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散文五清明

2023-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二十四节气散文五清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至今,清明节已发展为我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第2篇: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气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作为节气,清明时期正是我国大部地区,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生机勃勃故称之为清明。首先,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清明”二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春天真正来到了。清明前后往往细雨飘飘,和风拂拂,这时的风和雨,都是人们喜欢的,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农村对清明雨尤为重视,古谚语有“清明前后一场雨,强如秀才中了举”。把清明雨看得如此重要,可见农民对于春雨的冀盼是多么殷切。

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第3篇:清明节和清明节节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虽然我们在本文所谈的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第4篇:2021清明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大家知道吗?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是第五个节气,对于清明节气的含义,大家了解多少呢?又知不知道清明的来历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清明节气的含义_清明节气的含义及来历,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气的含义及来历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相交之时。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颇为浓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三大鬼节之一。

关于清明的起因主流说法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晋公子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为纪念曾割下自己的肉用来救活他的介子推所特设定下来。

2、当然关于清明还有着别一种较为次要的说法,这一说法跟节气有关,众所周知在我国有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节气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而这清明就是当中最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这八节分别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一般是在公历4月_号前后。因为它的节气较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若是依历书中的记,那应该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其实清明这个节日,早先在我国的影响倒也不是很大,但后来因为其所代表出来的含义为世人所重视,加之逐步融合了寒食与上已等节日,时至今日倒也渐渐演变成一大重要节日之一。

大多数地区或是说大多数的人会选择前往祭祖和扫墓,一些先人或是一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影响颇大的人,而这当中所代表出来的含义是情怀与纪念(或者也可以说是缅怀)。毕竟,不管是先人或是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现过对自己影响颇大的人,那所代表出来的是自己的根还有曾经的那一份情,也是在告诉着自己,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情更别说是弃义了。

清明节气起源是什么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时也叫三月节,有2000多年历史。“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的禁忌有哪些

清明忌讳不戴柳

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这方面的俗谚有许多,如:“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成狗”。“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死了变猪狗”;“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等等。关于清明戴柳(或言带柳)、插柳的习俗成因,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与寒食、禁烟有关。即从晋文公重耳祭介子推,号令家家插柳禁烟火的故事传说而来。

清明各地女子回娘家的忌讳

在晋北地区,女子禁忌上坟,只有男子才有上坟的权利,上坟之后,回到家要用烧剩饿纸钱剪成门形,贴在门上。临沂地区,忌讳妇女在清明时节回娘家,否则,会死公公。而有些地方就恰恰相反,刚过门的新媳妇一定要在清明时回娘家,相传,不回娘家,婆婆会死。而在山东即墨有青年妇女躲清明的风俗,相传这日天界会有凶神下凡抓俊俏的姑娘。

清明忌讳天阴、下雨、刮风

在与农事相关的方面,清明还忌讳天阴、下雨、刮风。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风,主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清明妇女不能做针线活

在黑龙江望奎、山东庆云等地,清明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俗信动针线者会头目不清。在山东陵县,不能动碾磨。如果清明节恰逢三月三,在山东即墨,据说这天凶神要下来抓俊闺女,青年女子不能在家,要出去躲清明。如果女子已出嫁的不能在婆家,要回娘家,叫做“换还寒食”。不过,在山东临清。则忌讳这天回娘家。在晋北地区,女子忌上坟。

第5篇:清明游记散文

清明时节,如若没有雨的陪衬,自是少了那份理所应当的凄凉与清冷。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清明游记散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清明(散文)

我最早关于清明的记忆,已属成年光景——大概缘自文革之故,童年时,故乡似乎没有清明。后来才知道,清明依旧习就是挖土加坟茔,敬香焚纸,然后插柳燃鞭炮这档子事。挖土加坟茔,因为咱农家先辈的茔地,由于雨水的冲淋(或者里面棺木的坍塌),年年下陷,必得加土加高——茔地高低,农家人说有关于子嗣的兴旺与衰落。敬香焚纸,当然是为了祭祀先祖,慰安亡灵了。至于插柳燃鞭炮,意义传说得最为丰富,但多认为是用来召唤先灵护佑后生的,且柳枝还有预兆召唤是否应验之意。柳枝活了便意味着亡灵地下有知,感应有道,这一年,种地的有望五谷丰登,当官的有望飞黄腾达。祭祀活动干起来很欢,忙完了很累。虽然农家人不全信这个,但他们祈求运道,免却灾难的虔诚是千年不改的。

