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硕士毕业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哲学硕士毕业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当前,专业学位硕士规模逐年增大,其中艺术硕士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就业能力优势与劣势并存。在毕业生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培养单位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薄弱能力进行特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篇:哲学硕士毕业论文

利兹大学音乐管理硕士毕业项目内容探讨

音乐艺术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英国利兹大学音乐管理专业将硕士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以“音乐管理项目( Music and ManagementProject)”课程的形式命名,对项目的内容选择、学生组合、进程规划、组织活动、考核方式等也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管理。本文作者刚刚亲历了毕业项目各个环节的综合训练,现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宗旨是探讨有益的经验和高效培养音乐管理类硕士人才的规律,为提高国内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项目内容

利兹大学音乐管理专业的毕业项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成至少6000单词的论文,属于个人项目,第二种是组织完成一个音乐会或相关活动并提交至少4000单词的项目反馈研究报告,项目小组的学生人数1-6人。作者选择的是第二种方式,即选择策划音乐会作为项目研究课题,参与到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最终为6人,每人均分配不同的任务和担负不同的职责。

1.1确定主题

确定项目主题的原则是发展原创性的理念原则,即以中国原创音乐为元素作为本毕业项目的立题理念。

作为音乐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希望能将优雅的西方音乐带到中国,更希望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作者曾与导师塞维( Silviu)多次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导师非常支持作者并对中国传统音乐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鼓励作者利用本次项目设计的机会将音乐管理理论结合中国音乐元素进行研究和实践。为了强调主题,团队成员将音乐会命名为“东方艺术(The Art of ORIENT)”,简要直接地表明这一音乐活动的内容。

1.2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主要是舞台和灯光等表现形式的设计。舞台设计包括灯光、声效和舞台演员的调度等因素。音乐会上播放的是柔和抒情等特点的东方音乐,因此也要营造出与之色彩协调、气氛吻合的舞台环境。为了让观众获得一种像诗一样朦胧的意境和如履空中仙境一样的感觉,需要使用暖黄色光作为主色光基调,这种风格与爵士音乐表演截然不同,爵士音乐表演的颜色会随着音乐节奏频繁且急速地变化,而这种黄色暖光会随着音乐表演的变化而缓慢地逐渐变化。

音乐会场大厅采用中式布置,悬挂中国结、红灯笼、京剧脸谱、大厅两侧展示中国水墨画、包括旗袍和汉服唐装等中国式的演员服饰设计等,彰显中国传统特色。在舞台的左上角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每个音乐节目的背景资料可以中英文文字加图片等方式演示,能有效帮助西方观众更好了解每个音乐作品的内容。除此之外,大屏幕还实况播放音乐表演节目,并适时插入中国水墨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播放内容要与舞台上正在进行的音乐表演场景能够完全匹配和融合,进而更加突出中國风的主题。

1.3活动安排和推广措施

音乐会最终定于2017年5月10日4:30-6:00,即复活节假期结束后在利兹大学CCCH大厅举行。为获得社会赞助,我们与音乐厅内管理酒吧的负责人签订了协议,确保了音乐厅内的酒吧于5月10日(即我们举行音乐会的日期)全程开放,在此期间对那些持有我们演唱会门票的顾客,可享受当天购买饮料(酒水)10%的折扣。另外,团队还开展了捐助贫困儿童的募捐宣传活动,这样既能通过慈善活动将募集到的资金捐献给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又能起到扩大音乐会宣传效果的作用。

上述这些经历让作者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有效推广音乐活动和获得社会赞助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本次音乐会的举办,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我们项目团队和项目内容的关注,很多商业人士意识到,借助类似的合作活动,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名度和商业利润,影响力和利润也是衡量音乐管理能否与市场有效接轨的重要指标。

