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申报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职称申报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报,还是不报?我们再次面对这个问题。从年初开始,年所得12万需纳税申报——这一至2007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在每年1季度给全国“高收入者”布置的“家庭作业”,又正式拉开了序幕,且限时2009年3月31日完成。

第一篇:职称申报论文

关于孔老夫子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十点意见

曲阜孔庙:

经我办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审议核实,关于孔老夫子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一事,因其各项条件达不到有关要求,经研究决定,暂不予以受理。特对此决定作以下十点说明:

一、无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证书;

二、无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

三、不懂任何一种外国语(如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

四、不会熟练操作电子计算机;

五、任教的学科、学段不够明确;

六、经常外出游学,思想散漫,劳动纪律观念不强,教学工作量未达到要求;

七、没有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及教学工作总结,教案不够齐全;

八、教学成果不够突出,虽有弟子三千,但贤者仅七十二人,优秀率仅为2?郾4%;

九、无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

十、思想政治意识不强,传播不健康的思想言论,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带有歧视劳动妇女的错误倾向。

望孔老夫子参照以上十条意见,切实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与教学业务水平,争取早日达到中学高级教师的标准要求。待条件成熟,再报我办另行审评。

鲁国曲阜人事局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公室公章(图样略)

鲁哀公十年 春

作者:佚 名

第二篇:教学秘书职称申报难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摘 要:教学秘书是党校教学工作的中枢环节,在党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受教研部主任用人习惯和岗位属性影响,职称申报几乎是教学秘书获取职业晋升的唯一途径。文章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为视角,调查分析教学秘书群体基本职称情况和职称申报困境,并结合党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来引发大家对教学秘书群体和整个党校系统职称申报难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党校系统职称评审工作改革。

关键词:教学秘书;党校;职称申报;现实路径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秘书是党校教学工作的中枢环节,是学校安排在教研部门辅助教研部主任管理日常事务,开展教学活动的唯一坐班群体,其既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也是最前沿的服务者,在党校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受教研部主任用人习惯和岗位属性影响,教学秘书岗位流动性很低,职业发展路径非常狭窄,职称申报几乎是其实现自我价值,获取职业晋升的唯一途径。但近年来,教学秘书因为自身专业素养和党校在外环境变化等原因,职称申报越来越难。职称申报困难不是教学秘书群体的个案。本文借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为视角,通过调查分析教学秘书群体基本职称情况和申报困境,提出符合党校实际的对策建议,希望以此引发大家对教学秘书群体和整个党校系统职称申报难问题的关注,从而促进党校系统职称评审工作的改革。

一、教学秘书基本职称情况分析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共有 9个教研部门、11名教学秘书,除了经济学教研部因部门合并配有3名教学秘书,其他部门均只有1名秘书。从表中不难看出,教学秘书男女比例相当,年龄主要集中在29~34岁和42~59岁这两个年龄区间,其学历普遍较高,以硕士为主,但整体职称等级不高,只有1名副高职称,其他均是中级职称。从任职年限和入校时间来看,42~59岁的教学秘书取得中级职称时间相较29~34岁的教学秘书略晚。

形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党校人员招录途径。42~59岁教学秘书主要通过学校定向分配或本校教职工子女录用,招录时间较早,学历普遍为大专和本科。29~34岁教学秘书则是从2011年起统一通过天津事业编招生考试招录,要求必须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以服务党校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红色学府。因此,教学秘书的年龄和学历都比较集中。二是党校职称评审规定。党校对中级职称的评审要求应该是逐年下降。早年,党校教师多为本科和硕士学历,中级职称名额较少,竞争比较激烈,但随着职称制度不断放开和党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竞争逐渐由中级转向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名额越来越多,评审条件越来越宽松,加上硕士学历可以比本科早5年参与中级职称评选,所以,学历较高的年轻秘书能比年长秘书更早、更快地取得中級职称,但秘书整体职称等级不高。

