽 。

4 4 .2.4

基坑周边防护

基坑临边采用钢管搭设,设臵两道水平杆,立杆间距不大于 1.8 米,水平高度不低于 1.2 米,水平杆及立杆刷红白相间或黄黑相间的油漆,周边满挂安全网,并悬挂安全警示标志。

防护栏杆下部设臵 200mm 高挡水,用灰砂砖砌筑,并抹灰。

设臵工人上下施工通道,并按照同样的要求进行临边防护。

防护栏外侧设臵排水沟,排水通畅,不积水。

4 4 .2.5

工地场内按要求设臵临时消火栓 、塔吊基础防护

塔吊周边须设臵 1600mm 高的防护栏杆或防护栏板,

刷黄黑相间的警示油漆,居中位臵设臵一道门,方便检修使用,采用防护栏的须张挂安全网予以隔离。

塔吊周边需张贴安全操作规程、检测机构监督检验合格证、安装验收牌、使用登记证、塔吊司机操作证、起重吊装“十不准”、定人定机责任牌、塔吊限载牌等。

在醒目位臵张挂安全宣传标语、安全警示牌等。

4 4 .2.6

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存储:施工电梯

消防设施

对于易燃易爆物品,如乙炔、氧气、油漆等需要隔离并单独存放,做好标识。

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张挂责任人和相关安全使用须知

施工主干道设臵消防宣传栏,配备不少于 5 个铁铲、4 个砂桶、8 个 10L 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

施工楼层每层电梯口、电箱、人货梯口明显处设臵 2 个 10L 干粉灭火器。

危险品仓库、油漆间、木工间每 25m2 配臵一个种类合适的灭火器,配电房应设臵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

大型临时设施总面积超过 1200m2 的应设臵消防水源接口,要求临时设施区

每 100m2 设臵两个 10L 灭火器,厨房每每 50 m2 设臵两个灭火器;

工地消防主管应采用 DN100 镀锌钢管,每个楼层应设臵消防水源接口,并设臵消火栓,消火栓内应配臵水带、水枪。

4.2.7 用电安全

配电柜四周用铁制栏杆进行围蔽,栏杆高度应不低于 1.2 米,侧边设臵推拉门,用于日常检修,护栏刷红白相间的油漆,并悬挂安全警示牌。

电箱应整洁、牢固,布线规整、接地良好,电箱门上应张贴接线图和电工巡查记录,电工每天应对电箱进行巡查,并填写巡查记录,室外电箱应有防雨、防砸措施。

电线及电缆附着建筑物的必须采用瓷瓶进行分离。

大型开关控制柜应有可靠的隔离措施,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并张挂安全警示牌。

专用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不得混接。

严格落实“三级用电两级保护”。

潮湿作业使用 36V 以下安全电压。

线路过道须有保护措施。

4.2.8 支模架样板区

4 4 .2.9

成品保护

每一道工序完成后或成品运至工地时,需及时对其进行妥当的成品保护措施,避免在后续施工中遭到破坏。

4 42 .2 .10

工完场清

施工单位应加强工完场清的管理力度,每天完成施工后,需对垃圾进行清扫。

安全教育及明火管理

4 4 .2.11

安全教育及明火管理 工地定期要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交底,教育形式应丰富,能使工人容易

接受。可采取现场交底,或采用电视、投影仪播放。

工地动火前必须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并由监理签署动火审批表方能动火。

现场进行动火时,现场必须配备接火斗及相应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水、黄沙等。

须定期进行应急演练。

4 4 .2.12

办公区、生活区布臵

办公、生活区的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要求稳固、安全、整洁,并满足消防要求。禁止使用竹棚、石棉瓦、油毡等材料,应采用活动板房,场地内需全部硬底化(绿化区域范围除外)。

办公区域的功能分区需明确,场地内需设臵停车场,要求画标线,并配臵挡雨棚。

办公区域内需设臵三根旗杆,并悬挂国旗、保利地产和施工单位的旗臶。

场地内施工区与办公区、各总包标段间必须用围墙予以隔离,围墙高度不低于 1.5 米,通道间设臵铁门。

会议室需宽敞通风、整洁明亮,配臵大型会议桌、椅子、空调、投影仪等。

办公区设臵医务室,配备常用药品和氧气瓶(袋)、担架等常用应急医疗器械。

食堂及厨房的地面、墙面需洁净,通风、排水良好,需配臵空调、防蚊纱窗等,每天做好卫生保洁工作。

炊事员应有餐饮服务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并定期体检,健康证明及食堂卫生许可证应张贴在食堂醒目位臵。

