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职称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职称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第一篇:职业教育职称论文

陕西省教育系统职称评审工作概要

作为教育学术期刊人,在编采工作中。我们经常接到作者对职称评审工作的一些疑问。及论文发表规格的困惑。为此,我们专门邀请陕西省教育系统主管职称评定工作的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师范处处长张宏民,就有关问题做了重要阐述。

建立职称评审工作机构

为了做好教育系统职称评审工作,省教育厅成立“陕西省教育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纪检书记和分管厅长及办公室主任为成员,下设的办公室与省教育厅师资与师范教育处合署办公,负责职称评审的日常工作,师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

在省职改办的领导下,省教育厅设立四个评审委员会;

(1)“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2)“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3)“中小学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部分中央驻陕单位、省直属单位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4)“工程、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的工程、实验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以上四个系列的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通过后,由省教育厅职改办报省职称改革办公室(人事厅)审批。中级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和审批工作,由省教育厅职改办负责。

高级职务指标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根据高校办学层次对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岗位实行结构比例控制:

(1)“211”院校的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比例为60%;

(2)具有5个以上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55%;

(3)具有4个以下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50%;

(4)具有硕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45%;

(5)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40%;

(6)高职院校和普通专科学校专任教师,高级职务人员为25%(现在看比较低,因为教育部对学校评估的要求是30%)。

有了结构比例的控制,各高校可以统筹规划自己的队伍建设,每年的申报数量自己算账,我们不再为几个指标来回扯皮。

科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政策

原有的评审政策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逐渐不能适应当前职称评审工作的需要,2003、2004年,我们在省职改办的领导下,结合我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实际情况,广泛征求了各类高等学校意见,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了《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试行办法》。

新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实施办法有3个特点:

一是分类管理,将我省高等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划分为三个类型进行要求和管理:

①“211院校”;

②一般本科院校;

③专科、高职、成人高校;

也就是说按照各类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承担任务的不同,在职称评审的条件设计和要求上区别对待;

二是提高了评审标准,特别是《破格晋升教授、副教授》评审办法,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提供了捷径,有利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评审办法也详细具体,便于操作;对申报论文有核心学术期刊及数量作了明确的要求;

三是按申报人学位层次设计任职年限。就是做高等学校教师,必须要有学位,起码是学士学位,这样就保证了教师来源是大学本科毕业生,符合《教师法》第十一条之规定。然后区别不同学位,规定了任职年限。对手党校学历,1995年,人事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可《关于转发国家教委教成厅[1995]15号文件的函》称:现将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重申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学历的复函》转发你们,请在职称工作中掌握执行。(教育部函称:1、根据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党校学历不应等同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学历。2、党校学历不作为报考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学历依据。请遵照执行。所以,党校学历至少在教育系统职称评审中无法认可。

新的评审办法实施四个年头,总体上看是比较可行的。2005年虽有个别高校提出他们的学科比较特殊,要求区别对待,给以照顾。后来我们请示省职改办研究。认为“此意不要”!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

职称评审工作主要做法

1.坚持每年开好两个会。一是年度评审工作安排会,二是年度评审工作总结会。在职称评审工作安排会上,明确当年评审政策(注:政策要连续,轻易不要动!政策需要调整,至少提前一年通知学校和教师。比如对研究生班结业证的认可问题,省教育厅在2004年布置职称工作时就指出:研究生课程班结业按照研究生学历对待,是我省近年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的一种过度办法,将在适当的时间取消,请各学校督促已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的教师提早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布置职称的文件中规定:到2008年,我省教师职称评审将取消这一层次,请各学校督促已取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的教师提早攻读硕士学位。2006年也是这么要求的!但是,对1959年底以前出生已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学位不作要求。这个年龄段的人当时基本没有实行学位制度,没学位证。当然一刀下去,总有‘贴着刀刃”的,全省有几个教师有意见,绝大多数教师是拥护的!),再就是提出评审工作要求,以便统一思想;在年度职称评审工作总结会上,系统总结本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这两个会对职称评审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评审政策规定公开、透明。2003、2004年新的高校职称评审文件,对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条件要求相互交叉,执行中容易混淆。为此,我们把评审文件整理成图表形式,突出要点,条块分明,一目了然。有利于评委和工作人员掌握、理解,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失误。在接收申报材料时,又将有关要求与规定随时开会并以“纪要”的形式公布于办公现场,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每年评审工作进行到接收材料基本完时,也就是开始评审之前,我们办公室都要把前期工作基本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初步处理意见,由办公室主任负责给教育厅职改领导小组会议汇报,由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处理。这就是我常开玩笑说的“一切权力归农会”!对咱们做具体工作的同志来讲,不要也不能自作主张,免得惹起不必要的麻烦。现在人神通广大,办法很多(诬告你都不知啥时候!),但是一旦上会定了的事,任他去折腾,咱们自己超脱。

