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2022-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影响护士心理健康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与对策

【摘要】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群体—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对策

本文通过对我院年轻护士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认为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和对策有以下几点。

1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因素

1.1社会对护理工作支持不足,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受社会偏见影响,护士地位低下,使之不能从工作中体验到自身价值和成就感[1]。社会各级领导对护理工作缺乏支持,人员严重缺编,造成护士超负荷工作。在单位护士待遇低,医护间福利差异大,使年轻护士感到职业前景暗淡。

1.2护理管理者缺乏对护士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往往是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忽略了以人为本、情感投入、思想交流、潜能的激发,从而忽略了对护士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

1.3护士职业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护士心理调节能力差,导致护士心身疲劳,通过对急诊科、儿科、内科、手术室、普外科等部门护士的调查发现,这些部门的护士患疲劳综合征比普通人群显著增高[2]。究其原因是我院护士少、工作超负荷,护士既要完成繁重的工作,又担心病人发生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惫;护士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变的人际冲突导致社会心理支持不足而影响心理健康。

2 维护护士心理健康之对策

2.1在社会各领域,各级领导应大力宣传护士职业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应根据额定床位,配足护士编制,尽快解决管理体制中的不合理现象,合理有序地调配科室人员,减少不利因素对护士的危害,保证护士身心健康[3]。医院领导应尊重护士,消除轻护重医的观念,以平等的身份相待,充分发挥护士的潜能,赋予护士真正的社会参与感和成就感,不断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

2.2突出“人本”管理,促进护士心理健康

2.2.1以人为本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需要。护理管理者应将病人和护士均看作整体的人,以“人本”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减少护士对管理者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2.2.2护理管理者在与护士接触交流时,应注重情感的交流,以积极倾向、目光接触、点头赞赏等方式体现管理者与护士间的听者与说者的角色转换,达到与护士之间的真正交流,让她们体会到自己与护理管理者在人格上的平等。

2.2.3护理管理者关心护士应是发自内心并有人情味。护理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临床,听取护士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以丰富她们的精神生活和提高其社会知名度,满足其多层次需求,展示她们美丽的风采。

2.2.4护理管理者应关注护士心理健康,运用心理学方法指导护士解除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可举办心理学专题讲座,让护士掌握心理问题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增强护士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信心,也保持良好的心境和情绪活动去影响患者。

2.2.5护理管理者应善于协调、沟通,做医护、护患之间沟通的桥梁,为护士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4-5]。在护士因心理问题引发医护或护患纠纷时,管理者应多关心少指责,帮助她们化解窘境认识错误并自觉改正。护士要保持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建立在领导及同事的理解支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医护的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具备这一切才能有效地缓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心理情绪。

2.2.6护理管理者应科学排班,合理调配人力,让护士做到劳逸结合,避免人员浪费和过度疲劳。在工作量大,疾病流行季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等,应加派人员,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6]。反之,在工作量少,护理需求小的季节减少护士,让多数护士得到及时的休息调整。鼓励护士多参加健身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确保身体健康,适应工作需要。

2.3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减少职业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护士应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加强继续教育学习,以新知识、新观念充实武装自己,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才能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护患关系的心理学思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06):479~480.

[2]徐白燕.护士心理压力与工作效率[J].中国厂矿医学, 2007,20(04):426.

[3]汪爱民,尹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02):1~4.

[4]石玉莲.急诊科护士心理压力来源和防范措施基层医学论坛[J].,2011,15(12):343~344.

[5]高杨.急诊科护士职业应激所致心理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9):256~258.

[6]朱文芬,冯泽永.护士职业紧张状况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2009,36(02)138~141.

作者:陈亚朗 宋嫣文

第2篇:中年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摘要】 目的:調查并分析中年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方法:于2016年7月本市4所综合医院各科室中随机抽取年龄在40~45岁的中年护士200名,护士性别均为女性,事先自制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护士实施不记名问卷调查及一对一访谈,发出问卷后3~5 d收回,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汇总。结果:问卷回收190份,回收率95.00%。190名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Kessler 10得分在10~40分,平均(23.51±6.41)分;中年护理人员多对自身工作现状不满意或事业不如意,77.37%护士觉得工作量太大,70.53%护士觉得工作压力太大;60.53%护士对工作劳动薪资不满意;中年护士中除每日需繁忙工作外,大部分护士对自身家庭状况也不满意,33.16%护士表示与家人共度时间较少;17.37%护士表示常常无法顾及家人与孩子,23.68%护士则认为需要担任家庭大量家务压力较大,还有21.58%护士是家庭经济主要承担者;在身体健康方面,61.58%护士认为自己容易疲倦,且极易出现心悸、食欲不佳、头晕等;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54.21%护士能与同事相处和谐融洽,认为与上司关系和睦护士不到50%;很多中年护士表示在人际交往方面及其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可见中年护士家庭、工作、健康情况及人际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结论:中年护士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造成该问题主要原因中工作压力、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及家庭状况的影响作为主要,应从家庭、管理者、社会及护士自身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中年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护士; 中年; 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因素; 调查

【Key words】 Nurse; Middle-aged; Level of mental 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 Investig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Jingdezhen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ngdezhen 33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36.015

