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报告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耕地保护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耕地保护报告

四十六团加强耕地保护 提高耕地质量

近两年来,第三师四十六团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耕地质量,将耕地质量建设和管理落到实处。随着耕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理念的逐步深入,该团提倡并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红枣,枣农们种植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红枣已成趋势,生物肥、有机肥成为枣农的“新宠”。

据了解,今年,四十六团部分枣农已储备农家肥3000多方,该团已经和托云牧场达成协议,由牧场提供优质羊粪,为4000亩的精品园和1.665万亩的标准园的耕地质量做好保障,大大提高了产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六团国土资源分局)

作者:谭峰

第2篇:关于辽源市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开展耕地质量基本情况的调查,是制定相关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等主要依据,是提高耕地质量重要保证,是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根据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方案》和关于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立法工作座谈会的通知精神要求,按照辽源市农业局的统一布置,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于2009年2月28日,组织土肥科技人员对我市目前耕地质量基本情况开展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调研,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 耕地质量监督

从目前来看,我市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监督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农业部门更加重视耕地质量监督工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在2006年6月,由建设单位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申报的“沃土”工程吉林省辽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已上报到国家农业部。此项目宗旨是检验检测土壤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遭受污染情况,研究探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最佳途径,提供耕地质量监督科学依据。

2 耕地质量保护

我市农业部门在耕地质量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使得土壤肥力逐渐提高、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土壤肥力监测点初步形成、保护耕地质量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在全市大面积推广。重点体现以下三方面:

2.1 实施有机肥补贴

在2009年实施有机肥直补首先在东丰县进行试点,2010年在东辽县、龙山和西安两区逐渐铺开。实施有机肥补贴的目的是开发现有的有机肥源,扶持商品有机肥生产企业,鼓励广大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保护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产品品质,避免耕地质量下降。具体实施办法是要求有机肥中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每亩施肥量达到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直补资金10元,农民购买商品有机肥,凭正式发票也可领取直补资金,直补资金发放由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或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有机肥质量、数量的监督管理由土肥科技人员负责。

2.2 建立肥力监测点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拟在东辽和东丰两县及龙山和西安两区组建地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总计10个点,其中东辽和东丰两县各有3点、龙山区有2点、民营经济开发区和西安区各有1点。具体有东辽县建安镇安山村、云顶镇湾河村、安恕镇黄羊村,东丰县大阳镇六家村、三合镇蚂蚁村、二龙山乡屯基村,龙山区寿山镇大寿村、工农乡前进村,西安区灯塔镇富强村,民营经济开发区友谊村;总面积30亩,平均每个监测点3亩;监测项目为土壤肥力、水土流失、养分动态平衡、土壤受污染程度等。

2.3 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近些年,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直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保护耕地质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每年在全市开展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或“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推广面积30万亩左右,因此,缩小了中低产田面积,扩大了高产田面积,土壤不良理化性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粮食安全得到了保证,农业生产后劲得到了加强,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

3 耕地质量建设

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非常重视现有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针对我市中低产田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改良难、周期长和见效慢等特点,每年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中低产田实施改良培肥。改良培肥重点放在砂土地土壤、坡耕瘠薄地土壤、低洼易涝地土壤及酸性冷浆地土壤等四种类型的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方法是加大农肥用量、实施根茬(秸秆)还田、推广测土施肥、及时深松土壤、采用客土改良、施用特殊肥料等一些有益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农业实用技术;改良培肥面积平均每年在30万亩左右;改良培肥效果达到了中低产田面积逐年减小,高产田面积逐渐扩大,不良土壤理化性状得到初步缓解;另外,农业科技人员对参与改良培肥中低产田的乡镇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技术培训。培训方式主要是土肥科技人员讲课、发技术资料、现场技术指导、召开典型经验介绍会或现场会等。

4 耕地质量管理

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耕地质量管理方面,着重对广大农民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加以引导,提倡使用有利于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农业投入品,杜绝使用破坏土壤降低肥力的农业投入品。

4.1 肥料

在有机肥料选择上,重点选择腐熟完全彻底、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有害物质(汞、铅、铬等重金属和大肠杆菌)含量不超标的有机肥料;禁止使用由城市、医院、工业区等处排放的有害垃圾、污泥、污水等物料制成的诸种有机肥料或有机-无机复合(混)肥料。在无机肥料选择上,着重选用养分含量高且全面、有害物质含量低、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负面影响较小的化肥;杜绝使用硝铵类化肥。

4.2 农药

由于农药易在土壤中残留,易造成土壤污染,为此,农业科技人员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坚决取缔目前国家三令五申禁止使用的农药,譬如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乙烷、除草醚、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等一类的农药。另外,在综合防治植物病虫鼠草害时,提倡“三先三后”的防治方法,即先预防,后用药;先选择物理防治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后选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先选用绿色农药,后选择常规农药。

4.3 水源

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其重金属、硝态物、氯化物、全盐量等一些污染物质不能超标,例如钠含量应在30-75mg/L以下、氯化物含量不超过2-55mg/L、硫酸盐含量应在4-20mg/L、电导率应在50-300之间,总盐量控制在700-2100mg/L。农业科技人员经常深入水稻种植区的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引导广大农民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的水源浇灌农田,杜绝使用污水灌溉农田。

4.4 种子

大力推广使用抗逆性强的、权威部门审定的、适宜本区种植的优良品种,比如抗病害、耐贫瘠、抗倒伏的一类品种。其目的是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和化肥对土壤产生的污染,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加速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

4.5 農具

农机具对土壤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肥料、农药、污水等农业投入品相比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对土壤物理性状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小、土壤犁底层加厚、土壤有益微生物活动变缓等。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技术培训中,提倡广大农户在小面积农田作业中,最好使用轻便的小型农机具,譬如手动播种器;在农田运输中,尽量减少压地的次数。

5 农业技术推广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推广农业技术的全过程,始终优先考虑保护耕地质量前提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并在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上,侧重筛选适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方面的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辽源地区近几年涉及耕地保护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已达到7项以上,其中属于传统的项目有2项、现代项目有5项,且有的项目已经荣获了省政府或市政府的奖励。具体项目有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沃土”工程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推广、大豆畦作栽培技术推广、抗旱综合栽培技术推广及玉米侧垄免耕栽培技术推广等。通过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我市耕地质量不断提升,人们认识逐渐加深,耕地质量保护工作逐步完善。

