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散文

2022-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篇:清明散文

清明缅怀散文

“三月清明,细雨蒙蒙,松柏含泪,鲜花低头。”没当到清明节,我就会想起已经逝去的爷爷……

没当看到别人能在爷爷的怀抱里玩耍、撒娇,心里面就会有一丝丝的哀伤,因为爷爷早已经不在了,记得以前爷爷在世的时候,只要家里有吃的,他全部都会让给我吃,每次只要有好东西,想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我。但是,爷爷对我的表情总是那么冷酷,可是我明白,爷爷他是非常爱我的。

当我在爷爷去世的那一天,以我们那里的习俗,大家要穿上白衣服,之后再由小孩子里最大的或者是大人中最大的来祭奠,当时,我非要抢哥哥用来祭奠的东西。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直到现在,我都很后悔。

爷爷经常对我说,我们现在的日子都是那些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来换的,所以,你以后在清明节那天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老师最近交过我们一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清明节当天,有何人不为逝去的亲人而感到伤心的呢?

第二篇:清明游记散文

清明时节,如若没有雨的陪衬,自是少了那份理所应当的凄凉与清冷。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清明游记散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清明(散文)

我最早关于清明的记忆,已属成年光景——大概缘自文革之故,童年时,故乡似乎没有清明。后来才知道,清明依旧习就是挖土加坟茔,敬香焚纸,然后插柳燃鞭炮这档子事。挖土加坟茔,因为咱农家先辈的茔地,由于雨水的冲淋(或者里面棺木的坍塌),年年下陷,必得加土加高——茔地高低,农家人说有关于子嗣的兴旺与衰落。敬香焚纸,当然是为了祭祀先祖,慰安亡灵了。至于插柳燃鞭炮,意义传说得最为丰富,但多认为是用来召唤先灵护佑后生的,且柳枝还有预兆召唤是否应验之意。柳枝活了便意味着亡灵地下有知,感应有道,这一年,种地的有望五谷丰登,当官的有望飞黄腾达。祭祀活动干起来很欢,忙完了很累。虽然农家人不全信这个,但他们祈求运道,免却灾难的虔诚是千年不改的。

上个世纪末尾几年,每逢清明我都带着我的两个才入学堂的孩子,来野地里祭祀亡灵。清明时节,油菜花漫山遍野地开,黄莺、紫燕,在旷野上热情地召唤着你。黄花高得比齐大人们的胸襟,走在后面的我的两个孩子常常淹没在菜田花径之中。每次于来来往往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回首自己的两个孩子,我都不禁悄然乐了:女儿用塑料方便袋子提着几把小鞭炮,由于手提得酸了,不时地放下鞭炮,而满脸热得通红,再看她身上的衣裳,上上下下装点满了油菜金黄的花瓣儿;儿子好找的——柳叶葱茏里的男孩儿,他抱着柳枝儿,由于几根柳枝比他的身体长得多,绊得他只好有时扛着,有时拖着,但似乎拖着、扛着又都觉不是。他一边慌慌张张、趔趔趄趄地追赶着扫墓的队伍。

据说,清明原来是叫做寒食节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重耳公子做了君主(晋文公)以后,为了感谢曾经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便请他上朝受赏做官,但他拒不领赏受赐,并且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陕西境内),晋文公便让人焚烧山林,想以此法逼介子推出山,未曾想到,介子推与他的老母亲直至被活活烧死,也没有出来受赐领赏,而且还留下了一封劝勉晋文公清明为政的书信。晋文公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于是他下令把绵山改称为“介山”,以此纪念这位功臣,并且下令全国各地每年这一日断绝烟火一天。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再后来随着时序的更迭,烟火自不再被拒绝,而“寒食节”也更名为“清明节”了,而且还添增了诸如踏青、荡秋千、放纸鸢等活动。