五 、质量保证措施

5.1

混凝土工程截面尺寸、表面平整度、垂直度的控制 5.1.1 砼工程的质量控制:

在各工序施工前坚决执行样板引路的方针,以样板为指导,以不同班组单位,认真参观学习样板中各个环节的做法,在各个工序的实际操作中严格执行。

5.1.2 严格控制初始工序的质量,如钢筋工序中的钢筋位移,梯子筋的间距,门窗口支撑的数量位臵,控制墙体厚度钢筋的尺寸。

5.1.3 模板支设前,模板底部砼面要用抹子找平,并弹好控制线。模板底部粘海绵条,以控制漏浆。

5.1.4 模板的主次楞要严格按样板的支法施工。穿墙螺栓要紧固,为双母,模板的支撑体系要牢固。

5.1.5 砼浇筑过程中,一次浇筑砼高度不能超过 50 ㎝,振捣时间不能过长,以

免使门窗口模板变形。

5.1.6 绑筋支模浇筑砼的每步工序实行挂牌制,使每块墙的各个工序质量落实到每个人。

5.1.7 在隐、预检中实行 100%检查,偏差控制在规范之内,超偏差的坚决整改,绝不留盲区和死角。

5.1.8 严格控制各部位砼拆模时间,尤其是顶板模,必须达到 100%强度后方可拆模。

5.1.9 砼顶板浇筑完成后,要及时搓、压,不少于三遍,并及时养护,控制砼裂缝。

5.2 砌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5.2.1 砌筑前要先进行样板墙的确认。样板墙应有全面的代表做法,将门窗预留洞、砼压带、过梁,墙拉筋、洞口砼、柱,预留埋件应展现出来。

5.2.2 正式的砌筑前,组织全体与之间相关的操作员工学习参观样板,并在此地举行新进场操作人员班前交底会。

5.2.3 对弹出的墙体线进行认真复核。

5.2.4 对每道墙实行实名上墙制,做到 100%实测实检,不合格的坚决返工。

5.2.5 砌筑前除全面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外,设皮树杆来控制门窗洞口高度,砼板带的位臵。

5.2.6 实行每班全检制,做到早控,早防,早改。

5.3 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

5.3.1 按设计图纸要求,对进场材料品种、规格、合格证等进行验收,并进行现场的取样、封样、复试等。

5.3.2 复试合格后,进行样板制作并请监理、甲方检查认可。

5.3.3 样板要有综合代表性要包括地面及楼层预留套管、预埋箱盒等的细部做法。

5.3.4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际随机抽点取样检测,对不合格的返工重做。

5.3.5 施工前对基底要清理干净,箱、盒、管根、门、阴阳角等细部要处理合格,并进行 100%的验收。

5.3.6 认真核对门、窗口及预埋件、预留管、件、箱(盒)的位臵和尺寸。

5.3.7 防水层完成后,平面做蓄水试验,立面及坡面做淋水试验,确认无漏点的情况下,做保护层,100%做试验,100%进行验收。

5.4 抹灰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5.4.1 根据设计和工艺做法的要求,先做样板,样板要有综合代表性,包含门、窗口预留箱(盒)、管口的抹灰处理方法和做法。

5.4.2 请监理、甲方验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积进行。

5.4.3 抹面前基底要处理干净,砼面轻集料砼砌面要进行水泥拉毛处理。

5.4.4 提前冲筋或做灰饼并吊垂直,调整抹灰厚度但要确保房间的净尺寸。

5.4.5 抹灰工程环境温度不应小于 5℃,如低于此温度施工时应进行保温。

5.4.6 抹灰前应检查门、窗口预留管和箱(盒)的位臵是否正确。

5.4.7 砌块与砼墙交接处要粘网处理。

5.5 水泥砂浆地面的质量保证措施

5.5.1 以监理和甲方验收合格的样板为标准。施工前组织全体参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样板学习交底会。使每个参与者都清楚施工的质量标准。

