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法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评价方法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审计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期望也不断提高,同时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逐渐加大。当前,审计风险定量分析与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已经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审计风险研究存在着较为滞后的情况,导致审计风险水平的提高与审计质量的降低。

第一篇:评价方法论文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及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常见的绩效评价方法的管理内涵、应用环境和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综合运用各种绩效评价方法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绩效评价 商业银行 评价体系 价值管理

一、引言

绩效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开展的活动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的组织,绩效评价就是对其组织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具有多元性特点,不同层面会有不同的目标、最终需要综合平衡。同时,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动态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期会得出不同的评价。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根据被评价对象不同可分为:外部绩效评价和内部绩效评价。外部评价是商业银行外部(包括公众、监管机构、评级机构等)对商业银行整体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作为公众投资、外部监管的参考。内部绩效评价是商业银行为了管理需要对银行内部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管理者提供管理判断信息、有效引导内部经营管理主体的行为。从不同绩效评价主体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绩效标准和结果:(1)股东,作为企业的所有者,更多地是关注商业银行价值的最大化;(2)经营者,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支配性的作用,是实现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薪酬激励,他们对商业绩效评价标准与股东有差异;(3)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特有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商业银行的债权人,商业银行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于存款人,银行一旦出现风险对他们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存款人最关注是商业银行的安全性;(4)监管机构,是金融市场的秩序维护者、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者。他们对商业银行的评价虽然会兼顾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但更侧重于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定和合规经营;(5)客户,是银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对银行的服务、财富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6)社会公众,是商业银行存在的社会环境,主要关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外部性”。一般而言,股东、经营者会更多地关注商业银行的内部绩效,而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则会关注商业银行的外部绩效。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导致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在研究过程中首先要选好研究的角度——在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相关度最高、也最有主观能动性影响商业银行业绩,因此应当以他们的视角为主,在此基础上平衡好各方利益。本文将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提出建议。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一)规模指标评价方法我国商业银行业发展的初期,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准入和存贷款利率的严格控制导致了银行之间缺乏充分的竞争,商业银行的规模往往决定了其所拥有的资源,因此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存贷款等规模指标的考核。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生产主导思想。常用的考核指标包括: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发卡数量等,主要的评价方法多是采用绝对指标之间的对比。这种评价方法由于没有考虑成本、容易导致低效益的规模扩张。虽然这样的评价方法从管理思想上是过时的,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这一评价方法至今仍广泛采用,如银行之间为了追求年末在业绩公布上的“市场占比”指标,往往化大力气去争取没有任何价值的存款时点数规模。此外,规模指标评价方法如能合理应用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评价中、快速推动信用卡、电子银行等战略业务,也可发挥积极作用。

(二)财务指标评价方法随着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自身利益和发展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相关性逐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逐步从规模评价转向财务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所体现的管理思想是竞争环境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思想。前期对财务指标的选择主要以当期的利润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为主,包括税收净利润、资产收益率、权益收益率、成本利润率等,实际评价往往是对多项指标的综合对比。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具有目标清晰、评价标准一致、具有可比性等优点,股东、经营管理者是这类评价方法的主要使用者。但是由于财务指标本身没有考虑考虑银行资金所承担的风险和利润创造的一些驱动性因素,此类指标的评价容易导致经营管理者过度扩张或参与高风险业务等短期行为。