6 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中进行了大胆改革的尝试,尤其在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上表现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七个转型”。第一,由浅施肥向深施肥转型。在施肥深度上,要求深施肥,深度达到10-15cm之间。具体做法是:在原垄沟浅趟一犁,然后破原垄形成新垄;以前没有浅趟一犁的农业作业程序。第二,由小垄向大垄转型。将原来的小垄(垄宽60cm)变成大垄(垄宽90cm),并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每相邻3株玉米构成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相邻4株玉米构成等边四边形的四个顶点。第三,由稀植向密植转型。主要体现在玉米种植密度上,过去亩保苗在3000株左右,现在开始趋向亩保苗4000株、4500株或更高密度发展。第四,由耕作向免耕转型。着重表现在灭茬上,过去有除茬这道农业作业程序,现在开始不灭茬,在两茬之间或侧向播种,茬留于农田内。第五,由湿整地向旱整地转型。过去水田在整地时,事先需要大量水进行泡田,然后再整地;现在实施旱整地,采用旋耕机进行旱整地,免除泡田的农业作业程序。第六,由传统播种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播种转型。过去播种实行人工刨埯、人工播种、人工踏实;现在推广机械播种或手动播种机进行播种。第七,由施肥次数多向施肥次数少转型。过去施肥有底肥、口肥、追肥;现在采取“一炮轰”即一次性施肥,免除追肥,个别地方口肥也免除。

7 耕地质量保护的做法

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有许多较好的做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7.1 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维护农业生态平衡,造福子孙万代,辽源市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在领导小组内下设四个分组,即砂土地土壤改良培肥组、涝洼地土壤改良培肥组、瘠薄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和冷浆地土壤改良培肥组;另外,下设一个办公室。旨在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启动资金,开展技术培训,回访相关农户,报送有关信息。

7.2 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实用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电话、网络、发宣传資料、科技人员授课、召开现场会等多形式、全方位、广渠道,向广大农民、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农民技术员、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宣传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内容侧重中低产田改良培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玉米大垄双行等距点播技术及大豆畦作栽培技术等。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做到了“四个有”即每户有一名受训人、有一位明白人、有一份宣传单、有一盘录像带或光碟。

7.3 组建专家系统,推动土肥工作

为加强我市耕地质量的监督、保护、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增强农业生产后劲,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发挥土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辽源市建立了农业专家系统,成员均为在土肥战线工作达10年以上、具有较多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构成。主要研究探讨适合我市中低产田改良培肥的具体方法、增产效果、所需成本等课题,另外,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也进行专项研究。

7.4 完善化验设施,搞好耕地监测

辽源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对现有化验仪器设备和化验室进行了初步完善,购置了相关仪器设备,修善了化验室,确定了有关专业人员。使目前土肥化验室初步可承担相关土壤化验项目,譬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项目。

7.5 开展肥料执法,确保肥料质量

每年在肥料销售旺季,肥料执法人员对本辖区内的肥料市场开展肥料执法检查,检查对象是肥料生产企业、经营单位、使用者,检查肥料品种系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复合(混)肥等,重点查处是否已登记,其目的是净化辽源肥料市场,保护肥料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不受侵犯,避免不合格或国家禁止使用的肥料产品施入土壤中,避免因肥料使用不合理造成耕地污染,质量下降。

8 耕地质量保护的经验

通过近些年我们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参考外地先进做法,加之开展社会调研,使我们目前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8.1 领导重视,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前提

无论做好哪些工作,尤其是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一定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一事无成。耕地质量保护涉及到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土壤化验、肥料执法、化验室建设、技术培训、工作任务落实等,均需要相关部门的领导支持,这样才能确保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落到实处、激发人们积极性。

8.2 技术培训,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手段

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密切的工作有很多,例如耕地质量的监测、肥力监测点的建立、土壤养分动态平衡变化趋势、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制定与推广、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宣传普及等等,真正让实施者全面地、细致地掌握,必须开展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是广大农户和土肥专业人员。

8.3 提升水平,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环节

真正把耕地质量保护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切实做到耕地肥力不下降,粮食产量稳产高产,一定要提高土肥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尤其重点要培养具有土壤肥力监测、肥料行政执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等综合专业技术的人员。具体方法是让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加省或国家级部门主办的一些培训班;邀请省或国家知明农业专家来辽源讲课;给专业人员购置相关一些科技资料。

8.4 完善设施,是耕地质量保护的主要方法

为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有效跟踪耕地理化性质变化趋势,正确制定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为此,市总站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土壤化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新添了一些仪器设备,修缮了化验室,配置了一些化学试剂,确定了相关技术人员,建立了试验室档案。现在基本达到了能开展一些化验项目,且化验结果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

9 耕地质量保护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近几年,辽源地区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先进外省市相比还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几方面:

9.1 相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文件较少

有关耕地质量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或一些规范性文件很少,造成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或工作人员,很难制止一些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解决对策是有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威部门,要尽快组织人员着手做好这方面工作,让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规范性文件及早出台。

9.2 耕地质量保护专项资金不足

具体实施耕地质量保护的单位,目前尚无专项资金用在耕地质量保护,只拿出少部分办公经费注入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这与实际需要的经费相差许多。采取办法是国家、省或地方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开展这方面工作有足额资金。

9.3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单位,化验仪器设备还不全面,化验室面积较小,特别通风通光条件极差,不利于化验人员身体健康。解决途径是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把吉林省辽源市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项目批下来。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3-),女,吉林辽源人,就职于辽源市龙山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作者:张文娟 郭文景 曲俊生 姜仁英 王立华

第3篇:社会资本、耕地价值认知与农户耕地保护支付意愿

摘要 主体间信任作为一种信息简化机制和行为约束机制,降低了协作治理中的交易成本。基于对内蒙古15个旗县草原治理的问卷调查,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协作治理中主体间信任对主体间协作程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主体间信任程度、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和不同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均对主体间协作程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且以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大。②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主体间信任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主体间信任程度和主体间协作程度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其中,新闻媒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的中介作用最大。③不同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与主体间信任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主体间信任程度和主体间协作程度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其中,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等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的中介作用最大。④多群组分析发现,性别和收入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且女性和低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更大。研究提出,要想提高草原治理的协作程度,应高度重视培育主体间的信任程度,提高新闻媒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次要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适当控制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等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并对不同性别和收入的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主体信任;协作方式;参与主体;协作程度;草原治理