1.4曲目安排

音乐会曲目的安排不仅要考虑到音乐的风格、时长,还需要考虑西方观众的共鸣度和中西乐器的使用等因素。音乐会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上半场的演出是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国古典曲目,如“春江花月夜”“秋风词”“长相思”等,使用的乐器包括古筝、二胡、古琴等。第二部分是以西方乐器为载体,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例如将钢琴和小提琴进行组合,演奏乐曲“梁祝”;由小提琴和钢琴伴奏,陶笛作为主旋律演奏了现代音乐作品“风动草”:古筝与钢琴组合演奏了乐曲“战台风”等。

关于如何举办一个成功的音乐会这个问题,金尼Kinney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写到:“如果音乐会的开场曲目节奏较为欢快,且充满激情,它会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与热情[2]”。因此,我们选择了一首快节奏旋律的曲目《春江花月夜》作为开场曲,“战台风”曲目被安排为最后做为压轴曲目,演出效果证明这首乐曲非常震撼、达到的效果非常之好,令现场观众久久难忘。

1.5项目的管理和执行

本次毕业项目运用了著名的4P营销策略(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作为行动指导的理论基础,4P营销策略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即产品,价格,地点和推广。相关四要素可为本毕业项目的营销策划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执行框架,4P营销策略的思想已被当代很多企业采用。以下作者将基于4P理论,从四个方面(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分析本毕业项目的“东方艺术”音乐会的管理和执行内容。

音乐会门票价格受到内部音乐制作和外部音乐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团队对本项目音乐会进行了认真评估和定位,制订出的音乐会门票价格非常合理,销售也非常成功。基于学生和社会人士对于价格高低的接受度,团队将学生票确定为1英镑,成人门票确定为4英镑。

在门票销售方面,我们推出了多种措施,例如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的销售方式等。其中线下售票主要集中在校园内人流量很大的Union食堂以及超市周边。线上销售则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制作音乐会介绍与购票进行链接,吸引感兴趣的听众在网络上购买门票。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音乐会门票的销售速度。

在推广宣传方面,团队主要利用两种方式,即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线上推广主要利用社交平台,例如在“脸书( Facebook)”上通过音乐学院主页宣传和发布团队的活动、在“微信朋友圈(Wechat Moments)”上分享门票销售链接网址和音乐会排练过程的精彩小视频等。与此同时线下推广,团队成员在学校附近的商店橱窗上张贴大量音乐会演出的海报,在学生会售卖门票的过程中,还把古琴、古筝等中国传统特色乐器放在售票展台上,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方式吸引更多外国人士的注意。

1.6项目评估和反思

对作者来说,通过学习音乐管理理论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个宝贵的体验和理论升华的过程。从概念认识到营销和销售体验、从规划协调到执行和管理,作者和团队成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共同完成了这项系统工程。作者被分配的一系列任务包括主题设计、初始预算、营销推广以及风险控制方案制订和实施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者与团队组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项目的训练,作者更加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毕业项目的实际运作,作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项目活动,作者在项目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虽然音乐会取得了成功,但在某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由于事先考虑不够周全,在表演开始后,一些迟到人员陆陆续续入场且经过舞台,导致出现行人影响了落座观众的正常观赏,因此导师塞维( Silviu)在该考核环节扣掉了5分。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二、项目考核评價

音乐与管理项目的考核评价依据学院制订的考核评估指标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价,该指标体系由“音乐管理项目工作内容评估表”“音乐会反馈报告评估表”组成。“音乐管理项目工作内容评估表”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研发的类型、程度、量化成绩;项目成果的质量、表现形式等。“音乐会反馈报告评估表”占总成绩30%,初期和中期音乐会反馈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10%。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理论、方法论和证据与参考文献的应用;内容和观点的批判性和清晰性;文风句法文章整体框架设计质量评价;语言逻辑推理结论判断的水平评价等。

