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

2022-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标准

简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主要途径

摘 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价值观的驱动下,各个地区都开始参与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实践中去,其目的就是希望可以依靠科学的举措,使得国家湿地公园资源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首先对国家湿地公园的价值进行归结,在此基础上总结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主要途径,从而推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 建设管理 主要途径

文献标识码:A

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当前很多地方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以理性的视角去审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价值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指本着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突出湿地的自然属性,以发挥其公园效能。但是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中,存在一部分违背自然湿地生态,使用人工景观去替代自然景观的做法,使得原本湿地生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国家湿地公园有着良好的科普宣教的效能,但是在很多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中并没有看待其价值的发挥,仅仅依靠标牌的树立、横幅的设立、宣传资料的发放,是难以引导宣教工作进入到深刻状态的,在此背景下就需要矫正错误的认知,进行科学选址,做好合理分布,在此基础上针对于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宣教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得科普宣教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的亮点。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正确看待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问题。

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建设管理投入在不断增加,相关的建设管理制度也不断建立起来,但是从实际建设管理效果来看,很多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成绩并不是很理想。对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结,发现其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治理难度比较大,湿地公园分布不是很均匀,有的甚至呈现出带状或者点状,牵涉到的乡镇比较多,有的部分河岸周边都是村寨或者稻田,与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关联性比较强,这样就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二是,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PPP模式来进行合作建设,实际投入资金量比较大,耗时比较长,任务量比较重,牵涉到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比较多。部分国家湿地公园还没有进入到全面运营的状态,实际的收入也不是很理想,但是科研监测环节需要消耗的费用比较多,此时需要政府进行扶持,减轻财务压力。三是,人们对于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意识不是很理想。在实践调研中,反馈很多人对于湿地的效能都不是很理解,湿地保护的政策认知也比较浅层次,这样就难以将湿地保护纳入到环保体系中去,此时人们就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湿地资源保护中去,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效能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主要途径

前文提及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可能是思想认知的问题,可能是实践操作中的偏差,还有可能是建设管理投入的缺陷,这些都将对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引导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进入到更加理想的状态。

1.实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环境的优化。实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环境的优化,首先就需要引入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制。在此环节需要关注:其一,需要高度重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诉求,建立工作领导小组,以此为组织架构,构建科学科普教育工作、湿地知识宣传工作、湿地公园官方网站建设、湿地公园微信建设工作的行为主体;其二,寻找各个地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契机,建立对应的合作机制,巧妙地将类似于PPP模式的方案融入其中,确保个人、集体都能够参与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活动中去,由此缓解财政压力,使得社会资金资源进入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中;其三,高度关注真实体验,引导民众在体验湿地公园管理和建设的过程中,增强感知,继而确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效益得到提升;其四,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最好能够做到经营和管理分开,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确保投资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对于建设方、投资方、受益方的经营管理建设职权进行界定,形成对应三位一体的新型经营管理制度架构,这样可以为后续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

2.坚持统筹规划的基本原则。对于区域而言,国家湿地资源分布可能是不均匀的,有的甚至存在带状或者点状的情况,此时就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上,秉持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則,做好对应湿地资源的规划安排,这样才能够使得实际的湿地资源配置达到合理的状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也进入到宏观规划的状态。为实现上述的目标,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特色,确保出具更加详细的规划建设方案,在此过程中湿地公园主管部门需要积极给予技术指导,确保规划与实践是融合的,还需要注意的是细则必须与总则是吻合的,继而引导运营管理和监督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对于湿地公园红线范围内出现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需要严格问责,确保各级政府部门能够严格依照规定参与进去,提出对应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出现破坏湿地的各种行为,这样才能够使得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进入到更加合规的状态。[2]

3.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制度。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必须能够依照对应的法律法规来贯彻执行,这样才能够确保其管理的权威性,才能够驱动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步入到更加理想的格局。在此方面需要做好的工作有:一是,强化立法,积极针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问题,建立对应的法律法规,将其作为后续开展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准,确保依靠法律手段保护有限的国家湿地资源;二是,在对应法律法规的框架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形成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形成对应的配套制度,确保制度和办法与法律吻合,引导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进入到合规的状态;三是要对于各个部门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进行限定,使得其清晰了解之后,确保可以依照对应的法律法规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就避免出现各种相互扯皮或者推诿的情况。依靠上述的措施,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制度会引导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3]

4.高度重视湿地公园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高度关注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因为在建设和管理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破坏湿地生态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懂得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的基准,采取自然恢复手段,确保自然生态干扰程度能够减到最小,比如积极以退化湿地修复方案来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得生物群落的恢复和重建效果达到最好,由此使得生态系统的功能慢慢恢复。再者,需要对于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特点进行调研,做好充分研判,分析对应植物群落结构的特点,找到其中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入本土湿地植物,制定合理的演替方案,这样也可以慢慢地引导湿地恢复到更加理想的状态。很明显,在上述各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懂得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人才,需要投入更加多的勘测检验费用,建立有效的研判机制,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达到多维度的效果。[4]

5.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完善的科研监测体系。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政府的投入始终是重头,尤其在科研监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发挥好政府的效能。在此环节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其一,积极采购科研监测设备和设施,形成科研监测中心,确保更多的科研人才能够融入进去,关注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使更多湿地公园专业人才、科研院校专家参与进去,使得研討的机制得以建立。为了发挥智慧团的效能,还需要在湿地公园专业监测队伍和科研院校之间形成交互机制,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对应区域的水文生态、环境生态,并且获取的是动态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将为湿地建设工作、湿地公园管理工作、湿地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5]其二,湿地公园专业监测队伍和科研院校在建立合作机制的过程中,还需要形成健全的专项调查制度,确保在校的学生或者教师融入进去,这样他们也可以有着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湿地公园科研检测主体也会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此历程中,首先需要树立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的价值观,继而结合区域湿地资源分配情况,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形成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团队,建立多元的投资机制,由此使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展现出更加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杨超,王学雷,张青,石道良,张婷,姜刘志.湖北省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体系探讨[J].湿地科学,2014(6):759-765.

[2] 王兆祁.浅谈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以山西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绿色科技,2014(12):105-106.