二、教学秘书职称申报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因素

教学秘书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都不是教学管理专业,原有专业背景和知识体系与现任岗位相关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党校更偏重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学管理队伍培养不够重视。教学秘书分散在各个教研部门,几乎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培训机会,更鲜少参加各类教学管理项目研究。教学秘书工作任务繁多,工作强度和压力较大,能够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加上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普遍较少。据调查,近5年来,60%的教学秘书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特别是42~59岁的秘书,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也是内容单一,期刊等级不高。但从近年职称考核内容来看,论文、专著和课题的数量、等级越来越成为考核的重点,工作内容、工作量已不再纳入考核范围。此外,教学秘书工作具有辅助性、服务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很容易让人忽略其重要性,工作业绩往往得不到认可,在学校和教研部门也没有任何话语权,整体竞争力较弱。

2.外在环境变化

(1)申报标准越来越高。近年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质量立校作为党校工作的重要抓手,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讲话精神[1],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持续坚持从严治校、质量立校,积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先后从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院校引入大批博士毕业生来充实教师队伍。年轻博士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不仅激活了党校整体科研活力,也大幅提升了党校整体科研水平。与此同时,职称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副高职称,评审标准逐年递增。教学秘书和教师虽不属于同一职称序列,没有直接竞争关系,但受党校职称名额不预先分配,由多个职称序列共用竞争和使用影响,两个序列存在间接竞争,这就导致教学管理序列职称评审标准的陡然拔高,并出现高于教师序列的怪现象。以2016、2017年为例,两年副高名额和申报人数相当,都是3个和15个。但2016年教学管理序列获取副高名额2个,2017年0个。除了2016年教师序列最终名额较少,2017年必须更倾向教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16年2名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成果都高于同年的教师,而2017年则略低。这从2015年和2018年教学管理序列都没有获得副高名额也能得到较好的印证。

(2)申报名额越来越少。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共有教师、教学管理、出版、图书、社科研究等五个序列,共计214人,其中教师序列122人,教学管理序列65人。全校拥有副高职称76人,正高职称 28人,但拥有博士学位的就有66人,其中一半是近年新引进的博士。党校高级职称名额有限, “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前面教师退休或晋升,后面教师才有机会申报。以竞争最激烈的副高职称为例,从近些年党校职称申报人员的入职年限来看,成功申报副高职称本科学历平均需要16年,硕士需要10年,博士则只需要3年。以往党校教师多为本科和硕士学历,职称名额短缺尚不明显,但现在博士学历已成为党校教师的主体,且占比逐年递增,高级职称名额的周转周期大幅缩短,但符合条件的人数越来越多。加上党校工作重心越发倾向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难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倾斜,能够分配给其他序列,特别是教学秘书的名额就少之又少 。

三、解决教学秘书职称申报难问题的现实路径

1.加强岗位知识培训,强化自身科研能力

教学秘书兼有教学管理服务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不同教研部门秘书因学历、工作时间、经验阅历和服务专业不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层次也不同。学校和教研部门要充分认识教学秘书岗位重要性和个体差异性,既要多关注秘书群体的职业发展,建立符合教学秘书岗位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学习培训制度,从党性教育、岗位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持续加强专业培训,加快教学秘书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更新,减少单靠个人经验的本领恐慌;也要加强教学秘书间、教学秘书和教师及各个职能部门人员间的沟通交流,明确职责界限,理顺工作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分享工作经验,帮助教学秘书减少工作壁垒,腾出更多学习和科研时间。同时鼓励并为教学秘书深入课堂,参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提供机会和便利,以养用结合方式切实提高秘书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