三、结语

“东方艺术”让更多的西方观众对中国传统音乐从初步认识到很感兴趣,很多观众都表达了希望再次欣赏中国音乐会的愿望。

本次毕业项目的成果在利兹大学的学生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鼓励更多的人去实践和探索。通过这次活动,团队成员对音乐艺术和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体悟、也获取了大量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大学生活中所经历的艺术管理策划活动,能够促进同学与更多的音乐界伙伴交流学习和合作,这对每个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作为学生,本文作者讨论的范围局限于利兹大学音乐管理毕业设计项目中的其中一类,难免会出现观点粗浅、论述内容有偏颇等问题,惟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业界人士就此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步一宏.刍议我国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管理现状与对策[J],戏剧之家,2018(2):138 -139。

(2) Kinney G.Concert Pro- gramming: Tipsfrom the Broadcast Industry U]. Music EducatorsJoumal 1978,65(44):24-27。

作者:张宇茜 关智元

第二篇:试论硕士研究生毕业合理流向问题

[摘要]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合理流向 政策

为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教委对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分配制度进行了“计划分配”转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分配制度的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双向选择”与传统的计划分配相比,更能体现出它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使研究生教育既能紧贴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又促进了培养单位的教学改革,增强了研究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但是新的分配制度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认识并逐步加以解决。如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就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以使毕业研究生从整体上更好地服务于满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一、关于毕业研究生的流向

近几年,我国对研究生的分配就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了过去的统包统配的分配体制,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中介,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研究生直接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改革,使培养研究生与社会需求日趋紧密地联系起来,既促进了研究生的招生、教学、培养工作,又较好地满足了国家用人的要求。但近几年,在“特区热”、“沿海热”的冲击下,内地大批人才涌向“特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据了解,这种现象不是某一学校的特有现象,而是全国范围内研究生分配普遍存在的问题。研究生的知识层次相对较高,专业特点较明显,是国家急需的科技骨干。照此下去,高知识结构劳动力过分集中在沿海地区,将出现地区、行业布局上的不合理流向问题,使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知识结构人才匮缺,将使内地的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等教育以及基层单位因人才匮缺而缺乏发展后劲,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带来影响。分析其产生原因主要有:

1.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研究生毕业流向不平衡的客观基础原因。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内地与之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吸引人才上势必在积极性、政策、渠道等方面形成差距,致使近几年来,毕业生流向一般都过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较少,就连这些地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千方百计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着眼,形成这种局面就构成了不合理的流动。

2.新的分配制度和办法尚需完善,全国人才市场发育不均衡,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人才市场尚未建立起来。在计划管理制度上,缺乏有力的宏观调配手段;在政策方面,吸引知识分子在中西部地区,在基层单位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政策不系统、影响小,落实工作跟不上。致使毕业研究生忧心忡忡,使合理流向受到制约。

3.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尚需加强。过去,毕业研究生择业比较注重所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单位的知名度,考虑较多的是用人单位的工作条件、成才环境,以及专业是否对口,能否发挥专业特长等。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全民经商”的风气和“无商不富”的现象对在校研究生,特别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至在毕业研究生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向“钱”看的现象。一些研究生注重眼前利益,注重工作的物质条件,不愿到艰苦但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去。因此,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的研究生就日趋减少,这也是形成毕业研究生不合理流向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研究生分配合理流向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科学合理输送人才、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对此,我们不仅要分析其原因,还要就可能采取的对策进行探讨。

二、关于促使毕业研究生流向逐步合理的对策

1.强化国家培养和分配研究生的宏观调控职能

(1)对研究生培养实行宏观调控。在加强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基础上,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及其规律对高知识结构劳动力的需求进行分地区、分专业的预测,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做好按需招生,按需培养,实现毕业研究生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2)对毕业研究生的分配,要做到总体平衡和布局上的均衡协调。对出现的严重不平衡和不均衡问题,政府要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如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引导毕业生的流向,使重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高校师资配备得到加强。培养单位要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之后,其余毕业研究生均可纳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内进行分配。切实做到国家调控能够保重点,保总体合理。