[3] 刘红玉,李兆富,李玉凤,林振山.基于生态约束与支撑作用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可持续评估指标研究[J].资源科学,2015(04):805-814.

[4] 吴后建,但新球,舒勇,刘世好,黄琰.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现状、挑战和对策[J].湿地科学,2015(03):306-314.

[5] 吴后建,但新球,舒勇,刘世好,黄琰,曹虹.国家湿地公园有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湿地科学,2015(04):495-502.

[6] 张志艺,朱惠琳.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的GIS管理实施探析[J].地理空间信息,2009(03):24-27.

(作者单位: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林场 青海乌兰县 817100)(责编:玉山)

作者:岳朝旭

第2篇:浅谈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的途径

摘 要: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重视,湿地公园作为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节点,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正在蓬勃发展。由于各界对湿地公园的认识没有达到统一,使得国家湿地公园在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形成生态修复这一重要目标,成为生态教育的平台。为了使国家湿地公园能够健康、有效的发展,本文对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布局、建设内容和管理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出发展对策,使之科学合理的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欣赏自然美景、休闲游憩的场所。

关键词: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对策

湿地公园是指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它环境优美,可以作为人们娱乐、休闲、观赏或者举行文化、教育活动,对改善区域生态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与管理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设湿地公园是对《湿地公约》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原则的充分体现,它不但能够让社会参与到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当中,还可以使湿地的多种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当前,我国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牵涉的方面较广,需要注意的政策也较多。为了使其积极有序的发展,需要我们大胆实践,稳步的开展各项工作。

1 湿地公园的建设

1.1 湿地公园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湿地公园建设应当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第一,分析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建设条件,以及技术、外部条件是否达到要求,准备充分。可行性分析中应明确提出湿地公园建设的主旨、建设思想、建设方案和建设内容等。第二,应对拟建湿地公园资金来源进行确定并估算投资值。第三,对拟建湿地公园的效益做出准确、客观地分析,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细致的可行性分析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依据,可以避免盲目的建设,保证建设顺利的开展。

1.2 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

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要依据公园的用地现状待确定,包括自然资源、社會经济条件等来确定建设的主旨与目标,确定公园的功能分区、游览路线、方式和活动内容等。国家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准备,基础资料调研以及范围界定工作。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要从自然状况、社会状况以及环境状况三个方面考虑。边界与范围界定工作由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根据地形地貌因素来确定。尽量以水域为核心,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连通性。把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为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1.3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内容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内容一般主要包括景观建设,游览设施建设,安全、卫生工程建设等。

1.3.1景观建设

主要包括水体景观建设、植被景观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三部分。水体景观建设指公园内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边坡宜采取自然或生态的护堤措施。植被景观建设是指湿地公园内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不仅体现了景观的多样性同时还满足了水体净化的功能需求。

1.3.2游览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道路建设以及指示牌的选择这两方面内容。湿地公园的道路尽量选择木板等生态材料,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国家湿地公园的出人口、功能区或者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起到指导方向、介绍内容、警示危险等作用。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视情况而定,将国际通用语言纳入考虑范围。

1.3.3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安全、卫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护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和厕所等建设内容。将安全防护设施设置在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在规定的地段设置垃圾投放地点以及处理设施,建立周围环境相协调并且方便使用的厕所,方便游人使用。

2 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

2.1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的原则

湿地公园有着天然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景观优势,是游人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发挥其生态景观功能,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湿地管理工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护湿地公园的景观环境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历史悠久充满文化底蕴的湿地景观要特别保护。不要因小失大,由于眼前的利益破坏湿地环境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第二,最大程度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功能,这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湿地有着多种多样的类型,它不但是候鸟的天堂、动物的乐园,湿地植物也是种类繁多,湖光十色,体现其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人们对湿地公园的需求。第三,保障湿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据了解,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 1美元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3.12美元。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利用湿地公园的景观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2.2 国家湿地公园的制度建设

建立湿地公园的制度是湿地公园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实行管理的有效手段。湿地公园制度的建设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反映公园的性质和特点,使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同时,在政策的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严肃性和约束性,符合客观需要和实际情形,保证切实可行。最重要的是,制度要有组织力量,根据国家法规、地方条例,合理的处理国家湿地公园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内部工作,保证湿地公园管理工作顺利的展开。

2.3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资源的监测

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资源监测是为了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对湿地造成的危害,同时也为管理工作的加强提供依据。参考湿地相关的监测资料,针对公园的具体要求,确定监测内容和监测指标,并布设监测点,调整检测频率。然后结合相关材料和监测的数据,对湿地公园景观资源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加强或改进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湿地公园管理工作越来越科学,资源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先进手段保证监测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

3. 总结

环境可以支撑当代,生态才能引领未来。各级湿地保护工作者应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建设,以实际行动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全面发展。同时规范管理,通过制度建设、资源监测等手段发挥湿地公园的景观功能,结合宣传科普,使人们更加接近大自然,了解和感受大自然,在人们旅游休闲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把健康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交给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王旭东. 进一步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N]. 中国绿色时报,2014-02-10(001).

[2]李文英.我国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现状与展望[J].中国城市林业,2010,8(03):50-52.

[3]刘国强.我国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与管理问题的思考[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03):21-24.

[4]陈克林.湿地公园建设管理问题的探讨[J].湿地科学,2005(04):298-301.

作者:徐国忠

第3篇: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的SWOT分析

摘 要: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有效组成载体,如何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进行合理发展是未来需要解决的课题。该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公园的未来发展策略,为下一步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湿地公园;SWOT分析;建设发展

Key words: National wetland park; SWOT analysi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异龙湖属于珠江流域,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境内,是云南省九大湖泊之一[1],也是红河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中国最南端的高原湖泊。地处珠江支流的源头,紧靠珠江支系南盘江与红河两大流域分水岭,属珠江水系,径流面积360.4km2,其中入湖径流区面积316.83km2,径流区年产水量4182万m2,湖泊面积31km2,最大水深6.55m,平均水深2.75m,正常蓄水位1414.2m。与云南省其他高原湖泊相比,异龙湖的历史特别,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2-3],形成了异龙湖和重生的湿地生态系统[4]。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自2014年批准试点建设以来,湿地公园先后开展了退耕退塘还湿、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科普宣教等工程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成效,但随着社会和群众对湿地公园的新的时代要求,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湿地公园的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梳理湿地公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推动湿地公园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1 SWOT分析