3.申报人员自选专业学科。省教育厅职改办每年都将教师系列的20个专业学科在工作文件中列出,由申报人员自主

选择申报学科,明确了责任,避免了在评审工作过程中将申报人员申报专业学科错划的问题发生。这也是从教训中走过来的,曾经有人评审不过,责怪我们职改办给他分错了学科。现在自己选择学科,错了无怨无悔。

4.明确界定核心期刊目录版本:考虑到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北京大学、中科院、科技部中信所、社科院和南京大学等5家‘核心期刊”目录版本,作为申报职称所要求的范围。但是,在“核心期刊”的增刊和专辑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仅作为一般论文,不能作为申报职称评审所要求的核心期刊论文。

5.严格挑选的工作人员岗前培训。我们职改办是和师资处合署办公,人员较少,所以每年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时,都要从部分高校借调一些工作人员,我们要求人选的综合素质要高。又掌握职称评审工作的基本政策(逐年进行新老替换)。借调人员上岗前,必须集中进行业务培训,系统学习各个系列的评审文件,熟悉工作程序,并给每一位工作人员配发号码章,明确责任,同时制定了《工作人员守则》,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以保证评审工作的质量。

6.建立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我们每年差不多有1500人申报职称,按照职称申报、评审的工作步骤和流程,从2001年,我们就建立了职称申报评审管理系统,各单位软盘报送资料的同时,要求纸质报表加盖公章,核对无误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统一管理,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接收职称申报材料和评审过程中提取信息的错误。

7.从评委库随机遴选评委。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建立了数量大、学科比较齐全、层次高的评委专家库,入库评委2300多人,基本保证了每年评审工作对评委遴选的需要(确实不能满足需要时,我们就从外系统聘请)。确定每年参与工作的评委遵循“回避”、逐年更换老评委增加新评委比例、随机从评委库里抽取评委等原则,增强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对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者工作期间表现不好(注:对发现托人情、跑关系、投票表上全同意……)的评委,我们都能及时发现,则永远从评委库中拿掉。

8.严格审查评审材料要以人为本。我们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评审文件逐项审查申报材料,符合条件的材料则由负责审查人加盖本人的号码章;对于不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材料不得接收;对于不规范的材料(每人申报材料一式七份,比如哪份缺少签字、缺少公章等情况是难免的),则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帮助学校现场补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我们常给工作人员讲,老师申报职称尤如《少林寺》电影中和尚下山,是一路打拼出来的,从教研室到系里,再到学院,最后出学校,材料送到我们手,差不多要过四道关,不容易啊!),力争不让一个老师失掉一生中难得的机会;那么涉及政策性问题则要求工作人员及时给我们职改办汇报,由职改办处理,保证执行政策的准确性、一致性、公正性。

9.战前动员必不可少。每个系列开评前,我们都要召开全体评委和工作人员大会,请省职改办的领导到会讲话,指导工作,厅领导到会再重申有关政策规定,提出工作要求,强调工作纪律,扎扎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10.评审环节要注意横向平衡。我们每年基本是20个学科组同时评审,学科组之间把握政策的尺度要平衡。我们给每个组都安排了联络员,联络员的任务是给评委提供工作服务,及时反馈组内评审动态,掌握评委的工作态度等,这样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情况,进行工作指导,尽量做到各组之间政策把握适当。