不过,不管后期演绎出哪些习俗,若讲究清明节的源头,那必定是冷色调的。如若再适逢细雨霏霏的天气,必将让你与杜牧一样,“借问酒家何处有”,希望痛饮几杯,以浇心中块垒了。

清明节延续至今,其背景色调渐渐变暖。同一家族除了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慰藉亡灵,还借此节假,聚集盛宴,喜庆相逢或共贺近年的收成。在外地读大学、当高官、做老板的也都不远千里归乡扫墓,慰安亡魂。僻村乡野,今天停满了各色豪华的私家车。处处田野,鞭炮齐鸣;家家院落,笑语喧扬。麦菜田里飘荡着祭奠着的欢歌,桃花院里映照着省亲者的笑颜。笔者曾在书法作品中题词:

鸟啼菜花丛,欣欣向荣。黄花晨露今最浓。何言清明魂欲断,日暖桃红! 携儿擎柳从,谈笑春风。业吉遂愿告先翁。他日更来松冈处,鞭炮重重。

所着笔的自然就是这番暖色调的清明。

今年又时近清明节,由于迁徙谋生的缘故,我住的地址距离老家比去年远了许多,但却遇得踏青的好去处。于是我想感受一下清明踏青的诱人习俗,便打电话告诉父母,说我于清明日上午到家,暂时留在学校附近,并祝二老安好!

我与笔友韩朝运贤弟,于4月2日(清明节前一天)离开校门,踏入了县郊的田野。

今天阳光灿烂、明媚,因身心得以偶尔放浪,于是感觉阳光格外温馨,田野上的清风格外舒爽。清明,毕竟是清明,不一样的蓬勃,不一样的绮丽,不一样的和谐!

河边有老者在钓鱼,我们坐下来找他攀谈,以分享钓鱼的乐趣。水波潋滟处倒映着蓝天、白云、绿堤、青林和垂钓者的影子。举目长河日出,再望望远近尊尊垂钓者的身姿,感觉人世间的万千真理哲言都沐浴在他们身边的清波浊浪里。

忽然转过一个小径,曲径通幽,来到了一处圣洁的芳菲地。一片静谧,只有清泠的鸟声相闻;一地花香,那灿烂的油菜花,简直要晃晕我惊喜的双眸。杨树才吐露嫩黄的幼芽,而红李已在春风飒飒中挥动起她们的广袖。只有一泓清泉,在一边谦逊地、静静地品读与倾听。身后是一色蓊蓊郁郁的香樟,夏天的蓬勃让你举首可临,而盎然的植物又给行走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勃发的朝气……蓦然回首,发现我的笔友已消逝于丛林深处,四方寻觅,却见一美丽的姑娘正笑嫣嫣行走于林苑间……

微风来了,樟树林轻松惬意地摇摆着,细细听来,感觉其声舒缓有致,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扣人心弦。我想,不得意者,闻其声必可将满腹愁怨付之清风,随诸流水,定可让它消逝得荡然无存。

大自然是有心无意之人,我们应该把他当成推心知己。这次踏青,觉得与大自然又倾心相拥了一回。返程路上,我和韩贤弟都曾满意地躺在堤上葳蕤丛里酣然入睡。

4月3日上午,天蒙蒙亮,我便携着一束白菊花站在路边,期待来往车辆将我带回故里。但是今天回乡祭祖的人太多,公交车在合肥就已经纳满了乘客,到肥东县城时便不再停靠任何站点。虽然公路上满目都是私家车,但阔气十足的小老板们,谁也不在乎我们这几个臭钱。“或许是他们不喜欢我手中的白菊花吧!”我于是将菊花隐藏在行李箱里,但依然没有哪辆私车为我打开门扉。直到上午11点我也没坐上车。我终于失望地拨通了我父母的电话,不要等我吃饭了,我回不了了!(毕竟今天回家没两三个小时不能到家。)