1.1 优势(S)

1.1.1 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性明显 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单元完整,是云贵高原断裂溶蚀湖湖泊类型,由深水区、浅水区以及各种水生动植物组成。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其形成和结构在云贵高原上比较典型。湿地公园的建设对石屏县形象的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施了退耕还湿、退塘还湖、湖滨带治理、小微湿地的近自然恢复等恢复治理工作。这些恢复效果和物种选择等恢复措施对于云贵高原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恢复研究与示范都有着重要意义。

1.1.2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局的相关调查和监测,湿地公园共记录高等植物216种,其中蕨类植物隶属2目3科,种子植物隶属45目66科。共记录有兽类23种,隶属于5目11科;鸟类101种隶属于13目37科;两栖爬行动物种类17种,其中两栖动物9种,隶属于2目5科5属;爬行动物8种,隶属于1目3科8属;鱼类26种,隶属20属10科6目。异龙湖作为一个曾经几次干涸的高原湖泊,水生植物及湿地动物群落曾遭受严重的影响,但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异龙湖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和修复。目前,湿地公园无异于一个重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基于异龙湖特殊的历史背景,生物种群数量正逐年恢复。这些物种的种质资源将为枯竭的高原湖泊的抢救性保护和恢复定奠定种质基础。

1.1.3 历史遗迹众多,人文底蕴深厚 濕地公园周边文化底蕴深厚,代表建筑景观有石屏古城、郑营、宝山阁、袁嘉谷故居、玉屏书院、来鹤亭、郑氏宗祠、陈氏民居等。石屏古城是滇南地区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历史文化遗址、遗物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有“滇南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石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海菜腔,“云南第一村”郑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哨冲镇、龙朋镇,许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湿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1.4 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 湿地公园位于石屏县城东侧2km,公园范围内道路便捷,环湖公路和乡道能够直接到达公园范围内。县域内国道323线贯穿石屏境内,石屏县内高速公路由建水经坝心镇、异龙镇、宝秀镇、大桥乡贯穿而过。随着石峨、石红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石屏将成为连接滇东南和滇西南的交通枢纽,并将分流大量的滇中至滇西南客源,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石屏旅游的快速发展。

1.1.5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 湿地公园是石屏县旅游战略布局上的重要节点,是石屏古城、袁嘉谷故居、玉屏书院、来鹤亭黄金古建筑群旅游线路的重要补充,非常有利于与成熟景区形成特色旅游环线,相互补充,吸引客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联动发展,提升全县旅游资源的发展水平。同时,公园处于建水古城和石屏古城的连接点上,是红河州唯一一个以高原湖泊为主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可以充分利用建水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人数优势及建水旅游资源的空缺来发展特色的自身客源市场。

1.2 劣势(W)

1.2.1 旅游产品单调,资源整合有待提升 湿地公园目前仅利用栈道和环湖公路对游客进行开放,游客仅通过栈道科普宣教标牌进行湿地的欣赏和科学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回头游。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脆弱,野生动物和水质保育要求严格,缺乏游客能够近距离感受湿地的区域,也缺乏有特色有意义可携带的湿地产品供游客选择。

1.2.2 专业人才匮乏 湿地公园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其管理理念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湿地公园的发展方向。目前,湿地公园与异龙湖湖管局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相对来说执法人员较多,但其专业化的人才极少,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综合素质能力整体偏低,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从而严重制约了湿地公园的发展。

1.2.3 湿地水资源问题突出 尽管湿地公园以异龙湖湖体为主体,但受到湖泊形成和发育的影响,异龙湖的主要来水靠流域内的天然降水进行补充,而异龙湖流域主要包括异龙镇、宝秀镇和坝心镇3个乡镇,天然降水在汇聚流入异龙湖的过程中,也将流域的污染带入湖体中。异龙湖流域近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拦污和净化水质的设施和工程,但随着流域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及其城区市政管网的不匹配,在雨季或单点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存在流域内雨水和污水混合直接进入湖体造成水体污染的潜在风险。

1.3 机遇(O)

1.3.1 政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扩大湿地面积”“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要求,湿地保护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赋予湿地工作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5]。异龙湖湿地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湿地之一,其在石屏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生态安全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湖泊革命”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九大高原湖泊的具体保护措施和要求,实施意见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地明确异龙湖湿地在区域生态保护中的地位和要求,为湿地公园的保护奠定了政策基础。

1.3.2 产业 近年来,湿地公园以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作为主要教育体验者,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湿地公园自然教育活动,在湿地公园内通过游客中心的科普宣教馆、栈道上的科普标识牌、自然教育讲座等方式吸引了孩子们走进湿地公园、了解湿地、了解野生动植物、了解湿地生态系统,培养孩子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湿地公园作为滇南唯一一个高原湖泊类型国家湿地公园,并且是红河州弥勒、建水旅游资源市场的重要补充,未来在研学旅游产业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4 威胁分析(T)

1.4.1 湿地生态系统环境脆弱 异龙湖是石屏县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平衡和水质保护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由于历史原因,受异龙湖周边养鱼放鸭、农业开发、上游城镇工矿发展以及周边村镇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物污染、水质恶化。近年来,通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综合治理,尤其是湿地公园批准试点以来,湿地公园范围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湿地生态系统逐步稳定,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水质由以前的劣Ⅴ类变为Ⅴ类,甚至有些区域变为Ⅳ类水。但由于异龙湖的主要来水靠流域内的天然降水进行补充,来水渠道较少,近几件湖体水位下降,湖体水质有反弹的风险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是摆在湿地公园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挑战。

1.4.2 区位竞争激烈 虽然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前景广阔,但近年来建水、弥勒、元阳生态旅游发展迅猛,这无形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构成了客源压力。再者,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和产品处于初级阶段,与周边成熟旅游景区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 发展策略