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推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施行,公众及社会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社会期望越来越高,护士在工作时不仅需要完成自身职责范围内的护理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患者满意、家属满意、政府部门满意、社会满意”的责任[1]。医患关系愈发紧张也使得护士面临更多更为艰巨的挑战,作为医疗工作者中的大职业群体,特别是工作时间较长较年长的中年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中年护士在面对诸多护理工作压力的同时,极易出现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及身体健康状态,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一旦出现问题,不仅对护理人员自身发展与工作有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工程中的护理服务治疗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2]。基于此就本市4所综合医院中年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分析,旨在找出影响中年护士心理健康的具体因素并提出相应实施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6年7月本市4所综合医院各科室中随机抽取年龄在40~45岁的中年护士

200名,护士性别均为女性,科室情况:急诊5名,占比2.50%;ICU 5名,占比2.50%;内科40名,占比20.00%;外科41名,占比20.50%;儿科42名,占比21.00%;妇产科45名,占比22.50%;康复科13名,占比6.50%;其他9名,占比4.50%。文化程度:大专112名,占比56.00%;本科88名,占比44.00%;职称:护士116名,占比58.00%;护师:47名,占比23.50%;主管护师35名,占比17.50%,副主任护师及以上2名,占比1.00%;工龄:5~10年132名,占比66.00%;>10年68名,占比34.00%。

1.2 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及一对一访谈调查法,事先将调查问卷设计仔细,并发出问卷,问卷发出200份,发出3~5 d后收回。对收回调查问卷的护士使用心理健康评定Kessler 10量表调查护士心理健康水平,量表中包含条目共10个,每一个条目发生的频率均分为1~5个等级,1级:几乎没有;2级:偶尔出现;3级:有些时候出现;4级:大部分时间会出现;5级:所有时间均出现,后将10个条目得分相加则为量表得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护士心理健康情况越差,该量表主要用以评价护士工作焦虑或受压后的心理健康症状发生情况:分值在30~50分则判定为心理健康情况差;分值在22~29分判定为心理健康情况相对较差;分值在16~21分则判定为心理健康情况一般;分值在10~15分则判定为心理健康情况较好。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自觉日常工作状况、家庭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人际关系状况。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水平 问卷收回190份,回收率为95.00%。190例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Kessler 10得分在10~40分,平均(23.51±6.41)分,根据Kessler 10心理健康等级划分,190例中年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应属于相对较差,其中27名分值在10~15分,占比14.21%;56名分值在16~21分,占比29.47%;80名分值在22~29分,占比42.10%,27名分值在30~40分,占比14.21%。

2.2 影响因素 中年护理人员多对自身工作现状不满意或事业不如意,190名护士中,147名感觉工作量太大,占比77.37%;134名觉得工作压力太大护士,占比70.53%;115名对工作劳动薪资不满意者,占比60.53%;中年护士中除每日需繁忙工作外,大部分护士对自身家庭状况也不满意,其中63名护士表示与家人共度时间较少,占比33.16%;33名护士表示常常无法顾及家人与孩子,占比17.37%,45名护士则认为需要担任家庭大量家务压力较大,占比23.68%,41名护士是家庭经济主要承担者,占比21.58%;在身体健康方面,117名护士认为自己容易疲倦,且极易出现心悸、食欲不佳、头晕等,占比61.58%;此外在人际关系方面,能与同事相处和谐融洽的护士103名,占比54.21%;认为与上司关系和睦护士不到50%;很多中年护士表示在人际交往方面及其害怕与陌生人交谈,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见表1。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高效且满意的心理状态及过程,能将个体积极的内心体验很好地反映出,同时还能够反映个体是否保持充足生命活力及良好社会适应等,护士作为医疗工作中的一大主体,随着社会的变革及人们日益丰富的护理需求,造成诸多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力不从心、倍感压力,尤其是对于工龄较大的护士,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加之没有太多的时间放松,导致其心理健康水平愈发低下,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发生的一系列不良变化,不仅对护理工作、护理服务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同时极易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不满意情绪,从而使得医患关系紧张,护理过程中医疗纠纷及医闹时间发生风险增加,因此对于工龄较大的中年护士而言,如何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向上,是目前临床主要且着重关注的问题之一[3-5]。