下午,我无所事事中睡到了傍晚时分。出屋溜达时,发现夜幕已经降临,天空飘起了霏霏细雨,此时莫名的孤寂感涌上了心头。对比昨日,我觉得心情糟糕透了。我想把这一束白菊花祭祀亡灵,我想和远方的老人共享天伦,但是这小小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愈想愈觉得很失落,很沮丧。

偶然看到路边有人焚纸敬香,多半是清明回不了家的人所为,他们在以此祭祀身亡他乡的先灵。我平素不信这个,但今天也只有寄情于虚诞了。我买来了火纸,在十字路边点燃了心灵的慰藉。火光亮起来了,于是几个熟悉的身影,都从火光中来到了我的眼前:有我平生中最敬畏的祖父和我善良的祖母、慈爱的外婆……甚至有我已故的童伴。我开始不觉得孤单,心情渐渐在火光中温暖起来,并向他们献上了我手中的菊花。

次日,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朝,我骑着单车,驰骋在春风里,路边的桃花开红了半边天,柳荫下,清波边上的垂钓者俨然昨日的老翁,于是我记起了苏子的话:“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河边嫩绿的杨柳,春风得意,自然而轻松的摇曳着,新生的小草染绿了骀荡的春光,大大小小的蔷薇花正焕发出无限的神采。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我倒以为是清爽而明媚了!

忆清明

一场清明雨,让青青的草木疯长,也让人们的情思蓦然滋生。我知道,这个时节,故乡的小山坡上、沟渠溪畔边一定被绿色的艾草渲染着。艾,就是清明的一种爱,蒸成清明粑、煎成艾馍馍,供奉在墓碑前,梦绕魂牵的香气在飘散,在弥漫。艾草青青,悠悠我心,几多思念又清明。

思念是一种距离,而清明的思念更是天上人间的距离,但那份情永远要倾诉,那份爱永远要沟通……插一枝柳在门上,“柳”和“留”谐音,留住我们的情,留住我们的爱;献一杯清明茶,人生如茶,人生如梦,看淡些,看淡些。请在这清明之境中安息吧,敬一杯酒,你在那边还好吗?洒下去,连同我们的爱一起浸入泥土。

清明,思念让爱长存。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即使祭拜的是逝去的灵魂,可尘封的记忆中也有爱的味道。所以,为了逝去的记忆,我们生者都会在“梨花风起正清明”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好友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低头细诉爱的思念,让心得到慰藉。其实,在清明祭奠中得到慰藉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公祭轩辕黄帝是我们民族的慰藉,缅怀英烈是我们国家的慰藉,所有的爱都化作思念而永恒。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要去乡下给爷爷上坟。那年扫墓后,父亲栽植了一棵松柏在墓地旁,并郑重地对我说:“孩子,你要记住这棵树。认好它,找你爷爷就好找了。”二十几年后,一场洪水冲毁了爷爷的坟墓,但已是大树的松柏却依然挺立。父亲没有重新修坟,因为爷爷就在树下。从此,对爷爷的思念就变成了那棵树,每个清明它都会吐着新芽等候我们的。

我喜欢在清明时节的雨天,撑一把伞,独自漫步,感受那绵延,清新,涤荡人心的霏霏细雨。路上,泪洒衣衫、雨湿鞋袜的行人,手中或拎串串“金银”祭品,或持束束鲜花,从身边匆匆而过;耳边,鞭炮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炸响;远处,香火缭绕、烟雨飘飞的世界更显哀伤……在这清风细雨中,我思索着《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的诗句:“人间几度清明,一边梳拭英雄泪。”人生在世,能有几度春秋,时间如白驹过隙,人们只能默默的伤感!可谁都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上一趟,都总想为自己、为亲人、为他人留下点什么。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