上个世纪末尾几年,每逢清明我都带着我的两个才入学堂的孩子,来野地里祭祀亡灵。清明时节,油菜花漫山遍野地开,黄莺、紫燕,在旷野上热情地召唤着你。黄花高得比齐大人们的胸襟,走在后面的我的两个孩子常常淹没在菜田花径之中。每次于来来往往摩肩接踵的人群里,回首自己的两个孩子,我都不禁悄然乐了:女儿用塑料方便袋子提着几把小鞭炮,由于手提得酸了,不时地放下鞭炮,而满脸热得通红,再看她身上的衣裳,上上下下装点满了油菜金黄的花瓣儿;儿子好找的——柳叶葱茏里的男孩儿,他抱着柳枝儿,由于几根柳枝比他的身体长得多,绊得他只好有时扛着,有时拖着,但似乎拖着、扛着又都觉不是。他一边慌慌张张、趔趔趄趄地追赶着扫墓的队伍。

据说,清明原来是叫做寒食节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重耳公子做了君主(晋文公)以后,为了感谢曾经的救命恩人介子推,便请他上朝受赏做官,但他拒不领赏受赐,并且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今陕西境内),晋文公便让人焚烧山林,想以此法逼介子推出山,未曾想到,介子推与他的老母亲直至被活活烧死,也没有出来受赐领赏,而且还留下了一封劝勉晋文公清明为政的书信。晋文公非常感动,也非常后悔,于是他下令把绵山改称为“介山”,以此纪念这位功臣,并且下令全国各地每年这一日断绝烟火一天。后来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再后来随着时序的更迭,烟火自不再被拒绝,而“寒食节”也更名为“清明节”了,而且还添增了诸如踏青、荡秋千、放纸鸢等活动。

不过,不管后期演绎出哪些习俗,若讲究清明节的源头,那必定是冷色调的。如若再适逢细雨霏霏的天气,必将让你与杜牧一样,“借问酒家何处有”,希望痛饮几杯,以浇心中块垒了。

清明节延续至今,其背景色调渐渐变暖。同一家族除了聚集在一起,祭祀祖先,慰藉亡灵,还借此节假,聚集盛宴,喜庆相逢或共贺近年的收成。在外地读大学、当高官、做老板的也都不远千里归乡扫墓,慰安亡魂。僻村乡野,今天停满了各色豪华的私家车。处处田野,鞭炮齐鸣;家家院落,笑语喧扬。麦菜田里飘荡着祭奠着的欢歌,桃花院里映照着省亲者的笑颜。笔者曾在书法作品中题词:

鸟啼菜花丛,欣欣向荣。黄花晨露今最浓。何言清明魂欲断,日暖桃红! 携儿擎柳从,谈笑春风。业吉遂愿告先翁。他日更来松冈处,鞭炮重重。

所着笔的自然就是这番暖色调的清明。

今年又时近清明节,由于迁徙谋生的缘故,我住的地址距离老家比去年远了许多,但却遇得踏青的好去处。于是我想感受一下清明踏青的诱人习俗,便打电话告诉父母,说我于清明日上午到家,暂时留在学校附近,并祝二老安好!

我与笔友韩朝运贤弟,于4月2日(清明节前一天)离开校门,踏入了县郊的田野。

今天阳光灿烂、明媚,因身心得以偶尔放浪,于是感觉阳光格外温馨,田野上的清风格外舒爽。清明,毕竟是清明,不一样的蓬勃,不一样的绮丽,不一样的和谐!