此次研究采用Kessler 10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对本市4所综合医院各科年龄在40~45岁的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发现,190例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Kessler 10得分在10~40分,平均(23.51±6.41)分,其中心理健康水平差者有107名,占比56.32%,该结果说明本市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该结果同朱月梅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认为可能与护士普遍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相关。从本研究制定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来看,中年护理人员多对自身工作现状不满意或事业不如意,77.37%护士觉得工作量太大,70.53%护士觉得工作压力太大;60.53%护士对工作劳动薪资不满意者;33.16%护士表示与家人共度时间较少;17.37%的护士表示常常无法顾及家人与孩子,23.68%的护士则认为需要担任家庭大量家务压力较大,21.58%护士是家庭经济主要承担者;此外有61.58%护士认为自己容易疲倦,且极易出现心悸、食欲不佳、头晕等;在人际关系方面,54.21%护士能与同事相处和谐融洽;认为与上司关系和睦护士不到50%。上述结果均表明不仅仅是工作压力导致中年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下,还包括家庭、人际关系及健康。基于此考虑可实施如下应对措施:(1)改进护士管理方式。①护士组合。管理者可将护士编制扩大,保证每名护士分担到的工作量减轻,中年护士因年龄较大在体力、精力、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较青年护士低下,管理者可根据护理实施的特殊情况及具体实施方向,合理地将青年护士与中年护士组合并进行合理明确分工[7-9]。②工作环境改善。护士因职业的特殊性,常面对生离死别,心理负担较重,因此管理者应努力营造团结、有爱、和谐的工作氛围;并为护士建立心理疏导站,指导护士正确宣泄内心压力,并给予护士情感上理解与支持[10]。③职业培训加强。医学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们进行技能学习,促进护士工作质量提高,使得中年护士能够很好地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11-12]。④待遇提高。经济是困扰诸多护士的主要问题,护士付出工作超负荷,然而得到薪资较少,管理者应适当将护士薪资提高,可根据工龄进行薪资变动[13]。(2)家庭社会支持。①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定期开展活动向家属宣传护士的工作意義及性质,使其为家属从事护理工作感到自豪。②社会支持与理解。管理者可通过诸多渠道及宣传形式,帮助社会各界明白优秀护理人员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14-16]。(3)护士自我调节。指导护士在面对压力时进行自我疏导与情绪调节,及时与亲人及身边朋友沟通,及时消除不良情绪[17]。(4)身体健康的关注。①保健意识增强。为护士积极宣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理念,鼓励其多参加锻炼及体育活动。②定期实施常规体检。中年护士正处于身体机能转变的关键时机,应定期实施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存在的健康问题,及时进行治疗[18-19]。

综上所述,中年护士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造成该问题主要原因中工作压力、身体状况、人际关系及家庭状况的影响作为主要,应从家庭、管理者、社会及护士自身寻求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中年护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月梅,张彦,刘冬兰.心理干预对普外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工作倦怠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6,32(6):733-735,740.

[2]杨苓,彭欐涵,张敏,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护士学生实习前心理弹性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208-212.

[3]覃金荣,杨带兰,蒋春雷.团体心理治疗对遭受暴力事件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2):71-74.

[4]胡光云,叶增杰,王小俊,等.基于10条目韧性量表探究临床护士韧性与情绪困扰、压力负担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8-13.

[5]岳玲梅,王聪哲,冯倩,等.精神科男护士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40-342.

[6]朱月梅,张彦,刘冬兰.普外科不同护龄护士的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16,32(7):916-920,924.

[7]邵荣雅,黄丽华,冯志仙,等.护理工作环境与护士工作满意度及离职意愿的相关性调查[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2):134-137.

[8]傅燕虹,秦岭,马谓彬,等.护士工作压力源、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1):1028-1033.

[9]邓磊,向仕婷,沈颖,等.某三甲综合医院青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9):128-131.

[10]刁文丽,穆慧娟,李爽,等.辽宁省城乡不同类型卫生机构人员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8):1020-1023.

[11]熊秀娥,肖曉玲,张东华.经历负性事件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11):19-22.

[12]孙野,王爱红.南京市城乡结合部二级医院护士同情心疲乏与压力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2):2538-2541.

[13]蔡洁,秦浩,孙宏伟.护士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2):189-193.

[14]周业红,王锐霞.影响护士压力的中介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7):95-98.

[15]何萍萍,蒋萍萍.部队医院护士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9):168-172.

[16]董栋.北京市某医院护士应激与自我效能感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29(9):82-84.

[17]石荣光,李冬梅,夏季芳,等.唐山地区护理专业实践环境现状及与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护理研究,2016,30(17):2094-2097.

[18]周业红,王锐霞.影响护士压力的中介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31(7):95-98.

[19]卢庆华,王斌.精神科护士情绪智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6,16(9):609-611.

(收稿日期:2017-07-14) (本文编辑:程旭然)

作者:章环宇

第3篇: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探讨

【关键词】护士; 健康教育; 影响因素随着健康理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与疾病有关的医学、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改善患者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与情感上困惑,而且还能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目前在临床上,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或收效甚微,为了更能深入地了解这些因素,我们于2008年3月对本院病室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分析的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我院临床11个病室合计护士136人为调查对象,年龄21~52岁,平均(34±0.48)岁;学历:中专13人,大专86人,本科37人;护士47人,护师47人,主管护师40人,副主任护师2人。

1.2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内容包含临床护士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认知度、是否愿意承担健康教育任务、是否愿意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门培训、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门培训、是否对其所护理过的病人及家属进行了健康教育、病人及家属对护士宣教健康教育知识是否认同、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等。发放问卷调查表136份,回收136份,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士对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态度,见表1。

2.2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见表2。

3 讨论

3.1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过程当中,绝大多数护士充分认识到为病人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护士认为健康教育是医生的事,另有个别患者及家属对护士传授的健康教育知识表示不信任、不配合。同时,提示医院护理管理者对全院护士有必要重点强化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与宣教水平,增强主动教育服务意识。