2.制定和完善促进全理流向的政策

(1)通过完善加强计划调控手段,在研究生招生培养范围内,可在国家计划部分内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以及国防建设、高科技、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业等方面专业的需求,充分考虑少数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定向培养,以确定合理的服务范围,为合理的流向打下基础。这部分仍要基本实行统招统分。还可相对加大计划外部分,开通自费招生,这部分人由用人单位和研究生自己承担学费,毕业后亦可实行有偿分配,可侧重于应用类、技术类等适应性较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商品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对委培生的培养专业范围应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而定,但基本应以工科、应用性、技术性专业为主。这样适当分工、互相协作,既能保证国家的需要、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又能满足当前社会市场急需,保证用人单位有专业后备力量,其结构比较完整合理。同时对研究生可以产生激励机制,增强竞争意识,转变择业取向,以求培养出更多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2)制定与完善鼓励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就业的政策。如国家任务招生计划的毕业生,原则上由国家负责安排分配,实行“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办法落实毕业生分配方案;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的研究生按合同分配;自筹经费者(包括自费生)“自主择业”。国家教委直属院校的研究生面向全国分配;中央各部委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研究生,主要面向本系统、本行业分配;地方所属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生由地方自行分配。对来自边远地区的研究生分配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以及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方针和原则。

3.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端正其思想态度,鼓励到艰苦的地方去挑重担,锻炼自己,走上成才之路,使更多的毕业研究生到祖国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西部地区、为基层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加强国家必要的调控力度,制定完善有利于中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和基层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下功夫做好毕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等等,毕业研究生合理流向问题肯定会逐步得到解决,毕业研究生定将在四化建設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作者:周洁敏

第三篇:浅析如何提升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摘 要:当前,专业学位硕士规模逐年增大,其中艺术硕士群体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其就业能力优势与劣势并存。在毕业生总量压力和结构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培养单位必须贴近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薄弱能力进行特训,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艺术硕士;就业能力;个性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简称 MFA(Master of Fine Arts),自2005年设立、2006年试点,2009年进入全日制培养轨道,并逐年扩大规模,涉及了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学科领域。全日制艺术硕士作为艺术类最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设立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协调毕业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学生入学就是为了拿到学位,顺利就业。而分析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广播电视四个艺术硕士专业的就业情况,发现他们年终就业率比较高,但是初次就业率及年终签约率均比较低。因此,必须把就业当作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归宿点,设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1 就业能力评价体系结构

就业能力一词从20世纪5O年代提出,到20世纪9O年代,已得到了广泛运用。英国学者李•哈维(Lee Harvey)将其定义为“一种展现某种毕业生特质的习性,这种习性是雇主所期望的,且在雇主认为这种特质会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有益处甚至是必须的。”[1]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论述侧重点不同,用人单位、高校、学生本人等对于就业能力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1973年提出了“素质冰山模型”,将人的个体素质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隐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知识、基本技能等外在表现,比较容易掌握和测量,并且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获得提升和发展;后者包括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作用,深刻影响冰山的上层。[2]

根据冰山模型理论,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论述,可将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分为5个一级指标与20个二级指标:第一,职场基础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公文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专业能力。包括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证书能力、自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学业成绩。第三,差异化能力。包括文艺特长、外语特长与体育特长。第四,求职技能。包括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观念、简历制作水平。第五,职业道德水平。包括诚信意识、组织忠诚度、工作责任心、品德修养。

2 艺术硕士就业能力分析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培养各类特定职业专门人才设立的,其中艺术硕士跟其他专业硕士相比又有更多的特殊性,分析其就业能力可看出,他们往往积极与消极态度交错,优点与不足之处并存。

(1)注重自我发展,忽视职场基础能力的培养。受个性化创作培养方式的影响,艺术硕士往往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独特的创造能力以及浪漫的内心情感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他们会比其他专业学生更有表现欲,更争强好胜,更强调自我价值,更容易冲动和情绪化。这种锋芒毕露的习惯容易导致自我评价过高,很难听取他人意见,增加其人际交往的难度,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及受挫时的理性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此外,他们的公文写作等能力也较弱,很难适应一些体制内的工作风格。