11.准确界定未通过人员的原因。每年总有一些教师不能通过评审,我们要求所在的专业学科组对未通过人员明确界定其未通过的原因,最后通过大评委会审议后,通知所在单位直至申报人,这样,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评审原则,也对我们的工作也是一个监督,逼着你不能马虎从事,否则,“秋菊”是要讨个说法的!同时也为未通过人员明确指出存在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评审条件是严格的,评审工作组织应该说是严密的,所以,每年的通过率相对比较高,省职改办也比较放心。

作者:张宏民

第二篇:职称:教师的职业尊严与梦想

职称,是无数一线教师一生的光荣与梦想。说是“光荣”,是因为职称是教师专业技能的标志,也是职业尊严的象征;说是“梦想”,是因为许多教师终其一生都在为评高级职称而奋斗,不少人临到退休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职称梦”。

可能对不少教师来说,一辈子没有评上职称的“光荣”,只有“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教师们付出的太多太多,有的甚至因为“梦想”破灭而走上了不归路。

我相信,因为职称评定感到绝望的教师是极个别的,但深感职称评定不公的教师却绝非个别。

我曾任教的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有一名叫唐燕的老师,无论教语文还是当班主任,她都深受孩子喜欢与家长好评,同事们也觉得她很优秀。但有一次申报市里的一个什么奖,她却没有评上,因为缺了个什么证书,加分自然就吃亏了。为此,我写了《以人为本,还是以“证”为本》一文,开篇我这样写道:

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个别的——无论是同事,还是领导,更不用说学生及其家长了,明明都觉得某老师优秀,可放在“客观公正”的“硬条件”面前,他却“优秀”不起来。相反,另一位大家都认为很一般的老师却能通过同样的条件“一枝独秀”。这是些什么“硬条件”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各级荣誉称号、各类获奖证书,包括发表的文章,等等。有时候,两位旗鼓相当的候选人如果PK到最后,甚至连一面“班级卫生流动红旗”都会成为“压垮”对手的“最后一根稻草”。

放着活鲜鲜的“人”不管,眼睛只盯着那些死板板的“证”,这样的评选,越来越让我觉得怪怪的,甚至有些奇葩。问题是如此奇葩的评选都是打着“客观公正”的旗号,真让人无语。

唐燕工作15年了,现在还只是一级教师。我校还有一位工作25年的一级教师,叫蒋长玲。她也非常优秀,课上得好,班带得好,教学成绩也很突出,可就是评不上高级教师。好在她心态很好,在一次演讲中,她说:“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

唐燕和蒋长玲两位老师在面对职称上心态是好的,但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像她俩一样有着超然的心态。何况,教师们为自己评上高一级职称而努力也是理所当然的,为职称而焦虑也是可以理解的。

建立中小学职称制度的初衷是什么?我查了2015年人社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上面是这样说的:“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點、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大家看,“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这是个良好的初衷。前一段时间我以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为平台,在全国教师(中小学教师占绝大多数)中做了一项以职称评定意愿为内容的调查。

参加此次调查的教师有38694人,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来自直辖市的教师占比3.58%,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的教师占比8.41%,二线城市教师占比30.45%,乡村教师占比最多,为57.21%。这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当前基层教师的分布状况,所以这个调查结果应该是有代表性的。

另外,参加此次调查的教师小学的占40.47%,初中的占38.4%,高中的占17.03%,幼儿园和职业学校的分别只占1.51%和2.44%。可以说,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国家职称评定更加看重。

下面我就此次调查结果进行简单的述评。

第一,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难。

调查数据显示,公办学校的教师中10—30年以及30年以上教龄者占调查总人数的80.5%。这些教师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可大多仍为一级教师(51.41%)和二级教师(34.88%),被评为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0.37%,正高级仅有0.14%。调查还显示出极少数教师没有参加任何职称评定。