3.2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

3.2.1缺乏有效沟通时间从表2看出86.76%护士反应缺乏有效沟通时间,按照质量管理年标准要求,二级医院普通病室床位与护士之比应达到1∶0.4,而我院则为1∶0.34。临床实践中,由于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工作负荷过大,后勤支持系统滞后,护士绝大多数时间在忙于各种各样的治疗与非治疗性工作,无瑕顾及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视完成病人的治疗性护理为重点是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1]。但是健康教育不能等到条件成熟和/或依靠增加人员才实施,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大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健康教育已是医院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整体护理的主要措施,是现代护理为满足患者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主要职责。因此,科学地探讨在现行条件下医院病室护士如何优质高效开展健康教育是广大护理管理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3.2.2对病人需求信息不甚了解本调查中46.32%护士对病人健康知识的需求信息不甚了解,对健康教育缺乏热情,完成治疗后不愿意主动为病人做健康宣教,把健康教育当作是护士的份外工作,从而出现护士对病人病情的相关信息评估不够,在进行健康教育时不能较为园满地解答患者及家属的各种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照本宣科,无法真正满足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2]。

3.2.3对病人是否接受健康宣教没有自信由于受传统影响,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偏低,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端屎倒尿、辅床换被。表1显示有3.68%病人或家属对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只任信医生的建议;表2显示34.56%护士对病人或家属是否接受其健康宣教没有自信,如果出现医生与护士对他们的宣教内容不一致时,更容易使病人或家属对护士产生不信任的感觉[3],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病人和/或家属对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理解与接受。

3.2.4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缺乏表2显示52.94%护士认为本人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掌握贫乏,教育能力肤浅。目前在岗护士大多数未接受专门的健康教育培训,且由于平时工作紧张,未能系统地学习健康教育知识,向病人宣教的内容往往来源于专业书籍和简单的经验积累,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医疗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护士的业务水平只局限于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缺少新业务、新技术相关知识,更缺乏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训,护士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患者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3.2.5交流沟通技巧缺乏表2显示74.26%护士认为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时缺乏技巧性。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手段,是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必不可少的方法,由于病人的年龄、性别、文化、地域、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其生活方式和方法也有所差异,在沟通时,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语言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就会影响护患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宣教时较为盲目,内容针对性不强,健康教育不分阶段,不寻求恰当时机,施教时从入院到出院,从饮食到用药、从活动到休息一次性讲完,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病人并未掌握多少。当然,也不能忽视少数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态度冷淡,对病人缺乏爱心,对工作缺乏责任心等因素。

3.2.6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简单表2显示94.85%护士认为健康教育内容陈旧简单、比较程序化,形式单一,存在以疾病教育为主,轻视社会、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科学、系统并符合病人个性化需求的健康教育内容。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多采用口头教育或发放宣传资料,单向交流多,双向互动少,管理者对健康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对科室健康教育的计划、时机、效果、评价,没有科学的量质评价标准,在护士心中存在健康教育可做可不做,容易满足于应付检查而疏于自觉落实,护士是否进行宣教,效果如何,往往只是口头评价。

4结论

由于各种原因,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健康教育善处于起步阶段,未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管理与评价体系,好的健康教育方式,既要满足现阶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又要解决目前护士由于编制不足,忙于完成医嘱、技术操作、护理文书书写等而不能更好地为病人进行健康宣教[5]。当然,也不能忽视护士对承担健康教育职责认识上的偏差,这种主观因素也容易给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带来负面影响,使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旭.国外护理新动向—临床护理与预防保健相结合[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3(1):2

[2]蔡冬燕,李会云,魏婷娟,等.影响基层医院病人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6,4(2)61.62

[3]伍柒玉.产科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护士.2003(2):71~72

[4]高学文.医院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J].当代护士,2003(2):71~72

[5]田秀霞,等.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健康教育质量[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60:49

作者单位:425900湖南省东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吕海伦

第4篇: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对策

职业性质的工作和环境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精神科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工作难度大,应激强度高,易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了解影响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促进精神科护理的持续发展。 1 工作压力产生及表现 1.1 社会因素

1.1.1 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在医院内部还是社会上仍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现象,加上人们对精神卫生工作认识的不足,对精神科病人存在偏见甚至歧视和排斥,在精神病医院工作的护士同样也存在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同时工作环境差、医疗设备简陋、非护理性工作多,认为护士就是简单的给病人输液、发药,对精神科护理工作存在误解未得到社会和病人家属的认可和尊重,挫伤了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其感觉前途渺茫、无成就感,产生自卑、消极、悲观心理。

1.1.

2 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与效益好、收入丰厚的一些综合医院相比,精神科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低,超负荷的劳动强度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经济收入与所承受的高风险不成比例,使其产生失衡感。

1.1.3

工作职位竞争的压力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医疗卫生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下岗或转岗问题的存在,且呈逐渐上升趋势,护士的竞争意识增强,精神科护理范围也在不断扩展,知识相互渗透。护士的学历和技术水平不能满足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外,还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工作需要;晋升、晋级等给护士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使护士长期处于高度压力工作状态,心理负担加重。

1.2.

1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精神科护士从事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是一种处于特殊领域中从事护理工作的群体。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病人的攻击率为98.47%,既要提防被病人攻击,还要防止病人发生意外;精神科病人多不能正常表达躯体感受,在妄想支配下易发生自杀、伤人、潜逃事件;再加上精神科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各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病人突然死亡,也给护士造成了许多心理压力。

1.2.