一场细雨,一捧泥土,一束鲜花,承载着不尽的清明思念。那些已故的亲朋挚友们,安息吧!几度清明,几多思念。

清明随笔

今年的清明恰逢连日阴雨,于是都冒着雨撑着伞,赶往墓地,于往年不一样的是,少了姹紫嫣红的杜娟,迎风飞扬的白幡也少了不少,因为人们刚挂上竹杆便被雨水冲掉了。杜娟的少见,那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燃料改变了,很少有人用柴燃烧煮饭,绝大部份人家都在用液化气了。山上因此而茂盛了,树木成林了,再也难看到原来的小灌木丛了。小小的杜娟也就自然的隐入了树林里,不入人们的视线了。

现如今雨天上坟倒也方便,以前泥泞的路也少见了。墓也不同于以往的墓,除了公墓,山上的零星墓也已用水泥砌了起来,不像以前的墓要砍草和堆泥。不需要用砍刀和锄头修坟了,只要用竹杆挂上幡再烧一些纸钱就可以了。

从去年开始,公墓不能烧纸钱了,改为墓地管理处送一束鲜花放在墓上。在墓地的进口处交警依然在维护秩序,同时有近百名志愿者在阻拦人们往墓地带纸钱,并送上一束鲜花。理由是烧纸钱污染了空气,我不知这理由是否牵强,这千年的习俗真的有那么严重的污染么?如果说管理处怕打扫卫生,这我倒会相信!如果说不准开车上坟,一律改为步行,这一来减少了空气的污染,二来也使这扫墓更显得虔诚。不过,这只是我的说说而已,政府的官员们是绝对不会支持的,步行对他们而言,只是在空闲时的锻练而已,上班或些小事步行那是绝对失面子的事。步行,这是专属老百姓的。

为了躲避“志愿者”的查询,二妹将纸钱藏在了包里,偷偷的带上了墓地,这倒也让我避开了与“志愿者”的争执。以我的不良脾气是很可能为此与人发生争执的。总不能为此将父亲的骨灰带离此公墓?

去祖父母的墓地,傍边种的一些毛竹,一年不见也已成林了。可惜的是这种植的老板也太倒霉了。从前年始,地方政府为了【美丽乡村】不惜牺牲地方的支柱产业,对毛竹的加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此一来,毛竹的身价直线下降,山区农户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生了变化。大概该老板也已意识到了这不利的变化,路傍已种上很多的大型树根雕,进行人工护养。我从心底对该老板感谢,因为祖父母的坟就处在他的领地之中。多年来,他也没有为此发过言论。也没有对祖父母的坟地有任何的丁点侵占。

离开了祖父母的坟地,最后去了三伯的墓地,说是墓地,实际上是一户农户的院墙外,为此该农户还专门让出了一小块地。每年也会送上一挂白幡。曾经听堂姐说起过,三伯是被国民政府抓壮丁当了通信兵,一次回家时由于穿了军装,被日本兵抓住了,就地枪决,那时三伯还未成亲,祖父母就将他埋在该地。由于三伯没有后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们全家上坟时,三伯的墓是必须去的一处。去年,国家在为抗战死去的老兵安扶,而我们没有任何三伯当时的资料,所以这也无从说起。也曾想将三伯的坟迁移,但该农户说此地可能会折迁,让我们到时再说。再说,三伯是为国民政府抗战,无人问冿也属正常,记得一九九0年,我去宁夏二伯处,当时二伯拉住我的手疼哭,说他当年的抗战,我当时就说,这没有用的,你是为国民政府抗战!确实,人生就是如此,一样的事,可是你的队伍不对,那么你的一切功劳也就会付之东流了。三伯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就是那样默默无闻的在那儿沉睡了,而且是永远的沉睡!

扫墓归来,当天还要烧香供祭祖先,点香上烛,这也是我——家中唯一的男丁的义务吧!但愿祖上有知!