第二,教师对国家现行教师职称等级评聘的标准不甚了解。

面对“您是否了解国家现行教师各职称等级评聘的标准条件”的调查题,表示“非常熟悉”的教师只有30.91%,而表示“了解一些”的占51.54%,还有17.41%的教师表示“比较模糊”,另有0.14%的教师没有答题。其实,国家的有关条件和政策是比较清楚的,之所以有不少教师感觉“比较模糊”,可能与基层学校对政策的宣传不够充分有关,这导致一些教师感觉政策不透明、不公开。

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现有职称制度不能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呼吁进行改革。

对“您认为现有职称制度是否能够激发、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查题,仅有3.86%的教师认为“是”,而79.44%的教师认为“否”,还有16.59%的教师表示“不好说”,另有0.11%的教师没答题。可见大多数教师没有感到现行职称制度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题,有96.89%的教师认为需要改革,有2.21%的教师感觉“不好说”,仅有0.73%的教师主张“维持现状”,还有0.17%的教师没答题。可见,呼吁对职称制度进行改革拥有相当广泛的民意。

第四,大多数教师把改革的期待指向了工资待遇。

“您认为激发、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以下哪方面的内容更重要?——专业成就、学生成长、职称职务、竞赛获奖、工资收入、绩效奖励”,有57.04%的教师选择“工资收入”,有18.08%的教师选择“绩效奖励”,两项人数占75.12%。这说明教师普遍认为,提高工资收入和绩效奖励能够调动、激发大家的积极主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个人成就感不仅仅需要从专业成就、学生成长等获取,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通过与自己劳动匹配的工资待遇评定自身的价值,工资收入偏低是教师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第五,大多数教师希望取消职称制度。

对教师职称制度,有77.42%的调查者明确赞成取消,有7.01%的人不赞成取消,还有15.5%的人感觉“不好说”,另有0.07%的人未答题。

第六,对职称制度改革,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以教龄的长短作为评判标准。

有69.91%的人主张按教龄到了一定年限自然晋升,有16.46%的人主张按教育教学业绩晋升职称等级,有11.27%的人主张参照工作量确定职称等级,有1.27%的人主张按学历确定职称等级,另有1.09% 的人未答题。

把上面第五、第六两项调查结果联系起来看,大多数教师认为,如果一时不能取消职称制度,那么不如以教龄的长短作为评判标准,决定职称的评定和晋升。因为对教师工作优劣的评判很难有一个公正、客观、准确的衡量标准,何况操作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猫腻”。所以教师们认为,要么取消评聘制度,要么按照年龄来按资排辈,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暗箱操作。

从参与调查教师的留言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教师赞成“取消职称制度”的理由:

1.名额有限

教师们认为,“僧多粥少”是职称评定制度中的矛盾根源之一。名额配置比率在各个学校之间不公平,有的学校因为中老年教师人数多,所以年青教师只能排队等位。即使学校有相应名额,但因为名额分配有限,需要去挤“独木桥”。

2.考核欠公平

因为名额少,竞争激烈,于是考核中暗含了一条潜规则——论资排辈,而职务高低成了论资排辈中的资历和辈分的代名词。“领导优先,一线靠边”成了很多学校的默认模式。另外,因为职称条件中还有当班主任、上公开课、支教等规定,于是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去当班主任、上公开课、支教,让正常工作变了味;更有甚者为了利益,挤兑同事,取悦领导,拉关系,走后门,使学校成为名利场,学术论文、科研成果造假成了某些教师“皇帝的新衣”——“评上的教师不高级,没有评上倒更优秀”。

3.考评苛刻

职称的评定就如同将教师分为三六九等,为了拉开教师之间的差距,相关部门会制定许多“细则”。很多教师认为评定细则重形式、轻业绩,还有许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为了迎合这些条款,教师不得不戴上更多的“镣铐”,限制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即使符合这些条款,在评定职称中,也要准备繁多的资料,让教师费时费力、劳心劳神。