(2)注重实践能力,忽视其他专业能力的提高。艺术硕士通常在入学前就接受过很多专业培训,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技能,入学后又热衷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如排练歌舞剧目、拍摄影视作品、举办展览演出等。但这种积极的态度经常仅限于对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理论素养的累积,从而导致思辨性不强,思考问题不够深入,功利心理和浮躁风气盛行,毕业后可能成为一名上手很快但缺乏后劲的技术性人才,而不能将艺术深度广度发挥到极致。同时,艺术硕士往往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特别是英语、计算机水平等比较差,因此在求职中能够证明自己实力的硬件证书不多。

(3)强调理想主义,忽视职业规划和观念调整。艺术硕士学费较高,学习用品如摄像机、乐器、颜料等价格也不菲,甚至在服装、化妆品等方面的消费也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这些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富裕,自身外形条件比较好,奉行“艺术就是激情”,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因此,相当一部分同学习惯了物质层面的享受,关注于站在聚光灯下,学习上缺乏理性的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对前途没有深入思考。他们在求职面试环节能够更自信得体、占据优势,但就业观念上却只想留在艺术市场广阔的大城市,不愿去基层或条件艰苦的地方,找不到理想工作宁可漂泊着不就业。

(4)强调自由主义,忽视组织纪律和集体责任。艺术硕士大多有长期在外兼职的经历,甚至从小就离家求学在各种培训机构穿梭,接受的培养方式也比较宽松灵活,独立意识和动手能力比较高,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也比较强。但这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缺乏自制能力,学习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旷课早退;缺乏组织纪律性,生活作风懒散,不服他人管也不善于管他人;缺乏集体责任感,较少参与社会事务,不被周围环境认可就会转移阵地频繁跳槽。

在上述就业能力评价体系中,艺术硕士的专业能力是核心,受到用人单位、高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高度关注;职场基础能力是必备技能,也受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普遍重视,但学生本人重视度不够;差异化技能随着用人单位对招聘岗位专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艺术硕士的作用有限;而求职技能的重要性则由技巧性能力转向了规划能力等。

3 提升就业能力对策建议

当前,社会上对艺术硕士毕业生存在一些偏见,认为他们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不如学术型硕士,艺术硕士承受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如福建师范大学2013届艺术硕士毕业生中,仅有6%成为公务员、选调生,34%进入事业单位(几乎都是各类高校),国企、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但与此同时,有81%的人选择了省会城市,16%的人留在了地级市。艺术硕士的培养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能够经受检验的就业能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1)转变传统观念,以“就业能力指导”代替“就业指导”。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侧重培养学生求职的应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这仅能达到部分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要求,尚无法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应当转变指导观念,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摆在重要位置,将就业能力训练渗入日常教学当中。同时,组建一支由硕导、辅导员、专任教师、用人单位主管等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共同推进学生素质拓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形成集体合力。

(2)深化学生职业认知,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很多艺术硕士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学校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完善实践基地机制,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如聘请行业精英担任导师,根据就业岗位的工作特点设计艺术硕士职业指向性课程,引导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特点。同时,在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估机制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程度等评价指标权重,根据反馈适时改进培养方式,实现毕业生与社会的衔接的良性循环。

作者:刘寒青

第四篇:清华美院2019届科普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

为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进一步实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超高5%的目标,2012年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开展推进培养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的试点工作,首批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培养试点工作。在上述6所高校招收面向科技馆等科普场馆及相关行业的科普教育人才、科普产品创意与设计人才等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具有科普场馆及相关行业各类展览与教育活动等科普产品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组织实施与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采用课堂授课和现场实践相结合,兼有专题讲座、现场观摩、现场实习、项目开发、活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以科普场馆为实践教学基地,既有基础性、专业性、理论性教学,又有项目与课题的实践,还有研究讨论型课程,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发性实际工作能力。

