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

2022-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地沙漠化与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摘 要: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如何立足于现状更好地发挥出林业发展建设在改善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林业部门及从业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及林业发展的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阐述了林业发展在防沙治沙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土地沙化治理及林业发展的建议,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林业;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建议

1引言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林业发展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中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旨在通过林业发展建设推动土地环境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转变。

2土地荒漠化沙化及林业发展现状

据2014年我国林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超过261万平方千米,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8%,中度荒漠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重度荒漠化面积约占15%,极度荒漠化面积约占22%。土地沙化面积超过172万平方千米,其中轻度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5%,重度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5%,重度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19%,极重度沙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1%。相對于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我国土地沙化极重度和重度所占的比例更高,沙化土地治理改善形势更加严峻。

作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措施,林业建设成为近年来改善土地沙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林业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推动林业建设项目发挥出积极的成效。近年来,我国林业建设面积和森林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大,林业建设在防沙治沙中的实际成效也日益凸显出来。阶段成绩的取得是过去林业建设工作的回报,防沙治沙是一项持久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反复试验,以积累更多行之有效的治沙智慧和治沙经验。

3林业发展在防沙治沙中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积极采用的林业资源的优势,但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重度和极重度面积比例较高,要彻底改造已经荒漠化或沙化的土地环境仍旧面临很大的难度。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改善治理的周期长,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保护好已经取得的防沙治沙工作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防沙治沙需要统筹兼顾,考虑到系统多元因素,同时协调好多个相关部门,这需要很高的统筹规划能力,同时也需要更科学优化的资源调配能力,以发挥出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益。

4土地沙化治理及林业发展建议

4.1贯彻落实好生态林建设工作项目

深入落实好生态林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飞播造林、补植补造以及重点薄弱区域的植物养护工作。从破坏土地环境的源头入手,对过度放牧、盲目垦荒、乱砍乱伐等违法违规现象进行整顿治理。积极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的有序实施,加强人工生态林场的建设,增强对林业建设区域的保护工作,通过围栏育林降低外界环境对已种林草植被破坏,有效保护现有的林业建设成果。结合土地沙化实际状况,研究多种育林育草技术,促进种苗在沙漠化土壤环境中的生长繁殖。进一步增强对现有林地草地的保护管理工作,防治人为干扰破坏。

4.2合理规划防沙治沙方案,实现统筹兼顾的工作目标

防沙治沙是一项系统化工作,林业部门应对当地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调研,合理规划防沙治沙方案。可采用先易后难的治理原则,从轻度和中度沙漠化区域入手,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确保沙化程度不再加剧,然后再进行重度极重度沙漠化区域的治理。充分调动社会上能够调动的资源,为防沙治沙方案的实施筹备资金和人力,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鼓励民众参与,加快森林草原面积的扩大,积极统筹和协调多方资源,携手共同防沙治沙。

4.3提高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技术水平

在人们与沙漠长期的较量过程中,林业治沙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草方格治沙:该方法被称为中国魔方。将麦秸秆均匀平铺在沙漠上,然后用铁板构造方格,铁锹板从麦秸秆中间扎入沙中,深度约15厘米,铁锹板露出地表约15厘米,围成约1*1米的麦草方格网。然后在这些方格网里撒种子,种子为耐旱沙生类型,如柠条、沙蒿、花棒等。种子生长三至五年后,沙漠地表的麦草和植物落叶腐烂成为一层沙结皮,这层沙结皮本质是一种有机质,这种有机质不仅可以为沙化植物提供养料,而且起到很好的固沙效果。近年来,随着草方格治沙技术的发展,人工沙结皮技术开始得到应用。利用黏土遇水后能够快速产生沙结皮的特点,成功实现了利用绿洲耕作土来制作人工沙结皮,是草方格治沙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此外,随着草方格治沙技术的应用,林业机械设备也有了创新发展。如立体固沙车是将人工铺草由油车来代替,固沙车插板能够插到沙中25厘米以下的位置,而且车上配有洒水装置,在播种的过程中完成灌水工作,降低了劳动量,更好地提升了种植效率和种植质量。