第三篇:清明粑优美散文

细雨蒙蒙,转眼就到了清明时节。母亲说,回来吧,给你做清明粑吃。带着浓浓的思乡情回去了。春雨渐,春意浓,这个时节是最美丽的。麦沟里,田埂上,各种野花野草都长得葱葱郁郁的,仔细分辨,还能找到清明菜。清明菜的学名应该是“鼠曲草”,远远一看,灰绿灰绿的。细细看来,那可喜的绿中会探出黄色的小脑袋,又娇俏又可爱。微风一拂,清明菜左右摇摆着,我便似乎闻到了清明粑那独特的香味了。

母亲果然要做清明粑。瞧,摘好洗净的清明菜都晾在簸箕里。糯米粉、大米粉都早已舂好,还有芝麻、苏麻、花生都已炒熟,核桃切碎了,一齐用木滚子辗压好,分别装在钵子里。我凑近去深吸一口气,做出夸张的馋样来,母亲一边和面一边直笑。

要想做出美味的清明粑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将适量的清明菜配入混合的米面,各种颜色一混合,看着都觉得香。菜多面少会苦而涩,反之却又会变得清淡粘嘴,所以那个“量”一定得把握好。母亲却能在谈笑间恰如其分地捏出汤圆般的小球来,将香甜的芝麻花生等馅放进去,包好。而后,又用手掌把它压扁,这样,一个个诱人的清明粑已经做好,只等着下锅了。

这时我已经将灶膛里的火烧得熊熊欢笑了,油在锅里滋滋地冒着热气。母亲将清明粑小心地放入,隔一小会儿便一一翻过来,只见那粑粑慢慢地便露出焦黄来,香味儿直往鼻孔窜。禁不住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便用筷子夹上一块来,顾不上那热气直往嘴里送。因为烫,它在嘴里乱打着滚儿,好不容易咽下一口去,才回味出来清明菜和着糯米的芬芳气息。

自然是忘不了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忘不了家家户户去扫墓、祭祖时的青烟袅袅,更忘不了的是母亲做的清明粑。那是一种饮食文化,是属于民间的一种特有的滋味,它带着对已故人的怀念气息,也含有游子内心的深深思乡情。

第四篇:清明行程的优美散文

四月上旬的几天暖意刚过,春风节气里熟悉的细雨绵绵阵势就巧合的迎来,大概是因为赶上清明节气的缘由,四月最开始给人的感觉里就有了“汹涌”“安宁”和“奔袭”的氛围。我是在一片人流涌动的车站里想到“汹涌”这个词语的,在节假日,特别还是传统节日里,可能没有其他什么地方,会有车站这边如此大的人流聚集了。小小的车站,开动或停守的车辆,伴随着呼呼来回的乘客,让乐于看风景和不乐于看景致的人混淆在一起,变成类似于双簧表演,将车站演绎成为简朴的娱乐和被娱乐场所。

汹涌的是人流和车流,还有此起彼伏的扩音器,加上简陋的车站大厅隔音玻璃,甚至于连外面街摊小贩们叫卖的声音都清楚可闻。行走的制服工作人员,反复高声喧嚷“所有车次乘客需提前十分钟上车”的句子,急匆匆的乘客还是拎着行李,艰难的小声问道“我等的那一趟车怎么还没到”之类的话。

车站的气势没有因为是清明节就减弱几分,来往购票进站的人以年长者居多,各地的方言都有,也有拿很多行李的人。是不是传统节日无所谓,只要是能放上几天假,就已经很让人宽松。购票的人一脸着急,天色即便很早,排队的人还是很长,偶尔有插队的青年,在人群的唏嘘里进出,也不妨碍整个队伍的持续。

汹涌的购票和进站人群是一样的,车站的工作人员堵在进站台下,聊着当地的方言,引来几阵笑谈。年长的工作人员在聊天,年轻点的就拿着手机,依靠在角落,望着手掌里的屏幕,偶尔露出情不自禁的谄笑。清明假期对于车站里的他们而言似乎也不特殊,还是几个人守在一处,重复检票动作,多少人进进出出,面带各色表情,递出车票,有当他们不存在的轻视感觉。