2.改革校内职称制度,构建“橄榄型”职称结构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其享有工资待遇,争取职务晋升的最直接依据。近3年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辞职人数不断增多,这与党校持续坚持从严治校、从严管理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工作任务和压力不断加大,但职业职称晋升困难有关。“国以人兴, 政以才治。”职称不仅关乎工资待遇,也关乎未来发展。党校想要质量立校,留住人才,就要做好职称文章。当前高级职称评审权已经下放到省、市级党校,中共天津市委党校作为省级党校,有权依据党校自身发展需求和校内职称评审情况设置职称评审标准,配置职称评审名额。当前党校各个序列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以硕士和博士为主,除了正高职称和少数新入職的教管人员,几乎都是中级职称,副高职称已成为中间群体。“金字塔形”职称结构已经不符合党校选拔人才、质量立校的办学导向,适度增加副高名额,构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职称结构才是解决当前党校职称申报难、人才发展难的好办法,也更符合国家积极倡导的“橄榄型”社会和“橄榄型”收入分配的理念[2]。

3.适度增加岗位业绩考核,减少岗位带来的消极因素

岗位职能是衡量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的前提和基础。岗位职能不同,职称评审条件也要不同,否则就不能起到衡量学术水平和选拔专业人才的作用。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序列,可不做论文要求”,而要“突出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3]教学秘书的岗位职能就是服务,即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员,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都不属于研究属性,而更倾向事务性和实践性。因此,论文质量和数量不应成为教学秘书职称申报的唯一限制条件,而要更加注重岗位业绩,突出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的比重。虽然教学秘书工作多是烦琐、不好量化的事务性工作,但当前党校已经全面实行绩效和工作业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可以作为秘书岗位业绩的直观量化指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岗位不受重视、不被认可带来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12月11日)[J].求是,2016(9):3-13.

[2]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7(3):14-18.

[3]何绍辉.教育,为橄榄型社会筑基[N].人民日报,2016-09-05(9).

作者:杜敏

第三篇:关注个税申报

报,还是不报?我们再次面对这个问题。

从年初开始,年所得12万需纳税申报——这一至2007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在每年1季度给全国“高收入者”布置的“家庭作业”,又正式拉开了序幕,且限时2009年3月31日完成。

虽然今年已经是该政策执行的第三个年头,但在是否应该申报的问题上,不少人仍颇感困惑: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的个税每个月都由单位代缴了,还申报什么?我的收入12万了吗?炒股赚的钱怎么申报……

报税真有那么复杂吗?

犹豫

为啥要申报?会不会很麻烦?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我的个税每个月都由单位代扣了,还申报什么?”谈到12万申报纳税,市民孙先生连呼搞不懂。孙先生是成都某机构的中层干部,按照申报门槛,他的收入肯定是超过了12万的,可是,对于最近是否该去税务局申报纳税,孙先生担心由于对政策、程序什么的搞不懂,会不会填不好表,或者要跑好几趟路?

“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好像表格填写挺复杂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在税务局的网站上,有一个适用于“12万自行申报”的电子表格,表格设计并不复杂,但对于没有财务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想在短时间内算清各类数目,实非易事。因为根据表格,市民不光要申报收入,还要求申报纳税额,并自行计算出需要补缴或者退税的额度,这对于非财务专业人士,的确是不小的挑战。

比起孙先生,做生意的张先生更晕,“像我们做生意的钱进进出出的,一年究竟赚多少钱真还说不清,更别说纳了多少税了,收入单据也找不到了。”他表示不希望因不申报或者少纳税而影响了生意。

答疑

不按时申报 当心被罚款

是否有单位代扣代缴,就不必再与“税”有任何亲密接触?年收入超过12万元,如果不去报税,会受到何种处罚?

平时缴完税 年终也要申报

问:今年的纳税申报又开始了,请问哪些人需办理自行纳税申报?

答:在中国境内有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具有以下五种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自行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一)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二)从中国境内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三)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四)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

问:很多工薪一族有疑问,说我收入虽然超过12万,但个税单位每个月都代扣了,那像这种情况是否还需要申报?

答:如果个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取得所得超过12万元,无论其平常取得各项所得时是否已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还是应该按规定进行申报。

问:既然平常取得收入时已经足额纳款,为什么年终还需要纳税申报?