本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方向是科普场馆(科技馆、其它科技类博物馆和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馆)展览与教育活动等科普产品的设计开发、理论研究、组织实施与项目管理等岗位,以及从事科普展教资源开发与生产的相关企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科普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6所试点院校之一,主要培养科普创意与设计方面的研究生。本项目招生类别为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环节采取创新的教育体制和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强调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在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平台上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实践型高级人才。教学与实践中注重设计思维、策划管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和课题实践活动。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四个方面,即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科普产品设计、科普视觉传达设计、科普信息与交互设计,其核心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实践能力,具体为:

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

科普展览策划与设计注重科普展览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设计实施能力的培养。本研究方向关注于科普传播模式、活动组织模式、空间行为和展览形态等领域的研究,并主要学习展览策划、会展营销、设计管理、展览空间设计、服务设计、展览展示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实践的重点是面向文博和展演进行创新性的科普展覽策划、科普活动规划、科普展览空间设计等。

科普产品设计

科普产品设计侧重科普产品的创新性开发和整合实现的能力培养。设计对象包括有形的科普展示类产品和无形的数字内容产品。本研究方向关注科普内容与观众互动模式、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数字内容叙事与表达方式等领域的研究,并主要学习系列产品开发、设计思维方法、产品原型设计、交互技术应用、动态内容制作等领域的知识。设计实践的重点是科普系列产品规划、数字娱乐与教育产品设计、虚拟博物馆设计、数字内容设计制作、大型科技机构及主题活动衍生产品开发等。

科普视觉传达设计

“科普视觉传达设计”本研究方向主要关注信息的视觉化传达、视觉语言的探索、设计创新与整合表达的综合能力。从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分析与表达到设计构想与实践,培养面向科学知识与科普信息的视觉化设计、科普展览的视觉形象设计、科普产品的品牌与包装设计、科普信息数字化传播界面设计等领域的设计人才。

科普信息与交互设计

“科普信息交互设计”侧重科普内容跨媒介跨平台的信息可视化与交互设计。设计对象包括科普活动、科普展示与科普空间中的线上及线下互动方式与媒介。本研究方向关注科普内容与观众互动模式、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数字内容叙事与表达方式等领域的研究,并主要学习交互设计思维方法及技术应用、数字动画与游戏内容制作等领域的知识。设计实践的重点是基于沉浸式体验的科普体验设计、面向科普教育的互动课程与教具设计、基于互联网的科普内容传播、基于科普内容的信息可视化及交互设计等。

作者:李叶

第五篇: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及对策调查研究

摘要: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择业,了解其择业观念和就业困难,从而据此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和就业指导,是高校、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根据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硕士毕业生注意强化自身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并对就业质量保持适度关注,充分认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其次,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在就业促进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又要以人为本,引导硕士生自我定位;再次,要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调控、自我管理;最后,构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的机会,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技能。

关键词:硕士毕业生;就业倾向;择业观念;就业困难;对策

一、引 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关注点之一,围绕其进行的研究也十分普遍。相对本科生的就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相关研究明显较少,而进行实际调研、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就更为少见。自研究生2009年扩招后,到2012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为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总数仅为26万多人,十年间翻了一倍多。但是,从2009年到2011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本科生。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就业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求职择业,洞察并把握其就业倾向,从而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调节和就业指导,是高校、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并下大力气做好的工作。

为此,笔者以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生为例进行就业倾向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以下情况:(1)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2)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3)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2013年3月5日到3月15日,笔者在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届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在发放的45份问卷中,收回有效问卷32份。笔者又于2013年3月24日到3月30日对这32名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这32名参加者中,女生28人,男生4人;年龄最大35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25.5岁;工龄最长11年,最短0年,平均工龄0.8年;职业背景方面,24人本科毕业直接读研,8人工作后读研。本研究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验方法,并运用Spss统计程序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客观题统计结果及分析