2.1 不断提升湿地公园品牌效应 依托湿地公园突出的高原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周边景区的联动优势,整合资源,创意发展以湿地公园为主的生态科普旅游产品、石屏古城文化旅游产品、湿地研学旅游产品等特色产品,打造异龙湖生态旅游品牌,提升异龙湖湿地生态旅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2.2 挖掘公园、场馆和自然教育的需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湿地公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自然体验教育、研学旅游的意义和活动案例与效果,激发市民和教育者的参与热情。湿地公园参观的大部分为周边城区本地群众,随着环境保护红利的共享,对湿地公园有一定的保护意识和自豪感,有利于口碑的宣传。同时,湿地公园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室外和游客中心的科普宣教内容,增加青少年学习和认知、探秘高原湖泊的知识体系,让大众在游览和体验之后,分享和传播个人体验和感受,实现多元化的宣传。

2.3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管理、生态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导致的。下一步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规划配置资源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研学旅游档次。同时,要不断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员工综合素质培养。通过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湿地公园整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全面保护,科学恢复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实现保护性发展,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更进一步地促进湿地公园的科学保护。

2.4 发展多元化的旅游产品 在不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破坏的前提下,在合理利用区划分一定区域进行水上研学科普游活动项目,寓教于乐,给旅游者传递湿地生态旅游的教育特色。湿地公园研学游活动应结合地域自然特征,充分挖掘湿地人文内涵,以独有的渔家文化、荷塘文化和稻田文化为特色,并赋予浓厚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丰富的彝族民俗风情,使湿地公园文化内涵体现得更充分,文化景观更丰富,吸引力更强。后期随着游客的增加,对湿地产品的需求较大,要提前思考湿地公园产品,这些产品要有地方特色、有湿地公园特色、有湿地知识特色,通过湿地公园内固定的场所来销售,以增加湿地公园的经济效益。

2.5 充分发挥社区融入湿地公园建设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发展,周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社区居民利用异龙湖及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获得的经济收入受到限制。在后期的发展中,根据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禀赋的保护要求,结合周边不同社区的发展特点,把周边社区居民转化为湿地公园内直径或间接的从业人员,以社区为依托,促进以“农家乐”为主的住宿业向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湿地民宿转型,有效补充湿地公园内部不能进行的旅游活动,依托社区中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规划多种旅游产品,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各得其所,逐步化解保护和发展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杨岚,李恒.云南湿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94-100.

[2]李沈丽.异龙湖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2):108-111.

[3]佘丽华,刘鹏程,张法强,等.云南异龙湖湿地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建设,2016(4):15-18.

[4]肖劍平,曹明,李桥光,等.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J].野生动物学报,2019,40(1):109-115.

[5]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R].2014.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李眉慧

第4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ICS 65.020 B 65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of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08-09-03发布 2008-12-01实施 国家林业局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

5 设立的基本条件 5.1 面积

国家湿地公园的面积应在20hm2以上。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面积一般应占总面积的60%以上。 5.2 整体风貌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筑设施、人文景观及整体风格应与湿地景观及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5.3 湿地生态系统

国家湿地公园中的湿地生态系统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

湿地生态需水应得到保证。

湿地水质应符合GB 3838- 2002的要求。 5.4 科普宣教

国家湿地公园应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可以开展湿地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5.5 管理条件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有管理机构,区域内无土地权属争议。 6 功能分区 6.1 分区结构

国家湿地公园一般包括湿地保育区、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湿地体验区、服务管理区等区域。 6.2 分区内容 6.2.1 湿地保育区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区域。

需要保护的湿地区域一般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和完整的湿地生态过程,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或迁徙通道。对有潜在生态价值的受损湿地,进行湿地恢复。

在湿地保育区内,可以针对特别需要保护或恢复的湿地生态系统、珍稀物种的繁殖地或原产地设置禁区或临时禁入区。 6.2.2 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

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 6.2.3 湿地体验区

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的湿地区域。

可以体验湿地农耕文化、渔事等生产活动,示范湿地的合理利用,本区域允许游客进行限制性的生态旅游、科学观察与探索,或者参与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

6.2.4 服务管理区 服务管理区是指在湿地生态特征不明显或非湿地区域建设的可供游客进行体憩、餐饮、购物、娱乐、医疗、停车等活动,以及管理机构开展科普宦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场所。 7 主要建设内容 7.1 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7.1.1 保护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开展的工程。

包括隔离设施、管护站点和保护警示标识等设施建设。 7.1.2 恢复工程建设

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以及水文水质恢复等内容,可以建设水中生境岛屿、开阔水域、河流片段、浅水滩涂以及带水沼泽等,以营造或恢复适合湿地生物栖息的生境。

湿地基底恢复可以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可以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所用的动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湿地水文水质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质的改善。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可通过补水、滞水等措施来实现。湿地水质的改善可通过控制进入湿地公园水体的污染源,改造植被结构来实现。 7.2 景观建设 7.2.1 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泡沼、滩涂以及库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

水体景观的边坡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 7.2.2 植被景观建设

湿地公园内以雏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满足游客观赏需求的植物的配置与管理。 应以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

应考虑植物种类和景观的多样性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功能的需求,所用的植物物种应采用本地种。 7.2.3 人文景观建设

各种源于湿地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建设。

应与周边湿地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

应优先采用生态材料和工艺。 7.3 宣教工程建设

7.3.1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建设

解说系统是指通过讲解或物品展示等形式,宣传湿地和环保知识的材料及相关设备设施。

国家湿地公园应设立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等,标志、标识、标牌和解说牌‘应设置合理、图文清晰、科学规范、整洁美观,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国家湿地公园应配备充足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等展示设施。

解说与宣教标识系统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环保要求。 7.3.2 宣教中心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应有固定的场所,一般设在服务管理区内。宣教中心应展示国家湿地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概况及与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的知识等。

7.4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

包括科研监测仪器的配备、科研监测设施的建设等。 7.5 游览设施建设 7.5.1 指示牌

国家湿地公园的边界、出入口、功能区、景观、游径端点和险要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指示牌,以表达界限、指导方向、阐述园规、介绍情况、提示警告等信息。

指示牌的色彩和规格,应根据设置地点、指示内容等具体情况进行设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标识符号,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7.5.2 游步道建设

一般道路不建议使用柏油、水泥等人工材料,游步道建议采用生态材料铺设。 7.5.3 交通工具

各种旅游机动车(船),应以电瓶车(船)或石油液化气车(船)为主。 7.6安全、卫生工程建设

按照LY/T 5132-1995中6.5“安全、卫生工程”条款的相关内容进行建设。 7.7管理能力建设

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工作。

管理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应配备必要的管理巡护设备。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崔丽娟,Siephane Asselin.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6. [3]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湿地功能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18-21.