4.一评定终身

让很多教师无法接受的一点是,评上高级职称的一些人犹如进入了“职业保险箱”,提早进入退休期。于是,某些单位便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高级职称的教师不在一线,在一线的教师不是高级职称;职称高的教师干活少、拿钱多,职称低的教师干活多、拿钱少。

也有教师不赞同取消职称制度,他们的理由和改革建议如下:

1.有竞争才有激励

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技高者酬丰的导向,起到了激励作用。如果取消这样的评价机制,优秀的教师无法拥有与其优秀相称的尊严与收入,与其他教师并无区别,这又将回到“大锅饭”时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造成更大的不公。

2.教师的成长也需要评价

职称正是教师受到肯定性评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对改革职称制度的建议

(1)按需配置名额:教师符合标准该评就评,而不是让有限的指标引发教师之间的矛盾;

(2)精简评选标准,让评价标准回到教育教学本身,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参考公务员体系里的自然晋升制度,或让职称与工资脱钩,仅作为对教师专业技术的荣誉称号;

(4)对教师采取阶段性业绩的考核,降低职称对工资的影响,增加教龄津贴,提高基本工资。

以上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对目前职称制度的大体看法。

我明确反对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因为职称也是教师价值和尊严的标志。但我也认为目前的职称制度应该改革,为此,我有以下改革建议:

第一,增强教师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职称评定只是最后的结果,而不同等级职称的产生过程,就涉及科学、公正和权威的考核与评价。许多教师反对的并不一定是职称本身,而是评审的不科学、不公正和缺乏权威性。所以,我们要在改革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上下功夫。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不少这方面的成功改革与创新了,比如:

1.多维评价

卢志文先生所在的江苏翔宇教育集团探索的“家长满意、学生喜欢、同行佩服、领导称心、自我认同”的“五维评价”,将单一的评价变为多元评价,防止了简单化,相对比较科学和公正,值得肯定。

2.模糊评价

这方面,李希贵校长所在的北京十一学校做得比较成功。李希贵说:“我们必须寻找综合的、多维的、互动的评价方式,而具体实施方式就是人事制度构架中的以双向选择为特点的聘任制度。”他们放弃了烦琐的、精确的考核,不搞所谓“精细化管理”,而直接用聘任取代考核。当然,这里聘任不是简单的“校长说了算”,而是有着很科学、很成熟、很有操作性的一个系统。只要到了新学年,各部门都争相聘某位教师,那就说明大家對他的评价很高。

3.教师参与

我在武侯实验中学建立的学术委员会,承担着学校职称评定的工作。我对教师们说,评职称是一件很专业的事,不能搞“民意投票”,所谓让申请者述职,然后投票决定谁上中级职称、谁上高级职称,这是很荒唐的,就像诺贝尔奖不能让全民选而只能由专家评选一样。那怎么办呢?我们成立自己的学术委员会,每个教研组推出一位委员,条件是人品好、业务强,然后他们根据一套经全校教师通过的“工作规范程序”操作。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不由行政干部担任,而由德高望重的教师担任。我当校长九年,很少有教师因职称问题来找我,因为找我没用。

第二,增加中高级名额,组成权威公正的评审机构,只要符合条件的都上,避免“僧多粥少”的所谓“竞争”。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大增强,完全可以承担起这笔投入。

第三,评上基础职称进入职称序列后,按年限考核,只要达标,没有大的教育教学失误或事故,就一律晋升上一级职称。

一个学校最重要和最珍贵的是什么?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比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与幸福!”是的,教师的尊严与幸福至关重要,千万不要因职称评定,而伤了广大教师的心啊!

所以我的结论是——

让科学而公正的评价制度,成为教师的尊严与幸福的重要保障!