(三)价值指标评价方法 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的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逐步实现多元化、产权进一步明晰,股东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力量、股东价值最大化也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财务指标评价方法往往只反映了债权或资本的显性成本,而没有考虑机会成本,从而造成决策的短期行为、忽略长期价值创造。因此,商业银行开始引入价值指标评价方法作为绩效评价的工具。这类评价方法体现的是价值创造的管理思想,能较好地推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财务指标为主,未能顾及与商业银行长期价值创造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常用的包括EVA方法和RAROC方法。(1)EVA方法。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是目前价值指标评价方法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这种评价方法是美国斯腾斯特咨询公司在1982年提出。企业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运营利润(Net Operation Profit After Tax , NOPAT)减去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只有当账面利润高于经济资本成本,企业才真正地为股东创造了价值。理论和实证都证明了EVA与基于现金流计算的企业价值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虽然EVA只是一个单一的指标,但是EVA的管理思想是基于价值创造管理思想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以EVA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简称为4M):评价指标(Measurement)、管理体系(Management)、激励制度(Motivation)和理念体系(Mindset)。商业银行引入EVA评价指标,不仅仅是要掌握指标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将“价值创造”的管理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每一个层次和每一个环节。EVA评价方法本质上还是利润评价,所不同的是其考核评价的不是会计利润而是经济利润。EVA评价方法的优点是指标明确、管理导向清晰,并且指标与价值最大化的相关性好。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EVA的计算涉及对会计指标的调整(斯腾斯特公司在EVA应用中提出了对通用会计准则多达160多项的调整)、内部资金成本计算等具体问题,而这些调整和计算对不同的商业银行可能有所差异,因此EVA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难以保障。同时,由于指标调整复杂,影响了评价的直观性和引导作用、且有可能造成管理者对指标的操纵。这些问题都是EVA在实际应用中需关注的。(2)RAROC方法。风险调整收益率(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RAROC)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银行等风险管理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一方法由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90年底后期开始广泛应用。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是基于对风险的承担,商业银行的成本包括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两部分,其中风险成本指的是商业银行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这些损失包括三个层面:预期损失(Expected Loss, EL)、非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 UEL)、异常损失(Catastrophe Loss, CL)。RAROC评价方法将预期损失作为当期成本来调整当期收益,以调整后的收益作为项目投资或绩效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足以弥补预期损失时才能够真正为商业银行带来价值。RAROC的管理思想是基于风险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 RAROC方法与EVA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将当期投资所带来的、可能在未来发生的成本纳入当期成本,避免短期行为、鼓励长期价值创造。从RAROC和EVA指标的定义可推算出两种方法在价值判断上是一致的(某一项目的RAROC大于0则其EVA也大于0,反之亦然)。RAROC评价方法能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尤其是风险承担业务的业绩,能够促进管理者合理运用银行资本、限制过度投机。但与EVA类似,RAROC评价方法也存在一致性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评价中。

(四)过程评价方法 商业银行既是金融企业、也是服务型企业,过程管理无论对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还是风险控制都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各商业银行纷纷引入流程再造、ISO9001评价等流程管理工具,在“好过程才有好结果”的精细化过程管理思想引导下,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开始引入过程评价方法。(1)基于“服务-价值链”评价方法。Heskett等在1994年提出 “服务—利润链”(Service-profit Chain)的概念。认为,服务型企业的价值创造存在如下的逻辑,内部服务质量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和生产率;忠诚而高效的员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对消费者产生更高的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而维持较高的顾客满意度将提高顾客忠诚度,最终带来企业价值增长。基于这种过程管理思想,位于价值创造关键环节的过程指标被纳入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中,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客户忠诚度、员工生产率等指标。这类指标的评价有个性化和主观性的特点,因此更多地应用于内部绩效评价和改进。(2)效率评价方法。在经济学角度,商业银行可以视为一个生产厂商,其经营管理过程可以视同为一个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过程。效率评价方法就是将整个生产过程视为一个“黑匣子”,通过投入和产出与生产前沿函数的对比得出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时期的效率值,从而进行对比和评价。商业银行的效率结构包括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及X-效率。X-效率是除了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以外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可用于评价商业银行的资源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管理水平等。效率评价法的适用范围远超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银行效率测度方法根据是否需要估计前沿生产函数中的参数分为非参数分析法和参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法无需知道生产函数参数,因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中广泛使用,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数据包络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参数分析法包括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自由分布法(Distribution Free Approach,DFA)和厚前沿函数法(Thick Frontier Analysis,TFA)三种。采用效率分析法可以对商业银行整体、部门或关键流程的相对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能够对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并存的系统进行评价。但效率分析法对于不同的投入产出指标会产生不同效率值,而这些指标的选择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缺乏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效率值所给出的对比结果对管理者而言不直观、不利于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因此,效率评价方法较多应用于学术研究中,实际绩效评价过程中也可作为发现存在问题的辅助手段。