2客观形势使护士产生压力

医院要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护理管理者必须高标准、高要求。当精神科病人思维及行为紊乱、治疗护理不合作时,护士应及时采取保护性约束及强迫性治疗。由于病人家属缺乏精神卫生知识,对护理行为不认可,使医疗纠纷投诉增加;再加上举证责任倒置,更增加了医院的压力,迫使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必须恪尽职守、精心细致。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护士在工作中经常受到挫折,易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一旦出现难以避免的事件、面对社会及家人的不理解,护士精神科护士产生更加严重的疲惫心理。 1.3

人际关系

1.3.1

护患关系

由于精神科病人大多存在自知力缺失,否认自身疾病,依从性差。护士在护理精神科病人时强制进行,护患冲突明显增多,护士常遭到言语辱骂或暴力攻击。另外,由于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也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士既要完成必要的技术性工作和繁重的生活护理,还要保证病人的安全,这种包括心理、生理和文化照顾在内的全面护理,需要护士付出更多的劳动和精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3.

2 医户关系

医生是医院的主体,部分医院出台各项制度,医生具有绝对优势,护士的贡献未被社会完全承认。甚至有个别医生不尊重护士,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使其不能从工作中体会到自我价值及满足感和成就感,导致其心理不平衡,产生悲观、失望、抑郁心理,从而影响医护间的密切配合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1.

4 个人因素 1.4.1

心理健康知识缺乏

多数护士上岗前未接受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不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平衡、调节和完善,造成对心理的易感状态,内心矛盾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躯体化;再加上对精神病症状知识掌握不好,对病人产生厌倦、恐惧心理,使其产生较大的压力。

1.4.2

角色冲突带来的压力

护士在工作和家庭中扮演者着多种角色,例如:对夫妻关系、子女、老人赡养、经济问题等处理不当,易使护士产生心理压力;同时,护士还承受着因月经、怀孕、分娩、更年期等生理变化而带来的心理问题,特别是精神科护士在妊娠期间担心躁动病人带给自身的不安全,且其家人也不支持,使护士产生更多的压力;再者有些护士担心自身健康可引发焦虑情绪,增加心理负担。 2

对策

应对是人们对压力源的适应性反应,是对内部或外部的调整或解决。国内学者调查显示,当护士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解情绪衰竭。由此可见,勇于面对并解决问题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护士的工作疲溃感,不是单纯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人、社会与职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进行以下3个方面的综合干预。 2.1

个人层面

2.1.1

注重自我内部调节

精神病区环境特殊、工作压力大、护士应调整心态,加强修养,努力学习心理学和行为学知识,提高自己面对不良刺激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技巧。同时,护士对护理工作应有清醒的认识,护理服务需要艰辛的付出,在工作环境中善于与病人沟通,密切观察病情,吸取经验教训,尽可能的减少压力因素的干扰。当产生负性情绪又没法调解时,要积极寻找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宣泄,并寻求支持,主动向同事、家人、亲朋好友倾诉,参加各种娱乐活动,以释放和调节情绪,保持稳定心态。正确处理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关系,增强自信心,培养健全的个性,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努力适应工作环境。

2.1.2

提高业务素质

精神科护理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理论的科学,随着精神科护理范围的扩展,精神科护士的角色越来越多,现行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要求护士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因此,精神科护士应自觉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精神医学知识、精神科护理知识和丰富的边缘学科知识。在专业方面要拥有自信心,取得病人的信任,减少紧张、焦虑情绪,改变社会对精神科护士的看法,维护尊严。

2.1.3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精神科病人由于大脑机能失调,护士要正确的对待其言行,勿以道德标准衡量,对病人持友善、宽容、诚恳、希望、接纳的态度,应用沟通交流技巧,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关系。 2.2

组织层面

2.2.1

完善病区安全设施及科室人员配置

为解决精神科护士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完善病房的安全设施,病房内设独立的医护人员通道,定期进行环境安全检查;同时,医院管理都要尽量保障精神科护理人员配备,改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合理、有序的安排班次,保证中班、夜班双班制,对重症病房加强人员配置及环境设置,充分考虑精神科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保障护士及病人的人身安全。

2.2.2

重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教育

临床护士更多考虑尽快解决病人健康的根本问题,而忽视了潜在的法律问题。因此,护理部要组织护士学习《理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让其认清自己的义务及病人的权利,是护士对每个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后果要有预见性,并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准确地记录病人的病程。让护士学法、懂法、守法,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充分保障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护理质量。

2.2.3

注重职业防护,减少职业性危害

护理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管理方法,明确客观存在的有害因子。为不合作病人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适当保护,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保证病人有效治疗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对妊娠期护士尽量给予照顾,解除其后顾之忧;组织护士学习简单的防身术及病人的沟通技巧,提高精神科护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精神科男护士,有效地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消除恐惧感和盲目性,减轻工作风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2.2.4

管理者和同事应给予支持

发生护理缺陷事故和遭受病人攻击后,精神科护士心理压力很大,此时管理者应及时通过支持、鼓励的方式,促进精神科护理群体的发展。有研究表明,医院的方针政策、组织氛围、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均对护士职业压力有所影响,能够预防或缓解职业倦怠。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理解、关心、爱护护士,同时还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鼓励护士参与管理,并侧重正性激励;另一方面要做好负性激励因素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护士从根本上认识到医院发展和自我提高的必然需要。对缺陷事故的事后调查,要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通过系统分析事件,信息共享,达到提高护士警觉性,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目的。 2.