(本栏责编 晓 月)

作者:李镇西

第三篇: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

8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增加财政投入支持发展学前教育,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情况的汇报。

会议决定,在近两年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陕西省宝鸡市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再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国部分地市开展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遵循教育發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二)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国家制定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定具体砰价标准。对特别优秀的教师制定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三)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内进行,岗位出现空缺时教师可以跨校评聘。新的职称制度适用于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工读学校等。

会议决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更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举措。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制定试点方案,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为加快解决学前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城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切实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矛盾,会议决定,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原则、进一步增加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一)支持中西部农村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包括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依托有富余校舍资源的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按照一定条件招聘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志愿者。(二)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多形式举办幼儿园。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发展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对地方扶持多渠道举办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对迁子女入园等,中央财政根据工作实绩给予奖补。(三)从2011年起,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四)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会议强调,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要加大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会议要求,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坚持因地制宜、勤俭节约,坚决杜绝不顾条件大干快上、搞豪华建设,坚决防止资源浪费和产生新的债务;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办园和保教质量。

第四篇:2008年度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系列、工程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工作安排

一、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一)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仍按照《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陕人发[2003]83号)的规定和《陕西省教育斤关于2003年度高等学校》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系列、工程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项安排的通知》(陕教师[2003]89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凡是2008年12月31日前,达到规定的申报不同档次职务任职资格条件的人员,在本校的岗位设置范围内(以下其他三个系列要求相同),可申请教师系列高一级任职资格。

对于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成绩突出,但任现职年限尚未达到《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陕人发[2003]83号)文件规定要求的人员,可根据《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务试行办法》(陕人发[2004]67号),申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任职资格。

(二)关于“核心期刊”论文认定问题。基于目前有多种“核心期刊”目录版本,其内容各有侧重。经研究,今年仍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介所等5家机构分别编辑的最新“核心期刊”目录,作为我省高等学校2008年教师系列职称评审工作确认“核心期刊”的依据。各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在上述规定的5种“核心期刊”目录范围内自主选择。各类“核心期刊”的增刊、专辑,只作为普通学术期刊计算论文数(文章复印件、未发表的文章打印件、来稿通知或专家鉴定的文章不作为规定论著)。

(三)关于申报人员的学位问题。申报晋升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要求具有学士及其以上学位,但对于1959年12月31日前出生且已经取得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申报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学位可不作要求。根据我省近年安排职称评审工作文件的规定,从2008年起,我省教师职称评审取消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按照研究生学历对待这一层次,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审只区分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不再有学士学位基础上的研究生班学历层次。请各学校在工作中从严掌握并作好解释工作。

(四)关于民办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由其他系列转换为高校教师系列的问题。

1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06]101号)精神,各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民办高校教师的人事档案。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纳入省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范围,参照同级同类公办高校教师评聘办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请各民办高校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督促本校教师参加省教育系列高级评审委员会统一组织的职称评定,报经省职改办批准。凡未经省职改办同意组织评定的教师职称,在全省范围内一律不予认可。

2 凡由非教师系列转换为高校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和由中等职业学校新组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人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②本人原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与目前从事的教学专业技术工作相同或相近;③经过1年以上教育教学环节,经考核表明能胜任本专业的教学工作。

3 凡由中等职业学校新组建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教师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序列管理,这些学校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已经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转换,对于遗留的部分教师职称转换,仍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高级讲师转换为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申请晋升教授职务时,要求担任副教授职务满3年以上,并同时具备其他任职条件,才能申报教授职务任职资格。

(五)2008年高等学校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拟评审的专业学科暂定为以下20个:(1)马列学科、(2)中文学科、(3:经济学科、(4)外语学科、(5)机械学科、(6)数学学科、(7)物理学科、(8)化学学科、(9)体育教育学科、(10)思政学科、(11)电学学科(含计算机)、(12)轻纺学科、(13)地矿油学科、(14)医学学科、(15)农林生物学科、(16)艺术学科、(17)材料学科、(18)历史学科、(19)法学学科、(20)土建学科。

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工程实验系列的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一)中等职业学校、工程实验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继续执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2003年度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教师系列、工程实验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有关事项安排的通知》(陕教师[2003]89号)相关规定和要求。

