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效益探讨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地质公园建设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效益日益凸显,据全国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现场会的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12个特困连片区(包括“三区三州”)和1个片区外扶贫重点县范围内的124家地质公园和6家矿山公园,助推当地24万人直接脱贫、417个村整村脱贫,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发挥了扶真贫、真扶贫、扶长远的良好作用。

一、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及助推脱贫攻坚概况

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第二级台阶向第三级台阶的过渡带(这一过渡带正是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分布最为密集区域)以及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是整个七曜山山脉海拔最高、切割最深、纵向最宽、最具构造地貌特色及代表性的地带。公园是以侏罗山式褶皱构造为主体,以地貌景观为主要地质遗迹,融合传统古村落、土家风情、巾帼英雄秦良玉等人文历史景观,具有典型西南岩溶景观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位于中国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属全国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公园紧连重庆市深度贫困乡中益乡。公园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境内共有10个贫困村和11个非贫困村共计21个行政村的贫困户1200余户4400余人。自2015年公园获得市级地质公园资格以来,在公园建设的带动下,园区所辖沙子、金铃等5个乡镇旅游业快速发展,2017年,依靠当地黄水旅游旺季,大量游客进入公园内游览观光,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50%左右,实现旅游收入100万元,有效地带动当地贫困人员增收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截至2017年底,园区内拥有度假村1处,规模农家乐7家,农家饭店若干,可同时接纳2000余人就餐、1000人住宿服务。目前,公园正在抓紧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在不久的将来,全新的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将面向大众,更好的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

二、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与脱贫攻坚之间具有耦合性

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无论是在建设目标上、建设时机还是资源的开发上,与当地的脱贫攻坚都具有一定的耦合性。

(一)公园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在目标上的耦合性

石柱地处武陵山片区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的任务更为艰巨,必须采取更为有效扶贫措施,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契合我县“绿色崛起,转型康养”的发展理念,利用我县优美的生态环境,乡村旅游正在逐步成为当地贫困地区居民摆脱贫困的法宝。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落实地质遗迹和自然资源保护,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发展旅游、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借助于公园开发建设,提高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同时,发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优势和辐射效应,发挥当地居民的农副产品价格红利,使乡村群众得到更多创业、就业机会,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公园建设与脱贫攻坚在时机上的耦合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市场的逐渐细化,观念的不断转变,传统的名胜古迹、大山大水的观光游,正在逐渐转向休闲、度假、体验、亲子、研学等全方位深度旅游。依托石柱县“四高一铁一港”等的便捷交通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随着园区内交通、电力、通讯、接待中心等基础服务设施日渐完善,地质资源不断发掘,值此旅游消费的转型升级的良机,七曜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公园于2017年底成功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目前正是公园建设的关键时期,恰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如何用好“国家级地质公园创建”这把利器正当时,也为我县脱贫攻坚找到一个良策。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创建不仅丰富我县旅游行业新业态,而且也是对我县旅游发展的创新。

(三)公园建设与脱贫攻坚在资源开发上的耦合性

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此时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剩下的贫困地区往往处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人口素质较差的地区,这些都严重限制当地的发展。随着公园的建设,创新思维,因地制宜的把以往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穷山恶水”充分发掘、打造,将这些地方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以及朴实厚重的土家文化等充分展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发挥公园科普功能,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充分释放公园的资源红利,带动园区群众勤劳致富,助推脱贫攻坚事业的发展。

三、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扶贫潜力分析

中国国土资源研究院的汪冰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世界级地质公园对脱贫攻坚影响力最大,国家级地质公园对当地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水平提高有一定作用,但影响力相对较小,对周边贫困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仍在起步阶段,基建服务的红利仍未释放,扶贫潜力巨大。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处于石柱县黄水和县城周边万寿山等旅游区之间,是石柱县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承接点。国家级地质公园建成后游客数量将达到爆发式的增长,依据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量的45%计算,预测后期游人将达到30万人次/年,旅游产业收入将达到6750万元/年,随着公园的不断开发,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地质公园建成后,可提供200个工作岗位,吸纳贫困人员就业,提高经济收入。促进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将“康养石柱”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康养生态休闲旅游业等绿色环保长效增收产业,整合园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实现贫困人员增收。同时带动农家乐餐饮、农家旅馆、巴渝民宿发展旅游经济,可实现就业5000人。公园建成后,极大改变园区交通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环境。地质公园建设成为扶贫的新载体,将有力推进我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大量的贫困群众摘掉“贫困帽”,并逐步走上稳定增收致富路。

四、思考与建议

(一)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公园保护

地质遗迹资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的瑰宝,具有不可再生性,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是要构建一个权责清晰,制度完善,管理有效地地质遗迹管理体系;二是加强公园内地质遗迹的深度发掘,就像扶贫工作一样,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更好推进公园内地质遗迹的保护;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保持公园的原真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提高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

(二)公园建设要创新思维,推动多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地学旅游的核心,依托旅游开发公园辖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将公园内的绿水青山变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实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度延长园区的旅游链,以公园相关旅游业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抓手,融合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体验、现代科技农业发展等,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园区内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利。

(三)要统筹协调公园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的方式,依托公园旅游业为贫困地区居民直接提供就业岗位或者创造工作条件;二是运用公园平台,以电商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公园建设;三是利用公园品牌,结合当地的土家文化,发掘设计出一批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或者手工业品牌,同时借助公园平台,推行农村“三变”改革,拓宽产业链,实现贫困地区居民长效增收,统筹推进公园与贫困地区的发展。

(四)加大公园科学内涵发掘,提升公园知名度

一是配强公园的人员配备特别是科学技术人才的引进,制定科学合理研究科研计划,进一步提升公园的科学内涵,完善或者创新公园的管理体制,确保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公园的科普宣传工作,运用现代电子科技手段,如融媒体、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公园的影响力,注重与当地的“志智双扶”“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相结合,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

摘要:近年来,地质公园建设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效益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与脱贫攻坚的耦合性,对公园脱贫扶贫潜力和脱贫攻坚效益进行了预测探讨,提出了公园建设的一些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地质公园,脱贫攻坚,耦合性,潜力分析

参考文献

[1] 杨旋.我国“两园”助推脱贫攻坚成效显著[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2-15.

[2] 何小芊等.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及其演化规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6):86-91.

[3] 殷治琼.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耦合性与互动性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46-148.

[4] 汪冰,等.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助推脱贫攻坚效益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8(11):21-25+31.

上一篇:《化工管理》杂志约稿函下一篇:浅谈我国本科阶段设计管理教学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