文献标识码 A

“十二五”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主体治理模式的失灵现象日益增多,因此,“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实施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治理[1],是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举措,且主体间协作程度影响着生态环境治理的效果。在协作过程中,多元主体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网络,而主体间信任是一种重要的主体间关系,具有简化信息、减少摩擦的润滑剂作用,影响着协作程度的高低。Ansell 和Gash[2]通过对137个跨政策部门协作治理案例进行文献荟萃法分析,得出信任是影响协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罗伯特·D·帕特南[3]认为,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和成功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强化,一个共同体的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特别地,我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4],且具有“差序格局”社会特征[5],那么,在中国国情下,①主体间信任是否对协作程度具有显著的影响?②如果有,这种作用机制或路径又是怎样的呢?本研究将有助于为信任理论和协作理论提供新的中国视角。

1 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1.1 概念界定

1.1.1 多元协作

学界从不同的側重点对多元协作进行了界定。例如,Ansell 和Gash[2]基于协作论坛、参与者、参与者角色、目的、正式性和焦点等六方面的特征,将协作治理定义为“一个或多个公共机构直接将非政府利益相关者卷入到正式的、以共识为导向的和协商的集体决策制定过程中,旨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或管理公共项目”;Wood和Gray[6]从组织间关系的角度,将协作定义为参与各方从不同角度关注某特定议题,并利用共同的规则、标准和组织结构,有建设性地利用彼此之间的差异需求问题的解决办法;Ring和 Van dc Vcn[7]从集体行动过程的角度,认为协作是一个自治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谈判、共同制定规则和组织结构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解决共同关心的事务的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学者们的定义都会涉及到“参与主体”和“协作方式”,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多元”和“协作”的自身概念[8],将多元协作定义为多个参与主体通过某种协作方式解决某一公共问题的过程。

1.1.2 信任

信任在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心理学家将信任界定为个体内部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或信念,即信任方认为被信任方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陈述可靠的一种概况化期望,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及其对环境的反应。经济学家从委托—代理关系的角度出发,将信任定义为一种社会资本,认为信任涉及行为者是否甘冒风险自愿转让资源或资源控制权的问题,且可以减少监督和惩罚的成本;社会学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将信任定义为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计算和情感关联决定的人际态度,强调信任者会根据信任对象的特点(如外在行为层面、能力层面、动机层面、人格层面等)来选择是否建立信任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主体间信任包括信任方和被信任方,即信任方对被信任方能力、人格等方面可信性的一种心理预期或行为取向。对信任方而言,信任是信任方对被信任方能做某事且不会损坏自己利益的心理预期,影响着信任方是否参与协作或是否增加参与协作的程度;对被信任方而言,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约束,影响着被信任方在协作过程中的行为选择,自觉维护被信任方的利益。

1.2 研究假设

首先,信任是协作的起点,协作过程也是信任建立过程[9]。张云宁等[10]通过研究信任水平、互惠性偏好与PPP项目绩效的协同关系,得出信任水平对PPP项目绩效起正向作用;许婷和杨建君[11]基于286家中国企业调研数据,得出企业间信任对合作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已有研究和对现实的观察,本文提出假设H1。

H1:主体间信任程度与协作程度显著正相关。

其次,信任作为信任方的一种心理预期,影响着参与主体相互沟通与学习的行为取向[12],进而影响着一致利益追求和共同价值信仰的形成,影响着信任方是否参与协作及参与协作的程度。例如,孙艳华和晏书诚[13]基于湖南省浏阳市生猪合作社的237份社员数据,得出合作社内部信任正向影响社员合作意愿与参与行为。此外,多元协作治理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参与,但由于参与主体在利益、价值、权力、能力、资源、组织、地位、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参与主体在协作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和角色作用并不相同,因而参与程度也不相同。例如,Futrell[14]指出,当参与主体认识到参与协作能为他们产生实质性利益时,他们的参与动机会增加;但如果他们觉得他们的参与仅仅是咨询性的或形式上的,他们就会拒绝参与;一些主体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或自由去参与比较费时的协作过程,或者一些主体可能不具备讨论高端技术问题的能力或技术[15]。但是,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是影响协作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Donald F. Kettle[16]认为,多元主体协作的实现范围受协作主体的使命、资源、能力、责任和职责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基于已有研究和对现实的观察,本文提出假设H2.1和H2.2。

H21: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主体间信任程度显著正相关。

H22: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协作程度显著正相关。

最后,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被信任方在协作过程中的角色或作用的发挥,能够减小协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影响着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此外,由于协作实现方式反映了协作过程中具有领导作用的主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体间的不平等性,影響着参与主体对协作过程公平性的感知,这与主张相互平等的信任关系相悖。例如,Echeverria[17]认为美国环保组织对工业组织的信任程度较低,认为发展利益与环保倡导谈判桌上的谈判是不公平的,环保组织在协作过程中将处于不利地位[18],多元治理的有效性受到怀疑。同样地,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与协作过程中具有领导作用的主体密切相关,影响着协作程度。Ansell 和Gash[2]指出,主体间存在权利或资源不平衡等现象,协作的实现需要处于领导地位的主体采取积极的策略以代表弱势主体,在协作过程中发挥化解冲突、促进协作的作用。Lasker和Weiss[19]认为,领导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赋权和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够整合不同参与者的知识,促进相互理解。基于已有研究和对现实观察,本文提出假设H3.1和H3.2。

H3.1: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与主体间信任程度具有显著负向相关关系。

H3.2: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与协作程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多元协作主张参与主体平等参与协作过程,但并不排斥实际领导作用的存在[20],因此,本文基于参与主体在资源、权力以及所起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结合已有研究[8]与现实观察,将我国草原治理中的参与主体与协作方式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其中,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参与主体划分为农牧民P1、家庭P2、公众(除农牧民)P3、企业P4、社区P5、政府P6、学者P7、宗教组织P8、非政府组织P9、新闻媒体P10和国际组织P11等十一个主体,且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

根据协作过程中具有领导作用主体的不同,将协作方式分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M1、以政策法规为主导M2、以社会力量为主导M3、以市场机制为主导M4、以习俗惯例为主导M5、以村社为主导M6和以自愿参与为主导M7等七种方式,且不同协作实现方式在协作过程中制定规则、惩戒违纪行为、促进实现协作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同,其使用程度有所不同[9]。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对各社会主体进行广泛的数据收集,能够近似反映草原协作治理中的真实情况,避免研究者的先入为主或其他偏见;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更深入系统地反映变量间的路径关系。当然,研究还可以运用田野调查等质性研究方法,但由于研究人力物力的局限,本研究结果将在以后的研究中运用其他研究方法进一步检验。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性别、收入等基本信息部分;第二部分为主体间信任程度、协作程度、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和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等研究变量部分,且选项为五分制李克特量表(见表1)。