(二)申报高级职务人员,要求提供能够反映本人当前最高学术水平的公开发行专业论文或论著(第一作者)三篇(本)作为代表作。申报人提供的代表作必须是在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上刊登。对于各种工作总结、经验交流材料、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不能作为本人的代表作。申报中级职务人员,要求提供能够反映本人当前最高学术水平的公开发行专业论文或论著二篇(本)作为代表作(至少1篇第一作者)。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系列拟评审的专业学科为5个:(1)理科、(2)文科、(3)工科、(4)农林医学科、(5)综合学科:工程实验系列拟评审的专业学科为2个:(1)工程学科、(2)实验学科。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

(一)2008年中小学教师系列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执行《陕西省中学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陕人发[2005]43)、《陕西省小学教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陕人发[2005]44号)的规定。中小学教师系列拟评审的专业学科为3个:(1)理科、(2)文科、(3)综合学科。

(二)根据《陕西省中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试行)》的通知(陕人发[2005]43号)精神,凡申报小学高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者,必须参加省教育厅统一安排的示范课或观摩课。

四、评审工作有关事宜及注意事项

(一)2008年上报职称评审材料继续执行省教育厅陕教师[2003]8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只限在编在职人员。所有参评教师上报评审材料时必须提供本人相应的现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或批文)和身份证复印件,所有证书等的复印件均需加盖学校或人事部门公章方可有效。

(三)各专业各级别计算机应用能力模块考试按照陕人办发[2005]34号和陕职改办字[2008]8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考取合格证书。对于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必须提交相应的免试证明。

(四)职称外语考试请严格按照省人事厅《关于转发落实国家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人发[2007]52号)和《关于职称外语免试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陕人发[2007]12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外语成绩合格证自签发之月起开始计算有效期,有效期为满年满月止。对于符合免试条件的人员,必须提交相应的免试证明。

(五)由于我省高等学校比较多,每年申报人数也相对较多,各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限内上报材料。各校在上报申报人员材料时,必须提交本校有关岗位设置情况的报告函,所有申报人员必须在本校岗位设置范围内,同时出具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委托评审函。职称评审材料的报送每校只接收一次,补报或逾期均不受理,请各学校做好配合工作。

(六)各单位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凡遇有特殊问题需要研究处理的,要采用“一事一文”的形式,于10月28日前正式报告省教育厅职改办,其他形式不予受理。按照规定,凡2007年职称评审未获通过的高等学校各系列申报人员,今年一律不予申报。

(七)“独立学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由其所依附的高等学校统一负责,统一推荐上报参评人员的评审材料。

(八)《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网(www.xauat.edu.cn)“人事信息栏”和陕西教师教育网(http:∥szsfc.snenu.com)上下载。

(九)申报人员必须按照本《通知》所提供的学科类别明确填写申报学科,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盖章。报送单位在上报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报批表》和职称评审软盘录入系统的“备注”栏中,要注明每位申报人的申报学科。

(十)申报材料必须统一装入档案袋内,每袋粘贴打印的封面(主要内容:申报人所在学校、申报人姓名、申报资格、申报学科以及材料袋内材料相对应的目录),并在材料袋底部和两个侧部粘贴打印有单位、姓名、专业及申报资格的字条(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接收),每个人的申报材料应在材料袋底部标明共几袋字样,如:3-1,3-2,3-3等。

第五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摘 要 目前,国内对于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课题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的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的建议,为科学地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指标体系提供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 职称指标 相关性

1 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状况调研的必要性

自2006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很多地区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指标设计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没有形成独立的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高职院校从事师资管理的人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但是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出现了建议正确,可是运用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职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与职称评审指标相关性调研分析

2.1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多种能力又可以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具备教师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合理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等。高职院校教师更应具备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等。

2.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内涵分析

“职称”的内涵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学术水平、能力与成就的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能力、成就和贡献的一种标志,职称评聘是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具体手段。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职称评审条件大多是从学历要求、资历要求、外语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继续教育要求、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科研业绩成果要求、教师品德素养、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考察一个教师的水平。从指标设计到内容,有的是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评审条件,有的是在普通高校评审指标的基础上降低了标准,但是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3 对于现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政策的调查分析