(五)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由于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评价主体具有多元性,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往往将银行视同一个综合性的、多层次的系统,选取一系列的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所体现的是系统化管理和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思想。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地评价商业银行各方面的绩效,但其难点在于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为此,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FA)等方法,也有个别研究将这些指标选择方法作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评价法根据其最终评价指标的多少可以分为单一综合指标评价和多指标评价。单一综合指标评价是将指标体系中多个指标通过权重的转换为单一分数或评级进行对比,对商业银行的整体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而多指标评价则是从不同的维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为商业银行的绩效改进提供方向。常见的商业银行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有:(1)监管者的外部评价体系。监管者主要是从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进行评价。这类指标体系的代表之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所采用的“CAMELS”评级法,这个指标体系分别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收益情况(Earnings)、流动性(Liquidity)及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Sensitivity)等六个维度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我国参考相关的标准也相应制定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等评价标准,从监管的角度说对商业银行绩效进行评价。这类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的安全管理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过度强调安全性可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2)民间评级组织的外部评价体系。民间评级组织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主要是作为公众对商业银行投资、存款的参考。这类评价更多是从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多个方面,并最终形成一个评级(Rating)结果。国外有很多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如穆迪、标准普尔等),他们的评价往往成为公众选择投资对象的重要参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甚至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筹资成本和产品定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商业银行对于这类的评价应给予关注、但不应作为内部经营管理的依据。(3)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基于商业银行股东和管理者视角的重要评价工具。BSC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指标。财务指标回应股东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客户指标回应客户服务的要求,内部经营管理指标回应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学习与成长指标回应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的要求,这四方面的指标相互驱动、共同支撑组织战略。这一评价方法主要体现了战略管理的思想,BSC目前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广泛使用。BSC评价指标建立在对企业战略有效分解的基础上,尤其是充分关注到客户、流程、学习等前导性的非财务指标,有效平衡了当期业绩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BSC方法的缺点是指标设置复杂、难以量化,且由于指标之间可能非正相关、权重分配难以确定,评价的导向性不明确,因此BSC方法应用过程中应与EVA价值管理有机结合。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方法(1)以有效控制风险基础上的价值创造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落实,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符合股东利益和改革方向,同时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求,其价值最大化必须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RAROC方法与EVA评价方法有效结合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2)通过实施有效的战略分解形成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BSC方法能实现有效的战略分解,但在指标选择和分解的过程中,应当紧密围绕价值创造展开。包括在实证的基础上选取与EVA显著正相关的指标构造指标体系;结合价值链的思想梳理出指标之间的驱动关系和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对于一些非量化指标应采用量化方法转化为价值指标、有效引导经营管理行为;对于战略性和利益相关者指标,如果短期内无法确定其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可设置下限值作为限制性指标。(3)把握关键流程绩效保障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通过分析创造价值的核心流程、核心部门、核心产品,将价值指标通过内部定价体系分解到流程、部门和产品,并对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绩效管理的针对性。

(二)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实施 (1)要注重组织绩效文化的建设。商业银行应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有效风险控制和优质客户服务为基础”的绩效文化,并通过宣传教育获取管理者和员工对绩效文化的认同。只有绩效文化得以认同,绩效改进才能贯彻到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中,使绩效评价真正发挥作用。(2)要注重完善绩效评价利益导向机制。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要对所涉及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所评价指标的内涵、改进方向,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指标改进的利益导向机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出激励相容的绩效激励机制,确保绩效评价能对绩效改进产生积极的作用。(3)要注重强化绩效评价系统支撑。在绩效评价方法实施过程中,评价信息的可获取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是影响绩效评价作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EVA和RAROC的计算、BSC的指标分解等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分析,需要数据仓库等信息系统支持;另一方面绩效评价要有效发挥引导作用,必须使部门和员工要及时掌握评价结果,这需要信息的高效处理。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绩效评价的支撑系统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有效实施有关键性作用。绩效评价的信息支撑系统必须与业务服务、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快速而一致的数据交换。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围绕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要充分关注到风险管理、客户管理和流程管理等三个关键环节。结合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目标和各种评价方法的特点,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以期对商业银行实施绩效评价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傅罡、李向军、李永强:《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文:《从利润管理到价值管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版。

[4]卢国锋:《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

[5]王聪:《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

[6]谢娟、尤谊:《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探讨》,《财会通讯》,2010年第6期。.