答: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不论其所得平常是否足额缴纳了税款,都负有自行纳税申报的义务。这样做,一是有利于培养纳税人的诚信纳税意识,明确纳税人的法律责任;二是有利于税务机关加强税源管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三是有利于加强分析比对,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四是有利于为下一步个税改革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同时,也符合世界各国个税的通常做法。

如实申报 年终补缴不会受罚

问:所谓年所得12万元究竟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年所得12万元,是指一个纳税年度内以下11项所得合计达到12万元:“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另外,按照国家规定,像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三险一金”,可以不包括在年所得里面。

问: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年终办理纳税申报是否会多缴税?

答:只要个人平常取得收入时已经足额扣缴或缴纳了税款,其年终再办理纳税申报时,不需要再多缴纳税款;如果平时有应扣未扣或应缴未缴税款的,在办理年度自行纳税申报时只要如实申报,税务机关只补征其应扣未扣、应缴未缴的税款,不加收滞纳金,也不罚款,更不会作为偷税处理。

该申报就申报 别心存侥幸

问:年所得达到12万元,不申报会受到处罚吗?

答:年所得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在年度终了3个月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如果不依法申报,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体是: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除追缴税款外,并处不缴或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罚款。此外,构成偷税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问:有人认为,他们的收入情况税务机关不完全掌握,不去申报税务机关也不能发现。对此,您有何看法?

答:2005年税务总局提出的个人所得税征管“四一三”工作思路,明确要求各地加快“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各级地方税务机关已为2000多万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建立了纳税档案。应该说,对大多数年收入达到12万元的纳税人,税务机关是掌握的。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发现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例如,利用税务机关已掌握的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申报信息,筛选出同行业或者同一企业、同等条件的人员;通过税务机关对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人群的专项检查,发现未申报的纳税人;利用已掌握的行业收入等信息,进行纳税评估,从而发现应申报人员;通过检举人提供的检举线索进行分析检查发现应申报而未申报的纳税人。所以,达到规定标准的纳税人应自觉履行自行纳税申报义务,不应存在侥幸心理。

攻略

炒股亏损 申报时按“零”填写

不少人反映,自己对税收的知识可是一窍不通,然而,在填写纳税申报表时,偏偏市民不光要申报收入,还要求申报纳税额,并自行计算出需要补缴或者退税的额度——这对于非财务专业人士,的确是不小的挑战。

对此,地税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市民在申报时对表格填写有疑问,不仅可以参考填表说明,里面对涉及填表的问题都有回复,而且地税工作人员也会对市民提供帮助,即使你对税务问题一窍不通,也不用太紧张!

问:如果我收入达到12万,在哪申报呢?

答:如果你在单位工作,申报地点是你单位所在地的税务机关;如果没有单位,申报地点是你的户籍所在地;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等,向经营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

问: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个人申报时要报送哪些资料?

答:纳税人应如实填写并报送《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申报)》、个人有效身份证件(居民身份证、华侨和外籍人员的护照、港澳台同胞的回乡证、军人身份证件等)复印件。

问:看了一下《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一般人肯定会涉及到两项,一是所谓“工资薪金所得”;二是“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有些人在填表时遇到了麻烦,首先,去年拿了多少钱我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填?其次,我每个月收入不固定,拿到手的都是税后工资,但填表要求换算成税前的,怎么办?

答:这个如果自己换算确实很麻烦,但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你们单位的财务部,那儿有最原始的数据,你税前是多少,纳税多少,一目了然。

问:工资薪金这项的填写问题解决了,那利息这块呢?2008年取消了利息税,调了几次息,很麻烦。

答:你可以去银行打一下存折,利息都很清楚。

问:从去年起,炒股票的盈亏也要申报,这如何填写?今年很多人都是亏损的,如何填写?