2.2 数据收集

本文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格勒草原和阿拉善荒漠区,这一横断面覆盖了内蒙大部分干旱和半干旱生态系统,反映了气候和植被的梯度变化。本文综合考虑草原类型、草地质量、各地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了15个典型旗县,共发放1 600份问卷,实际回收1 375份,回收率达85.94%。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对性别和收入进行多群组分析,但由于收入的个别选项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专家咨询以及内蒙古人均收入水平的评估,对选项进行合并,重新划分为高、中、低三类。具体而言,本文将“1 000元及以下”与“1 001~2 000元”合并为“低收入”,将“2 001~3 000元”与“3 001~4 000元”合并为“中收入”,将“4 001~5 000元”及“5 001元以上”合并为“高收入”。样本男女及高中低收入群体统计见表2。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在信度检验中,整个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为0.884>0.7,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两个量表的克伦巴赫α系数分别为0.926和0.886,均大于0.7,因此,信度通过检验。此外,在效度检验中,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两个量表的KMO值分别为0.915和0.889,均大于0.8,因此,效度通过检验。

3 结 果

3.1 结构方程模型及研究假设均成立

该结构方程模型中没有负的误差方差,且都达到显著水平;没有很大的标准误差;潜在变量与其测量指标间的因素负荷量值在0.5~0.95之间;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见表3),这表示本文结构模型与实际数据相契合,模型的收敛效度佳。

由研究假设检验(见表4)可知,各假设p值均小于0.05,标准方差均为正值,90%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因此,假设H1、H2.1、H2.2、H3.1、H3.2均成立。

为了检验主体间信任程度和协作程度之间的中介效应是否显著,本文进一步运用AMOS软件中的Bootstrap程序进行检验,由表5可知,主体间信任程度对协作程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且中介效应为-0.051,总效应为-0.31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9.18%,为部分中介,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两条路径的中介效应分别为0.01和-0.061。

3.2 变量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由表6可知,从直接影响来看,主体间信任程度对协作实现方式使用程度的影响程度(-0.318)最大,对协作程度的影响程度(0.187)居中,对参与主体参与程度的影响程度(0.038)最小。其次,从间接效应来看,主体间信任程度只对协作程度具有间接效应(-0.051),从总效应来看,对协作程度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參与主体的参与程度(0.268),其次是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0.191),最后是主体间信任程度(0.137)。

特别地,研究发现,主体间信任程度对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与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具有不同的间接效应(见表7)。其中,在对各参与主体(P1~P11)参与程度的间接效应中,主体间信任程度对新闻媒体(0.03)、宗教组织(0.03)、非政府组织(0.03)等主体参与程度的影响较大。在对各种协作实现方式(M1~M7)使用程度的间接效应中,就其影响系数(绝对值)而言,主体间信任程度对社会力量主导(-0.255)和市场机制主导(-0.261)的协作实现方式使用程度影响相对较大。

3.3 性别和收入的调节效应

为了区分上述假设在不同群体中的成立情况,以便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方案,本文进一步运用多群组分析法,选择性别和收入两个重要的个体或群体特征变量作为调节变量。结果显示(见表8)两分组数据均符合已有模型。在性别方面,男女群体中六组假设都显著成立,但路径系数大小不同。其中,在H1、H2.1、H3.1中,女性组的系数均远大于男性组,而在H2.2、H3.2中,女性与男性组相差不大,因此,整体来看,主体间信任程度在女性群体参与协作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更大。在收入方面,低收入群组在各假设中的系数均大于其他群组,这说明主体间信任程度在低收入群体参与协作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更大。

4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内蒙古15个旗县草原治理的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协作治理中主体间信任程度对协作程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体而言,主体间信任程度 对协作程度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主体间信任程度对协作程度的直接作用机制,不同参与主体参与程度和协作实现方式使用程度的中介作用机制,以及性别与收入的调节作用机制。

第一,主体间信任程度与协作程度显著正相关,即主体间信任程度是合作的前提,高信任度的主体间有助于增 强主体间的合作意愿和动机,往往更容易采取合作行为[21]。

第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中介作用,以新闻媒体、宗教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主体的中介作用最大。主体间信任程度能够促进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学习,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从而更愿意投入时间、精力、资金和技术等。同时,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也正向影响协作程度。在我国草原治理中,由于各主体对共同资源的共同依赖程度影响了他们在地方资源管理纠纷治理中的参与程度[22],因此,主体间信任程度对不同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影响不同,其中,对农牧民、家庭、社区、大众、政府、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影响较小,而对非营利组织、宗教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主体的参与程度影响较大。

第三,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中介作用,以市场机制主导和社会力量主导等协作方式的中介作用最大。主体间信任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约束机制,主体间信任程度越高,主体间的地位差距越小,从而降低了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但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降低了,则其在接受、授权和动员参与主体积极参与方面的作用就受到削弱,从而会降低协作程度。在我国草原治理中,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政策法规为主导、以自愿参与为主导等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受主体间信任程度的影响较小,而市场机制为主导、社会力量为主导等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受主体间信任程度的影响较大。

第四,性别和收入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就性别而言,说明女性天然的感性特质和较强的责任感[23],使其较男性而言更容易相信他人,也更愿意投入协作过程。此外,就收入水平而言,说明收入不同的群体对协作的需求程度也不同,影响着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其中,低收入群体对协作的需求更高。

4.2 政策建议

主体间信任是协作过程的润滑剂,在协作过程中起着信息简化作用和行为约束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提高草原治理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程度,尤其是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国际组织、宗教组织等主体的参与程度,优化草原治理中的主体网络结构。目前,我国各主体的参与程度差别较大,鼓励非营利组织等组织积极参与协作过程,有利于集中其资金、技术、专业等方面的资源,从而提高治理绩效。其次,适当控制草原治理中不同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协作实现方式的使用程度一方面能够提高协作程度,但另一方面也对主体间信任程度具有制约作用,因此,需要在发挥其促进协作作用的同时,促进主体间的平等。最后,对草原治理中的不同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例如,由于男性和中高收入群体的参与积极性相对较小,因此,通过宣传教育,提高男性与中高收入群体的参与协作的意识,采取相应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使其积极参与到草原协作治理程中。

本研究促进了多元协作治理和信任等社会资本的理论完善,也为我国其他领域的协作治理实践提供了指导。当然,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研究人力物力的限制,本研究仅对内蒙古15个旗县进行问卷调查,未来研究将扩大地区选择,以验证结论的外部有效性。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

[1]杨立华.构建多元协作性社区治理机制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一个“产品-制度”分析(PIA)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2):6-23,121-122.