1.择业观念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想去城市”、“首选行业”、“希望岗位”、“工作要求”四项代表择业观念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1-4,结果如表1-4所示。

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想去城市(题目1)统计如下:

其中排在对工作要求第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5所示。

排在对工作要求最后一条的项目情况如表6所示。

硕士研究生倾向于留在沿海中小城市,做出此选择的毕业生有25人,占到78.1%(这可能与鲁东大学位于烟台有很大关系)。

根据以上统计,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等表明,研究生较为关注就业质量,而非仅仅以收入高低来衡量就业机会。

然而,硕士研究生存在过高强调就业质量的现象。通过对“首选行业”和“希望岗位”的统计,以及此后的访谈获知,硕士毕业生对高校和教学科研岗位的选择比重最大,其次则是公务员,而对于中学、市场等行业和岗位却不多关注,包括对就业地点选择上,内陆中小城市也几乎无人问津,所以“高不成、低不就”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更为常见。

2.就业困难方面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信息渠道”、“专业前景”、“了解形势”三项能反映就业难度的问题进行集中分析,题目为5-7,结果见表7-9。

获得就业信息方面,尽管40.6%的硕士毕业生能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此外的40.6%能够认为各地、学校和省教育厅就业网是有效的渠道,即大部分毕业生能够做到主动寻找就业信息,但仍能看到有18.8%的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单一,仅通过学校公告、招聘会等方式被动获取。

对专业前景的了解程度,仅有5人,即15.6%的硕士毕业生认为自己十分了解,并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而其余84.4%则了解一般,甚至仍存在根本不了解的情况。

对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中,有50%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很难”,28.1%的硕士研究生认为就业较难,只有5人,即15.6%对“大部分人可以正常就业”有信心。硕士毕业生就业形势尽管日益严峻,却并未到绝大多数人无法就业的程度,虽然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增长很快,但社会的招聘需求却并未饱和。统计结果中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这一方面与前文“择业观念”调查中硕士生就业过高强调就业质量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通過上文对专业前景了解情况的统计也能看出,这与大多数硕士生对自己专业前景不了解、不能保持关注最新动态发展也有关。

3.学生、社会应采取应对措施方面

题目8:影响就业的自身缺点(1—语言表达能力不好,2—语言读写技能不强,3—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4—讲课能力不强,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6—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8—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11—不能正视严酷的社会现实,就业期望值高,12—文凭不够高,不够硬,13—在专业、兴趣及薪酬方面不知如何取舍,14—其他),调查结果如表10所示。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频率的统计较为分散,相对比较集中的有:缺乏面试技巧和相关就业知识(43.8%),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40.6%),讲课能力不强(37.5%),人际沟通能力不强(34.4%),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34%)等。本题的设置除了做調研所用之外,也意在使硕士毕业生审视自己,正视缺点。以上统计可见,毕业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缺点有所了解,却对选项7(缺乏吃苦耐劳精神)、9(缺乏克服困难精神)、10(实践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较少涉及,而此三项却正是目前大学生尤其是硕士生所存在的显著缺点。这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文中对“择业观念”和“就业困难”的统计结果,硕士生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

题目9: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外因1—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就业岗位不足,外因2—扩招造成应届毕业研究生达到历史新高,外因3—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外因4—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外因5—就业政策的不利因素,外因6—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外因7—父母社会关系的缺乏,外因8—其他),统计结果见表11。

影响硕士生就业的外在因素方面,出现频率最高、统计较为集中的三项是:扩招造成应届硕士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1.9%),招聘单位对非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歧视(65.6%),就业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突出(59.4%)。第一项确实存在,近年来硕士生连续扩招,然而另外两项的较高频率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被调查者带有主观偏见的看法。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却未到对就业影响如此之大的程度。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应届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形势了解不够充分。

(二)主观题统计结果分析

题目10:你是否比同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就业优势?你比他们具有哪些具体优势,请详述。