答:根据税法规定,股票是个人的财产,股票转让所得属于“财产转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以一个纳税年度内,个人股票转让所得与损失盈亏相抵后的正数为申报所得数额,盈亏相抵为负数的,此项所得按“零”填写。

第四篇:《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

【摘要】《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它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定的影响,与当时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生态系统需要其中的媒介群落间以及这些群落与大环境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申报》在其自身的媒介系统中较好地处理了这样的一个平衡关系,使其蓬勃发展。我们以史为鉴,当今的报刊想要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就需要审视自身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其与整个媒介实现和谐发展,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近代报刊 《申报》 媒介生态 和谐发展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之所以能够在它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蓬勃发展,取得不小的成就,并受到历史的认可,与当时的媒介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媒介之间的竞争和制衡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媒介内生态,而把媒介群落在社会大系统中的运动状态称为媒介外生态。本文将从“媒介生态”这一角度,结合属于宏观生态层次的的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属于微观生态层次的自身系统环境,对《申报》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以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申报》。

一、经济生态环境是促使《申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的大量倾销,作为中外贸易主要集散地的上海,迫切需要有一种中文报刊为外商的产品做广告。于是,由外商创办的中文商业性报刊应运而生。这些中文商业性报刊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刚兴起不久就成为上海报业的主流,《申报》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申报》是美查创办的一份中文日报。为了受到更多中国人的欢迎,美查毫不犹豫的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由蒋芷湘任主笔,何桂笙、钱昕伯、吴子让等沪上名流协助蒋担任编辑撰稿工作。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由于美查的苦心经营,短短17年后,《申报》改组为美查有限公司时已累积资本达万两,赢利是原资本的数倍。《申报》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销数最多的新闻纸。而雄厚的资本反过来又为《申报》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最初的创刊与发展可以看出,创办《申报》的直接原因就是当时大的市场环境的需求。而巨大的经济利益不仅能够驱使办报者更加用心地经营报纸,而且为了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改变报刊思想,以期更好地迎合受众的需求,从而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并能够在整个媒介市场中站稳脚跟。所以说,经济生态环境对《申报》的产生和不断发展都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

二、政治生态环境对《申报》的影响

媒介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演化发展,媒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作为外部大环境的“政府管制必然对媒介的选择过程和适应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些偏好较高政治风险的媒介,常常被强制排除。”①

北伐结束,国民党树立了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后,便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而“训政”和“党治”理论为其思想和理论基础。国民党政府先后出版了《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查禁反动刊物令》等法令法规,约束新闻媒介,以实现对舆论的控制。而此时,许多新闻媒体对国民政府的规定并不买账,《申报》便是其中之一。

《申报》本为著名商业性报纸,自晚清到民国初,其立论一般比较温和。但是,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两件事促成了《申报》的改变。一是在上海及东南一带活动的左翼人士的影响。另一件事就是九一八事变。在这两者的交互影响下,《申报》的议论渐趋激烈,对国民政府的批评越来越直接。

此后,战火烧到上海促使《申报》的舆论更加激烈;而“剿共”的继续实行,让《申报》的矛头便直指国民政府的“剿共”政策。先后发表多篇谴责蒋介石的“剿匪”政策的时评。其中,《三论“剿匪”与“造匪”》一文激化了《申报》与国民政府的矛盾。由于《申报》接二连三地批评“围剿”政策,又发表了不少批评国民党的文章和评论,蒋便在朱家骅的信上用红笔批示“申报禁止邮递”②。从1932年7月16日起,除上海、南京、杭州之外,各地所定《申报》全部被扣,弃置于邮政总局地下室,警备司令部每隔一日深夜派车运往龙华焚毁。

禁邮事件后,史量才开始与国民政府交涉,并做出了些许妥协,《申报》最终妥协,才得以继续公开发行、销售。

从禁邮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社会性,政治因子对媒介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媒介本身和整个政治生态环境又在相互制约和影响,正是在这样不断的相互作用下,《申报》才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来确保自身的顺利发展。

三、自身建设是《申报》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在根源

自身系统环境主要指的是以媒介为中心的内部生态关系,包括媒介从业人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方面。③

《申报》虽然是外国人创办的报刊,但一开始就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撰写稿件。《申报》曾发表《搜访新闻告白》宣布“本馆立志欲将中国境内各紧要消息采录无遗”,要求各地读者惠寄新闻、评论等。该报在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南昌、汉口、宁波等城市聘定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没有特约记者的城市,则要求当地读者“发于楮墨,而惠寄刊列”,发表后付给稿酬。