河边有老者在钓鱼,我们坐下来找他攀谈,以分享钓鱼的乐趣。水波潋滟处倒映着蓝天、白云、绿堤、青林和垂钓者的影子。举目长河日出,再望望远近尊尊垂钓者的身姿,感觉人世间的万千真理哲言都沐浴在他们身边的清波浊浪里。

忽然转过一个小径,曲径通幽,来到了一处圣洁的芳菲地。一片静谧,只有清泠的鸟声相闻;一地花香,那灿烂的油菜花,简直要晃晕我惊喜的双眸。杨树才吐露嫩黄的幼芽,而红李已在春风飒飒中挥动起她们的广袖。只有一泓清泉,在一边谦逊地、静静地品读与倾听。身后是一色蓊蓊郁郁的香樟,夏天的蓬勃让你举首可临,而盎然的植物又给行走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勃发的朝气……蓦然回首,发现我的笔友已消逝于丛林深处,四方寻觅,却见一美丽的姑娘正笑嫣嫣行走于林苑间……

微风来了,樟树林轻松惬意地摇摆着,细细听来,感觉其声舒缓有致,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扣人心弦。我想,不得意者,闻其声必可将满腹愁怨付之清风,随诸流水,定可让它消逝得荡然无存。

大自然是有心无意之人,我们应该把他当成推心知己。这次踏青,觉得与大自然又倾心相拥了一回。返程路上,我和韩贤弟都曾满意地躺在堤上葳蕤丛里酣然入睡。

4月3日上午,天蒙蒙亮,我便携着一束白菊花站在路边,期待来往车辆将我带回故里。但是今天回乡祭祖的人太多,公交车在合肥就已经纳满了乘客,到肥东县城时便不再停靠任何站点。虽然公路上满目都是私家车,但阔气十足的小老板们,谁也不在乎我们这几个臭钱。“或许是他们不喜欢我手中的白菊花吧!”我于是将菊花隐藏在行李箱里,但依然没有哪辆私车为我打开门扉。直到上午11点我也没坐上车。我终于失望地拨通了我父母的电话,不要等我吃饭了,我回不了了!(毕竟今天回家没两三个小时不能到家。)

下午,我无所事事中睡到了傍晚时分。出屋溜达时,发现夜幕已经降临,天空飘起了霏霏细雨,此时莫名的孤寂感涌上了心头。对比昨日,我觉得心情糟糕透了。我想把这一束白菊花祭祀亡灵,我想和远方的老人共享天伦,但是这小小的愿望却未能实现......愈想愈觉得很失落,很沮丧。

偶然看到路边有人焚纸敬香,多半是清明回不了家的人所为,他们在以此祭祀身亡他乡的先灵。我平素不信这个,但今天也只有寄情于虚诞了。我买来了火纸,在十字路边点燃了心灵的慰藉。火光亮起来了,于是几个熟悉的身影,都从火光中来到了我的眼前:有我平生中最敬畏的祖父和我善良的祖母、慈爱的外婆……甚至有我已故的童伴。我开始不觉得孤单,心情渐渐在火光中温暖起来,并向他们献上了我手中的菊花。

次日,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朝,我骑着单车,驰骋在春风里,路边的桃花开红了半边天,柳荫下,清波边上的垂钓者俨然昨日的老翁,于是我记起了苏子的话:“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河边嫩绿的杨柳,春风得意,自然而轻松的摇曳着,新生的小草染绿了骀荡的春光,大大小小的蔷薇花正焕发出无限的神采。清明,《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我倒以为是清爽而明媚了!