[7]许学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实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编辑梁恒)

作者:詹志斌

第二篇:对临床药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介绍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药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介绍,促进临床药物的正确应用。方法查找国际、国内的临床医药评价方法、标准的相关资料,经过分析、运用,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从而综合提高药物在临床应用的效果。结果经反复查找与实践后,明确了国内患者病情的大体需求及医生的临床用药方法是否正确有效。结论对于我国多数患者的临床用药,医生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同样重要的是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果两样同时兼备,就是对患者最好的治疗与照顾。从而更加能够体现我国现代医生的道德与医术巨大进步。

【关键词】临床药学;临床医学;医药评价;标准;医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61

但在我国现代医疗中,各级医院的发展很不平衡,比如甲级医院和乙级医院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无论从医学技术还是医学仪器设备,均是有着很大差异,像某些区级中医院根本连CT等仪器都没有,所以从患者量、患者病情、运用医药的技术,都有很大区别。而在许多大医院的教授、医师等所发表的关于临床医药的文章,内容只涉及到临床药学工作当中的极少部分,也没有详细的临床报告及病理分析,仅有少数几篇文章对临床药师的工作做出了统计,更是没有针对临床患者病情及家庭条件所可以承受的能力做出详细分析。目前,我国在临床药学评价的指标共有两点:第1点是药物相关问题的发生率是否下降。第2点是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满意度是否有提高。除了这两点,药物疗效是否提高及药品费用是否降低等问题,还没有一套真实的、可靠的、可行的、可以广泛应用的临床药学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很不利于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发展临床药学的交流,更不会有利于临床药学的飞速发展。所以我们应当观察各个国家临床药学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发展、应用过程,找出一个有利于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1临床药学评价方法

过去,国外的药师在药品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主要作用,不会参与患者疾病的治疗。而我国的当时的医师与药师分开的并不是非常明确,所以,当时的很多医师都可以称为药师。因为传统医学上,医师都是认药的。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提出“药学服务”的理论概念,药师在临床上会参与疾病的治疗,达到治疗目标又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触手研究在60年代提出的“临床药学服务”价值,并且人性化的进行经济学比较和评价。从此开始,经研究数据表明,药师在临床参与医生的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为什么呢?因为药师对药物的成分、作用及价格明显高出临床医生,从而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能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所以,为了确保药学服务质量,我们需要制订一系列明确而有效的标准。由国外第一次提出临床药学评价方法,经一段临床实践后,发现该方法并不能有效的、积极的在临床实施对药师的评价,于是由其他人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方法,内容如下:①是药师的自我评价,也就是临床药师在特定的表格中记录并完成药学服务的内容,以及对患者医疗服务质量、医疗费用是否有影响;②是对患者进行随访,药师用特定的随访表,记录医师在临床上对药学服务的接受程度。随访时间必须在药师进行自我评价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③是同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同行专家会组成评价小组,对药师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是由多人统一来实行,如果评价出现不一致,则由评价组专家集体讨论,以便确定评价的等级。评价小组的组成: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专家共同合作,能够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统一性。经过发展,更多评价药师的方法出现在临床,在此不详细列举。但许多时候仍然以这套方案为主要依据。

2临床药学的评价标准

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应该从接到新的处方起就算正式开始进行,方案涉及所有临床治疗过程与用药相关的情况,其中包括:医生的治疗观点、通过药师观察患者的症状、询问既往史、过敏史等提出用药方案,从而确定用药目的,向病人解说治疗方案并与其沟通,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实施治疗药物监测,甚至对治疗进行干预等。我国在临床药学的评价共有2个方面,报告如下:

①医嘱差错的严重程度:是用来观察、发现、评价医嘱的错误程度及偏离规范治疗的程度。

②临床药学的服务价值:是用来评价药师对患者治疗时提出的建议或干预,观察其方法对患者的潜在影响。

我们来举例说明,同样的100例患者,由一位经验药师在临床上参与医疗,所用药治疗后的结果,不论从患者治愈率、好转率、时间长短、医疗费用上,都远远的超过了单独由医师治疗的结果。所以通过实验表明:医嘱差错分级标准和药师干预价值评价标准等已被世界各国多家医院运用,并且会根据自己医院的特点加以改进。

3讨论

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开展了20年左右,其作为医院药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和药剂科的工作重点已不容置疑。临床药学的工作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药品调配;②临床藥学;③药学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大医院的药师无法配合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治疗,也使自身的专业知识无法更上一层楼,尤其是现代药师缺乏对临床知识的了解。所以药师很难走进临床,开展明确而有效的药学服务。因此,笔者在此呼吁:药师的职责不只是做好配药、产药、守药、分药等工作,药师应该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最好进入临床一线,参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治疗,能够为患者减轻身体上、心理上的痛苦折磨,并使临床药学服务得到全面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蔚君,郝勇.实施药学服务中难点问题的思考.药学服务与研究,2003,3(3):195.

[2]胡静,杨世民.对医院临床药学服务中有关法律问题的探究.中国药师,2004,7(1):55.