第5篇: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

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经历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XXX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与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逐渐展现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湿地现有各类植物366种、鸟类18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种)、鱼类40种。XXX湿地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建设XXX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强化XXX湿地及相关流域生态资源管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系统建设包括以下子系统:

1.1.1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子系统

通过收集、采购多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地理国情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交通、气象等专题数据,以及XXX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库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封装运算模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根据监测成果的特点进行展示方案和详细设计,构建XXX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组织管理、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及成果展示、发布工作。

1.1.2 视频监控子系统

建设鸟类栖息地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流域内鸟类栖息地及所属鸟类的全方位视频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视频查看、历史回放,自动放大跟踪和点选跟踪等功能。

1.1.3 生态因子监测子系统

整合湿地公园内所有视频监控设备、水文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感知系统,构建生态因子监测系统。系统由气象监测、水文监测、人工湿地水质监测、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及图形展示输出等模块构成。

1.1.4 科普宣传教育子系统

科普宣传教育系统包含在线图片视频展示模块、在线数据库查询与展示模块、科研论文/报告/指导模块、互联网交互模块。

1.1.5 三维可视化管理子系统

建成统一的XXX国家湿地公园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及数据融合应用业务软件系统,整合现有ARCGIS系统、XXX森林防火监控系统,建成XXX国家湿地公园可视化管理系统。系统包含设备管理模块,用于管理XXX国家湿地公园内各保护点、监测点、管理服务区、宣教中心、鸟类监测站、人工湿地、旅游服务中心、卫生间、乘车站点等景区内旅游基础设施;信息管理模块负责各种湿地植物、景观植物的管理。

1.1.6 大屏幕指挥控制子系统

大屏指挥控制子系统能够实现以上各类子系统功能的实时调用,远程控制、指挥等功能。

1.2 旅游政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景区管理的信息化不断深入,景区的管理与服务逐步走向智能化与精细化管理。管理系统以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工作流协同技术等为技术支撑,将景区管理和事件管理巧妙结合,集景区管理维护和景区管理业务监督、指挥、办理、评价、分析于一体,跨部门、打破条块分割、实现流程再造的技术与管理紧密融合的景区管理模式。以信息为先导来整合、引导和分配景区管理资源,使景区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滞后变为实时。提升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数字景区”向“智慧景区”的跨越。

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设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平台,有效解决景区管理面临的种种问题。系统建设包含以下子系统:

1.2.1 旅游政务子管理系统

通过电子政务专网与各职能部门进行联接,并通过网络访问业务应用系统。各职能部门不需要单独的服务器系统,可根据指挥人员数量配置相应的计算机终端即可。

通过系统建设,推进管理达到主动、精确、快速和统一的目标,真正整合优化风景区信息资源和政府数据库群,建立覆盖全时段﹑全方位的精确、敏捷、高效、可视化的管理体系。

系统功能包括:

(1) 任务管理:景区工作人员任务的相关管理,包含了任务的接受,发送,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 (2) 任务签收、发送:指接收游客(通过拨打特服号码)、风景区管理监督员的信息,也包括接受手机发送的核查消息和上报消息。

(3) 任务监控:对所有任务进行列表或者图形化的时间进度监控,落实任务的实行情况。

(4) 任务催办:对超时或将要超时的任务进行催促,催促对象为风景区指挥中心或各委办单位。

(5) 任务下派:给景区管理监督员分发核实与检查任务,或者给指挥中心分发立案任务。

(6) 职能部门任务统计:对相关职能部门的任务可以进行查询,提供按照属性,空间范围等查询方式,并可以提供报表查看,分析,数据导出功能。

(7) 信息发送:对系统内其他先关人员信息发送信息。 (8) 信息通知:实时通知其他用户发送的信息。

(9) 投诉处理:用户投诉信息的添加,修改,查询,删除,优先级别设置功能,并且能将景区投诉信息与景区任务转换。

(10) 景区(点)信息管理:面向政府提供景区(点)的一般信息(如地址、电话、传真、Email等)和详细信息(文字、照片、录像等)信息的发布,管理,查询。

(11) 旅游政务信息管理:对景区(点)的新闻、气候天气、交通信息、热点推荐、企业服务等级、公告警示、服务指数等旅游资讯进行发布,资讯发生地亦可直接显示在地图上。新闻资讯发生地在地图上显示。

1.2.2 景区资产管理子系统

XXX湿地景区资源管理系统可实现对景区各类基础设施的实景化管理,如路灯、行道树等。景区管理部门可以高效的进行基础设施相关属性信息的获取,快速掌握家底,也可作为领导科学决策的数据基础。

1.2.3 地理信息子系统

地理信息子系统作为旅游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提供基础子系统,包括地图的显示、漫游、放大、缩小以及旅游景点、企业等专题信息的查询、定位功能,为景区管理提供地图支撑。

(1) 旅游企业查询

用户在地图上点击一个旅游企业信息点,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该旅游企业点的一般信息(如地址、电话、传真、Email等)和详细信息(文字、照片、录像等);二是通过计算,告诉游客与该旅游企业点有关的交通站点和交通线路;三是该企业点周围的衣食住行情况;四是如何到达该旅游企业。同时,以闪烁的方式让游客知道当前选中的是哪一个信息点。

(2) 景点查询

游客在旅游景区地图上点击一个景点,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该景点的一般信息(如名称、景点周围的交通线路等);二是关于景点的来历、历史掌故、传说故事;三是景点周围的衣食住行情况;四是如何到达该景点。同时,以闪烁的方式让用户知道当前选中的是哪一个景点。

(3) 道路的查询

用户在地图上点击一条道路,系统显示该道路的名称、长度和位于该道路上的信息点。

(4) 检索功能

检索在此是指用户输入一定的文字信息,系统通过匹配,获得符合条件的地理特征,并将这些特征醒目地显示在地图上或者告诉用户这些地理特征在地图上的准确位置。这事实上是一个“库查图”的过程。