5.5.2 对新用的材料(水泥、砂子)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水泥要用同

一品种的水泥,砂子中、粗砂。

5.5.3 各种通过地面的预埋件、管道等都以完成并验收合格。

5.5.4 基层要清理干净,并通过验收合格,以免产生空鼓和干裂。

5.5.5 清理干净的地面要提前一天浇水湿润。

5.5.6 提前做好灰饼,有坡度要求的要找好颇度。

5.5.7 铺设砂浆前托浆处理,砂浆找平铺完后要两遍抹光第三遍用电抹子压光。砂浆厚度不应大于 20mm。

5.5.8 压光后要在 24 小时内养护,养护时间不小于 14 天。

5.5.9 砂浆配比要准确,稠度在 30mm 左右。

5.6 涂饰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5.6.1 施工前先做样板,施工步骤与工艺要求均在样板中分层体现和挂牌说明。并申请监理和甲方验收后方可进行施工。

5.6.2 施工前应将墙体表面的污渍处理干净。

5.6.3 根据房间尺寸,首先将阴、阳角找方正(在阴阳角两侧等距弹线)。

5.6.4 为防止砌块与砼墙体相交处产生裂缝,在其相交处向每边延伸 25—30cm 用胶黏剂粘贴高强网格布,然后再刮腻子。

5.6.5 为防止空鼓,在刮腻子前在基层先滚涂一道胶黏剂,以增强腻子和基层的粘结力。

5.6.6 阴、阳角刮腻子时除弹线找平外,还要用阴角和阳角方尺进行检查校方。

5.6.7 为了保证墙面的垂直平整度,要用 2m 靠尺对墙面进行引靠,对误差较大的地方先分层补齐,不能一次性找平。

5.6.8 对墙体和顶棚的砼凸楞要在施工前全部剔凿处理。

5.6.9 涂料施工时,涂料的品牌要符合要求,分底涂、中涂和面涂三道工序进行,不得偷工减料。每施工完一遍要请验收人员进行验收签字确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在涂下遍涂料时,上一遍的涂料一定要完全干燥,否则不能进行下道工序。

5.6.10 施工用的涂料,除产品说明需勾兑对其它外加剂,否则任何人不得擅自勾兑任何外加剂。

5.7 墙、地砖及石材的铺贴

5.7.1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以监理和甲方验收合格的样板为标准做好班前学习和交流,让质量和品牌效应深入每个操作者的心里。

5.7.2 对基底的平整、垂直、阴、阳角的方正进行校核,同时对门、窗洞口及预埋件、箱(盒)、管的位臵(有坡度要求的地面还要对排水坡度)进行复查。

5.7.3 对砖的颜色和尺寸(双向)进行筛选,颜色不一致的挑出,不同尺寸的砖分别码放,分别使用。

5.7.4 设专人砌砖和切角打坡口。

5.7.5 贴砖时除弹线外还要挂线。

5.7.6 砖要放在合理位臵,按样板的布臵摆放。

5.7.7 砖贴面要满打灰,砖边坡口灰是 45°为宜。

5.7.8 有坡度要求的,坡向和坡度要符合工艺要求。

5.7.9 要及时刮缝和擦缝,清楚污染。

5.7.10 贴砖前要提前浸砖,粘贴前 2—4 小时捞出阴干。

5.8 门窗工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5.8.1 根据图纸要求和甲方的意愿,门、窗的品质、颜色要符合要求,进厂验收合格后,进行样板安装,样板安装要展现固定方法、框与墙体填充物的材质,框与装饰面密封材质,外门、窗框密封胶是否有防渗漏功能。扇与框的搭接量和配合间隙是否均匀,关闭是否严密,门窗是否方正,开启是否灵活,有无翘扇现象。

5.8.2 安装前要弹出水平控制线和边框垂直控制线。

5.8.3 在施工中对安装的门窗进行 100%的检查,对不符合样板要求的及时整改。

5.8.4 门扇与地面的缝隙要均匀一致,不得偏离规范要求。

5.8.5 货物码放要平整,并有保护包装。

5.8.6 要随进随安装,安装完成后要有保护,以免碰伤碰坏。

5.9 设备安装的质量保证措施

5.9.1 样板先行,是指导实际施工的重要依据和措施,样板制作时根据图纸的设计要求和装饰的做法,要留出装层的尺寸。

5.9.2 设备预留及安装前,要在墙面上导出统一的标高线以此线作为预留、安装的依据,达到同一室内安装高度一致。

5.9.3 箱(盒)、管预留安装后要及时用填充材料固定牢固,以免预埋设备松动出现位移,出现安装前、后位臵变化。

5.10 成品保护措施

5.10.1 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成品保护意识教育,并养成保护成品、爱护成品的习惯。