作者:陈晓梅

第三篇:审计风险评价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审计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期望也不断提高,同时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逐渐加大。当前,审计风险定量分析与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已经成为了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审计风险研究存在着较为滞后的情况,导致审计风险水平的提高与审计质量的降低。本文对审计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此来实现审计风险的降低与审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审计风险;评价方法;审计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人们对审计抱着越来越大的期望,导致审计的责任与风险也不断增大。在新形势之下,实现审计风险的定量分析与防范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课题。当前,学术界并没有专门的理论框架为审计风险提供评价方法,导致审计风险在确定的过程中带有非常严重的习惯性。

一、审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

(一)审计风险概念

审计风险指的是由于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并不适当而带来的风险。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并没有实现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另一方面是指财务报表总体上已经实现了公允揭示,而财务人员却认为并未实现公允揭示。

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对审计客体实施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实现相关证据的收集,从而对审计客体的财务报表及经济活动等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与评价,并且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审计人员所提出的意见是建立在自身的职业审查与专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可能会出现偏离或违背客观事实的情况,换句话讲审计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审计结论存在的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遭受严重的损失,而审计人员也必须对相应的后果进行承担,导致审计风险的出现。

(二)审计风险的影响要素

审计风险中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分别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三个要素同时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三个环节,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的关系,其发生的顺序为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并不能够完全消除,其中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审计人员之间并不存在联系。审计人员只能够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不能够对其进行控制,但是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最终造成的后果却可以通过审计程序来对其进行弥补。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密切相关,通过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实现检查风险的有效降低。

二、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审计所处的法律环境是审计风险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审计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承担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如果审计人员出现工作失误,则必须承担法律责任风险。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内容的广泛性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信息系统也更加复杂,这也就增大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审计的难度与风险不断增大。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提高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之一,人们开始重视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希望通过审计工作实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从而实现决策风险的降低,导致审计风险增大。

(二)主观原因

首先,审计人员的经验与能力。随着审计对象的不断发展与审计内的更加广泛,社会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可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地会在审计过程中发表错误审计意见,形成审计风险。其次,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与职业谨慎态度。如果审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将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完整性,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最后,审计方法存在的不足。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一)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

期望审计风险模型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期望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评价体系实现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的支持,如图1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在该阶段中,主要的目的是实现期望审计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的获得,通过评判小组对被审计单位打分。再次,层次单排序。层次单排序指的是依据判断矩阵对上一层次的某要素与与之联系的要素的重要性全值进行计算。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含有相当误差,而层次排序在本质上只是表达某种定性概念,没有必要追求高的计算精确度。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期望审计风险进行综合评分。具体的步骤包括:第一,实现对象集、因素集与评语集的确定;第二,实现因素集权重分配的确定;第三,实现综合评价矩形R的建立;第四,通过复合运算实现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出;第五,为评价等级定分值,依据风险的特点可知,如果等级越高风险越低,其所占分值就越低。

(二)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1.固有风险评价方法

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固有风险评价体系实现权重的确定,之后通过模糊评价法为固有风险计算综合分值。固有风险评价方法的过程为:首先,实现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如图2所示。其次,实现判断矩阵的构造,依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由专家进行评判。再次,利用层次排序法对固有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一致性的检验。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到固有风险值。

2.总体审计风险评价方法

在实现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的数值计算之后,通过审计风险模型:

总体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在实现了总体审计风险的计算之后,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审计工作可以停止;如果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则审计工作需要继续,同时应该实现抽样力度的增加,直到满足总体审计风险值≤期望审计风险值。

总结:

本文依据审计风险评价方法的现状及研究,实现了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审计风险模型相结合的评价审计风险值的方法,同时依据该方法提出审计工作终止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汪立元,顾晓敏,赵冬冬,梁实. 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上海经济研究,2011,08(76):99-105.

[2] 韩晓晨,李枝霖,蒋浩,叶世宏.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LAD会计师事务所[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3):593-598.

[3] 王会金. 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会计研究,2011,09(58):89-95.

[4] 项丽.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评价和控制——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视角[J]. 企业经济,2013,04(36):72-75.

[5] 曲庆杰,宋丽平.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 科技与管理,2012,05(65):89-91.