(5) 分类检索

系统将类别信息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用户可以按照分类进行检索。如对于一个景点,分了以下类别:住宿、餐饮、娱乐、观光、购物等。

(6) 名称检索

例如,用户输入旅游点的名称,既可能是简体中文,也可能是英文。系统通过名称的匹配,搜索出符合条件的景点并列表显示它们的名称。用户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点的名称之后,可以选择性地查看该景点的属性信息、最近交通点或者查看该景点在地图上的位置。在名称检索中,系统具有模糊检索的功能。所谓模糊检索是指:用户输入的景点名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完全准确的,而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这时系统应该能够根据用户输入的“模糊”的字符串对所有景点的名称进行匹配,对于符合条件的景点列表显示。

(7) 服务项目检索

用户通过服务项目列表或者输入服务项目的名称,系统通过匹配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旅游企业的名称并列表显示。用户选择其中的一个旅游企业的名称之后,可以选择性地查看该点的属性信息、最近站点或者查看该旅游企业在地图上的位置。

(8) 统计

通过对多种方式的统计,并且将相关信息可视化的展示在相关系统中,可以按照下面方式统计

 按名称统计;  根据数据库字段统计;  按空间位置统计;  根据选定的空间位置统计。 (9) 打印

系统支持电子地图的打印。

1.2.4 可视化的景区综合安防监控子系统

景区内的安全管理是旅游管理的极其重要环节,智慧旅游提供的综合安防管理模块,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及功能实现应急预案规划、案发地点定位、事件信息及监控、事件处置追踪,全方位、多角度、闭环的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以更加“智慧”的手段辅助管理者决策。重点景点、游客集中地段、事故多发地段能够重点监控。监视图像能在各种显示设备上显示,并能进行操作。视频监控应具备闯入告警等功能。显示设备上能实现图像的实时远程观看视频监控等。支持录像检索和调看功能,可自定义录像条件,录像数据存储时间不少于15天。

(1) 移动监控: 摄像头安装在景区巡逻车上,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实时查看巡逻车周围的情况。 (2) 案发地点定位:

安全管理部门管理系统可以查看快速定位到案发地点。 (3) 调度功能:

景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景区车辆、工作人员、游客、进行定位,方便管理部门调度。

(4) 消防报警:

在易燃易爆区安装带有烟雾传感器的红外摄像机,出现火警时能够自动报警监控系统。

1.2.5 景区实时流控告警子系统 景区实时流控告警子系统由景区内摄像头、出入口控制系统、客流分析业务管理平台、前段系统、WEB远程访问用户组成。

通过景区内摄像头,出入口控制系统获取的实时数据,是实现景区内客流实时监控、统计分析、告警的基础数据源;

客流分析业务管理平台负责对前端客流终端的管理和客流相关业务处理;主要由客流分析管理模块、客流数据中心服务、智能客流分析模块(WEB业务报表分析服务)组成;

前端系统:核心设备是具有视频客流分析功能的终端,对前端各个通道口视频进行分析,得到经过通道的双向人流基础数据。

WEB远程访问用户:通过PC手机实现远程客流统计报表的访问以及对重点视频的监控。

1.2.6 可视化客流管理统计分析子系统

为政府/行业提供更完整,实时的数据支持,实时了解各个旅游景点的动态情况,提升政府监管能力。

为行业/企业提供有商业价值的数据支持,包括对旅游人数的预警提示及部分倾向旅游用户的配套服务推销,如就餐服务、购物服务等,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和价值。

统计功能

 各个旅游景区实时入园人数总数统计  各个旅游景区实时当前在园区内人数统计  各个旅游景区实时旅游用户总数推荐  各种旅游景区热度排名  旅游路线归类  旅游路线比较 分析功能

 各个景区流量预判分析  旅游用户用餐偏好情况分析  旅游景区交通流量分析  旅游用户住宿偏好情况分析 1.3 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1.3.1 电子商务服务子系统

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基础平台,通过网站、语音、移动、多媒体等多种接入方式,融合支付、前后向客户关系管理分析为基础,形成以旅游线路、土特产、酒店、旅游租车、景区票务为主的预订服务及旅游信息查询服务。

具体功能如下:

(1) 景区信息:根据不同景区的优势和特点,使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方式介绍风景区,实现互联网上的景区包装和推广。

(2) 订票系统:为客户提供网上预订机票及其相关服务。

(3) 航班查询,机票预计,订单的查询与修改,退票,代理出票/退票/订单维护功能。

(4) 票务搜索:可以对各类车票的类型、发站和到站、座位种类、时间等进行搜索。

(5) 酒店系统:为需要在上查询和预订酒店的客户提供迅速,方便,可靠的在线服务。客户登录,酒店查询,酒店预订,更改预订,取消预订,房源维护,库存预警,退款模块。

(6) 酒店搜索:可以按照地区、星级标准、房间价格、时间等进行搜索。 (7) 旅游线路系统:为客户提供迅捷,方便,可靠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和在线预订。客户登录,信息查询,线路预订,更改预订,取消预订,旅行社管理和维护。

(8) 餐饮销售系统:游客能在网上预定行程中的餐饮服务。

(9) 娱乐表演销售系统:游客能在网上预定行程中的娱乐表演节目。

图 1电子商务服务示例

1.3.2 旅游行业诚信监督子系统

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建设并运维旅游行业监管平台。该平台主要由行业诚信专题信息数据库、行业监管平台、咨询投诉系统组成。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诚信信息服务查询和投诉服务。

图 2诚信监督流程图

(1) 旅游诚信信息查询

游客通过平台可查询到旅行社或从业人员的诚信信息,并据此作出旅游行程规划的变更。

(2) 旅游投诉受理 游客可向平台投诉旅行社或从业人员,平台受理并核实后,会将投诉信息记入系统。

(3) 旅游监管数据分析

平台将投诉信息统计分析,然后将投诉量过多的旅行社或人员纳入黑名单,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

1.3.3 LED发布子系统

景区LED发布系统主要提供本景区景点介绍、实时景区客流情况、交通资讯(如交通诱导信息)、环境资讯、公益宣传、住宿、医疗救助等信息的对外发布,为游客提供景区服务内容导航、交通导航等服务。