忆清明

一场清明雨,让青青的草木疯长,也让人们的情思蓦然滋生。我知道,这个时节,故乡的小山坡上、沟渠溪畔边一定被绿色的艾草渲染着。艾,就是清明的一种爱,蒸成清明粑、煎成艾馍馍,供奉在墓碑前,梦绕魂牵的香气在飘散,在弥漫。艾草青青,悠悠我心,几多思念又清明。

思念是一种距离,而清明的思念更是天上人间的距离,但那份情永远要倾诉,那份爱永远要沟通……插一枝柳在门上,“柳”和“留”谐音,留住我们的情,留住我们的爱;献一杯清明茶,人生如茶,人生如梦,看淡些,看淡些。请在这清明之境中安息吧,敬一杯酒,你在那边还好吗?洒下去,连同我们的爱一起浸入泥土。

清明,思念让爱长存。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即使祭拜的是逝去的灵魂,可尘封的记忆中也有爱的味道。所以,为了逝去的记忆,我们生者都会在“梨花风起正清明”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好友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低头细诉爱的思念,让心得到慰藉。其实,在清明祭奠中得到慰藉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公祭轩辕黄帝是我们民族的慰藉,缅怀英烈是我们国家的慰藉,所有的爱都化作思念而永恒。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要去乡下给爷爷上坟。那年扫墓后,父亲栽植了一棵松柏在墓地旁,并郑重地对我说:“孩子,你要记住这棵树。认好它,找你爷爷就好找了。”二十几年后,一场洪水冲毁了爷爷的坟墓,但已是大树的松柏却依然挺立。父亲没有重新修坟,因为爷爷就在树下。从此,对爷爷的思念就变成了那棵树,每个清明它都会吐着新芽等候我们的。

我喜欢在清明时节的雨天,撑一把伞,独自漫步,感受那绵延,清新,涤荡人心的霏霏细雨。路上,泪洒衣衫、雨湿鞋袜的行人,手中或拎串串“金银”祭品,或持束束鲜花,从身边匆匆而过;耳边,鞭炮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炸响;远处,香火缭绕、烟雨飘飞的世界更显哀伤……在这清风细雨中,我思索着《红楼梦》中贾宝玉写的诗句:“人间几度清明,一边梳拭英雄泪。”人生在世,能有几度春秋,时间如白驹过隙,人们只能默默的伤感!可谁都不愿意在这个世界上白白地走上一趟,都总想为自己、为亲人、为他人留下点什么。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

一场细雨,一捧泥土,一束鲜花,承载着不尽的清明思念。那些已故的亲朋挚友们,安息吧!几度清明,几多思念。

清明随笔

今年的清明恰逢连日阴雨,于是都冒着雨撑着伞,赶往墓地,于往年不一样的是,少了姹紫嫣红的杜娟,迎风飞扬的白幡也少了不少,因为人们刚挂上竹杆便被雨水冲掉了。杜娟的少见,那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燃料改变了,很少有人用柴燃烧煮饭,绝大部份人家都在用液化气了。山上因此而茂盛了,树木成林了,再也难看到原来的小灌木丛了。小小的杜娟也就自然的隐入了树林里,不入人们的视线了。

现如今雨天上坟倒也方便,以前泥泞的路也少见了。墓也不同于以往的墓,除了公墓,山上的零星墓也已用水泥砌了起来,不像以前的墓要砍草和堆泥。不需要用砍刀和锄头修坟了,只要用竹杆挂上幡再烧一些纸钱就可以了。

从去年开始,公墓不能烧纸钱了,改为墓地管理处送一束鲜花放在墓上。在墓地的进口处交警依然在维护秩序,同时有近百名志愿者在阻拦人们往墓地带纸钱,并送上一束鲜花。理由是烧纸钱污染了空气,我不知这理由是否牵强,这千年的习俗真的有那么严重的污染么?如果说管理处怕打扫卫生,这我倒会相信!如果说不准开车上坟,一律改为步行,这一来减少了空气的污染,二来也使这扫墓更显得虔诚。不过,这只是我的说说而已,政府的官员们是绝对不会支持的,步行对他们而言,只是在空闲时的锻练而已,上班或些小事步行那是绝对失面子的事。步行,这是专属老百姓的。

为了躲避“志愿者”的查询,二妹将纸钱藏在了包里,偷偷的带上了墓地,这倒也让我避开了与“志愿者”的争执。以我的不良脾气是很可能为此与人发生争执的。总不能为此将父亲的骨灰带离此公墓?