水气种植法:针对沙漠地区的实际情况,沙丘流动性高是阻碍林业种植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林业种植成活率,水气种植法应运而生。这种种植技术是以水井为水源,以柴油机为动力,通过离心泵抽水,可以灵活调整水泵出水分流装置。实际种植过程中,水源在水泵出口处经过分流成几股,然后在水管末端连接冲击水枪,在水泵压力下,水枪出水直接形成苗木栽植孔,种植人员只需要插苗即可,最后用水枪将苗木根穴填满封实。水气种植法一次性完成造林和灌水的工作,大大提高了林业种植效率,不仅降低了人工劳动量,而且苗木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有效降低了种植成本。

5结语

面对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实际现状,林业在土地环境治理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结合实践宝贵经验,摸索出一条尊重自然规律的防沙治沙之路。随着未来科技持续创新以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被调动起来加入到土地环境治理工作中,从防沙治沙到挖掘沙漠中蕴藏的发展潜力和致富希望,发挥出林业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我国土地沙漠化治理产业化研究综述,杨超,李钢铁,刘艳琦,《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9(06)

[2]土地沙漠化治理措施分析,吴静,《绿色科技》,2019(10)

[3]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李海超,王玉国,杨娟,《现代农业科技》,2019-03-13

作者:王大林

第2篇: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1、土地荒漠化定义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造成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以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1996)

2、土地荒漠化现状

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8个县(旗、区)。(国家林业局,2011) 2.1、气候类型区荒漠化现状

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115.8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4.16%;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97.16万平方公里,占37.03%;亚湿润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面积49.35万平方公里,占18.81%。(国家林业局,2011) 2.2、荒漠化类型现状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52万平方公里,占9.73%;盐渍化土地面积17.30万平方公里,占6.59%;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5万平方公里,占13.86%。(国家林业局,2011) 2.3、各省区荒漠化现状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自治区),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61.77万平方公里、43.27万平方公里、19.21万平方公里和19.14万平方公里,5省(自治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土地总面积的95.48%;其余13省(自治区、直辖市)占4.52%。(国家林业局,2011)

3、土地荒漠化危害

3.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荒漠化使土地退化, 生产力下降, 直接导致农产品和畜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减少,破坏了当地农牧民的粮食生产基础, 因而导致贫困、饥饿、疾病的发生, 结果是造成人员外流, 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中国土地退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复杂多样。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林业局,2010) 3.2、对环境的影响

荒漠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如表土流失、土壤养分流失、植被荒废、动物栖息地受到破坏等, 生态系统、生物种及遗传因子受到失去多样性的威胁。小麦、大麦、玉米等世界主要作物因干旱地的荒漠化而难于生长; 野生种的遗传因子是未来品种改良、药品开发的重要财产, 一旦消失就会失去对人类有宝贵作用的可能性。由于荒漠化, 出现了地表日光反射率增加, 二氧化碳吸收受到影响, 植被减少造成风速加大、土壤水分结构变化、沙尘等气候现象, 致使地表面的水收支和热收支异常, 又进一步促进了荒漠化。

4、土地荒漠化成因

4.1、脆弱的生态环境为我国荒漠化形成提供了基本的背景条件

我国土地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为气候干旱,降水有效性非常低,使得植被对地表防护作用减弱。 同时风力强劲,加重风蚀情况。地表大多由疏松沉积物组成,易于风蚀。而在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大部分草原区的表土下覆盖着形成于第四纪的古风成沙,它们为沙质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沙源。(吴波,2001) 4.2、人类活动是影响荒漠化发生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

(1)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荒漠化发展的催化剂,滥采、滥樵、滥垦、滥牧等是造成局部地区荒漠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农牧民为增加收入,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挖药材、发菜等,严重破坏草场。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破坏,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过程。