(1)景区景点的介绍

集中展示景区各旅游景点的独特风貌,让游客在实地旅游之前先感受视觉上美的冲击。

(2)景区客流信息展示

在黄金周等客流量大得时候,重要景点会特别拥挤,通过大屏幕通知游客,为游客合理调整旅游路线提供参考。

(3)公益宣传

播放景区生态世界遗产资源保护知识、精神文明建设等,可提高游客的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意识,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4)景区交通、住宿、医疗救助信息

介绍景区最新交通信息(车次、车票等),景区的餐饮住宿设施分布,医疗救助服务店分布和值班电话等。

图 3 LED信息发布示例

1.3.4 三维虚拟游子系统

三维虚拟游通过三维仿真地图、360度全景、优质景点的真三维第一人称虚拟游等提供画面更加优美的,地图内容更加丰富、粒度更加细腻的位置信息,结合旅游核心要素提供更加专业的、沉浸式的服务体验。

(1) 仿真三维电子地图

与二维图不同的是,仿真三维旅游专题图对景区要素的展现更为详尽,对建筑物、绿化环境、景区内设施、场景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三维仿真地图通过三维渲染及丰富的纹理贴图,具有更佳的表现力和用户视觉体验。适用于多景区、单个景区的微观展示。

图 4虚拟三维电子地图示例 同时,通过将景区中重要的景点、设施等通过地图分类标注的形式,提供更为直观的地图浏览服务,并实现不同形式专题地图的自动化无缝切换,满足游客不同的读图需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提供景区三维全景影像地图的浏览,并形成旅游专题地图,对景区各兴趣点所在位置进行标注,让用户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兴趣点所处的位置,通过网页上的标注链接,还可以直接获取与兴趣点相关的信息。

图 5旅游电子地图

图 6旅游要素信息专题图

(2) 实景三维展示

提供三维全景的体验交互,游客可以在线浏览景区内的真实环境,既可以随意地进行漫游,也可以通过二维地图进入到全景影像中进行在线“游玩”。系统以全息真实的场景吸引来自互联网的各方“游客”。实景三维适合单个景点的全方位展示、多媒体介绍。

图 7三维全景浏览

图 8景点实景写真

(3) 真三维沉浸式虚拟游

真三维沉浸式虚拟游以人的真实视角,在景区内部模拟行走。结合文字、音乐、语音介绍传递旅游文化信息。系统通过三维建模工具,对景区景点进行三维的建模,从而更逼真更生动的的体现了景区的景点,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访问该系统,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感受。

真三维沉浸式虚拟游

图 9真三维沉浸式虚拟游示意图

1.3.5 移动端自助游子系统

移动端自助旅游子系统是一套面向游客的移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该系统是基于无线增值业务的移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旅游电子地图、移动定位、实景三维、信息发布、数据挖掘、移动通讯、社区互动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旅游服务系统。通过定制的手持移动终端或者在移动商店提供下载的应用程序(支持主流手机的APP),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旅游资讯和商务服游信息收集、发布和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

图 10移动端自助游功能图

 旅游电子地图浏览

提供移动端旅游景区电子地图浏览、查询、放大、缩小等功能。  分类及周边查询 基于电子地图与终端GPS提供特色美食、宾馆酒店、景点、特色商店等分类查询及周边查询。

 公共交通与驾车路线导航;

提供公交线路、驾车路线的查询及导航服务(调用第三方服务)。  地图定位与查询

基于移动在线地图为游客提供GPS定位服务,告诉游客所在的方位。 查询服务提供游客衣食住行等服务位置。

 景点实景展示

提供景区实景三维展示功能,游客可以从手机、平板等移动端浏览景区实景。

图 11移动端实景三维展示

 打折优惠信息推送

系统能够根据移动端机主的个人喜好,推送景区及景区内各类服务设施的打折优惠信息。

 评价反馈

游客通过移动端可以对景区及景区内的各种服务进行评价反馈。  紧急呼救 游客在景区遇到困难时,可通过热线电话子系统及在线客服子系统进行热线投诉和紧急救援呼叫,系统将自动向景区工作人员发送游客的位置信息,以辅助工作人员向游客提供帮助。

 景区设施及商家周边查询

查询游客所处位置为中心的周边一定半径范围内的相关的景区要素,例如商家及景区公共设施的位置及相关信息。

 攻略推荐及查询

提供基于景区景点的攻略推荐和查询,游客可基于位置或景区景点获取攻略信息。

 我的收藏

游客可将感兴趣的景点、美食、攻略、优惠券等收藏,以便下次能够快速查找到。

 游记分享

游客游览时将写下的游记和拍摄的美图,通过该App转发或分享给好友。 1.4 智慧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利用地面实景三维影像、三维激光扫描、物联网、计算机等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构建博物馆实景三维地图、真三维模型,文物的精细化三维模型,建立虚拟且真实的数字化博物馆,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各类智能服务子系统,实现博物的智能化游览、管理。智慧博物馆主要由以下子系统构成:博物馆公共服务子系统,电子导览子系统,文物管理子系统,物联网智能感知综合应用子系统,智能安防子系统等。

第6篇: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12月26日,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捷报传来令人欢欣鼓舞。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基因库”。

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的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山青水秀,白鹭飞翔,游人泛舟于其上,自得其乐。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横县西津水库的米埠坑库区,总面积1853.2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19.93公顷,湿地率达87.41%。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华南地区一块重要的内陆湿地,而且在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鸟类保护方面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吸引了大量迁徙候鸟到此停歇和越冬,为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同时,西津湿地也是横县的主要饮用水源,兼有发电、航运、防洪、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西津国家湿地公园还能促进动植物生境保护与恢复鸟类栖息地改善,促进鱼类栖息地恢复和水资源保护,使得水质不断改善;湿地文化保护与利用也发挥着巨大的作作。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横县把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为高标准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西津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建设内容有七大工程:湿地保护工程、湿地恢复工程、科普宣教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合理利用工程、基础设施工程、保护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修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五个功能区,实行分区管理。建设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可以满足横县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可以提高横县知名度,同时还可以合理利用丰富的湿地自然资源,提升旅游品位,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为主体,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据调查统计,西津国家湿地公园植被类型多样,物种丰富,已知维管植物442种,其中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2种;有脊椎动物3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7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66种。