作者:白莉

第四篇: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和评价方法

摘 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影响范围很大,且影响因素众多,在其建设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中会造成环境影响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把握,掌握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通过各种评价方法做好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

关键词:水利工程 项目建设 环境影响 评价方法

在国内,水利工程的开发与建设工作依然很艰巨,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而其中不可忽视的就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提出预防或减缓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各种不利影响,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正面和负面影响。首先,在正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水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国内能源资源匮乏的情况,减少化石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SO2、NO2等有害物质排放,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水利工程建设具备较好的防洪、减灾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恶劣气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其次,在负面影响方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水利工程建设可直接影响其所在区域的气候,如蒸发量大大增加,在大气循环的作用下会使得当地的雾霾天气、降雨天气甚至极端天气的发生率提高;(2)水利工程建设减缓了水循环和水汽交换速度,使得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降低,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水质;(3)大型水库水流比较缓慢,水面比较宽,易形成一种特殊水温结构而造成蓄水水温升高,直接影响着一些低温生物的正常生长;(4)水利工程占地面积大,会对各种陆地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使得一些动物发生迁移或者植物灭亡;(5)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土地养分,降低其酸碱性与肥力,提高了盐碱化与沼泽化的发生率等等。

二、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环境影响评价内涵。所谓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对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在实施后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开展分析、预测以及评估,进而提出缓解或预防不良环境影响措施,最后实施跟踪监测的一种方法及环境保护制度。

2.环境影响评价功能。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有以下一些功能:首先,对水利工程影响区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区域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分布、生态环境现状等。其次,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当地社会、自然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然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等,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针对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从而减少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过程提供环境保护管理依据。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分析

1.水利工程环境现状调查方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前需先对区域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要保证现状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数据与资料具有准确性。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状况调查就是需要对水利建设评价范围内相关社会状况与自然状况展开调查,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在进行现状调查时,需要涵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两个部分,其中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经济、土地、文物以及政治军事设施等;而自然环境则包括地质、水文、地形、气候、水质以及生物等。

2.水利工程环境状况分析。基于环境现状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与资料,结合水利工程特点,可以找出相关环境影响因素,并对其加以全面的分析与预测。每一种因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都不相同,因此可以有主次地展开分析,结合各项因素的相关权重而进行综合平衡评价。因此,在这个方面可以包括四种评价方法。

2.1基于清单法的环境状况评价。此评价法把所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因素,按照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排列,进而形成一份清单。这种方法又可细分为简单清单法、提问式清单法以及分级加权清单法,尤其是最后一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

2.2基于矩阵法的环境状况评价。把水利工程建设中所有环境影响因素有序地排在纵列上,同时将环境效益排列在横行上,进而构成一个阵列。各项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正负面影响会根据其影响程度的表现为不同的等级。一般而言,还可以使用加权法来对各项因素在整体环境中造成影响的总和进行识别。

2.3基于网络法的环境状况评价。网络法作为一种流程图结构运用在环境状况评价中,一般由箭头和方框形成有序组合,借以表达人类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可能造成的逐渐性影响。网络法的运用特点就是能够对人类活动、环境效应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进行直观形象的反映。

2.4基于叠置法的环境状况评价。叠置法在环境状况评价中的运用,即是先对环境影响类型进行区分,进而具体形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再将这些分布图进行叠置,从而进行识别与筛选,最终形成相应的环境状况评价。

3.环境影响预测的评价方法。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即是对水利工程建设后可能会产生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预测。通常而言,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分为两种,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3.1定量分析預测评价。部分环境因素可通过量度单位进行表示,可借助物理模型或者数学模型开展定量的预测与估算。比如在水库兴建后,对其局部气候、水库水质与水温变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可通过数学模型实施科学的估算;也可以采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共同对库区泥沙淤积、下游河道冲刷等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

3.2定性分析预测评价。部分环境因素很难采用量度单位予以表示,那么可以采用类比分析方法进行预测。也就是说,采用和拟建水利工程相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工程特性的工程展开对照分析,进而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对于陆生与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一般可以选择生态机理分析法来进行预测与评价,也就是针对其对环境要求以及对环境变化表现出的适应性等进行分析,根据水利工程兴建之后的相关环境实际状况,对生物在数量、种群或者群落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与评估。

4.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就是结合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环境因素正在造成的影响或者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实施综合性的分析,从而对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预防或者减缓这些不利影响的对策。在水利工程中,其建设活动对各项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具有错综复杂的特点,而且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使得综合评价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环境影响评价是为了实现资源环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再次优化配置,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优化,避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因此,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要切实做好这一项工作,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保障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逸,温明.环境影响评价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71.