[2]ANSELL C, GASH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 theory, 2008, 18(4):543-571.

[3]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3.

[5]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王荣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9.

[6]WOOD D J, GRAY B. Toward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collabor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1991, 27(2):139-162.

[7]RING P S, VAN D V A H.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of cooperative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4, 19(1):90-118.

[8]杨立华.多元协作性治理:以草原为例的博弈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1(4): 119-124.

[9]WEECHMALDONADO R, MERRILL S B. Building partnerships with the community: lessons from the camden health improvement learning collaborative[J]. 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 2000, 45(3):189-205.

[10]张云宁,陆中伟,欧阳红祥.信任水平、互惠性偏好与PPP项目绩效协同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34(8):1060-1065.

[11]许婷,杨建君.企业间信任、合作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知识库兼容性的调节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12):35-43.

[12]杨柳, 朱玉春.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基于黄河灌区五省数据的验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3):163-170.

[13]孙艳华,晏书诚.内部信任对社员合作意愿与参与行为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3):46-52.

[14]FUTRELL R.Technical adversarialism and participatory collaboration in the U.S. chemical weapons disposal program[J].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2003, 28(4):451-482.

[15]WARNER J F. More sustainable participation? multistakeholder platforms for inte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2006, 22(1):15-35.

[16]KETTL D F. Managing boundaries in American administration: the collaboration imperative[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6(s1):10-19.

[17]ECHEVERRIA J D. No success like failure: the platte river collaborative watershed planning process[J]. William & Mary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 review, 2001(3):559-603.

[18]SCHUCKMAN M. Making the hard choices: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odel for the biodiversity context[J]. Washing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01,79(1):343-365.

[19]LASKER R D, WEISS E S. Broadening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problem solving: a multidisciplinary model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practice and research[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03, 80(1):14-47.

[20]郭道久.協作治理是适合中国现实需求的治理模式[J].政治学研究,2016(1):61-70, 126-127.

[21]彭小兵, 谭志恒.信任机制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合作治理[J].理论探讨, 2017(1):141-147.

[22]HEIKKILA T, GERLAK A.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collabora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clarifying the roles of stakeholders, science, and institutions[J]. Policy studies journal, 2005, 33(4):583-612.

[23]武永春,刘欣葵,许联锋.试论女性环境责任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与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244-247.

作者:朱庆莹 陈银蓉 胡伟艳

第4篇:保护耕地报告

柘汪镇中心小学“保护耕地”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报告

柘汪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

一 、课题名称:“保护耕地”——柘汪镇耕地现状调查研究

二、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高童(六1班)

课题组组员:秦朝鹏(六1班)、秦咪咪(六2班)、陈迪涛(六3班)、康雪晴(六4班)

课题组分工:

高童:负责活动策划,与指导教师联络,组织活动的开展,负责活动安排等。

秦朝鹏:负责六(1)班的活动组织,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

秦咪咪:负责六(2)班的活动组织,负责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陈迪涛:负责六(3)班的活动组织,负责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康雪晴:负责六(4)班的活动组织,负责活动的经验介绍、宣传等。

指导老师:李志新

三、活动背景:

柘汪镇南面临海,滩涂面积大,人口多,耕地少,近几年来,柘汪镇政府大力发展工业,举起了“工业兴镇的”旗帜,2010年,柘汪

镇的工业总产值突破了百亿目标。工业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工厂占用了大片的耕地,其中的新海石化一期工程就占地上千亩,鑌鑫特钢占地上千亩,光是西棘荡村的塑料颗粒加工厂就有一百多家。现在,柘汪镇有许多村庄只有住的地方,虽然柘汪镇的西部地区还有成片的耕地可种,可也面临着被开发的命运。现在有些村干部甚至在恶意出卖耕地,耕地成了某些村干部的摇钱树。要知道,耕地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呀!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广泛深入地宣称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国情国策,增强社会各界的耕地保护意识,加大耕地保护工作力度,夯实耕地保护基础,促进我镇耕地质量的提高,杜绝浪费土地的现象,我们开展了以“保护耕地、科学发展、自我教育、宣传发动”为主题的耕地保护宣传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耕地保护活动,是培养学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是我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课题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精心组织实施好各项具体活动,并及时将活动开展和完成情况总结。

科学用地。建议保护土壤,科学施肥。各班级都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保护耕地的宣传活动,形成广泛宣传氛围。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意识。制定完善的耕地保护活动

实施方案,开展耕地保护情况调查,分解目标,层层落实。明确耕地保护责任。

五、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宣传发动(2010年10月)

1、制定活动方案,成立研究小组

2、搜集和学习有关土地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3、请综合实践活动的专家作指导

4、召开“保护耕地”课题研讨会

(二)深入社区,调查研究。(2010年11月—2011年4月)

1、调查柘汪镇人口数、耕地面积

2、调查柘汪镇耕地现状

3、近几年耕地占用情况

4、调查柘汪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情况。

5、访问社区群众,听取群众保护耕地的呼声。

6、访问柘汪国土所的领导,了解土地执法情况。

(三)深入研究,积累成果(2011年5月)

1、“保护耕地”活动黑板报。

2、印发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手册、宣传单、相关资料等。

3、在开展耕地保护知识竞赛。

4、开展耕地保护有奖征文活动,并在有关媒体上刊登优秀文章。

5、采访活动记录。

6、实践活动图片。

7、调查研究报告。

六、活动感受与体会

为期10个月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边实践边学习,深入课题的研究,积极参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1、锻炼了同学们参与社会的能力。活动中,我们学会了搜集资料的方法,学会了调查采访,学习写研究小论文,学会了一些研究方法,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活动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到柘汪镇国土所采访调查,国土所的领导拒不提供柘汪镇建设用地的数据,我们也遇到了一些企业的老板不配合我们调查。这影响了我们活动的开展。

2、通过课题活动的研究,我们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意识,更加明确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浪费土地就是犯罪,18亿耕地的红线不能突破,这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敲起了警钟。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的公民共同保护耕地。