去祖父母的墓地,傍边种的一些毛竹,一年不见也已成林了。可惜的是这种植的老板也太倒霉了。从前年始,地方政府为了【美丽乡村】不惜牺牲地方的支柱产业,对毛竹的加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此一来,毛竹的身价直线下降,山区农户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生了变化。大概该老板也已意识到了这不利的变化,路傍已种上很多的大型树根雕,进行人工护养。我从心底对该老板感谢,因为祖父母的坟就处在他的领地之中。多年来,他也没有为此发过言论。也没有对祖父母的坟地有任何的丁点侵占。

离开了祖父母的坟地,最后去了三伯的墓地,说是墓地,实际上是一户农户的院墙外,为此该农户还专门让出了一小块地。每年也会送上一挂白幡。曾经听堂姐说起过,三伯是被国民政府抓壮丁当了通信兵,一次回家时由于穿了军装,被日本兵抓住了,就地枪决,那时三伯还未成亲,祖父母就将他埋在该地。由于三伯没有后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们全家上坟时,三伯的墓是必须去的一处。去年,国家在为抗战死去的老兵安扶,而我们没有任何三伯当时的资料,所以这也无从说起。也曾想将三伯的坟迁移,但该农户说此地可能会折迁,让我们到时再说。再说,三伯是为国民政府抗战,无人问冿也属正常,记得一九九0年,我去宁夏二伯处,当时二伯拉住我的手疼哭,说他当年的抗战,我当时就说,这没有用的,你是为国民政府抗战!确实,人生就是如此,一样的事,可是你的队伍不对,那么你的一切功劳也就会付之东流了。三伯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就是那样默默无闻的在那儿沉睡了,而且是永远的沉睡!

扫墓归来,当天还要烧香供祭祖先,点香上烛,这也是我——家中唯一的男丁的义务吧!但愿祖上有知!

第6篇:清明粑优美散文

细雨蒙蒙,转眼就到了清明时节。母亲说,回来吧,给你做清明粑吃。带着浓浓的思乡情回去了。春雨渐,春意浓,这个时节是最美丽的。麦沟里,田埂上,各种野花野草都长得葱葱郁郁的,仔细分辨,还能找到清明菜。清明菜的学名应该是“鼠曲草”,远远一看,灰绿灰绿的。细细看来,那可喜的绿中会探出黄色的小脑袋,又娇俏又可爱。微风一拂,清明菜左右摇摆着,我便似乎闻到了清明粑那独特的香味了。

母亲果然要做清明粑。瞧,摘好洗净的清明菜都晾在簸箕里。糯米粉、大米粉都早已舂好,还有芝麻、苏麻、花生都已炒熟,核桃切碎了,一齐用木滚子辗压好,分别装在钵子里。我凑近去深吸一口气,做出夸张的馋样来,母亲一边和面一边直笑。

要想做出美味的清明粑来,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一丝不苟。将适量的清明菜配入混合的米面,各种颜色一混合,看着都觉得香。菜多面少会苦而涩,反之却又会变得清淡粘嘴,所以那个“量”一定得把握好。母亲却能在谈笑间恰如其分地捏出汤圆般的小球来,将香甜的芝麻花生等馅放进去,包好。而后,又用手掌把它压扁,这样,一个个诱人的清明粑已经做好,只等着下锅了。

这时我已经将灶膛里的火烧得熊熊欢笑了,油在锅里滋滋地冒着热气。母亲将清明粑小心地放入,隔一小会儿便一一翻过来,只见那粑粑慢慢地便露出焦黄来,香味儿直往鼻孔窜。禁不住食欲大开,迫不及待地便用筷子夹上一块来,顾不上那热气直往嘴里送。因为烫,它在嘴里乱打着滚儿,好不容易咽下一口去,才回味出来清明菜和着糯米的芬芳气息。

自然是忘不了清明时节的细雨纷纷,忘不了家家户户去扫墓、祭祖时的青烟袅袅,更忘不了的是母亲做的清明粑。那是一种饮食文化,是属于民间的一种特有的滋味,它带着对已故人的怀念气息,也含有游子内心的深深思乡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