(2)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可导致荒漠化迅速发展。在人口不断膨胀、人均水资源量减少的形势下,对水资源的大规模不合理利用在没有法规制度约束或者有法不依的情况下就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康锴,2013)在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区,河流中上游绿洲超量用水,或者在冲积扇上部过度开发地下水,使河流下游或冲积扇边缘植被因缺水而衰退, 导致荒漠化发生和发展。 4.3、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1)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降水量的变化引起土壤中的含水量和含盐度变化决定着这些地区荒漠化发展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多年的持续干旱,内蒙古-坝上高原地区土壤中水分含量极低,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牧草长势差、覆盖度低,荒漠化迅速发展。

(2)内陆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发展取决于周围山地的水资源多寡和变化。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盆地,由于上游来水减少,依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使地下水水位下降,令局部地区几乎没有淡水资源。造成荒漠化迅速发展,大片土地撂荒,村民外迁。

(3)河流改道促使冲积平原生态环境变迁。阿拉善高原西部,在长约300km、最宽处达160km的黑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大量的古河道。每一次河流的重大改道,均影响着下游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变迁。居延海地区索果淖尔、嘎顺淖尔沉积物中夹有多层石膏晶体,不仅反映了湖水的咸化过程,而且也是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

(4)不同地区地下水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类型和自我恢复能力,从而影响荒漠化的恢复。以干旱荒漠气候地区为例,天然绿洲中不同类型乔木和灌木的生长需要不同深度的地下水水位:怪柳2-3m,沙枣2-4m,胡杨<4m,白刺<5m。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干旱绿洲地区植被的自然恢复,最佳的地下水水位就须维持在2-5m。(康锴,2013)

5、针对土地荒漠化解决方案

5.1、预防荒漠化

(1)创建一种预防文化,长期地保护旱区,使其免于荒漠化的发生或加剧。“预防文化”的创建, 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使政府和公众转变观念, 在此青年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旱区居民依靠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积极创新, 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不断改进农业耕作习惯和提高放牧的流动性, 可以达到预防荒漠化的目的。如在非洲萨赫勒区域的很多地方, 土地使用者通过调整劳动力配置结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矿物与有机肥料的施用量以及创造新的市场商机等手段, 使得当地的土地生产力正在不断提高。

(2)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防止土壤侵蚀、盐碱化以及其它退化形式的所有措施,都可以预防荒漠化的发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发植物资源、践踏土壤以及不可持续的灌溉方式等不合理的

1 人类活动都会加剧旱区的脆弱性, 对此应该使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加以替代。这方面的管理策略包括分散人类活动压力的各种措施, 比如对牧场和水源地进行季节性轮换利用、保持与生态系统承载力相适应的牲畜存栏率, 以及提高物种组成的多样性等。此外, 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 比如采用传统的集水技术、水窖以及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等, 将会提高与水有关的生态系统服务。在降雨量集中的季节进行蓄水将有助于防止地表径流, 减少表层土的流失。通过保护水土、恢复上游植被和分流洪水等措施改善地下水的补给状况, 可以为旱期提供储备用水。

(3)保护植被,用植被保护土壤免受风蚀和水蚀的影响,是预防荒漠化的一项关键措施。维持合理的植被盖度, 可以防止旱期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相反, 过度垦殖土地、过度放牧、过度采集药用植物、伐木或采矿等则会造成植被丧失, 导致降水减少、地表蒸散量下降和反照率增强等影响, 进而促进荒漠化的发生。

(4)在文化和经济方面对放牧和农耕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整合。在干燥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域,放牧和农耕是两种同样适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应该把二者更加紧密地融为一体,而不是彼此排斥,将更有利于预防荒漠化的发生。在这些地区采取混合型的农牧方式, 即每个农牧家庭集放牧与农耕于一体, 可以使耕作系统中的养分得到更为有效的循环利用。放牧与农耕二者的结合, 一方面可以利用种植的草料和收割后的作物秸秆, 来补充因气候变异造成的年内或年际草料匮乏期的饲料需求, 从而减轻牧场的牲畜压力; 另一方面, 在干旱季节, 夜间将牲畜留在农田放养, 牲畜所留下的粪便还可以提高农田肥力。目前, 将放牧与耕作融为一体的这种管理方式已经在非洲西部的许多农场开始使用。