到了史量才阶段,他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只要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精英人物。此外,他更是重视培养和选拔新闻后起之秀。在史量才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正是因为为《申报》工作的这些记者编辑们都是中国人,且都是一些有作为的名记者,名编辑,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能够符合中国受众的需求,而且不肤浅水平高。《申报》能够在当时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与这些从业人员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在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面,《申报》一开始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就有正确的认识。1874年6月,日本借口侨民被杀,派兵侵入台湾,《申报》特派一位记者去前线进行实地采访,刊出大量有关日军侵台的新闻和评论,受到读者的欢迎。

《申报》还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有关消息,连续报道3年之久,使之称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此外,《申报》还加强报纸言论工作。认为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樯之苦”。④

而在报刊经营管理方面,《申报》也有着自身的特色。

英国人美查在其创办初期及经营管理中为达到谋利的目的,采取以客户为中心,灵活调整广告价格和树立报纸自身形象的广告策略;采用减低成本、降低售价、设立分销处、雇用报童卖报和扩充篇幅、免费赠送的发行方式以及开办其他企业为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方式来经营《申报》。美查的这些经营之道使《申报》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销量最多的新闻纸。

史量才接管《申报》后,抓住时机加强对《申报》的企业化经营,致力于改进印刷设备,降低经营成本。独资经营后,又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进编辑业务,增强地方版和报纸之外的刊物出版。同时,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因地制宜地扩大发行范围,注重报纸内容的质量。

《申报》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仅使得《申报》能在当时产生不小的影响,后人在发展报业的时候也能从中有所借鉴,得到启示。更重要的是,说明了只有增强报刊本身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媒介整个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从《申报》的媒介生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报刊媒介的《申报》它在自身的整个发展长河中也是在与其所在的媒介生态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及相互融合。不管从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生态系统,还是从微观层面的自身环境系统来说,《申报》都在不断地与所在的这个大环境相适应,不断地作出促进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变革,也许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申报》能够在当时的报刊中脱颖而出,在整个报业史中占据一席之地。

黄旦先生说:“认定报刊为报刊史的主体,当然不意味着报刊史是封闭的和绝缘的,不需要研究报刊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比如政治、文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派别与政党等等,不能使用除了报刊以外的诸种资料,不必了解其他学科对历史报刊之研究”。而“媒介生态理论为中国新闻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式,是走出当前学术困境,提高新闻史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⑤,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视角去分析研究过去报刊的历史,从而以史为鉴,来解读当下我们所处的一个媒介生态环境,以及当今报刊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能够影响和制约报刊自身发展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报刊在提高完善自身的同时,注意到与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有效的利用媒介生态系统,使其与整个媒介实现和谐发展,以期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支庭荣:《大众传播生态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36

②《宣传品审查条例》,刘哲民 编:《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Z].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③邵培仁:《媒介生态学: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2-13、20

④《本馆条例》,《申报》,1872-4-30

⑤阳海洪、赵平喜,《媒介生态学: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路径》[J].《新闻界》,2009(2):68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梁雪莱

第五篇:个税申报:冷遇与出路

“12万元”个税申报遇冷

据国家税务总局(以下简称“国税总局”)公布的数据:截至4月2日申报期结束,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数已经超过160万人,由于部分邮寄申报尚未收到,最后人数还在统计之中,据不完全统计,申报人数仅占预计应申报人数的二成左右。截至本文完稿时间4月13日为止,国税总局尚未正式发布最新数据。相比国税总局3月29日公布的137.5万的个人自行申报纳税人数,不难发现,在申报的最后几天内,平均每天超过5万人进行申报。但是这一数据较之前有关专家的分析,我国目前重点掌控的高收入者纳税人数至少有六七百万这一数据来看,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去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办法》共分八章,四十四条,分别从制定办法的依据、申报对象、申报内容、申报地点、申报期限、申报方式、申报管理、法律责任、执行时间等方面,明确了自行纳税申报的具体操作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年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无论取得的各项所得是否已足额缴纳了个人所得税,均应当在纳税年度终了后3个月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其年所得额、应纳税额、已缴(纳)税额、抵扣税额、应补(退)税额和相关个人基础信息。