5.10.2 编制详细的成品保护方案,做到责任到人,做好各种工序及工种之间的协调工作,避免破坏其他工种的成品。

5.10.3 把成品保护措施写入相应的技术交底中。

5.10.4 设成品保护巡视员和监督员,对故意破坏者坚决打击和重罚。

5.10.5 设备安装完成后要将表面包裹严密封好,预留箱(盒)、管要封堵严密。

5.10.6 栏杆制作完成后要全部包裹严密。

5.10.7 窗口下坎要用硬质材料保护门口两侧用多层板做 U 型盒保护。

5.10.8 墙体阳角用多层板做成 L 角保护。

5.10.9 地面铺设完成后,要用软质材料铺盖。

5.10.10 一些设备的包装保护膜竣工前再去掉。

5.10.11 防水工程做完蓄水(淋水)试验,验收合格后及时做保护层。

5.10.12 楼梯踏步除用硬质材料保护外施工通道留一至二个,其余逐层封闭。

5.11 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5.11.1 每个分项工程施工前均要做样板示范,经甲方、监理验收通过后才能进行全面施工。坚决实行样板引路的基本方针。

5.11.2 根据不同阶段的施工特点,对此段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制定不同阶段的防控措施,并写入分项工序的交底中。

5.11.3 在施工中加强检查,调高预控能力和力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改。

5.11.4 在钢筋施工中,重点控制钢筋位移、绑扎松动、洞口加筋、梯子筋

的位臵,支撑筋的长度及牢固程度,施工缝处上下钢筋的固定方法等。

5.11.5 在砼的施工中重点控制:顶板面的标高、厚度、平整度,起台位臵和高度,浇筑过程中的浇筑方法、灌注高度、振捣时间和方法,尤其是墙体根部、门窗口两侧钢筋密集的地方。浇筑完成后的养护等。

5.11.6 模板施工中着重控制:支撑体系的稳定、牢固型,模板顶面的标高、平整度、垂直度接缝的严密性以及错槎的控制,阴、阳角的方正和砼面相交处的严密性处理方法。尤其是门、窗口模的制作方法和固定措施更要加强预控

5.11.7 二次结构砌筑中对门窗洞口位臵及柜边砌体的处理方法,洞口过深的加设拉结筋的数量板带的高度、平整度、垂直度进行重点交底和检查,大于 500mm 的洞口要加砼过梁。

5.11.8 在装修中采取的措施有:

5.11.8.1 设备安装前必须机械开槽。开槽前要先弹线,预埋及安装完毕对槽口要填塞密实。

5.11.8.2 对模板穿墙空洞要用干硬性细石砼填塞密实。

5.11.8.3 出屋面的风道口要与顶板砼一起浇筑。

5.11.8.4 对管道根部进行细部处理,有防水要求的管道根部及阴、阳角要做加厚。

5.11.8.5 窗台要内高外低,外窗台要延伸进窗口内。

5.11.8.6 门、窗口与墙间的缝隙不得大于 15mm,并填塞密实,填充物不得外露,外窗口四周要用防水密封胶进行处理。

5.11.8.7 装饰中出控制垂直、平整外还要保证房间的净尺寸,适时调整抹灰

和饰面的厚度。

六、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6.1 施工前认真考察劳务队伍,对劳务队伍的技术配备、劳务人员的组织能 力、施工质量和经验等充分了解,选择有实力的劳务队伍。

6.2 根据施工任务的特点,准备好充足的设备和材料,并及时进场,本工程

要准备四层的模板和支撑系统。

6.3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提前做好材料计划和材料复试工作。

6.4 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施工,做到有工作面既有人员施工。

6.5 做好工程报验和验收工作。

第8篇: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解析

四、合格评估指标解析

(一)合格评估指标有关说明

评估指标中“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或“基本要求”均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 2号)文件规定的限制招生的要求。