汹涌是说人流,安宁是说给那些工作在一线的人,汹涌和安宁的环境,让行走的两种人常带互不相闻的表情和心情。只有奔袭的人是在他们之外的,奔袭的人,说的简单一些,就是不去车站自由行走的人,无论多久远的行程,还是天南地北的散漫奔赴,总是任由一辆车完成。

因为车辆带来的改变,欢快和便捷,外人总是体验的轻薄;车里的人,带上厚重的装备,哪怕不是去旅游,也会当做一次心境的返程。清明时节的踏青旅行,返乡祭祖是不能间断的习俗,一年年的归程,盼得用一次别出心裁的方式铭记。于是城市和乡间,被机动车的影子点缀,快的速度和感情,总是炙热的。

机动车的速度大概很叫人过瘾,刚拿上驾照的少年,还是怀着激动心情抓着那个小本本,上车,扣上安全带,发动汽车,开动,一系列的动作有条不紊进行。车子在市区拥堵的街道上走的并不顺利,少年们在车里相互调侃,走走停停,气氛也不是特别闷。而真正到了高速上后,车子奔袭的速度就彻底表现出来,那一辆辆奔跑在风里的车子,只是被一阵阵急促的发动机声音带过,张弛着的是最迅猛的青春。

少年的车子直到再次下高速,再次穿进矮小的街道里才变得安静起来,与此相同的还有他们由热闹变安静的心境和表情。清明时节的幽静乡村,因为新到访客人的感染,也会变得短暂的欢快。爆竹阵阵,长香点点,孩童们各自撑着花圈,传统节日里的肃穆氛围浓厚异常。

与机动车相比,骑单车人的奔袭路程是独特的,没有机动车的长驱直入,一路一程,似乎更容易粘上辛苦。一个人的单车行程和一群人的单车旅行,在城市的中心作为起点,奔赴四面八方。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先来后到,所有人的想法和行程都很明确单一。

清明时节的气候正是单车奔赴旅途的最佳时机,天气和温度都太合时宜了,当奔走人的想法变成不约而同,说走就走的方式自然顺理成章。忘了是哪一位诗人常骑青牛过原野和江湖,他的漫无目的和随心所欲得人佩服,其实,那何尝不是一种畅快的奔赴呢!

清明时节的故事大多温情而又乖张,这大概是因为物候的影响,让四月的人像是才从春天的温柔里苏醒过来一般。那种满城人流挤在一两个车站的情景毕竟是少数,而且也多是转瞬即逝的场景,人流由热闹走向各自的安静,最终也是回归到了期待中的安宁。清明节气带给人的还算是一场大环境的,深深的情思。

相较之下,清明行程的长短深浅,轻松愉悦,忧乐苦伤显得如此不值一提,因为哪怕只是为了这个传统节日,真的四处走走,也会产生与闷在室里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也难怪,四月的氛围天生就匹配这样的行走和行程,有青色的天空,鲜绿的植被,踏青旅游三三两两,汇聚成群。人的走动带来了鲜活的氛围和热闹,再安静的地方也松动了,变得极富韵律和生机。