3 社会层面

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社会支持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它可以对受压力的个体提供帮助,以便使其维护良好的情绪体验。因此,在提升护理制度改革的同时,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都应从根本上重视精神科护理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对康复期的精神科病人或病人家属进行全力和义务宣传,增加其对护士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加以宣传,引导人们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精神卫生知识,理解和尊重精神卫生事业和精神科护士,以激发精神科护士的自豪感、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何贵荣,李小妹,顾炜,等. 护理工作压力源及压力程度的研究状况[J]. 护理学杂志,2001,16(11):70~702 [2]

刘增恒. 身心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52.

第5篇:康复科质控护士对终末病历质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康复科使用质控护士的管理方法对终末病历质量的影响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康复科病历224份,随机等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对护士进行质控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对比两组护士对终末病历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 采取质控护士的管理与对照组的终末病历多项质量结果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质控护士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康复医学科的终末病历质量。

关键词:康复科;质控护士;终末病历

病历作为反映医疗质量各个环节的重要资料,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消除安全隐患有着重要的意义[1]。而对终末病历(出院病历)进行质控,更是具有的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康复科(康复医学科)是卫生部规定的一级学科[2],对其病历质控,有利于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减少护理纠纷。作者通过对我院康复医学科采取质控护士管理的研究,探讨其对终末病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病历224份,将其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112份,两组病历差异值P>0.05。

1.2 方法 对照病历组的护士采用常规管理,按照正常流程进行日常操作。管理病历组护士采用质控管理,其具体管理方法为:

1.2.1成立质控小组 根据制冷检查标准,将护理质量进行划分,成立6大质控小组,其分别为病历书写、病房管理、急救药物物品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技术与消毒隔离、健康教育6大方面。

1.2.2制定检查制度 护理管理部门根据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制定6大质控方面相关管理制度,以及质控护士的推选要求、责任制度、操作流程等。根据推选要求,推选出2名责任心强、技能水平较高的护士作为质控护士。

1.2.3 质控检查 质控护士根据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每日对病历进行质控,同时随机抽查上月终末病历进行质控,其抽查率约为科室当月终末病历的5%左右,并将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护生长反馈。护士长则在每周的行政查房过程中,对质控护士进行监督检查,并在月例会进行分析总结。

1.3质控内容 质控内容包括:病历首页、三测单(脉搏、体温、呼吸)、评估单、护理记录、长期和短期医嘱单以及医疗费用核算等7个护理记录项目。

1.4评价方法 制作病历质量评价表,按照满分百分的计分制进行计分,即护理记录为30分,长期医嘱和执行单合计25分,短期医嘱15分,三测单为10分,病历首页和护理评估单均为5分,医疗费用核算10分。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士通过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其病历质量评价分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通过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两组终末病历评分结果有着明显的差异,见表2,P<0.05。

3 讨论

由于我国目前护理实践质量标准体系偏重于基础质量[3],对终末质量控制程度不高,其通过基础质量标准反应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容易造成护理工作的被动性。开展质控管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认识到病历的法律效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关问题,并且提出合理预防措施,避免今后类似情况的发生。

我国《病历书写的基本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病历在书写要字迹工整、清晰,语言表达准确、通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不得有刮、涂、擦、粘等现象出现,如出现书写错误需按照规定修改并签名。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常规管理的对照组病历中,多次出现涂改现象。通过开展质控管理,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全面的发现护理人员在病历书写时存在的问题,并做出针对性的教育,避免由于疏忽造成的病历质量缺陷,使医院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4]。

质控护士由护士自主报名,通过投票选举出责任心强、专业知识丰富、用于创新、善于沟通的专业护士所产生,其在工作中有着监督和被监督的性质,有利于发挥出其质控作用。质控护士每年进行一次选举,成绩不佳者将被淘汰,极大提高其进取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质控管理作为医院科学管理的应用,是一种现代化医疗质量管理模式[5],其要求病历档案整体化、规范化、信息共享化,有效的提高了终末病历的书写质量。通过采用评定评分表,可以随时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及时、准确、规范、真实的病历记录,是医疗机构综合水平的反映,其也是医疗管理中的难度与要点,通过开展质控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终末病历质量[6],提高医疗水平,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金朝霞,赵永胜.探讨环节质控对终末病历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学,2014,(44):110-112.

[2]杨万章,张鸣生,向云.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病历质量现状调查和建议[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07)669-671.

[3]蒋芙蓉.行为质控护士在康复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0(11):203-205.

[4]胡立珍,徐艳辉.终末护理病历全质控对提高护理病历质量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8(01):106-107.

[5]马国胜,蔡曦光,张东.实施临床路径对终末病历病案质量的影响[J].中国病案,2013,14(5):30-32.

[6]吴秀兰.对病历终末质量监控的看法[J]中国病案,2005,6(7):4-5.