[2]于海龙.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黑龙江水利,2016,(01):82-84.

[3]尹万琴.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9):124.

[4]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视界,2012,(13):202+221.

作者:郑秋玲

第五篇:数学实验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研究

【摘 要】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评价,旨在了解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促进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为教师提供改进数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为学生寻找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本文从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素出发,初步研发了数学实验教学的多元评价量表。

【关键词】数学实验 教学评价 评价方法

数学实验促进了学生动手做与动脑思的有效结合,它是以“做”为支撑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实验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适切的实验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理解某个数学知识点,得出某个数学结论,或者验证某个数学结论。数学实验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选择的一种数学学习方式,因为它有别于我们平常的数学教学,所以创造性地开发并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评价,将有利于发挥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一、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评价?对此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有学者这样描述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是指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具体而言,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的过程,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等步骤。虽然不同学者研究的重点和对结论的描述存在差异,但是他们对教学评价内涵的概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评价本质上是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判断;第二,教学评价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第三,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學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三个方面正是教学评价的内涵所在。

对照教学评价的概念,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评价可以这样理解,是以实验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并对被评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内容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运用各类实验工具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和内化数学知识。数学实验的内容、目的和方法都有别于日常的教学,也有别于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小学数学实验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探究、验证和发现的过程,同时强调数学思维的参与,目的是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实验工具的对象也是广泛的,包括可供学生进行操作的各类教具、学具等材料,也包括教师设计的实验导学单。

根据上述对数学实验的认识,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我们设置的数学实验教学评价表的内容主要有:实验目的、实验工具、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验成效等。在这些评价内容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数学实验教学评价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分类

数学实验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动手“做”进行数学化的描述和分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得到形象化的展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猜想、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同步增长。另外,数学实验在体现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之外,也渗透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初步探索了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分类,旨在改进实验教学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增强感悟体验。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因为数学实验的引导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所以评价研究的切入点就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展开。如评价教师所开发的实验内容的价值、实施实验过程的有效性;评价学生参与数学实验过程中的学习状况、学生的自我评价。具体又该如何开展评价呢?结合平常教学评价的经验以及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果,我们初步开发了小学实验教学评价的各类量表,试图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调查等方式开展研究。

1.评价实验的内容,注重适切性

目前各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系统地安排数学实验教学内容,有一些适合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也很少按照数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编排。所以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内容资源相对匮乏,需要一线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开发设计。新开发设计出来的数学实验内容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不断地完善,才能保证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开展对数学实验内容的评价尤为重要。实验内容的评价指标包括:实验内容是否契合课标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验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实验工具是否具有适切性与有效性,等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实验内容评价表(见表1),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这张实验内容评价量表的实施者是教师,包括执教教师。通过这张实验内容的评价量表,可以调查数学实验教学的课堂实践状况,为执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帮助执教教师进一步改进实验。

2.评价实验的实施,注重反思性

教师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开展数学实验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开展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科学合理开展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高效开展数学实验,获得数学理解。对实验教学的评价要着眼于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是否能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制定恰当的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第二,教师能否创设良好的实验课堂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空间;第三,教师能否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核心问题和明确的实验要求,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数学实验,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实验教师教学评价表(见表2),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表2是对教师实验教学的评价,旨在突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组织作用,尤其关注过程性评价与诊断。评价的结果要对实验教学追求的价值和实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3.评价实验的学习,注重发展性

可以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参与数学实验的学习情况。如评价学生的实验准备,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完成一项数学实验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可以了解学生完成数学实验的情况,以及其在参与数学实验过程中的交流、思考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了解数学实验在学生的成长中有哪些助力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制定了小学数学实验学生实验评价表(见表3),供教师们参考使用。

表3是用于听课教师、执教教师对参与数学实验过程中的学生个体进行的观察评价。通过学生的学习评价,将有助于了解数学实验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数学实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开展小学数学实验的教学评价研究旨在促进数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帮助学生丰富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关于数学实验教学评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还需进一步发挥评价对改进教学、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价值,做到为师生的发展而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董林伟,朱建明.《初中数学实验手册》的研制与思考[J].数学通报,2014(10).

[3]喻平.数学实验的教育价值[J].江苏教育,2016(3).

[4]朱建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评价概论[J].江苏教育,2017(4).

作者:尤冰

上一篇:绿色教育论文下一篇:美术专业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