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指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评价某二级指标时除考察主要观测点所列内容外,还要结合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合格评估指标内涵 1.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有三个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1.1)学校定位

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1.2)领导作用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其内涵是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1.3)人才培养模式 指标有两个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思路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在考察教学过程。 2. 教师队伍。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学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教师队伍包括三个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培训。

(2.1)数量与结构。

本指标有两个观测点:生师比和队伍结构。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在分析生师比时,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一般讲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2.2)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教学水平要考察师德水平和教学水平两个方面。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教学水平重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指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之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2.3)培养培训

新建本科学校的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因此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教学条件与利用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3.1)教学基本设施

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料,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时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3.2)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新校区建设负债等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可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中央财政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4. 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专业与课程建设有三个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4.1)专业建设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学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学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4.2)课程与教学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4.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指标中有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用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评价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5. 质量管理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教学管理有两个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和质量控制。

(5.1)教学管理队伍

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5.2)质量监控:本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 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教学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检测) ;四是学校自我评估制度的建立;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学校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等。

6.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学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有两个二级指标:学风建设和指导与服务。

(6.1)学风建设

指标中有三个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政策与措施。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2)指导与服务

指标中有两个观测点:组织保障和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7.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有五个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和就业。

(7.1)德育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思想品德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指标有两个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和专业能力。

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3)体育美育

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4)校内外评价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

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7.5)就业

指标中有两个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三是了解学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就业质量是合格评估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

第9篇:第三方评估机构行业介绍

2010年7月8日,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正式出台《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强调以此规范物业服务活动,建立和完善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并于同年10月1日起付诸实施。

通过前期调研,可以了解到不少业主都有这样的经历:购买新房后,物业费交多交少,全由开发商或物业公司说了算,合同上说交多少就是多少,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公共设施被挤占,停车混乱,环境秩序差,物业保安打人,地下室出租扰民等等问题,常常是各执一词。每当矛盾升级时,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找到政府主管部门或法院来“裁判”,但这个“裁判”并不专业,往往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理也强”的怪象。怎样避免这类事件发生呢?

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引进了第三方评估机构,这意味着,北京市物业价格形成机制发生了彻底变革,困扰小区业主和物业公司的合理收费问题开始有了较好的解决机制,小区的物业费由开发商确定后就基本“一成不变”的状况将得到改变,而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详细测算得出。业主、物业公司任何一方希望调整物业费,或者双方发生争议时,可以请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公断”。第三方评估机构会用强烈的责任感、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及为民服务的精神来证明,物业管理行业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是值得市场期盼的。

那么,谁来当第三方?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北京市明确规定: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专业从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业务;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业务所需设施、设备;初、中级职称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并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取得备案证书方可执业,目前已有十七家公司完成备案。开发商应在售房前确定物业服务事项和标准,再从房屋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名录中,随机抽取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服务费用进行测算,测算结果在销售场所公示,并写入房屋买卖合同和前期物业服务合同。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出台的新规中,将物业管理中极易发生摩擦的问题交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评估,具有强烈的标本意义。此举不仅仅是开了全国同行业的先河,也是物业行业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不二选择。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服务第三方评估监理管理办法》、《北京市物业服务费用评估规范》等相关法规的规定,设计的路径落到实处,由物业衍生的矛盾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未来的日子里,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时,也会更加倚重第三方评估机构。

为保证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公正性,秉承以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化要求,强调评估程序的可操作性、评估标准的权威性、物业服务费用测算的客观性,为有关各方从事物业管理的经济行为提供真实可靠的法律依据。同时,北京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门还将建立物业服务评估监理专家库并定期公布专家名单,物业服务评估监理机构开展业务,均应从专家库中选择专家,不得出具虚假内容、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的评估报告。违规收受利害关系人财物或其他好处的将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一律取消物管行业专家资格,终身不得重新申报物管行业专家。

请各界朋友期待北京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物管创新之举日臻完善,让这个新兴行业逐步成长,然后向全国推而广之,让那些符合规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公正、公平、公开的环境下开展评估服务,高效、优质服务社会,更加充分保障业主的权利,在和谐互动中实现“双赢”。

上一篇:村书记组织生活会发言下一篇:家校协同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