编辑/张燕

第6篇:护士长非权力影响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护士长的非权力影响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对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间某科室的临床护理记录资料以及工作业绩表现等进行回顾分析,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充分发挥非权力影响因素,并与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间的业绩表现相比较。结果:护士长在日常管理中应充分应用非权力影响因素,护理工作业绩有很大提高,与之前相比护理管理水平提升明显。结论: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多应用非权力影响因素,以促进科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护士长;非权力影响;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596-02

管理者对下属的影响力主要有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权力影响往往带有强制性和控制性,而非权力影响则是管理者自身表现出来的行为或素质对下属的影响力,是管理工作顺利完成的保证。护士长是科室护士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应用非权力影响去影响下属,以提高整个科室的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本文对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用非权力影响的作用和策略采用回顾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到2012年1月间内一科的护理工作报告以及业绩表现等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2月到2010年1月间内一科的护理工作报告以及业绩表现等作为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其中2008年到2012年,内一科护士长为同一人,内一科护理人员共30名。

1.2方法: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应用非权力影响对护理科进行管理,主要包括:(1)发挥护士长自身的品格魅力,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管理中;(2)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增强组织指挥能力、决策协调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3)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护理技术;(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尊重下属。

1.3比较方法: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工作报告和业绩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者的差异。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业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护理业绩,观察组的护理质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长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与科室护理人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护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3讨论

护士长的非权力影响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次研究中也能够看出,在护士长应用非权力影响对科室进行管理后,其管理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护理质量也随之上升,这说明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应多应用非权力影响。护士长应用非权力影响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发挥护士长自身的品格魅力。一个人的品格包括其品行、作风、道德、人格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内容通过日常言语和行为得到表现。拥有优秀品格的领导者会对下属产生很大的影响,并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尤其是护士长,若护士长拥有十分优秀的品格,护理人员会以护士长为榜样,且会对护理工作充满敬意。因此,护士长自身的品行一定要端正且心胸开阔,在日常处理相关护理问题时要本着公正公平、实事求是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位下属。护士长还要在护理人员中树立起优秀护士的良好形象,影响带动科室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向患者展现医院与科室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群体形象。此外,护士长在日常护理管理中还应展现自己亲和的一面,以增强科室护理团

第7篇: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现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个人肤浅的看法: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第8篇: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张金键

心理健康问题为人们普通关注是与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社会越发展,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也就越加突显。

作为社会对人类健康观念的重新认识的一种结果,心理健康对在校生的成长有着广泛而普遍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校生是在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生和成长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的受益者,但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在目前,我国在校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之高、范围之广,这是必然的现象。因此,从家长到学校、社会都相当重视,有关的研究也相当热烈。本文主要就教师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影响谈几点看法,以尝试揭示其中的关系。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表面看属于个体行为,但对心理的研究表明,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类。内源性因素主要是指个体在生长过程中本身生理因素引起的心理变化。如遗传因素、分娩异常、发育迟缓,各种疾病等。内源性因素是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对学生的作用比较直接、明显。

而外源性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不同于内源性因素,具有间接、隐蔽、难以控制的特点。主要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对在校生来说,社会因素由于学生用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时间同家庭、学校相比毕竟相当有限,其影响还不是决定性的。家庭因素相对于社会因素,其影响力要大。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由于血缘的关系,学生从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长辈那些接受的影响直接而细微,容易形成定式,不易改变。

学校是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主要舞台。学校办学思想、文化氛围、物理环境、人际关系及教师的素质直接对学生的行为培养、个性发展、生活和社

1 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教师是学生成长的直接培养指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成了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师的素质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又称之为教源性心理问题。

对学生心理问题,过去我们一向过多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源性因素不被重视。不少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咨询,也往往侧重于学生本身的原因。学生有问题到教师身上找原因,这种观点难以被人接受。但实际情况却证明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是呈正相关关系的。

教师给学生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心理品质进行过滤,剔除不合胃口的,吸收与自己情趣相近的,使自己逐步向自己喜欢的教师靠近,形成与教师相类似的心理品质, 这个道理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有些学生连老师的笔迹都可以学得维妙维肖。

心理学上曾对教师的特征与其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教师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研究表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显著相关,但教师人格特征却能影响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个性。如:

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能更好地与学生共享喜爱和感情,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长于激励、生动活泼、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课堂上更能控制学生活动,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学生学习具有更大的创造力,善于培养更多的探究性的人才。

公正、民主、合作的教师则易于培养具有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对人诚实、坦率的学生。

善于学习,对本学科性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师,受其影响学生在学业上较认真、专注,容易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风专制的教师,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焦虑、冷淡的性格,而且带有比较强的攻击性。教师在的时候学生毕恭毕敬,一旦教师离开则可能秩序大乱,不能自制。

对学生放任的教师,所带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什么事情都无动于衷,缺少对事业的责任感。

其他如教师兴趣广泛,学生中也多有业余活动爱好者;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生也多心平气和,活动有序;教师偏袒、不公平,则学生多任性、猜疑、自负或自卑。

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二、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六、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

4 着重要作用。

七、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明了榜样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同样包含学习做人的道理,但他们的社会经历有限,难以提供足以学习的榜样。进入了学校后,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将成为学生学习做人的模板,这是教师职业所以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