从各地的统计数据来看,截止3月29日广东省(含深圳)共受理自行申报人数共计28.3187万人,高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榜首;北京有25.5万人进行了申报,就人口比例而言为全国之最。从行业分类看,金融、保险、电力、电信、高校、文艺界和体育界等高收入人群集中的行业,申报人数比较多。以武汉市为例,金融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申报者有900多人,而全市私营企业主申报仅100多人。从已申报人员的结构上看,工薪阶层成为“主角”,而那些本来应成为个人所得税申报“主角”的人,比如私营企业主、娱乐明星等高收入群体,反倒是应者寥寥,申报人数相对较少,出现了高收入者严重缺位的现象。

北京市地税局一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地税部门掌握的符合申报条件的纳税人大约有22万名,绝大多数纳税人都进行了申报,还有大约3.5万名此前不在地税部门掌握中的纳税人也进行了申报。目前,北京地区已经开始了约谈工作。北京市地税局个税处处长刘安乐表示,地税部门将对逾期未申报者进行约谈,纳税人在申报的同时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说明逾期申报的原因。税务部门的申报系统将“有责任、无限期”地继续受理申报,对于逾期申报和逾期未申报的纳税人,税务机关将视具体情节酌情处理。对于情节轻微的,税务机关将对其进行一对一的约谈,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税务机关将按税收征管法进行处罚。

山东省青岛市4月3日开出了全国首张逾期申报个税者罚单,就未及时进行个税申报对该市李沧区某玩具公司负责人罚款50元。紧随其后,4月6日河南省新密市对未履行个税申报义务的该市个人投资者郑某也开出500元罚款的罚单。

征管漏洞

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遇冷从政策层面暴露出了一系列征管中的漏洞。首先就是信息的不对称,从税收征管看,信息的收集整理相当困难,客观上很难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收入情况。目前我国公民收入很大部分以现金方式获得,与银行的个人账号不发生直接联系,如果公民不申报或者少申报,税务机关一般也很难核实相关的收入凭据来进行有效征管。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制度”,面对公民收入来源越来越分散化、多样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除对公民的工资、利息的收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监控外,对公民的其他收入监控不够,因此,一些高收入者才对税务部门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自行纳税申报人数如此之低就是强有力的证明。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起较完善的征税协助制度,从去年11月8日《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正式公布到2007年4月2日(自行申报截止日),前后不到5个月,要求纳税人在如此短期间内了解所有相关的申报规则,并对自己的收入进行分门别类的计算、梳理和汇总,这对于绝大多数纳税人来说都绝非易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纳税人自行申报受阻。

“税痛指数”

个人所得税是“税痛指数”最高的一个税种,因而也是最受个人纳税人关注的一个税种,而现行法律和政策上的瓶颈和不配套,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事实上的个人所得税税负不公的问题。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不是以家庭收入为单位,而是以个人收入为单位,造成了事实上的税负不公平。因为,一个家庭中一人收入达到12万元和两人收入达到12万元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每个家庭的负担不一样,家庭结构、教育支出、医疗支出、赡养老人的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和纳税中均没有考虑,客观上形成了“老实人吃亏”的纳税心理,从而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纳税人积极进行自行申报。

国际上,个人所得税通常是采取先预征后汇算清缴再退还的方式,一般在纳税当年采取代扣代缴的方式笼统扣缴,但是在第二年申报的时候对个人获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扣除赡养纳税人及其家属生活开支和其他必要支出后,多退少补,往往可以给予纳税人部分退税,而我国目前对个人所得税采用的则是笼统的、“一刀切”的综合扣除方式,虽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但却没有考虑个人不同的家庭、婚姻、年龄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支出扣除,而且以固定数额作为费用扣除标准,未能与物价指数挂钩,使得税制缺乏应有的弹性,如果遇到通货膨胀及必要支出负担上升时期,纳税人的税负会明显加重。对于纳税人来说,既有高昂的纳税申报成本,又没有相应的退税激励,纳税人自然就不会有太多积极性。