(5)综合利用传统技术和适合当地特点的技术转让。对于面临荒漠化风险的旱区居民来讲,利用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引导而非对抗生态系统过程是预防荒漠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 许多习惯行为,比如不可持续的灌溉方法与技术、不可持续的牧场管理方式, 以及种植不适合在当地农业气候区内生长的作物, 它们即便不会直接引发荒漠化, 也往往对荒漠化过程具有加速作用。因此, 在进行技术转让时, 必须对其影响进行深入评估, 并让受让社区积极参与该项工作。

(6)加强当地社区的能力建设,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依靠拥有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知识和经验, 加上科学技术的支持,当地社区是制定预防荒漠化方法的最佳群体。但是, 当地社区要把管理旱区资源的有效方法付诸实施, 却常常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 因为他们在机构能力、市场准入和资金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因此, 为了确保当地社区预防荒漠化的方法能够取得成功, 必须制定必要的政策, 改善当地民众的参与状况和社区机构, 同时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状况, 使当地的土地管理者能够了解这些方法进而不断创新。例如, 游牧社区的季节性迁徙是一项关键的传统适应方式, 但是目前许多旱区的牧民社区都不具备这种条件了。这种生计方式或者相关的当地知识的丧失, 已经限制了当地社区应对生态系统变化的能力, 从而加大了荒漠化的风险。

(7)创造新的生计方式。创造不依赖传统土地利用方式,并且降低对当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但能够提供可持续收入的其它生计方式,也是预防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8)在城市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通过在旱区的城市中心区和旱区之外的其它地区创造经济发展机会, 也能避免荒漠化的发生。改变总的经济与制度环境, 为旱区居民创造新的谋生机会, 将有助于缓解当前引发荒漠化的压力。(张永民,2008) 5.2、修复荒漠化

修复荒漠化的目标就是恢复因荒漠化而丧失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发生荒漠化的旱区进行有效地修复,需要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保障以及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具体的修复措施包括建立种子库、增加能够促进高等植物定居与生长的土壤有机质和生物、重新引入部分物种等。此外,通过修建梯田和防治土壤侵蚀的其它措施、控制入侵物种、补给化学和有机养分以及重新造林等也可以对荒漠化区域进行修复。对于以上措施,在政策方面需要创建相应的激励机制,比如加强能力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和设立支撑机构等。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在构思、设计和实施荒漠化修复途径的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永民,2008)

2 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以得知,当前情况下,无论是从世界层面还是从仅从中国层面来看,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都已超过了1/4,土地荒漠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而从《荒漠化综合报告》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预测表明,如果不对土地荒漠化加以阻止,土地生态系统的荒漠化和退化将威胁到将来人类福社的改善,还可能使有些区域经济上入不敷出。因此,荒漠化在当今环境挑战中位列前茅,是土地满足人基本需求方面的主要障碍。(波恩,2006)而针对我国土地荒漠化产生原因,人类活动的影响依然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类的人口增长、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近年来土地荒漠化情况加重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土地荒漠化的治理,还是应以预防为主修复为辅的策略,尽可能的防止土地荒漠化,而不是寄希望于后期修复,来亡羊补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治理荒漠化。

参考文献:

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绿色时报,201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防治沙漠化办公室.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2-3 李星.世界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世界林业研究,2000,5:1-4 吴波.我国荒漠化现状、动态与成因.林业科学研究,2001,14(2):199-201 康锴.我国土地荒漠化环境问题研究.科技信息,2013,6:79-80 张永民.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地球科学进展,2008,3:309-310 波恩.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针对决策者.世界环境,2006,4:14-15

3

第3篇:政府如何在沙漠化治理中发挥作用

公共政策视域中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

摘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是国家现今坚持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这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耕地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对于危及我国耕地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土地沙漠化必须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文章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了我国沙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沙漠化治理进程中政府扮演角色的重要性及具体思路。 关键词:政府 土地沙漠化治理