1. 要以人为本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教师在管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如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管理者应该始终把管“人”放在第一位,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趣和爱好,明了并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和依法参与管理学校的民主权利,努力保持教师的心理平衡,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

2. 建立积极的校园人际关系

“文人相轻”,这是一种容易形成效率衰减的人际关系。它使教师间的信息流难以沟通,教师心理上有隔阂,互相防范,影响团队效益的发挥,也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障碍。管理者应努力避免这种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间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变“相轻”为“相亲”。

3. 采取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

有效的心理训练,既能帮助教师消除心理问题,又能提高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方法有团队训练和个体训练,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专门训练和非专门训练三种类型。

团队训练指请心理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训练;个体训练是教师个人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有形训练主要指借助直观的工具或手段进行训练;无形训练要求通过教师间的各种活动和交流达到疏通、融合各种关系的目的;专门训练是有针对性对部分教师集中训练;非专门训练则利用课余、工余时间进行。学校管理者应该对全校教师的心理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制订计划,采取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并且主要地运用个体训练、无形训练和非专门训练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4. 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

学校管理者评价教师的方法有很多,但有一条却是不变的真理,那就是你永远都需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你的下属,这是任何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的胸襟。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但教师是普通的。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的心理。如果我们“求大同,存小异”,充分肯定教师哪怕极细小的一点成绩,都会使之成为教师更为努力工作的内驱力。

5. 知人善任,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

超负荷的工作量以及与本身素质不相符合的工作容易使人的心理产生异常,如失望、暴躁、焦虑、烦闷等。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个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安排工作,避免教师超负荷的劳动。

戴高乐将军有一句名言,他说:“我们还可以去月球,那并不是远不可及的事,不过我们所该探寻最远的距离,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心灵是最博大的,教师的心灵尤其如此。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只有每位老师能做到智力发达、情感丰富、意志顽强、人格完

6 整,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乐观精神,具有洞悉学生内心世界的观察能力,与学生密切沟通的交际力,能随时调控自己和他人心态,才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每天在学校与教师的有效接触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学校中教师是当然的主导者、支配者,教师的一个皱眉、一个微笑,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地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学生的害怕、说谎、违抗等心理失调的原因之一,是与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有关。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

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讲的是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试验者从几个班中随机抽取一些学生,这些学生有学习好的,有学习差的,大部分是平平常常的。然后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有特殊的潜能,将来会有很大的成就。一年之后,试验者发现这些学生真的个个成了优等生。不管原先的基础是好是差,每个学生都比他们原有的水平有了显著进步。试验者将试验的真相及试验的结果告诉了老师,老师们也相当吃惊。事实上,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大的变化,仅仅是对学生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而已。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心境不好的教师很难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常表现得烦躁、易怒、容易冲突、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如学生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学习效率不可能高,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以往会导致心理问题,甚至疾病。相反,教师心态健康向上,生活态度积极,教学积极,就会想方设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生也会积极地学,积极地思考。教师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心理会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及学生接受与理解知识均有直接影响。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心理不健康,就难以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会采取不合常理的态度、方法来对待问题,会使师生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现在,有的教师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苦口婆心,竭尽全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学生要么我行我素,要么“阳奉阴违”。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曾指出: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治病,如果遇到一位好教师,学生由于家境等造成的不健康心理可以得到改变。教师和学生对立的状态绝不利于学生学习,是否产生对立的师生关系及对立关系能否妥善解决,最终决定于教师的心理状况。

7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人,是参照,是榜样。特别是中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我,很容易模仿别人,尤其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情绪好不好,喜不喜欢工作,都会影响学生。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处事不公、乱用权利,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教师能以愉快而安详、沉稳而冷静的态度对待学生;以热情、豁达、诚恳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和蔼、真诚的语言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时时处处使学生感到亲切、温暖,感到一种无形的吸引力,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易导致孤僻、压抑、焦虑等心理疾患,这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对学生形成厌恶、憎恨、歧视等反面态度。人际关系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相外时,信任、欣赏、以诚相待,关爱有加。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帮助教师树立自己的威信,而且能指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尤其在促进学生的团结与合作方面起到了楷模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成败与发展。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一个心胸开阔、健康快乐的教师吧!

第9篇:锻炼对情绪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与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关,它能减缓抑郁和焦虑症状。”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似乎是一个广泛流传的常识。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可以减缓或消除焦虑、抑郁类心理疾病,纠正人的心理缺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一.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 1.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2.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

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4.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5.治疗心理疾病

由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获取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性格怪癖、郁郁寡欢

的学生,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他们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只有适宜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所采用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不科学,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心理耗竭和锻炼依赖性。心理耗竭是指锻炼者在锻炼中因长期无法克服的运动应激而产生的一种耗竭性心理生理反应,是一种锻炼心理症状。该症状不仅会损害锻炼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直接导致其退出锻炼;锻炼依赖性是指锻炼者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和生理依赖,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有积极锻炼依赖性的人能够控制锻炼行为,在运动后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运动量组别对大学生的体、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因子等有显著性差异。有消极锻炼依赖的人在锻炼后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应激、抑郁、焦虑和愤怒等情绪体验。

上一篇:考研经验和教训总结下一篇:中班数学区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