目前,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管理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目前,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全面完成沙埠管理服务区和龙泉潭保护站建设,包括沙埠管理服务区游客集散基地、科普宣教活动基地两栋楼建设和室内外装修、供电、饮用水、绿化、生态停车场、巡护步道、亲水平台、环岛路等,目前全部设施已投入正常使用。科普宣教体系日趋完善,湿地科研监测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设置湿地资源监测点10个、水质监测点10个、鸟类监测平台(亭)2座。根据工作需要,西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先后配备望远镜,观鸟镜,手持GPS、无人飞机1架、监测船等监测设备,为湿地公园的环境监测、生物资源监测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同时,横县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多措并举,通过加强湿地巡护工作,完善内设机构设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违法建筑物拆除工作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等,让西津国家湿地公园山常青,水常绿,景更美。(余道锋)

第7篇: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张掖市委、市政府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造张掖生态优势、凸显张掖生态特色的一个重大建设项目。

张掖坐落在河西走廊中部,南面是祁连山,跨过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北面是合黎山,跨过合黎山是内蒙古高原。目前,张掖境内共有各类天然湿地316万亩。特别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张掖全境,流经345公里,形成了河流湿地62万亩,成为两大高原之间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和河西走廊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

正是立足于这样的禀赋优势和文化传承,张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顺应自然,建设生态张掖,塑造张掖新形象”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实施张掖市黑河湿地保护工程、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项重要举措,列为全市“十大工程”的首要工程来加以推进。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依托62万亩黑河河流湿地,建设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20日,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国家级评审,2011年 4月16日,经国务院审定,正式批准建立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继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批复命名后,我市湿地再次膺取的第3个国家级殊荣。根据规划设计,该自然保护区横跨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三县区,其中高台县辖区内为核心区,临泽县辖区内为缓冲区,甘州区辖区内作为实验区。保护好这片湿地,对于维系两大高原生态平衡,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持续南侵,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国防稳定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甘州区作为项目建设主体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做好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恢复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城市北郊3万亩湿地资源,建设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已于2009年12月23日被国家林业部正式确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公园规划面积6.2万亩,其中保护完好的天然湿地3万多亩。保护好这片天然湿地,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该区域地处城区北郊、城市上风向,是拱卫城区的一道天然屏障和天然氧吧,对改善城市空气湿度、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该区域又处于祁连山冲积扇最低洼地段,祁连山雪水融化后,其地表水和地下水都要向该区域汇聚,通过湿地的净化后返还黑河下游,对保证下游的水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这片湿地是目前全国距离城市最近的天然湿地,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其中有各类植物195中、动物124种,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于2009年3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

一、二期规划建设任务,累计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先后组织实施水源涵养、水系疏浚、生态恢复、水面景观、绿化景观、公园道路、入口广场、亭台长廊、厕所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建成湿地栈道5公里、非机动车道20公里、亭台长廊14个、入口广场3处,完成退耕还湿地3000亩、恢复湿地植被3000多亩,疏浚渠道23公里、开挖漂流河4公里、修筑围堰坝11道、形成南湖、北湖等湿地水面2800亩。2011年,计划投资1.078亿元,重点完成游客服务中心、流泉会展接待中心、涌泉广场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成6公里非机动车道和3公里湿地栈道建设,实施鸟岛堆筑、水系疏浚、景观绿化和动物观赏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全力打造张掖湿地景观特色,努力把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金张掖最美丽的后花园。

第8篇: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西部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外,2014年太和县实施的工程还包括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安置区建设、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以及四季花海农业公园、太和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的建设等,这些都在改变着太和。

太和县发改委副主任张振宇介绍,2014年可以说是太和县的大建设年,相关部门提前谋划了113个项目,项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成立十大建设指挥部,确保项目开工建设。至2014年底,全县实际开工项目数超过谋划的项目数,全县新开工重点项目157个,项目总投资280.1亿元。

组织近6000人看变化

“为了让大家看到新变化,总结经验,也为了谋划2015年的发展,太和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月25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开始,利用一周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学报告、看变化、议发展’活动。”张振宇介绍,这次活动要求全县各乡镇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县直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全部参与进来,共有近6000人,要求他们学习县委十届六次全会工作报告,在看变化后谋划2015年的更好发展。

“通过观摩学习,我们感受到太和面貌越来越靓,应以实际行动为太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潘如年说。

第9篇: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批准的20个湿地公园试点之一。引引引占地面积为2390公顷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中的位置处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公园自西向东依次与侯寨村、 牛庄村、前刘村、大河路办事处、李西河村、花园口村毗邻。在《规划》里,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由6个功能区组成:科普宣教区、休闲娱乐区、滩地探索区、生态保育区、黄河农耕文化区和综合服务区。让与会者为之一振的,是6大功能区内的项目设置。

2008年5月21日,总投资23亿多元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方案——《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郑州市林业局报送国家林业局审批。在当天召开的该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会议上,尽管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会人员对此方案有许多疑惑,但是最终还是以获得多数的赞成票而通过。

规划中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为2390公顷,其位置处于郑州市惠济区的黄河浮桥和黄河公路大桥之间的黄河河道南侧。在《规划》里,记者看到,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由6个功能区组成:科普宣教区、休闲娱乐区、滩地探索区、生态保育区、黄河农耕文化区和综合服务区。“这个规划在全国目前已建成的18个国家湿地公园中是十分诱人的。”参加项目规划评审的专家之

一、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研究员陈克林说,“以往的湿地公园中,还没有这样地域和文化色彩浓厚的规划。”其中有评审专家指出,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位置十分重要。规划区湿地景观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紧邻郑州市区,交通便捷,是建设湿地公园的理想场所。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色(6张)由于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两种类型,目前河南除三门峡与南阳的属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外,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将是河南首家国家湿地公园。评审会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认真审阅规划报告后指出,建设湿地公园,对实现生态保护、开展生态旅游、建设生态郑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规划,湿地公园今年开建,2010年完工。另外,由于建设湿地公园一般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该规划的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每平方公里投入资金约达1亿元。

上一篇:六上学期总结下一篇:安全消防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