2.3.1 调研模式

本课题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中选取了职业大学、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职业学院、商务职业学院等10所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5份,收回116份,有效问卷112份,调研的部分内容用于研究分析职称评审所涉及的指标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

2.3.2 调研情况统计

(1)您认为学历、资历对真实评价高职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2)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3)您认为撰写论文、著作的数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4)您认为论文、著作的质量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5)您认为以期刊等级对于评价论文质量的影响值是高是低?(6)您认为编写教材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7)您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8)您认为指导学生参加大赛获奖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9)您认为科研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0)您认为教学改革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1)您认为专业建设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2)您认为发明、专利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13)您认为对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对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是高是低?

问卷用于调查高职学院一线教师对于职称评审指标涉及的内容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的高低。答案选项分由高到低分别赋予5分、4分、3分、2分、1分。5分表示影响值最高,1分表示影响值最低。

2.3.3 调研结果分析说明

调研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题到第七题是对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调研,第八题到第十三题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的调研。

(1)关于高职教师一般职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资历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的影响值一般,说明教师具备相应的学历、资历只是其可以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不能以高学历或者是任职时间长就说明一个教师的实际水平高。

问卷的第二题到第五题都是围绕论文、著作这个指标的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论文的质量和期刊的等级可以真实的反映一个教师在这方面的水平。论文的数量多不一定是水平高,说明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一个主要渠道。

问卷第六题是关于编写教材的调查,在大多数职称评审文件中规定,撰写论文和和编写教材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发表论文的篇数或者参编教材达到规定字数都可以说明在这方面达到了职称评审的要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41.9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编写教材对于真实评价教师水平影响值一般,也就说明编写教材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高低。

问卷调查的第七题是关于教学质量考核的调查,53.57%被调查者选择了高和较高的选项,说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质量考核可以真实地评价一个教师的水平。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要考核申报人员任现职以来五年的教学质量情况,可以说这是一名教师日积月累取得的成绩,最能够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

(2)关于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调查第八题是关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情况,这项内容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最显著的标志。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弱直接体现高职教育的水平,自然也就体现了高职教师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50.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高或较高,33.93%的教师做出了中庸的选择,只有1.79%的被调查者认为这项内容不能真实反映教师水平。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参赛获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否能在大赛中获奖学生的资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可否定的是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会影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提高。

问卷的第九题至十三题,调查的是高等职业院校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科研能力、教学改革能力、专业建设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几种能力更能够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客观地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只完成了教学工作,最多就是一个教书匠,而具备诸如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的专业开发能力、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开发能力、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实施能力、基于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专业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岗位上才能做出更加显著的贡献。

3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设计的思考

3.1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就应该注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和任务、 教学性质和特点,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因此,在制定评审指标时要认真研究《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意见》、《关于加强高职 (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教育部文件。近几年教育部师资队伍建设纲领性文件都把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技能及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设计评审指标时候,要以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职称评审文件内容,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从学院教师队伍实际水平出发,既要坚持高标准,又要有可行性,使教师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相应的指标。

3.2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要体现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是胜任其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一般的职业能力可以从学历状况、从教经历和任职资历、教师职业资格证取证情况,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培训、教师法规培训等等方面去验证。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能促使人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则需要通过企业实践经历、职业资格考核、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结合实际工作搞科研、搞发明创新来提高的。

3.3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设计要方便评委把关

职称评审指标是评委决定教师是否可以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许多院校为了排除人为因素对于评审结果的干扰,采用量化赋分的办法进行。但是对于一个教师的考核应该从职业道德、职业资格、职业经验、职业成就等方面综合进行考核,单纯的量化不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一个教师的真实情况,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合适。

[1] 孙秀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考核的研究.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2).

[2] 曹文明.关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革的思考.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3] 何美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量化评审的探索实践.职业教育研究.2011(5).

作者:王咏

上一篇:中级经济职称论文下一篇:中国古代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