一、 我国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及其危害 1. 1 状况及其变化

根据 有 关 的 野 外 调 查 和 遥 感 监 测 结果,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中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以每年1 560 km2的速度发展,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有 1716 万 km2,另有轻度和潜在沙漠化土地 1518 万 km2; 20 世纪70 年代至 80 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到3313 万 km2,年均扩大面积为2 100 km2;到 200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已经达到 38157 万km2,其中潜在和轻度沙漠化土地 13193 万 km

2、 中度沙漠化土地 91977 万 km

2、 重度沙漠化土地71900 万km2和严重沙漠化土地61756 万km2,分别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3611 %、2519 %、 2015 %和1715 % ,与 20 世纪 80 年代相比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增长3 600 km2。

1. 2 主要危害

土地沙漠化在上述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产生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据对我国土地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初步估算,仅从土地沙漠化在丧失可利用土地资源、 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和土地生产水平下降三个方面的直接经济损失有 287167 亿元,即沙漠化对我国危害所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至少有287167 亿元,沙漠化的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是直接经济损失的 2~10 倍,按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的最低比例 2 倍计算,我国每年因土地沙漠化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有 863101 亿元。除了造成上述诸多危害外,更为严重的是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如在生态环境方面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破坏正常的地球 — 生物化学循环,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环境退化中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方面,会造成食物缺乏和人口供养能力的减少,增加受影响地区经济不稳定和社会**与纷争,还影响到人口特别是儿童的健康与营养状况等,沙漠化将从而危及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

二、现行公共政策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

目前,与土地沙漠化治理相关的政府的公共政策还有诸多缺陷与不足,非常不利于土地沙漠化治理事业的推进。譬如:

(1)财税制度对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支持力度不够。首先我国还没有生态税,从而没有稳定的沙地治理资金来源和完备的沙地治理资金管理体系。其次,我国林业税费种类多、税率高、征收不规范、使用不当等被认为是影响沙地治理主体积极性的主要问题。特别是林业税费过重一直被认为是阻碍我国林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林业现行的3种税和17种费总共收取金额要占木材销售价的75.65%,留给林木所有者(村集体或林农)的只有24.35%[6]。除了这20种硬性税费之外,一些地方还经常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

(2)沙漠化治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沙漠化治理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以西部沙地治理为例,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依托工程项目来进行的,项目结束以后,工程的生态效益比较明显,而在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项目自身很难筹集到项目结束后的工程管护和改造资金。一旦国家不继续投入,则已建工程的作用和效益也很难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殆尽。如众所周知的宁夏西吉县的“2605”工程就是明显一例,“2605”工程是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县联合实施的防护林建设工程,5年时间共投资283.8万美元和377.02万人民币,全县共计造林种草10.92万公顷,但工程完成后不到10年,林木被大量砍伐、草地被复耕,其主要原因是项目实施只管种、没有管护资金来源。政策没有较为长期的设计方案,不考虑政策持续运行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就可能导致政策的失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3)沙化土地使用权期限短,沙地治理主体的经济利益难以得到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第34条规定:“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享有不超过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然而在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沙地治理的难度较大,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初步成效,要想让林农从中受益,时间则无法确定,如果仅仅是七十年的使用权,则极有可能是林农的预期利益进一步受挫。

三、 实施公共政策创新,推动土地沙漠化治理

(1)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保障沙漠化治理的可持续性。作为国家公共物品生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土地沙漠化治理,要求建立一个有效克服“市场失灵”的投融资机制,即建立稳定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投入机制。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所确定的2005年使适宜治理的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的要求,我国有可治理沙漠化土地53万平方公里[7],按三北防护林投资标准1 500元/公顷计算,则总共需要中央政府投资795亿元,年均17.6亿元;按照中央与地方(省、市级)2:1的比例出资,中央政府年均出资12亿元,地方政府年均出资5.6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如何筹集,我们以为可通过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国债,设立国家土地沙漠化治理专门基金,发行防治土地沙漠化彩票,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资金等途径加以解决。