走在行程里的人,慢慢也体会到了季节的温度,变得和四月一样温柔。

第五篇:散文:清明风俗记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特殊的。清明节始于周代,《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这样的时节,正是一年中祭祖归宗、慎终追远的最好时刻。这一天,也正值仲春与暮春交替,大地回暖、雨水增多,枝条吐翠、原野尽绿。生机勃勃的春风里,人们正好顺应天时,远足踏青,以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一冬的寒气与抑郁。历经千年流变,清明已把节气与节俗有机融合,具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的双重象征意义。没有风俗的内容支撑,节气就成不了节日,也难以流传千年。清明节只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是由其丰富的人文习俗作支撑的。时间是最好的分拣大师,在岁月的长河里通过它的淘洗,留下来的总是最有生命力的。清明节这天,到底有过多少习俗,现在真是难以考证了。但寒食、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习俗是一直流传着的。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由于中国地域、文化、民族的多样性,清明这一天的习俗也是各地有各地的不同。这就构建了清明文化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中原腹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亳州,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重性,在清明节上也是有充分体现的。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印象最深而且一直沿袭下来的,真是值得记述。上坟,是清明节核心仪式。上坟扫墓应该是秦代以后的事,至少不会早于秦的。先秦以前的祭祀以庙祝和家祭为主,因怕搅扰先人,那时是不去墓地的。即使这样算来,上坟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人们出于对先祖的追念,总会去上坟的。这一天雨水相对是多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啊。在这细雨烟笼添清愁的氛围中,人们携酒食、香烛、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焚香燃烛,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其神肃情穆、敦亲睦族,足以慰籍先魂。纸钱果酒祭酒、添土封坟插柳,这种上坟仪式全国大抵一致。但家乡却另多一道礼仪,那就是“哭祖”。扮演哭祖的角色基本都是女性,而且表演性极强。出嫁的闺女回来上坟,首先要回娘家所在的村子,刚进村头就会放声大哭,爹娘死的就哭爹娘,爹娘在的就哭爷奶,爷奶也健在的那就哭老祖。说是哭其实不准确,准确地说应该是嚎。清明节这天早饭刚过,村村都有直楞楞的哭嚎声:我的个亲爹呀——我的个亲奶样——我的个祖宗啊——村里的人闻声而出,看看是不是自家女儿或者姐妹。当哭者望见自家亲人出来后,就立即停止了哭嚎,亲人们也会趋步走过去迎接。我在想,其实,这种哭嚎也许就是向娘家人发出信号:快来接我啊,我来上坟了!没有外嫁出女性的人家,男人们到坟地后也会哭嚎几声。男人们完全表演式的哭嚎,真与驴叫没有多大区别。小时候,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便在心里好笑。有一次,我问母亲上坟为什么要哭啊,母亲半真半假地说,“他们在阴界,说不定也正忙着种瓜种豆呢,不嚎叫几声,也不知道有人来祭奠啊!”现在想来,这种习俗真是有趣。寒食节是与先人对火的崇拜相伴而生的。钻木取火,保留火种是先人们生命延续的根本,人类对火的膜拜可想而知。每年仲春之初,人们就断火寒食一天,第二天再重生新火,这是一个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现在,河南开封府景区,每年清明节还举行盛大的“颁火”仪式。当然,这种由包公主持的仪式显然是为吸引游客表演而做的。寒食节禁火是为了迎新火,清明节祭亡灵是为了佑后生。 到了唐代,这两个内在特质关联的节日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寒食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及宋以后寒食便成了清明节的一项内容,寒食的意思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我们家乡,清明节这天的寒食是“蚰蜒窝头”。这种蚰蜒窝头是由白的麦面、红的高粱面、黑的红薯面,由外及里的包裹而成;但光这三种面不行,还要加上绿绿的榆钱。外白中红里黑,绿色榆钱均匀在其中,而且和面时加了盐和五香粉,在七十年代初的那段日子里真算得上美食了。

人以食为天,美食对馋嘴的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诱惑了。清明节能吃上两三个“蚰蜒窝头”,成了我对这个节日期盼的根本原因。柳条串烧饼,可以说是孩子们每年清明节的最好礼物。象征着圆满吉祥的圆形烧饼,用翠绿的柳条串着,纯白、青绿、焦黄,麦面的纯香、芝麻的焦香、新柳叶条的清香,混在一起真可谓色香味一体。清明节的早上,家家户户到烧饼炉子前买柳条串烧饼,是家乡亳州的一道风景。这个风俗应该有一千多年了,北宋时《清明上河图》中就绘有此景。《东京梦华录》载: “寒食节前一日谓之‘炊熟’,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挂于门楣……”;《事物纪原》一书记述更详细:“以发面夹大枣蒸成饼,饼成飞燕形,以柳条串之,挂在门楣上,故称‘枣锢飞燕’”。据说,这种寒食,原本是为祭奠先贤介子推“割股奉君不言禄”忠烈精神的。但后来却演绎成了给孩子们的吃食。