3、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更加明确,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田,得到的收入却很微薄,农民的耕地被占用,却得不到有关部门的补偿,农民们的耕地肆意被侵占,开发商以很小的代价换取了较大的利益。

“保护耕地”实践活动

柘汪镇中心小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小组2011年5月12日

第5篇:耕地保护自查报告

承德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的自检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中纪发„2011‟2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现将我市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的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

1、2011年,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中规定,到2010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02.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431.625万亩。到2010年末,我市耕地面积为603.50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33.5万亩,均高于省政府下达的任务。2006至2011年我市的耕地面积从501.8909万亩增加到二调后的耕地面积603.5037万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田坎系数变化较大影响耕地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影响耕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等。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1

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市长为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承德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领导小组,负责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从而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采取技术手段,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传输体系和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及时监测耕地变化状况,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并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掌握用地情况,严格执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坚持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乱占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违法占用土地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

1、促进原有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贯穿平改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一思路,彻底改变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土地利用粗放,各类用地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三年大变样期间,我市对碧峰门、会龙山、酒仙庙和迎水坝四片棚户区进行了综合改造。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较差,有的房屋还是解放前后建成的,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之多,属于严重的危房,人民的生命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城中村更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土地利用粗放,

与我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与集约节约用地更不相符。因此,我市抓住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这一契机,对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进行综合改造,对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进行统一拆迁并进行前期开发,成为净地后纳入储备,由规划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开发。首先政府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原有住户的回迁安臵房,并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确保人民居住条件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维护并实现了广大回迁居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他结余出的土地公开进行出让,即弥补了拆迁费用的不足,又实现了住宅用地的有效供给,对于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稳定房价都有着深远意义。按照有关部门统计,四片棚户区原来的平均容积不达不到0.7,经过统一的规划开发整改,现有平均容积达到了2.2,很好地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强力推进“四个集中”。为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我们强力推进大项目向园区集中、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城市居民向住宅小区集中、农村居民向规划新村集中。一是大项目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我们认真落实工业用地的相关规定,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不低于项目所在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项目的投资总额、投资强度、环境影响、科技含量等指标从严控制,重点向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零污染的大项目倾斜,凡是投资密度、容积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项目不准进入

园区建设。项目建成后,如果投资密度、容积率达不到标准,责成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做出相应处理。二是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二层或多层标准厂房。三是城市居民向住宅小区集中。通过推进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办法,把城镇建设的目光投向存量土地挖潜上,尽量减少居民建私房、建矮房,特别是临街建筑。对于拆迁户的宅基地安排,在征得拆迁户同意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商品楼、优先回迁。四是农村居民向规划新村集中。针对目前我市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我市按照省政府和承德市政府要求自去年起,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为我市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新民居改造的村庄统一进行改建或新建工作,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经济,满足发展需要。

三、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和“双保工作”监督检查情况

(一)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

1、基本情况。今年,省厅共下发我市2010土地矿产卫片图斑2287个,监测面积30605.6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图斑2164个,监测面积28731亩;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123个,监测面积1874.4亩。经各县区初步核查,属于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637宗,面积25968.2亩,其中耕地面积11520.9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用地20宗,面积1009.8亩,其中耕地面积706.18亩;临时用地47宗,面积481.4亩;其他实地伪变化180宗,面积3121.57

亩。

新增建设用地当中合法用地441宗,面积22995.15亩,其中耕地面积10389.43亩;违法用地196宗,面积2973.08亩,其中耕地面积479.8亩,包括省重点工程违法用地5宗,面积192.3亩,其中耕地面积16.6亩。全市2010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

4.16%,较2009的4.99%,下降了0.8%。下辖十一个县区均不超过15%问责线。

按照省厅《关于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2010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若干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各县区对增补图斑、历史违法用地和“二次调查”中国土部予以核减的“批而未用”地块进行了核查,未发现上述三类情况。

2、案件查处进展情况。全市2010196宗违法用地,目前全部下达了处罚决定,共收缴罚款1534万元,没收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72万平方米,拆除1200平方米,复耕37.4亩;提出党政纪处分建议27人,已落实17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1宗。

(二)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情况

我市2010矿产疑似违法图斑共计45个,其中涉及金属矿的疑似违法图斑29个,非金属矿的疑似违法图斑16个。经实地核查,合法图斑3个,违法图斑26个,伪变化图斑16个。

违法图斑26个,共17宗案件。除1宗直接拆除设备外,

其余16宗已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共下达罚款69.6131万元,已落实67.613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34.7262万元,已落实130.4262万元;没收违法矿产品1000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宗。

四、土地调控政策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1、土地差别化供地政策

今年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采用差别化供地政策:

一是保障民生项目用地,即保障性住房用地按省下达的用地指标全额保障;二是保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即四个220万千伏变电站用地全额保障;三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三个县除保障性住房项目外,不再安排新增用地指标;四是适当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倾斜;五是适当向协调发展区倾斜,即两县两镇一乡,由于滦平县属于环首都的三县之一,因此适当向承德县、隆化县倾斜;六是适当向中心城区倾斜。在以上前提下兼顾一般项目用地。

2、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经省政府批准,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782亩,其中农用地1364亩(耕地1160亩),未利用的418亩。目前,承德西岸龙腾镁合金有限公司镁合金制品项目用地已经省政府批复,该项目用地指标70亩,全部为耕地。其他项目正在组卷,将于近日上报。

在下一阶段,我局将针对“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按照省厅《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各项监督检查工作内容落到实处。

第6篇:局耕地保护检查情况报告

磁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

检查情况报告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和县委政府《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作为其中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牵头单位,结合相关配合单位进行了监督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配合

按照方案要求在安排部署阶段,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了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位。各单位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了深入地思想发动,认真组织学习有关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件精神,使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和中层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为扎实有效开展专项治理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查找,自查自纠

为了确保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实效,

1 按照各单位承担的任务和分工,逐条逐项进行了自查,查找主要对2010年以来对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土地卫片执法和“双保工程”工作、土地调控政策用地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自查。

(一)对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紧紧围绕“严守十八亿亩红线”这一目标,积极调控,合理划定,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通过社会监督和执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促进耕地保护工作健康发展。省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约束性指标,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50898.21公顷(约7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42808.23公顷(约64.2万亩)。2011年全县耕地保有量约77.1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7.0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5%以上。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转用征收土地过程中凡是涉及耕地的严格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