(2)加大沙地治理的财政税收支持力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或者在实施细则中,具体规定补助与财政贴息的金额、途径和方法;同时,建立沙地治理的林业绿色通道,从林苗、运输、水源等方面对沙地治理进行全程补贴与扶持,这既可以增强林农治理沙地的信心,又可以使政策法规和治沙实际结合起来。

(3)进行沙地治理的结构调整,发挥市场在沙地治理中的作用。沙地治理结构调整应以“富民增收”为宗旨,按“绿化山川,治沙富民”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生态优先为原则,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使治理、开发、致富相结合,坚持沙地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沙地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经营力度,合理布局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优化沙地产业、产品结构,走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8]。由于沙地林木的防护作用,应该把沙地经营产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产品为主转变,确立并积极发展“沙地旅游、香料香精及特色养殖”等生态主导产业,培育沙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沙地生态产业和沙地特色经济,加快生态特色经济产业化进程。

(4)规范政府行为,为沙地治理提供良性的可持续的政策指导。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实行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指导方针。尤其要采取措施防止地方领导干部为短期的经济增长,盲目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力度,从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建议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和岗位目标责任之中。按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的方针制订正确的开发方案,建立环境破坏的领导责任追究机制。

(5)转变政府职能,将公共政策法律化,进一步完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应该是一部鼓励型治沙法律,根本目的应该在于沙地绿化、防风治沙而不是严格的管理沙地,可以对使用已经沙化的国有土地从事治沙活动的,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核登记,可以享有不超过70年的土地使用权,沙地治理成功后,自然获得治理区域内的永久土地使用权,县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沙地治理活动。此处的永久土地使用权是鼓励单位和个人治沙并取得成功的最有效措施。

第4篇:扬尘治理制度与措施

扬尘治理措与制度

(试行)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升,生态问题及生活环境逐渐被关注,从而政府加大对环境质量监控与管理。建筑市场的扬尘治理控制日益严峻,多家企业相继处罚停工整顿。我项目为此制定扬尘治理措施标准,避免因此停工造成经济和工期损失。

一、 施工大门与围挡制度管理

1. 设置封闭围挡,安排大门守卫(1-2名),大门口必须设置网络监控设备,出入车辆必须冲洗干净,方可放行,若经发现,出入车辆未冲洗或未冲洗干净,给予责任单位和车辆责任单位1000元处罚。

2. 施工过程严禁围挡拆除破坏,一经发现2000元每次处罚,若因施工需要必须上报甲方项目部审核同意后,方可拆除作业并及时恢复。

3. 施工中地库顶板浇筑后设置各标段围挡,围挡上方设置喷淋。

给标段施工过程中施工道路两侧设置围挡。

4. 施工大门及硬化地面时刻保持不起尘土或湿润干净,硬化路面保证每日两次清扫冲洗工作。

5. 施工大门严进严出,做好进出登记,来访人员询问清楚,电话接领或申报领导同意方可佩戴安全帽进入,部分不明身份人员必须申报,发现暗访人员立即相应紧急通知。各单位班组人员必须佩戴工牌,过程发现不佩戴工牌或来访人员不做登记500元一次处罚(忘记佩戴工牌,必须登记方可进入场地施工)。

二.扬尘设备使用与管理

1.各标段必须配备专职管理人员维护设备和使用设备,定期向甲方项目上报设备情况,若经发现设备无法使用或联网(根据要求的联网时间)问题项目给予相应处罚,若因此原因造成政府部门处罚或停工整顿,我项目加大处罚。 2.设备启用原则上喷淋设备根据现场天气及道路扬尘的情况启用设备,天气高于30度,上午10点-----下午16点每小时开启一次每次不小于15分钟。各标段根据情况保证无扬尘规定开启时间,浇筑楼层混凝土必须开启设备。 3.部分拆除作业必须配备水枪或项目自行布置供水管线接口,方便作业操作。