相比在西方一些国家,“纳税与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两件事”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的情况,传统上我国大众对税收、税法及其相关制度的了解非常有限,大众的纳税责任意识与纳税人的权利意识都还很滞后。在税收意识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税务部门也没有真正尊重纳税人的权利,致使我国的纳税环境缺少温暖的界面,缺少人性关怀,导致纳税人责任难以良性地推广。

个税申报如何走出“冷遇”?

税是公众与国家之间发生最直接、最广泛关系的领域。美国霍姆斯大法官曾精辟概括“税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所支付的代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说:“你要申报纳税,就可以清晰地知道,过去一年你交给了政府多少税”。日本著名的税法教授北野弘久还指出,个人所得税最能引起纳税人的“税痛”,增强其“税意识”。

统计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改以来增长最快的税种,1981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收入仅为500万元;1985年突破亿元,为1.3亿元;1989年突破十亿元,为17.1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达131.5亿元;2002年更突破千亿元,达1211.1亿元;2006年已经达2452亿元,比2005年增加358亿元,增幅也达到17.1%;但是同时,我国大部分公民的纳税意识并没有同步的提升。

纳税意识对于公民意味着社会责任与社会权利,“纳税是权利的成本”,“无代表权不纳税”这样的税法精神就很容易被接受。正如中国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研究所副所长施正文教授指出的那样,随着自行申报的进一步落实,纳税人意识觉醒,公众对政府用税的关注也会深入。它要求政府财政能进一步透明化,将用税更多转向公共服务、公共产品方面,做到公共财政支出的透明、公正、合理,最大限度满足纳税人最基本需要,不断改善公共环境。

完善现行的有关税收法规。一个法律、法规至少包括前提、规定、惩罚措施这三方面的内容,这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规则。如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不仅要写入个人主动纳税申报的条款,还应该对主动纳税申报的个人条件、申报期限、申报步骤、个人财富号码在纳税主动申报中的使用、应主动纳税申报而不主动进行纳税申报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不履行法定义务者应该课以相应的惩罚措施。至于对具体惩罚措施的设计可以考虑如下模式——奖励主动纳税申报人,而对未履行法定义务者处以较重的处罚,如罚款、声誉处罚(比如警告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比如行政拘留等),对严重违反纳税申报义务可以考虑处以刑事处罚。

对每个纳税人提供“正向激励”机制。将退税制度与纳税申报制度挂钩,从而督促纳税人如实及时申报收入,以提高这项制度的普遍可接受性。比如可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收入申报,合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和负担,对纳税人的家庭必要的大额医疗支出、教育支出等在其纳税申报时予以一定数额或一定比率扣除或抵免,使纳税人有可能获得个人所得税的退税,从而通过“正向激励”机制调动纳税人的收入申报的积极性。

加强对个人收入的监管,通过建立完备的财产申报制度和会计审查制度,完善抽查和惩戒制度,增加对高收入者收入的透明度,推进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推行非现金结算;然后建立由税务、海关、工商、银行、保险等部门参加的信息共享的个人收入监控体系,完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再推广应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财富代码制度,法定推广个人财富代码在保险、储蓄、纳税、就业、救济金领取、领取奖金、出国、购买大宗财产(主要可以集中在不动产)等行为要强制性地使用,凡不使用财富号码者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进一步完善辅助性制度,建立征税协助制度,培育纳税代理市场,为纳税人纳税申报提供专业化服务。比如,在美国,很多人都会聘请会计师和律师提供代理个人所得税申报服务,这块收入构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目前我国国内税务代理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在政策和监管上予以充分重视,从而培育好这个市场并有效地引导这个市场向着规范化、专业化、法制化发展。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

编辑:朱军

作者:梁 咏

上一篇:中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国艺术鉴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