一、占补平衡”的原则,切实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建设用地审批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没有为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的“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的建设项目批地。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2010年四个批次建设用地共征收土地1485.198亩(其中农用地309.999亩);单独选址主焦煤矿共征收土地25.5亩(其中农用地22.3395亩)、小屯矿共征收土地18.9795亩(全部为农用地)、变电站共征

2 收土地18.0915亩(全部为农用地);2011年三个批次建设用地共征收土地639.666亩,转征的每一块土地,在报批前都按规定按程序将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以《征地告知书》的形式,告知被征地的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并告知对拟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征地告知书》在村、组内张贴,5个工作日内没有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并在送达回执上签字盖章。结合村委会一起和农户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权属、种类和数量等,据实填写了《征地调查确认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以及地上附着物产权人都对调查结果予以确认并签字盖章。农用地转用和征收资料齐全后,按程序上报待批。拟征土地批复后补偿标准按区片地价统一补偿,安置途径统一按货币安置,补偿合理,安置到位。截止目前我县土地转用征收、补偿安置工作无一例违规现象。

(三)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和“双保工程”工作。磁县2010年度下发卫片执法监测图斑566个,监测面积12072.5亩。通过核查其中合法图斑44个,涉及耕地面积586.7亩。违法图斑423个,涉及耕地面积57.1亩。实地伪变化图斑67个,涉及面积1831亩。共拆除复垦耕地面积113.5亩,分别是城管局干鲜蔬菜市场43.5亩,锦翔洗煤厂10亩,开源洗煤厂20亩,岗子窑宅基地16亩,柳合保加油站5亩,胡连升扩建6亩,詹军楼板厂10亩,华盛洗煤厂3亩。目前,正在对违法

3 图斑中占用的57.1亩耕地进行整改复垦。2011年以来,查处违法案件19宗,占地面积486亩,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3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件;建议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政纪处分6件。另外6宗案件正在依法处理中。力争对违法占用的耕地全部拆除、复垦到位。在双保工作方面磁县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大队始终以保耕地红线、保发展为目标,始终保持土地执法高压态势,加大动态巡查力度,按照“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查处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对土地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到位,通过多措并举,保护了耕地红线,促进了经济发展。

(四)土地调控政策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1、土地差别化供地政策。该政策主要是省厅为配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筑环首都经济圈、壮大沿海经济隆起带以及加快建设工业聚集区的发展战略,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加强建设用地统筹,土地资源将优先配置给重点发展区域。对我县来说,一直以来我们争取的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在了县城及基础设施建设,县域内的省市县重点项目和四大园区建设,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和区域,将不再重点考虑。

2、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执行情况。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实行计划专用,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问题落实,确保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实行。2011年以来,我县共争取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指标160亩,全部对接省重点磁县童装城扩建和特纳陶瓷碳化硅项目,争取20亩漳河林场

4 危旧房改造项目,已全部组卷上报。

3、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政策,避免“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对于“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我们一直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政策,坚决避免为该类项目供地和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国家用地政策落实。对于争取的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用在了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环保和医疗卫生等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项目。

三、突出重点,深入督查

根据自查自纠情况汇总情况,于2011年10月8日组织参加监督检查相关单位在磁县国土资源八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对前阶段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重点检查的内容。

(一)对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先后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将责任分解到人。2011年全县耕地保有量约77.1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7.5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5%以上。截止目前我县土地转用征收、补偿安置工作无一例违规现象。自政府制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实施办法,实行网上公开挂牌拍卖,2010年至今共出让土地 35 宗,面积2311亩。

(二)是否存在违法国家政策为“两高一资”、产量过剩和盲目扩张、重复建设项目批地供地等行为。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落实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避

5 免“两高一资”现象。一是严格落实国家用地政策,发挥基层国土部门的微观作用,提高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力度,严格项目的选址、预审和用地指标对接,严把土地“闸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今年以来,我局共初审预审和为项目出具用地意见二十余宗,95%为基础设施、民生和环保类建设项目。争取建设用地指标320亩,全部用在了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环保和医疗卫生等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项目,没有为“两高一资”、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工作和提供用地空间。二是正确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解决好“吃饭和建设、兼顾生态”的问题,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保、双赢”。 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按照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规划了漳河、溢泉、林坦、时村营和童装城等五大园区,有力地保证了未来十年我县项目发展用地。同时,按照上级规划,我县规划在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7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约64.2万亩。为实现“双保、双赢”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逐步改变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缓解供需矛盾。严把土地审查关,在项目选址、预审、征收和供应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政策,严控用地规模、用地类别,坚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把工业项目引向规划园区、聚集区和城镇工矿用地范围,尽量避免单独选址和零星分散项目建设,促进用地方式的高效和集约化水平。同时,对于存量建设用地,在县城和城

6 镇范围内的加大收储力度,进入二级市场, 盘活存量,缓解供地矛盾。对于城镇外零散的建设用地,逐步列入复垦范围,尽量不再征收为建设用地,或通置转换方式进入工业园区和城镇 。入驻我县的森仕集团因投资力度小,土地利用率低,2009 年依法将其用地收回,并通过挂牌方式出让;2010年收回原岳城化工厂和马头铝业集团两宗闲置土地462.82亩,并纳入土地储备库。近年来,通过对讲武城砖厂等砖厂砖瓦窑进行了复垦,置换建设用地指标1876亩。通过土地整治,目前,已完成市、县土地整治项目15457亩,可新增耕地2066亩;其他土地整理项目正在施工中,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900亩;2011年,争取讲武城省级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3.45亿元,目前已到位1.2914亿元。四是加强土地监管,坚决杜绝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供应政策实施供地,优先保障民生项目用地,坚决避免“两高一资”项目上马。同时,坚决遏制各类土地违法行为,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逐步压缩“两高一资”项目生存空间,确保国家用地政策长期有效。

(三)对加强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的检查,及时对混乱、违法用地问题严重镇(办)的有关人员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2009年11月18日磁县国土资源局制订了《磁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巡查实施细则》;2010年3月31日磁县人民政府制订了《磁县国土资源执法共同责任制暂行办法》;2011年9年9日磁县国土资源局制订了《关于开展保护资源“百日”执法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长效机制的制定有效遏制违法用地行为,进一步

7 规范土地管理秩序。2011年以来,查处违法案件19宗,占地面积486亩,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3件,其中: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4件;建议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政纪处分6件。另外6宗案件正在依法处理中。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第7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自查报告