4.保证雾炮使用,定期检查维修,设备检修记录。 三.各单位组织配备要求

1.各单位配备专职扬尘治理管理人员1-2人,扬尘治理员职责:有权限现场不满足扬尘治理施工内容停止工作;扬尘治理宣传教育工作不定期进行交底教育,新进人员统计教育;设置指导安装扬尘治理宣传栏及标语;定期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定期设备检查使用情况,及设备未按要求启动处理;配合甲方人员现场扬尘治理管理;生活区扬尘管理。公司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扬尘治理管理人员未进义务职责或不服从安排给予经济处罚500-5000元,同时公司不定期从工人抽查,扬尘交底情况,交底不清或未做给予500-1000元处罚。 2.项目经理是责任第一人,系统安排场地设备使用,厂区内淋湿作业设备的规划,人员安排,控制厂区的无尘施工重要决策者,严格按有关部门的要求及扬尘治理方案施工。 3.各项目管理人都要在扬尘治理组织系统一员发现违规操作第一时间反馈制止。 四.施工现场阶段性管理

基础阶段施工

1.各负责区域土方开挖时,开挖区揭网面积不宜过大,开挖后遮阴网立即覆盖。

2.土方车辆遮掩密实,严禁遮掩棚未打开遮盖出厂区,装载过程满载抛洒现象,一经发现500-2000元处罚。 3.土方车辆出入大门冲洗干净。

4.边坡施工完成部分裸露土进行绿化,两米内严禁堆放材料,布置堆放厂区必须进行硬化处理,硬化时注意排水方向严禁向基坑方向排水。

5.原则不得使用自办砂浆和混凝土,零星工程需设置严密防护棚建立有限的降尘措施,水泥、黄沙、机械石必须 严密覆盖,一经查出未覆盖或扬尘现象立即停工处罚。 6.做好天气关注,四级以上风力不得进行土方开挖回填工作. 主体阶段

1. 安全网挂设严密,挑架层底全脚板模板铺设严密,反风向设置双层安全网。

2. 现场严禁使用自拌砂浆及混凝土。

3. 设立排污管道40MM,首层排污管道做好防护。 4. 设立建筑垃圾分类池,易扬尘垃圾淋湿覆盖。

5. 厂区建立封闭水泥棚,商品砂浆供货做好,应急措施,确保砂浆在输送过程中扬尘漏管爆管接口不紧现场造成的扬尘控制。

6. 主体楼层板浇筑养护期后,风力四级以上楼层洒水。尤其落地架拆除后砌体未跟上必须每天进行洒水作业。 7. 主体修补打磨作业及砌体植筋错开上班时间,或有效的控制措施。

8. 砌体施工,加气块切割湿润后进行切割,漏底灰及时清理,严格进行活完成,本项目处在夏季施工,此项会造成大量扬尘。

9. 车辆运输水泥砂易扬尘材料必须告知严密覆盖,离开厂区必须车身冲洗,或湿水。

粗装修及精装阶段

⑴施工现场内减少飞扬的粉尘,由于其他原因而未做到的硬地化 部位,要定期压实地面和洒水,减少灰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⑵各楼层清扫建筑垃圾,应先洒水湿润后,才能清扫。 ⑶禁止在施工现场焚烧有毒、有害和有恶臭气味的物质。 ⑷装卸有粉尘的材料时,应洒水湿润并在仓库内进行。 ⑸降低楼层内风的流速,阻挡灰尘影响建筑物周围的社区环境。 (6)粉尘较多的分项工程,单独围护施工,施工时尽力减少粉 尘污染,减轻对人身健康的危害,并避免扬尘影响周边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周边居民身体健康。

(7)打磨作业及喷涂作业关闭门窗,调配时间做好安全工作。

(8)外墙作业腻子打磨及喷涂施工时,避开高温风大天气原则三级以上风力不得施工. 五.结语

以上内容,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避免后期经济与工期影响,施工过程中公司相应时期针对性措施.

碧桂园天誉项目

2017-5-23

第5篇:

上一篇:幼一班6月安全教案下一篇:高考历史周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