客观来讲,与本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相比,硕士毕业生在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等几个方面更具优势,然而相应的劣势就是年龄较大,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务实态度较弱等。尤其作为非211、985院校的硕士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度更大,一方面用人单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院校歧视现象,而另一方面,硕士生自身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也并不乐观。

对该题作出回答的硕士毕业生尽管大多数认为其比本科生“具备优势”,但所谓的“优势”,即前文中的“学历、科研能力、心理成熟度、社会经验”却不能充分在求职中产生促进作用,反而作出“不具备优势”的少数人的答案切中要害,篇幅虽小,却不乏客观、理性。

对本题的回答情况,与前文客观题目7“目前研究生就业形势的了解情况”的统计结果所体现出的硕士毕业生“绝大多数人(84.4%)对就业没有信心,认为就业困难”形成鲜明对比,却也印证了另一客观题“影响硕士生就业的自身缺点方面”统计结果的分析:硕士毕业生对自身优缺点审视程度不够,带有主观偏见,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期待就业质量,却缺乏就业信心,而又一定程度上盲目乐观。

题目11:如果未能找到工作,你是否会选择自主创业?为什么?

选择“会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很容易理解,因为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自主创业。从选择“会自主创业”的几个回答来看,自主创业更多的是未能顺利就业后的无奈之选。

绝大多数人选择“不会”或“不确定”,原因有“对个人要求较高,风险太大,缺乏资金、经验、胆识,无经商头脑,太操劳、不稳定,未做好心理准备,不了解国家相应的支持政策”等等。诚然,的确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创业,但与前文客观题目4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高而且稳定,有住房”遥相呼应,也再次折射出硕士毕业生在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而从另一个方面还能看出:学校对硕士生的创业指导、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及其扶持力度的教育都较为欠缺。

题目12:你希望学校完善哪些方面的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学生回答反映出:高校对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十分欠缺。由于多年来研究生总体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无论在制度建设、岗位设置方面还是在实践经验方面都尚显不足,大多是照搬本科生就业指导的经验,没有形成针对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就业工作体系。

硕士研究生仍非常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与政策讲解,乃至创业指导,等等。

某些回答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许多高校对本科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不足。

三、对 策

通过对被试进行的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统计结果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文对“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什么问题,面临的就业困难有哪些?”做出了回答。就“如何应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面临的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以上定量及定性分析结果,首先对硕士毕业生的建议是:应当正视自身优缺点,客观、理性地审视自己,既不要悲观消极,又不能盲目乐观,要注意强化自身的学习态度、专业素养、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应当对就业质量保持适度关注,而不要过度强调,并克服就业中寻求稳定、安逸的心态。充分认知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对其最新发展变化保持密切关注,了解并把握就业形势,从而把握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及政府有关部门既要在就业信息提供、优秀人才推介、往届校友交流、见习实习机会,以及多样性、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又要基于学生秉赋、学习目的及学习需要各不相同的事实,以人为本,引导硕士生自我定位。导师和辅导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意愿,帮助其树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正确观念,尽量避免“随波逐流”和“逃避就业”式的读硕取向。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做好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这不仅有助于硕士研究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择业心态、寻找自身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最佳结合点,而且对于促进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树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科研实践与训练的机会。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较为单一,大多强调理论建树,却忽视其他能力培养,束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必定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需求。因此,亟待革新当前“知识型”、“应试型”、“被动型”的培养模式,坚持以参与为核心,充分调动研究生主动参与科研、实训活动。唯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高度的认同,才可能提高研究生个体的学习、研究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就业技能。

当今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就业倾向问题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尝试以问卷、访谈和Spss统计程序作为实证研究工具对硕士研究生就业倾向进行调研,初步获得了预期的效果,但仍有继续探索的广阔空间。在未来的调研中,笔者将进一步遴选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方法,精炼研究思路,以期对硕士毕业生就业研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廖湘阳.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3] 牛楠森.两年制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6).

作者:李宁 刘媛媛

上一篇:营销营销毕业论文下一篇:英语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