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关于展开xx—xx年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01号)文件精神,根据省厅及市局的安排部署,我们认真展开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自检自查工作,现就我区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自查情况汇报以下:

一、耕地保护情况

xx年年我区耕地面积

公顷,占总面积的

%;其中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xx年年耕地减少

公顷,其中建设占用54.25公顷,农业结构调剂减少耕地

公顷。xx年年,耕地增加

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

公顷,土地开发增加36.26公顷,其他缘由增加

公顷。

xx—xx年年增加耕地面积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公顷,土地开发公顷,农业结构调剂公顷;xx—xx年年减少耕地面积公顷,其中建设占用公顷,农业结构调剂公顷。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目标纳进地方党政xx绩效考核,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展开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职审计。区政府和各乡(镇)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了每一个乡(镇)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了耕地保护的指标量化制。

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进步全民耕地保护意识。结合“地球日”、“土地日”和平常执法巡查等锲机展开情势多样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如制作专题宣传单、在电视台播放勤俭集约利用土地专题节目、展开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等。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学习和宣传,进步全民保护耕地的法律意识,不断进步人民政府领导依法行政、依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自觉性

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xx年年我区规定基本农田公顷,其中水浇地公顷,旱地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62%。共规定基本农田保护片数目

片,触及图斑

个,地块数

块。全区设立保护标志牌6个。全区成立乡镇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小组4个,村管护小组个,确定社联络职员人,保护农户户。全区有基本农田的各乡镇村社均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xx年xx,我区基本农田没有减少和增加情况。

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平常管理,展开了基本农田检查工作,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区政府文件制定下发了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定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部署工作任务,安排落实工作措施。区上成立了永久性基本农田规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监察局、国土分局、农牧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区农技推广中心、区水务局等相干部分及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调和解决工作中碰到的题目。

第8篇:2011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自查报告

2011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

情况自查报告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切实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了全场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保障了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增强各级耕地保护意识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对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一是领导重视。健全了耕地保护领导小组,场主要领导任组长,场机关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耕地保护工作,在一些大型会议上重点强调和安排耕地保护工作,并经常深入到场各连队探讨耕地保护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耕地保护措施的全民落实。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为此,。。。。。分局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会议、职工冬季培训、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形式,加大对耕地保护的宣传力度,首先做好对场各连队干部的宣传,让全场各连队干部进一步增强耕地管理的严肃性和责任意识。其次搞好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我们利用每年的土地宣传月活动,科技之冬、连队广播广泛宣传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等,提高了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营造了耕地保护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强化基本农田保护监督检查责任体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兵团、十三师有关文件精神,。。。。。及时制定并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各连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职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第一责任人,通过进一步落实责任制,较好地扭转了以往“一家管、大家用”的局面。

三、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

。。。。。现有耕地46574.55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8162.25亩,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基本农田的日常化和规范化管理,着重做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按照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的要求,明确了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确保了基本农田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加大基本农田执法巡查力度。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五不准”政策规定,坚持“预防为主,重在发现,严肃查处”的执法思路,保持违法用地尤其是违法占用基本农田的高压态势,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了全场基本农田面积的不减少。

。。。。。耕地保护领导小组

二Ο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9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自查报告

府„2011‟139号 人民政府 关于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 自查报告 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公室: 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2006-2010年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1号)文件精神,我镇认真开展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自查自检工作,现就我镇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2006年-2010年来,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切实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了全镇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保障了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促使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规范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耕地保护的组织领导:

1、健全耕地保护领导小组:镇政府主要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涉农涉土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领导多次在会议上重点强调和安排耕地保护工作,并经常深入到农村基层和企业现场专题调研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探讨耕地保护的新思路、新举措,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了耕地保护的全面落实。

2、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结合日常执法巡查开展形式多样的土地法律法规的宣传,如制作专题宣传单、开展土地管理工作座谈会,加大对《土地管理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自觉性。

五年来,我镇未发现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的情况,杜绝未经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行为。

一、 耕地保护情况

2010年我镇耕地面积54550.28亩;其中水田26374.71亩,旱地4044.13亩。至2010年末耕地减少6605.79亩,其中建设占用耕地4955.69亩;至2010年末耕地增加373.76亩,其中宅基地还耕增加222.06亩,土地开发增加耕地23.8亩。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党政年度绩效考核,落实土地违法责任追究制度。镇政府还和各村签订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明确了每个村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立了耕地保护指标量化考核机制。

二、 基本农田保护情况

2010年我镇基本农田24883.8亩, 基本农田保护率45.6%。基本农田保护片数量20片,涉及地块数73块。全镇设立保护标志牌20个。加强了基本农田保护的日常管理,开展了基本农田检查工作,针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三、 耕地占补平衡情况 加强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

1、严格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约束力,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合理使用土地。

2、严格报批程序,对耕地实行特别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把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关,从严执行耕地保护“五不准”的规定,做到不擅自降低基本农田保护比例和布局,确保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耕地数量的总体稳定。坚决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按“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补偿,保护现有耕地面积长期稳定,总量平衡。

3、保护和节约土地的同时,与开发耕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土地开发,宅基地还耕的作用。积极做好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搞好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确保开垦耕地的质量。

4、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大闲置土地的查处力度。五年来我镇确保了江油市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数,同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耕地23.8亩。

五、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

五年来,我镇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新开耕地质量参差不齐,补充耕地质量相对于被占耕地质量存在差距;农业综合投入仍显不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耕地计划补充任务历史欠账多,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部分新开耕地由于产出低,肥力培植周期长。

我镇将紧紧围绕中央、省、市耕地保护精神,在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优化用地结构,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遏制非法占用耕地建房行为,促进耕地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

1、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责任制:继续加大国土资源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群众耕地保护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大对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和追究制度。

2、继续强化土地执法监察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坚决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严格执行动态巡查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对违反耕地保护政策、破坏耕地和违法占用耕地的典型个案,都要排除阻力,敢于碰硬,坚决从严予以查处。

3、多渠道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大力实施土地开发工程,向土地开发要耕地;积极申报省市土地整理项目的立项,向土地综合整治要耕地;整合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资源,加大投入,向灾毁土地还耕土地要耕地;以农业技术推广和落实种粮补贴政策为手段,强化地力培肥,提高农田质量,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杜绝耕地的搁置荒废现象。

4、进一步加大农村宅基地管理:完善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加快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根本好转。

特此报告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耕地保护 自查 报告

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26日印

(共印6份)

上一篇:公司分支机构注册登记下一篇:党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