清明节这天,柳条串烧饼不是父母给子女买,而是姥爷姥姥给外孙、外孙女送。当然,亲姥爷和姥姥去世的,这个任务就由舅舅承担了,没有舅舅的再由姑娘承担,反正是长辈给晚辈的礼物。柳条子串烧饼,谁不吃谁嘴肿……歌谣都这么唱一千多年了,谁还不赶紧买两串烧饼给晚辈送过去呢。更何况,在传说中这种烧饼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挂在门旁风干,夏天小孩子吃了可以治“苦夏”。能治“苦夏”的道理何在?我弄不大清楚,甚至不太相信。我倒记得,夏天那风干了的烧饼嚼在嘴却能满嘴留香好几天。现在想来,在我童年记忆里的所有节日,似乎都与吃食有关。因此,也记忆最真切。

2017年清明节于古井集团

本文内容来自原创,想知前面发生了何事请点击标题下蓝色字体,选择查看“历史消息”,欲知后来之事请明天继续关注!公众号原创功能已开通,欢迎大家留言!

第六篇:山祭,清明逝抒情散文

年年的清明,击碎了虚渺的晨梦.年年的山祭,打破了暗夜的沉静.

——题记

清明,毫无预兆的到来了,对于清明,却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满山的祭祀,就真的可以换来灵魂的归宿?就可以换来地下之人的祥和?萧条的清明,便总易想起一句话:生时不珍惜,死又何必长跪与坟前?的确,在世之时不珍惜,死了才懂得挽留,才愿花时间,花金钱与地下之人,才可以安心的活在世上,这便是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无愧于地下之人,就可以赎罪,这又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自欺欺人而已……

坟前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看着这年复一年满山络绎的人群,花也无奈,坟下之人,愈是无奈,到了黄泉,也要回头,回头看去,却在心底留下一烙印记,是后悔,是无奈,无奈于在世之人的无知,后悔于方才的回眸。

雨丝打在坟前的的一片泥泞,丝丝细雨,就如同被筛子刷过的心,一条一条的血丝,横倒于坟前,看着满山的人群,似笑非笑,悲伤的天地,却洋溢着欢愉悦的气息,这种讽刺般的矛盾,令人心痛,这种赎罪的方式,便让他们觉得轻松.满山飘逸的烟雾,弥漫在矛盾的空间里,似聚似散,凝聚了,便容易散开,散开了,就想着凝合,可最终,也只会消散于空中,于天地融为一体,才终于懂得了存在的真谛,可已经晚了,矛盾的空间里,便只存在着矛盾。

一个个的坟堡均匀的分布在一个个山头,无知的人却不知道,坟堡已如他们的心,空空如也,肉体不复,灵魂也会飞去远方,亦或是早已消散,灵魂只会在一个轮回里转着,转着--一世一世的走向新的轮回,一世一世跪倒于坟前,再一世一世的回到坟堡。这可笑的轮回……

满山络绎逐渐消散,只剩下一个个孤寂的坟堡,黑夜将一个个山头逐渐笼罩,他们也是害怕鬼魂才匆匆离去的?黑夜拉下了表演的帷幕,主角与配角最终也离开了这萧条之地,毫无春意的枯枝与坟堡相映成趣。当黑夜完成降临,他们还会记得,今天是清明么?

暗淡的清明逐渐上升,飘荡,最终,只剩下一个虚影,飘渺的虚影,挣破了坟堡的束缚,渐行渐远……

清明,犹逝……

上一篇:汽机巡检岗位工作计划下一篇:起诉状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